Discover
神經會說話
185 Episodes
Reverse
良好的生活型態是預防阿茲海默症最好的方法,而且愈早開始愈好:多動腦、規律運動、多活動,不憂鬱、睡好覺、採用地中海式飲食等。這些方法就好像小時候媽媽的叮嚀:「要努力讀書、多運動、要合群、不熬夜、多吃蔬菜、要愛護身體...」
失智症患者是否能旅遊?視其病情輕重、旅遊地點、行程節奏、交通工具與照顧人力等而定。
醫師的養成很不容易,需具備三種功夫:基本功、快功與韌性,而且同時並行。基本功是專業+溝通。快功是急救+研究。韌性是抗壓+持續。
近20年來,樂觀逐漸受到醫界的重視。不少歐美大型流行病學研究,分別顯示樂觀者不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低、整體死亡率下降、多高壽、容易有健康的老年,而且即使罹患癌症,生活品質較佳且存活率也較高。
高教育、多動腦的認知儲備(又稱認知存款)是預防失智症最有效的方法, 但高教育並不是預防失智症的唯一方法,其作用主要是延緩認知退化的速度,而不是阻止和失智症相關大腦病變的發生。
我為什麼寫作呢?30年前開始提筆時是為了衛教,是要寫文章給病人看。退休後,我的角色從醫師轉為病人或家屬,寫作轉變為「我有話要說」或「想與你分享」,並期許自己作為醫病之間的橋梁。
醫療有其不確定性,因此互信、合理的期待和良好的溝通對醫病關係非常重要。
年老如我,常活動健走,勤讀書報雜誌以健腦,慣用3C產品、遊走網路以跟上時代,並且穿著整齊不邋遢;即使,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我是老人。是啊,我本來就是,而且還是個自在自主的老人。
根據獻克(Shenk D)的“遺忘”(The Forgetting)一書中的記載,雷根自己也可能察覺到記憶有問題,在一次白宮的例行體檢時,他開玩笑的對醫生說:「我今天有三件事情要告訴你,第一件是我的記性好像有點問題,另外兩件事我想不起來了。」
旅途中,我發現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節奏與選擇,就像醫療一樣,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睡眠是守護我們健康的隱形英雄,祝福各位聽眾天天睡得好!
頭暈,看似簡單卻很複雜。頭暈依症狀分為4大類:眩暈、昏厥、不平衡感與頭昏。一般而言,眩暈而沒有伴隨不平衡等神經症狀時看耳鼻喉科醫師;昏厥看心臟內科;而不平衡感看神經內科,但是有時遇到複雜或原因不明確的病例則需三科會診,當然也可以看家醫科或內科,必要時再轉診。
醫師精湛的醫術固然重要,但良好的醫病關係也不可或缺,良好的醫病關係首建在醫病的充分溝通上。
譫妄,也就是急性精神混亂......產生譫妄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危險因子,即是具有容易產生譫妄的體質或疾病,其中以年紀大和失智症最為常見;二是誘發因素,也就是直接促使譫妄發生的情況或疾病,以藥物、感染和手術最未常見。
我有一群台北榮總不同部門的女同事,上班時候很少往來,但退休18年來不定期聚會,互相取暖、打氣,做到了友直、友諒、友多聞。我們最近有10位好友相聚,大家分享旅遊、小病小痛,以及看哪位醫師等。因此想跟大家分享我發表於16年前的這篇文章,刊登於2009.5.10 聯合報 元氣周報的劉秀枝專欄,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392/341835;並收錄於2015年寶瓶文化出版的《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
日前和一位退休且比我年輕幾歲的同事敘舊聊天,獨居的她提到新居是以病房模式設計的套房,我大感興趣,冒昧地要求參訪。
當雙親得了慢性病,尤其是阿茲海默症等失智症時,照顧雙親就像在照顧老小孩般。沒想到還沒到真正的老年,但在科技應用上,父母與子女的角色對換已提早到來。
有次在一家醫院演講,之後的發問時間,有位醫師問我最喜歡的興趣是什麼?我脫口而出:「是唱KTV」,現場揚起一片笑聲,不知是因為KTV太通俗了,還是許多在場的人也喜歡?
退休生活需要用心規劃, 請聽聽我的心得分享:愈早準備愈好、心理調適、從事另一個全職或兼職工作、擔任志工、終身學習、保持原有並培養新的興趣、多運動、旅遊,以及與親朋好友和晚被多相聚。
超過30年的行醫生涯,到今天才知道當初學醫,其實最受惠的是自己。除了無盡的感恩,積極的治療及隨緣的接受預後外,還能做什麼呢?想到忠誠路上的欒樹是否還有殘紅,就立刻戴上口罩散步去看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