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厚觀法師說故事
厚觀法師說故事
Claim Ownership

厚觀法師說故事

Author: 厚觀法師

Subscribed: 2Played: 43
Share

Description

厚觀法師以白話方式,傳遞佛教經典中生動精彩,含意深遠的故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63 Episodes
Reverse
這個故事有幾個值得我們反省的地方: 第一個、「莊嚴道心」比「莊嚴外表」來得重要。 第二個、戒德之香勝過一切檀香、花香;反之,如果我們犯戒的話,那麼這樣的臭,比屎尿還臭。 第三、海水雖多,不能利益眾生;我們雙手所捧的清水雖然很少,但是能夠救度飢渴之人。同樣地,我們學了那麼多,是不是有少分能夠淨化自己的身心,令自己得到受用?我們學了很多,是不是有少分能夠真正來利益眾生的?這是值得我們反省的。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B159 《鋸喻經》

B159 《鋸喻經》

2023-01-2631:24

這部經主要提到,說話時應該注意五個要點: 一、所說的內容要合乎事實真相,不要歪曲事實; 二、說話的時機要恰當,不要在不恰當的時機談話; 三、談到他人的過失時,是希望他能改過向善,其目的是為了利益他人,而不是為了讓他惡名昭彰; 四、說話時的態度要柔軟,不要粗暴; 五、內心要慈悲,不要起瞋恨心。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則故事提到,有一位比丘健康的時候都不去看望、照顧他人,後來他自己生了重病,都沒有人來照顧他。 佛陀很慈悲,親自去看望這位生病比丘,並為他清潔身體,開示佛法。 我們學佛應該互相幫助,即使是出家人,沒有親兄弟,但是應該記得「視世尊為父、視經法為母,視同學為兄弟」;《大智度論》也說「佛如醫王、法如良藥、僧如瞻病人」。「佛如醫王」,我們要尊敬世尊如醫王;「法如良藥」,不是開個藥單就病好了,要如法地服藥;「僧如瞻病人」,大家同修道友,就好像護理師或者護士,如瞻病人。這些都值得我們反省,並依教奉行。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B157半條毛毯

B157半條毛毯

2023-01-2405:43

這則故事提到過去波羅㮈國不好的習俗,每當父親到六十歲時,子女們就給他一條毛毯,讓他站在門口看守門戶。 天下慈母心,無論子女對母親是否孝順,但母親總是慈祥地護念著自己的兒女。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佛典中說大迦葉是苦行第一,經常到貧窮的巷弄托鉢乞食,一方面是自己少欲知足,另一方面是憐愍貧窮的人,希望給他們多種點福田。 佛雖然福德、智慧已經圓滿,仍時時行福業;帝釋天已是殊勝的天人,也是不斷地修福德;更何況我們一般人,福德、智慧都尚未圓滿,又怎能不積極修福德、智慧呢?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一則故事提到,印度有裸形外道,有一位年少比丘譏笑他們不穿衣服,不知慚愧。 這時,裸形婆羅門中有人大略懂得一點佛法,便對這位年少比丘說:「你以為穿著出家僧服就表示有慚愧心嗎?難道剃光頭出了家就一定能斷煩惱嗎?如果還不能斷盡煩惱,將來還不是光著身子出生在人間,甚至還會投生到畜生道中?(除了寵物,一般的畜生有穿衣服的嗎?沒有啊!)自己的心中還會起貪、瞋、癡、慢、疑等不善的念頭,難道不應該感到慚愧嗎?即使煩惱沒有現行,但若沒有斷盡的話,就像以灰燼覆蓋火苗一樣,一旦因緣會合時,三毒火還是會死灰復燃的。因此,應該警惕自己,不要隨意嘲笑他人。」 希望大家都能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人一生當中花了很多的心思辛辛苦苦累積了很多錢財,可是一旦命終之後,卻「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即使很捨不得這些財物,但這些財物卻一定會離我們而去。如果在世時,能起善心施捨,就能把一般的財物轉化為功德法財;而有的人慳貪、不布施,命終時一切財物還是必須捨離,然而這時卻得不到布施的果報,因為這個人沒有發起布施的心,所以一無所得。 因此,經中說「布施是行走的寶藏」,發善心布施,轉化為功德法財,這樣的功德法財不需要用車馬裝載,也不需要侍衛守護,而且這些功德寶藏會隨時跟隨著我們,甚至跟隨我們到後世去;因此說:「布施是行走的寶藏,也是通往後世福樂的橋梁。」 希望大家在有生之年還能自由支配財物時,多發心供養三寶、利益眾生,不要慳貪、吝惜,否則等到一切財物離我們而去時卻後悔一無所獲。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或許有人覺得自己很快樂啊,不覺得人生是苦,不過他的快樂可能只是在衣、食、玩樂等欲界的五欲之樂而已。這樣的五欲樂,在聖者看來,就如蒼蠅住在糞便中自以為清淨一樣,而其實是不淨的。一般人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追求五欲上,但這些欲樂最後還是要歸於無常滅壞。 或許有人覺得自己衣食不缺,在生活上也沒什麼經濟壓力,但終究還是離不開老、病、死、求不得、五蘊盛苦等。而且,即使今生不覺得苦,但說不定下一生可能還會墮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遭受飢餓、被人宰殺、凌虐、刑罰等痛苦。 因此,佛陀勸我們要「發心、修行、證果」,得解脫樂或無上菩提才是究竟的。若是求解脫道的話,那就要發出離心,修戒、定、慧三增上學,體悟無我,證得涅槃果。 總之,有智慧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不會有苦;一切苦的根源在於「愚癡無明」,希望大家能深刻體會,能夠有智慧證得解脫。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佛典說:要能夠有收成,那必須主因跟助緣都要具足。主因就是種下種子,例如我們要種稻,種子要種下去;助緣呢?要努力地除草、施肥,還要努力地耕作,最後還要收割啊!不是說放著那邊讓它長一長,自己就有飯吃啦!還是要努力地收割。因此,要有主因、要有助緣,那麼天神只不過是一個助緣而已。 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努力 下種去精進修學才成。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一個人的錢財雖然很多,但如果慳貪,不能用來行善布施,最後終歸無常生滅,死後,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另外,相貌是莊嚴或醜陋,不在色身的保養,而是重在身、口、意是清淨或染污。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一則故事提到:從前有一位國王,想要挑選一位能幹的大臣。國王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人,不過想要考驗他是不是有真才實學;於是命令他捧著一個裝滿油的鉢,要他走到離城二十里外的林園。如果途中不掉落一滴油,大家就要尊敬他如同尊敬國王一般;但只要掉落一滴油,便馬上要把他的頭砍下來。 如這位大臣小心翼翼地捧著油鉢,只要一滴油掉落地上,性命就不保;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也是一樣,要小心謹慎,千萬不要放逸,否則慧命就無法延續下去了。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一則故事提示我們:見到美色而把自己困在其中,就好像蠶吐絲作繭自縛一樣。 如果想要捨棄歡喜或憤怒,應當要除去邪念及色法,兩個一併捨離;例如燒得很熱而熔化的金子,雖然金子很貴重、很美好,但如果貪著金子就會燒身;如果不想燒身,不能只是把火去除卻留下金子,必須金和火全部去除才可以。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一則故事提示我們:智慧雖然從多聞而生,但除了多聞之外,還要身體力行、知行合一才可以。如《出曜經》說:「雖復多誦包識眾經,不順其法如其教誡,違法自用者於法有損,不名多聞。」(大正4,643c15-17)意思是說:即使讀誦眾多經典,如果不能依教奉行、違背佛法、剛愎自用的話,就不能稱為多聞。 希望大家多多聽聞正法,並好好消化、吸收,成為資長法身慧命的養分。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個故事是說明舍利弗雖然是大阿羅漢,但瞋的習氣還在。所謂「習氣」,就是習以成性的餘習;就如一罐醬油瓶,醬油已經全部倒出,並清洗乾淨了,可是還有醬油的氣味存在。這醬油的氣味就是在比喻習氣。 阿羅漢還有習氣尚未斷盡,並不是大乘為了貶低二乘才有的說法。各位請注意!這一則故事,舍利弗黑蛇本生的故事,在說一切有部的《十誦律》及大眾部的《摩訶僧祇律》都有提到,可見是聲聞部派共同的傳說。換句話說,聲聞部派他們也承認:阿羅漢雖然煩惱斷盡了,但仍有習氣殘留,唯有佛陀才能夠斷盡一切的習氣。 佛教中所說的「戒」,有「尸羅」、「律儀」等各種不同的異名。其中的「尸羅」,原來是「習慣」的意思。如反覆不斷地造作,就會「習以成性」。而習慣,有好的習慣及不好的習慣,如果不斷地行善,成為善的習性,而產生一種止惡向善的潛在力量,這就稱為「尸羅」,也就是佛教所說的「戒」;反之,如果是不好的心念或行為,不斷重複地造作,就成為惡的習性。這種惡習,對凡夫來說,就成為粗重的煩惱;對阿羅漢來講,就會成為不好的習氣。希望大家都能養成好的習慣性,成就清淨的尸羅,並隨時去除不好的習性。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一則故事提示我們:善知識非常重要!所謂善知識就是良師益友的意思。 善知識有多種,各自有各自的專業,例如醫師、還有各各專業的老師、還有宗教師等。希望大家能與各類的善知識廣結善緣,特別是宗教師,這一類的善知識不可少。 另外,這則故事還提示我們,要「釜底抽薪」1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依佛法來說,不想受苦報、惡報,最直接的方式是「不要造惡業」,而最根本的解決之道是要「斷盡煩惱」。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一則故事提到,哥哥貪戀弟弟的妻子,想要永遠佔為己有,竟然派人把出家的弟弟殺死了。世間人為了欲貪,親人反目成仇,甚至骨肉相殘的事時有耳聞,因此佛教導我們要遠離貪欲。 畜生只知道貪圖五欲,不知道要修善法;而有智慧的人瞭解這一點,就應當要遠離 五欲,精進修學善法。畢竟人與畜生是不一樣的,不是只有貪圖五欲,應該要修善法才對。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一則故事提示我們,有些人喜歡求平安符或吊飾,掛在手上或是胸前,希望保佑平安、吉祥;有的廟會甚至會殺豬宰羊,求長壽延年。但是依佛法來說,造善業,累積福德才能成為吉祥;如果造惡業,那一定會受苦果,只是時間來得快或慢而已,那怎麼會平安吉祥呢? 有人求平安符吊掛在車上,希望行車平安,這雖然可以得到一些安慰,但有了這些吊飾是不是一定能保證平安無事呢?那不一定啊!如果不遵守交通規則,技術又不好,酒後開車橫衝直撞,平安符吊得再多也不一定有用啊! 如果是善業,就會感得善果,本身就可以平安、吉祥;如果造了很多惡業,佛可以幫你承擔惡業讓你不要受惡的果報嗎?不行啊!如果造了惡業,佛都無法幫助我們,那麼這些外在的吊飾還能幫助我們嗎? 因此,吉祥或不吉祥,不是靠外在的物品,主要還是要依自己的善惡業來決定。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一則故事提到,波斯匿王的大象聽到善和比丘誦經的聲音,竟然停下腳步注意傾聽而不肯前進。波斯匿王心想,這位法師聲音這麼和雅美妙,就想以上好的布料親自供養。沒想到一看到善和比丘面貌醜陋,立刻生起輕慢心,丟下衣物很失望地走開了。其實,「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不要任意以相貌來衡量他人。《金剛經》也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果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色相見如來,或想從佛的美妙梵音中求如來,這樣會走入邪道,是無法正見如來的。 希望大家不要以貌取人,無論做什麼事,都能夠起隨喜心,不要隨便抱怨,因果歷歷不爽。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hyhbuy01kx01w1h778g48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loading
Comments 
Download from Google Play
Download from 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