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健康我來顧

健康我來顧
Author: IC之音竹科廣播|王淑榮主持
Subscribed: 27Played: 541Subscribe
Share
© All rights reserved
Description
根據內政部的數據資料, 110年1月底台灣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已高達16%,國人平均壽命逐年提高,已趨近歐美先進國家。隨著人口高齡化,可以預期未來會有更高的比例花費於醫療照護。新冠肺炎以突如其來的急迫性,將ESG(環境、社會、治理)議題帶到了第一線,員工身心靈健康與企業經營績效呈現高度正相關,有健康、高向心力、對公司目標清楚與認同感的員工,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關鍵。 《健康我來顧》節目帶出大家所關心的健康議題,每集邀訪專科醫師,提供最新最正確的健康資訊,您所關心的健康,讓主持人王淑榮與醫護人員一同來看顧!
346 Episodes
Reverse
不曉得您有沒有聽過這詞?「腦中隱形炸彈」說的就是腦動脈瘤。這是一種發生在腦血管壁上的不正常膨大,雖然名字裡有個「瘤」,但並不是惡性腫瘤,也不會轉移。不過,它最大的危險就在於往往沒有任何徵兆,一旦破裂,就會造成致命性的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統計指出,腦動脈瘤破裂後死亡率高達五成,即使救回來,也可能會留下神經功能障礙的嚴重後遺症,對生活造成長遠的影響。尤其40到60歲,更是好發的族群。因此,提早了解、正確診斷和預防,就顯得格外重要。本集節目邀請到竹北東元綜合醫院神經內科 蔡坤璋醫師,來跟大家分享動脈瘤這個主題,幫助大家守護腦血管的健康,歡迎收聽。更多身心靈健康的秘訣,就在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7vsp9f 竹北東元綜合醫院神經內科蔡坤璋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胸腔外科謝義山醫師提到肺結核和肺癌,都是影響國人健康的重要疾病。很多人以為結核病已經逐漸消失,但其實在台灣,每年仍有數千人確診。更需要注意的是,根據醫學研究,曾經得過肺結核的人,日後罹患肺癌的風險可能比一般人高出幾十倍。而肺癌在早期往往沒有症狀,一旦出現咳嗽、胸痛、咳血或體重減輕,常常已經進入較晚期。所以,肺癌「早期篩檢」就顯得特別重要。為什麼結核病在台灣仍然是一個需要關注的重要傳染病?台灣近年結核病的發生率,有逐年下降嗎?為什麼過去得過肺結核,會增加日後罹患肺癌的風險?台灣女性肺癌患者多數不菸不酒,這和基因或其他因素有關嗎?如果有人有肺結核病史或肺癌家族史,應該如何安排檢查與預防?本集節目邀請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 胸腔外科謝義山醫師來跟大家分享這方面的議題,歡迎收聽。更多身心靈健康的秘訣,就在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7vsp9f主持人與來賓謝義山醫師(右)合影
現代人常感到疲倦、腦袋昏沉,即使睡滿八小時仍覺得沒精神,其實根源多半在於「代謝力」不足。康健雜誌9月封面故事《今天就能做的元氣新革命-強代謝、好能量》,介紹全球暢銷書《Good Energy》的核心觀念,強調透過飲食、運動、睡眠與紓壓,修復細胞、提升代謝,才能真正創造我們身體的好能量。為什麼一個人的細胞代謝力那麼重要?要如何強化代謝力,幫助民眾延緩,甚至逆轉慢性病?本集節目用電話採訪到康健這期報導的策畫製作記者 謝佳君來節目分享,歡迎收聽。更多身心靈健康的秘訣,就在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7vsp9f康健雜誌九月份封面故事
新竹初日診所兒童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王律婷您知道嗎?根據《神經內分泌學》刊登的一項研究顯示,人體在攝取糖份之後,會暫時降低血液中生長激素的濃度大約2~3小時。想想,如果家中的寶貝早餐是一杯甜甜的奶茶或調味乳、放學後又來一杯手搖飲或甜點,等於每天不斷地在「關閉」孩子的生長激素,難怪孩子的成長老是往橫向發展。到底家長要怎麼樣知道孩子的生長激素是否分泌異常?除了甜食,還可能有哪些原因造成生長激素分泌異常?另外,孩子有可能擺脫遺傳的限制嗎?有些心急的家長會給孩子一些補品或營養補充品,醫師又有哪些中肯的建議和提醒?本集節目邀請到新竹初日診所兒童內分泌科主治醫師 王律婷醫師來為大家一一解答,告訴我們哪些是孩子成長的隱形殺手,歡迎收聽。更多身心靈健康的秘訣,就在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7vsp9f
新竹馬偕紀念醫院乳房外科張建仁醫師根據國健署統計,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平均每34分鐘就有一位女性被診斷出乳癌。值得大家注意的是,罹患乳癌的年齡層正逐年下降,甚至國內婦女罹患乳癌年齡從40歲開始上升,到45歲達到高峰。而且許多女性在初期完全沒有症狀,常常是在健檢或偶然觸摸到硬塊才發覺有狀況。但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只要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癌的治癒率可達九成以上。本集節目特別邀請到新竹馬偕紀念醫院乳房外科 張建仁醫師,他的專長就是乳癌及一般乳房腫瘤手術、微創手術,為大家介紹乳癌的預防和治療方式。歡迎收聽。更多身心靈健康的秘訣,就在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7vsp9f 主持人與新竹馬偕張建仁醫師(右)合影
新竹初日診所院長魏士航醫師最近有朋友告訴我,年前她和先生去作體檢,健檢報告結果讓她大吃一驚,看起來中廣的先生跟預料中一樣,有中度的脂肪肝,但沒想到身形纖細的她,竟然也有脂肪肝。讓她現在非常重視自己的飲食,不只戒了手搖飲和飯後甜點,連米飯和最愛的麵包,也開始節制攝取。的確,很多人都會誤以為四肢纖細、體重輕的人,就不用太擔心「脂肪肝」,但其實瘦的人也可能會得脂肪肝。到底造成脂肪肝的原因有哪些?吃素就比較不會有脂肪肝嗎?為什麼有人抽血檢查,肝指數正常,但還是發現有脂肪肝?要怎麼樣才能知道自己有脂肪肝?本集節目特別邀請到新竹初日診所院長 魏士航醫師來跟大家分享「別讓肝傷心-逆轉脂肪肝」這個主題,讓我們更多了解脂肪肝的相關資訊,也提供大家護肝、保肝,逆轉脂肪肝的秘訣。歡迎收收聽。 更多身心靈健康的秘訣,就在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7vsp9f 主持人與魏士航院長(左)合影
本集節目要分享一個很特別的主題,就是「顱磁刺激術」。這個詞聽起來有點艱深,其實它是現在很夯的一 個腦部治療新技術,不用開刀、不用吃藥,透過磁場脈衝,就能刺激大腦受損區域,像是幫助中風或腦傷的朋友恢復說話、走路甚至日常生活能力。到底顱磁刺激術是怎麼運作的?它作用的原理是什麼?有哪些技術優點?目前臨床上可以用在治療哪些疾病的患者身上?本集節目邀請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的神經科 陳貝強主任,跟我們聊聊顱磁刺激怎麼在臨床上幫助病人找回希望。歡迎收聽。更多身心靈健康的秘訣,就在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7vsp9f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科陳貝強主任
竹北東元綜合醫院骨科張耀元醫師相信很多人都有肩膀痠痛的經歷。根據統計,大約有10%的肩痛患者,其實是罹患了「鈣化性肌腱炎」。這種疾病聽起來陌生,但對於中壯年族群來說卻並不罕見。當肌腱長期反覆使用、受傷,身體來不及修復,鈣質就沉積在肌腱裏頭,導致劇烈的疼痛、活動也會受限,影響生活品質。本集特別邀請到東元綜合醫院骨科 張耀元醫師,來為我們解說什麼是鈣化性肌腱炎,它的成因、常見症狀、還有哪些治療上的選擇?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上如何預防它的發生。歡迎收聽。更多身心靈健康的秘訣,就在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7vsp9f主持人與張耀元醫師(左)合影
談到更年期,大家想到的就是女性停經、失眠、熱潮紅和憂鬱等等的更年期症狀。但您知道嗎?男性也會有更年期的發生。也因為症狀不像女性那樣的明顯,常常被認為只是單純生活習慣不好,或是老化導致的生理及心理變化,容易被人輕忽。而男性更年期荷爾蒙低下,睪固酮過低,常會影響到男性體力、耐受力和性慾降低,甚至會影響心理健康和工作的表現。今天是8/8父親節,很高興邀請到新陳代謝專科醫師 王舜禾醫師來跟大家分享這個重要的主題「擺脫中年大叔的困擾,談男性更年期」,一起來關心爸爸們的健康,歡迎收聽。更多身心靈健康的秘訣,就在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7vsp9f 新陳代謝專科醫師王舜禾醫師
很多人年紀越大會覺得腳底痛、穿鞋不舒服,甚至行走困難,其實背後可能藏著腳趾間長年擠壓或結構不穩的問題。特別是像拇趾外翻這種現象,不只是外觀變形而已,還可能牽連其他腳趾發生變形,導致整個腳底疼痛、關節腫脹。本集節目邀請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骨科 楊子正醫師,來和我們深入聊聊腳趾變形的成因、症狀,以及最新的微創手術,如何幫助患者快速恢復、擺脫長期腳痛的困擾。歡迎收聽。更多身心靈健康的秘訣,就在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7vsp9f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骨科楊子正醫師
新竹初日診所院長魏士航醫師有一句電視廣告詞紅了好久,到現在只要看到有人一臉疲憊樣就會說,「你累了嗎?」的確,在生活、工作緊湊忙碌的現代,疲憊感似乎已經是家常便飯。而疲勞不只是表現在體力上,還可能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缺乏精力等等,甚至影響到工作表現和家庭生活。為什麼有人怎麼睡都睡不飽?身體長期都處在疲勞的狀態,原因是什麼?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到新竹初日診所院長 魏士航醫師來跟大家聊聊,這種揮之不去的疲勞究竟是從哪裡來?更要注意的是,疲勞感很可能是身體慢性發炎的警訊,而慢性發炎也深深影響個人的健康。另外,魏院長也要告訴大家如何打造一個抗發炎的生活?歡迎收聽。更多身心靈健康的秘訣,就在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7vsp9f 主持人與來賓魏士航院長(左)合影
本集要介紹的這本書,是由高山醫學權威、急診專科醫師王士豪所寫的《瘋高山(暢銷增訂版)》。王醫師從醫療的專業身份出發,用雙腳走遍群山,用文字記錄,從雪山、南湖、奇萊到玉山等超過200次的登頂經驗。書中不僅細膩描寫高山的美,更誠實面對恐懼、孤獨與意志崩潰時刻。對他而言,山不只是目的地,而是一面鏡子,映照出自己的靈魂與渺小,也反映出人生的無常與敬畏。很榮幸為大家邀請到《瘋高山》的作者王士豪醫師來分享他的書,也介紹登山者一定要知道的高山症,歡迎收聽。瘋高山 (暢銷增訂版):高山醫學權威分享正確登山安全須知,教你輕鬆走郊山,安全爬百岳-作者王士豪醫師
竹北小森林蒔蒔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李心茹許多父母一談到「兒童生長曲線」心中就有一些疑問或擔心,深怕孩子的成長會輸人一等,長得比同齡孩子矮小,或是遺傳到父母的身高等等。雖然,孩子的身高確實跟遺傳有關,但後天的營養、生活習慣還是有機會突破遺傳的限制。到底在營養上,吃什麼可以幫助孩子長高?運動真的對孩子向上發展有幫助嗎?如果發現小孩明顯比同齡的孩子長得慢、身高落後太多,是不是需要積極尋求醫師的幫助,找出影響孩子正常生長的原因?本集節目邀請到竹北小森林蒔蒔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 李心茹醫師來跟大家分享「孩子長高的關鍵」,幫助家長掌握孩子成長的黃金期,讓孩子順利、健康的成長,歡迎收聽。 主持人與李心茹醫師(左)合影
新竹市林正修身心診所院長林正修醫師在少子化的台灣,許多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但兒童界「最流行」的精神科診斷「過動兒」(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讓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學校老師在教養和教育上面對艱鉅的挑戰。到底什麼是過動症?需要積極治療或用藥嗎?對於孩子無法專注、失序或異常行為,做家長的該怎麼辦?特別心力交瘁的父母,可以從哪裡得到合宜的教養方法或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技巧,讓他們的成長可以有正向的發展?本集節目邀請到新竹市林正修身心診所院長 林正修醫師來介紹「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相關資訊,也給家中有過動兒童的家長一些教養上實質的建議。歡迎收聽。主持人與林正修院長(左)合影
新竹馬偕紀念醫院乳房外科張建仁醫師本集要談的主題是許多女性朋友在生活中曾經面對,卻又感到陌生甚至害怕的主題—乳房的硬塊。尤其是乳房囊腫與纖維腺瘤,這兩種最常見的良性乳房腫瘤,雖然通常無害,卻常常會讓人擔心,深怕日後會轉為惡性。到底女性的乳房囊腫和纖維腺瘤是怎麼來的?要怎麼分辨和追蹤?飲食和作息會影響嗎?為了解答大家的疑問,我們特別邀請到新竹馬偕紀念醫院乳房外科 張建仁醫師,他的專長就是乳癌及一般乳房腫瘤手術、微創手術,要從臨床經驗分享這些常見卻被誤解的乳房變化。歡迎收聽。主持人與新竹馬偕張建仁醫師(右)合影
王雅虹營養師一到七月開學前夕,也許有家長正煩惱自己的小孩好像比同年齡的孩子要瘦小,但明明孩子平常食慾很好,食量也夠多,但到底吃進去的營養和能量跑到哪裡去了?是不是孩子有潛在的疾病?該去給醫生做個詳細的檢查?甚至有些父母還會認為孩子的瘦小是自己的錯!上個禮拜我們談的是兒童肥胖,本集節目我們邀請到王雅虹營養師來分享另一個主題「養不胖,不是你的錯!」為孩子過瘦的家長解除心理的困惑,歡迎收聽。
新竹初日診所兒童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王律婷一到暑假,台灣酷熱的天氣很容易在街上看到家長帶著小孩光臨手搖飲店,但冰涼的含糖飲料真的能夠消暑?還是隱藏著健康上的危機?根據美國一項大型研究指出,兒童和青少年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率逐年上升,主要原因就是兒童過重和肥胖的比例不斷增加。最近也有研究發現,台灣兒童糖尿病發生率每年每10萬人就有63人,高居世界第一,有專家表示,如果再不正視這個問題,將來肯定成為國安危機,影響下一代的健康。本集節目邀請到新竹初日診所兒童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王律婷醫師來跟大家分享兒童肥胖症這個主題,一起來關心孩子們的健康,歡迎收聽。主持人與新竹初日診所王律婷醫師(左) 合影
農曆「五月初五」,是許多人期待的端午佳節,不曉得您和家人是不是有機會參加划龍舟或是在正午立蛋的應景活動?其實,這一天除了有趣的民俗活動外,大家不免俗地會吃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傳統食物,粽子、春卷,還有「五黃」帶有「黃」字的食材,像是黃魚、黃鱔、黃瓜、鹹蛋黃和雄黃酒,有驅邪避暑的寓意。除此之外,在華人地區也流傳「端午食五紅」紅色的食材。為什麼要吃紅色的食物呢?本集節目很高興邀請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 吳婉瑜營養師來跟大家介紹端午節「食五紅」的飲食養生。歡迎收聽。(照片由左至右)中間為營養師吳婉瑜。左為中醫大新竹分院執行長張宜真。右為營養師黃琳惠.png
新北市板橋區遠興婦產科林庭瑄主治醫師在少子化的現代社會,許多規劃要生孩子的夫妻,或想懷孕的女性,為了能夠順利得子,常會找婦產科醫師或營養師做懷孕的諮詢和調理。因為越來越多人了解備孕的步驟,對日後順利受孕,甚至未來的育兒品質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所以,女性在懷孕前作好準備、改善身體健康和營養狀況,會讓即將降臨的寶寶在理想的環境中順利長大,也降低母親懷孕期產生妊娠併發症的風險。本集節目邀請到新北市板橋區遠興婦產科主治醫師 林庭瑄醫師來跟大家談一談「女性備孕與懷孕保養」。歡迎收聽。主持人與林庭瑄醫師(右)合影
台灣全民健保從1995年開辦到現在30年,翻轉過去因為經濟弱勢有病無法就醫,或是因為家人生病必須負擔龐大醫療費用而陷入貧窮的困境。讓國人在全民健保制度下,每個人都有就醫的權利。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和新藥的研發,相信大家對醫療自費項目越來越有感,特別當醫師拿出自費項目要我們選擇時,才發現對自費就醫這塊並不了解。康健雜誌五月份採訪製作的《自費就醫指南》幫助大家更多認識自費醫療,尤其在超高齡社會下,我們該補強那些保險?當醫師提出自費醫療前,有哪些需要評估考量,再做最適當的決定?本集節目用電話採訪 《 康健雜誌》編輯部副總編輯也是「請問康健」頻道總監張雨亭來節目分享,歡迎收聽。2025年5月份康健雜誌-自費就醫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