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愛上新竹

365 Episodes
Reverse
來賓:新竹市立光武國民中學 黃信騰校長、黃伊帆學務主任、鍾如玟研發組組長、盧佳君資訊科教師,以及姚承愷、楊平瑱、姚亮岑、林昀澔 同學今年夏天,新竹市光武國中61位師生完成了一項壯舉——全程徒步162公里、穿越多座歷史小鎮,走讀西班牙朝聖之路。這是第二屆「朝聖之路走讀計畫」,從課程設計、實地訓練到國際交流,學生們不只是用雙腳行走,更用心閱讀世界。新竹市光武國中黃信騰校長、三位帶隊老師與四位參與走讀的學生再度回到節目現場,更加入一位親身陪伴走完全程的學生家長,從教育者、學習者與家長的多元視角,分享這段橫跨語言、文化與心靈的深度旅程。訪談中,學生與家長傾訴一路上的真情與轉變——有人克服水泡疼痛堅持走完全程,有人拾金不昧,甚至用西班牙文推算找回錯收的餐費,更有人在旅途中重新拾起對歷史與藝術的熱情。這趟行程讓孩子們學會控管預算、設計地中海飲食、獨立生活,更勇敢開口與陌生人溝通,在挑戰與挫折中不斷堅持向前。162公里的「放手」步行,帶來的是什麼樣的成長與蛻變?對於無法參與本次計畫的同學,校方又如何同步推動學習與共鳴?而面對外界的不同聲音,師長們又如何以行動回應與堅持理念呢?這不只是一段行腳旅程,更是一場深刻的教育實踐。每一位參與者的堅持與成長,都是新竹教育力最溫暖而動人的體現。📍成果預告2025年10月17日至31日,光武國中將於新竹巨城2樓舉辦「西班牙走讀計畫攝影展」,並於10月17日下午1點在威秀影城首映紀錄片。誠摯邀請您走進孩子的世界,見證這段跨越土地與心靈的精彩旅程!【紀錄片首映會索票資訊】請至ACCUPASS系統免費索票(每人限索1張,額滿為止),系統將於10/1(三)中午12:30開放索票。索票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509201427421208652031💌關注台灣在地與人物故事,邀請你訂閱 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hsinchuedm————————————企劃︱蔡榮光、洪惠冠、周信宏製作︱周信宏
來賓:新竹市立光武國民中學 黃信騰校長、黃伊帆學務主任、鍾如玟研發組組長、盧佳君資訊科教師,以及姚承愷、楊平瑱、姚亮岑、林昀澔 同學歷時16天的國際走讀與主題學習,七天內徒步挑戰162公里,新竹市光武國中師生踏上西班牙朝聖之路,完成了用腳丈量世界的壯舉。這趟走讀並非是單純的海外旅遊,而是一門跨領域、跨文化、跨人生的深度課程。光武國中「西班牙走讀課程」邁入第二屆,今年八月,由校長黃信騰親自領軍,結合教師團隊與46位學生,共61人從新竹啟程,實踐一場多元的國際教育計畫。為期近一年縝密又周全的行前規劃,融入體能訓練、語言、科技、國際文化等教育元素,打造出結合體驗與反思的學習歷程。黃校長談到初衷:「我們希望孩子真正走出教室,走進世界,走進自己。」節目中,四位參與的學生現身分享:有人挑戰語言隔閡,獨自完成庇護所check-in;有人步行中加入市集擺攤,向外國旅人介紹台灣文化;也有人在異地對話中,完成了自己的「國民外交」。這些經歷,不僅豐富了視野,更讓他們學會了獨立、信任與尊重差異。老師們則動情表示:「這不是我們帶孩子去西班牙,而是孩子帶我們回到教育的初心。」這是一趟讓人感動的學習之旅,也是一堂無法在課本中找到的生命課。讓我們一起見證青春如何在世界的行走中發光,成長,就從「放手」那一刻開始! 邀您立即收聽本集節目,與我們一起走一段不一樣的教育之路——162公里的世界走讀課。💌關注台灣在地與人物故事,邀請你訂閱 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hsinchuedm————————————企劃︱蔡榮光、洪惠冠、周信宏製作︱周信宏
來賓:新竹縣政府工務處使用管理科科長 涂添淳、臺灣社區治理協會理事長 陳世鴻隨著新竹縣都市化腳步加快,越來越多民眾住進大樓、公寓,但您知道嗎?在1995年《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實施前,許多老舊公寓並未強制成立管理組織,長年缺乏維護管理,成為潛藏的公共安全危機。2021年,高雄「城中城」火災釀成46人死亡的重大悲劇,揭露管理組織缺失對社區安全的影響。這也促使中央與地方政府啟動「老舊公寓大廈輔導與補助計畫」,強化建築物管理維護、提升居住品質。本集邀請新竹縣政府工務處涂添淳科長與臺灣社區治理協會陳世鴻理事長,深入解析新竹縣推動的「輔導與補助」制度,分享推動經驗與民眾真實反應。✅ 優先輔導:危險疑慮大樓、84年6月28日前取得建照且尚未成立組織之公寓。✅ 免費協助:委託專業團隊深入社區,從說明、召集、會議到報備,全程無需負擔費用。✅ 法律保障:輔導完成可避免最高20萬元罰鍰,還可申請政府補助,爭取優良社區評選資格。✅ 強化制度:透過「正式化」的管理組織,建立聯繫窗口,提高報備率,讓住戶能真正參與社區事務。✅ 培力機制:提供法律顧問、培訓課程,協助社區活化爭取更多政府資源。目前免費輔導名額有限,想要改善社區管理、打造安心生活環境,千萬別錯過本集節目!讓專業團隊教您如何升級社區治理,從老舊變安心!💌關注台灣在地與人物故事,邀請你訂閱 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hsinchuedm————————————企劃︱蔡榮光、洪惠冠、周信宏製作︱周信宏
來賓:大碩藝境藝術總監 陳翠萍新竹只有科技?是「文化沙漠」?!那您可能還不了解竹塹城真正的文化底蘊。籌備一年半,由臺灣樂屋文化協會出版的《拾光:竹塹書畫百年傳奇》,蒐羅許多珍貴文人書畫作品,從鄭用錫、林占梅等名門望族,到鄭家珍、張純甫、李逸樵、李秋山、傅錠英這些具有深厚文化修養的書畫家,展現新竹文人如何在政治變遷中堅守文化精神。特別的是,這些文人不僅是書畫創作者,更是策展人、藝術經紀與文化推手,讓當時的新竹成為北台灣書畫藝術的重鎮,有「竹塹書畫巢窟」的美名。在清華大學徐淑賢博士與文史專家王郭章共同撰寫下,以深入淺出的筆觸與豐富圖文內容,結合竹塹仕紳家族後人、清華大學文物館及藏家的典藏,勾勒出自清末至日治時期的新竹書畫發展脈絡。從文人手札、展覽紀錄、寺廟匾額到老店招牌,每一筆書畫都承載一段生活記憶,也說著新竹的城市故事。這不只是一部書畫史,更是一座文化橋梁,串聯過去與現在、藝術與生活,展現屬於新竹人的文化驕傲。如果你熱愛藝術、關注地方文化或想重新認識這座城市,現在立即透過大碩藝境陳翠萍藝術總監的分享,帶您看見新竹深藏百年的書畫風華。💌關注台灣在地與人物故事,邀請你訂閱 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hsinchuedm
來賓: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局長 朱淑敏、藝術家 許文融一場不能錯過的藝術盛事《千里快哉風—許文融創作展》隆重登場!展覽由新竹縣政府與彰化縣政府合作推出,邀請來自「牛背上的藝術家」——許文融,展出近200件跨足書法、水墨、油畫、雕塑與複合媒材的代表作,全面進駐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美術館七大展廳,創下館史首例!同時,展覽導入AR擴增實境技術,讓科技藝術在「文化科技智慧城」裡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藝術探索。展名「千里快哉風」取自蘇東坡詩句,象徵自由自在、氣勢萬千,也呼應許教授作品中東方意境與「氣韻生動」的藝術語彙。其中亮點之一是許教授首度將100號牛創作作品列隊迎賓,氣勢震撼,展現了藝術與策展巧思的完美結合。究竟促成這次展覽的契機是什麼?為什麼會定名為「千里快哉風」?從彰化大城「牛背上的孩子」,到成為國際知名的藝術家,許教授的人生旅程有哪些關鍵轉折呢?文化局未來將推動哪方面藝術計畫?首次接觸許教授創作的觀眾又該如何切入欣賞?文化局長朱淑敏表示,這場展覽不只是藝術展示,更是文化交流與美學教育的起點,期望讓藝術走進生活、進入人心,讓更多縣民感受到藝術的魅力與文化的力量。現在就立即跟著《愛上新竹》,一起沉浸於這場融合傳統與創新的藝術盛宴吧!💌關注台灣在地與人物故事,邀請你訂閱 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hsinchuedm《千里快哉風—許文融創作展》自114年9月11日至9月27日於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美術館展出。
來賓: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林靜雯你知道新竹也有一座與世界對話的藝術基地嗎?位於新埔鎮、佔地逾四千坪的「鴻梅國際藝術村」,由「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歷經16年耕耘打造而成,是一座融合自然、生態、人文與創意的全新藝文地標。從「鴻梅新人獎」到「器質生活」,基金會一路扶植超過70位台灣藝術家,屢獲文化獎項肯定。藝術村以「藝術創造與多元支持」、「地方關懷與全球視野」、「文化共融與永續傳承」為願景,園區設有藝術家專屬工作室、展演空間、湖畔茶屋與橄欖樹平台等多元場域,不僅提供創作沃土,也讓藝術走進你我的生活日常。那麼,這座藝術村的誕生背後,又承載著哪些願景與故事呢?聆聽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林靜雯,分享如何透過駐村計畫深入地方、連結歷史與日常、促進跨文化交流,進一步豐富地方文化的多樣性。2025國內外藝術家駐村計畫現正展開,「隨坡逐流」竹編與玻璃工藝展也同步展出。誠摯邀請您預約走進這座藝術與生活共生的夢土,一起感受鴻梅如何用藝術書寫土地的故事,讓創意從新埔出發,走向世界!💌關注台灣在地與人物故事,邀請你訂閱 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hsinchuedm
來賓: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屬竹北高級中學校長 陳瑞榮一座藏有詩意與文化的校園——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屬竹北高級中學,位於豆子埔溪畔的校園裡,校方用心打造出一條別具意義的「溪畔文學步道及客諺廊道」,將新竹13鄉鎮市的文化故事化為詩詞歌謠,結合藝術裝置與在地意象,巧妙融入校園角落,讓師生每天走過的路,都成了一段段動人的文化旅程。這條藝文步道不只展現了作家如黃騰輝、范文芳、三毛等人筆下的風土情懷,更串連起包括「科技竹北」「好客寶山」「清雅五峰」「窩心芎林」等在地特色。每一首詩、每一段歌謠,不只是文學創作,更是這塊土地的生命記憶。陽明交大附中校長陳瑞榮特別強調,這是讓年輕世代認識家鄉、理解族群文化的最佳起點。從客語新詩〈粄仔圓〉到閩南語歌謠〈望春風〉,多元語言與族群共融於藝文步道之中。校園裡還設置了QR Code,學生可即時查閱作家介紹,深入探索每段作品背後的人文脈絡。這不僅是一次文學與教育的結合,更是一場屬於新竹、屬於豆子埔溪畔的詩意革命!現在,邀您跟隨陳瑞榮校長一同漫步溪畔,感受文字與土地交織的美麗。記得下回經過竹北,不妨走入這座校園,與詩作不期而遇,與文化深情對話。💌關注台灣在地與人物故事,邀請你訂閱 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hsinchuedm
來賓:藝術家 蔡育田「就像蚌內入砂卻涵養出珍珠,我們用愛與慈悲包容內心的苦,時刻感受心中現化的慈悲珍珠……」——藝術家 蔡育田一位用藝術溫柔改變世界的創作者──蔡育田,從清華大學藝術中心、新竹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公共藝術,到奪下義大利A' Design Award公共藝術類白金首獎的《水做精神玉作魂》,他以「心流雕塑」為空間注入正能量,他相信,藝術不只是展覽品,而是能夠引導、轉化空間與療癒人心的力量!近年,他將生命感悟化為行動,發起「串珍珠計畫」,這是一項面對未來AI社會動盪而生的藝術行動,期待喚醒每個人心中那顆閃亮的「慈悲珍珠」,串起希望、連結溫暖。透過他的分享,聽見鍾儱徽深入金三角,說服大毒梟放下毒品,用生命鏟毒、救人於水火;裘振宇則遠赴土耳其邊境,為戰火中的孩子蓋起「台灣中心」,用建築守護希望。他們的行動,如同蔡育田所說,是把慈悲化為具體的善行,一顆顆珍珠般閃耀在這個混亂的時代。想知道如何用藝術修復人心?串珍珠與心流雕塑又有哪些關聯呢?如何以慈悲串聯社會的希望?當我們願意覺察、願意行動,就能串連彼此,現在,邀您一起走進蔡育田的藝術世界,用一秒鐘的善念,為世界帶來溫暖的光,編織出屬於台灣、屬於世界的一條慈悲項鍊。💌關注台灣在地與人物故事,邀請你訂閱 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hsinchuedm《串珍珠:為世界串起慈悲珍珠》作者︱ 蔡育田(時報出版)
來賓:自然想想工作室/文化設計師 羅文君、自然而然劇團團長 鄒雅荃走進新竹北埔的南埔社區,一場溫柔而深刻的藝術行動正悄悄展開——自然想想工作室創辦人羅文君與自然而然劇團團長鄒雅荃,兩位返鄉耕耘文化的女性行動者,透過「傳承藝術」陪伴長輩走進創作,推動南埔生命之河計畫。她們以藝術輔療的方式,讓長者畫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也描繪出一條屬於社區的文化長河。「傳承藝術」結合藝術創作與助人技巧的輔療方式,透過圖像、敘事與傾聽,引導長者表達記憶與情感,修復創傷、重建連結。這不只是藝術活動,而是一場療癒的旅程。文君與雅荃的返鄉初心是什麼?她們如何以一分田、一齣戲,回應家鄉的召喚?又是如何陪伴社區長者從一筆一畫中回望過往,重新看見自己的價值?當長輩創作完成後,更站上舞台,勇敢分享生命故事。南埔的田園風景與人情記憶,透過長者的筆觸化為一幅幅動人的畫面,也在世代之間搭起理解的橋梁。這是一場藝術的種植行動,更是一場心靈的重建與文化的復振。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南埔,見證畫筆與劇場如何打開記憶的閘門、深耕心田,讓長者重新綻放生命的光芒!💌關注台灣在地與人物故事,邀請你訂閱 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hsinchuedm
來賓:國立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光與健康協會理事長 周卓煇一張遺失的小學畢業照,究竟隱藏哪些故事?透過回母校三重國小的尋找過程,童年回憶不斷湧現!國立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周卓煇帶我們走進他從三重出發、遠赴美國深造、最後落腳新竹的精彩歷程。周教授擁有近40年AI專家系統的研究經驗,早年在美國取得材料與系統工程背景,回國後,他將「科學的系統思維」帶入教學與管理,致力讓AI成為人人都能駕馭的工具。他開設的《專家系統應用簡介》課程,在清華熱烈爆紅,學生來自各系所,甚至有高中生與退休人士共同修課。「專家系統」是AI的重要分支,能模擬人類專家的判斷力,應用於醫療、投資、創業等領域。他要求學生設計可賺第一桶金的AI產品,像是健康管理、飲料店選址分析、專利變現等,讓知識真正落地、創造價值。為了讓更多人能輕鬆接觸AI,他將於8月21日再度舉辦《青少年菁英AI高科技一日營》,開放國高中生與青銀共學,用一天的時間,讓你輕鬆打通AI任督二脈!周教授說:「我希望學員不只是聽完課,而是真的能用AI改變人生。」立即鎖定《愛上新竹》,聽他分享如何用AI,讓知識變黃金,夢想成真!💌關注台灣在地與人物故事,邀請你訂閱 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hsinchuedm
來賓:科技生活雜誌新聞網社長 林芝華、策展人/資深攝影師 黃國倉您是否曾近距離感受人間國寶的風采?《國寶工藝進行曲》主題展正於竹北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熱烈登場!集結五大國家級傳統工藝領域,邀請人間國寶暨其嫡傳藝師,11位名家工藝師,展出超過70件工藝作品,涵蓋漆藝、竹籐編、竹編工藝、竹工藝-籃胎漆器與傳統木雕,每一件作品都凝聚歲月淬鍊與世代傳承的精華。究竟科技生活雜誌新聞網林芝華社長與資深攝影師黃國倉投入國寶工藝策展有何機緣?什麼是人間國寶?要具備哪些條件才能被認定?當傳統工藝遇上科技人,又會激盪出怎樣的文化對話?國寶工藝系列展覽未來還有什麼規劃?漆藝宗師王清霜家族三代齊聚,竹籐編國寶張憲平融合多元文化創新設計,而木雕大師李秉圭則以細膩雕工重現鹿港工藝的深厚底蘊。國寶匠人更有許多鮮為人知的趣味故事,等你一探究竟!此外,展區中並列展示兩張分別拍攝於1999年與2004年的新瓦屋空拍照,由黃國倉和潘國正於相同角度、不同時間拍攝,成為現場話題亮點之一。一場橫跨時代、工藝與人心的深度交流,歡迎您這個夏天走進新竹,愛上工藝,一起感受台灣文化的多元與美好!💌關注台灣在地與人物故事,邀請你訂閱 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hsinchuedm國家首位「漆工藝」人間國寶 王清霜藝師(黃國倉攝影提供)竹籐編人間國寶張憲平藝師(黃國倉攝影提供)國家雙認定「木雕」人間國寶李秉圭(黃國倉攝影提供)
來賓: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藝術與社會學院副院長/附屬中學推展辦公室副執行長 陳鏗任、國立竹北高級中學校長 陳瑞榮、家長會前會長 朱曉傑走進大新竹教育改革的歷史性時刻——竹北高中正式改隸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屬竹北高級中等學校」,114學年首屆新生即將啟程。陽明交大附中的成立,不是為了超越,而是為了實現教育共好,更是新竹教育能量的大躍進!過去頭前溪南岸擁有清大、交大、竹中、竹女……等明星學群,如今北岸的竹北,因竹北高中多年來在軟硬體建設、教學成果與學生多元發展上的努力,成功贏得改隸契機,與陽明交大攜手打造「科技首都教育新核心」。究竟推動附中的動機是什麼?歷程中面臨哪些校內外聲浪?目前的進度如何?又具備哪些未來展望呢?透過陽明交大陳鏗任副院長、竹北高中陳瑞榮校長與家長會朱曉傑前會長的分享,附中的未來輪廓逐漸明朗。陳校長說明附中將保留「精誠博雅」校訓精神與識別,同時深化六大核心價值,從雙語生醫、電資實驗班到跨域國際課程,全方位提升學習品質。學生更可提前接軌大學資源,如圖書館、實驗室與社團活動等。這場歷經約兩年、近三十場溝通會議的教育轉型,已獲教育部肯定。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見證竹北高中與陽明交大如何「同行致遠」,共創大新竹教育新典範!💌關注台灣在地與人物故事,邀請你訂閱 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hsinchuedm
來賓:鴻梅文創志業董事長暨執行長/《造山者—世紀的賭注》製片人 陳添順新竹長大、求學,再到創立「或者」系列品牌,鴻梅文創志業董事長陳添順以「分散式美術館」概念活化地方文化,近年更跨足影像製作,投入半導體紀錄片《造山者—世紀的賭注》的籌拍行列。他攜手導演蕭菊貞、製片蔣顯斌,耗時五年、訪談80多位科技先驅,在科技戰、疫情、AI浪潮席捲全球的影響下,完整記錄台灣半導體從1976年引進技術到今日成為「矽盾」的關鍵歷程。從起心動念到拍攝完成的甘苦歷程,陳董事長分享團隊如何在動盪的國際局勢中堅持使命。科技人背景的他與文化人蕭導演如何激盪紀錄片火花?導演與製片們又如何分工合作?這部紀錄片自上映以來引起熱烈迴響,為什麼他說不只是給台灣人看,更希望川普也能看到呢?這部紀錄片不談財富與光環,而是以人文角度呈現一群科技人如何在困境中奮戰,讓台灣挺立於世界。面對未來50年的挑戰,台灣人需要勇氣、信念與持續創新的力量!《造山者—世紀的賭注》不只是歷史記錄,更是對下一代的啟發。現在,邀您立即聆聽,與我們一同走進影片背後的真實與熱血,看見座落新竹「護國群山」科技島的壯闊未來,以及那群不被遺忘的科技英雄。💌關注台灣在地與人物故事,邀請你訂閱 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hsinchuedm
來賓:苗栗縣苑裡鎮鎮長 劉育育小鎮民主的奇蹟,從苑裡走進新竹!本集節目邀請話題熱度不減的苗栗縣苑裡鎮鎮長──劉育育,帶來她最新著作《鎮長週記》的感動分享!那一年,35歲的她在無派系無背景的情況下,逆轉勝出、當選鎮長,如何以一人之力,讓民主在苗栗小鎮真正萌芽?一位返鄉青年、政治素人投入苑裡鎮長選舉,究竟動機為何?進入科層體制的公務系統,她又如何適應公務並說服公務員,成為施政助力?百年文資的傳統菜市場建築,遭逢祝融後又該如何重生?漫漫重建之路,面臨了多少挑戰與障礙呢?透過劉育育鎮長推動的參與式預算——從兒童節「小小公民的民主練習」提案,到「敬老計畫」長者的防跌禮包,再到全鎮跨世代共融設計,足見每個政策背後,都有著紮實的民主精神與感人故事。「政治,不該是算計,而是每天把小事做好。」她用800天,融合社區營造地方創生經驗,在社群媒體的大風大浪中,努力駛穩一艘「政治透明」的小船,書寫一條清新的治理之路,讓我們見證民主不只是選舉,更是與人民一起打造未來的每一刻!
來賓:新竹縣尖石鄉新樂國小 高文良校長、邱亞恩教師、賴羿愷應屆畢業生新竹縣尖石鄉,每年都有一場特別的成年禮,吸引許多原鄉學校畢業生勇敢挑戰自己。今年4月,新樂國小的師生們再度踏上象徵泰雅族人精神的聖山——大霸尖山,展開三天兩夜的尋根成年禮。凌晨四點,孩子們戴著頭燈,在獵人家長的陪伴下,迎著夜色前行,最終站上壯麗的Papak Waqa(大霸尖山)霸基。透過古調吟唱Lmuhuw,向祖先傳遞感恩之意,並以山棕進行Sbalay儀式,象徵祖靈之手的祝福,陪伴孩子邁向人生新階段。這不僅是登山挑戰,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儀式。新樂國小自三年級起便規劃每日體能訓練,透過登山練習、比賽活動,培養孩子堅韌與勇氣。究竟大霸尖山成年禮的由來是什麼?家長、師生又是如何看待這場挑戰與傳承的洗禮?本集特別邀請新樂國小校長高文良、邱亞恩老師,以及應屆畢業生賴羿愷,帶大家一起走一趟「大霸尖山畢業禮讚」的攀登始末,感受泰雅孩子挑戰自我、攀出自信成長的動人故事。
來賓:豐趣科技總經理 裘以嘉沒有科技背景的行銷女將,如何在科技重鎮——新竹闖出一片天?透過豐趣科技總經理裘以嘉的創業歷程,帶您踏上璀璨的「科技女路」。曾在國際美妝品牌光芒四射,因婚姻搬到新竹,非理工背景求職屢屢碰壁。她憑藉對市場的敏銳洞察與卓越溝通力,成功加入工研院,勇闖科技產業。看準「自由行」趨勢,結合科技與旅遊打造出電子票券生態系,豐趣科技成功翻轉了傳統旅遊模式,更串聯起全台知名景點,打造「北北基好玩卡」、「愛台灣博物館卡」等熱門商品,甚至將此模式複製拓展到沖繩、東北亞市場。從國際品牌行銷,到科技創業領航,裘以嘉如何憑藉獨到眼光與行動力,突破框架、勇敢翻轉人生?又曾在創業過程中,遭遇哪些艱辛與挑戰?以自身旅遊經驗,不斷為國外旅人設想並成功整合資源,她用行動證明,性別與背景從來不是限制,只要掌握自身優勢、勇於創新,每個人都能為自己打造舞台。「空中女路」持續邁步啟程——走進一段科技、旅遊與女性力量交織的故事,閱讀城市的另一種風景。
來賓:藝術家/牧師 安力.給怒、藝術家/牧師娘 蔡雅雅來自新竹尖石泰雅族的安力‧給怒,是台灣第一位赴海外取得藝術碩士的原住民藝術家,也是一位全職牧師。他的畫作典藏於國美館,更收藏著一段從原鄉走向國際的信仰與藝術旅程。此次展覽〈畫樹圖騰變奏曲:我正在改變〉,以「樹」為創作核心,串連童年記憶、族群文化與靈性省思。他運用圖騰、繩索、樹皮等素材,重構與祖靈的聯繫,讓藝術不只是創作,更是對信仰與自我認同的深層凝視。另一位藝術家蔡雅雅,則以〈疫後世界的心靈對話〉為主題,透過細膩的自然書寫與抽象筆觸,探問人在動盪時代中的情感與療癒,讓藝術成為靜謐而堅韌的陪伴。這回,同為信仰行者與文化橋樑的藝術家夫妻,於節目中展開生命共鳴與藝術蛻變的雙重對談,從未曝光的求學歲月、戀愛歷程到共組家庭的生命旅程,也將在節目中娓娓道來。同時,邀您走進《蛻變中的力量──安力‧給怒/蔡雅雅雙個展》,見證他們如何以畫筆與信仰,繪出生命「正在改變」的力量。【蛻變的力量|安力・給怒 × 蔡雅雅 雙個展】展期|2025/6/18(三)至7/6(日)時間|09:00~17:00(週一休館)地點|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美術館103-105展廳(新竹縣竹北市縣政九路146號)開幕|6/21(六)14:00
來賓:雅珍號第二代負責人/新竹市消防局鳳凰志工隊副隊長 陳美枝新竹熱鬧的城隍廟前,有一碗令人難忘的羹湯,來自「雅珍號ㄍㄜ ㄍㄜ羹」的老闆娘──陳美枝。她不只是煮羹湯賣肉圓的攤販,更是穿梭在生死邊緣的救護志工。從小在廟口長大,年少也曾一度想「逃避」,卻在母親離世後,由抗拒到承擔,選擇追隨父親腳步,守住味道接下廟口攤位,踏上一條從市井攤販到救護志工的女力之路。她一手熬出一碗肉香四溢、真材實料的ㄍㄜ ㄍㄜ羹和紅糟肉圓,一手則堅守鳳凰志工的崗位,義無反顧奔向現場。從台鐵車站意外現場,到城隍廟砍傷、異物哽塞急救,甚至面對讓她最揪心的兒童OHCA,她從不退縮。她說:「心存善念,自有平安。」究竟參與消防救護志工行列背後的動機是甚麼?以及哪些實際救護案例與暖心捐贈故事呢?就讓我們隨著雅珍號第二代負責人陳美枝的女路足跡,踏查城隍廟周邊的溫暖路線,品嚐她人生中鹹、甜與溫熱的羹湯滋味——在奔波與給予之間,她選擇張開雙手,灌注愛與勇氣,也讓我們在每一口熱騰騰的湯裡,體會出這座城市甘美的人情滋味。
來賓:《從草地到璞玉:九芎林的故事》作者/新竹縣社區規劃師 張民依節奏飛快的現代生活裡,你是否曾駐足片刻,傾聽一方土地的故事?新竹縣文史工作者張民依研究聚焦新竹縣頭前溪流域及新埔鎮,多年深耕九芎林,記錄人物足跡與消逝景物。新作《九芎林拾遺》集結十三萬字的文章與田野踏查,從五分車的軌跡、樟腦焗製的草寮生活,到糖廍、糖鐵與造紙產業的興衰,從「昔與今」、「橋與河」、「客與家」、「老地名」、「舊生活」到「飲食文化」等面向,鋪展出多元且細緻的地方敘事。適逢九芎林開庄250週年,更特別撰寫「產業」主題特刊,帶領我們認識早年地方產業特色和舊地名的關聯與流變。究竟壢溪、社寮、窩村的區別是甚麼?舊地名背後又隱藏哪些文化底蘊?透過張民依老師的書寫、訪談與踏查,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深具溫度的地方風土與族群變遷圖像。跟著他走一段文化的時光旅程,一次與地方記憶的深情對話,更聽見語言中流動的生活智慧,客家先人的智慧話語裡,都是記憶線索,也是文化的載體。歡迎一起來《九芎林拾遺》搶先拾回時光塵封的文化記憶,聽見芎林土地深處的呢喃!
來賓:新竹市香山區海山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 廖育璿新竹香山有一處瀰漫著咖啡香與笑聲的溫暖角落——海山社區,這裡不只是傳統印象中的老社區,而是一座銀髮族快樂學習、活力重生的夢想基地。從泡茶、量血壓,到挑戰手沖咖啡與拉花技藝,平均年齡超過 75 歲的長輩們,用雙手沖出自信與成就,用笑容溫暖整個社區。「讓長輩也能一起玩年輕人的玩意!」——這句話,是海山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廖育璿的行動信念。來自台北的她,總是笑聲先到、點子不斷,讓原本靜謐的社區變得熱鬧又有趣,讓長輩們在這裡找到被需要與被肯定的價值。她是推動一切的靈魂人物,更是點燃社區活力的火種。究竟是什麼樣的熱情與能量,讓整個社區處處洋溢喜悅?海山的人情味、風土文化、社區風貌與特色產物,又有哪些令人驚喜之處?從充滿生命力的「千歲銀寶」日常,到樂齡咖啡館在地濾掛咖啡「鹿仔坑 Luca」,廖育璿將分享她的社區經營祕訣與故事。現在就邀您跟著我們走一趟海山,喝一杯用歲月泡出的好咖啡,聽一段關於愛、希望與夢想的故事。這裡,不只是社區,而是每位居民、每一位來訪者心中最溫暖的家,每一個瞬間,都是對生命熱情的最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