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禪心世界
禪心世界
Claim Ownership

禪心世界

Author: 淨覺苑 釋見溟 法師

Subscribed: 4Played: 30
Share

Description

禪心世界節目,是以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法語,來傳達佛法智慧妙用,讓您生活益加悠遊自在。歡迎收聽頻道
網址:https://chuan.firstory.io/
聯絡信箱:jain-ming0609@hotmail.com
加入line官方帳號:@924qegto

131 Episodes
Reverse
隨順覺性2

隨順覺性2

2024-06-1207:37

隨順覺性(二) 寶鏡蒙塵 這念心如同鏡子般,鏡子有灰塵,就會失去光明。每個人都有這一面寶鏡,可是這面寶鏡,由於過去到現在,一直在起心動念,起貪、瞋、癡、慢、疑、邪見,所以寶鏡蒙塵。 貪心,貪名、貪利、貪財、貪色、貪吃、貪睡,就使寶鏡增加塵點。瞋心,一點不如意,生無明、起煩惱,患得患失,這寶鏡又增加塵點。癡心,不知道人生有三世因果,不知道人人本具佛性,在當中起了妄想、執著、顛倒,所以我們這一面心的寶鏡,當中都是塵埃。 迴光返照 凡夫的心好比一杯濁水,因為水渾掉了,所以這個水,不能喝、不能看、也不能照物。 我們的心當中,由於平時對於外面的境界生煩惱,使這念心患得患失,從早上開始到晚上,念頭始終沒有停過,就像長江、黃河裡的波浪般。前浪、後浪,始終盪漾不停。 現在用佛經所教的方法,用定慧、檢討反省、迴光反照的方法,先將這杯水保持不動,使外面的波浪平靜。 知道這些道理以後,就要使我們這個心不打妄想,不要起貪心、瞋心、癡心,不要生我慢、起疑心、邪見,時刻檢討反省,慢慢我們這個心就會逐漸清涼、安定下來。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四.高幢品第二十四(一)》 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法度眾時,有一天為比丘們開示:「過去,帝釋天王釋提桓因,告知居住在三十三天的天界子民:『當你們赴戰場中,如果心生恐怖畏懼,記得回頭看我帝釋天所樹立的高廣旌旗戰幢,便不再有怖畏之心。假使沒有憶念我的戰幢,也應當憶念伊沙天王的旌旗,所有畏怯便自然地消除。如果沒有憶念帝釋天或伊沙天王的旌旗,應當憶想婆留那天王的幢幡,所有心中的恐怖就會自然滅除。」 「現在我也告訴諸位,假使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面臨種種危難,心生怖畏而毛骨悚然之時,應當憶念如來身,並稱念:此是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號佛、眾祐,出現於世;驚恐之心自然消除。」 「如果沒有憶念如來,則當思惟佛法。佛所說法甚深微妙,一切智者皆依之學習,因為思惟佛法,能令所有惶恐之心煙消雲散。」 「倘若沒有憶念如來,也沒有思惟佛法,此時當憶念賢聖僧眾。跟隨如來修行的賢聖僧眾們,心性和善溫順,於諸法門皆得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證得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等如來座下的賢聖僧眾,皆受眾人尊敬和侍奉,堪為世間福田。當遭逢厄難時,只要憶念如來賢聖僧眾,一切的恐怖自然滅除。」 「比丘們應當要知道,雖然釋提桓因仍有淫、怒、癡等煩惱,三十三天的天兵天將們,只要憶念帝釋天王就能夠不再膽顫驚怖;何況如來已經斷除貪瞋癡煩惱。因此,如果有比丘憶念如來時,心中一切憂怖隨即消逝無蹤。諸位比丘!應當念茲在茲佛法僧三寶,並依照佛陀的教導精進修習。」 當時,在座比丘們聽聞佛陀的教誨,個個發歡喜心,依教奉行。  古德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憶念三寶能除心中憂怖,是因為對三寶具足信心與肯定自己的佛性。進一步,透過外在的三寶啟發本具的自性三寶。佛者覺也,能觀的這念覺性,清楚明白而能作主,不被境界所轉。法者正也,藉由思惟佛法真理,了達憂怖心念的生滅與虛妄;僧者淨也,相信人人本具清淨自性,不被憂怖之妄想所染。從理到事,落實修行,讓這念心定慧等持,如是隨順覺性,日久功深,定能遠離所有顛倒夢想,究竟證得不生不滅之涅槃聖境。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隨順覺性 1

隨順覺性 1

2024-06-0507:15

隨順覺性(一) 何謂知識 所謂知識,是後天學來的,例如醫學、哲學、文學、科學……等種種學問與道理。這些只要用功去學習,或是自己用功讀書、或是老師教授所得、或是個人經驗累積所產生、或是思考所得的道理,這一生,從幼稚園到小學、中學、高中、大學,乃至於研究所,拿到博士學位,這幾十年當中所學習到很多的學問與道理,皆歸納於知識的範疇。古人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知識如同銀行裡的存款般,日積月累,不斷增加。但無論是技術或知識,仍然不能稱為智慧。 何謂智慧? 能夠學習的這一念心,心當中有正念,就稱為正智;心邪掉了,邪知邪見,就稱為邪智。正智就佛法而言,要具有正知正見,要修戒、定、慧,「以佛心為己心,以佛行為己行,以佛言為己言。」言行舉止端端正正,增長定力、福德、慈悲,而且還要發大願,使我們的人生不會走遠路、走錯路。 然後再進一步檢討反省,使當下這念心,沒有貪心、瞋心、癡心,無明、煩惱,遇到任何境界,都不執著、不取捨,使心清淨。由清淨當中,自然而然產生一種智慧,這種智慧不是學來的,是本具的。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六一九)》 釋迦牟尼佛昔日於拘薩羅國遊化時,一日在私伽陀村落北邊的身恕林中對比丘們開示: 「過去,有一位表演特技的爬竿技師,他在肩上豎起一根幢竿,對他的徒弟們說:『你們爬至我肩上的幢時,要善護念幢下豎竿的我,我也會在底下保護你們,師徒彼此相互扶持,以此特技巡迴表演、遊戲,令觀眾歡喜,就能獲得財利。』 幢技師的徒弟回答:『老師,不是像您所說的,應該是各自保護好自己,安全地在幢旗上表演、遊戲,讓觀眾看了歡喜,便能多得財利,自身得以安隱而下。』 幢技師回答:『沒錯,正如你所說,我們應各自保護好自己。不過,這與我所說的意思是一樣的,保護自己的同時就保護了他人;護念他人的同時也護念了自己。各自關照注意自己的心念,在修正、學習、體證中,也是在護念他人,所以說自護即是護他。什麼是護他即是自護呢?不令眾生心生恐怖、不違逆、惹惱眾生、不傷害眾生,慈心悲憫眾生,因此護他即是自護。』 是故,比丘們!應當如是學習。善護念自己的人要修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如此斷除執著常、樂、我、淨的煩惱,即是善護念自己。善護念他人者也要修四念處,煩惱斷除便不會再觸惱他人,如此即是善護念他人。比丘們!應當如是學習。護念自己者應當修習四念處,護他者亦應以修四念處為基礎。」 諸比丘們聽佛開示後,皆發歡喜心,依教奉行 「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擾一切諸有情,無益之苦當遠離,如是行者能度世。」這是提醒修行人二六時中都要堅住正念、隨順覺性。守口攝意身莫犯是自護,莫擾一切諸有情是護他。在規範自己身口意的當下,也是護念眾生的慈悲行。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18) 佛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曾提到:眾生的心和佛的心本來是相同,可是由於修行仍然相差很遠,如來起心動念都是智慧、神通、三昧,而眾生起心動念卻是煩惱、妄想。地藏經裡也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這是什麼原因?因為眾生沒經過一番修行與沉澱。 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一定要修行,人人都有佛性,我為什麼不修?修行不是為師父,也不是為菩薩修,是為自己而修。如果這一生修不成,來生還是再受輪迴。不要說來生,我們現在修不好,生老病死苦現前了,到那個時候,你再來想修,那就很難了!業障已經現前了,我們就要去受報,再想修也來不及了。 修行在平時,現在就要修一切善、斷一切惡,這就是福德資糧。修善法不執著善法,這一念心時時要保持平靜、寧靜,就能解脫,如此簡單!金剛經云:「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羅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能持之以恆,保証不需多久,心自然就寧靜下來了,立刻可以得到佛法的利益─正念現前。有正念就能得正定,有了正定就永不退轉。 所以修行無論出家、在家,修習任何法門,都是幫助我們產生正知見以及得到正定,這就是修行的最高目標。 六祖壇經裡講的很清楚:「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不須要另外找極樂淨土,或是找佛、找菩薩。能夠經常在正念、正定上,就是和佛菩薩在一起了。想什麼,自然能辦得到,心想事成,事業成就,道業成就。  《菩薩本行經.卷一》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看到有些僧眾身心懈怠,不精勤於道業,因此告訴阿難:「『懈怠』是一切行為中最令人受累的惡習,會造成種種弊端。在家之人懈怠,就會衣食缺乏、家業衰敗;出家人懈怠,則無法出離生死苦海。無論是世間、出世間一切眾事,都必須精進、努力不懈,才能成就。在家之人勤奮、精進,就能衣食豐饒,所經營的事業日益興隆,為大眾所稱揚、讚歎;出家人精進無有懈倦,所行道業皆能成就。 修行之人想要具足三十七助道品、種種禪定三昧、佛法法藏,乃至截斷生死之流,抵達無為安樂的涅槃彼岸,當勤精進,以勤修為本。如果想圓滿六波羅蜜、四無量心,上報四恩,具足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殊勝功德,及六通、三達,成就一切智,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清淨國土,乃至教化一切眾生,都必須藉由精進不懈地努力,方得成辦。」 佛陀又告訴阿難:「在無量劫以前,有五百位長者子設立布施大會,並且豎立高大幢幡,擊鼓宣告:『無論是沙門、婆羅門、貧窮困苦之人,乃至於乞丐,我們都將平等惠施,給與大眾所需之物。』五百位長者子各各布施珍寶、象、馬、車乘、衣被、飲食,依據每個人所欠乏的物品全數供給。這時,有一位行遍許多國家的窮人,適巧來到此國,看見五百位長者子設立布施大會,賑窮濟乏,毫不吝惜地救濟大眾,於是問他們:『你們毫無吝惜地布施,是想祈求什麼呢?』長者子回答:『我們以此布施功德,上求佛道。』 貧人再問:『什麼是佛道?佛道的內容又是如何?』眾長者子回答:『佛道遠遠超越羅漢、辟支佛,於三界中最尊最貴。佛是人天的導師,有無量大慈、無盡大悲,悲愍五道眾生猶如對待初生的孩兒一般;佛陀教化一切眾生,悉令為善、斷除墮入三塗惡道的苦報,度化有情出離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安樂之處。 佛是諸惡永盡,眾善具足,永無一切垢染,各種貪欲都已滅盡,六波羅蜜皆悉圓滿成就,能以無量無邊的善巧方便、權宜之法,依眾生根性、隨時節因緣教化。佛有十神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奇特之法、三十七助道品等功德法藏無有窮盡;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身紫金色,具足六種神通,圓滿無礙;能預知無窮的未來,了知無盡的過去,現在之事無所不知;佛具天眼、宿命、漏盡三達,可以明鑒久遠,窮盡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一切生死因果,漏盡煩惱。因此佛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等十種尊稱。因為德行圓滿,具足這十種尊勝之德,所以稱為佛。』五百位長者子各各如是讚歎佛的無量德行。 貧人聽了長者子讚揚佛的功德,心想:『從現在開始,我也要學習他們的願行,廣度一切眾生。但是,我這麼貧窮、一無所有,應當用什麼來普行布施呢?』隨即想到:『我應當以我的身體來惠施大眾。』於是他便向人求取蜂蜜,將蜂蜜塗滿全身,躺臥於墳塚間,發大誓願:『我現在用我的身體布施給所有眾生,若有眾生需要身肉、頭、目、腦髓,我都將全數供養。以此布施供養功德,上求佛道,廣度一切有情。』 貧人發願後,三千大千世界立刻大為震動,諸天宮殿都起伏搖晃,諸天天人皆恐懼不安、慌張地奔走。釋提桓因以天眼觀察,看見菩薩躺臥在墳塚間,以自己的身體廣行布施;他想考驗菩薩的願心,便來到閻浮提,化身成群狗、飛鳥、走獸來噉食菩薩的身體。菩薩看到這些飛鳥、走獸等動物,上前噉食自己的身體,內心十分歡喜,沒有絲毫恐懼、退轉之意。此時,釋提桓因回復原來的身相,讚歎菩薩:『善哉!善哉!你的願行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今日所作的布施功德是要祈求何願?你企求作天帝、梵王,還是轉輪聖王嗎?』 菩薩起身回答:『我不祈求作天帝、轉輪聖王、魔王、梵王,也不企求三界中的種種享樂,我以至誠之心,發願上求佛道。但是因為貧窮,沒有錢財、寶物可以布施供養,所以便用自己的身體來布施,祈願上求佛道,廣度一切眾生。』 釋提桓因與無數天人異口同聲讚歎:『善哉!善哉!願心殊勝高遠,令人望塵莫及!』這時,釋提桓因便以偈讚歎: 『欲求最勝道,不惜其軀命,棄身如糞土,解了無吾我。 雖用財寶施,此事不為難,勇猛如是者,精進得佛疾。』 釋提桓因告訴菩薩:『你發願成就佛道的願心,無比精進勇猛,這是一般人很難做得到的。你不惜生命,捨身布施給眾生的殊勝功德,超過這五百位菩薩布施功德的百千億倍,乃至不可計量的倍數,你將在五百位菩薩之前,先成就佛道。』釋提桓因與諸天天人,以香花散布於菩薩上方,歡喜離去。」 佛告訴阿難:「當時的貧人,就是如來的過去身。五百位長者子,則是今日彌勒等五百位菩薩。如來因為精進、勇猛的緣故,超過這些菩薩所作的功德,先成就佛果。所以,必須精進勤修,不能懈怠。菩薩應如是布施!」 阿難及在座的比丘們,聞佛所說,無不歡喜,向佛頂禮,各各精進,勤修道行。  《釋論》云︰「在家懈怠,失於俗利;出家懶惰,喪於法寶。」無論世間、出世間,懈怠都是墮落、失敗的根源。所有一切善法、功德,都因精進努力而得成就。故事中,如來以「精進勤修,不能懈怠,菩薩應如是布施」勉勵弟子精進,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智慧,力行布施,廣度眾生。「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僅代眾生受無量苦,也在利他當中成就了自己的道業。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17) 什麼叫做進步 最重要的,要發長遠心,要有智慧,要有信心,我們在因中修行,就是菩薩行。時常自己看看我們有沒有進步? 佛法上所謂進步,不是有神通、有感應叫做進步,而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看看這個心清不清淨?心定不定?有沒有智慧?有沒有定力?有沒有慈悲?能安住在定力、慈悲心、平等心上,就是進步。所以我們修行煩惱慢慢減少了,我慢心減少了,這念心好像有點清涼了。這個心以前心浮氣躁,現在這個心落實了,這個就是進步。 其實感應本來就是具足的,假設我們這個心真正達到清淨了,你想什麼,就能得到什麼。為什麼?心想事成。從這上面去努力,那什麼自然都能得到。神通、智慧、感應是我們本具的,不要去求。這些不現前,就表示我們這一念心還不夠清淨,功德還不夠,戒還不清淨。但是有感應時也不要執著。為什麼不要執著?這只表示我們修行沒有走錯路,沒有走遠路,不要執著這種感應,繼續保持這一念定力、智慧和慈悲。 但是佛法也不是說不要感應,有很多人聽師父講佛法,以為「師父是禪宗的,不談神通,不要神通,不要感應」。這話就不正確了!禪是什麼?禪就是心,我們心清淨了、心定了,那自然而然就有感應,自然而然就有神通妙用了。歷代祖師講的很清楚,「挑柴運米無非是神通妙用」。我們契悟到這一念本心本性以後,這個心經常都有定力、都有智慧。起個心、動個念,就是神通、感應。 從前罽(ㄐㄧˋ)賓國有一位比丘,教導數百名門徒,有人達到了四禪的境界,有人獲得了五神通,有人得到須陀洹果位,有人得到阿羅漢果位。 有一天,一位安息人來到罽賓國,看到比丘的教化,心生崇仰,跟隨出家修行,不久修得五神通,並在眾人面前顯現他的神足通。 師父對他說:「你雖然已經獲得了五神通,但是心的結惑還未解脫,不要顯現神足來炫耀自己。」 這位弟子因此對師父感到憤怒,認為師父是在嫉妒他的能力,便用神足飛回自己的國家,在安息國王面前顯現神足飛行。 國王恭敬的向道人詢問:「道人是哪個國家的人?」 道人回答:「我是這個國家的人,去了罽賓國學習佛法,現在回來,想要祝福這片土地,報答我出生地的恩惠。」 國王非常高興,立刻跪下並請求:「希望道人從今天起,常住在我的宮殿中,接受我的供養!」道人接受了國王的請求。 國王親自供養道人,有時也會讓王后或宮女前往供養。道人對宮女有了染指之心,被臣子們發現,並向國王報告,但被國王斥責。因為國王認為道人有神足通,必有道德,所以不相信。不久一位宮女懷孕了,臣子們再次向國王報告此事。國王讓王后去驗證是否屬實,知道了真相,便剝奪了道人的修道服,驅逐出宮。但因為他是一位修行人,國王並沒有對他施加酷刑。 道人離開後,無法生計,便開始搶劫。國王不知道搶劫者就是道人,招募勇士,活捉了這名搶劫者。當搶劫者被捉到國王面前,國王發現是之前的道人後,問他說:「你之前犯下了淫欲的罪行,我以為那只是一時的錯誤,為什麼又去搶劫人呢?」道人跪下磕頭,說:「我是因為窮困潦倒,別無他法,才犯下這過錯。」 國王說:「我原本看見你使用神通飛來,所以不忍心對你下毒手。現在再次饒恕你,不要再觸犯我國的法律。」於是釋放道人,讓他離開。 道人心想:「我應該為人作工,以維持生計。」於是沿街尋求僱傭工作。 有一家屠夫雇他宰割牛羊,後來又讓他去剁骨頭,結果碎骨飛濺,刺傷眼睛,成了瞎子,主人就趕他離開。於是他拿著一個破碗,在街巷中乞討,最終成了一個卑賤的人。 過了幾年,老師用道眼觀察,想知道他在哪裡,看見他在安息市街乞討。當時門徒中,只求學習五神通而不追求斷除痛苦的有五百多人,便對他們說:「你們快點準備,我們一起去安息國探望從前的弟子。」 弟子們都很高興的說:「這位弟子一定道高德隆,師父才會屈尊去探望。」 所有人運用神足,很快來到乞討的弟子面前。師父叫喚弟子的名字,雙眼失明的弟子聞聲,悲傷應聲回答:「和尚來了嗎?」 師父說:「是的,來看望你。」 師父問:「是什麼原因讓你變成這樣?」弟子陳述了事情的始末及自己所有的過錯。 師父對所有弟子說:「五神通並不是堅固的修道路,不應該有恃無恐。」 乞討弟子因為羞愧而無言以對,五百弟子當下覺悟,斷盡煩惱結惑,得第六漏盡通,證阿羅漢應真之道,回到了原來的地方。 《雜譬喻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16) 悲智願行 修道是屬於修加行,怎麼樣使自己不要起煩惱,怎麼樣使我們自己這個心保持平靜、保持寧靜,修行才能成就,這就是一條大路,就是一條直路。 明白了以後,就要發長遠心了。看到我們這個心幾十年來都在妄想當中、都在昏沉當中,作不了主。要如何對治呢?那就要發大願,修大行,起大悲,修大智慧。 什麼叫做智慧?了達一切法空性,這個就是智慧。 了達一切法空性還不算,還要有大願行,像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就是大願,有了願行、有了大悲、觀眾生苦,發菩提心。「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親眷」,我們要度眾生。那麼要如何實踐「悲智願行」這四個菩薩的願行?就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上修一切善,斷一切惡,如此你現在就和普賢菩薩這個心相感應。假使沒有願行,今天做一做,明天就退失掉了。 不但要發大願,而且要有大慈悲心,我們的願行才能落實。什麼是大慈悲心?就是明白三世因果,進而明白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的親眷。所以,我們自己相信了佛法,還要普度眾生。 發了大願普度眾生,修了一切大行,還要了達「修無修修,念無念念,修了善法,不執著善法」之理,才不會起我慢,為什麼呢?假若起了執著心,生了我慢,我們的心又是一個障礙。本這個原則來修行,我們這一生所做所為就是菩薩,你不要另外去找菩薩了。你精進用功這個心就是菩薩。與菩薩法界相感應,你到那裡去,都有龍天護持。能和佛菩薩感應到,就清淨落實了,這個就是一條正路,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開始。 《雜寶藏經.卷第二.(一三)佛以智水滅三火緣》 在過去久遠劫前,有一隻名叫歡喜首的鸚鵡,牠與許多鳥獸同住在雪山對面的大竹林中。有一天,竹林裡起了大火,火苗迅速地漫延開來,竹林一下子就成了一片火海。由於火勢猛烈,鳥獸們都非常害怕,驚惶恐怖地四處逃竄。 眼見這一幕,歡喜首當下生起悲憫之心,勇敢地飛向前方的一處大海去取水。儘管大海距此遙遠,竹林面積廣大,歡喜首仍不捨林中的鳥獸同伴們,毅然決然地往大海處飛去。歡喜首飛到了海面時,將牠的翅膀沾濕,再回到竹林中,用牠沾濕的翅膀朝竹林的上空振動,把翅膀上微少的水滴灑向已成火海的林中,希望熄滅這場大火。就這樣,牠不停地在大海與竹林間往返奔波著。 「碰!」此時忉利天宮有大震動,天主釋提桓因深感驚訝:到底是什麼力量,使忉利天宮發生這麼大的震動?於是用天眼觀察,當釋提桓因看到鸚鵡正在救火的景象時,露出詫異的神情,深受感動地想著:「這種事情,只有真正發心的菩薩才做得到啊!」 於是,釋提桓因以神通力來到了歡喜首的面前,釋提桓因對歡喜首說:「這片竹林,有數千萬里這麼廣大;你用翅膀所沾到的水也不過幾滴而已,要想熄滅這場大火是很困難的!」歡喜首回答:「我相信只要自己堅持這個心願,精進努力一定可以滅掉這場大火;如果犧牲了性命而大火仍未熄滅,為了這竹林中的一切生靈,我願意來生再繼續滅火,直到大火熄滅為止!」 釋提桓因被歡喜首的悲心及精進的行動力所感動,立刻用神通力降下大雨,而這場火也迅速的被熄滅了。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國父曾說過:「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張最美的藍圖,它讓每一個人都有邁向成功的使命感。然而成功並非一蹴可幾,必須靠自己一點一滴去累積,一步一腳印的努力,方能達到目的地。 難、不難?看看自己能不能精進不懈,堅持到底。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十五) 修行第三步功夫 第三個功夫是什麼?破無始無明、斷煩惱。破一分無明,就證一分法身。將心中的煩惱,如濁水中的泥沙,沉到杯子底,並且把它化掉,等於是「化腐朽為神奇」。把煩惱轉的乾乾淨淨,連一粒泥沙都沒有,就是究竟成道了,就是聖人的果位,這就是了生死了。有了這種認識,我們這一生就能究竟成就,也就是所謂「人人都有佛性」。 有了這種認識與信心,然後再來修一些法門。因為我們心當中煩惱太多。等於吃菜一樣,桌子上要有好幾道菜,換換口味。修行也是一樣的,你是上上根機,就是覺性一直到底,什麼都不要念,打坐就是一念不生。契悟了這個心,就是一條直路,那什麼法門都不要修。我在這裡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個心,就是保持清楚明白,沒有妄想,沒有昏沉,能夠作主,一直保持下去,直了本心,就能成佛道。就是這麼簡單! 說是容易,諸位也不要認為很簡單,你可以試著保持這個心,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五分鐘,看看做不做得到?做到了以後,再進一步,就是我們這個心要能作主,要能清楚,要能明白,雖然是不打妄想,可能馬上瞌睡就來了,這又不對了!或者是沒有念頭,沒有瞌睡,你坐在這裡卻感覺到無聊,這也是不對了。這是三個毛病。我們有這三個心態,就屬於眾生,所以修行若是明白這個道理,那這條路就找到了。 我們打坐的時候就是不要打妄想,沒有妄想,智慧就自然顯現出來了,不要另外去求智慧。打坐的時候沒有昏沉,心清清楚楚,是智慧。沒有妄想,心不動就是定力,所以說定慧不二這念心就是道,這不是修出來的,所以修道、修道,不是把道修出來的,是契悟我們這一念本心。 打坐不一定要在禪堂或在深山裡面;在人多熱鬧的地方,心也要不散亂、不顛倒,這就是所謂的「十字街頭好打坐」。心經常保持平靜,如一潭止水一般,動也如是、靜也如是,有這樣的定力,才真正稱得上定慧等持。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之前,一切都是不究竟的。 從前有一位佛海禪師在山上打坐,禪定功夫很深。有一天,梁武帝看到這座山的氣勢雄偉,而且,當其他的山頭都是大雪封頂的時候,這座山卻連一點雪痕都沒有。於是梁武帝就請教他的師父誌公禪師:「師父,這座山為什麼一點雪都沒有,而其餘的山都是白雪蓋頂呢?」誌公禪師回答說:「因為這山中有位大修行人在巖洞裡打坐,所以積雪都融化了。」梁武帝聽說山上有禪定功夫這麼高深的修行人,就派隨從侍衛去迎請佛海禪師到皇宮裡接受供養,並且和誌公禪師平起平坐。 這天,梁武帝問誌公禪師:「佛海禪師的定力如何?」誌公回答:「佛海禪師的定力功夫很高,但仍有無明在。」武帝覺得奇怪,定力高深的人為什麼還有無明呢?誌公知道武帝心中的疑惑,就對武帝說:「不信您可以試試。從明天起,將他的菜減少幾樣,而且以普通的菜飯來供養,看看他反應如何?」 第二天,佛海禪師和武帝、誌公禪師一起用齋。佛海禪師看到自己的菜比其他人的差,心中就生起了無明。靠著定力,還有一些反照能力,就告訴自己:「自己是個修行人,怎麼能為了飯菜而生氣呢?」於是暫時將脾氣壓了下去,一餐、二餐都是這樣忍耐過去。 梁武帝看到佛海禪師對於供養的差別,心無所動,很讚歎,但是仍想再試一試。於是隔天,武帝廣設齋食,供養僧眾。用齋完畢後,武帝又派宮女以珍品供養誌公和佛海禪師,並交待宮女將較好的東西供養誌公,較差的供養佛海。這個時候,佛海禪師再也忍不住了,心想:「皇帝瞧不起我也就罷了,現在連宮女都瞧不起我。」多日來的怒火一舉而發。 這個公案給我們的啟示是,修行除了修定之外,還要時時起覺照,平常就要反照自心,這就是修慧,以智慧力來漏除煩惱。定慧等持,才能達到「十字街頭好打坐」的功夫,即使身處鬧市也不起煩惱,動、靜、順、逆等境界現前時都不起煩惱,這才是真正的菩薩大定,才能證到無上菩提,才能超凡入聖。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十三) 修行的第一步功夫 佛經云:「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假使這念心絕對清淨,馬上就有靈感。這念心就像一杯水,眾生有這一杯水,佛菩薩也有這一杯水;但佛菩薩這一杯水,可以遍灑三千大千世界,普潤眾生,眾生這一杯水卻沒有作用。為什麼?因為眾生的心水中,有無明、有煩惱,所以,修行就是要澄清當下這一杯心水。 如何澄清?第一,不要讓這杯心水起波浪。波浪代表煩惱,即這念心患得患失、想東想西,想過去、現在、未來、人我是非…等等,念念遷流,這就是波浪未了。 這些波浪從什麼地方產生出來的?一方面是自心中的無明煩惱,一方面是從外面的境界引發出來的。例如,看到人家都有高樓大廈、汽車洋房、高官厚祿,自己卻什麼都沒有,心中就產生貧窮、卑賤的想法,如此就失去了自我,這個煩惱一來,看到人家有美食,也要學人家,看到人家有部車子,也想去買部車子,種種境界一現前,就六神無主,波浪就層層翻湧而來。所以,現在要把波浪及外面的境界看破,使這念心忍心不動,波浪就慢慢停止下來了,這是修行的第一步功夫。 道樹禪師,建了一所寺院,與道士的「廟觀」為鄰,道士放不下觀邊的這所佛寺,因此每天變一些妖魔鬼怪來擾亂寺裡的僧眾,要把他們嚇走。今天呼風喚雨,明天風馳電掣,確實將不少年輕的沙彌都嚇走了。可是,道樹禪師卻在這裡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後,道士所變的法術都用完了,可是道樹禪師還是不走,道士無法,只得將道觀放棄,遷離他去。 後來,有人問道樹禪師說:「道士們法術高強,您怎能勝過他們呢?」 禪師說:「我沒有什麼能勝他們的,勉強說,只有一個「無」字能勝他們。」 「無,怎能勝他們呢?」 禪師說:「他們有法術,有,是有限、有盡、有量、有邊;而我無法術,無,是無限、無盡、無量、無邊;無和有的關係,是不變應萬變。我「無變」當然會勝過「有變」了。」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十二) 六字大明咒的公案 智慧與信心具足,才能入佛法界。有些人信仰佛教,但心中還是有很多煩惱,因為他的信仰是情感的信仰,沒有智慧的信仰,經不起考驗。所以,修行學佛,信心與智慧就如鳥的雙翼,少了一個翅膀,鳥兒即沒有辦法在空中飛行。 佛典中有一則關於信心的公案:以前有一位老和尚行腳時,忽然看到有一道虹光從山腳射上來,老和尚心想,山下一定有特殊的事情,於是就下山去觀看,結果看到一間小茅篷裏,有一位老太太在修行,老和尚就問她:「這位老菩薩,妳在這裏住了多久?」老太太就回答:「師父,我在這裏修行有二十年了。」老和尚又問:「妳修行是怎麼用功的?」老太太就說:「我專門持六字大明咒。」 老和尚說:「老菩薩,請你唸六字大明咒給我聽看看!」老太太就唸:「嗡嘛尼叭咪牛」,老和尚一聽就說:「老菩薩,妳唸錯了,應該唸『嗡嘛尼叭咪吽』,最後一個字不能唸成『牛』!」老菩薩聽到師父說她唸錯了,心裏覺得非常懊惱,就說:「唉呀,糟了,我修了二十年都白修了!」後來老和尚離開之後,再往山腳一看,原來從老太太住處發出來的光明不見了,就知道因為他的一番話,讓老太太失去信心,所以持咒不再有感應。老和尚就馬上回去向老太太說:「老菩薩,我剛才是考驗妳的,其實唸『嗡嘛尼叭哩牛』才是對的。」老太太一聽非常高興,就又很歡喜的開始持咒了。老和尚再回頭一看,老太太屋頂的虹光又現前了。 六字大明咒的公案就是告訴我們,只有信心而沒有智慧,就容易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對佛法產生懷疑。所以,靜坐或念佛、持咒,假使沒有智慧,被他人或外道一破壞,馬上就易失去信心,心中產生懷疑,打坐時就無法安住,念佛、持咒也沒有靈感,這就是因為失去信心的緣故。 修行一定要有智慧,要相信人人本具的佛性,也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每個人都有;既然每個人都有本具佛性,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有靈感呢?因為眾生的心當中有煩惱,所以沒有靈感;修行就是要把心中的煩惱化除,煩惱化除,這念心就清淨了,清淨的心,自然就有光明,就有靈感。 古德云:「有信無智,增長無明;有智無信,增長邪見。」 修行學佛,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從初信進一步達到正信。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透過聽經聞法,建立正確的知見, 就能於日常生活落實解行,產生淨化提升的力量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十一) 信心與智慧 修行要有所成就,除了信心之外,還要具備智慧。假使有信心卻沒有智慧,這種信心就容易成為迷信。 現在有很多學者研究佛法,也可以將佛法講得頭頭是道,可是卻沒有信心,只把佛法當做一種哲理、學理去研究,這種有智慧而沒有信心的結果,就容易因為憑自己的意識去思惟、檢討、考證,而產生邪見。 例如,有很多佛法的小冊子,裡面的知見不一定很正確,因為寫作的人對佛法沒有信心。所以,智慧與信心具足,才能入佛法界。 《雜阿含經˙卷四》善耕 過去,佛陀在拘薩羅國度化眾生。一日,佛陀威儀庠序,著衣持缽,前往一那羅聚落乞食,心想:「今天時間尚早,可以先到耕田的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煮食的地方。」這時正在努力耕田的婆羅豆婆遮婆羅門,遠遠地就看到世尊的身影走來,立即說道:「佛陀,我今為了飲食生計而耕田下種,沙門應該也要耕田下種,以供自己的飲食生計啊!」 佛陀向婆羅門表示:「我也有耕田下種,以供飲食。」婆羅門說:「我都沒見過您耕田,也沒看過您拿著繩子或木條套住馬或鞭策牠們去犁田,更不見您拿著工具刨土掘草,但您卻說:『我亦耕田下種,以供飲食。』」    佛陀以偈回答: 「信心為種子,苦行為時雨, 智慧為時軛,慚愧心為轅, 正念自守護,是則善御者, 包藏身口業,知食處內藏, 真實為真乘,樂住為懈息, 精進為廢荒,安隱而速進。 直住不轉還,得到無憂處, 如是耕田者,逮得甘露果; 如是耕田者,不還受諸有。」 婆羅門聽完了偈子,內心滿是歡喜,說道:「太好了!真是太好了!這才是善耕田哪!」旋即以滿缽香美可口的飲食供養佛陀,卻被佛陀拒絕。佛陀告訴婆羅門:「我並不是為了乞食而說法。」婆羅門即問:「那麼,現在這些食物該如何處理呢?」 佛陀表示:「我沒見過諸天、魔、梵志、沙門、婆羅門、天神或是世人,因為吃了這些食物而得以安身的。你現在將這些食物倒在無蟲水中,以及稀疏的草地上。」婆羅門照著佛陀的話,將食物倒入無蟲水中,霎時間,水即煙起涌沸,就像是將滾燙的熱鐵丸丟入水中一般,啾啾作聲。 看到這番奇景,婆羅門心想:「真是太神奇了!一定是佛的大威德、大神力,才將食物變成這樣!」於是生大信心,請示佛陀:「我能不能在正法中出家,受具足戒呢?」佛即告訴婆羅門:「你當然可以在正法中出家、受具足戒,成為比丘。」 婆羅門出家後,獨自在閒靜處思惟:「我今剃除鬚髮,身著袈裟,應遠離世間種種欲樂,精勤修道。……」如此思惟、修行,不久後便證得阿羅漢果,心得解脫。 《佛遺教經》云:「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畝田,如何才能不讓這頭牛糟蹋了我們的心田?就如佛陀告訴耕田的婆羅門,當以信心、善心為種子,以智慧心認清讓我們流轉生死之根本,不讓這頭牛隨著五欲的誘引而橫衝直撞;並時時反省檢討,以慚愧懺悔之心改過遷善。如此方能長養菩提心苗,才是真正的「善耕者」!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十) 持咒的感應 修任何法門都要具足信心,信人人都有佛性,信佛法是絕對真實的道理。例如,修淨土法門,要具足「信、願、行」三資糧,要靠自己努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孝順父母、恭敬師長、慈心不殺。第二,正受三皈、深信因果、具足眾戒。第三,誦讀大乘經典、發菩提心。這就是淨土的因,因就是靠現在努力實行,有善因,將來一定感淨土的果報。 修感應法門也要有信心,例如求觀音菩薩,就要相信觀音菩薩有大慈悲、大神通,觀音菩薩無所不在,人有誠心,佛有感應;除了相信這些道理以外,還要相信自己本具佛性,能夠如此,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六度集經.卷三》信能致富 過去好幾劫前,有一位全國首富的大長者,一生樂善好施,廣行菩薩道,常濟救貧苦、利益許多的人。因此,很多人都喜歡親近他。 在大長者的朋友當中,其中有一位原有無數家產的富翁,因為有位不務正業、耽著五欲的敗家子,將家產揮霍一空,致使全家窮困潦倒,親友遠離。只有這位大長者,憐愍青年過去的年少無知,而勸他改過遷善,除教他處世、治財的道理與方法。並以黃金千兩為生意資本,希望令他得以發揮,又能自給自足。但這青年因惡性甚重,始終秉著惡習揮霍度日,前後向長者求助了五次,仍然是一貧如洗。 在青年又向長者開口求濟時,長者指著門牆外面園地裡的一隻死老鼠說:「如果你是一位真誠立志的人,只要這一隻死老鼠,就可以讓你白手起家,更何況是有千兩黃金!但你卻仍是個一無是處的窮小子。」只見青年唯唯稱是,而又將千兩黃金拿走了。 當時,恰巧有一位父母雙亡、孤苦無依的孤兒來向大長者乞食,在旁看到大長者對青年的訓誨,心中信受,當下銘記在心,也信心十足的相信自己能夠成功。於是,就向長者乞討了那隻死老鼠。帶回家洗淨處理後,拿去賣給一戶大富人家,做為狗食,得了二文錢;又用這二文錢買菜苗,賣菜生利,就這樣踏實地做小本生意。 這位孤兒又學大長者學佛行善,做一些小布施幫助人,不做放縱欲樂的事。在經商之餘,博讀詩書、習算精進;且謹言慎行,時時反省注意自己的所做所為是否得宜。早晨出門前,計畫今天要怎麼經商;日落回家後,反省檢討所做的得失;遠離諸惡,廣行良善。不到幾年,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大富翁。而每每有人問他致富的原因,他總是津津樂道的分享向大長者乞得死老鼠的緣起,並對大長者常存感激報恩之心。 有一天,他想到一個報恩的方法,便到銀樓請金匠用純金打造一隻金老鼠,鼠身中空,以最名貴之珍寶貯於鼠腹,金鼠全身佩以瓔珞寶飾,並準備許多名貴美味的飲食,送至大長者家中,恭恭敬敬地禮謝大長者,請求受禮,並說明當時他和大長者的因緣,以及他現今的改變。 大長者聽了非常的歡喜,讚歎道:「你真是值得教導的大丈夫啊!」並將自己的獨生女許配為妻。因長者無子嗣,就將他招贅入婿,並將所有的財產房舍、良田寶藏,全交與他繼承接管。又囑咐自此以後,要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十善,奉佛所教,廣行六度菩薩之行,慈悲有情。 經云:「信,為立道之根,能遠離一切煩惱困乏;有信之人,其福常在矣。」有一分的信心,即擁有一分心靈的財富,心靈富裕,對於外境就不會產生煩惱,不會害怕種種的苦難。且信心富裕的心靈,能感召外在美好的法界,不管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求學任職,乃至是在修行上都是最好的資糧!有信心,能擁有成功和希望,是最幸福的人生!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九) 持咒的感應  修行學佛,信心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究竟法門、方便法門或感應法門,最重要的即是信心,所以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假使沒有信心,與任何法門都不會產生感應。 例如,修究竟法門更須要信心,才能與無為心相感應。所謂「無為」,即是當下這念心無所作為,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定慧等持,這就是最究竟的真道。 《佛為阿支羅迦葉自化作苦經》 佛陀在王舍城的耆闍崛山弘法時,一天早晨,佛陀著衣持缽,準備入城乞食。有一位阿支羅迦葉居士正準備出城辦事,在往耆闍崛山的路上,他遠遠地便看到佛陀。阿支羅迦葉請示佛陀:「世尊,我心中有一些疑惑,不知您可以為我開示嗎?」佛陀告訴迦葉居士:「現在時機並不恰當,我要先進王舍城裡托缽乞食,等回來時再為你解說。」 但阿支羅迦葉仍一再地請佛陀立即為他開示,佛陀於是答應了阿支羅的請求,阿支羅問道:「一切痛苦之事,皆是自己所造的嗎?」佛陀回答:「不應如此說。」阿支羅迦葉繼續問:「世尊!苦惱是由他人而引起的嗎?」佛陀回答:「不應如此說。」阿支羅迦葉又問:「這些逼苦之事,是不是自己與他人共生而有的?」佛陀依然回答:「不應如此說。」 阿支羅迦葉繼續問:「難道苦是無因而生的?」佛陀回答:「苦非無因而生。」阿支羅困惑地問:「您說苦非自生、非他生、非自他共生,亦非無因生,難道世間沒有種種痛苦?」「世間實有苦。」佛陀慈悲地回答。 阿支羅再次請示佛陀:「既然您說實有苦存在,請為我開示苦的真實義理。」佛陀便開示:「苦的感受非本來就有,也非他法所生,因此不會是自他共生,也不是無因而生。真理,應該離開種種相對法,而回歸中道。諸佛如來皆說此法: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苦是因緣所生,由於無明而有行,因行而有識,識而有名色,名色而有六入,六入而有觸,觸而有受,受而有愛,愛而有取,取而生有,有而有生,生而有老死。若無明滅,則萬苦皆滅。」 阿支羅迦葉聽聞佛陀開示後,了知苦乃因緣和合而生,本無自性,而破除心當中的無明才是真正的滅苦之道。頓時遠離一切垢染,得法眼淨。於是阿支羅迦葉恭敬合掌,向佛陀稟白:「慈悲的佛陀,我已明瞭苦諦之理。從今日起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盡此一生作佛弟子,願佛陀為我作證明!」阿支羅在至誠恭敬頂禮佛陀之後才離開。 阿支羅離開精舍不久,被一隻在路旁為保護小牛的母牛所觸殺,在臨命終時,因六根清淨,安詳自在往生。 比丘們在城中乞食時,聽到了有關阿支羅迦葉聞佛陀開示,命終無有怖畏的傳言,於是在乞食完畢後,便前往佛所請示佛陀:「世尊,阿支羅迦葉為何能證此無怖畏之報?」佛陀告訴諸比丘:「阿支羅迦葉已經了悟苦諦之理,已能出離三界。能夠如實了知法的真義,才能遠離怖畏,得大自在。」 人,因為「欲」而生此娑婆世界,而「苦」的來源就是「欲望」;欲望,則是來自於自身的一念不覺。想要得到自在和解脫,唯有離欲、離念。佛陀三轉法輪言:「此是苦,逼迫性,汝應斷。」《佛遺教經》云:「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若能從因上努力,保持覺性,不使六根出流攀緣六塵,直接從最根本的起始點下手,即截斷其源流,因滅則果滅。離卻了生,即無有滅相,真正究竟之樂,當下即是!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八) 持咒的感應 修習究竟法門時,視自己的根器、因緣,也可以配合修方便法門,例如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或誦大悲咒、觀音靈感真言、準提神咒…等。一次只宜修持一種咒,不能修太多種咒,因為修太多種,心就會雜亂,不會有什麼感應;如果心清淨、心定了,自然就有感應。 以持咒來講,念到一百二十萬遍,心就定下來了,就會有所感應。一般人不了解,以為不論持幾遍咒都會很靈感;如果是如此,那麼每一個人念咒都應該很靈感才對,為什麼某甲念咒很靈感,某乙念咒卻不靈感?因為某甲除了持咒以外,還有功德,還有信心、戒行;而某乙只知道持咒,心有所求,不知道修慈悲,修功德、戒行,這樣來持咒,就沒有多大的靈感,效果當然就不一樣。 《佛說耶祇經》 過去,佛在迦奈國時,此國中有一位名為耶祇的大富婆羅門,原本奉事九十六種外道,以求福報和庇祐。聽人說奉事佛,能得富貴、長壽、安穩,度脫生死,得種種福,不墮三惡道中受種種苦,耶祇便思惟:「不如我放棄外道,改奉事佛。」於是來到佛所在之處,頂禮、長跪,稟白佛:「我過去實在愚癡無知。今聽聞佛道恢弘,慈悲普濟一切眾生,佛是天上天下人中至尊,受佛教化者都能得安穩,我現在想要捨棄原本奉事的外道,歸命於佛。願佛哀愍我,我願受佛教誡。」 佛言:「說得很對。若能止惡為善,何必擔憂不得安穩?」 耶祇向佛說道:「我原本所信奉的不是真道,現在歸命於佛,請佛哀愍我,除去我濁穢之行,受持佛所說清淨真理,若能如此就太好了。」耶祇便於佛前領受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兩舌、惡口、妄言、綺語;五、不飲酒。耶祇受持三歸五戒後,繞佛三匝,並受持齋戒七天,而後離去。 之後,耶祇去到其他國家,見人射獵殺生、偷人財物,也想跟著為非作歹;見到美貌的女子,就起貪愛心;見人有過失,就加以議論;見人飲酒醉亂,也想效仿,心始終不得安定,便心生反悔:「我無法受持五戒,應該把五戒還給佛。」 耶祇便來到佛所在之處,頂禮佛後,說道:「我先前向佛求受五戒,這使我受到許多限制,很多事都不能依著自己的心意去做。我現在想放棄受持五戒,不再信奉佛法。佛法尊貴崇高,不是我可以做得到的。可以退還五戒,不再受持嗎?請問佛的意思,可以嗎?」 佛默然不言,耶祇話還沒說完,便有鬼神手持鐵椎,擊破他的頭;又有鬼神剝奪他的衣服;還有鬼神,把鐵鉤伸到他的口中,割取他的舌頭;有淫女鬼神,拿刀割除他的男根;有鬼神將沸騰的洋銅灌進他的口中;前後左右,都是各種鬼神,爭相分割他的皮肉。此時的耶祇,感到非常詫異,目瞪口呆,面如土色,且全身自然有火燃燒,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而眾鬼神在旁逼迫甚急。 佛見此情形,心生哀愍,問道:「現在你意欲如何?」 耶祇雙唇緊閉,說不出話來,只以頭叩地,求佛哀愍救護。佛便放威神,眾鬼神皆驚怖離去。耶祇因此才得以獲得穌息,於是起身頂禮佛,向佛稟白:「我心中有五個賊人,牽引我入惡罪中,使我說出不對的話,今日才遭受這樣的罪罰。我的作為違反、辜負了佛的教導,願佛哀愍我。」 佛言:「都是自己心口造作,要歸咎誰?」 耶祇向佛說道:「從今以後,一定悔改。願奉持五戒,並每年持守三齋月、每月持守六齋日,燃香點燈供養三寶,身口意不敢再有所毀犯。」 佛言:「果能如是,極好!如你所親見,親身體會,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做善得善報,心念不善便得不善報。佛法是法中之師,教人去惡為善,得解脫,令諸天及人道中,愚癡者都能得到智慧,不再受種種苦。從今以後,改過遷善,不要再隨心中的妄念而為,那是害人的根本。」 聞佛此說,耶祇心意開解,當下即得須陀洹果,歡喜離去。 耶祇回到家中,立即命令家中老小皆去到佛所,求受五戒,並持守三齋月、六齋日。之後,耶祇便出家為沙門,剃除鬚髮,披著袈裟,跟隨佛修行,得證阿羅漢果。 公案中,耶祇婆羅門捨外道歸佛,但因不能受持五戒而心生退悔,諸鬼神遂欲害之,後得佛救護和教誡,真心悔悟,嚴守淨戒,後隨佛出家修行,得證阿羅漢。《佛遺教經》云:「戒是正順解脫之本。」又云:「因依此戒,得生諸襌定,及滅苦智慧。」戒能防非止惡,助益行者清淨身口意,進趨解脫之道。為佛弟子,當持守淨戒,藉由戒律的持守,收攝身心,進一步由事入理,契悟戒體,依此而行,必能得真正自在解脫,成就道果。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七) 內外本是一體  修行學佛要靠自己努力,以自己的力量來斷除煩惱,修福德、智慧、定力、慈悲,這些都做到了,自然而然心就安定。例如念佛也是要靠自力,念佛要達到一心不亂,誰也幫不上忙,即使十方諸佛也沒有辦法幫忙,所以,念佛要自己念,自己觀照自心,自己修定,自己念到一心不亂;自己不念佛,誰來幫你念佛?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念佛還是要靠自己,他力就是自力的轉變。 一般人大多不相信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既然對自己沒有信心,那麼不妨相信佛法僧三寶的力量,等到業障消除,善根增長,福德具足,自己的定慧就現前,如此,藉由外面的境界來轉換自心,以回復本來的面目,因為內外本來就是一體的。 《生經.卷五.佛說譬喻經第五十五》 學習佛法,應當向善知識學習。過去有一頭驢子,牠的主人恆使驢子跟在馬兒後面,無論飲食、行走,都和馬兒一起。若馬兒走一百里,驢子就跟在後面走一百里;馬兒走了一千里,驢子也就跟著走一千里。最後驢子的走路姿勢、舉止動作,甚至毛皮外型、鳴叫都與馬兒相似。 後來,主人使這頭驢子跟在其他驢子後面,無論飲食、行走,也都讓牠和其他驢子在一起。其他驢子走一百里,牠也跟著走一百里;其他驢子走了一千里,牠也跟著走一千里。最後牠的走路姿勢、一舉一動,甚至毛皮外型、頭顱軀幹都與其他驢子相似。 令人感傷的是,這隻驢子終其一生,都難以再恢復成當初像馬兒一樣。學習之人也是如此,若能跟隨善知識,則能日日精進,而精進之人,則能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若跟隨惡知識,則會使自己日日懈怠、放逸、墮落,而懈怠放逸之人,將沉沒於生死苦海,無有出期。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文中的驢子,與馬終日相處,受其影響,變得與馬相似;而後和驢時時相處,受其影響,就變得和驢一樣。所以學習時,親近善知識很重要。《華嚴經》云:「若能遠離惡知識,則得親近善知識;若得親近善知識,則能修集廣大善。」實修實證的大善知識,提點我們因緣果報之理、戒定慧之法門,乃至直示明心見性的頓悟法門,指引我們正確的人生方向,引領我們日日精進、遠離懈怠,一步一腳印,邁向菩提大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六) 自力的重要  佛法講因緣果報的道理,因就是自己的努力,緣就是外緣,有外面的助緣,事業就容易成就。助緣從什麼地方來?也是自己過去結緣、修福來的,所以佛法言:「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結人緣,還是要靠自己努力,自己不努力,也不會得到好的助緣。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是不是一切都要靠自己?因為有自己種的善因,外面又廣結善緣,因緣和合,事業就能成就。 修道也是如此,先要靠自己努力,以自己的力量來斷除煩惱,修福德、智慧、定力、慈悲,這些都做到了,自然而然心就安定,現在就是菩薩行。 《撰集百緣經.卷第八.比丘尼品第八》 佛在毘舍離國重閣講堂弘化時,城中有一愚人,愛好以偷盜為業,全國人民都知道這名盜賊。有一次,他聽聞寺院中有上好的銅器,便尾隨諸修行人進入寺院,想要竊取銅器,結果並無所獲;不過他在寺中聽聞比丘說了一句偈子,提到天人眨眼速度極慢,而世人眨眼速度則快。盜賊聽了,記在心裡,隨即離開寺院。 過不久,從別的國家來了一群商人,帶來一顆價值連城的摩尼寶珠,獻給波斯匿王。波斯匿王得此珍貴寶珠後,旋即命人將寶珠懸掛於佛塔上。這名盜賊聽聞此事,經過嚴密計畫前往偷取,得手後便將寶珠藏了起來。國王得知寶珠被竊,大為震怒,隨即昭告天下:「若有人得知寶珠的消息,前來密報者,國王必有重賞。」 然而,經過一段時間,卻無人應募。在一籌莫展之際,有一智臣進言:「如今國內富庶豐饒,盜賊極少,唯有一人以偷盜為業,用以自活,舉國皆知,寶珠必是此人所偷。但若直接將他捆綁、鞭打拷問,此人必定不會俯首認罪。大王應當細心謀劃,讓他說出實情。」國王問智臣:「有何計策?」智臣回答:「可先派數人,邀約盜賊一起聚會,勸酒令醉後,秘密地用車將他載至皇宮內。令綵女打扮如天人般殊妙,把殿堂佈置得像天界一樣莊嚴,演奏音樂,並以歌舞娛樂之,如此盜賊必定感到驚奇,此時再令綵女詢問盜賊,必能問出實情。」 依計行事後,盜賊果真醉倒。在宮殿中的綵女便趁機問:「您必定是因為在閻浮提中偷取佛塔頂上寶珠的因緣,才能生到忉利天享福,我們正是侍奉您的天女,為您歌唱並演奏音樂。偷取佛塔頂上寶珠的人,真的是您嗎?」盜賊醉意朦朧,正欲道出實情時,又因害怕而退縮不言,綵女們便更相湊近,進一步地逼問。此時盜賊忽然憶起寺中比丘之言:「天人眨眼速度極慢,但凡夫世人則快。」盜賊見綵女們眨眼的速度很快,警覺眼前這群綵女並非真的天人,便馬上低頭,不再說話。不久,盜賊酒醒,官府因為沒有確切證據,無法問罪,他便因此逃過一劫。 於是智臣更獻一計,對國王說:「大王可召喚盜賊入宮,假裝賞識他,賜為大臣,並將宮中所有倉庫的寶物,全數交由他管理。這時,大王可以柔軟語囑託:『再也沒有人比你更值得信賴,你一定要妥善保管這些寶物,不要有所丟失。』他聽到大王如此信任自己,必定感到歡喜。此時大王再溫和地詢問:『我之前將摩尼寶珠懸掛於佛塔上,後來寶珠失竊,這件事你可知情?』由於他受到大王您的倚重信賴,又讓他負責保管一切的財寶,此時必定會說出實情。」 波斯匿王便依智臣所獻計策進行。果然如智臣所言,這位偷臣向國王坦誠:「寶珠的確是我偷的,因害怕被判罪而不敢說出實情。」波斯匿王繼續追問:「之前卿醉臥在殿堂上,綵女們追問,是否因為偷取寶珠的因緣得以生天享福,當時為何沒有說出實情?」偷臣回答:「過去,我曾在寺院中聽到比丘說:『天人眨眼速度極慢,凡夫世人則快。』當時看到綵女們眨眼速度快,判斷綵女並非真的天人,自知並未生天,所以沒有說出實情。」於是偷臣便歸還寶珠。波斯匿王因為寶珠失而復得,甚為歡喜,便不再追究。 偷臣因此得免死罪,並有所體悟,向波斯匿王稟告:「願大王恕罪,請聽許罪臣出家。」波斯匿王問:「如今你已貴為大臣,榮華富貴享用不盡,是什麼原因讓你想要出家呢?」偷臣回答:「我因為聽聞沙門所說的一句偈語,就得以免除死罪這樣的災難;如果能進一步聽聞佛法、讀誦修習、依法修行,必定能獲得大利益,因此想要出家修行。」 他出家後,精勤修習,證阿羅漢果,得三明六通,具八解脫,為諸天世人所敬仰。 六祖惠能大師云:「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公案中的盜賊,最初雖因偷盜因緣進入寺院,然因聽聞一句偈語,而得脫免死罪,因此體會到佛法的殊勝,遂發願出家修行,而證得聖果。由此可知,不論何人,若能聽聞佛法,落實修行,必得大利益。經云:「人道難獲,佛法難聞。」吾輩行人,如今得為人身,得遇正法,豈能不奮起精進?當發願,有為者亦若是。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五) 自力與他力  通常一般人對於即心即佛的究竟法門信心不夠,認為成佛之道若要靠自己,還不如靠他力---念佛求生西方。有很多人認為修行學佛要靠他力,不要靠自己,自己是靠不住的,自力是不容易的,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想想看,諸位在社會上做事是靠誰呢?要靠自己才有成就,靠自己強健的身體,靠自己的智慧、學識、技能…等等,假使這些都沒有,怎麼在社會上生存?即使有很好的朋友介紹工作,有很好的親戚關照,都靠不住,為什麼?因為沒有道德、智慧、學識,即使有很好的職位,也無法勝任。所以,希望學業、事業或道業有所成就,自己的努力是很重要的。  《佛說鹹水喻經》 昔日,佛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一日,佛告訴比丘們:「我將以水為喻,為你們說明七種人,你們當用心諦聽,善加思惟。」比丘們恭敬回答:「如是,世尊!」 佛陀接著開示道:「第一種人恆常沒溺於水中。什麼樣的人會如此?行種種不善、惡法纏身之人,將來罪業果熟,便要墮入地獄中受苦,無可救拔;這就是恆常沉溺水中之人。 第二種人從水中冒出頭後,又會再度沉沒。這是什麼樣的人呢?能夠相信善法,有慚愧心,唯信心薄弱,僅修少許善法。這樣的人只能短暫從水中冒出頭來,之後又會再度沉溺水中。 第三種人能夠浮出水面,環顧四方。這是什麼樣的人呢?能夠相信善法,有慚愧心、勇猛心,對於所造諸不善法,皆知慚知愧而不敢復造。這樣的賢者,就能從水中冒出頭,而不再沉沒。 第四種人能夠完全出離水面。這是什麼樣的人呢?能深信善法,有慚愧心,慚愧諸多善法自己未能實踐,而精進修道,斷除身見、戒禁取見、疑等三種煩惱,證初果須陀洹,不會再退轉墮入惡道,於天上人間往返七次受生後,當證阿羅漢果。這就是能真正離開水面,不會再沉溺之人。 第五種人已出離水面,將要到達解脫的彼岸。這是什麼樣的人呢?深信善法,有慚愧心,慚愧諸多善法自己未能實踐,而精進勇猛,不僅斷除身見、戒禁取見、疑等三種煩惱,而且貪欲、瞋恚、愚癡煩惱淡薄,證二果斯陀含,於天上人間往返一次受生後,即證阿羅漢果而得解脫。這就是已出水面、正在通往解脫彼岸之人。 第六種人已經到達解脫的彼岸。這是什麼樣的人呢?深信善法,有慚愧心,慚愧諸多善法自己未能實踐,而精進勇猛,斷除貪欲、瞋恚、身見、戒禁取見、疑等五種煩惱,成就三果阿那含,壽終後將生色界、無色界,於彼漏盡煩惱、證阿羅漢果而般涅槃,不會再來欲界受生。這就是已從水中出離、到達解脫彼岸之人。 第七種人已經登上解脫的彼岸,且能於岸上清淨安立。這是什麼樣的人呢?深信善法,有慚愧心,慚愧諸多善法自己未能實踐,而精進勇猛,漏盡煩惱,得成無漏聖道,成就心解脫、慧解脫─此心離於貪愛繫縛、以智慧斷除無明惑業而得解脫,且成就禪定、證得神通,徹底斷除生死的根本,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會再來受生。這樣的聖者,就是已登上解脫彼岸、且能於彼岸安立之人。 比丘們!我以水為喻來說明七種人,這是諸佛如來以大慈悲心為聲聞弟子所說,希望弟子們都能獲得安隱,度生死海。你們應閑居靜處,或在樹下、或在空處,靜心禪坐,勿有懈怠。若不勤加精進,將來必致憂悔。這是我對你們的教誨。」 比丘們聽聞佛陀的開示,歡喜奉行。 故事中,佛陀以水喻生死大海,而七種人則分別對應由凡至聖的七種層次。眾生迷惑不覺,在生死海中沉淪沒溺;或雖知善法而不能勤行,仍於苦海中載沉載浮、頭出頭沒。若能深信佛法,具足慚愧,以勇猛心精進行道,漸次斷除煩惱,必能出生死苦海,登涅槃彼岸。為佛弟子,當謹遵佛陀的教誨,修善斷惡,除滅煩惱,如是精進堅持到底,必能了生死、證涅槃,得究竟解脫、真實安樂。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四) 真正的淨土 何謂「感應」?一般人說:「人有誠心,佛有感應」。最初開始修行學佛,通常都希望佛菩薩的靈感,專門去求菩薩。以觀音來講,有滴水觀音、馬頭觀音、送子觀音、水月觀音…等,觀音有三十二應身,那一種觀音有靈感,就信仰他。一般人剛開始學佛都有這種心境。所以,可以反觀自己屬於那一種心境,屬於感應法門來修行學佛?或是方便法門、究竟法門來修行學佛? 如果是為了了生死、自利利他、弘揚佛法、護持三寶,現在就是菩薩行,就是正因,因正,果就正,做十分得十分,煩惱分分破,真如分分現,就能由凡夫位到賢位菩薩,達到地上菩薩的境界,這就是一條正路。 《出曜經‧卷六‧無放逸品第四下》 經云:「不為時自恣,能制漏得盡,自恣魔得便,如師子搏鹿。」 昔日,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告訴比丘們:「尚未漏盡煩惱之前,切莫自恃,懈怠放逸。」此偈亦說「不為時自恣」。長養色身四大,猶如與毒蛇同住一處。比丘們應當勤精進,以求出離三界牢獄。為何自甘放逸,永失道果?歷經無數生死輪迴,苦多樂少,為何於中又起愛染塵勞?生死輪迴如同處於熾然猛火中,沒有可迴避之處,為何依舊心生放逸?因此,應時時精進,切勿懈怠放逸。 「能制漏得盡」。即便已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卻尚未漏盡煩惱,儘管不會墮入地獄、畜生、餓鬼,但貪欲沒有斷盡之前,不可自恃,放逸怠惰,因為還有最可怕的魔存在。 魔王波旬晝夜都在伺察人們的過失,若見世人放逸,便心懷踴躍,緊追在後,設法讓人退轉。一旦怠惰放逸,魔就有機可乘,所以說「自恣魔得便」。 「如師子搏鹿」。當母鹿生了小鹿,會以乳汁餵養,鹿子由於年幼,緊隨在側,母鹿愛戀鹿子,不忍離開。獅子獸王知道母鹿不會離開鹿子,便伺機撲擊攫取,往往母子俱亡,原因正是母鹿愛戀鹿子,讓獅子得以乘虛而入。 貪欲尚未盡除之人,也是如此。聽聞此偈,大眾應心生厭離,觀一切法如幻如化,在閑靜處,靜心思惟愛染過患,堅固道心。當欲愛心斷盡,不再有塵染,便得阿那含道;此時更加精進向前,不中途退悔,彼此互相策勵,窮究苦源,直到漏盡一切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經云:「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修行的關鍵就是要時時保持覺性;如果失去覺性,貪著外境,放逸怠惰,魔王立刻伺機而入,奪取我們的法身慧命,猶如獅子搏攫鹿群。因此,修行不可輕慢放逸,得少為足,應當正視貪欲是輪迴的苦本,唯有二六時中精進勇銳,無有懈怠,方能盡諸有漏,破滅眾魔,成就聖道,獲得究竟的解脫自在。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三)  淨土法門從表面上看,是屬於方便法門,但在究竟上,它也是一種究竟的法門,這就要看從那個角度來解釋。假使說心外有西方,心外有淨土,臨終會往生西方,有這個希望存在,這就是屬於方便法門。但從另一個立場來看,淨土也是一個究竟法門。 什麼原因呢?所謂淨土就是淨心,心清淨,佛土就清淨,西方是未來的果報,現在種因,將來感果,因能感果,因果是不二的,從這個立場來講,淨土法門也就屬於究竟法門。 此外,淨土有四種:一是凡聖同居土,二是方便有餘土,三是實報莊嚴土,四是常寂光淨土。如果從這四個淨土來看,淨土法門也是一種究竟法門。 淨土法門從表面上來看,也是一種方便。為什麼是方便呢?因為如果不知道了生死,只知道念佛求往生,這樣就是一種方便;如果知道人人都能成佛,東方、西方、南方、北方,都在當下這一念心當中,這就是究竟。 例如,人類認為下午十點是晚上,假使沒有燈光,就是一片漆黑;可是有很多動物在晚上才看得到,人類的晚上,反而是這些動物的白天,所以,究竟是白天還是晚上? 倘若真正契悟到佛性,就知道白天和晚上都是虛幻不實的,因為六根歸一、清淨了,此時就沒有白天也沒有晚上,白天是光明的,晚上也是光明的,時時刻刻都是光明的,超越時間、超越空間,這一念心就是真正的淨土,就是菩提、涅槃,是我們的本心本性,這就是究竟法門。 《生經.卷五.佛說譬喻經第五十五》 學習佛法,應當向善知識學習。過去有一頭驢子,牠的主人恆使驢子跟在馬兒後面,無論飲食、行走,都和馬兒一起。若馬兒走一百里,驢子就跟在後面走一百里;馬兒走了一千里,驢子也就跟著走一千里。最後驢子的走路姿勢、舉止動作,甚至毛皮外型、鳴叫都與馬兒相似。 後來,主人使這頭驢子跟在其他驢子後面,無論飲食、行走,也都讓牠和其他驢子在一起。其他驢子走一百里,牠也跟著走一百里;其他驢子走了一千里,牠也跟著走一千里。最後牠的走路姿勢、一舉一動,甚至毛皮外型、頭顱軀幹都與其他驢子相似。 令人感傷的是,這隻驢子終其一生,都難以再恢復成當初像馬兒一樣。學習之人也是如此,若能跟隨善知識,則能日日精進,而精進之人,則能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若跟隨惡知識,則會使自己日日懈怠、放逸、墮落,而懈怠放逸之人,將沉沒於生死苦海,無有出期。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文中的驢子,與馬終日相處,受其影響,變得與馬相似;而後和驢時時相處,受其影響,就變得和驢一樣。所以學習時,親近善知識很重要。《華嚴經》云:「若能遠離惡知識,則得親近善知識;若得親近善知識,則能修集廣大善。」實修實證的大善知識,提點我們因緣果報之理、戒定慧之法門,乃至直示明心見性的頓悟法門,指引我們正確的人生方向,引領我們日日精進、遠離懈怠,一步一腳印,邁向菩提大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二) 佛法的究竟法門能使眾生得到究竟解脫。解脫又可分成三種:第一種屬於聲聞道,第二種屬於緣覺法,第三種屬於菩薩道,此三乘道都能得到解脫,所以我們先要瞭解,佛法中所謂的究竟法門就是屬於解脫道,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都能成菩薩。 例如,為什麼要靜坐?因為靜坐能定心、淨心、明心、悟心,目的是在契悟本心,本心就是道,本心就是佛,這一念心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寂照一如、有止有觀、有定有慧、定慧不二,在這念心上用功,這一生就能得到解脫,就能夠了生死、證菩提,這就是屬於究竟法門。 《佛說鹹水喻經》 昔日,佛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一日,佛告訴比丘們:「我將以水為喻,為你們說明七種人,你們當用心諦聽,善加思惟。」比丘們恭敬回答:「如是,世尊!」 佛陀接著開示道:「第一種人恆常沒溺於水中。什麼樣的人會如此?行種種不善、惡法纏身之人,將來罪業果熟,便要墮入地獄中受苦,無可救拔;這就是恆常沉溺水中之人。 第二種人從水中冒出頭後,又會再度沉沒。這是什麼樣的人呢?能夠相信善法,有慚愧心,唯信心薄弱,僅修少許善法。這樣的人只能短暫從水中冒出頭來,之後又會再度沉溺水中。 第三種人能夠浮出水面,環顧四方。這是什麼樣的人呢?能夠相信善法,有慚愧心、勇猛心,對於所造諸不善法,皆知慚知愧而不敢復造。這樣的賢者,就能從水中冒出頭,而不再沉沒。 第四種人能夠完全出離水面。這是什麼樣的人呢?能深信善法,有慚愧心,慚愧諸多善法自己未能實踐,而精進修道,斷除身見、戒禁取見、疑等三種煩惱,證初果須陀洹,不會再退轉墮入惡道,於天上人間往返七次受生後,當證阿羅漢果。這就是能真正離開水面,不會再沉溺之人。 第五種人已出離水面,將要到達解脫的彼岸。這是什麼樣的人呢?深信善法,有慚愧心,慚愧諸多善法自己未能實踐,而精進勇猛,不僅斷除身見、戒禁取見、疑等三種煩惱,而且貪欲、瞋恚、愚癡煩惱淡薄,證二果斯陀含,於天上人間往返一次受生後,即證阿羅漢果而得解脫。這就是已出水面、正在通往解脫彼岸之人。 第六種人已經到達解脫的彼岸。這是什麼樣的人呢?深信善法,有慚愧心,慚愧諸多善法自己未能實踐,而精進勇猛,斷除貪欲、瞋恚、身見、戒禁取見、疑等五種煩惱,成就三果阿那含,壽終後將生色界、無色界,於彼漏盡煩惱、證阿羅漢果而般涅槃,不會再來欲界受生。這就是已從水中出離、到達解脫彼岸之人。 第七種人已經登上解脫的彼岸,且能於岸上清淨安立。這是什麼樣的人呢?深信善法,有慚愧心,慚愧諸多善法自己未能實踐,而精進勇猛,漏盡煩惱,得成無漏聖道,成就心解脫、慧解脫──此心離於貪愛繫縛、以智慧斷除無明惑業而得解脫,且成就禪定、證得神通,徹底斷除生死的根本,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會再來受生。這樣的聖者,就是已登上解脫彼岸、且能於彼岸安立之人。 比丘們!我以水為喻來說明七種人,這是諸佛如來以大慈悲心為聲聞弟子所說,希望弟子們都能獲得安隱,度生死海。你們應閑居靜處,或在樹下、或在空處,靜心禪坐,勿有懈怠。若不勤加精進,將來必致憂悔。這是我對你們的教誨。」 比丘們聽聞佛陀的開示,歡喜奉行。 故事中,佛陀以水喻生死大海,而七種人則分別對應由凡至聖的七種層次。眾生迷惑不覺,在生死海中沉淪沒溺;或雖知善法而不能勤行,仍於苦海中載沉載浮、頭出頭沒。若能深信佛法,具足慚愧,以勇猛心精進行道,漸次斷除煩惱,必能出生死苦海,登涅槃彼岸。為佛弟子,當謹遵佛陀的教誨,修善斷惡,除滅煩惱,如是精進堅持到底,必能了生死、證涅槃,得究竟解脫、真實安樂。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一) 佛法中,修行的法門,可略分為三種:第一、感應法門,第二、方便法門,第三、究竟法門。無論是在家或出家,如果不知道這些道理,這一生就不容易契悟佛法。 何謂感應法門?就是剛開始修行學佛,希望佛菩薩保佑、加持、希望在佛法中獲得一些靈感,乃至於得神通,這些就屬於感應法門。人有誠心,佛有感應,信了佛教以後,家庭很平安,事業也很順利,求什麼就能得到什麼,這就是所謂的感應法門。 第二、方便法門,如持咒、誦經、禮佛…等種種加行,這些都屬於方便法門。 第三、究竟法門,即是中道實相、無念、無住、無相之法。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修行的目的即是在脫離生老病死苦,若自利、利他圓滿,三覺圓滿,就能證得無上菩提,此即是究竟法門。 所謂感應-互相感動相應 元朝的不魯罕皇后,平時信佛虔誠。有一天,他的獨生子不幸死了,皇后心裡不免埋怨起他的皈依上師︰「我師事上師這麼虔誠,為什麼僅有的一個兒子也庇佑不了?」 上師︰「佛法就像燈籠,外界的風雨來時,或許可以遮蔽一陣;但如果蠟燭自己燒光了,燈籠又能奈它何呢?」 儘管佛菩薩再怎麼「法力無邊」,也要自己有佛法,才能與佛「感應道交」;自己不修行、不行善,要想求得佛菩薩的感應、加持,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感應也要合乎因果。 天上月亮照在湖面上 即使有月光照射,如果沒有對等的淨水,就不能獲得感應。因此,所謂「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菩薩就好像天上的月亮,他的心常遊於畢竟空裡,對眾生沒有分別心;只要眾生內心清淨無染,心湖如清澈無波的水面,月亮就會映現於其中。所以,怨怪沒有感應的人,不能怪罪天上沒有月亮,應該反省自己的心地不清淨,才不能顯現月亮本體的光明。 如同感應燈,走過去才會亮,沒走在其範圍內是不會有感應的 《生經.卷第五.佛說譬喻經第五十五》 無數劫以前,有一位老婆婆孤苦伶仃,以賣麻油膏為生。當時有一位比丘,每天到老婆婆那裡取麻油膏,為佛陀燃燈,如此持續了很多年。後來,佛陀為那位比丘授記:「你以後成就佛道時,諸天人、國王與人民,都將一同向你祝賀。」比丘回答:「感恩佛陀慈悲授記。」老婆婆聽說那位比丘被授記成佛,於是便前去見佛,頂禮佛陀後說:「那位比丘燃燈的麻油膏,都是我供養的,祈願佛陀也為我授記。」佛陀說:「這位比丘成佛的時候,你會得到他的授記。」 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尊者:「當時的比丘,就是提惒竭佛,當時的老婆婆就是我。」  燈象徵著光明與智慧。《佛說施燈功德經》云,布施燈明之善根,能得正念、大智、信心、精進、大慧、三昧、辯才、福德等八種無量資糧。老婆婆由於敬信三寶,一心真誠,日日供養麻油膏,幫助比丘成就燃燈供佛之功德,最後也得佛授記、圓成佛道。 由此可知,幫助他人成就布施,乃至讚歎、隨喜他人之發心,由於一心虔信恭敬,功德同樣殊勝無比。未來生生世世,菩提種子必能生根發芽,得智慧明、破除無明煩惱,進而廣行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成就萬德莊嚴的無上佛果。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