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硅谷育儿少数派 | Education Minority

硅谷育儿少数派 | Education Minority
Author: Lena
Subscribed: 35Played: 156Subscribe
Share
© Lena&Yiyi 2023
Description
身处美国硅谷,80、90后华人家长正置身于教育变革的漩涡之中:多元的教育路径、新旧育儿理念的冲突、中西文化间的张力...... 他们一边焦虑,一边寻找平衡;在挑战中不断自我反思,也在育儿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
我是 Lena,一位拥有六年全职妈妈经验的育儿观察者,也是一位传播学者与双语主播。 我希望通过这档节目,为在育儿路上奋力前行的你,留下一点声音的陪伴与共鸣。
在这里,你会听到:
- 家长们在现实育儿中的真实困境与成长轨迹;
- 我作为全职妈妈的第一手观察与反思,以及在硅谷家长社群中的所见所感;
- 世界各地的育儿趋势、教育实践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深刻思考;
- 对主流“成功”叙事的质疑与重塑,倡导“少数派”精神,鼓励你寻找更适合自己家庭的节奏与哲学。
*关于Lena: 传媒策略人,双语主播,家长平权的先行倡导者,旧金山大学沟通传播学硕士,育有两宝。热衷于通过自媒体分享育儿路上的新知与反思,致力于呈现家长们真实的声音,并通过独特的育儿视角来探讨家长这一角色的社会意义及价值。
- 订阅节目简报平台(newsletter): www.educationminority.com
- 合作邀约:lena@educationminority.com
- 支持节目持续创作,欢迎请Lena喝一杯咖啡:https://buymeacoffee.com/educationminority
- Instagram/Facebook搜索/LinkedIn:硅谷育儿少数派
38 Episodes
Reverse
❤️ 本期节目,献给所有在养育ADHD或其他神经多样性孩子道路上坚持前行的家长们!近年来,随着大众对“神经多样性”(neurodivergent)儿童群体的认知不断提升,许多曾经陌生的术语,例如 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utism(自闭症谱系)、PDA(Pathological Demand Avoidance: 病理性需求回避)、2e(twice-exceptional: 双重特殊性)等,逐渐进入了当代家长的视野。尽管如此,从认知到接纳,从支持到真正的社会融合,这条路依然任重道远。在美国,特殊儿童教育体系相对成熟,学校系统、心理专家、儿童行为矫正教练等多方资源正在不断推动改变。而在语言层面,诸如“differently wired child(脑回路不同的孩子)”这样的表达方式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教育者和社会大众所接受,用来取代“问题儿童”等标签式定义,鼓励更正向、更多元的理解方式。本期节目,Lena邀请到美国资深儿童心理学专家与特殊教育专家——石荟博士(Dr. Hui),一起聚焦神经多样性中的一个重要领域:ADHD儿童的成长与支持。在这场深入对话中,Lena向石荟博士讨教了:家长对于ADHD有哪些常见的误解?ADHD孩子在生活、学习和社交中面临怎样的挑战?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如何提供科学实用的支持?面对孩子,我们该如何用充满理解的方式解释ADHD,帮助他们建立自我认同?节目中还特别加入了来自听众的真实提问,由石荟博士做了详尽解答。-----------------------------------------------------关于嘉宾:石荟博士(Dr. Hui)执照心理医生、美国国家认证学校心理学家、认证特殊教育教师、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和圣约翰大学、作家&教育演讲者、美国华人自闭症联合会(CAAAC)创始委员会成员、Pathways to School Psychology Fellowship 项目主管、CBIT认证治疗师。石荟博士的3E中心网站:www.3ecenter.org(有中文语言选项)-----------------------------------------------------节目中提到的专业词汇:✅ IEP(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个别教育计划是什么? IEP 是为有明确学习障碍或特殊需要的学生量身定制的教育计划,属于《特殊教育法》(IDEA)的一部分。适用对象: 有明确诊断(如自闭症、ADHD、语言障碍、学习障碍等)并且影响到学业表现的学生。包括内容:学生的当前学习状况评估明确的教育目标提供的特殊服务(如言语治疗、心理咨询、个别辅导等)是否需要辅助工具或资源家长、老师、学校一起定期评估和更新✅ 504 计划(Section 504 Plan)是什么? 504 计划是根据《康复法案》第504节制定的支持计划,目的是确保有身体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在普通课堂中也能平等接受教育。适用对象: 有障碍但不符合IEP资格的学生。例如,有ADHD但不严重到需要特殊教育服务的学生。包括内容:教学或环境上的合理调整(accommodations),如:延长考试时间安静的考试环境课堂座位调整允许额外的休息时间✅ PCIT(亲子互动治疗)英文全称: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 适用人群: 通常为2–7岁,有行为挑战(如情绪爆发、攻击、ADHD等)的孩子 作用: 训练家长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与孩子互动,改善亲子关系和行为问题。 治疗方式:治疗师现场指导家长(例如通过一面单向镜子)分为两阶段:儿童引导阶段(CDI): 强化正向互动家长引导阶段(PDI): 学习设立边界和执行规则 关键特征: 不只治疗孩子,而是通过“教家长”来改变家庭互动模式。✅ Differently wired child (脑回路不同的孩子)这是一个近年来在英语语境中被广泛使用的、更加包容和正向的描述和表达方式,常用于形容那些在大脑运作方式上与“典型发展”儿童不同的孩子,也即神经多样性儿童。“Differently wired” 直译是“接线方式不同”,是一种比“有障碍”“有问题”更中性、尊重的说法,强调的是“不同”,而不是“缺陷”或“错误”。---------------------------------------------------------时间轴:00:23: Lena开场:关于“神经多样性”(neurodivergent)02:43: Lena介绍嘉宾:石荟博士04:50: Lena和石荟博士对话开始06:19: Lena分享真实故事开启话题:家长对ADHD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09:23: 石荟老师发表对第一个故事的看法16:27: Lena粉分享第二个真实故事:ADHD是一个只在现代社会下存在的事物吗?19:10: 石荟老师发表对第二个故事的看法25:02: 已经确诊为ADHD的孩子来说,家庭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面临哪些具体挑战?35:47:在美国有哪些特殊教育的支持?39:24:家长和老师要一起合作来解决问题41:15:对于还未确诊、但家长有担忧的情况,有哪些早期迹象值得特别关注?47:02:如果家长自己就是ADHD个体,在育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挑战?53:28:Lena请石荟老师做中文语境下的“神经多样性”的解释和科普01:00:32: 对于神经多样性儿童在语言称谓上的改进01:07:09: 石荟老师回答听众问题01:19:57:石荟老师分享她的关于神经多样性儿童支持资源01:24:19:Lena结尾
继第34期节目聚焦“手足冲突”后,本期我们继续深入探讨“手足关系”。Lena 将带来一篇近期发表于《纽约时报》的长文 ——《The Surprising Ways That Siblings Shape Our Lives》(手足如何出乎意料地影响我们的人生)。这篇文章由《纽约时报》资深撰稿人Susan Dominus撰写,改编自她的新书《The Family Dynamic: A Journey Into the Mystery of Sibling Success》(家庭动力学:揭开手足成功之谜)。文章指出:在育儿的世界中,父母常被视为塑造孩子的主力,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其实在我们的人格、选择、动机与未来发展中,有着隐形而又复杂深远的影响力。在本文中,作者探讨了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父母是否会因为刻板印象而错配孩子的发展方向?兄弟姐妹是否在这种家庭建构中得到了或失去了机会?社会与教育机构可以如何利用这些研究来支持贫困家庭改善教育环境?.....这些信息和内容值得我们在日后的育儿过程中反思与借鉴。本期节目,Lena将这篇内容丰富的长文翻译成中文,并在节目中以“听觉阅读”的方式带你细细咀嚼。如果你想阅读全文,也欢迎点击 这里 查看中文完整版。文中提到的手足间的三种影响机制角色分化(Differentiation):为了在家庭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兄弟姐妹往往会走向不同的发展道路,比如一个孩子学术优秀,另一个可能在体育或艺术方面突出。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指的是一个人身上的某种行为、情绪或经验,会不自觉地影响到另一个人。比如,父母对老大的教养方式,可能会“溢出”影响到弟弟妹妹的成长环境;又或者,一个孩子的焦虑情绪,也可能影响到兄弟姐妹的心理状态。这种效应并不是直接发生在某人身上的结果,而是间接、连带地扩散开来的影响。社会比较与动力机制:兄弟姐妹之间的比较,常常激发出潜在的竞争或模仿机制,尤其在资源有限的家庭中,这种机制更为显著。节目时间轴:00:25: Lena开场:揭开本期主题05:04: 开篇:作者谈自己的哥哥如何影响了自己走上新闻写作道路10:58: 手足间的影响力是一个心理学中常常被忽视的话题14:19: 案例一:彼此成就的格罗夫一家(Groff family)21:28: “老幺效应”:寻找差异化24:20: 育儿方式中的阶层差异27:37: 米歇尔-奥巴马的案例31:25: 陈家四兄妹的“积极溢出效应”37:29: 出生顺序理论的局限性和“确认偏误”39:38: 伊曼纽尔三兄弟(Emanuel brothers)43:08: 基因分析的进步可以帮助回答很多疑问47:36: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讲述关于它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给“硅谷育儿少数派”投稿我知道,在我们的听众当中,藏着许多有见地、有故事、有思考的你:也许你对教育有独特的观察,也许你正经历一段不同寻常的育儿旅程,也许你所在的教育行业正在经历变革,也许你生活的国家或社区,在育儿文化上有许多值得被看见的细节,甚至你只是想问我一个问题,或者是表达你所代表的家长群体的需求,无论是哪一种声音,我都诚挚欢迎你来投稿,把你的经历、思考、观察,分享给更多在育儿路上同行的华人家庭。投稿方式🎧 声音投稿: 希望你的声音出现在节目中?欢迎使用手机录音功能,将你想说的话录下来,发送到邮箱即可。📝 文字投稿: 更习惯用文字表达?欢迎将你的故事、观点或提问通过邮件发送给我。📮 投稿邮箱: lena@educationminority.com请在投稿中注明你的联系方式。如果内容适合,我也可能会邀请你进行远程采访,成为我们的下一位对话嘉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原创播客,欢迎请Lena喝一杯创作咖啡!这档播客是我在育儿之余坚持打磨的小而美的作品,也是一种陪伴家长、发出真实声音的方式。播客对我来说,是一件热爱且坚定的创作,但这也意味着不少日常成本:音频托管费、剪辑软件、设备更新……还有赶稿时那杯“续命咖啡”虽然也收到不少广告合作邀约,但我始终坚持节目的内容独立与价值观纯粹,希望让这档节目保持免费、开放,始终如初。如果你喜欢这个节目,也愿意支持我走得更远,欢迎请我喝一杯咖啡,为这份坚持注入一点温暖的动力。支持链接:buymeacoffee.com/educationminority
各位听众朋友们,我终于硕士毕业了!🎓本期节目,我将以自己的硕士毕业为切入点,分享作为家族中第一代硕士毕业生(first-generation graduates)的独特感受与深思。在本期的自我独白中,我将与你聊聊家庭教育的代际断层、反哺式成长的隐形责任、教育所带来的亲密错觉,以及父母如何用持续学习为孩子树立榜样。希望可以激发你们一起思考:育儿的真正使命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资源?父母与孩子之间,如何在成长中建立深层次的连接?节目中出现的的几个特殊词汇:第一代毕业生 (first-generation graduate) 指的是家族中第一位完成高等教育(如本科、硕士、博士)的人。他们往往要独自摸索教育道路,突破家庭里的文化、经济和信息壁垒,承受着更多隐形压力与挑战。代际断层 (intergenerational gap / intergenerational disruption) 指父母与子女之间因教育背景、知识结构、价值观不同而产生的代际鸿沟,这种鸿沟往往阻碍深层次的理解与沟通。反哺式成长 (role reversal / parentification) 在原生家庭中,孩子反过来承担起本应由父母负责的责任,比如帮忙处理文件、翻译、解读制度等,因为父母缺乏相应的教育或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在心理和角色上被迫“提前长大”。教育所带来的亲密错觉 (illusion of intimacy created by education) 即父母本身有高学历或知识水平,但并不代表他们真正懂得如何与子女建立平等、尊重、理解的关系。学历不等于情感支持,高知家庭中同样可能存在亲子疏离。以上这些都是我在节目中深入探讨的内容,希望能带给你更多思考和共鸣!本期节目的双语文字版本,你也可以在我们的简报平台(www.educationminority.com)上找到:中文版本:https://www.educationminority.com/p/eb051db0-8ee8-4dd8-9a3a-3e3553cb8d50/英文版本:https://www.educationminority.com/p/07956a35-2670-4ba9-9fc2-5c09907f5a74/收听时间轴:00:18: Lena毕业了!01:35: 引言:从一条毕业绶带开始的思考04:46: Part 1: Lena回顾自己的家族教育断层10:38: Part 2: 第一代大学生的“反哺式成长”与隐形责任16:43: Part 3: 教育带来的亲密错觉:高学历父母的另一钟面相21:06: Part 4: 从我开始,成为持续学习的父母榜样26:12: 结语:孩子会成为你成为的那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欢迎给“硅谷育儿少数派”投稿我知道,在我们的听众当中,藏着许多有见地、有故事、有思考的你:也许你对教育有独特的观察,也许你正经历一段不同寻常的育儿旅程,也许你所在的教育行业正在经历变革,也许你生活的国家或社区,在育儿文化上有许多值得被看见的细节,甚至你只是想问我一个问题,或者是表达你所代表的家长群体的需求,无论是哪一种声音,我都诚挚欢迎你来投稿,把你的经历、思考、观察,分享给更多在育儿路上同行的华人家庭。投稿方式🎧 声音投稿: 希望你的声音出现在节目中?欢迎使用手机录音功能,将你想说的话录下来,发送到邮箱即可。📝 文字投稿: 更习惯用文字表达?欢迎将你的故事、观点或提问通过邮件发送给我。📮 投稿邮箱: lena@educationminority.com请在投稿中注明你的联系方式。如果内容适合,我也可能会邀请你进行远程采访,成为我们的下一位对话嘉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支持原创播客,欢迎请Lena喝一杯创作咖啡!这档播客是我在育儿之余坚持打磨的小而美的作品,也是一种陪伴家长、发出真实声音的方式。播客对我来说,是一件热爱且坚定的创作,但这也意味着不少日常成本:音频托管费、剪辑软件、设备更新……还有赶稿时那杯“续命咖啡”虽然也收到不少广告合作邀约,但我始终坚持节目的内容独立与价值观纯粹,希望让这档节目保持免费、开放,始终如初。如果你喜欢这个节目,也愿意支持我走得更远,欢迎请我喝一杯咖啡,为这份坚持注入一点温暖的动力。支持链接:buymeacoffee.com/educationminority
Minerva大学是一所位于旧金山的前沿创新型大学,致力于颠覆传统高等教育的模式。它没有固定校园和实体教室,取而代之的是全球轮换的城市学习与线上小班互动课堂。学生在四年内将居住于七座不同的国际城市,课程以“能力导向”为核心,强调批判性思维、有效沟通、跨文化协作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这类以全球流动、真实场域和技能培养为特色的“未来型大学”在世界范围内仍属凤毛麟角,而Minerva也因此被视为高等教育领域最具实验性与前瞻性的代表之一。它不仅重新定义了“上大学”的方式,也持续激发着全球教育者对于高教未来形态的深层思考。在本期节目中,Lena邀请到即将从Minerva毕业的中国留学生田家源,分享他在这所“没有教室”的大学四年求学旅程,讲述学习如何突破教室边界、与世界同步成长的真实体验。*节目中提到的专有名词解析:世界大学真实影响力排名:WURI(World’s Universities with Real Impact)WURI(World’s Universities with Real Impact)是一个聚焦于“真实世界影响力”的全球大学排名系统。不同于传统大学排名(如QS、THE)侧重论文数量、学术声誉等,WURI 更看重的是大学在以下方面的实际表现和社会价值:教育创新(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创业与企业家精神社会责任与伦理工业合作与实用研究学生就业能力技术和AI的应用该排名由韩国汉阳大学发起,联合包括联合国培训与研究所(UNITAR)、斯坦福大学国际创新中心等国际机构共同推动。HC:Habits of Mind(思维习惯)在 Minerva 大学的课程体系中,HC(Habits of Mind) 是学生学习的四大能力之一“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组成部分。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一种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自动调动的思考方式,是一种“内化的思维肌肉”。例如:系统性思考(Systematic Thinking)基于证据的判断(Evidence-based Evaluation)识别逻辑谬误(Identifying Logical Fallacies)概率推理(Probabilistic Reasoning)这些不是学一门课背下来就完了的知识,而是需要不断练习、在各种学科和真实情境中迁移运用的能力,最终变成你面对问题时的“直觉反应”。Lead Principles(领导原则)Lead Principles(引导原则) 是 Minerva 的教学理念之一,指的是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团队协作和社会行动中需要具备的价值导向和决策原则。它们通常和道德判断、责任感、系统性思维等紧密相关,帮助学生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不只是“聪明地”解决问题,更是“负责任地”做出选择。比如:道德领导(Moral Leadership)系统责任感(Systems Thinking for Impact)长期视角的思考(Long-term Consequentialism)这些原则不是“道德说教”,而是通过项目实践、跨文化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贯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成为不仅聪明、更有担当的全球公民。*节目内容时间点:00:27: Lena分享春假带娃感悟:适当躺平的好处01:33: 主题和嘉宾介绍02:06: 诞生硅谷的创新教育:Minerva大学05:35: 访谈开始:田家源自我介绍06:26: 怎样的机缘巧合选择了Minerva?07:51: 低录取率:Minerva不一定挑学霸09:06: 爸妈坚定支持去Minerva09:44: 爸妈的顾虑也很make sense10:45: 学校的宿舍和local partner11:30: “没有教室和校园“的利和弊12:28:从加州到首尔:城市更换的挑战13:16: 多巴胺之后的实际挑战14:14: 城市更换的体验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的与这座城市相处15:02: 第一天来到旧金山的冲击16:31: 第一天上课的经历17:28: 那些年轮换过的城市18:37: 疫情对“全球轮换学习”体验的影响19:15: 对不同国家的不同情感22:01: 在柏林,我终于学了如何与这个城市相处23:13: 对于Minerva的“能力本位教育”的体验24:30: 大学四年,对生活技能有很大的提升24:55: Minerva不太适合从一开始就决定专攻某项学科的学生,更适合愿意尝试和试错的同学26:25: 如果重选一次,还会再选Minerva吗?27:35: 家源介绍自己在做的创业项目29:26: Minerva青睐怎样的人才?31:56: 在Minerva的奇特的同学们33:29: 在Minerva的华人同学:多元化的“七人七色”34:51: 与传统大学的差别之一:Minerva学生的样本量很小36:20: 创新大学里的同窗友谊:共同打怪的伙伴们37:48: 高中同学的朋友圈:围城效应38:22: 给高中的自己的建议:保持可持续的生活方式40:48: 四年感觉像过了四十年42:12: 毕业后的计划:去哥大读研44:15: 毕业生的角度看Minerva对教育形态的冲击和推动47:13: Minerva学生活跃的线下活动48:25: 在Minerva日常生活的schedule49:23: Minerva像Startup,参与者都有创业家精神?52:06: 学校只是个平台,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54:36: Lena总结:Minerva向我们抛出的问题——————————————————————————📰记得订阅节目的简报平台(newsletter): www.educationminority.com☕️喜欢我的节目,想要支持我的持续创作?欢迎给Lena买一杯提神咖啡:buymeacoffee.com
本周,美国不少学校迎来了春假。对于许多有两个、甚至三个、四个孩子的家庭来说,这种全天候与孩子们“黏在一起”的时光,常常也是手足关系中矛盾冲突的高发期。本期节目,Lena特别邀请了在国内电台时期的老搭档——扎根硅谷14年的二胎妈妈潘皎,一起敞开心扉,聊聊那些关于二胎家庭的真实日常:手足之间矛盾的起因、调解冲突的挑战,以及身为父母,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亲子关系中不断摸索、学习、成长,最终找到与自己和解的方式。录制过程中,两位妈妈有欢笑的时刻、也有飙泪的时刻,深深的感受到了一次与老朋友久违地畅聊。希望把这期对话送给同样身处二胎家庭“修罗场”的你,愿我们彼此照见、互相陪伴。❤️节目的开头,还有Lena家两宝的“互相吐槽现场”,笑料不断,千万不要错过哦!-------------------------------------------------------------------------------------------------00:23: Lena开场:硅谷的春假来了02:59: Lena家两宝吐槽现场(英语对话)05:14: 与潘皎开聊:曾经的两位电台主播搭档重回话筒前08:21: 手足情深=“血脉压制”和“相爱相杀”09:24: 潘皎分享相差6岁间的哥哥妹妹日常相处模式10:32: 手足间争端的起源通常来源于“老二”12:43: 老大和老二:完全不同的两个个体14:14: 独生子女的八零后Lena对老大更容易感同身受15:15: 面对老二的歇斯底里:妈妈需要情绪的“金钟罩铁布衫”17:33: Lena生完老大后一度不想再生18:13: 潘皎:老二剥夺了我对老大的热爱18:46: 关于二娃之间的偏心21:38: 潘皎分享:自己如何意识到自己偏心27:08: 潘皎分享:家庭矛盾中最大的时期是我期待大的让小的29:22: Lena反思自己在二娃矛盾中处理不当的地方:对老儿的不同没有无条件接纳33:31: Lena举例:妹妹究竟有多难搞37:10: 无限度的退让和满足孩子的需求只能让家长最终崩溃42:10: 成年人的亲子关系:只求真实,不求完美49:02: 潘皎分享处理亲子关系中的遗憾:承接不住孩子的情绪,妈妈的自责和愧疚感(泪水)56:05: 上一代多娃亲子关系 vs. 现在的二胎手足关系58:10: 手足关系避免踩坑:要给老大在老二面前留面子
最近在Netflix上热播的英国犯罪题材迷你剧《Adolescence》,引发了全球教育界与家长圈的广泛热议:孩子在网上经历了什么,你真的了解吗?在社交媒体与虚拟世界中迷失的青少年,要如何学会辨别真伪、不被裹挟?在AI主导的未来社会中,他们才能不迷路?作为家长、作为学校,我们又该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防止更多的悲剧发生?本期节目,Lena与你浅谈她对这部热播剧所反映出来的青少年社会问题和现象的解读(有剧透),并重点介绍一种应对之道 —— 美国当前大力推广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Digital Citizenship)。这一教育理念,正在成为帮助下一代建立健康、安全、负责任的网络行为的关键。“数字公民教育”(Digital Citizenship)由总部位于硅谷的非营利组织 Common Sense Media 于2010年推出,是一套与哈佛教育学院合作开发、面向学校、教师与家长的免费线上课程,目前已在美国及多个国家被广泛采纳与实践。Lena 也有幸专访了该机构的教育外联与公众参与副总裁 Merve Lapus,带来关于课程实践、理念内核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第一手信息,助力更多家长与教育者了解这一极具前瞻性的教育工具。*英文采访的中文翻译内容,请点击这里参照。Common Sense Media网站:www.commonsense.org00:30: Lena浅谈Netflix热播剧《迷惑少年时》(有剧透)06:41: 美国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最新数据09:08: 什么是数字公民素养教育(Digital Citizenship)和Common Sense Media13:31: Lena采访Common Sense Media的教育外联与公众参与副总裁Merve Lapus 先生15:10: Merve回答Lena问题:数字公民课程如何从一个Idea发展到今天的版本?17:20: Merve列举在全国推进数字公民课程的过程中遇到哪些挑战19:24: Merve回答数字公民课程如何协助学校做更大的推广?22:36: Merve展开讲到全国AI素养日(AI Literacy Day)25:03: Merve提到如何帮助更多国家的孩子和学校接触到数字公民课程28:08: Merve给到家长们如何在Common Sense Media的网站上找到相关的学习内容30:45: Lena结尾
上课时间到! 各位听众,准备好笔记本,这一期节目,Lena邀请到了她所在学校——旧金山大学(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的陈教授,为大家带来一堂生动的传播学解密课!📝📚你是否对传播学这个专业感到好奇?你的孩子是否正在考虑报考传播学相关专业?Lena目前就读的硕士专业叫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专业传播),结合她过去10年在公关与营销领域的工作经验,以及目前在学术界的沉浸式学习,她对这个专业有太多想分享的见解!💡本期嘉宾陈教授是旧金山大学传播学及公共关系学(Public Relations)的副教授,同时拥有多年在美国高校体系内学习与教学的经验。她将和Lena一起,带你深入探索传播学的核心价值,解答关于这个专业的常见误解,并揭示它在职场中的无限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0:24: Lena开场引出话题及嘉宾02:11: 采访开始:Lena介绍话题03:35: 陈教授自我介绍:从中国到美国的求学路径06:07: 陈教授为何爱上传播和公关:完美结合了创意与管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07:59: 陈教授概述:何为传播公关?10:34: Communication究竟应该翻译成“沟通学”还是“传播学”?14:42: 公共关系和传播学本质是一门“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15:51: 沟通的双向性不光是“说”和“听”,而是之后“行动上的改变”17:25: 沟通能力是领导力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18:13: 陈教授:学生如何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18:56: 性格差别在培养沟通能力上应该“应人而论”20:15:外向型 vs 内向型: 都可以做沟通专业的工作21:10: 美国文化里更容易倾向外向型人才22:30: 家长误区:内向型的孩子不适合做传播类专业?25:18: 为什么外向型人才比较占优势?27:10: 美国文化中关于表达能力的”expressiveness”27:47: 不同的文化favor不同风格的表达风格28:43: Lena分享个人对于双语背景的认知过程: 双语是我独特的优势31:21: 陈教授分享个人在跨文化沟通之间的心路历程:“质疑-理解-成为-反思-破圈”34:14: 留学生、移民、国际人本身的存在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优势34:55: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课堂上感受到的culture shock36:33: 陈教授建议:中国学生不要妄自菲薄,你在课堂上存在的本身就是一个value38:48: 陈教授介绍传播学专业的课程设置43:21: 陈教授分享:旧金山大学注重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44:06: 学生需要的核心能力是:对世界的真实的好奇心46:16:现今传播沟通学教育界面临的挑战:碎片化的信息和信息检防49:30: 我们可以做的小小行动:listen without judgement51:06: AI带来的给业界的冲击和变革:还是需要从培养基础技能开始53:29: 科技跟教育接轨越来越低龄化55:08: Lena结尾
在人人都追捧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的硅谷,艺术与美学教育往往被边缘化。然而,在科技创新至上的时代,美术课真的无足轻重吗? 它在儿童成长与发育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那些看不见但深远的影响,又该如何被真正看见?本期节目,Lena 邀请了自己孩子学校的美术老师 Shoshana,一起探讨硅谷的美术教育现状。Shoshana 毕业于世界顶尖设计学府——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是一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美术老师,也是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曾跟随先生去往中国工作,在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和宋庆龄小学任教过三年。如今她在硅谷的一所专为高智商儿童设立的私立学校(gifted school)担任美术教师。在节目中,她将分享: 她对美学教育的独特见解 早年在中国的教学经历 硅谷美术教育的现状 在高智商儿童学校的教学体验*本期节目的采访部分为英文,如需中文翻译,请访问我们的简报平台(newsletter)同步阅读完整双语内容::https://shorturl.at/AgydQ友情提醒:本期采访对话的结尾有彩蛋!00:24: Lena介绍自己的艺术回归旅程:绘画之于童年01:40: 在戛纳与法国奶奶的邂逅02:25: 重新审视自己与画画之间的关系03:07: 重新回到画室,让画画回到生活中来03:52: 妈妈的重拾画笔对孩子们的正面影响04:28: 美术教育在Lena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及主流社会对其的态度05:21: 硅谷科技至上的主流教育06:15: Lena介绍嘉宾Shoshana的个人背景06:41: Shoshana的教学理念:Choise-based lessons08:07: 结尾彩蛋提醒08:18: Shoshana采访开头:介绍自己作为艺术教育者的经历10:02: Shoshana作为妈妈和教育者,如何在家里展开艺术熏陶和培养?11:08: 从纽约到巴黎,Shoshana分享她在艺术院校的求学经历12:00: Shoshana童年里如何成长为艺术创作者13:07: 宾夕法尼亚州的美术教育 vs. 加州美术教育13:45: Shoshana的父母对她艺术道路的支持14:18: Lena分享童年里一直在画画,直到高考...15:56: 加州的对美学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更注重科技类的学科18:27: 为什么艺术和美学教育对孩子的发展如此重要?20:11: Lena分享油画给她带来的对美学教育的深度理解20:27: Shoshana提到美国,尤其是硅谷,崇尚高效工作和生产的文化21:59: Lena分享邂逅法国奶奶对她的启发:享受过程,而不是追求结果23:50: Shoshana分享美国美术教师的生存现状26:03: Lena分享自己孩子的实例:绘画是某些孩子更好的表达感受和情绪的方式27:27: Shoshana分享自己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处理焦虑情绪的状态28:02: Lena的美学教育理论:年幼的孩子不一定要去上美术班,家里自由的创作空间效果一样好28:46: Lena的亲身感受:早期的绘画教育应该更多注重想法表达,而不是绘画技巧31:05: Shoshana反馈Lena,分享她的看法:孩子是艺术家,课堂是孩子的工作室32:17: Shoshana谈Choice-based lessons33:15: 如果应对一些固有的、结果导向型的对美术课的理解?34:38: 课堂上,同伴间的相互反馈对艺术成长和提升也很重要35:42: Shoshana在中国的教学经历38:26: Shoshana对中国学生的观察39:35: Shoshana当年经历的文化冲击41:23: Shoshana谈到她记忆中的中国家长41:56: Shoshana谈在硅谷高智商儿童学校任教的经历44:24: 教师的角色:是“旁边的引导者”,而不是“讲台上的圣人”46:50: 彩蛋!48:18: 尾声:开放式艺术课堂的快乐与美好
每个月的中旬,Lena会给大家带来一期育儿资讯快报,汇总当月的育儿界和美国教育界的新闻资讯,一起来听本月的资讯快报。00:56: 资讯1|硅谷高中生撞轨火车,引发硅谷学术竞争反思与青少年心理问题讨论03:48: 资讯2|美国爸爸们为何都不愿使用他们的带薪产假?07:48: 资讯3|科学证明家长在兄弟姐妹间会“偏心”是真的11:20: 资讯4|0~8岁的美国孩子们每天使用多少屏幕时间?更多资讯,欢迎订阅我们的简报newsletter: www.educationminority.com
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Jack是一位在硅谷的全职爸爸。他的妻子是一位曾与四位诺贝尔获奖者共同发表过论文的杰出科学家。在他们拥有了第一个孩子后,为了让妻子可以在科学领域继续发光发热,Jack主动请缨做起了全职爸爸,而且一做就是10年。Lena在2018年曾文字采访过Jack,并发表他的故事在《Lena的全职妈妈日记》。七年后,Lena和Jack重逢在斯坦福大学的校园电台,录制了他们的第一次播客对话。在节目里,Jack与大家分享了他作为少数派的华裔全职爸爸在英国和美国两地的不同带娃经历,以及他本人对男性的家庭身份的重新解读。节目内提到链接:《硅谷育儿少数派》简报NewsletterLena接受西雅图中文电台《专家论坛》采访* 广告:想知道社区生态下的幼儿自治型校园是什么样吗?坐落在中国云南大理的猫猫果儿幼儿园用一场教育实验来告诉你答案。在小宇宙上搜索《创业有何蓝》,点击收听第4期:“对话猫猫果儿:从优绩主义里救救孩子”,此节目由热爱探索教育创新和科技投资的蓝驰创投出品。00:22: 10K全球订阅量+简报平台+Lena西雅图中文电台采访02:14: 美国的“女性历史月”(Women’s History Month)开启本期话题:全职爸爸03:33: Lena介绍Jack04:21: 斯坦福大学学生电台探访06:48: Jack访谈开始07:40: Jack与斯坦福大学电台的渊源10:12: 从斯坦福到剑桥,Jack开启全职爸爸生涯14:20: 10年全职爸爸的日常16:28: 来自华人的家庭,上一代对“全职爸爸”的不理解19:05:外界和社会对”全职爸爸“的反馈:全职爸爸仍然是少数派21:15:欧洲国家对“全职爸爸”的友好度较高:带薪产假的重要性23:21:美国保守地区对“全职爸爸”的偏见25:30:美国加州地区对“全职爸爸”的接受度更高29:32:华人社区对“成功”的追求给孩子造成压力30:33:美国在制度和体制上对家长的支持不够32:53:北加州科技公司云集,更有机会创造让爸爸在家办公、带小孩的工作环境35:15:Jack的“全职爸爸”锦囊37:48:父亲过世,孩子的陪伴是一种安慰39:42:Jack加入“爸爸俱乐部”40:31:新名词“Lead Dad”42:03:Jack不再向往回归职场:”做全职爸爸对我来说已经够了”43:49:Jack对新一代的爸爸们想说的话:”这是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机会”46:11:Jack对未来世界里社会对全职爸爸的畅想49:06:全天下的爸爸们多多参与孩子的成长50:54:重新定义新时代的“爸爸力”
你听过“妈妈力”这个词吗?它指的是一种融合了母爱、智慧、韧性和创造力的独特力量。它不仅代表母亲这个角色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的无私奉献,更体现了一种适应变化、解决问题和持续成长的能力。本期节目,Lena首次与一位身在中国国内的妈妈Vivienne跨洋连线,进行了一场妈妈之间的深度对话。Vivienne是一位2岁宝宝的妈妈,现任哈梨冥想(Heartly Lab)品牌的创始人及CEO。作为Uber和抖音(字节跳动)在中国的早期员工之一,Vivienne有着丰富的互联网市场推广经验。节目中,她真诚地分享了自己在父亲去世、初次当妈的角色转换过程中的痛苦、挣扎、以及自我成长。从卸下大厂光环、退居家庭、到自己重新上路,Vivienne完成了很多自我蜕变,也用她隐秘而伟大的“妈妈力”影响了身边的人。她的故事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很多女性身上所独有的能够撬动世界的“妈妈力”。*温馨提示:播客节目简报平台(newsletter)正式上线:www.educationminority.com00:09: 节目简报平台(newsletter)上线通知01:16: Lena介绍嘉宾Vivienne03:04: Lena与Vivienne对话开始04:26: Vivienne谈当妈后的改变:父亲离世和初次当妈引发了自我成长的加速05:38: “当妈是一个缓慢且隐忍的长期主义的事情”07:00: Lena分享当妈的“倒退“表象07:57: 关于“云养娃”和“沉浸式养蛙”09:22: Vivienne谈自己的“沉浸式养娃”:用心和神在养娃10:31: Vivienne分享自己的原生家庭养育方式:父亲的爱是基石12:04: 当伴侣的成长经历和养育方式与你不同时,该怎么办?14:00: 被养得“好”的孩子的具有什么能力?---爱、共情、自我觉知、创造力14:58: 如何在现代卷娃大潮里屏蔽噪音和远离焦虑?17:05: 人生选择:辞去上升的事业,照顾病重的父亲18:03: 人生的艰难选择:“放弃以前的生活轨迹、社会角色,甚至光环”19:04: 学会远离所谓的成功样本中心,忠于自己的决定21:18: 创建哈梨(Heartly Lab)23:28: 对教育的理解24:12: 为何选择开创冥想和身心灵品牌?24:35: 有“留白”的童年有多重要27:24: 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不同面向28:37: 与正念和冥想相关的产品是这个时代更需要的工具29:43: 如何平衡创业、学习与带娃?30:17: 只做小而精、细水流长的可持续创业项目32:27: 父母的成长类产品是无法只在线上深度实现的33:42: “最大的成长都来源于生活中的一地鸡毛”35:32: 在瑞典的学习时光36:41: 敢于选择非主流,选择就变得更宽广37:28: 选择那条“不拥挤”的路38:08: 妈妈的普世难题:如何让伴侣与自己的成长步伐同频?39:30: 十几年的爱人,我原来选错人了?41:40: 我们常常对伴侣所持有的“虚妄的期待”46:48: 改变环境,从改变自己开始47:26: Vivienne:“妈妈力”让我更完整
本期节目,Lena邀请到一位硅谷科技猿爸爸Kevin(化名),分享他家两宝分别在湾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gifted school)的学习体验,并详细地分析了美国公立和私立教育体系的优势与劣势。希望给到正要面临择校难题的家长们一些启发。*节目中数据来源:”Private School vs. Public School” by U.S. News & World Report00:22: Lena开场01:44: 介绍硅谷爸爸Kevin(化名)03:39: 老大从私立转到公立04:37: 公立学校的优势 - 多元化的人员组成、丰富的课程资源、额外的学生支持资源。08:04: 老大视角 - 老大成了公立学校坚定的拥护者08:48: 老大视角 - 具有执照的公立学校老师对教室的把控度10:33: 老大视角 - 公立学校老师对公众教育有坚定的信仰11:37: 为何老二选择了私立?12:00: 公立劣势 - 体制的限制、无法灵活操作学生个体的教纲、师生配比相对较低16:06: 老二选择了私立 - 高智商小孩的学习需求18:40: 私立优势:支持学生的专长学习需求、有自己的课后班、较强的服务意识、师生配比良好、服务的目标人群明确21:08: 公立 vs. 私立的成绩单23:12: 私立 vs. 公立的社交情况和“霸凌管理”29:14: 公立 vs. 私立的申请流程大对比33:33: 没有所谓的“最好的学校”,只有“最适合你孩子的学校”35:11: 结尾
趁着情人节间隙,Lena询问了两宝一个问题:“爱是什么?”哥哥和妹妹各自给出了答案,一起来听听Lena随手录的短音频,分享孩子们眼里关于爱的定义。如果你也愿意跟Lena分享自己孩子的答案,欢迎用写或录音的方式发送给Lena: lena@educationminority.comHappy Valentine's Day!
本期节目,Lena将与你分享她在日本带娃旅行期间的见闻感受,通过她美国育儿者的视角观察日本独特的育儿文化,通过深入了解与对比总结了一些东西方育儿文化的差异。*播客中所使用的音效为Lena在旅行时录制。图片为Lena拍摄。部分内容注释:节目中提到的文章作者布莱恩·奥沙利文(Brian O’Sullivan),文章链接:https://socialanxietycounseling.com/japanese-parenting-style/心理学家海蒂·凯勒(Heidi Keller)提出的近端性育儿(proximal)及远端型育儿(distal)。节目提纲:18”: 开场2‘33“:日本带娃旅行见闻7‘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9‘42“:日本育儿风格12‘36”:日本妈妈们的家庭角色14‘39“:近端型育儿与远端型育儿15‘57“ 日本的纪律教育17‘16“:东京国际学校的教育标准20‘50“:结尾总结
很多全职家长在职场回归或转型这条路上面临各项挑战,作为6年全职妈妈的Lena深有体会。家长的自我成长和育儿质量息息相关。本期节目,Lena邀请了一位职场转型妈妈:心灵教练蒙蒙,与大家畅聊她的职业转型故事——硅谷技术员妈妈是如何毅然决然退出大厂,投身新兴行业,做起了心灵教练的?如果你有兴趣了解更多嘉宾蒙蒙的教练工作,请关注她的网站:mengchen.co
Intensive Parenting(密集性育儿方式)是一个时代的特征。Lena在本期节目里和大家浅谈:自己对“做家长难”问题的认知和观察;分享Monterly的《美国母亲现状》的年度调查报告;分享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维韦克·默西博士(Vivek H. Murthy)的一篇《纽约时报》专栏文章,以呼吁将育儿压力正式纳入社会公共健康问题。
本期节目Lena与六岁的儿子Alex畅谈了一次关于电子游戏(Video Game)的那些事。很多家长对于电子产品、屏幕时间以及太多科技对孩子生活的介入表示焦虑和担忧,但也许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方式与之和平共处?第一步,需要先听听孩子们是怎么说的。采访中文参考内容如下:Alex: 好的,听着。我只会在你认真对待的情况下做这个采访,不许开玩笑,不许做任何事情,按照我的方式来。Lena: 好的。好的,所以Alex,你多大了?Alex: 拜托认真点!!!!!!Lena: 好的。Alex,你是个游戏玩家,对吗?Alex: 是的。Lena: 你玩过很多款视频游戏,对吧?Alex: 是的。Lena: 那么到目前为止,你已经玩了多少款视频游戏?有计算过吗?Alex: 嗯,大约有12款,如果不是更多的话。Lena: 好的。那么在你玩过的所有游戏中,你认为前三款最棒的是哪些?Alex: 《像素怪物》、《像素怪物I》和《像素怪物II》。Lena: 等等,你没包括《星际争霸》。我以为那可能是你最喜欢的。Alex: 因为我还是个新手,当然这个游戏 be更有趣,更新颖……Lena: 懂了,懂了。那么你为什么认为这三款游戏很棒?Alex: 我真的认为《像素怪物》和《像素怪物II》是很好的游戏,因为可以建造这些东西的塔楼,你可以制作这个游戏对成年人来说也不错?Alex: 是的。Lena: 那孩子们呢?孩子们也会喜欢吗?Alex: 是的。Lena: 好的。Alex: 大概适合从6岁到12岁的人群吧。Lena: 哦,6岁到12岁的年龄段……Alex: 但任何人都可以玩。Lena: 好的。Alex: 但我不太建议5岁以下的孩子玩,因为它实际上相当复杂。Lena: 我明白了。我认为5岁以下的幼儿实际上很难玩,很难协调好手和眼睛,对吗?Alex: 是的。Lena: 我明白了。那么当你玩游戏时,你会很专注,对吗?Alex: 对。Lena: 当你失败时,会让你感到沮丧吗?Alex: 只有当我失败了6次以上,才会感到很沮丧。不然我会再试一次,看看倒时候会发生什么。如果那时我又失败了,我就会试试做其他倒事情。Lena: 有些孩子可能会很难面对失败。Alex: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我建议尝试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或者停下手中倒游戏,休息一下。Lena: 有些家长实际上不太支持孩子玩视频游戏,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吗?Alex: 家长不支持孩子玩,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因为所有的孩子有权力选择玩游戏。而且游戏实际上是相当有教育意义的。Lena: 好的,相当有教育意义……Alex: 我的意思是通过思考策略以及学习如何设计规划事物等,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Lena: 好的。那你认为你从玩视频游戏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对吗?Alex: 是的。Lena: 好的。能具体地说一下你认为从玩视频游戏中学到了什么吗?Alex: 我学会了肌肉记忆,如何打字,在哪里输入,要打什么字。比如如何规划设计,然后不知不觉中,我在这个游戏中变得更强,变得更好。而且它还改善了我的精神健康,对大脑、骨骼、手臂和手的强度也有好处。Lena: 哦,太棒了!很酷!我认为大多数家长最大的问题是玩游戏很容易消耗很多时间。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Alex: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我强烈建议游戏开发者将游戏的保存点设置得更靠近一些,这样小孩子们,当他们的父母说“你能停下来吗?”的时候,他们能够迅速到达一个保存点,然后停止手中的游戏。Lena: 啊哈!这是一个好主意!因为有时候当你正在玩游戏的过程当中,很难立即停下来,对吧?Alex: 是的,它会让你感觉很受伤,然后你会失去所有已经建立好的数据……Lena: 是的,那是很伤心的。如果有兄弟姐妹一起玩游戏,他们玩游戏的时候可能会发生冲突,我们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Alex: 这实际上取决于你。你可以选择战斗到底,或者以某种方式妥协。Lena: 好的。如果你选择战斗到底会怎样呢?Alex: 那就意味着互相拳打脚踢,直到其中一个人获胜为止。Lena: 哎呀……Alex: 或者其中一个人进入房间然后失败。Lena: 哇……Alex: 但那样你会惹上麻烦,然后谁都不能玩游戏了,所以我强烈建议尝试妥协。通过妥协,我指的是做出更好的选择,就像团队合作一样。Lena: 哦,哇。我认为很多孩子在团队合作方面有困难,你同意吗?Alex: 是的,所以我强烈建议有些游戏应该设计成只能多人参与,这样人们就会被迫必须团队合作,否则他们就不能玩那个游戏。Lena: 好的。如果学校允许玩视频游戏,你认为这是件好事吗?Alex: 那会很有趣,但同时也会带来太多的屏幕时间。如果他们加入了软弹枪或者彩弹,那会很有趣,虽然听起来有点危险的感觉,但这样的活动对眼睛和健康来说更好。Lena: 好的,所以你仍然认为学校不应该允许视频游戏吗?Alex: 不,如果学校允许,我没意见,我只是说像软弹枪和彩弹那样的充满活力的运动型的活动内容在学校生活中对健康更有好处。Lena: 到目前为止,你玩了这么多游戏,如果有什么你想建议游戏开发者开发新游戏的话,你会建议什么?Alex: 关于塔防游戏,要增加更多的塔楼,让游戏中的东西看起来更酷。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你可以创造自己的世界……
社交媒体的出现如何改写了当今青少年的童年世界?它对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方面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在智能手机越发普及、社交媒体越来越低龄化的今天,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究竟该如何认知、反思、及付出行动来帮助减少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请听Lena和伊伊子与您畅聊关于社交媒体影响下的焦虑的一代。播客中提到的书籍名称:《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作者:Jonathan Haidt。
屏幕时间(screen time)是当今家长与孩子间时常博弈的一件事。都说给孩子屏幕时间太多不好,那要如何掌握与有效管理?如何与孩子沟通?怎样做决策?本期节目Lena和伊伊子与你从三个方面来聊聊孩子们的屏幕时间:游戏、看剧、社交媒体。到底我们该怎样正确对待孩子们的屏幕时间管理呢?
本期Lena和伊伊子与各位家长来探讨知识付费和知识投资这个话题。家长给孩子选知识付费产品和给自己做知识增长型投资时,选择的标准有什么不一样?不同的价值观看待知识付费的角度是否也有不同?知识付费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欢迎收听我们的第二十期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