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旧辙方迷
旧辙方迷
Claim Ownership

旧辙方迷

Author: 桥哥

Subscribed: 1Played: 3
Share

Description

这是一档开掘心之所向、求索人生母题的谈话类节目。节目名语出泰戈尔的诗句“旧辙方迷,新的田野又在面前奇妙地展开”。
21 Episodes
Reverse
王计兵,老家徐州,初二就辍学了,远赴沈阳做小工。每天去工地时,都会路过一个旧书摊。他站在旧书摊前,完成了文学启蒙。此后,他一直无声无息地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直到因为《赶时间的人》出版,他才以“外卖诗人”的名号为人所知。即使在最底层挣扎的时候,他也从未放弃过写作。他在河里捞过4年沙。“白天在河里捞沙,晚上通宵写作。”“那种状态下最终导致了我的精神状态极差,家人一天内把我送进医院就送了三次,我会无缘无故的突然昏厥。”最终,他父亲用一把火烧掉他所有的稿件,禁止他再写。“你再写下去,要不然就会发生生命危险,要不然就会出现精神问题。”整整两个月,他在家里一句话也不说,用沉默对抗父亲烧掉了他的稿纸。他带着老婆远赴新疆打工,老婆给人家钉葡萄箱,他干重体力,打土坯,租住在羊圈里。他老婆知道他的写作昏厥史,同样强烈反对他写作。“我中午的时休息时间长,她休息的时间短。我打土坯打满一个场地就结束了,如果打得快的话,我会节省出很多的时间,然后就回家休息,我们住的时候有一个小院子,我会把小院子门关掉,因为推小院子门的时候吱吱吱的声音很响,她只要打开这些门锁,我就知道她回来了,就会避开她,尽量不让她发现,因为毕竟我们两个人可以说是相依为命的。”写完之后,他就把稿纸扔了,或者用来烧开水。最窘迫的时候,他需要靠捡破烂度日,所以他取了个笔名叫“拾荒”。听着王计兵讲述他的故事,我突然想起来谢冰莹、想起了王鼎钧,王计兵跟他们一样,都曾在何等艰难的环境下写作,也最终靠写作救赎了自己。跟王计兵对谈完,我觉得他简直比“二舅”还“二舅”,至于能不能治好精神内耗,就只能由听众自行判断了。�时间线00:26 “外卖诗人”现在还在送外卖04:05 一直坚持文学创作的动力源自哪里?15:33 早些年漂浮不定的生活状态23:34 白天在河里捞沙,晚上通宵写作30:04 被父亲烧掉草稿后,重拾写作37:45 由写小说转向写诗47:16 送外卖对诗歌创作的帮助59:50 捡破烂也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如果你走在路上,见到雷彬艺,肯定不会觉得他有多显眼。坐下来,跟他聊,你甚至会觉得他有点憨厚。但你没法不注意到他那异乎寻常的宽阔的前额,这时候你才会想,这个人的脑子其实是很厉害的。刘畊宏、张大大、广东夫妇、毛毛姐……这些人的背后是无忧传媒,而无忧传媒的掌舵者正是雷彬艺。在过去8年里,无忧传媒从0发展到3000多人的规模,没有融过一分钱。直播和短视频兴起后,中国冒出了几万家MCN公司,无忧传媒无疑是其中最top的几家之一。跟绝大多数MCN公司不一样的是,无忧传媒是少见的老板不是大主播的公司,不像辛巴、小杨哥、李佳琦、罗永浩……这些公司的老板本身就是公司最大的生产力。中国的MCN公司很难逃离旗下达人“红了就走”的命运,但无忧传媒走出了这个怪圈。迄今为止,无忧签约了10万+主播达人,号称“抖音网红千千万,无忧传媒占一半”,无忧传媒是怎么抓住风口的,雷彬艺的事业心和驱动力从何而来,这是本期节目谈到的话题。�时间线03:04 无忧传媒主要的业务线04:50 无忧传媒在各个平台的布局10:46 无忧传媒初始团队是如何组建的?13:48 对于头部网红来说,他们为什么会选择无忧?20:33 腰部达人在无忧传媒的奔头是什么?23:10 张大大去年签了无忧传媒,签艺人是目前公司的重点吗?29:32 直播带货未来的演变32:20 无忧传媒2024年遇到的最大的挑战35:05雷彬艺成就感的来源�本期音乐「Blueprints (feat. Faded Paper Figures) 」のフレーズをつかって by 宮内優里�‍�本期制作剪辑|扎嘿
历史上的“风入松书店”,位于北京大学南门附近的北大资源西楼。上学的时候,我曾逛过几次,现在书架上还有几本书是从那买的。印象中,那是个只卖学术书的书店。那时候我对逛书店并不热衷,这些年,书店关张的消息屡屡传来,也不让我意外。风入松13年前闭店的消息,我也没有太关注过。这几年,阅读兴趣大涨,对于书店的命运也开始关心了起来。去到一个城市,往往都会去那个城市的书店逛逛,尤其喜欢找酒店附近的二手书店。遗憾的是,我去到的几个城市的二手书店,都乏善可陈,面积很小,书也很少,几乎淘不出什么宝贝,远不及前些年逛过的二手书店,店更大,书更多,每次都有想买的。有次跟永勋闲聊,他说正忙于复活“风入松”,我很惊讶,现在开书店,几乎是“赔本”的代名词,没有情怀,做不了这事。他说,这件事情靠他个人也做不了,书店的主要发起人和支持者是一位北大创业有成的师兄,上学时,师兄曾受益于老风入松,觉得或许可以恢复这个品牌,于是,请他当主理人操作此事,新风入松的故事就这么开始了。永勋曾是河南高考文科状元,毕业于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他热爱阅读,关心书店。老风入松闭店时,正是他第一个在微博上广而告之,现在又是他受托来复活风入松。缘分,有时候就这么奇妙。对了,明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时间线02:12 成为一名书店主理人的感受10:59 新的「风入松」与老的「风入松」的比较17:10 商标的波折19:18 至少会坚持10年21:32 万圣书园刘苏里的选书经验27:40 新店开业发生的故事40:11 线下书店的生存现状�本期音乐Aqua by 坂本龙一�‍�本期制作剪辑|扎嘿
上期发布之后,有听友留言说我含糊其辞本科学校,有点别扭。非有意为之。在这里弥补下,我的本科大学是湖南大学,我一直将之视为我真正的母校。湖南大学背倚岳麓山,面朝湘江,岳麓书院居于中,橘子洲头浮于前,春有百花,秋有红叶,景色绝美,是国内风景最佳的大学校园。这一期,我继续跟雪莉和朔朔同学聊到了人生状态和期待,包括中年危机。里面引用了杨万里的一首诗,因为我发音不好,贴在这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政入万山围子中,一山放出一山拦。
2003年,我从湖南入京,去北大新闻学院念硕士,转眼已过20年。刚好雪莉从新加坡回国,相聚,于是和她以及朔朔一起录了这期播客,分上下两集,作为同学20年的纪念。此为上集,下集也会很快发布。同时,我也有计划跟其他同学再谈一期。【时间线】01:29 同窗20年后的生活状态05:42 时光倒流,还会选择学新闻吗?10:12 经历了这20年,北大给我们带来了什么?20:24 大学期间最欣赏的同学24:39 20年生活中的不同阶段38:21 80后真的老了吗?
2013年到2015年间,我和前同事刘万永在清华开了一门选修课——深度报道。班上的同学,大部分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很少有外系来的,遑论理工科的,所以当时就记住了王嘉兴,他来自物理系。我没想到他后来真会当记者,而且去了我的老东家。过程中他没有跟我说起过,自己联系了在中青报冰点周刊的实习,然后留了下来。4年多的记者生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其中发生了一个故事,在年底聚餐时讲给我们听,笑翻全桌,常常让我们津津乐道之。出于避讳,就不在这里讲出来了。嘉兴离开报社后,去了一家创业公司。去年年初联系他时,他说:“裸辞了,最近在游山玩水。”“三月在海南,四月又回家了一趟,就江西转了转,然后去了川西,这会儿在云南。”今年,又偶然聊起他的近况,他说:“最近两个月在家,下周去欧洲。”我有点惊讶:“你还在环游世界啊?”“还在哈哈。”“那跟我聊一起播客吧。”于是就有了这一期。
作为两个女儿的爸爸,当然希望她们生活在更平等的世界。有一种情况是,有不少男性,在内心里,觉得自己是有平等意识的,甚至会愿意去为女性维护权利和争取权利。看到女性被男性实施肢体暴力,他们一定愿意挺身而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平常的点滴细节上,在一些不自知的语言表达或行动中,他们可能会不自知地走向反面——让女性觉得在被对象化、在被歧视,甚至在被厌恶和被侵犯。我不排除自己也有过这样的冒犯时刻。随着对女性主义议题的讨论越来越深化,并由此渗透到日常生活和沟通中的方方面面,我觉得,男性唯有加强对这个话题的参与和理解,重新审视未经审视过的性别角色和生活经验,才有可能减少“冒犯”,走出困境。本期跟陆晔老师的对谈,也是对我自己启蒙的一种尝试。�时间线01:02 面对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权力主张的时候,男性可以做些什么?14:14 Say sorry,then move on19:22 男性越表达,女性越沉默21:07 如何看待钟南山院士与女研究生合照时被亲脸27:16 不要把女性物化35:00 建立对待女性新的行为标准�‍�本期制作剪辑|扎嘿
3月跟陆晔老师做了一期播客,但因为她急着要去看老狼在五棵松的演唱会,没有谈完,这次趁着她再来北京,我们又谈了一次,按照主题分为了两期。在去年上海的春天,她在亲历时,留下了很多记录。上海开放的第四天,在朋友的帮助下,这些记录得以以《2022,上海春天的58个瞬间》为题发表出来了,单向街甚至为此出了印刷版的单行本。通过她的记录,确认了这段记忆的真实和神奇。陆晔援引了万年青年旅店的一句歌词:「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崩塌了什么呢?崩塌的是安全感和边界感,生活里从此多了一条暗线,而这条暗线浮现得越来越清晰。「我们总得生活吧,那我们怎么办呢?」这期播客,主要聊的就是这个话题。陆晔在上海去年春天拍的照片�时间线01:38 隔膜感和悬浮感04:30 疫情期间的影像记录11:57 和华山医院医生聊起共同经历22:58 个体如何在困境中超脱出来?29:39 当下年轻人面临的困境33:26 怎么保持内心的相对稳定?39:20 适应新的变化,然后继续生生不息�本期音乐Dawn through leaves by NihaFarewell by Zachary Bruno�‍�本期制作剪辑|扎嘿
「桥哥,你听说过捡手机文学嘛?」「捡什么手机,不会是像时间简shi那样的烂梗吧。」小朋友跟我安利的时候,我一脸茫然,在她的指引下,我下了LOFTER,去检索框「捡」了好多个手机,才明白原来是这么个有点意思的玩意儿。简单来说,捡手机文学就是广大的年轻群体,用微信或者QQ对话框的形式,去呈现一些「急智型」小内容,感觉「凡有对话处,皆可捡手机」,《狂飙》里的同人故事、室友的小心机、一家人内心的OS......都能成为创作题材,有些很好玩,有些甚至还能让人拍案叫绝,但有些也只有某个圈子里的人才能欣赏。这类创作内容都很简短,格调特别轻松。正好身边有朋友认识捡手机文学创作者小鹿和研究者郑熙青老师,我在想,何不就此来谈谈这个话题呢?00后的创作者与严肃的文学研究者的对话,一定很有趣。所以,这期播客在某种程度上像是00后对70后的扫盲,也由此让我认识到了一种新的创作形式,而且,由此我还获得了一个让我惊讶的情况,原来马亲王马伯庸,也是从同人文学之路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的。至于捡手机文学的特别功用,小鹿和郑熙青老师谈的特别充分,就都在播客里了。�时间线03:13 什么是「捡手机文学」13:51 00后如何看待对话体文学的创作?19:51 创作形式百无禁忌,写得好就是好内容21:29 如何写好捡手机文学?28:24 什么是同人文学?30:36 00后眼中的同人文学32:58 70后和00后小学时代的文学作品37:59 同人文学的价值和意义39:01 LOFTER的社区环境和氛围�‍�本期制作剪辑|扎嘿
吴呈杰,非虚构作者,2014年江苏省高考理科状元,毕业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上大学前,他最知名的故事是,状元身份确定后,纷至沓来的记者听说他想报考新闻学院,都苦口婆心地劝阻:千万不要。他最终确实没有选新闻,而是去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但是,他从大二起就开始了媒体实习,毕业后,直接放弃了保研,也放弃了可能会更光鲜的投行、VC、私募……做了一名非虚构作者。从《人物》杂志到《GQ》,再到《正面连接》,毕业后,他在非虚构领域已经耕耘了5年。今年高考季,张雪峰劝考生不要报考新闻,呈杰的故事又被人翻了起来,这个当年被力劝不要读新闻最终却做了新闻的人,现在情况咋样,他会怎么看待自己当初的选择?他的梦想有没有照进现实?这是本期我跟呈杰聊的主要内容。我抛给他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如果今年让你去采写一个高考状元,他想报考新闻专业,他也知道你的经历,你会怎么跟他说?”聊完后,我听了呈杰的播客,其中一期是他跟妈妈的对话——《妇女节特辑|妈妈读完上野千鹤子,会后悔生下我吗?》,听完深为感慨和感动,在这里也推荐给大家。�时间线 03:36 放弃北大新闻专业,进入光华管理学院16:11 本科同学如何看待自己的选择19:14 家人对于职业选择方面的看法20:48 做了5年媒体,究竟是在为什么而写?25:28 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前景38:38 不一定要找个岸上,航海本身就很迷人37:24 对想报考新闻专业的高考状元说什么?�本期音乐Small World by Thomas GreenbergClouds of Heaven by Ryan Farish�‍�本期制作剪辑|扎嘿
李微敖,《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微敖,媒体老兵,2003年入行,除了中间一年去香港留学,一直都在媒体。他是个机构集邮者,干过近10家媒体,有湖南广电、成都日报、成都商报、《财经》杂志、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腾讯新闻等。现在呆在《经济观察报》,5年了,算最长情的。微敖做过大量调查报道,很多人,肯定看过或听说过他的报道。此前,他就像钱钟书说的那只下蛋母鸡,下完,咯咯两声走了,像游侠,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直到今年,他在微博上披露了张继科,曝出惊天大瓜,这只「母鸡」才走到台前,引来了震惊,以及争议。于我来说,微敖给我记忆最深的,是一张照片。那张照片里,他向着医院的ICU鞠躬。照片记录的是2020年2月7日晚的一幕,那晚,他通宵守在李文亮医生病房外,获知李医生走了的消息后,鞠躬留影。那晚,微敖不断地在更新消息,我跟无数人一样,也在那晚为李文亮医生所牵挂,无眠悲痛。那就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微敖本科学历史,我问他,当时当刻,会感觉到自己是在历史性时刻中吗?他的回答,颇有意味。微敖说要当一辈子记者,希望一直能够记录下去。他自己开设的个人公众号名为“十驾”,取自“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祝福他可以。�时间线01:20 多家媒体机构任职的经历05:50 从未离开过「媒体圈」09:45 在微博披露张继科,曝出惊天大瓜15:29 怎么看待对景女士造成的次生灾害?18:57 遭遇网暴时的感受是什么?26:04 张继科事件的后续进展30:11 关于李文亮医生33:39 512地震,火线入职37:49 为什么愿意坚持做调查记者这个职业?44:28 做调查报道的源动力来自于哪里?�本期音乐Victory Rose by Lights & MotionHighdown by Richard Schrieber�‍�本期制作剪辑|扎嘿
方可成,前南方周末记者,现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趁着去香港出差的机会,顺道见到了可成。6月初的香港已经热浪腾腾,我从铜锣湾打个车去佐敦,堵车再加过隧道的收费,不足10公里,竟然花了190多港币。见面后,又跟可成讨论了下香港的房租和房价,更加感叹「香港居,大不易」。生活成本是部分人遇到的难题,当下纷繁芜杂的信息环境造成的迷茫和困惑,更是全社会所有人都在共历的一个普适性难题。在这期播客里,我和可成讨论了——专业媒体的衰落,不破不立,但现在只看到了破,立的希望在哪里?个体处于信息大爆炸中,犹如身处一个「野蜂飞舞」般的环境,嘈杂且到处有毒针,如何自处?经不同信息影响,导致出现的越来越普遍的撕裂感,如何应对?聊到最后,发现我和可成的观点是很一致的,总结起来,就是「躺不起,也躺不平」。至于怎么总结到这一点上,全在播客里了。方可成简要履历:2004年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就读本硕;2010年 加入《南方周末》;2013年 离职出国读博;2019年 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毕业,就职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时间线03:21 离开媒体行业,去海外读博05:54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香港新闻学院所遭遇的冲击10:37 专业的新闻媒体业,在全球范围内迎来「至暗时刻」18:09 专业媒介机构的权力被完全消解32:34 面对海量信息,个人对世界产生的失调感和失控感44:33 社会舆论激化,身处一个「野蜂飞舞」般的环境49:41 对chatGPT的看法52:41 躺不起,也躺不平�本期音乐The World Is Ours For The Taking (feat. Tim Halperin & Zachary David) by Marie HinesLifting Us Up by 1 Revolution Music野蜂飞舞 by 王羽佳�‍�本期制作剪辑|扎嘿
陈涛,一个月前,曾在网络上爆火,缘于他发的一条视频。视频里,这个38岁的四川大学哲学硕士,一上来就直接说:「我985硕士研究生,失业半年多还没找到工作,投出去的简历98.75%都石沉大海,年龄过了35岁之后果真是无人问津啊。」这条时长2分22秒的短视频,点赞超过12万、留言超过3万,并彻底让陈涛出了圈,成了无数专业媒体和自媒体报道讨论的对象。在这场爆火中,也有一些争议,比如关于他是不是《南方周末》资深记者;是不是性格有缺陷;是不是不愿意脱下「孔乙己的长衫」,等等。看过他文字,听过他聊天的人,都会知道,他的头脑是很清晰的,认知也非常在线,文字表达能力还很出色。到了今年,可能会有很多像陈涛这样的人,被裁员大潮成批地「抛」进社会,成了坐在咖啡厅佯装还在上班的人,成为街头小巷的新骑手。时代的一个潮头打过来,没有谁敢保证自己不会呛水,不会成为另一个陈涛。陈涛是善意且有情怀的,他火了之后,他的短视频账号评论区成了「树洞」,数以千计有类似遭遇的人找他倾诉,他尽量一一回复,安慰,鼓励,打气,希望能尽微薄之力帮他们。他甚至想过要创业,这样能帮助到一些中年失业的人。「有时治愈,偶尔帮助,总是安慰」,在这个时代,陌生人之间互相的慈悲,可能是我们时代最需要的善意。�时间线00:23 回到成都之后的生活状况11:25 考虑过走“网红”的道路吗?12:28 爆火之后,流量带来的收入超出「想象」16:18 从无名到爆火,觉得有点魔幻21:59 「35岁现象」是真实存在的26:48 家人、朋友、老师和同学对于这次事件的看法30:11 安迪·沃霍尔的“15分钟定律”之后36:19 从哲学的角度,回看所遭遇的一切25:17 走红之后,我成为了很多人的树洞47:09 对于失业者的建议50:53 人生的至暗时刻�本期音乐Legends of the Fall: The Ludlows by James HornerSusanna Investigates by Rob Simonsen�‍�本期制作剪辑|扎嘿
知乎上有个问题,「魏武挥是怎样一个人」,下面的回答让我忍俊不禁。「老朋克。」「天生反骨的新媒体人。」「国家一级软文鉴定师。」「很屌的中年老男人。」「一个油而不腻肥而不垮损而不虐的大V。」「着装另类掩不住英俊潇洒,饱经风霜幻化出品貌非凡。」「之前在复旦听过他一次演讲,最深的印象是在室内居然还戴着一副墨镜对着这么多人讲。」「一个大叔穿着全黑衣服,身上有N多口袋,挂满那种blingbling的饰品,拖着硕大的行李箱,穿梭在机场和酒店之间。你以为他是要去参加音乐节,实际上他要谈互联网。」5月末的一个上午,小雨淅沥。时隔2年多,又在上海,在他家里,见到了这个反差感极强、号称中国高校教师中戴戒指最多的男人。然而,这一天他一个戒指都没戴。桌上的笔记本电脑打开着,是主机游戏的画面,作为绝对的深度游戏宅,他却告诉我,在做投资人时,一年飞80多个航段。虽然他常做「惊人之语」,以至于「三表龙门阵」主理人「三表」说他的口头禅是「我是不以为然的」。但听他结论之后的分析,你往往会发现很有道理,绝非信口雌黄,而是基于深度观察的独立思考。他跟新榜的创始人徐达内一起创造了「内容创业」这个词,所以,我们谈了很多跟内容创业话题。观点依然新颖,独特,绝不人云亦云。�时间线:06:04 “内容创业”的概念是否发生变化?08:30 内容创业有没有投资价值25:49 传统媒体人内容创业有突破性进展吗34:53 内容市场就是庸币驱逐良币43:50 自己为什么不选择内容创业?50:07 风险投资就是“投人”54:01 “朋克风”标签下真实的自我01:03:27 做记者要有疏离感�本期谈话中涉及到的人物:徐达内:「新榜」创始人馒头/馒头大师:「馒头说」主理人,《历史的温度》系列书籍作者六神磊磊:「六神磊磊读金庸」主理人三表:「三表龙门阵」主理人赵何娟:「钛媒体」创始人张寒:「人物」杂志主编�本期音乐Happy walking by Alberto Maria Del Re�‍�本期制作剪辑|扎嘿
跟前南方周末记者、《人物》杂志原主编、现Figure创始人张悦聊的这期播客,是在他的办公室里。他的办公室在北京东四环外的竞园,那是个文化产业园,里面有很多影视文娱的公司。Figure在二楼,空间装饰得很文艺,像雕刻时光咖啡馆。我去找他的那天,春光正好,一树玉兰怒放,枝头伸到了二楼的露台上,绽放着季候的气息。他的办公室室墙上,挂着一件「大白」的套装,上面用签字笔潦草地写着「张悦」,那是他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他突然头脑发热,带团队逆行到武汉拍纪录片70多天的见证。他创办Figure后,一直都在做非虚构影像,但这个品类,在市场上还没完全得到验证,这也正是他一路走来坎坎坷坷的原因。而在模式求解的过程中,他当年做《南方周末》、《人物》杂志那种对非虚构创作的冲动和执拗,对人的好奇,对天赋的倾慕,对自身局限的苦恼,又不时地会冒出来,发挥着巨大影响力。这种创作上的追求,既是对创业维艰的心理疗愈,也让Figure的选题和内容,呈现出了一种典型的「张悦式」的气质。他不仅经历了武汉疫情的70多天,作为一个上海人,也经历了2022年上海的2个多月,谁都知道这两段经历会对一个个体产生多大的影响,所以,本期播客分为了上下两期,一期谈张悦的职业履历和非虚构影像创业,一期谈他逆行到武汉拍纪录片和在上海经历2022年春天的故事。�时间线04:49 从文字创作转向非虚构影像09:58 纪录电影的市场生态15:32 现在在做什么事20:10 创业过程中的焦虑感和沮丧感23:39 寻谣计划,通过音乐进行自我疗愈27:12 邀请痛仰乐队去贵州大山里和海嘎小学的孩子们同台演奏43:27 困境的价值�本期提及人物陆晔: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痛仰乐队:著名乐队高虎(虎哥):痛仰乐队主唱万晓利(万总):音乐人周云蓬(老周):音乐人老狼:音乐人小河:音乐人,寻谣计划发起人卢中强:音乐制作人,北京十三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顾亚:贵州海嘎小学教师,海嘎小学学生摇滚乐队创立者�本期涉及书影一、「颓波难挽挽颓心」出自《已亥杂诗 14 》清·龚自珍颓波难挽挽颓心,壮岁曾为九牧箴。钟簴苍凉行色晚,狂言重起廿年喑。二、「形役」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庄子《齐物论》中有类似表达:「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本期制作剪辑|扎嘿
4月21日,北京笑果工厂开业典礼,叶烽前来参加。典礼结束后,我约他录了这期播客。我先到笑果工厂后面的休息室等他,不一会他走了进来,看到桌子上有香蕉,走过去掰了一根,吃了起来。我这才知道,这天一大早,他从上海飞北京,直接赶到隆福寺参加开业典礼,到下午3点多,还没顾得上吃饭。在过去几年里,笑果文化成长为中国最重要的喜剧公司之一。很多人会惊讶地发现,那个被粉丝们亲切地称之为“蛋总”的李诞,背后还有大BOSS,这个大BOSS就是笑果文化创始人、董事长叶烽。如果说李诞是笑果文化的面子,那么,叶烽就是笑果文化的里子。从电视湘军到《今晚80后脱口秀》的制片人,再到《吐槽大会》和《脱口秀大会》,叶烽是脱口秀这种喜剧形态在中国落地和勃发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在我跟他对谈的40多分钟里,他的声音一直都是温和而坚定的,他谈到了他的公司,谈到了脱口秀这个行业,也谈到了李诞,以及,谈到了他对内容创作的理解与思考。他谈得特别让我有启发。也许话没那么多,但要言不烦,直击本质。有几句话对我触动尤其大,比如——「内容创作者就不配有满足感。」「综艺就是放烟花,璀璨而短暂。」「只能“积小胜为大胜”,一个一个聊,一集一集做,一稿一稿写。」「你做不到的事那就不叫机会。」「不能停留在原地去想,得走起来,往前走。」他对于李诞的评价,带着点戏谑,但让我感觉既精准又到位。我问了他一个有点挑战性的问题:「外界评价里李诞是笑果文化的灵魂人物时,你难道不怕功高震主吗?」他是怎么回答的,就不在shownotes里揭秘了。如果有特别好奇的朋友,可以直接戳到 22:33 解密。本次播客的思维导图梳理如下:图注:叶烽在开业典礼上发言,讲述北京笑果工厂开业的原委和期待。
我很喜欢跟十年砍柴吃饭,只要上了桌,说起任何一件事,讲起任何一个人,他几乎都能旁征博引,把事的背景、人的社会网络梳理得明明白白。其博闻强识之强,读书之多,涉猎之广博,在我认识的人中罕有匹敌。他在本期播客中也举了个例子,著名学者资中筠先生写自传时,说她在清华上学时有个恋人,书中没有透露名字,用字母C指称。砍柴立刻就猜出了是某位院士,原因就在于,他对这位院士的经历、乃至其家族的经历都如数家珍。著名学者雷颐评价说砍柴有“贯通感”,学贯古今的贯通,诚哉斯言也。历史地理人物掌故在他那不是一个个散落的点,而是一张有着巧妙连接的生机勃勃的巨大社会网络。我很佩服砍柴的是,从BBS到微博到公众号到视频,他都能无缝切换,似乎不存在学习壁垒,怎么做到的呢?他说他明确了自己的定位——「表达者」,想明白了这一点,其他问题都迎刃而解。砍柴是初代知识网红之一,他自称「古墓派」,跟他同期的是罗永浩方舟子等人,但他似乎始终没那么火,这跟他的选择有关,本期播客也谈到了他的思考。砍柴的书法也是一绝,跟他的时评功力一结合,于无声处听惊雷,这里也贴两幅他的书法时评,以窥砍柴的才情——
这几年来,感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陆晔教授变成了追星女孩,从参与音乐人小河的寻谣计划开始,到跟着痛仰乐队去了贵州海嘎、新疆,跟着张晓舟、五条人等去了河南南坡,跟着《我们民谣2022》去了长沙。这一次,她来北京,第一天晚上就去livehouse看了马飞表演,重头戏则是老狼在五棵松的演唱会。在坐地铁去老狼的演唱会之前,我们做了这个播客。后来看她凌晨两三点发的朋友圈,老狼演唱会结束后,她跟老狼以及一些朋友又喝了一顿大酒。我一直很好奇,她为何突然开始痴迷于追演唱会、追乐队、追歌手,像个追星女孩一样投入。这些音乐人,在她眼中是些什么样的人,她会怎么评价他们。她说,“你可能觉得我疯了一样,到处去看演出,但是它跟以前最大的一个不同,就是在于当我们在公共领域里头,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受限的时候,可能个人层面的审美,是我们最后的抵抗,也是我们自己唯一的堡垒。所以,我必须得去livehouse听歌,我必须得去看展览,我必须得去看电影,我必须得去看戏”。跟陆晔教授的播客,不会只有一期,我还想跟她谈谈自从2022年封城之后上海的变化,以及女性主义,等等。谈话中涉及到的人物:张悦(悦总):Figure创始人,前《南方周末》记者、《人物》杂志主编徐冰:著名艺术家金澄宇:作家,《繁花》的作者王寅(王大爷):诗人,前《南方周末》记者痛仰乐队:著名乐队高虎(虎哥):痛仰乐队主唱万晓利(万总):音乐人刘文正: 中国台湾男歌手王纪言:1995年加盟凤凰卫视,任执行副总裁兼中文台台长吴琦:单读主编周云蓬(老周):音乐人马飞:音乐人老狼:歌手小河:音乐人,寻谣计划发起人卢中强:音乐制作人,北京十三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李先生:某著名南京市民
褚朝新曾是中国最优秀的时政调查记者之一,曾先后任职《新京报》和《南方周末》,当面专访过很多落马的省部级官员,像重庆市原副市长王立军、原河南省副省长秦玉海等。朝新有个神奇的本事,他经常一手拎着公文包,一手端着保温包,大咧咧地直接走入政府办公场所,几乎没人会拦,都以为他是党政干部,而这身装扮,往大领导身边一站,也没人怀疑他不是领导秘书。当下流行的厅局风,他早就多年前用上了,并且用这招获得了很多难得获得的独家信息。4年多前,朝新离开了《南方周末》,没有像同行一样进厂或者创业,而是自我边缘化,选择了长沙这座城市定居,但他一直在通过自己的公众账号来发声,哪怕这些账号蒸发了一茬又一茬,他依然保持着发声的热情。现在他喝茶、做饭、读书,但谈下来,我发现他的底色还是新闻人,一个真正的、彻底的、无可救药的新闻人。
康少见,原京华时报机动部主任,做过10年记者,又去过大厂,在搜狐网和腾讯网都干过。3年前,他离开北京,一头扎进了家乡恩施的农村,回到了自己生长的那片土地,做起了茶叶,拍起了短视频,朋友们都开玩笑说他是“男版李子柒”。我一直好奇,一个在大城市生活多年的人,再回到家乡,还能适应吗?老婆孩子一起回去了吗?父母怎么看,家乡人会不会有疑问?他这一路走来,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怀着这些好奇,我跟康少约了个时间,聊了聊他的人生际遇。两个多小时下来,我对他说的有句话深有同感——「主动的选择跟被动的选择相比,主动的选择永远比被动的选择要主动很多」。这段音频分为四个部分:1分39秒到12分59秒,是谈他的成长经历,尤其是父亲对他的影响;12分59秒到27分,是谈他在京华时报的经历,尤其是京华时报关门的那一天的记忆;27分到46分21秒,是谈他在搜狐网和腾讯网工作的经历,特别谈到了对腾讯网和今日头条竞争的理解;46分21秒到结尾,谈他回到农村三年后的心路历程与感悟,这一部分谈得尤其精彩。他的那句「主动的选择跟被动的选择相比,主动的选择永远比被动的选择要主动很多」,出现在整个音频的最末尾。
loading
Comments 
loading
Download from Google Play
Download from 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