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王阳明心学-提高认知提升思维
王阳明心学-提高认知提升思维
Author: 优质书单
Subscribed: 64Played: 125Subscribe
Share
© @喜马拉雅FM
Description
什么是心学?心学要义是什么?王阳明又是如何成为心学大家?他经历了什么?他的观点又是什么?这些观点又能给现代的人们带来什么启发?欢迎收听王阳明心学系列!
本音频分三部分讲述王阳明传奇的一生及其卓越的思想,第一部分是王阳明的人生传记,讲述王阳明是如何从一个叛逆少年成长为一代圣贤的传奇经历,第二部分是王阳明箴言,并加以解析,从“立志由心,量力而行”、“持纯粹心,做至诚人”、“静察已过,不论他人是非”、“人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等十六个方面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第三部分是《传习录》全解,是王阳明门人子弟所记录的王氏讲学言论及其答友人弟子的论学书信的汇编,它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体系及基本主张,是研习阳明心学的最基本的著作。
119 Episodes
Reverse
立下志向用功夫做学问,就好比种树。开始发芽时没有树干,长出树干时没有树枝,长了树枝后才长叶子,叶子长好后才开花,最后结果。种上树根的时候,不要事先想着生枝、长叶、开花、结果,只管培土灌溉。因为空想也是无益。只要不忘尽心培土灌溉,怎怕没有枝、叶、花、果?
前面三人的志向都带着点主观的揣测、武断而又绝对,带有这样的倾向,便会偏执于一方面,能做这件事未必能做那件。曾皙的志向没有此种倾向,只不过是“在自己的条件下行事,身处夷狄,就做夷狄能做的事;身处患难,就做患难中能做的事,无论在哪儿都能依据情势,恰然自得了
只有去人欲存天理,方能算功夫。不管是宁静时还是行动时,时时都相着去人欲存天理。
对于做官,我没有自信。’孔子听了这话,心里很高兴。子路让子羔在费地担任地方官员,孔子说:陷害别人的孩子。曾点对孔子讲自己的志向,孔子表示赞许。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心意。
惟一’是要让大米纯然洁白,但是如果稻谷不经过舂簸筛检等,大米就不可能纯然洁白。春簸筛拣好比是“惟精’的功夫,其目的是让大米洁白。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也皆是“惟精’而求得“惟一’罢了
树木的栽种灌溉,都是届于·下学’,至于树木的生长休息、树枝繁茂,就是“上达’,不会被人力干预。所以凡是那些能够用功学到、用言语告知的,都只是“下学’,“上达’只存在于“下学当中。凡是圣人谈到的虽然极其精微,但也只是“下学’而已。学者只需在“下学'的功夫里用功,自然而然就能到达到“上达’的功夫,而不必要在别的地方去寻“上达’的功夫。
尧、舜二帝已经十分圣明了,但在尧舜之上,善还远没有穷尽;恶人最多做到桀纣了,但在桀纣之下,还有无穷无尽的恶。而且即使桀纣还未死,残恶在他们这儿就到了尽头了吗?
圣人的心像是一面明镜,只需它十分明亮,就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反映的,能够随着感触而应付自如。镜子里不会有先前所照见的东西存留,也不可能有没有照过的东西事先出现在镜子上。如果后人是这样认为的,那就与圣人的学说大不相同了。
人心和天理是一体的,圣贤写在书上,就像给人画像,不过把一个基本的轮廓展示出来,使人可以据此寻到画像的本人;至于人的精神气质、育谈举止,确实不能全然表现出来。
好比一丈方圆的地里种着一棵大树,滋润的雨露,肥力的土壤,只能养着这棵树根。若在四周种上些优良的种子,大树的树叶会把其遮挡住,下面还会被树根盘结,它们怎么能够长活呢?所以必须将这棵树连根拔起,这个地方才能够再种植优良的种子。
同朋友相交,一定要相互谦让,就会获得好处;而相互攀比,互争高低则只会受损
立志就是时刻不忘存天理。能够不把存天理忘记了,久而久之心自然就会凝聚天理,就像道家所说的“结圣胎’。存天理的念想时常记挂在心里,逐步达到精美、宏大、神圣的境界,就是不断保存这一意念并发扬开来的结果。
好色就一心全在好色上,喜欢财物就一味去追求财物,难道这也可以算作专一吗?这只是追逐物欲,而并非专一。“主一’是指对于天理圣道的专心。
先生所说的“格物”是“诚意”的功夫,“明善”是“诚身”的功夫,“穷理”是尽性”的功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功夫,“博文”是“约礼”的功夫,“惟精”是“惟一”的功夫。
先生又说:“《五经》也是史。明辨善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史书的作用。善行可以供后世效法,因此特意保存具体而又典型的善事。而用来训诫的恶事,则保留可以警戒世人的部分而略去具体的恶行,以此杜绝后世模仿。”
先生又说:“后世不能再恢复唐尧、虞舜以前的治世了,因此可以删略。夏、商周三代以后的治理方法,后世不能纯然效法,也可以删略。只有三代的治国方法是效法推行的,但是后世人们研究三代,并没有弄清楚其本质,而仅仅是探讨一些细枝未节,所以三代之治也不能恢复了!”
先生又说:“孔子说:“我还遇到过史书里有疑点的地方。 孟子说:“全然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武成》这篇文章里我只取两三节罢了。’孔子删改《尚书》,即使是尧、舜、夏朝四五百年的历史,也存留不过仅有的几篇。难道再没有一件事可写了吗?但他就阐述了仅有的这几篇,圣人的用意显而易见了。实际上圣人是要去繁就简,但是后世儒生却硬要往里添加繁文。”
虽然我不知道王通当初仿作经书的本意何在,但我深切地体会到,他的做法是有可取之处的。我想即使圣人复活,是不会阻止他的。天下纷乱的原因,正在于盛行浮华的文风,求实之风却日渐衰败。人们标新立异,各抒已见,为了取得功名不惜哗众取宠,扰乱天下人的思绪,混淆大家的视听。使得天下人争着崇尚虚文浮词,在社会上争名夺利,忘记敦厚实在、返璞归真的品性。这些都是那些阐述经典的人所开启的。
虽然我不知道王通当初仿作经书的本意何在,但我深切地体会到,他的做法是有可取之处的。我想即使圣人复活,是不会阻止他的。天下纷乱的原因,正在于盛行浮华的文风,求实之风却日渐衰败。人们标新立异,各抒已见,为了取得功名不惜哗众取宠,扰乱天下人的思绪,混淆大家的视听。使得天下人争着崇尚虚文浮词,在社会上争名夺利,忘记敦厚实在、返璞归真的品性。这些都是那些阐述经典的人所开启的。
“道心’是指没有染上私心杂念的心,被私欲限制了的便称之为人心。同样,如果人心能够去除私欲也可成为道心,道心失去了纯正便变成了人心,原本就并不是说有两个心。程颐说:“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这句话看似把人心和道心分开成两个,但实际上是把二者当作一体。而朱熹说“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这样就把心一分为二成为两个并存的概念了。“天理’、“人欲’根本上是不可能并存的,又怎会有“天理’为主,“人欲’服从“天理’的道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