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出海去孵化器

64 Episodes
Reverse
本期出海去播客直播邀请了跨界 AI 的独立制片人余思晨,探讨 AI 在电影行业的需求和应用。思晨分享了 AI 剧本评分系统的运作经验,并分析了其失败原因,强调了行业对剧本评估工具的真实需求。讨论深入到 AI 如何赋能影视作品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制作,以及 AI 在剧本评估、预算管理和场景设计等方面的应用。此外,还探讨了 AI 在短剧创作中的作用,以及版权问题对 AI 技术在影视行业应用的影响,强调了 AI 技术在影视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行业从业者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果你喜欢这档播客,并想结识主理人和其他对这档播客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加入听友群。本期精华04:18AI 剧本评分系统的运作与失败分析09:30影视作品制作流程与 AI 赋能的需求点17:47AI 剧本评估系统的价值与市场需求分析26:19AI 技术在剧本筛选中的应用与出海去社区介绍34:05科幻大片与 AI 结合的原因及应用场景42:28AI 生成视频在影视行业的应用与版权问题50:30AI 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与需求分析58:03AI 在短剧创作中的应用与短剧的特点1:04:21短剧的起源与发展及总结----关于我们:出海去( www.chuhaiqu.club )是一个赋能独立创客、一人公司和小微团队的新型社区孵化器,帮助独立创客打造全球化一人公司。欢迎大家加入会员社区,与千位航海者并肩,用 50 场实战课拆解真实出海路径。40 小时沙盘推演产品定位与冷启动策略,三年沉淀的避坑知识库常驻手边。当你的项目驶向新海域,这里总有前哨的灯塔亮着。立刻扫图中二维码加入👇
本期出海去播客讨论如何在红海中寻找蓝海,即垂直市场的出海机会挖掘。苏熊分享了垂直市场的底层逻辑、思维模型和具体机会,强调小众需求不等于小营收,以及大厂盲区理论,即小市场是大厂因成本而不愿进入的领域,却是独立开发者和小团队的机会。如果你喜欢这档播客,并想结识主理人和其他对这档播客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加入听友群。本期精华02:25垂直市场机会的真实性探讨04:15学习路线与产品化思维07:09垂直市场的底层逻辑:大厂盲区与需求密度09:15大厂盲区理论与独立开发者的机会12:57技术人员的产品设计陷阱与少即是多原则15:22MVP 与产品思路17:44垂直市场的三层思维模型:微观、中观、宏观21:00数据分析与用户反馈的重要性23:40宏观层面与市场细分27:23实战环节:海王 to do list 的管理器29:30市场分析与规模计算31:35市场调研工具与报告分析35:00用户画像与核心痛点45:00成功垂直产品 DNA47:01定价原理与策略52:00精准营销渠道54:13需求分析与总结59:22常见陷阱与避坑指南 ----关于我们:出海去( www.chuhaiqu.club )是一个赋能独立创客、一人公司和小微团队的新型社区孵化器,帮助独立创客打造全球化一人公司。欢迎大家加入会员社区,与千位航海者并肩,用 50 场实战课拆解真实出海路径。40 小时沙盘推演产品定位与冷启动策略,三年沉淀的避坑知识库常驻手边。当你的项目驶向新海域,这里总有前哨的灯塔亮着。立刻扫图中二维码加入👇
出海去 AI 主题系列直播,帮助 AI 创业者找到垂直市场的需求。每一期,我们邀请一位行业专家,和 AI 创业者、开发者展开一场跨界对话:🌱 行业真实的问题是什么?⚙️ 哪些需求能被 AI 工具或 Agent 有效解决?🤝 行业 know-how 如何成为 AI 创业的护城河?这是非常具体的行业案例,也是一种可以迁移的创业方法论。我们希望借由这次系列直播,帮助更多 AI 创业者了解一个行业如何被 AI 加持,寻找真正可落地的创业方向。👤 嘉宾:ZHAO,B 端产品经理,互链时空创始成员,工作 10 年横跨工程、地产、金融、汽车和能源 5 个行业。🌐 世界互联网远没到下半场,To B 创业正当时。当习惯线上叫车、点评找店,煤炭行业还在线下蹲车、靠口口相传找客户。ToB 数字化推进缓慢,背后是三个现实:谁也不服谁、用户太下沉、行业有门槛。但机会依然巨大,关键在于打法:✅ 不做平台,做连接器✅ UX 对 B 端不是不重要,而是太重要✅ 从一个客户出发,打磨出能服务 12 万企业的标准产品📺 这场直播,我们聊聊如何真正打开 To B 互联网的大门。----本期出海去播客是 AI 垂直市场系列直播,邀请互链时空的联合创始人兼 B 端产品经理 Zhao,探讨 To B 互联网的创业机会。Zhao 分享了 To B 互联网的定义,案例,以及三大门槛:用户下沉、行业知识难、自建平台多,并提出了相应的破解之道,包括重视用户体验、先做好私有化再奔向互联网、不做平台做连接器。此外,还探讨了 AI 在 To B 领域的应用,如纸质单据识别、仓库 AI 哨兵、企业 AI 大脑等。最后,强调了 To B 互联网不仅能帮助企业增长,更能改善从业者的工作和生活,呼吁关注这些行业中人们的需求和期望。Takeaways To B 互联网不仅仅是为大公司做私有化部署,而是让决策链条长和交易金额大的业务在线化。 当前 To B 互联网的拉通程度极低,类似于 1890 年的加利福尼亚西部淘金热或 2000 年的中国电商,存在巨大机会。 能源行业寻找拉货车辆仍然需要线下蹲车,获取店铺信息仍靠口口相传,反映出行业数字化程度低的现状。 To B 互联网存在三大门槛:用户下沉,行业知识难,自建平台多,阻碍了大厂高举高打深入 To B 互联网。 破解用户下沉门槛的关键在于重视用户体验(UX),降低用户满足需求的成本,尤其是在用户多使用微信等交互简单的应用场景下。 To B 企业用户需要 AI 大脑来处理文书工作,但目前缺少交互简单、零门槛上手的 AI 产品。 能源行业纸质单据的 AI 识别需求尚未被真正满足,通用大模型虽能达到 90% 以上的识别率,但用户无法接受 95%-98% 的准确率,仍需人工复核。 能源行业的仓库需要 AI 哨兵,但现有的周界防范相机存在误报问题,缺乏针对行业个性化需求的定制化。 能源行业内部对于同一事物存在多种称谓,如集运站有多种叫法,导致业务沟通摩擦和困扰。 提升 AI 纸单识别率的最大难点在于缺乏行业专用数据集和训练量,用户担心泄露商业秘密而不愿提供数据。Outlines00:05出海去播客介绍与 AI 垂直市场系列直播开场02:15To B 互联网的定义与案例04:14To B 互联网的巨大机会与行业现状07:18To B 互联网的三大门槛08:10To B 互联网门槛的具体案例12:14破解 To B 互联网三大门槛的三个观点13:07破解用户下沉门槛:重视用户体验16:42破解行业知识难门槛:服务好一家企业用户20:18破解自建平台多门槛:做连接器25:18AI 在 To B 领域可以解决的问题26:37AI 识别纸质单据的需求与挑战31:45AI 哨兵在仓库中的需求与挑战34:01企业需要 AI 大脑的需求与挑战37:11出海去介绍与 To B 行业用户体验的讨论41:16To B 行业的用户教育与标准化问题44:36纸质单据识别准确率与 AI 改造的决心48:45纸质单据识别的评测标准与数据集52:20To B 行业的营销与销售链条54:30To B 互联网产品的营销和销售打法57:03联系出海去与 To B 互联网市场的感受1:00:29AI 向善Q & A为什么能源这样非常重的大 B 行业,在用户体验上不重视这个事情?还是说当这个行业过于重,过于垂直,过于集中的时候,在他们现在的最佳实践里面,用户体验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还是用吴军产品方法论这本书的作者吴军老师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大家就是会有一些人依然认为 UX 也好,UI 也好,交互也好,是在给产品涂脂抹粉。它是一个属于 2C 公司才需要的东西,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的。那么 To B 作为一个更加冰冷一些的商业世界,我们谈效益,我们谈成本利润收入的时候,大家就会自然的认为这个 UX 并不是重要的事情。To B 这个行业是不是还涉及到一些原始的用户教育问题?那这个用户教育的问题,是不是目前当我们去撕开 To B 互联网这个口当中最大的障碍或最大障碍之一?是的,用户教育或者叫用这个行业内,用互联网行业更专一点的一个词说叫启发用户心智是吧?这个其实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非常非常难的一个事情。我个人的感受是你很难在一到两年的时间里,把一个完全没有互联网渗入的一个行业给它快速的提升上来。它是一个需要三到五年才能,你见到那个苗从地里长出来的一个事情。如何把纸单识别的准确度提升到能够让最终的使用者,真正相信的程度?我对这个事情的观点是乐观的,我认为它是值得 AI 创业者们去探索的。因为首先,有需求。有一位用户他跟我讲过这个事情,他只是一家小公司,但是他需要一位员工每个月把所有的时间放在处理纸质单据上,放在录入纸质单据到系统里这件事情上。那么这一个人的用人成本至少是在中国的三四线城市吧,那至少是将近一万块的一个成本。如果他的业务量更大的话,那就是需要更多的人来专职做这件事情。那就是一万乘以 N。2B 的企业用户跟企业用户之间,他们是否互通?他们确实在互通,而且他们互通的这个程度非常严重,就是如果大家都在一个区域,都在一个城市的话,你用什么东西了,老板们互相之间一定会知道,你用我没用这不行。企业用户之间的互通,更多的是出于竞争关系,还是出于大家分享?竞争。就是如果这东西一开始只有你在用,大家都没有,那我要看一看。如果大家都在用,我还不用,那我一定要用。如何切入到头几个客户里面?这个地方就涉及到一个打法的一个选择上。其实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这种 To B 互联网产品的营销和销售打法上,大概可以分成三种吧。对,就是第一种是我先从大 B 做起,第二种是我先从小 B 做起,然后相关的组合就是我做大 B 的话可能要先从线下做起,我做小 B 的话可能要先从线上做起。阿里云它所提供的这个纸单 AI 识别工具,为什么在能源行业里完全用不了?第一个就是,目前你就拿比方说阿里云它所提供的这个纸单 AI 识别工具,它是有非常多的这种限制和约束条件的。第一个,它需要你预设模板。预设模板的意思就是你这张单据长什么样子的,你要提前预设好,好让我去识别你。第二个,它对于手写的识别能力极差。为什么海康的界限防范相机在能源行业的仓库里也用不了?因为他老搞这种狼来了的事情。他没有针对行业的个性化需要去做优化。你把那个海康的挂上去之后,他天天他给你报。有个人有个车有个什么东西从哪过他都会给你报。那么需要报吗?其实是并不需要报的。因为至少在能源行业里,这个仓库里有车,有人有大车,小车去过去,通过去路过是一个非常非常正常的事情。为什么企业里现在没有 AI 产品能够帮助处理文书工作?因为缺少一个在宣发上,只给在产品形态上足够简单。一个盒子,像机顶盒一样的盒子,或者一个像机箱一样的一个盒子,交互特别简单,让完全没有任何 IT 知识的普通用户,能够零门槛上手的一个,把大量的文档喂给他,然后就能让他帮你写点东西,帮你找点文档的那么一个 AI。标准化在 To B 行业中有多重要?标准化这一块,他其实非常像是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需要建立统一的度量,衡是统一的语言。举一个例子吧,就是在大宗,就是在能源行业里面,刚刚提到的这个集运站,其实有人把它称作集运站,有人把它称作煤厂,有人把它称作厂站,有人把它称作输运站,叫什么的都有。实际上就导致行业里内部的人,他在聊业务的时候,互相之间的摩擦跟困扰都是非常大的。彼此不知道互相在说什么。----关于我们:出海去( www.chuhaiqu.club )是一个赋能独立创客、一人公司和小微团队的新型社区孵化器,帮助独立创客打造全球化一人公司。欢迎大家加入会员社区,与千位航海者并肩,用 50 场实战课拆解真实出海路径。40 小时沙盘推演产品定位与冷启动策略,三年沉淀的避坑知识库常驻手边。当你的项目驶向新海域,这里总有前哨的灯塔亮着。立刻扫图中二维码加入👇
在过去的两年里,通用大模型不断地刷新我们的认知,另一方面,对我们来说,有价值的 AI 创业,往往不是在技术最前沿,而是发生在某个我们未曾深入了解的行业之中。我们决定启动一个系列直播,主题是「帮助 AI 创业者找到垂直市场的需求」。每一期,我们邀请一位行业专家,和 AI 创业者、开发者展开一场跨界对话:🌱 行业真实的问题是什么?⚙️ 哪些需求能被 AI 工具或 Agent 有效解决?🤝 行业 know-how 如何成为 AI 创业的护城河?首期直播,我们很高兴邀请到有着 10 年 ESG 咨询从业经验的杨名兄,我们以 ESG 行业为例,不是因为你必须了解 ESG,而是帮助我们理解一个事情:为什么有些行业里的问题,通用型 AI 工具始终无法有效解决?比如 ESG 报告,如果直接交给 ChatGPT,结果可能泛泛而谈,缺乏专业性,但如果结合企业内部数据、行业标准、专家知识,就有可能打造更精准的 AI 工具或 Agent。这是一次非常具体的行业案例,也是一种可以迁移的创业方法论:🔍 发现真实行业需求,🛠 思考哪些问题适合做 AI 工具,🤝 与行业专家共建解决方案。这正是 AI Agent 与行业专家结合的机会点,我们希望借由这次系列直播,帮助更多 AI 创业者了解一个行业如何被 AI 加持,寻找真正可落地的创业方向。----本期出海去直播以系列直播的形式启动,旨在帮助 AI 创业者找到垂直市场的需求。主持人邀请了 ESG 咨询专家杨名,以 ESG 行业为例,探讨了行业真实问题以及 AI 或 AI Agents 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杨名分享了 ESG 与 AI 结合的切入点,并介绍了 ESG 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产业图谱,他指出 ESG 报告的信息披露是最大的入口,并展示了自己用 Cursor 和 Trae 手搓的产品原型,详细讲解了报告编写的逻辑和 AI 在其中的应用。双方还讨论了交互方式的重要性以及 AI 时代 B 端产品的发展趋势,强调了人机协同和场景交互的重要性。Takeaways 强制要求披露 ESG 报告的企业越来越多,特别是上市公司,但部分报告不允许外包第三方,必须由企业内部完成。 ESG 报告编写价格可在 15 万到 200 万之间,耗时数月,反映出效率低下的问题。 ESG 报告的信息披露是最大的信息入口,未来在经营决策判断、公司战略评估和校准以及内部风控方面有很大的想象力。 欧洲的 ESG 标准相比美国来说是最领先的,香港已经完成了强制性披露的立法工作。 关键议题是 ESG 报告中一个可潜在量化的重要点,能够让信息披露方和受众第一时间关注到企业最重要议题。 传统的 B 端软件交互不够好是因为用户被迫使用,但 AI 时代,B 端产品应像 C 端产品一样注重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 行业专家在尝试将 AI 应用于本行业时,最需要的是具备 Agent 开发能力且有一定经验的全栈工程师。 报告编写分为调研、交付和规划三个动作,初步调研阶段 AI 已经能够扮演较强的角色,快速完成行业、企业和标准的信息采集。 关键议题的区分能够让利益相关方第一时间关注到企业哪些议题是最重要的,因此应该是一个单独的模块。 交互方式对于报告编写至关重要,画布式的交互性更适合大篇幅报告的编写,因为其基于结构化的内容进行拆解,且每个模块的内容都需要人工确认。Outlines00:05出海去播客介绍与 AI 创业直播系列启动01:25ESG 行业与 AI 结合的契机04:16ESG 概念介绍与发展历程06:18全球 ESG 发展趋势07:58ESG 产业的需求维度10:30ESG 行业痛点分析12:50ESG 领域切入点:信息披露17:14ESG 报告编写逻辑与 AI 的角色20:01结合 AI 能力后的 ESG 报告编写24:37AI 在 ESG 报告中的用户体验与市场匹配28:01出海去社区介绍30:02出海去孵化器与直播间专属优惠30:53ESG 报告 AI 产品原型演示38:51AI 对非技术人员的加持40:10AI 应用中的场景与交互43:06垂直市场专家所需人才46:03B 端产品中的交互设计49:38B 端产品交互设计的重要性52:55AI 时代 B 端产品的竞争55:04垂直领域与 AI 结合的机会1:01:13总结与感谢Q & A在用户体验上,什么样的交互形式更适合 ESG 报告?我认为画布的形式会比较合适。画布会基于结构化的内容进行拆解,拆解完之后,每一部分每一个模块的内容都需要由人工进行确认,甚至每一个模块的内容它需要由企业内部给出内部的信息。然后由内部的信息进行加工之后,放到相应的模块当中,还要确定这个模块里面的内容和某些标准是匹配在一起的。所以跨步的一个交互方式会比较契合在报告编写,特别是在大篇幅的报告编写过程当中。如何理解 “画布” 这种形式更有利于将报告结构化,并最终生成一个完整的报告?是的,我的理解是每个模块需要单独由咨询师或用户来对内容进行确认,而不是完全由 AI 来完成。画布形式确实能把报告结构化地呈现出来,而且每一个模块都可以单独进行报告的生成、编辑和确认。对于垂直市场的领域专家而言,希望有什么样的 AI 行业专家能够帮助补齐短板?从我假设去做这个产品来说,我可能对于行业的 knowhow,对于产品有构思,甚至有一定的实现能力。那我可能需要相对更底层一点,它内在的一个交互逻辑,我们需要从产品角度来去考虑,从技术角度能够去实现。所以通过这个角度来说,具备能够对于 agent 有开发能力,可能会是我比较需求的。当然不是说那种大量的去搞算法,或者说是有非常非常强的这样技术能力,我觉得在应用测还达不到,我们要去找一个什么算法科学家的人来去做这样的事情。更多的,比如说一个全站的工程师相对有一定的资深的经验,我觉得就已经足以了。为什么在产品中设计直接录音的功能?在我们过去的场景里边,拿着电脑,要不停地看着屏幕有哪些问题,要跟客户去问,然后就要做录音。那既然要做录音这个动作,为什么不能把录音文本实时的就演出来?我把我的 insight 放到文本里边去,它能进行结构化的编辑,我能去看它的结果怎么样。为什么以前的 B 端产品不太注重交互?以前大家做 2B 的软件的时候,觉得交互不重要,是因为大家在忍。我在制造业企业里面去推数字化,大量的这样的一些企业界的什么 ERP, MAS,但交互就是不合理的。就是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但这个 gap 明明是可以通过更好的交互来去解决的。为什么一定要让社会中?因为我们当时在去培训基层的人去使用的时候的工作量投入太多了。但他明明要用到的你一个页面当中十个功能点,他明明只用一个。为什么不能识别出来?类似于这种,而且我认为交互它本身不是为了交互而交互,它一定是解决某个功能需求点。这样开始说为什么要用画布这种形式一样。是因为只有画布这种形式它能够把一个报告非常结构化地呈现出来,而且每一个模块单独进行报告的生成和编辑和确认。----关于我们:出海去( www.chuhaiqu.club )是一个赋能独立创客、一人公司和小微团队的新型社区孵化器,帮助独立创客打造全球化一人公司。欢迎大家加入会员社区,与千位航海者并肩,用 50 场实战课拆解真实出海路径。40 小时沙盘推演产品定位与冷启动策略,三年沉淀的避坑知识库常驻手边。当你的项目驶向新海域,这里总有前哨的灯塔亮着。立刻扫图中二维码加入👇
出海去第 48 场直播,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从北美到大理的出海创业者 Tim。从红杉投资的创业公司 CEO 到游牧大理的出海践行者,从连轴数年的忙碌到止语内观的闭关,我们听 Tim 聊他的人生旅程,体验神圣的静默,这对于容易焦虑 burn out 的独立开发者有着更加特别的启迪,这场直播我们不谈钱,只谈心。----本期出海去播客邀请了从北美到大理的创业者 Tim,一同探讨 Tim 的个人职业生涯,从 19 岁时对人生方向的第一次把握,到北美求学创业,再到回国后的数字游民生活以及参与内观的体验。Tim 分享了在创业过程中经历的内心挣扎和转变,以及对创业初心的重新认识,强调了在 AI 时代保持本真和追求个人价值的重要性。Takeaways 创业的原始初心是体验,宏大的愿景是后来为了交代而杜撰出来的。 创业者容易将创业工具化,成为满足客户需求和对投资人负责的工具,从而失去自我。 内观的核心在于静默,通过静下来才能看清表面的浮沫,感知到深层的水是什么样子。 人生意义在于尽可能接触广阔的世界,但旅居式创业需要平衡远程团队管理和深入探索当地人文。 创业是从对体验多样性的探索,到不得不做的事情,再到可以被享受的过程的转变。 很多人在公司取得的成就,可能是平台的力量大于自身的力量。 人生就像来到一个游乐场,可以选择加入别人建好的设施,也可以自己搭建。 AI 时代,人应该更多直面自己生而为人的本身,而不是被工具属性异化。 创业是你直面世界的方式,而不是被包裹在温室里。 即使与人发生冲突,也可以继续合作,不必非要分道扬镳。Outlines02:15Tim 的早期人生里程碑与创业动机07:11从商科转 AI 到 Wayfair 的经历及与宇成的再次交集12:32Rflow 产品发展方向的内部决策分歧15:16出海去会员介绍与创业初心20:25团队磨合失败与从北美到大理的转折23:38回国后的探索与选择大理的原因29:01大理的旅居状态与创业的撕裂感35:26从魂不守舍到接触内观38:20内观的体验与意义42:28对内观的理解与神圣的静默48:01内观对独立开发者与创始人的意义55:02找到初心与与世界和解1:00:02想象十天不说话后的状态1:04:55沟通的重要性与团队合作1:11:39AI 时代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展望1:17:24总结与结束语Q & AQ: 出海去社区是什么?加入出海去会员能获得哪些服务?A: 出海去是一个赋能独立开发者和小团队孵化独立出海项目的新型社区。加入会员可以参与每周一场的内部嘉宾分享会,学习出海必备的实战课程,与上千位校友交流,在论坛知识库中查找经验,并提交孵化申请,开始产品的加速增长旅程。Q: Tim 人生中第一个重大的里程碑事件是什么?A: Tim 人生中第一个重大的里程碑事件是 19 岁高考摸底考失利后,决定回到父亲老家的县城学校,和那里的学生一起努力拼搏,相当于第一次自己掌握了人生方向盘。Q: Tim 在大学本科毕业时遇到了什么困境?他是如何解决的?A: Tim 在大学本科毕业时,虽然在校内创办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但他意识到这个行业比较偏西洋产业,难以养活自己和团队。面对前途的迷茫,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两个星期,梳理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决定继续创业,并选择去学习一门技术。Q: Tim 如何定义自己活着的意义?A: Tim 认为自己活着的意义有三点:一是更多地了解世界的真相;二是尽可能多地获得各种不同的体验,不枉此生;三是给这个世界做出一些表现正面的贡献,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Q: Tim 和宇成在 Wayfair 是如何认识的?A: 宇成回忆说,他们是在阿尔法公社的创始人徐三清去波士顿演讲时认识的,当时两人都在场,一聊发现都是 Wayfair 的员工。Q: Artflow 这款产品是如何诞生的?它有什么特点?A: Artflow 是 Tim 和他的波兰合伙人一起尝试的,是世界上第一个能够从文字生成头像的工具,比 Midjourney 早九个月。产品推出后意外走红,一度日活接近十万。Q: 宇成加入 Artflow 团队的契机是什么?A: 宇成加入 Artflow 团队的契机是,他加入了 Artflow 的 Discord 社区,看到了很多用户真正使用该工具并提供反馈,觉得这个数据飞轮可以建立起来,看到了希望。Q: 在打造 Artflow 的 video studio 功能时,团队内部出现了什么分歧?A: 团队在打造 Rflow 的 video studio 功能时,宇成提出以渐进的方式,逐步增加难度,而另一位合伙人 Andy 则坚持一步到位,一次性加入所有功能,导致产品开发周期过长。Q: Tim 创业的原始初心是什么?A: Tim 创业的原始初心是想淋漓尽致地体验创业到底是什么感受。他想知道如何有效获得反馈,以及如何真正高效地验证市场匹配。Q: Tim 为什么会从 Wayfair 辞职?A: Tim 在 Wayfair 做的项目是他很喜欢的,但项目即将上线时突然被公司战略收缩而砍掉。这件事让他意识到,不能把事情的主动权放在别人手里,所以他决定出来创业,自己说了算。Q: Tim 回国后主要探索了哪三件事?A: Tim 回国后主要探索了三件事:一是个人层面,探索对多样性的追求和创业能否结合;二是团队层面,探索打造一个 100% 远程甚至全球团队的可能性;三是行业层面,探索能否用 AI 赋能一些人,将之前不可触及的服务变得更加可规模化。Q: 大理吸引 Tim 的地方是什么?A: 大理与其他地方不同之处在于,它有一种社区的氛围,不排外,有很多来自五湖四海、各个国家的新大理移民,他们带着各种新鲜的视角和不同的技能。这种大家庭的感觉很吸引 Tim。Q: Tim 在数字游民旅居创业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A: Tim 在旅居之上叠加创业,尤其是在进行偏硬核的创业时,发现自己很难兼顾远程团队和客户的管理,以及深入探索当地的人和事,与他们产生深度连接。这种被撕裂的感觉让他感到 burnout。Q: 什么是内观?A: 内观是一种古老的印度冥想技巧,旨在通过观察呼吸和身体感受,来培养对当下体验的觉知。它通常包括为期十天的密集静修,期间参与者保持沉默,避免任何形式的干扰,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Q: 参加内观对 Tim 产生了哪些改变?A: 参加内观让 Tim 放下了对自我价值的执念,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很多成就都源于幸运。同时,他开始接受自己的脆弱和情绪,将创业视为一种爱好,而不是不得不做的事情。Q: Tim 如何理解 “神圣的静默”?A: Tim 认为 “神圣的静默” 是内观的本质,它需要人静下来,就像水一样,只有当水面平静时,才能看清表面的浮沫,并最终看到水的真实面貌。静默是所有这些思考发生的前提。Q: Tim 认为内观对于独立开发者有什么样的力量?A: Tim 认为内观可以帮助独立开发者放下执念,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和创业目标,将创业视为一种爱好和自我表达的方式,而不是被结果推着走。----关于我们:出海去( www.chuhaiqu.club )是一个赋能独立创客、一人公司和小微团队的新型社区孵化器,帮助独立创客打造全球化一人公司。欢迎大家加入会员社区,与千位航海者并肩,用 50 场实战课拆解真实出海路径。40 小时沙盘推演产品定位与冷启动策略,三年沉淀的避坑知识库常驻手边。当你的项目驶向新海域,这里总有前哨的灯塔亮着。立刻扫图中二维码加入👇
出海去孵化器联合一键部署平台 ClawCloud Run 举行特别直播活动,我们将一起聊聊 ClawCloud Run 如何为 AI 时代的创作者解决最后一公里,产品的初心理念,云端部署的未来,以及最热门的 AI Coding IDE 的结合等诸多话题,还有 ClawCloud Run 的独家直播福利和现场 hands-on。本次直播的后半部分有 ClawCloud Run 的负责人现场演示环节,大家可以在微信视频号和哔哩哔哩的「出海去孵化器」官方账号观看视频回放。----本期出海去播客是由出海去社区联合一键部署平台 ClawCloud Run 举行的直播活动,主要讨论 ClawCloud Run 如何帮助 AI 时代的创作者解决应用部署的难题。ClawCloud Run 产品负责人 Alan 介绍了该平台旨在降低开发者应用部署门槛,通过整合云和 PaaS 服务,提供一键部署的模板,尤其适合缺乏运维经验的独立开发者和中小团队。讨论还深入探讨了 ClawCloud Run 在 AI Coding 工具结合、AI Agents 生态发展以及云端部署的未来等方面的作用,并与 Vercel、Supabase 等平台进行了对比,突显其在前后端兼容和持久化存储方面的优势。此外,直播还分享了 ClawCloud Run 的实际操作演示,展示了如何通过该平台快速部署 Dify、WordPress 等应用,并提供了针对独立开发者和企业用户的不同解决方案及优惠措施。Takeaways ClawCloud Run 通过整合云和 PaaS 服务,并集成了一百多款应用的模板到 App Store,旨在降低中小创业团队应用部署的门槛,解决他们缺乏运维人员的问题。 ClawCloud Run 的定价在行业内属于最低档,并提供每月 5 美元的永久免费额度,降低了独立开发者和小型团队的起步成本。 ClawCloud Run 的数据库产品直接集成了备份功能,支持多副本,并可按周或按天备份数据库,减少了开发者在运维方面的负担。 与 Versio 和 Netify 等前端托管平台以及 Supabase 和 Firebase 等后端服务不同,ClawCloud Run 既能处理前端也能处理后端,并兼容传统应用,适用于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ClawCloud Run 通过 App Store 集成了 Dify, n8n, LobeChat, FastGPT 等 AI 应用,帮助企业快速体验和使用 AI 工具。 ClawCloud Run 的 DevBox 产品解决了 AI Coding 工具(如 Cursor)生成的代码难以快速分享和部署的问题,通过生成网址和一键部署功能,打通了 AI Coding 的最后一公里。 ClawCloud Run 的用户数在发布后突破十万,并且还在快速增长,表明其产品和服务受到了市场的认可。 ClawCloud Run 的 DevBox 允许开发者通过 action 按钮一键连接到 Cursor 等 IDE,所有代码都在服务器上运行,避免了在本地安装过多组件和环境不一致的问题。Outlines00:41ClawCloud Run 产品介绍及定位04:03ClawCloud Run 的产品初心06:17为独立开发者推荐的部署平台08:09数据存储与备份建议10:40ClawCloud Run 在备份方面的优化12:32ClawCloud Run 的定价与免费额度14:15ClawCloud Run 的免费额度是否足以支持独立开发者起步17:12AI Coding 工具与 ClawCloud Run 的结合20:16ClawCloud Run 与 Vercel、Supabase 的区别24:36ClawCloud Run 如何帮助企业用户28:12ClawCloud Run 的产品优势总结及直播福利介绍32:34ClawCloud Run 控制台演示:App Store 应用一键部署37:53ClawCloud Run App Store template 提交流程42:53ClawCloud Run DevBox 产品演示47:26ClawCloud Run DevBox 代码部署演示52:00ClawCloud Run DevBox 功能细节57:33听众互动及 ClawCloud Run 优惠政策1:02:15直播总结及未来展望Q & AQ: 出海去社区是什么?它为独立开发者和小团队提供哪些服务?A: 出海去是一个为赋能独立开发者和小团队孵化独立出海项目的新型社区。它提供每周一次的内部嘉宾分享会,出海必备的实战课程,一个与上千位校友交流的社区,以及一个包含沉淀经验的论坛知识库。学习后,开发者可以提交孵化申请,开始产品的加速增长旅程。Q: ClawCloud Run 产品的核心定位是什么?它主要解决开发者在应用部署方面的哪些痛点?A: ClawCloud Run 是一个云原生应用部署平台,其核心定位是降低开发者应用部署的门槛。它主要解决中小创业团队在没有专业运维人员的情况下,如何高效地将应用程序部署到互联网云服务器上的问题。该平台整合了云和 PaaS 服务,并提供了一百多款应用的模板到 App Store,降低了对开源项目感兴趣但缺乏部署能力的企业的使用门槛。Q: ClawCloud Run 最初的产品方向是什么?是什么促使他们转型到现在的应用部署平台?A: ClawCloud 刚开始和很多云服务厂商一样,专注于卖算力,提供虚拟机。但他们听到了用户的反馈,用户希望能够更快速地部署 CMS 工具或体验 AI 工具,而不需要学习 Linux 运维、配置防火墙和负载均衡等复杂操作。这促使 ClawCloud 转型,开发了现在这款产品,旨在降低应用部署成本,让企业更快地体验和使用应用,而不是将过多精力放在运维层面。Q: 对于资金和运维经验有限的独立开发者,ClawCloud Run 推荐使用哪些平台进行应用部署?A: 除了 ClawCloud Run 之外,还推荐使用 Cloudflare,它提供免费的 CDN 和零信任安全功能,适合保护 Web 业务的安全。对于存储需求,推荐使用成熟的对象存储平台,并强调要勤于备份和进行备份恢复演练。Q: ClawCloud Run 在支持数据备份方面有哪些特色功能?A: ClawCloud Run 在数据库产品功能上直接集成了备份功能,支持多副本,可以快速搭建三副本的 MySQL 或 PG。还开放了按周或按天备份数据库产品的功能。此外,容器产品也计划通过 App Launchpad 的备份功能,提供更好的备份产品体验。Q: ClawCloud Run 的定价策略如何?独立开发者是否可以免费使用该产品起步?A: ClawCloud Run 的定价在行业内属于较低水平,并提供每月 5 美元的永久免费额度。对于独立开发者或小型产品,这个额度足以支持起步阶段的需求。但如果用户量上来后,可以升级到更高的套餐。Q: ClawCloud Run 如何与 AI Coding 工具结合?它在 AI 开发链条中扮演什么角色?A: ClawCloud Run 通过 App Store 集成了 Dify, n8n, LobeChat, FastGPT 等 AI 应用,帮助开发者快速部署和体验这些工具。此外,通过 DevBox 产品,可以解决 AI Coding 工具(如 Cursor)生成的代码如何快速分享和部署的问题,提供从代码到互联网产品的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Q: ClawCloud Run 与 Vercel, Netlify, Supabase, Firebase 等平台有哪些区别?A: Vercel 和 Netlify 专注于前端托管,Supabase 和 Firebase 专注于后端服务。ClawCloud Run 既能做前端的活,又能做后端的活,兼容性更好,可以部署 WordPress 等传统应用,并能很好地支持 AI 聊天等需要后端技术设施架构的应用。Q: ClawCloud Run 如何帮助企业用户,特别是那些对 IT 感兴趣但缺乏 IT 能力的企业?A: 对于这类企业,ClawCloud Run 通过 App Store 提供易于部署的 AI 工具,满足他们快速体验 AI 应用的需求。对于有出海需求的企业,可以使用 Apple Launchpad 和设置库快速上线应用。对于大型企业,提供基于 K8s 的工具,降低运维压力,并可定制高配置的算力资源。Q: 如何向 ClawCloud Run 的 App Store 提交 template?A: 可以在 ClawCloud 的 run template 仓库中找到相关信息。编写 template 需要将元信息写好,定义流程,并配置镜像名字和配置等。ClawCloud 团队也欢迎用户投稿 template,并提供专门的同学来帮助编写模板。Q: 在使用 Cursor 等 AI Coding 工具后,如何使用 ClawCloud Run 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A: 通过 ClawCloud Run 的 DevBox,可以直接生成一个网址分享给朋友,展示运行结果。应用开发完上线后,可以在 DevBox 点击 release 功能,部署和发布应用并绑定域名。Q: 使用 ClawCloud Run 的 DevBox 进行开发,有哪些优势?A: 使用 DevBox 可以直接连接 VS Code 等常用 IDE 进行开发,所有代码都在 DevBox 服务器上运行,而不是在本地,避免了本地环境配置的复杂性。此外,还可以使用定时关机功能节省成本。Q: 如果在使用 ClawCloud Run 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或者有定制化需求,应该如何寻求帮助?A: 可以通过出海去社区或直接联系 ClawCloud 团队,他们会安排专门的同学来提供帮助。Q: ClawCloud Run 为出海去的客户提供什么专属优惠?A: 作为出海去伙伴的客户,充值 ClawCloud Run 账户可以获得膨胀金,充值越多,膨胀越多。例如,充值 1000 美金,可以额外获得 200 美金。----关于我们:出海去( www.chuhaiqu.club )是一个赋能独立创客、一人公司和小微团队的新型社区孵化器,帮助独立创客打造全球化一人公司。欢迎大家加入会员社区,与千位航海者并肩,用 50 场实战课拆解真实出海路径。40 小时沙盘推演产品定位与冷启动策略,三年沉淀的避坑知识库常驻手边。当你的项目驶向新海域,这里总有前哨的灯塔亮着。立刻扫图中二维码加入👇
出海去第 46 场直播,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 10 万中文推特粉丝的知名产品设计师 Bear Liu,他也是一名获奖播客主播和高效阅读的实践者。这次直播,我们将一起探讨在不确定的时代中,如何跳出去「反脆弱」,不错过新的可能性。聊聊 35 岁危机的争议,中外环境对此的差异,以及在这个年纪重新学习雅思的心路。以 Figma Config 2025 为契机,讨论在 AI 时代下,设计不再只是产品过程的一部分,而是逐渐走向整个过程的核心。----本期出海去播客探讨了在不确定的时代中,如何通过提升 “反脆弱性” 来应对职业和生活中的挑战。内容涵盖了 35 岁职场危机、中外环境差异、学习英语的心路历程,以及 AI 时代设计师的角色转变等多个方面。嘉宾分享了个人职业经历和心得,强调拥抱不确定性,并鼓励独立开发者重视个人品牌建设和多方面能力提升。节目还讨论了 Figma 大会对设计行业的影响,以及 AI 时代设计师如何保持竞争力。Takeaways 即使在国外,社会安全网看似更厚,但人们的危机感和脆弱性可能比国内更强,因为国内的人在韧性上更具优势。 职业发展中,除了专业技能,商务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团队能力等软技能对于提升个人的反脆弱性至关重要。 塔勒布的书中建议拿出预算的 10% 来尝试正常情况下不会做的事情,以此拥抱不确定性,增加应对风险的能力。 英语学习的初期阶段缺乏及时反馈,但坚持下去会形成飞轮效应,使工作、娱乐都成为练习和提升的机会。 35 岁学习雅思的经历表明,年龄只是一个幻象,重要的是明确目标对自己的意义,并找到可行的路径。 独立开发者需要对整个产品负责,设计是其中一环,关键在于如何通过视觉化方式更准确地传递产品信息,而非深入研究设计软件的具体功能。 AI 时代,设计师的护城河都在崩塌,需要拥抱不确定性,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将 AI 转化为优势。 坚持做播客的关键在于对事物保持好奇心,并乐于与人交流,过程本身就是目的,最终结果是副产品。 产品设计师需要为商业结果负责,通过设计提高转化率,实现商业目的,但也要避免过度关注数据而忽略产品质量。 微软解雇了负责 AI 部门的 VP,表明之前的逻辑可能会被挑战,个人应提升反脆弱性,不要将命运绑定在固定系统上。Outlines00:05出海去播客介绍与直播预告02:16Bear 大狗熊的职业经历与离职决定07:08反脆弱性的概念与重要性15:5435 岁危机争议与国内外差异25:34个人品牌的重要性与 35 岁重新学习雅思的经历32:04学习英语的心路历程与方法41:35独立开发与社群的重要性50:10出海去会员权益介绍与播客制作心得1:01:09播客制作的内驱力与独立开发者对设计的态度1:11:32Figma 大会对设计的影响与独立开发者的选择1:19:32设计学习资源推荐与个人品牌的重要性1:28:41AI 时代设计师的护城河与反脆弱性1:35:05设计师的业务要求与直播总结Q & AQ: Bear 大狗熊在来新西兰之前,在国内有哪些职业经历?A: 在 2016 年来到新西兰之前,Bear 大狗熊在国内传统的职场工作过,也出来自己创业,做过一些产品,做过一些外包服务,以及网站 app 等项目。他曾进入一家很传统的企业做设计,做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带团队并管理项目,但几年后出现了职业倦怠,想要接触外面的技术和变化。Q: 什么是 “反脆弱性”,它与韧性和脆弱性有何不同?A: 反脆弱性是指在不确定性增加时,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反而越强。它与韧性(强调强度和确定性,如好好学习以获得更好工作机会)和脆弱性(如经济状态差导致无法承担风险)不同。反脆弱性不是提高确定性,而是利用不确定性来获得更好的优势和机会。Q: 如何提升个人的 “反脆弱性”?A: 提升反脆弱性意味着不要将自己的命运绑定在一个固定的系统上,例如一家公司、一种收入模式或一种职业路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让自己能够接受不确定性,并将其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机会。例如,将收入的一小部分用于投资自己的生意或项目,增加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Q: 国内的 “35 岁危机” 在国外是否同样明显?为什么?A: 国内的 “35 岁危机” 在国外相对来说没有那么明显。在国外,生活方式和工作是不同的,允许更多样化的选择,例如不结婚、独身、或者转换职业赛道。而在亚洲文化中,从众心理更强,需要按照既定好的道路一步一步往下走。Q: 在国外生活的人是否比国内的人更脆弱?为什么?A: 在国外生活的人可能因为有充分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反而比国内的人更脆弱一些。他们可能更习惯于月光,不会去考虑积累或储蓄。因此,在面对挫折、失败或压力时,可能会有更大的挑战。Q: Bear 大狗熊在 34 岁准备雅思考试的动机是什么?A: Bear 大狗熊在 34 岁准备雅思考试是因为当时新西兰的签证政策对年龄有要求,35 岁是提交签证申请的一个卡点。因此,他需要在 34 岁提交申请,而提交申请需要雅思成绩。Q: Bear 大狗熊认为学习英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A: Bear 大狗熊认为学习英语最重要的因素是明确学习英语对自己的意义。需要将英语学习视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一旦想清楚英语的重要性,解决学习技巧方面的问题就变得相对容易。Q: 为什么说英语学习是一个飞轮效应?A: 英语学习初期非常艰难,进步缓慢且没有及时反馈,容易放弃。但当达到一定程度后,英语学习会变成一个自动自发的飞轮,在工作、娱乐中都在练习和提升,形成良性循环,甚至停不下来。Q: 独立开发者在产品设计上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A: 独立开发者需要对整个产品负责,设计是产品开发中的一个环节。设计应该能够将抽象的解决方案用具象的视觉化方式让用户容易理解,清晰地传递产品的卖点。开发者需要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产品。Q: Figma 大会后推出的新功能对设计师有哪些影响?A: Figma 推出的新功能,例如 Figma Sites,真正赋能设计师,使设计师可以精确控制网站呈现的效果和交互,缩短了产品验证的周期。设计师可以快速探索想法,精确控制 UI 界面,并快速上线验证效果。Q: Bear 大狗熊向独立开发者推荐哪本书籍,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设计?A: Bear 大狗熊推荐《Refactoring UI》,这本书实用性强,没有大而空的原理,更多的是具体的实践指导,例如页面标题和正文的行间距设置等,能够帮助开发者更好地掌握设计 sense。Q: 在 AI 时代,设计师是否还有护城河?A: 在 AI 时代,所有的护城河都在崩塌。过去设计师可能依赖于写作 prompt 的技巧,或者个人的美学基础和品味,但这些都可能被 AI 超越。最终,设计师需要站在海中央去面对,拥抱不确定性,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Q: 创业公司对设计师提出更多业务上的要求,例如增长驱动的设计,这种现象是否常见?A: 这种现象对于产品设计师来说很常见。产品设计师需要了解具体的产品和 metrics,为实现商业目的负责。他们需要验证设计是否能够带来更好的转化,争取其他团队的支持。但过度关注数据也可能弱化对产品品质的追求。Q: Bear 大狗熊认为坚持做播客的核心心法是什么?A: Bear 大狗熊认为坚持做播客的核心心法是好奇心,即对别人的故事、经验、技巧,以及对自己某些方面的学习和探索感兴趣,并将这些内容分享出来。Q: 为什么说 “过程本身就是目的” 对于做播客很重要?A: 重要的是做播客的过程本身对你来说是有帮助和促进作用的,最终的目的(例如赚钱)是一个 byproduct,是辅助的、随之而来的。如果初心是关注最终的目的,反而不一定能够做到理想的状态。Q: 独立开发者如何应对产品开发过程中缺乏及时反馈的问题?A: 独立开发者可以关注具体的人的反馈,例如与同伴或不同行业的人交流,获得情绪上的支持。此外,也可以加入社群,与其他人交流,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支持。Q: 为什么个人品牌建设对于独立开发者很重要?A: 个人品牌建设对于独立开发者很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他们从被 PUA 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独立性和独特性。在人力资源昂贵的国家,个人品牌可以帮助独立开发者更好地推销自己。Q: Bear 大狗熊认为在 30-40 岁这个阶段,最值得推荐的一本书是什么?A: Bear 大狗熊推荐《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这本书讲述了一个预言故事,能够帮助人们在人生中找到方向。----关于我们:出海去( www.chuhaiqu.club )是一个赋能独立创客、一人公司和小微团队的新型社区孵化器,帮助独立创客打造全球化一人公司。欢迎大家加入会员社区,与千位航海者并肩,用 50 场实战课拆解真实出海路径。40 小时沙盘推演产品定位与冷启动策略,三年沉淀的避坑知识库常驻手边。当你的项目驶向新海域,这里总有前哨的灯塔亮着。立刻扫图中二维码加入👇
出海去第 45 场直播,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社区老朋友、刚刚在小红书大赛中获奖的 Alex。Alex 是海外红人营销 AI Agent 平台 CrowdCore 的创始人,在此之前经历 3 次创业,融过千万投资并成功退出。这次直播我们聊聊 Alex 这些年工作和创业的多次身份转换,AI 时代来临后,切入海外红人营销领域的思考过程和实现路径,如何打造 influencer-native 的产品,以及回国参加小红书大赛获奖后,对于国内出海需求的新发现。----本期节目探讨了 Alex 从多次职业身份转换到 AI 时代切入海外红人营销领域的思考与实践。Alex 分享了他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创业的经历,强调了在创业过程中找到问题并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在工作中通过抓大放小来平衡工作和创业。他提到,在北美创业可以选择暂停学业,并分享了在硅谷的经历如何开阔眼界。Alex 还强调了在工作和学习中找到杠杆,以及勇于 say no 的重要性,并以自身经历为例,说明了如何通过管理上司的期望来获得更多自由时间。在 AI 时代,Alex 认为不应过于关注终局,而应关注如何利用 AI 提升效率,并强调了数据飞轮的重要性,以及选择赛道时应考虑降维打击的可能性。节目最后,Alex 分享了回国后发现的出海需求旺盛,以及对 AI 红人营销平台 CrowdCore 的产品介绍,强调了其为用户节省时间的功能。Takeaways 在北美,兼职创业是常态,但国内由于 996 工作制,兼职创业更加艰辛。 创业者应学会抓大放小,在工作中找到杠杆,将影响力扩大,从而获得更多闲暇时间探索新事物。 连续创业者更应专注于如何赢得市场,而非仅仅产生创意,因为创意是最廉价的。 创业者应只做踮踮脚尖能够到的事情,避免奋力一跳才能达成的目标,以此降低风险。 AI 时代,拥有独特的数据沉淀和用户体验的产品,才能避免被大模型的能力直接覆盖。 现代 AI 公司的护城河不再是静态的算法或 IP,而是前进的方向、速度和数据飞轮的积累。 创业者不应过于终局地思考问题,只需关注未来五年内的财富自由,不必过分担忧 20 年后的 AI 替代。 创业并非线性过程,更像下棋,需要战略性地思考每一步,为更大的目标铺路。 深圳是一个把所有爱好、技能和时间都拿来赚钱的城市,人们非常注重为未来自己当老板而积累。 英语流利、善于公众演讲是技术人员创业的重要杠杆,应有意识地在工作中锻炼这些能力。Outlines00:05Alex 的早期创业经历与职业选择08:00兼职创业的策略与时间管理17:25工作中利用杠杆平衡工作与创业25:02出海去社区介绍37:09AI 时代创业的思考路径与降维打击42:20AI 时代的产品策略与护城河53:23AI 时代的技术与行业认知1:02:08回国后的新发现与出海需求1:14:42社交翻译工具的市场需求与场景选择1:25:17CrowdCore 产品介绍与优惠信息Q & A在工作中,如何利用杠杆去平衡工作和开始的创业立场?能否结合过往经历举例说明,为国内大厂上班的人提供一些路径参考?我现在举个例子,假设我上一段利用了杠杆,可能是我工作当中运用了很多工具,包括有 AI 啊,Copilot 这些。我会把原本花很长时间的工作弄成一个工作流,简化成下次就能很快速做完。但我并不会告诉我的 manager,我还是用了一样的时间,保证达到他期待的就可以了。我自己节省下来的时间,提高效率的时间就是我自己的。如果你每天需要大量开会,你可能就要决定什么会议参加,什么会议不参加。包括这一点,还有包括你怎么样能够去管理你的注意力,因为你在开会的时候很长,浪费的时间很多。如果你分散注意力了,可能就需要一些总结的工具辅助你,这样你的注意力可以外延到其他地方,可能边开会边查自己的资料。如何在工作当中有方向的积累,为未来的创业做准备,避免创业时完全是白纸的状态?创业真的是一个非常复杂性的工程,你需要让自己站在一个有利的地位上。如果你是一个纯技术的,未来想做 2B 的,避免不了会回到地域性的原理去想,做一个东西有没有人用?总要问一下客户有没有人用吧?那我是不是应该去学会跟客户打交道?是不是应该知道客户在哪里?在工作当中,你很容易能找到同事去问这一点,问他是怎么做的。如果你发现你的缺点了,比如我的英语,并没有说能够非常自如的去做 public speaking,那你可能就需要锻炼自己的交流能力,包括自己的胆量。在工作当中,你要选择一些可以锻炼自己的地方,去 push 自己达到这一点。这些都是提前准备好的 leverage。最重要的点是一定要带着问题去找答案,而不是直接积累。什么样的类型能造成降维打击?我成功的那些都是选择了一个,我应用了别的领域的知识,然后能够降维到这个行业里面的人。比如我上一次创业,白手起家做到千万美金,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没有什么不可思议。因为这群人是卖票的,在全球,除国内之外,很多都是那些高中可能没上过大学,或者很烂的大学。给他们提供服务的技术人员,也都是那种非常边缘化的,因为工资也非常的低。所以说这些票务平台的技术可能是十年二十年前的那种状况。那么这个时候,我是从一个比较现代化的 tag 转过来以后,你就会发现这里面有非常痛点。这个行业里面的人,他会主动的求着,让你帮他去做功能。AI 时代来临后,如何看待自己的创业历程和职业历程?最终为什么选择了海外红人营销在 agent 这个领域?刚开始看到 AI 时代来临的时候,我其实是失去动力的。因为一个人最容易推演未来发生什么,然后看到一个终局。如果看到终局一定是大家都毁灭,或者说可能你不用工作了,你就会丧失所有你现在做事的动力。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 AI 并没有大家讲的那么神奇,它还是有自己的局限的,只是说它现在还在一个大规模迈进的前提下。我清楚经历过几次周期之后,所有的新的技术都会短期之内,人们都会高估他会得到什么,长期又会低估他得到什么。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来说,我们可能就不再专注于创意的产生了,因为创意每个人都有,这是最廉价的事情。我主要是想要知道我怎么能赢,怎么能最终在这个战场里面能够获得胜利。AI 时代什么样的产品要做?AI 就是那个海浪。在这个海滩上,有的人在做船,有的人在用那个沙子堆城堡。他们做出来的东西都很精妙。但是当那个涨潮的时候,最终那个沙滩的城堡是要被拍掉的,但是那个船会浮起来。有数据飞轮的东西它是船。你去硬钢模型本身的能力,不做好产品交互,不做好用户积累,不做好数据飞轮,那些东西就是 Zen Castle,你会被更强的浪给拍掉。AI 时代还有护城河吗?我觉得是有的,但是现在的认知已经基本等同于金钱,不会有人说出来。这是一个效率问题。你要训练 AI 打败李世石,它是一个命题作文。你要让它去不断地拿素材去训练,它要有一段时间才能超过李世石。你会发现这个通用 agent 就不可能,它最多只是通用,简单 case 是可能的。因为人其实才会有这种创造力,了解复杂的能力,最后创造一个至少是现有阶段最好的 workflow。这个 workflow 是人类的结晶。AI 时代,被淘汰的产品经理是哪些?我特别觉得被淘汰的一批人是 AI 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如果你不了解这个本身架构的时候,你是不知道这个飞轮从哪里起来的,这就导致你可能浮于表面。回国之后发现了一些之前在北美没有看到的需求点和想不到的东西,具体是什么?我们之前做完这个产品的时候,我其实本质上是没有抱太大的希望,特别是在国内,可能我知道这可能是一个趋势,大家会想要出海。我可能更多的期待是一些 D2C 的品牌,一些电商品牌,他们可能想要去出海之类的。真正国内想要做品牌的公司可能也就几百家。但是把我们这个产品放到聚光灯之下去说的时候,就马上突然得到了特别多的反馈,包括后台有很多很多人在试用,线下很多人把我的微信都加爆了,排队希望去做出海。如果我做了一个 AI 图片生成的网站,如何构建数据飞轮?AI 生成图片这件事情本身,它就属于一个非常容易受大模型影响的一个事情。如果我们从架构上来说,它就相当于你单次扩大模型回来。这个时候呢,如果说你要去构建数据飞轮的时候,就不是说简单的像 MeJourney 还在早期,它的数据飞轮是你一开始输入,然后给你一些图,然后你选,然后你可以不断的去纠正这个步骤。你需要的是行为数据的飞轮。你的这个 AI 生存图片到底给谁?以前你可能说我各行各业每个人都可以用,但是你这样的话你就不知道到底给谁,你应该首先当初对做细分。这样的话,你才能因为细分得到他们的行为数据,才会对你接下来的东西有用。AI 时代来临之后不懂技术,应该怎么整?首先我们回到人本身,我想象如果我不懂技术的话,我可能用同一套,就是城市的这个框架,我觉得还是一样的。首先呢,你肯定是需要积累经验,跳过冷气洞。并且呢,你需要知道自己适合什么,然后找到一片蓝海,然后再进入。并且呢,这个时候呢,你不能让自己的机会成本太高。如果确实技术小白,如何抓住 AI 时代的机会?你只要是在某一个行业,尤其你对于某个行业的某个领域,这个领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你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你找个会技术的,不要太简单。不一定非要加入我们群,你可以加入我们群,在我们会员群里直接说,介绍一下自己,自己在哪个领域是专家,我需要一个技术合伙人,我跟你打赌,举手想加入的人不要太多。提问有什么技巧?提问本身就很重要,如果没问好的话,就得不到正确的答案。如果我跟比我有经验的人去聊的时候,他们都会很忙的。他们只需要让我问一个很具体的问题,问完就走,不要说一些有的没的,然后一些空泛的东西。所以说,我觉得如果说还没有创业,还没有很具体的一些想法的时候,你先首先是自己收集信息,至少得到了一个大概的一个假设,你可以问一个假设是不是成立的。CrowdCore 与 ShopMy 的不同是什么?他们的路径来说,因为他们很有趣,所有的这些公司都是在 AI 爆发之前成立的。然后我会发现所有人的路径依赖都是 AI 成立之前的方法论。他们依赖的可能更多是一种传统的互乘合,比如说网络效应啊或者一些资本啊或者一些签独家啊这种方式。我们跟他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本质上是打通所有网红数据的一个 AI agent,在上面帮你找到最合适你现有阶段的网红进行合作。我只会站在品牌,就是你这一边。CrowdCore 的建联是在平台上完成的吗?包含付款和合同吗?我们现在是没有付款跟合同在上面的,我们就是把一个愿意跟你合作的网红交给你,然后你做后续的。但是我们接下来做的版本就准备去做的一个集成,就是会做支付跟后续所有的事情,可能 AI 一起做,但是可能会要一两个月时间吧。如果产品团队暂时还没有品牌网站,CrowdCore 是否支持本地文件上传,提供产品介绍?没问题。你只用把产品的描述整个复制进去就可以了,文本也是可以分析的。链接本质它就是帮你去读了网页,把你的文本抓下来,然后丢给 AI 分析,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简单一点而已。----关于我们:出海去( www.chuhaiqu.club )是一个赋能独立创客、一人公司和小微团队的新型社区孵化器,帮助独立创客打造全球化一人公司。欢迎大家加入会员社区,与千位航海者并肩,用 50 场实战课拆解真实出海路径。40 小时沙盘推演产品定位与冷启动策略,三年沉淀的避坑知识库常驻手边。当你的项目驶向新海域,这里总有前哨的灯塔亮着。立刻扫图中二维码加入👇
本期节目探讨了成为数字游民所需的技能、准备以及生活体验。嘉宾秋秋分享了她从互联网教育行业到 Web3 领域,最终在清迈定居的经历,强调了数字游民生活方式与独立开发者、远程工作者的天然联系。她认为,数字游民需要具备可变现的技能、一定的经济储备以及积极的社交能力,并建议先在国内的数字游民社区(如大理)体验,为出国做准备。秋秋强调了链接能力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社群活动可以扩展人脉,找到合作伙伴和工作机会,并分享了远程赚钱的多种模型,包括远程工作、技能外包和创业。此外,语言能力在海外求职中至关重要,英语流利可以带来更多工作机会和更高的薪资。节目最后,嘉宾建议有意成为数字游民的人们,勇于迈出第一步,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Takeaways 自由职业者或远程工作者需要具备链接能力,通过社群活动结识合作伙伴和老板,Web3 领域的工作更多靠内推。 成为数字游民的最佳方式是从国内开始,国内的数字游民社区相当于新手村,清迈则是国际新手村。 英语能力好可以拥有全球工作机会,同样的岗位,在海外薪资可以翻倍。 很多人体验数字游民的生活后会放弃,因为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难以维持这种流动性的生活方式。 数字游民需要主动收入和被动收入结合,常见的赚钱方式包括远程工作、创业、投资等。 成为长期数字游民需要配置保险,规划签证和绿卡,以及配置当地资产。 大多数人成为数字游民是出于好奇,真正适合的是没有家庭和小孩,且技能可以变现的人。 数字游民最大的痛点和难点在于要有时间和自律,社区活动容易让人失去个人时间。 数字游民需要具备调研能力和主动链接能力,加入社群,打开自己,保持好奇心。 在清迈生活成本较低,三千到五千人民币可以搞定一个月的住宿和吃饭。Outlines00:05出海去社区介绍与数字游民秋秋的背景02:31从对数字游民的误解到大理的探索05:16从深圳到清迈:数字游民之路的探索07:24清迈:国际化的数字游民社区10:52成为数字游民的准备与技能13:53数字游民的不同风格与性格适应性16:42爱人与艺人在数字游民社区中的角色19:22国内外数字游民社区的差异与新手村选择22:28Web3 领域远程工作的获取途径25:58内向者如何融入数字游民社区28:35I 人与 E 人的社交方式31:45出海去社区介绍与搞钱模型话题引入34:35数字游民的赚钱模型:主动收入与被动收入38:56独立开发者在数字游民社区的生活状态41:15从现在开始为数字游民生活做准备46:20兼职经历与技能积累51:22数字游民是否需要大方向53:55清迈社区的朋友来源与成本57:25嘉宾背景补充与数据分析的价值1:00:22数字游民的退出比例与适合人群1:02:05数字游民的金融保障与长期规划1:05:07语言能力的重要性1:07:36提升英语能力的方法1:10:43总结与建议Q & A从大理到清迈,你是直接听说了清迈是一个数字游民之城,所以就去了清迈吗?还是说中间也是兜兜转转了好几个城市?大理之后我又回了深圳,因为当时房子还在深圳。回到深圳其实也上过两个班,然后实在是上不下班了。因为去了大理,我非常开心,链接了很多人,但是我觉得无法持续,因为我当时没有稳定的一份收入,我有接兼职,但是他不稳定,一个月就几千块钱,然后我就又回到深圳。回到深圳,其实已经在开始做准备了,就为我想要的那个生活做准备。没法一下子就一蹴而成,所以我又去上班,但是发现还是无法上班,就上了一个半月班吧,都不到两个月,然后我又继续出来了,出来之后又还是做一些兼职的这样子的一个情况。因为在大理那边,链接已经链接到一些人,所以我自由自在殖民的链接能力是很重要的,都 connect。看到他们又有一些新的一些活动,我们当时是在那里,参加了一个 hack house, 然后他们后面会选择去清迈办,再办一些,然后我们有很多一些之前的一些老朋友,就各种开发或是一些设计师啊,他们也会去,然后我觉得,哎,我也想去,我那回没有出过国,我就挺向往的,所以我就给自己很多 plan A,B,C 了。那回我还考 working holiday visa,这个那个的。但是刚好就得意在大理,因为认识了他们,刚好他们出来之后,我就顺着他们的路径就跟着那些朋友一起出来。如果我想成为一个数字游民,那是秉持着自由飞翔的这个理念我就去就去了,还是说要做好一些准备,或者我需要有哪些技能来帮助我,至少是比较顺滑的去进入到这个生活状态?最好是做好准备你再出来。先比如你有一份可以变现的技能,比如你写代码,你做设计,你做内容啊,肯定是要有一样技能。然后你要有一份,之前就说叫 fuck money,就是你要有一笔,比如说三到六个月的收入,然后你要有,你最好就是先在你公司上班的时候,你就已经去探索了这种远程收入,不管是多还是少,可能几千块钱也好,至少你前三个月最好是有这样子的。你是比较 open 的,你能够去主动去链接人,因为出门在外嘛,你看很多都是社区啊,各种各样的人,很多这种亲旅。但我也看到其实很多人是没有做准备的,因为尤其年轻人嘛,可能就被裸辞了,或者是他就已经受不了了,他就直接出来了,他就先来看看,那会先建议大家可能去一些数据游民空间或者是一些活力粉空间,因为这里可能有更多人他能够给到你一些帮助,然后那你会更顺利一点。数字游民有没有不同的就适合不同人的这样一种风格,就是适合不同性格或者这种职能背景,还是说你无论是什么样的性格,你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这样的小圈子?有些人其实是不太适合数字游民的,但是探索数字游民,市区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因为数字游民其实有些人,他其实他也不与人链接。我刚刚可能都没有举例,只是在市区里面。但是其实像你的海外,很多数字游民,他其实都是 solo 模式。因为海外他不像我们中国人一样需要抱团,或需要好像要去看到一些什么的。你看海外很多数字游民就大家会更独立一点,然后其实也会有这种社区,但是就是最好的方式我觉得他就是一个流动的,就是你需要到的时候你知道那个东西在那里,然后你就去靠近,那你不需要的时候其实你就独处起来,你就完成你的工作,或是你就在那里就做好你自己的事情就好了,就你其实你也不用太去要怎么怎么样,跟这些人。如果是很内向的人,又想成为数字游民,他可能在社区里不太会擅长跟人打交道,这个是不是需要突破一下自己?其实我觉得很多人,包括来自这种社区,其实不管是爱人还是艺人,人都是有社交需求的,他还是得打开自己的,包括你想要了解新的行业,尤其是一个你不了解的行业,你就是得去学会向人请教。然后最直接的方式,因为数字游民可能是你想成为的嘛,那你最直接的方式你就是跟这种人去请教,去看怎么成为他们,然后需要什么样的技能,然后看他能不能成为你的导师,你的 mentor,或者你也不用,你就靠近他就好了,你就看着他。就比如说你太矮了,那你就看着它,你去研究它,你就观察它,那你就需要去跟它住在一起嘛。他是一个 low model 嘛,那你就要看他怎么成功。去清迈的话毕竟还是出国了,清迈的那个数字游民的氛围和像大理或者是其他地方的数字游民,就国内的艺术人们社区有什么氛围上的差异吗?对于大多数国内的人来说,其实阻碍你成为数字游民的,我觉得阻碍大多数人就是一张机票。然后这张机票去哪里其实都行。因为其实说实话从国内飞清迈,几百块钱从香港飞四五百块钱,你飞去大理可能还更贵,你可能还得飞去昆明,再转机去大理。然后但是因为很多人还是会有出国恐惧嘛,语言啊,然后签证啊,各种各样的。所以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先从国内,然后国内现在的数字有名市区也很多不止大理。然后现在在昆山,在黄山,然后在成都就是好,甚至深圳啊,很多人会上海也有。如何持久的让自己能够成为数字游民这个状态,也就是说如何你观察到的或者自己所看到的一些赚钱的模型?很多都是要有主动收入,最好就是主动收入加被动收入结合,但也有些人像很多数字游民是居住。我看到比较持续的都是有远程工作是一个点,要么是自己创业一个小的 business, 然后这样子这是有主动收入,然后有一些人,他们是有构建一些被动收入,可能后面就成为他们主动收入。比如说像做投资啊。有些做什么炒股啊、量化啊都有,然后更多其实目前我觉得更多还是属于在看怎么把自己的就是技能变现,其实有点像外包嘛。更多还是外包,然后去出售自己的技能,然后慢慢的再把这些技能看怎么模块化或者怎么去整合,然后这样把它做成一个自己的一个小的一个 business 的这种方式。在清迈的成本怎么样?正常的话,像很多中国人,我觉得三千到五千块钱就是可以搞定比如说像住宿一个月,一千多,一千到两千,然后吃饭可能也是一千多,然后其他可能一些杂七杂八,杂七杂八,交通啊什么的加起来,然后比如说,嗯,你还有其他兴趣爱好,因为清迈。应该大家可以看到小红书这边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技能,兴趣爱好你可以在这边,然后成本可以以一个很低的一个成本来,清迈就是反正现在对我来说就像我的一个大学一样,就是我可以在这里学很多很多技能,我的语言可以提升我的各种各样技能,在国内我学不到的,然后在这里我都可以学,因为这边我负担得起很多都是免费的,公园瑜珈免费啊,然后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技能, 这种冥想大师他们举办的一些活动都是免费的。有多少比例的人是参与或者加入或者想尝试,尝鲜数字游民这种生活方式,最后 give up,放弃?大概三七分或是二八,就是大部分人只是只是来看一下,感受一下,然后可能会会来做准备,其实很多其实只是有点猎奇,好奇,然后也很多就是发现自己做不来,因为尤其我先举国内的例子,其实国内很多数学名他,应该来说不算,因为他没有稳定的收入,就当你没有,就大部分人是没有稳定的收入的,就可能有个百分之七十八十,可能他是没有一份稳定收入,然后只要没有稳定收入是很难,他可能后面就要回去上班也好,或是要去重新找工作,然后他是很难去在这个像过顺民这种流动性的这种生活。英语好,就以前我可能还没那个,我觉得英语好,就比如说你是传统一个上班族,你的薪资,就是你如果英语好,你找到海外的,你是可以翻倍的,就是你看你同样的岗位,比如说你前端和后端,你找海外的,任何可能产品也好,你找海外的,你的薪资就可以翻倍,这个是我的一个动力,然后其次就是我现在在的这个行业,我们是一个我们的区块链,它其实是海外为主的,然后它是一个 global 的 business,那你肯定要跟各种各样的人对接,然后包括你因为好了,你就拥有全球的工作机会。因为你数字游民,你如果只给中国老板打工,其实是很危险以及很没有安全感的一个事情。然后,嗯,但当你应约好了,你在任何一个国家基本都可以找到工作。如果只有一两句话想送给想成为数字游民的人的话,会觉得哪两句话最重要?想送给那些跟我一样没有完美的目的地,只有最优的成本公司,你去计算一下你想要的,然后其实你每个地方都挺好。我之前其实离开国内是因为我觉得国内哪哪哪都不好,但现在其实反过来我觉得各有各的好。走出来就知道了。----关于我们:出海去( www.chuhaiqu.club )是一个赋能独立创客、一人公司和小微团队的新型社区孵化器,帮助独立创客打造全球化一人公司。欢迎大家加入会员社区,与千位航海者并肩,用 50 场实战课拆解真实出海路径。40 小时沙盘推演产品定位与冷启动策略,三年沉淀的避坑知识库常驻手边。当你的项目驶向新海域,这里总有前哨的灯塔亮着。立刻扫图中二维码加入👇
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大家很熟悉的 BibiGPT 创始人、UP 主吕立青。立青是资深的开发工程师,也是一位热爱写作的摄影师,数字货币与电动车的爱好者。在这场直播里,立青将和我们聊聊做产品 build & sale loop 的重要性,这个过程中视频媒体如何做冷启动和寻找客户,在 AI 时代对于 build & sale 各自的影响。我们还会探讨 AIGC 消费端和创作端失衡下,对内容的影响,以及视频媒体在两端的潜在产品需求和用户痛点。----本期播客探讨了 AI 时代下产品构建与视频营销的策略,以及两者如何协同发展。访谈嘉宾吕立青,BibiGPT 的创作者,分享了他利用视频媒体进行产品冷启动和用户获取的经验。他认为,在 AI 时代,内容创作是一种高杠杆的策略,视频创作尤其如此,可以先通过低成本的视频剪辑来验证产品理念,再进行实际开发。更重要的是,视频创作本身就是一个迭代过程,每一次内容输出都是一次改进的机会,用户反馈可以帮助优化产品和商业模式。例如,吕立青先通过视频创作积累用户,再开发 BibiGPT,一个视频总结工具,直接解决了用户痛点。 随后,讨论转向了视频创作端和消费端的失衡问题,以及 AI 如何影响这种失衡。吕立青指出,信息过载导致用户不愿观看冗长的视频,而 AI 工具可以帮助用户更高效地获取信息,例如 BibiGPT 可以总结长视频内容。 最后,讨论延伸到如何利用 AI 工具提升内容创作和分发效率,例如利用 AI 生成不同平台的文案,以及如何将视频内容转化为其他形式的内容,例如文章或知识库,从而最大化内容价值。这体现了 AI 时代内容创作和产品开发的新趋势,即利用 AI 工具提高效率,并更精准地触达目标用户。Takeaways 吕立青认为,在 AI 时代,制作 AI 产品的杠杆率最高,制作有趣的视频的杠杆率次之,两者都是个人持续输出、迭代的低成本方式。(00:04:37-00:05:15) 视频创作可以像电影一样先剪辑后实现,通过先拼接流程再实现的方式,可以优化流程并降低产品开发成本。(00:11:02-00:13:44) 利用视频媒体进行产品验证是一种低成本的方式,如果视频无法吸引用户,则该产品想法可以暂停。(00:13:31-00:13:44) 视频媒体的促进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通过内容创作聚集用户,从社区需求出发验证产品想法更靠谱。(00:16:50-00:18:34) AI 时代内容过载导致信息焦虑,消费者更倾向于使用 AI 工具进行内容总结,而非直接观看长视频。(00:39:19-00:40:32) BibiGPT 通过将视频总结成不同平台偏好的文案,帮助创作者更高效地进行内容分发。(00:25:37-00:26:42) 吕立青将 BibiGPT 融入视频脚本创作的流程包括:灵感捕获(语音输入)、录制、预处理、剪辑加字幕(使用 BibiGPT)、发布(多平台分发,文案由 BibiGPT 生成)。(00:55:54-01:07:20) 吕立青认为,AI 时代,个人应该在内容消费端重新掌握主动权,主动定义问题,而非被动接受创作者输出的内容。(00:45:16-00:47:07)Outlines00:05节目开场及嘉宾介绍01:49AI 发展速度及对生产力的影响04:12AI 产品与视频创作的杠杆效应及内容创作的迭代09:08产品原型验证与视频媒体的联动16:04视频媒体在产品宣传中的促进作用及未来视频发展趋势20:24音频媒体在内容创作中的应用及暗数据转化24:20AI 辅助内容创作及多平台分发策略31:51内容过载与信息焦虑,AI 时代的内容消费与创作失衡40:56AI 对内容消费端和创作端的潜在影响及 BibiGPT 在视频脚本创作中的应用1:00:15BibiGPT 产品迭代及未来发展方向,以及 AI 时代创业者的思考1:10:07AI 时代创业者的思维模式转变及 BibiGPT 的理念1:28:41直播结束Q & A你是如何看待 Build & Sale Loop 的重要性,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视频媒体如何做冷启动和寻找客户?尤其是在 AI 时代,Build 和 Sale 各自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我认为 Build & Sale Loop 非常重要,它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在 Idea 阶段,内容创作,例如视频,可以帮助快速验证想法。我通过先制作视频演示产品功能,再进行实际开发,从而降低了验证成本。视频创作的剪辑性允许我调整流程,甚至在开发前就优化用户体验。 AI 时代,Build 阶段受益于 AI 编程能力的提升,但用户需求和情绪价值依然无法被完全取代。Sale 阶段,视频媒体的杠杆作用显著,它能潜移默化地吸引用户,建立社区,并通过展示痛点和解决方案来触达客户。 AI 辅助内容创作,能针对不同平台的偏好生成不同文案,从而提高效率。你认为视频媒体作为一种杠杆,在 Build & Sale Loop 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辅助和联动的?我将 Build & Sale Loop 分为 Idea 阶段和 Builder 阶段。Idea 阶段,视频可以快速验证产品想法,例如通过发布产品截图或视频演示来观察用户反馈。Builder 阶段,视频创作的剪辑性允许我预先设计用户流程,再进行开发,从而优化用户体验。 例如,我之前做过一个 AI 生成音乐 MV 的项目,先通过简单的拼接手段制作视频,再随着 AI 技术成熟逐步完善。 视频的优势在于它能更贴合用户场景,以痛点切入,吸引用户关注,就像 TikTok 上的许多爆款视频一样。视频媒体在宣传产品、吸引客户下载或转化方面,其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视频媒体的促进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我之前制作了很多关于效率工具和个人知识管理的视频,这些视频吸引了一批关注者,形成了一个社区。从社区出发,更容易发现用户的痛点和需求,从而开发更贴合市场的产品。 此外,我自身也是产品的使用者,我购买过很多付费视频课程,却发现很难坚持看完,这让我意识到视频内容消费端的痛点,也促使我开发 BibiGPT 来解决这个问题。你如何看待视频消费端和创作端之间的失衡状态,以及 AIGC 对这种失衡的影响?现在信息过载,人们面临严重的信息焦虑,内容多到无法看完,用户观看时长甚至下降。创作端努力创作,但消费端却不想看那么多视频,这形成了矛盾。 张嘉恩老师曾说人工智能技术像一台行星级别的巨大空调,一边创造秩序,一边产生大量废料。 AI 增强了个人对信息的掌控,以前推荐算法会推送低俗内容,而 AI 可以帮助用户更主动地定义问题,筛选信息,解决问题,降低获取知识的成本。考虑到出海去社区近 50 小时的会员专属嘉宾分享会内容,BibiGPT 如何帮助会员更有效地利用这些内容?如果要购买出海去会员,用户可能更关心如何快速找到所需信息,而不是演讲者是谁。 BibiGPT 可以帮助用户筛选重复内容,并根据用户的具体问题,从多个嘉宾的分享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个性化分析,甚至可以模拟不同嘉宾之间的观点碰撞,提供更具价值的 insights。 这不仅提高了内容利用率,也更精准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你如何将 BibiGPT 融入到自己的视频脚本创作流程中?我的视频创作流程分为三个阶段:灵感捕获、录制和剪辑加字幕。灵感捕获阶段,我主要使用语音输入工具,因为语音输入效率高,更能体现灵感的原始状态。录制阶段,我使用 Screen Studio 录制视频,并使用剪辑工具去除冗余片段。剪辑加字幕阶段,我使用 BibiGPT 添加字幕,并根据视频内容结构(ABCD 结构:Attention, Benefits, Connection, Dynamite)提取关键信息。 BibiGPT 也帮我生成不同平台的文案,根据不同平台的规范和偏好调整内容。你是如何看待 Agent 与传统 SaaS 工具的区别,以及在产品开发中如何平衡用户期望与实际交付?我个人认为 Agent 与 SaaS 的最大区别在于 Agent 需要交付结果,而 SaaS 只是工具。 在产品开发中,我倾向于先制作一个吸引眼球的 Demo,吸引用户,再逐步迭代完善功能。 这是一种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的策略,虽然可能存在用户期望与实际交付之间的落差,但能先抓住用户。 当然,也可以选择保守策略,先低估承诺,再超额交付,但这样可能吸引的用户较少。 创业者需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在 AI 时代,信息过载和信息焦虑日益严重,你认为 BibiGPT 如何帮助用户更好地掌控信息,并解决信息消费端和创作端之间的失衡?我认同信息过载和信息焦虑是 AI 时代的一个重要问题。BibiGPT 的作用在于帮助用户更好地掌控信息,它可以作为信息过滤器,根据用户的需求,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并以用户更容易理解和利用的形式呈现。 这能帮助用户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解决信息过载问题,并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消费端和创作端之间的失衡。 最终目标是让用户重新掌握信息主动权。你认为在视频创作中,如何利用 AI 工具,特别是 BibiGPT,来提高效率并提升内容质量?我利用 BibiGPT 优化了我的视频创作工作流,它帮我生成字幕,并根据视频内容结构自动生成不同平台的文案,包括标题、封面文案、简介、评论区互动提示等,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 此外,BibiGPT 还能根据不同平台的规范和偏好调整文案,例如小红书文案不能带链接,而 Twitter 可以。 这让我可以专注于视频内容创作本身,而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在文案撰写和平台分发上。你在使用 AI 工具的过程中,是如何从一个注重逻辑和秩序的 INTJ 转变为更注重感觉和直觉的 ISFP 的?这种转变对你创作和产品开发有什么影响?我以前是典型的 INTJ,注重逻辑和秩序。但自从有了孩子后,我的性格转变为 ISFP,更注重感觉和直觉。 在视频选题方面,我更依赖直觉判断,即凭感觉去选择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理性推导可能会导致内容无人问津,而基于感觉的选题更能引起共鸣。 有了孩子后,我的生活也变得更灵活,不再那么注重计划和秩序。 这种转变让我在创作和产品开发中更注重用户体验和情感连接。----关于我们:出海去( www.chuhaiqu.club )是一个赋能独立创客、一人公司和小微团队的新型社区孵化器,帮助独立创客打造全球化一人公司。欢迎大家加入会员社区,与千位航海者并肩,用 50 场实战课拆解真实出海路径。40 小时沙盘推演产品定位与冷启动策略,三年沉淀的避坑知识库常驻手边。当你的项目驶向新海域,这里总有前哨的灯塔亮着。立刻扫图中二维码加入👇
这是一场关于 Batch5 孵化的 AMA 直播。在过去的一年多来,我们在孵化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与收获,这也为出海去孵化体系的迭代和优化提供了深刻的启发。现在,我们开启了 Batch5 孵化的征程,在这次孵化周期里,我们做出了诸多新的尝试和探索,比如近 200 人共同参与的「一人公司加速计划」,这也是 Batch5 孵化的前置尝试之一。在这次直播中,我们将就大家关心的有关出海的疑问和这次孵化的体系设计一一解析,欢迎大家在直播间与我们交流互动。让我们在成为超级个体,打造「一人公司」的道路上一起踏浪,扬帆出海!----本期播客探讨了出海去孵化器第五期孵化计划(Batch5)的流程、体系设计以及独立开发者在出海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 在 “加速训练营” 的第一个月,孵化器采用低门槛策略,引导 160 多位参与者完成一系列课程和任务,旨在降低创业门槛。 随后,孵化器将投入资源,包括资金支持,并采用收入分成模式,但强调不存在惩罚机制,投资并非借贷关系。 讨论中,嘉宾们就产品选择、营销策略、以及技术人员在创业中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如何平衡产品和营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营销渠道。 更重要的是,嘉宾们分享了他们对不同类型产品(2B vs 2C)的看法,并建议独立开发者根据自身背景和能力选择合适的赛道,避免盲目追求大型商业化项目。 最后,播客还解答了关于海外公司注册、税号办理以及构建个人品牌等问题,并强调了在出海过程中持续学习和迭代的重要性。 这对于希望在海外市场拓展业务的独立开发者和小团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Takeaways 出海去孵化器 Batch 5 尝试了 “一人公司加速计划”,共有 160 多人参与,旨在降低孵化门槛。 孵化器第一阶段为期一个月,采用 “加速训练营” 模式,以完成课程和清单的方式,降低参与门槛。 孵化器第二、三阶段将与创业者共同探索增长方式,提供资金、导师和最佳实践等支持,目标是在三个月内获得早期付费用户并找到产品与市场匹配点 (PMF)。 孵化器对失败项目没有惩罚机制,投资不构成借贷关系,投资资金用于营销和增长,无需归还。 孵化器将 160 多名参与者分成 15 个小组,每个小组约 10 人,由小组长追踪进度,意外催生了产品和增长讨论的小组氛围。 孵化器偏向于选择解决具体痛点、接近 2B 或 2 小 B 应用场景的产品,而非纯 2C 的小而美的工具型应用。 孵化器目前不孵化游戏、Web3 和货物贸易电商这三个领域。 孵化器在项目选择上没有硬性标准,但更看重创始人开放的心态和突破舒适圈的意愿,以及产品在解决用户实际问题上的能力。 独立开发者产品失败的原因并非总是由于不会营销,而是可能存在选品问题、营销渠道选择不当或产品本身不适合独立开发者等多种因素。 建立个人品牌(Building Public)时,应专注于特定语言的受众,避免账号标签混乱,保持内容一致性,才能更好地吸引目标用户。Outlines00:05出海去社区及 Batch5 孵化器介绍04:51Batch5 孵化流程及低门槛策略08:33产品选择与营销策略17:06Batch5 孵化项目筛选标准及不孵化领域24:502B vs 2C 产品选择及创业建议35:46Building Public 策略、孵化体系及选品的重要性1:00:14海外公司注册、税号办理及其他问题解答1:10:28直播数据分析及后续安排Q & A这次孵化流程与以往有何不同?特别是第一个月做了哪些新的尝试?这次我们尝试降低门槛,让更多人参与。第一个月我们将其改造成一个类似 “同班同学一起学习” 的加速训练营,完成一些课程和清单(checklist)。我们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发现一些显而易见的事情,国内创业者并不了解,所以我们把这些经验梳理成可追溯的步骤,一步步去完成,就像刷题一样,每天完成一道题就打卡记录。希望降低门槛,让更多人能完整参与。孵化过程中,如果项目失败,会有惩罚措施吗?投资的资金如何处理?没有惩罚措施。投资是基于我们对项目的最初判断,如果最终失败,那也没有惩罚后果。需要强调的是,不存在借贷关系,投资用于营销增长的预算不需要归还,也没有其他惩罚机制。如果选择了较大的产品,投入时间很长,但增长情况不理想,是否应该放弃?最关键的是保持开放心态。不要围绕具体的形态,因为 AI 能力强,产品形态和用户需求变化快。可以有一个预想的方向,比如我了解电商或 KOL 营销,想做这方面项目,这是 OK 的。但如果一开始就设定具体的产品形态,比如 “视频生成 + 红人营销”,这是很危险的。应该先确定方向,再根据市场需求逐渐清晰化产品形态,而不是先做产品再找用户(带着锤子找钉子)。技术人员做产品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不是因为不会营销?这其实是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的问题。项目失败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营销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如果技术人员项目失败是因为营销,可能真的是因为完全不会营销,没有花时间在营销上。早期阶段,至少要花一半时间在营销上,与写代码的时间相当,甚至更多。最终核心还是产品,但要看阶段,如果飞轮已经转动,产品质量直接影响飞轮的正循环。技术人员做产品失败,主要原因是不会营销,还是产品本身不适合独立开发者?这个问题因人而异。我过去做过 2B 产品,现在做 2C 产品,营销方法完全不同。技术人员的营销思路可能来自他人的经验,但未必适合自己的产品。最好的方式是多尝试,找到适合自己产品的营销方法。技术人员做产品不一定失败,有时更纯粹的营销方式能让产品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愿意尝试,是否走出舒适区,以及是否选择了自己无法驾驭的赛道。进入第二个月增长阶段的项目,孵化器有哪些评判标准?是否需要事先积累付费用户或仅有原型即可?没有硬性标准,但我们有偏好。我个人不太喜欢纯 2C 的小而美的工具型 App,更倾向于 2B 或 2 小 B 的应用场景,即产品能真正解决用户痛点,帮他们省钱或省时间。产品不能太复杂,但要足够深入,进行用户访谈,调研市场,找到未被很好解决的问题,然后细细打磨。还要看创始人是否具有开放心态和突破舒适圈的意愿。出海去孵化器目前不孵化的三个领域是什么?我们目前不孵化游戏(资源投入大,缺乏相关经验)、Web3(看不懂)和货物贸易电商(缺乏相关能力)。但我们一直在关注这些领域,并在孵化体系中增加了关于跨境电商的加时环节。去年考虑过 “命题作文” 模式,即根据流量方信息选择热门赛道,这个计划后来为什么没有推进?寻找合适的合作方很难。我们希望找到用户嗷嗷待哺的合作方,但这种合作方往往漫天要价,或者只想找外包。这与我们希望大家拥有自己产品的初衷不符。我们也在努力寻找更合适的合作方式,降低国内独立开发者的创业风险。2B 产品和 2C 产品的成功率哪个更高?这取决于个人经验和精力。如果你有 2B 产品经验,做 2B 可能不难。但对于大多数独立开发者来说,做 2C 产品更容易打开市场,因为更容易挖掘大众需求。关键在于精力分配,2C 产品可能需要大量时间处理用户访谈和客服,导致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我们更倾向于选择前期少量用户就能产生盈利的赛道,即 2B 赛道。对于没有编程基础但想做产品的独立开发者,是否需要先学习编程?如果你想做一个正儿八经的软件产品,最好还是有一些编程基础,即使现在有各种 AI 工具。但如果你只是想做一个简单的应用,用模板或低代码工具也能实现。建议边做边学,遇到问题再去查资料,AI 时代最宝贵的是知道问什么问题。在 Twitter 上做 building public,本意是吸引目标用户,却吸引了一批同行,该如何解决?这既有好也有坏。好处是认识了志同道合的人,拓展了人际关系;坏处是容易陷入信息茧房,限制了寻找用户。解决方法是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比如使用 Nitter 等工具,主动关注与目标用户相关的账号和内容,与他们互动,从而获得更多目标用户。在 Twitter 上做 building public,吸引了一批同行,该如何处理?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方式。虽然吸引的不是目标用户,但比什么都没有好。这些人也是用户的一个子集,他们关注你的内容,给你点赞,也能提升你的可信度。许多成功的产品,其创始人或团队成员本身也是高强度用户,这是一种能把产品做精做细的方式。但要注意独立开发者群体付费能力有限,要考虑定价机制。产品开发早期是否需要注册海外公司、办理税号和收款?这取决于你的情况。如果加入我们的孵化器,这些事情可以暂时不处理。但如果你想注册海外公司,会员论坛上有相关资料,包括不同地区的公司注册和税号办理信息。建议尽早办理税号,因为它需要较长时间,而其他事情相对容易处理。税号办理费用大概在几千人民币,需要四个月以上时间。这次孵化体系是面向更多的人,还是针对特定领域深入挖掘?我们选择的是面向更多的人。第一期孵化时,我们对每个项目都深度参与,但发现投入产出比低。这次我们让 160 多人先参与第一个月,目的是扩大参与范围,让更多项目进入后续漏斗。第二个月开始筛选,之后会针对每个项目进行个性化指导。起号是选择英文号、中文号还是混合号?如果目的是为产品寻找种子用户,应选择目标用户使用的语言。不能混合使用,因为这会让账号标签混乱,影响算法推荐。一致性很重要,这有利于算法把握受众群体,并提升粉丝忠诚度。对于没有海外背景的开发者,在出海过程中会面临哪些障碍?肯定会有障碍,但并非完全不可逾越。例如,在 TikTok 上做视频,可能需要了解一些美国文化。但只要你花时间去了解目标用户的文化,例如刷他们的梗图、段子,很快就能适应。海外小众用户需求挖掘的方式和选品的思路有哪些?详细的选品思路会在下一周的课程中讲解。现在加入孵化,就能学习到这些内容。ITIN 号码在哪些情况下是强制填写的?ITIN 号码主要用于个人报税,以及申请信用卡等。在美国,通常需要 SSN 或 ITIN 号码。建议尽早办理 ITIN,因为它不收费,且办理时间较长。收入分成比例是否永久为 20%?不是永久的,有一个上限。具体细节会在后续的 AMA 中讲解。是否有项目在三个月内完成了营收目标并成功退出?还没有。我们才运营一年,还在探索中。我们也尝试帮助项目对接海外买家,或者协助寻找投资人进行退出。----关于我们:出海去( www.chuhaiqu.club )是一个赋能独立创客、一人公司和小微团队的新型社区孵化器,帮助独立创客打造全球化一人公司。欢迎大家加入会员社区,与千位航海者并肩,用 50 场实战课拆解真实出海路径。40 小时沙盘推演产品定位与冷启动策略,三年沉淀的避坑知识库常驻手边。当你的项目驶向新海域,这里总有前哨的灯塔亮着。立刻扫图中二维码加入👇
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出海去老朋友、Batch5 孵化导师生姜 Iris。生姜是 AFFiNE Cofounder & ex-COO,荣登福布斯亚洲 30U30,累计参与融资超过 1000 万美元,4 年从种子轮到 Pre-A,产品开源后拿到超过 33k star,出海运营经验触达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冷启动和增长、Zero-paid 和 Paid Marketing 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这次直播,我们请生姜聊聊 4 年创业 pivot 的心路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对投资人的祛魅,创业之后为什么又去了一线大厂,以及在聊过了 100 多家 startups 之后总结的一些反常识的 common sense。此外,生姜还会聊一个特别的话题——Couple 创业的利与弊。让我们在成为超级个体,打造「一人公司」的道路上一起踏浪,扬帆出海!----本期播客探讨了独立开发者和小型团队的出海创业历程,以及在 AI 时代如何实现产品增长。生姜 Iris,AFFiNE 的创始人兼前 COO,分享了她四年创业的经验,包括从学术编辑器到生产力工具 AFFiNE 的转型过程。她强调了产品迭代的重要性,指出在找到产品市场匹配点(PMF)之前,多次调整方向(pivot)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围绕核心能力持续深耕。更重要的是,她分享了在与 150 多家 AI 创业公司接触后总结出的经验:成功的关键在于执行力,而非仅仅拥有一个好的点子。例如,她详细描述了 AFFiNE 开源发布时的精细化运营策略,以及如何在 Demo Day 上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吸引投资人的关注。 随后,讨论转向了融资策略,生姜强调要避免对赌协议,并建议创业者在特定领域展现出比投资人更高的专业认知,才能提高融资成功率。最后,播客还探讨了情侣创业的利弊,建议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就明确股权分配、工作职责等关键问题,避免因恋爱关系影响公司发展。Takeaways AFFiNE 的成功并非源于一开始就拥有完美的商业模式,而是通过一年多的时间,多次迭代和调整(pivot),最终找到了产品市场匹配点 (PMF),并结合开源和出海战略实现了快速增长。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AFFiNE 从开源后积累了超过 3 万个 star,其出海运营经验覆盖了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奇迹创坛 80% 的项目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都进行了方向调整 (pivot),这表明产品方向的调整在创业初期是十分正常的。 成功的营销活动,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其本质在于渠道和用户的精准匹配,以及高质量的内容设计,而非随机性。 在融资过程中,创业者需要在特定领域或场景下的认知水平显著高于投资人,才能说服投资人并提高融资成功率。 与投资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在于以交朋友的心态进行沟通,并展现出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独特见解,而非盲目追求融资。 对于小微团队而言,在 AI 时代,应优先关注注册到付费的转化率,宁可牺牲一部分用户来换取更高的营收,而非盲目追求用户规模。 情侣创业有利于分担创业压力和完成琐碎工作,但需要提前明确股权分配、工作职责和生活与工作的平衡,避免因恋爱脑而影响公司发展。 大厂注重用户体验,但独立开发者拥有更灵活的沟通方式和更强的个人品牌塑造能力,这是其竞争优势。 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执行力,能够耐得住寂寞,并坚持打磨产品细节,而非盲目追逐热点。Outlines00:05节目开场及嘉宾介绍02:03生姜的创业经历:从学术编辑器到 AFFiNE12:21创业经验总结与反思:Pivot 的策略和 Notion 的成功经验16:07运营技巧与策略:精准匹配和高质量内容21:37对投资人的看法与融资策略31:00创业模式与融资建议:Bootstrapping 和对赌协议40:05“出海去” 孵化器介绍及生姜离职原因47:46大厂与创业公司的对比及成功策略1:00:14反常识的常识与情侣创业的利弊1:13:15情侣创业的经验分享与总结Q & A请生姜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职业和创业经历吧。我从 2020 年到 2024 年进行了第一次创业,一开始做的是学术编辑器,先在国内市场运营,一年后转向 AFFiNE 项目。幸运的是,我们踩中了开源加出海的风口,从 2022 年 8 月开始积累开源运营和出海运营经验。AI 浪潮在 2024 年推动了出海市场的火热,2025 年开源也异常火爆。我的前男友精准预测了这两个赛道,让我提前两年积累了相关经验。因为之前踩了很多坑,我希望帮助更多创业者,尤其是在 AI 时代涌现的众多独立开发者和小团队。我聊过 150 多个 AI 创业公司,Pre-A 轮之前的问题基本都能解答,除了硬件和巨型智能项目。这四年创业过程中有几个比较代表性的项目,请生姜给大家分享一下。首先,创业过程中 pivot 是很正常的。我们第一轮融资来自奇迹创坛,据我观察,80% 的奇迹创坛项目都经历了 pivot,大约一年后才找到 PMF 方向。熬过第一年,才算真正开始创业。从拿到种子轮到天使轮,pivot 的过程很多。我们一开始对互联网一无所知,2020 年因为疫情和学业受阻,决定创业。最初的想法是做一个所见即所得的学术编辑器,因为我和前任都深受 Latex 排版之苦。但我们对前端后端一无所知,很快发现编辑器领域非常难,市面上开源编辑内核都不符合我们的标准。2021 年,Notion、Monday、ClickUp 成为百亿美金独角兽,我们决定 pivot,自己做一个开源编辑内核,并瞄准了巨大的生产力工具市场。我们最初做的是 Notion 替代品,但发现已有类似开源产品,于是我们结合白板功能,打造了文档和白板融合的差异化产品,并选择出海。2022 年 8 月上线后,我们成为全球首个打出这个概念的产品,迅速获得大量关注。你对 pivot 的理解是什么?以及 AFFiNE 的 pivot 过程是如何的?pivot 不意味着随意尝试多个想法,而是沿着一条主线深耕。AFFiNE 始终专注于编辑器内核领域,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实力。团队成员都是资深的编辑器专家,汇集了全球最擅长编辑器内核的人才。虽然在其他方面踩过坑,但编辑器内核这条主线一直很稳。 所有的生产力工具都在讲故事,Notion、ClickUp、Lurk、Offend 都是如此。它们的核心是提供一个 all-in-one 的平台,让用户构建应用。我们和 Notion 团队交流过,故事不同,但实践路径不同,最终考验的是执行力和能否将产品迭代做到用户心坎上。你那些在 demo day 上的灵机一动的小点子,是天生的吗?还是说后来总结出来的套路?对于初次创业者如何学习这些运营技巧?我认为运营和市场营销的本质是渠道和用户的精准匹配,以及高质量的内容设计。所有成功的 campaign 都是精心设计的,比如 Minus 的营销案例,其物料、发布时间点、节奏、用户案例都是精心打磨的。线下活动的关键在于预测用户路径,就像 AFFiNE 开源时,我设计了用户路径,确保用户无论从哪个入口进入,都能回到 Github Readme 页面并关注我们。demo day 上,我用砸蛋和氢气球吸引眼球,设计了印有二维码的餐巾纸和水,以及独特的帆布袋,提高转化率。任何 campaign,线上线下,都要精细化准备,精准预设用户路径,才能提高转化率。我从小就有一些线下地推的天赋,比如在大学竞选学生会主席时,48 小时内拉到 800 多票,这与我现在的运营策略有共通之处。你对投资人的看法是如何转变的?从一开始的高高在上到现在的看法?在 AFFiNE 创业初期,我将投资人视为高高在上,主要负责一些文书工作。出来后,我主动与 40 多个投资人交流,发现可以和他们做朋友。他们并非无所不知,每天要接触大量项目,需要你展现在这个领域的专业性,甚至可以反过来 “给投资人上课”。只有在特定领域展现出比投资人更高的认知,才能获得融资。投资人也是打工人,他们也有金主爸爸,也要交作业,也要面临基金的管理周期和投资回报的压力。你认为投资人身上的 “魅” 是什么?以及如何看待投资人的作用?一开始,我觉得投资人高高在上,以获得投资为最高优先级。现在我更注重打造用户喜欢并买单的产品,而不是讨好 VC。当然,市面上也存在纯突击 VC 的模式,但那更像资本运作。投资人可以帮助创业公司在 PMF 后快速放大规模,但种子轮阶段,如果不想投入太多资金,可以选择一些有理想主义的早期投资机构。选择投资人就像选择伴侣,要三观相合。拿投资要不要签对赌协议?以及如何看待对赌协议的风险?我坚决反对签对赌协议,这不如直接贷款。对赌意味着投资方能力不足,需要通过对赌来规避风险。真正的美元 VC 通常不会签对赌协议。创业要考虑最坏的情况,但不要影响个人信用。有些钱可以不拿,宁可自己苦撑,也不要签对赌协议,让自己陷入困境。国内创业者一提到创业就想到融资,但海外有很多 Bootstrapper,他们依靠自身产品营销。AI 时代,小微团队更应关注早期变现,宁可牺牲部分用户,也要提高营收。对赌协议也反映了投资方自身能力的不足。创业后你为什么又去了一线大厂工作?我第一段创业招募了很多大厂员工,但管理不善,浪费了很多钱。我们缺乏大厂的体系和经验,难以分辨大厂员工话语的真假。大厂的福利待遇很好,但缺乏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缺乏视角。我庆幸先创业后进大厂,可以带着创业公司的视角去看待大厂的决策和执行流程。大厂注重用户,但决策路径慢,只做大规模项目,而小切口反而有更多机会。你总结的 “反常识的常识” 有哪些?好的点子并不难想,难的是执行力。我教过很多人同样的方法论,但真正执行下来的很少。很多创业者急于做 PR 和投流,但应该先提高注册到付费的转化率,再做大规模推广。创业需要做很多脏活累活,比如修 bug、用户访谈、精细化运营等。要耐得住寂寞,才能离成功更近。不要盲目追风,要找到垂直场景,服务好一小批用户,并满足他们的需求。要更快的变现,付费用户是最好的指标。请谈谈你对情侣创业的利与弊的看法。情侣创业的优势在于更容易找到靠谱的合伙人,可以分担压力,互相支持。但劣势在于公司人员可能难以区分一号位和二号位,容易将两人合二为一,影响决策。如果两人地位不对等,在业务方向和战略上可能难以达成一致,也可能因为顾及感情而无法坚持立场。股权分配和工作职责要白纸黑字写清楚,避免因为恋爱脑而吃亏。要公私分明,保护好自己。情侣创业有哪些不可避免的弊端?首先,团队成员可能难以区分情侣双方的角色,将两人合二为一。其次,如果双方地位不对等,在公司战略和业务方向上可能难以达成一致,甚至因为顾及感情而无法坚持自己的立场。最后,与投资人沟通时,需要智慧地处理两人关系的问题。如何看待大厂与独立开发者的竞争关系?大厂注重用户,但独立开发者更具个性和温度,可以与用户进行更直接、更个性化的交流。独立开发者拥有 ownership,这带来巨大的动力,而大厂员工很难拥有 ownership。大厂的流程繁琐,决策路径慢,只做大规模项目,小切口反而有更多机会。----关于我们:出海去( www.chuhaiqu.club )是一个赋能独立创客、一人公司和小微团队的新型社区孵化器,帮助独立创客打造全球化一人公司。欢迎大家加入会员社区,与千位航海者并肩,用 50 场实战课拆解真实出海路径。40 小时沙盘推演产品定位与冷启动策略,三年沉淀的避坑知识库常驻手边。当你的项目驶向新海域,这里总有前哨的灯塔亮着。立刻扫图中二维码加入👇
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一位非常帅气文艺长发的 00 后创业者、Bonjour! 的创始人 Vincent。02 年的他,之前做了三年半的产品经理,穿越了移动互联网的末法时代。现在是产品、设计、iOS 三合一的「全干工程师」,想要为文明留下些事物。在这次直播上,Vincent 将和大家聊聊为什么做 Bonjour 这个产品,为什么用微信小程序来承载和小程序平台的一些思考。作为杭州良渚开发者社群的代表人物,我们也会请 Vincent 分享他们的车库创业和良渚的方方面面。体验 Bonjour! 👉 #小程序://Bonjour/fQA9VW8eyQcCVvm 。----本期播客探讨了 00 后创业者 Vincent 及其产品 Bonjour 的开发历程和商业模式。Vincent 分享了他之前社交产品 LinkUp 失败的经验,归因于产品过于复杂且盈利模式不明确。 随后,他介绍了 Bonjour,一款以个人资料(profile)为核心的社交平台,旨在解决用户自我介绍和寻找同类人群的难题。 更重要的是,Vincent 分析了选择微信小程序作为载体的原因,以及他对于小程序平台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的思考,例如小程序在付费和用户获取方面的不足。 他还讨论了 Bonjour 的商业化策略,包括订阅、广告和企业认证等,并着重强调了建立用户信用体系的重要性,这与 LinkedIn 的模式类似,但更注重年轻化和创造力。 最后,Vincent 分享了他对良渚开发者社区的看法,认为其低成本和强社群氛围对独立开发者具有巨大价值,并展望了未来良渚社区的发展潜力。Takeaways Vincent 的产品 Bonjour,最初以用户个人资料 (profile) 为切入点,而非直接构建完整的社交平台,避免了早期社交平台项目 LinkUp 因过于复杂而失败的困境。 Bonjour 选择微信小程序作为载体,降低了用户使用门槛,减少了 App Store 下载和注册登录两步,从而降低了用户流失率。 Vincent 认为,构建个人信用体系是 Bonjour 未来重要的商业化方向,通过用户之间的连接和评价,建立类似 LinkedIn 的信用背书机制。 Bonjour 的卡片是其线下品牌和文化建设的入口,将线下流量导向线上平台,形成闭环,而非单纯的商业产品。 Vincent 认为,做社交产品的人往往性格偏内向,并以张小龙为例,说明内向性格有助于洞察用户需求。 Vincent 总结了开发 Bonjour 的三个原因:AI 的下场、00 后成为社会中心以及个体和小团队时代的到来。 Vincent 认为,成功的社区 App 需要先找到 40 万高精准用户,再逐步扩圈。 Bonjour 的商业化模式将参考 LinkedIn,采用订阅、广告和企业认证收费等方式。 良渚开发者社区的优势在于其低成本和自发形成的健康生态,为独立开发者提供抱团取暖和互相支持的氛围。 Vincent 认为,针对 00 后用户的产品开发需注重 “好玩” 和 “反叛” 这两个关键标签,并需理解 00 后的消费习惯和心理。Outlines00:05节目介绍及嘉宾 Vincent 的背景介绍04:01LinkUp 项目失败原因分析及 Bonjour 项目的起源11:27Bonjour 产品介绍、用户需求验证及商业模式20:07选择微信小程序作为载体及产品推广策略34:05“出海去” 会员服务及良渚开发者社区介绍43:06良渚社区的价值、00 后用户特点及产品冷启动策略Q & A你之前那个社交产品 LinkUp 是如何失败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LinkUp 与 Bonjour 现在的形态有点像,但它一开始就做成一个很重的社交平台,这是个大坑。它启动难,有信用成本,而且离钱很远。持续两个季度后,我们转向了 Bonjour。Bonjour 也是社交平台,但我们从 profile 切入,更轻量,用户更容易接受。在做 LinkUp 之前,你是否验证过用户的需求?你是如何发现 LinkUp 不可行的?其实需求是有的,我做了 30 到 50 次用户访谈,也包括我自己的需求。LinkUp 和 Bonjour 都是基于我自己的需求,因为我是一个很孤僻的人,想找到一个能让我找到同类,并展现自己的平台。但 LinkUp 失败的原因是现金流问题,社交平台离钱比较远,最好的切入口是做社区或 profile,通过社区收钱,再导流到平台或寻求融资。一个想要做社交媒体的人,他的性格到底是偏内向还是偏外向?我觉得其实会偏内向。像张小龙,他内心极其敏感,对人感知力很强,但他非常内向。因为他很内向,所以他能把握用户的很多点。我觉得做社交的真神就是张小龙。之前的社交产品 LinkUp 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资金还是推广的问题?其实是因为 LinkUp 一直没有赚钱,没有资金流,团队崩溃了,最终团队解散。Bonjour 的需求点是如何发现和定位的?我发现自己很难做自我介绍,有羞耻感,又想告诉别人我是做什么的,以此获得聊天话题。我担心跟别人交流没话题的尴尬,所以想看看别人的 profile,或者让别人看我的 profile,以此产生话题。在陌生人交流中,最好是有一个人能主动创造话题,另一人接住。Bonjour 就是从这个简单的想法切入的。在 Bonjour 中,你是否考虑过两个人都有 profile 后,会不会产生连接?我观察了 Facebook 和 LinkedIn 的起家,他们最初都是做 profile,没有 feed 流。LinkedIn 是 profile 加行业分类,再做连接机制。我们也观察到三个趋势:AI 下场带来新机会;00 后进入社会,未来会成为社会中心;未来是个体和小团队的时代。这三个原因促使我们做了 Bonjour。你觉得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验证用户需求成功?我觉得看到它我就知道它成功了。我们现在定了一个指标,只要有 40 万高精准用户活跃在平台上,它就应该起来了。我们的打法是找到一群精准的人,先把他们留住,再扩圈。Bonjour 的商业化路径是如何考虑的?如何解决小团队资金不足的问题?Bonjour 的商业化分两方面:一是靠用户,我们对标 LinkedIn,但想做得更年轻、更有创造力,所以会做订阅、广告、企业认证收费和线索收费;二是融资。我们也考虑未来做一个个人信用查询的功能,类似基建,方便用户判断合作对象的可靠性。Bonjour 的核心卖点是什么?如何体现人与人之间连接叠加信用度的属性?我们认为未来信用是一个可行的卖点。现在有一些基建,比如加好友,合作后可以填写评价,让别人看到你的评价,判断你的可靠性。这会在一个月内的新版本中做得更完善。为什么 Bonjour 选择微信小程序作为承载方式?我一开始很讨厌小程序,但不得不做。因为华人市场几乎人人都有微信,小程序省去了从 App Store 搜索下载和登录注册两步,降低了用户 Onboarding 成本。我们的策略是先主推小程序,用户多了再转向 App。我们现在已经有 App 和 Web 版本,只是还没大力推广。实体卡片在 Bonjour 中的定位是什么?它是主要商业模式还是营销手段?卡片是线下品牌和文化的入口,是做品牌和文化营销的手段,把线下流量导到线上平台,形成闭环。它不是主要商业模式,而是补充线上 profile 的实体化,提高传播力。你对小程序平台有哪些思考?建议大家是否都应该先用小程序承载产品?小程序损失了 App Store 的红利,但因为我们做社区需要流量,所以选择了小程序。建议做工具类或精品 App 的开发者使用 App Store,因为编辑推荐流量很多,而且小程序不允许 iOS 做虚拟订阅,开发体验也差。我们已经脱离小程序环境开发了。未来会转向独立 App 或 WebApp。Bonjour 的推广营销策略是什么?我们主要做品牌,讲好故事,让用户觉得这是不一样的东西。我们认为这个时代没有壁垒,最好的方式是做品牌,让用户觉得使用产品的人很酷,很与众不同。我们通过写内容(小红书、Twitter 等)、线下活动(例如在 Let'sVision 放一台 Macintosh)来进行口碑传播。良渚开发者社区对独立开发者最大的价值是什么?良渚社区有两个好处:一是成本低,房租便宜;二是抱团取暖,不会感到孤独,可以互相交流、碰撞想法,互相支持,在低谷时互相帮助。你认为针对 00 后开发产品与之前有什么区别?00 后有哪些显著特征?00 后从小接触互联网,观念不受长辈影响,心智成熟快,有反叛精神,爱玩,不喜欢太正经的东西。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容易形成口碑传播。他们的消费能力很强,但要打到他们的点上,例如二次元、盲盒等。Bonjour 的冷启动是如何做的?我们在 AdventureX hackathon 上上线,精准定位了目标用户,在活动中启动产品,利用活动参与者的口碑传播。你对独立开发者或小微团队的建议是什么?不要一开始就什么人都做,找到精准用户群体,先做小圈子里的 “大鱼”,再逐步扩圈。不要对第一个产品抱有太大期望,把它上线,它可以成为你认识更多人、获得资源的入场券。良渚开发者社区的投资氛围如何?良渚现在主要是一个居住地,大家聚集在一起,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爱好者和专业团队都有。投资渠道还没正式建立,但通过活动认识了一些投资人。----关于我们:出海去( www.chuhaiqu.club )是一个赋能独立创客、一人公司和小微团队的新型社区孵化器,帮助独立创客打造全球化一人公司。欢迎大家加入会员社区,与千位航海者并肩,用 50 场实战课拆解真实出海路径。40 小时沙盘推演产品定位与冷启动策略,三年沉淀的避坑知识库常驻手边。当你的项目驶向新海域,这里总有前哨的灯塔亮着。立刻扫图中二维码加入👇
我们很高兴与「赛博岛屿」播客主播明皓 Arya 一起联名直播。明皓是 CreateWise AI 的创始人,前 TikTok 产品经理,这次联名直播,明皓将与我们分享做过的或成功或失败的产品实操经验,探讨如何寻找和验证用户需求,解析如何进行海外用户访谈,还会聊聊在小红书上运营的方法和策略。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直播明皓也将作为特别的联席主持,畅聊出海去孵化器自身和会员社区的发展历程,独立开发者经常面临的一些困惑苦恼和我们的见解建议。让我们在成为超级个体,打造「一人公司」的道路上一起踏浪,扬帆出海!----本期播客邀请赛博岛屿主播明皓 Arya 与出海去孵化器团队共同探讨独立开发者在国内外运营产品和获取用户需求的经验。节目首先分析了一个直播工具失败案例,指出国内直播生态的限制;随后分享了两个成功的 AI 写作工具案例,强调了挖掘下沉市场需求的重要性以及用户访谈的重要性。最后,讨论了国内外用户访谈的差异,以及如何利用小红书等平台进行产品推广和社群运营,并给出了具体的运营策略建议,例如 532 原则(50% 干货,30% 个人见解,20% 个人生活)。 通过分享成功与失败案例,节目为独立开发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可操作的建议。Takeaways 国内直播平台生态不鼓励站外直播产品,导致独立开发者难以在该领域竞争,而海外直播生态则更为开放。 一款针对小红书创作者的 AI 写作工具,因其简化了小红书文案创作流程,满足了大量用户的需求,获得了成功,证明了垂直细分市场的巨大潜力。 开发者应避免 “知识诅咒”,关注下沉市场,为非专业用户开发产品,市场空间更大。 国内用户访谈难度高于国外用户,国内用户存在防备心理,而国外用户更开放和热情。 通过分析竞品,发现其产品质量较差但流量尚可,可借鉴其已验证的需求,并打造更优质的产品,从而占据市场份额。 小红书运营中,功能号应发布实用性强的攻略、集合、教程等内容,并巧妙地植入产品,避免过度营销;IP 号则需注重真实性和互动性,通过直播增强真实感。 出海去孵化器通过付费社区模式,提升社群质量,并提供增值服务,如实战课程、内部分享会等,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独立开发者容易面临倦怠,建议通过短暂休息、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缓解压力,并保持持续创作,以保持动力。 AI 时代,开发者应积极拥抱变化,将至少一半时间用于学习设计、产品、内容创作等非代码相关技能,以提升自身竞争力。Outlines01:06节目开场及嘉宾介绍04:17直播产品失败案例分析10:50AI 写作产品成功案例及需求挖掘17:31产品选品方向及用户调研方法22:27国内外用户访谈经验对比29:08海外用户调研方法及平台选择34:45小红书运营策略及技巧44:24出海去孵化器运营经验分享及付费社区的价值1:00:06独立开发者目标用户选择及应对 AI 发展1:07:56独立开发者应对倦怠及未来发展趋势Q & AQ: 本期播客讨论的主题是什么?两位主播分别是什么背景?A: 本期播客邀请了赛博岛屿播客主播明皓 Arya 与出海去孵化器进行联名直播。讨论主题围绕独立开发者,特别是出海产品开发的经验、用户访谈技巧、产品选择和运营策略,以及独立开发者面临的困境等方面展开。Q: 明皓 Arya 分享了哪些国内用户访谈的经验和感受?与国外用户访谈有何不同?A: 明皓 Arya 提到,国内用户访谈较难,用户存在防备心理,尤其独立开发者更难撬动,需要付出更多成本(例如会员资格等)。而国外用户则更开放、热情直接,语言障碍也较小,他们更愿意主动交流并了解开发者的动机。Q: 明皓 Arya 的第一个产品——一款直播工具——为什么失败了?A: 明皓 Arya 的直播工具旨在成为 OBS 的替代品,提供更便捷的直播体验。但它失败的原因在于忽视了国内直播平台的生态环境:国内平台不鼓励站外直播产品,限制推流地址申请,容易被封禁,导致用户无法顺利开播,最终产品体验失败。此外,直播链路过长,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用户体验,也导致产品未能成功。Q: 明皓 Arya 的第二个产品——一款面向小红书创作者的 AI 写作工具——为什么成功了?其成功经验是什么?A: 这款 AI 写作工具成功的原因在于精准定位小红书创作者的垂直需求,并提供开箱即用的解决方案。许多新手创作者不会编写复杂的 prompt,该产品简化了流程,直接生成符合小红书风格的文案,满足了大量用户的需求。成功经验在于:避免知识诅咒,下沉市场有大量需求;专注于解决用户痛点,将复杂的技术转化为易用的结果。Q: 明皓 Arya 如何寻找和验证用户需求?她分享了哪些关于选品方向的经验?A: 明皓 Arya 寻找用户需求的方法包括观察竞品、分析市场数据,以及直接与用户交流。她提到,即使自己并非目标用户,也能通过与用户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使用场景,从而克服自身局限性,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选品方面,她建议关注竞品,如果发现竞品做得不好但市场需求存在,则可以尝试开发更优质的产品。Q: 明皓 Arya 的第三个产品——一款面试辅助工具——是如何找到市场机会的?A: 明皓 Arya 的第三个产品源于其伴侣的反馈:面试官在处理八股文式面试时感到痛苦。她发现市场上已有同类产品,但质量较低,这表明市场需求存在。因此,她开发了一款更优质的产品,成功验证了该细分领域的市场机会。这体现了一种 “蓝海” 思路:在细分领域寻找竞争对手做得不好的产品,并开发更优质的替代品。Q: 明皓 Arya 如何看待国内外用户访谈的差异?A: 明皓 Arya 认为,与国外用户交流比国内更容易。国外用户更开放、热情,语言障碍较小,且对外国开发者更包容。而国内用户则存在防备心理,尤其独立开发者更难获得信任与合作。Q: 出海去孵化器是如何运营的?其核心目标和服务是什么?A: 出海去孵化器最初由宇成和百顺在推特上发起,旨在为独立开发者提供一个社区,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海外市场拓展。核心服务包括付费社区、实战课程、内部分享会、孵化项目等,旨在帮助独立开发者解决营销和增长方面的难题,提供运营和增长中台支持。Q: 出海去孵化器为什么选择付费社区模式?付费对社区运营有何影响?A: 出海去孵化器选择付费社区模式,是为了提升社区质量,并确保社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付费模式能够筛选出真正有需求的用户,提高用户参与度和互动质量,并提升社区的整体价值。付费也成为衡量社区运营质量的重要指标,续费率直接反映社区的价值和用户满意度。Q: 出海去孵化器是如何进行社区增长的?A: 出海去孵化器目前主要依靠口碑和自然增长,但也在尝试其他增长方式,例如开展训练营、联系媒体渠道等,以提升社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Q: 对于独立开发者来说,在初期阶段,是应该优先获取中国用户还是外国用户?A: 这取决于产品类型。如果是面向海外市场的工具型产品,可以在小红书等国内平台获取一部分真实用户,并验证产品功能和需求。但如果是纯海外 2C 产品,则应优先在目标市场进行用户验证。小红书可以作为走向海外市场的第一步,积累经验,并逐步拓展到其他海外平台。Q: 独立开发者如何应对倦怠(Burnout)?A: 百顺建议独立开发者在倦怠时,给自己两三天的休息时间,远离信息噪声,并通过个人兴趣爱好来调整心态。他以自己创作 AI 音乐的经历为例,说明通过其他创作活动可以有效缓解压力,并重新调整工作状态。Q: AI 技术发展对独立开发者有何影响?独立开发者应该如何应对?A: AI 技术提高了开发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宇成建议独立开发者拥抱变化,突破舒适圈,将至少一半的时间用于学习设计、产品、内容创作、营销等其他技能,与 AI 协作,而不是被 AI 取代。Q: 明皓 Arya 如何评价小红书作为独立开发者运营平台的价值?她分享了哪些小红书运营技巧?A: 明皓 Arya 认为小红书用户群体广泛,适合独立开发者进行产品推广和用户获取。她建议开发者采用多账号策略,其中一个账号作为个人 IP 号,其他账号作为功能号,发布攻略、教程等高质量内容,并巧妙地融入产品信息,避免过度营销。她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和互动性,并建议利用直播来提升账号的真实感和用户粘性。Q: 明皓 Arya 如何快速判断一个人的 MBTI 类型?她根据本期播客嘉宾的言行,对宇成和辰丰的 MBTI 类型作出了何种判断?A: 明皓 Arya 称自己只需观察几分钟就能大致判断一个人的 MBTI 类型。她判断宇成的 MBTI 类型为 INTJ,辰丰的 MBTI 类型为 ENFJ,并得到了嘉宾本人的确认。----关于我们:出海去( www.chuhaiqu.club )是一个赋能独立创客、一人公司和小微团队的新型社区孵化器,帮助独立创客打造全球化一人公司。欢迎大家加入会员社区,与千位航海者并肩,用 50 场实战课拆解真实出海路径。40 小时沙盘推演产品定位与冷启动策略,三年沉淀的避坑知识库常驻手边。当你的项目驶向新海域,这里总有前哨的灯塔亮着。立刻扫图中二维码加入👇
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大家在推特上很熟悉的 Cydiar。Cydiar 有很多的标签,用他自己的话说,浪迹互联网20年,边创业边带娃,边做设计边做产品。不会带娃的奶爸不是好产品,不会讲段子的产品不是好设计师。作为聚合了多个大模型的 AI 对话产品 Juchats 的创始人,C 大跟大家聊聊 Juchats 诞生和发展的故事,聊聊去年的创业历程,也分享那些没赚到钱的产品。C 大也是一位能说 5 分钟脱口秀的男人,一起来听他讲一段。让我们在成为超级个体,打造「一人公司」的道路上一起踏浪,扬帆出海!----本期播客采访了 Juchats 创始人 Cydiar,主要围绕其创业历程和 Juchats 产品展开。访谈首先介绍了 Cydiar 的个人经历和对产品与工具的理解,之后深入探讨了 Juchats 的开发理念、设计细节以及对 Agent 技术的展望。Cydiar 分享了 Juchats 的命名由来、产品迭代过程中的挑战和经验,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例如打造陪伴型 AI 和基于 Agent 的工作流自动化。最后,他还分享了对独立开发者的看法,强调产品价值和商业模式的重要性。 通过访谈,听众可以了解到一个优秀产品背后的设计理念和开发过程,以及对 AI 行业未来趋势的洞察。Takeaways Cydiar 将产品和工具区分开来,认为产品会不断生长新的需求并与用户磨合,而工具只需满足现有需求即可。 Cydiar 认为 Juchats 的成功源于其对 AI 行业的理解、自身的产品理念以及对用户需求的深入思考,最终形成产品闭环。 Cydiar 的 Juchats 产品在设计上注重细节,以像素为单位进行打磨,体现了其作为设计师出身的产品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Juchats 的名字是 Cydiar 随意想到并注册域名,之后通过与用户的互动和反馈不断完善,最终形成用户熟知的名称。 Cydiar 团队在 Juchats 的开发中,经历了一年时间深耕底层架构,并最终转向以 Agent 为核心进行产品迭代。 Cydiar 认为成功的产品能够深入了解用户,并通过细微的反馈让用户感受到产品的理解和关怀,Juchats 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Cydiar 将 Juchats 定位为陪伴型 AI,并通过细节设计,例如明暗模式切换的日落日出效果,来增强用户体验和产品情感连接。 Cydiar 认为通用型 Agent 最终会被大模型所覆盖,而垂直型 Agent 将会占据比 SaaS 更大的市场份额,并改善企业办公和商业效率。 Cydiar 认为未来的 Agent 将会通过自然语言进行控制和编排,实现更灵活高效的任务完成。 Cydiar 建议独立开发者应该思考产品的商业平衡点,并通过 SEO、转化等手段来实现产品的可持续发展。Outlines00:04产品与工具的差异以及 Cydiar 的自我介绍06:43Cydiar 的创业历程和早期项目11:55从打工者到创业者的转变18:00Juchats 产品的命名和早期发展21:57Juchats 产品的设计理念和用户反馈31:33Juchats 的品牌和未来发展方向41:07出海去孵化器会员介绍和对 Agent 的深入探讨53:13对 Agent 的定义和未来发展趋势1:04:30独立开发者生态和 Juchats 的未来规划Q & AQ: Cydiar 如何区分产品和工具?他认为 Juchats 更偏向于哪一种?A: Cydiar 认为工具满足用户的现有需求即可,而产品则会不断生长出新的需求,并与用户磨合,不断迭代。他强调 Juchats 更注重产品属性,从满足自身需求出发,结合对 AI 行业的理解,不断迭代,最终目标是将其从一个简单的套壳产品,打造成一个更完善、更具用户粘性的产品。Q: Cydiar 在创建 Juchats 产品的过程中,最看重的是什么?他的设计理念是什么?A: Cydiar 强调 Juchats 的设计理念是用户视角与产品人个性的结合。他首先注重产品自身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思考自己作为用户会如何使用该产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团队对 AI 行业的理解,不断完善产品细节,最终形成一个闭环。 这包括产品整体的设计、排版以及所有细节的权衡。他认为合格的产品必然融合了用户视角、产品人个性以及产品闭环这三个要素。Q: Cydiar 将自己比作 “IE 浏览器”,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和职业经历?A: Cydiar 将自己比作 “IE 浏览器”,意在说明他兼具 “I 人” 和 “E 人” 的双重性格:一方面,他具有爱人的细致和耐心,注重产品细节;另一方面,他也有艺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能将产品设计得独具特色。 他的职业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他从视觉设计工作转向产品工作,并自学成才,展现出他在不同领域适应和学习的能力。Q: Cydiar 之前的创业经历如何?他从这些经历中获得了哪些经验教训?A: Cydiar 经历过三次创业。第一次创业年轻气盛,缺乏经验;第二次创业虽然营收达到两千万,但团队价值被低估,沦为 PC support,让他深刻体会到团队价值的体现和自身价值的追求的重要性。 这些经历让他明白创业并非易事,需要稳固的资源、团队的凝聚力以及对自身价值的清晰认知。 他强调团队成员间的长期信任和共同愿景是成功的关键。Q: Juchats 的名字是如何产生的?其最初的设计理念和发展历程是怎样的?A: Juchats 的名字源于 Cydiar 在半夜三点多突发奇想,直接将 “Ju” 与 “Chat” 结合,并注册了域名。 最初,Juchats 只是一个简单的套壳产品,用于帮助用户充值 ChatGPT。 在第一个版本完成后,Cydiar 意识到 AI 赛道是一个契机,并开始投入更多精力,将 Juchats 打造成一个更完善的产品,不断根据用户反馈迭代,注重用户体验和产品细节。Q: Cydiar 如何看待 Juchats 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区别?他认为 Juchats 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A: Cydiar 认为 Juchats 与其他同类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用户体验的重视。 他认为 Juchats 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工具,而是一个陪伴型的 AI 产品,注重用户情感体验,例如日落和日出的明暗切换效果。 Juchats 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底层架构的不断优化和对 agent 技术的深耕,而不是简单的 API 调用。 他认为 agent 的爆发式增长是未来的趋势,而 Juchats 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Q: Cydiar 如何定义 agent,以及他对于 Juchats 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是什么?A: Cydiar 认为 agent 的未来发展方向是 agent 独立和 agent 协作。 他希望将所有的工具和功能封装成独立的 agent,并通过自然语言进行控制和调用,实现灵活的 workflow 编排。 Juchats 未来将朝着陪伴型 AI 的方向发展,通过融合用户思维、意图拆解和记忆等功能,最终成为一个能够随时被唤醒,并提供即时服务的 bot。Q: Cydiar 如何看待独立开发者在 AI 赛道上的机遇和挑战?他给独立开发者提出了哪些建议?A: Cydiar 认为独立开发者在 AI 赛道上拥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对产品细节的把控和对用户体验的重视。 然而,独立开发者也面临着商业模式的挑战,很多产品难以实现盈利。 他建议独立开发者应该深入思考产品的价值和商业平衡点,找到既能创造价值又能获得收益的模式,例如通过 SEO、自然增长等方式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转化率,并积极与用户沟通,了解用户需求。 他还鼓励独立开发者之间互相合作,共同发展。Q: 直播中提到的出海去孵化器会员服务包含哪些权益?A: 出海去孵化器会员服务包含八项权益:1. 付费论坛访问权限;2. 内部微信群组;3. 实战课程;4. 知识库;5. 孵化项目申请;6. 会员专属分享会;7. 每周 building public 项目例会旁听;8. Product Hunt 助力。 会员还可以享受直播间的专属优惠价格。Q: Cydiar 如何分析 OpenAI 的 deep research 产品背后的运作机制?A: Cydiar 认为 OpenAI 的 deep research 产品利用超级个体来测试其 agent 技术。 他推测该产品通过思维链不断地向用户提问,收集信息,然后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由不同的 agent 并行处理,最终由一个主 agent 整合结果,并进行批判性反思,从而形成完整的报告。 这个过程解释了信息膨胀和收缩的现象。Q: Cydiar 如何看待 agent 在执行任务时是否需要使用大型语言模型 (LM) 的问题?A: Cydiar 认为 agent 执行任务时,并非所有情况下都需要使用大型语言模型。 他解释说,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直接调用 API 接口来获取信息,而无需大型语言模型的介入。 然而,大型语言模型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用于处理自然语言输入,理解用户意图,并协调不同 agent 之间的协作。Agent 的优势在于其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任务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型和工具。Q: Cydiar 对 Juchats 的未来定位是什么?A: Cydiar 将 Juchats 定位为陪伴型 AI,而非单纯的工具。他强调了产品的情感化设计,例如明暗模式切换的日出日落效果,旨在拉近用户与产品之间的距离。 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将 agent 技术融入其中,使其成为一个能够随时被唤醒,并提供即时服务的 bot。----关于我们:出海去( www.chuhaiqu.club )是一个赋能独立创客、一人公司和小微团队的新型社区孵化器,帮助独立创客打造全球化一人公司。欢迎大家加入会员社区,与千位航海者并肩,用 50 场实战课拆解真实出海路径。40 小时沙盘推演产品定位与冷启动策略,三年沉淀的避坑知识库常驻手边。当你的项目驶向新海域,这里总有前哨的灯塔亮着。立刻扫图中二维码加入👇
出海去孵化器联合中国首个 AI 原生集成开发环境 Trae 举行特别直播活动,我们一起聊聊 Trae 如何凭借 AI 编程助力开发者高效打造产品、推动出海创业者迭代产品。剖析全球 AI 产业态势,挖掘 “AI + 出海” 机遇,展现 AI 在多领域创新带来的市场切入点。探讨让 AI 产品走向全球的增长策略,拆解成功案例,探讨新技术的影响。----本期播客由出海去孵化器联合 Trae、稀土掘金、AI 编程社、WaytoAGI 等机构举办,主题围绕独立开发者出海、AI 编程应用及全球化发展展开。 播客首先介绍了 Trae AI 编程工具的功能,包括代码生成、调试和多模态能力,并演示了其便捷性,随后讨论了 AI 工具对开发者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的影响,以及 Build on Trae 计划如何帮助开发者获得流量扶持和市场曝光。 最后,嘉宾们分享了出海策略,例如利用 Product Hunt 平台推广产品,以及出海去孵化器的孵化模式,旨在帮助独立开发者更好地走向全球市场。Takeaways 使用 Trae AI 编程工具,一位加拿大开发者及其联合创始人仅用一个月时间开发出一款 AI 辅助 PPT 制作产品,并在 ProductHunt 上获得全球第四名,当天获得上千新用户和企业订单。 硅谷普遍认为,未来一到三年内将出现市值达十亿美元的 “一人独角兽公司”,AI 编程工具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Trae AI 编程工具能够将前端开发效率提升三到四倍,后端开发效率提升二到三倍,并为技术团队节省三到四成的成本。 Agent2.AI 利用数字人和虚拟机技术,为软件公司提供 AI 驱动的产品演示服务,解决了个人开发者和华人出海公司在海外客户演示方面的困境,并能同时与数百个客户进行演示。 在 AI 时代,一人公司或超级个体(AI+ 个人)的创业模式将成为高效的创业形态,并为经济活动和人力潜能的释放带来无限可能。 利用 AI 进行数据驱动的选品和市场切入,可以实现跨境电商的全流程自动化,降低选品和市场测试的风险和成本。 ProductHunt 平台是独立开发者和小型团队推广产品,获取早期用户和订单的有效途径,通过社区投票和平台推荐,可以获得数百个新注册用户。 对于小微团队或独立开发者而言,产品上线后的营销推广比产品开发更具挑战性,需要关注用户信任的建立和持续的运营。 出海去孵化器提供从见习学习到深度陪跑的孵化模式,帮助独立开发者提升产品营销、品牌建设、社交媒体运营等方面的能力,最终实现产品全球化。Outlines00:04节目开场及嘉宾介绍02:15出海去孵化器及其团队介绍04:04Trae AI 编程工具演示及未来规划15:00Trae 的优势及 Build on Trae 计划24:00产品出海策略及 ProductHunt 平台31:33AI 赋能下的出海创业机遇与挑战,以及 Agent2.ai 的介绍1:03:00出海去孵化器项目介绍及未来规划1:16:07针对小微团队的出海策略及市场分析1:28:00总结与展望:一人独角兽的可能性Q & AQ: 此次直播活动是由哪些机构联合举办的,其主要目的是什么?A: 此次直播活动是由出海去孵化器、Trae、稀土掘金、AI 编程社和 WaytoAGI 联合举办的 “Build on Trae” 特别直播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演示 Trae 的 AI 编程功能,探讨独立开发者出海、AI 编程应用、产品创新、全球化突围和技术破局等前沿话题,并促进参与机构之间的合作。Q: 出海去孵化器的使命是什么?A: 出海去孵化器的使命是为全球首个一人独角兽公司构建基础设施,帮助发掘独立开发者和超级个体潜力,打造更多全球化一人公司。Q: Trae 是什么,它与传统的代码编辑器(如 VS Code)有何不同?A: Trae 是一个强大的 AI IDE,它在 VS Code 的基础上整合了独有的 AI 编辑能力。不同于传统的代码编辑器,Trae 能够通过对话的方式帮助开发者更快地开发产品,并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如 React, Python, JavaScript)和多模态能力(例如,根据图片生成代码)。Q: Gary 在直播中做了哪些演示?这些演示旨在说明什么?A: Gary 演示了如何使用 Trae 创建 landing page 和音乐播放器。他还展示了 Trae 如何通过对话理解需求、生成代码、进行 debug 和预览最终产品。这些演示旨在说明 Trae 如何简化开发流程,提高开发效率,并赋能开发者。Q: Trae 目前的收费策略是什么?未来收费计划如何?A: 目前 Trae 是免费的,但未来会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收费,以保证付费用户的服务体验。具体收费时间和价格尚未确定,但官方表示会在市场成熟后公布。Q: Agent2.ai 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它如何与 Trae 互补?A: Agent2.ai 是一个帮助个人开发者和国内华人出海,解决在海外向客户做 demo presentation 困境的工具。它使用 AI 数字人,可以更有效地向美国客户展示产品,并允许客户进行 hands-on 体验。Agent2.ai 与 Trae 互补,Trae 用于快速开发 MVP,Agent2.ai 则用于更有效地展示和销售产品。Q: 直播中提到了数据驱动的 AI 选品和市场切入点,这方面有哪些机遇和挑战?A: 数据驱动的 AI 选品可以帮助跨境电商公司更高效地选择产品,并进行市场测试。AI 可以 24 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数据分析,并自动完成选品、上架等流程,降低了人力成本和风险。然而,挑战在于数据门槛和市场营销,需要建立用户信任,并进行有效的推广。Q: 如何利用 Product Hunt 平台推广产品?A: Product Hunt 是一个发布新产品的平台,可以帮助开发者获得早期用户和反馈。要成功使用 Product Hunt,需要准备一个有效的 landing page、产品截图、demo 视频和一套简洁明了的宣传文案。提交产品后,需要积极参与投票和与用户的互动,以提高产品排名和曝光度。Q: 出海去孵化器的新一轮孵化计划包含哪些内容?A: 出海去孵化器的新一轮孵化计划分为见习期、陪跑期和正式孵化期三个阶段。见习期主要学习独立开发出海的体系;陪跑期进行更深入的指导,例如市场验证、个人品牌打造、营销推广等;正式孵化期则会投入更多资源,并签署相关协议。Q: 出海去孵化器提供哪些会员服务?A: 出海去孵化器的会员服务包括参与孵化计划、学习独立开发出海实战课(内容涵盖 AI 编程,使用 Trae 作为 IDE)、参与会员群组讨论、参加内部分享会和孵化例会等。Q: 对于小微团队或独立开发者,选择哪些出海赛道更具优势?A: 对于小微团队,选择面向中小企业 (SMB) 的 B2B 产品或服务更具优势。这类市场机会多,付费意愿强,且竞争相对较小。 专注于垂直领域的应用,更容易找到目标客户,并实现可持续发展。Q: 为什么选择美国市场,特别是 2B SaaS 领域,对于中国开发者更有优势?A: 美国市场,尤其是 2B SaaS 领域,对于中国开发者来说,机会巨大。美国企业对高效工具的需求强烈,且单笔订单金额巨大,可以弥补中国市场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的不足。 然而,挑战在于销售和营销,需要有效地与美国客户沟通,并建立信任关系。Q: 出海去孵化器对未来 “一人独角兽” 公司有何展望?A: 出海去孵化器认为,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未来将出现数以百万计的 “一人独角兽” 公司。这些公司将利用 AI 工具提高效率,并通过 AI 驱动的销售和营销策略拓展全球市场。 出海去孵化器希望通过提供软基建和平台化服务,支持这些小型创业者的发展。----关于我们:出海去( www.chuhaiqu.club )是一个赋能独立创客、一人公司和小微团队的新型社区孵化器,帮助独立创客打造全球化一人公司。欢迎大家加入会员社区,与千位航海者并肩,用 50 场实战课拆解真实出海路径。40 小时沙盘推演产品定位与冷启动策略,三年沉淀的避坑知识库常驻手边。当你的项目驶向新海域,这里总有前哨的灯塔亮着。立刻扫图中二维码加入👇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社区的老朋友 James。James 是一名全栈开发者,10 年的时间里都在全职上班。但是在去年,James 在上班之余,走上了独立开发的道路,并且在第一个项目上就达到 $25000 MRR,全年赚到超过 200 万人民币。James 在这个过程中秉持 Build in Public 的理念,在 Twitter 和小红书上分享了很多心得体会,在这场直播里 James 将全面回顾从第一天到现在的整个故事和心路历程,以及当时的一些思考和未来的规划。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在成为超级个体,打造「一人公司」的道路上一起踏浪,扬帆出海!----本期访谈的核心主题是独立开发者如何高效赚钱,并挑战了程序员 “先做产品再推广” 的传统思维。访谈首先介绍了嘉宾 James 的成功经验,年收入超过 200 万人民币,然后深入探讨了更短路径的赚钱方法,例如从最终目标(例如年入百万)逆向推导,分解成可执行的步骤,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定价策略、用户获取和信任感建立等关键问题。James 强调,独立开发者应专注于高客单价,利用信息差和用户感知,并通过积极参与社区互动建立信任,避免低价竞争。Takeaways James,一位全栈开发者,在兼职独立开发一年半的时间里,通过第一个项目实现了超过 200 万人民币的年收入,其中月均收入超过 2 万美金。 James 认为,程序员独立开发时,先做产品再做运营推广的路径较长,建议从最终目标(例如赚取 100 万人民币)逆向推导,分解成更小的可执行步骤,例如每周增加特定数量的粉丝并实现一定转化率。 James 通过将目标收入拆解成更小的单元,例如每周目标粉丝数和转化率,并将其视为日常工作,最终在六个月内实现了预设的百万收入目标。 James 的定价策略是动态的,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能力进行调整,例如东南亚地区价格为 8 美金,欧洲地区 8-12 美金才能实现转化。 James 认为,程序员独立开发初期应采用高客单价策略,专注于服务少量高价值客户,而非追求低客单价的大规模用户增长。 James 通过与用户建立信任感,例如提供 24 小时在线客服,并积极参与社区互动,提升了用户粘性和复购率,从而维持高客单价。 James 强调,独立开发者应根据用户群体的需求调整产品和定价策略,并通过迭代升级产品功能来维持高价位,而非一味降价竞争。 James 建议独立开发者在面对厌恶的运营工作时,应先亲身实践一段时间,积累经验后再考虑外包或寻求合作,避免盲目投入资源。 James 分享了两个成功案例:一位徒弟通过持续的运营工作,在七个月后实现了月入五万人民币的收入;一位香港高中生通过线下推广和持续的线上运营,在短短几个月内获得了 30 万用户。Outlines00:04James 的独立开发之路与初期想法03:05程序员创业的误区与最短路径17:00定价策略与用户感知24:29建立用户信任感与克服厌恶感38:42独立开发的案例分析与成本考量53:47产品理念、用户获取和市场选择1:10:19产品启动策略、出海建议及用户触达1:20:12产品开发策略、护城河构建与总结Q & A许多独立开发者认为应该先开发产品再进行运营和推广,你认为这种思维方式存在哪些误区?为什么程序员应该避免这种 “先做产品再卖” 的路径?这种思维方式的问题在于路径过长,导致时间成本、资金成本和机会成本过高。如果目标是赚钱,那么不一定非要通过开发产品来实现。有很多例子表明,无需实际的 IT 产品也能赚钱。因此,应该思考更短的路径,例如直接获取业务或收入的部分。James 自己创业的经历就印证了这一点,先做产品再运营推广的模式战线拉得太长,效率低下。如何将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例如赚取一百万人民币)分解成可执行的步骤?你之前是如何将这个目标分解并最终实现的?可以采用逆向思维,从最终目标倒推。例如,赚取一百万,可以先确定客单价,然后计算需要多少付费用户,再根据转化率计算所需的用户量或流量。之后,可以将这个目标分解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例如设定每周获取多少粉丝,并思考如何通过特定渠道(例如 Twitter)实现。 James 自己曾经在另一个群里立下 flag,要在上班之余赚到一百万,并通过这种分解方法在半年内实现了目标。对于小团队而言,是选择一千个用户,每个用户客单价一百,还是一万个用户,每个用户客单价十,哪种模式更容易实现?这取决于团队的属性和能力。James 自己选择的是高客单价模式,因为作为程序员出身,他的流量获取能力是短板。高客单价模式可以弥补流量不足的问题,只需要服务少量用户,但每个用户贡献的利润更高。 而如果团队擅长增长和运营,拥有强大的流量获取能力,则可以选择低客单价,大规模覆盖用户。独立开发者开发的产品功能可能不强大,却定价较高,这是否是一个悖论?如何平衡产品功能和价格?价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对用户的心理感知是动态的。一开始可以大胆定高价,利用信息差赚钱,因为用户可能更看重产品的知名度而不是功能本身。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用户会进行比价,这时需要考虑降价或提升产品功能来维持高价。 James 认为,可以通过产品迭代不断提升功能,并向用户讲清楚这个故事,从而维持高价。如何让用户感受到的价格高于实际支付的价格?这与乔布斯发布 iPhone 时的策略有何异同?这需要将产品的价值进行拆解,让用户感受到其价值远超实际价格。这与乔布斯发布 iPhone 时将手机、iPod 和移动网络终端的价值打包销售的策略类似。 James 在销售过程中也经常使用这种策略,例如在销售给 B 端用户时,将产品的不同功能和附加价值进行拆解,让用户感受到更高的价值。 这种策略在各种商业模式中都有应用,例如超市促销、理发店办卡等。针对不同地区消费能力差异,如何制定差异化定价策略?你之前是如何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消费能力调整产品价格的?可以根据不同国家的 IP 地址进行差异化定价,根据投放数据和转化率来调整价格。James 自己就针对东南亚和欧洲地区进行了价格调整,发现东南亚地区价格需要大幅降低才能产生转化,而欧洲地区也需要较大幅度的降价才能获得转化。 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地区消费能力差异较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价格以提高销售额。如何有效地应对独立开发者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枯燥和厌恶的任务?是坚持完成还是寻求外部帮助?只有两个选择:坚持完成或寻求外部帮助。坚持完成需要良好的心态和持续练习,即使是寻求外部帮助,也需要了解运营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协作。 James 建议先尝试坚持一段时间,积累经验,再考虑寻求外部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评估和管理外包工作。如何在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建立信任感和依赖感?最重要的就是提供优质的客服服务,最好亲自处理。 这不仅能及时获取用户反馈和需求,更能建立用户信任感和亲近感。 James 强调,在初期,他几乎 24 小时在线回复用户消息,与用户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成为其产品的重要资产。如何帮助用户在使用产品一段时间后对价格变得不敏感?亲自提供客服服务是关键。通过与用户的直接互动和及时回应,建立信任感和亲近感,让用户对价格变得不敏感。对于独立开发者而言,哪些广告渠道比较有效?你的经验是什么?这取决于产品和目标用户。James 尝试过 Google、Reddit、Facebook 和 TikTok 等渠道,但只有 Google 广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他渠道都付出了学费。 他认为,Reddit 广告之所以没有效果,可能是因为他当时还不够擅长投放。 他建议根据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渠道,并不断学习和改进投放策略。你的客户主要来自哪些地区?你如何看待社交媒体发布的内容与流量转化和成交之间的关系?James 的客户主要来自海外,几乎没有中国用户。他认为社交媒体发布的内容直接决定了吸引到的用户群体,而产品应该基于这些用户的需求来开发。 他强调,内容和产品之间应该形成闭环,先找到用户群体,再根据他们的需求开发产品。从开始有想法到获得现金流,多久是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如何进行归因分析来判断项目的成功或失败?James 认为三个月是一个可接受的时间范围,但正反馈不一定是现金流,用户等待列表等数据也可以作为正反馈。 关键在于进行归因分析,判断正负反馈的原因,并据此调整策略。 如果问题出在自身,则需要改进;如果问题出在市场环境或赛道选择,则需要考虑更换方向。你如何看待独立开发中 “护城河” 的概念?对于小微团队来说,什么样的因素可以构成有效的护城河?对于小微团队来说,产品本身并非护城河,因为很容易被复制。真正的护城河是用户资产、SEO 优化和团队能力。 拥有忠实的用户群体,可以持续挖掘用户需求并进行产品迭代; 良好的 SEO 排名可以保证稳定的流量; 一个高效且适应变化的团队是持续发展的关键。你从哪些渠道获取产品创意?James 主要从 Twitter、Indie Hacker、和小红书等平台获取产品创意。 他强调,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阅读和观察,才能发现有价值的创意。 他以 Marc 作为例子,说明每天花大量时间在 Twitter 上的人更容易发现市场机会。你的徒弟的收入是如何实现的?是通过单纯的粉丝变现还是其他途径?James 的徒弟最初尝试通过 Instagram 粉丝变现,但效果不佳。后来他转向跨境电商,并结合知识付费,最终实现了稳定的收入。KOL FUN 产品是如何启动的?它是否具有参考意义?KOL FUN 产品启动主要依靠 James 已有的 Twitter 粉丝基础,用户购买更多的是出于对他的支持,而非产品本身的价值。 因此,KOL FUN 的启动方式不具有普遍的参考意义。 James 目前将 KOL FUN 作为 SEO 和红人营销的工具,来完善其产品策略。独立开发者都应该选择出海市场吗?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有哪些区别?这取决于个人的优势和资源。如果团队擅长流量运营,国内市场更容易获得流量;如果团队不擅长流量运营,海外市场的高汇率可以作为杠杆。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获客成本高;海外市场竞争相对较小,但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差异等挑战。在寻找早期用户和验证产品想法的过程中,有哪些有效的方法?Yu Cheng 以 Marc Lou 为例,说明持续发布高质量内容(例如每天 20-30 条推文)是获取早期用户的重要方法。 这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James 补充说,寻找早期用户需要一个持续的反馈过程,并根据反馈不断调整策略。对于独立开发者而言,是选择套壳开发还是重开发?如何定义 “套壳” 以及如何建立产品的护城河?这取决于如何定义 “套壳”。从技术角度来看,大多数产品都是基于现有技术进行开发的,都可以被视为某种程度上的 “套壳”。 但 James 认为,他所做的并非简单的套壳,因为他服务的是海外客户,不存在国内 “套壳” 产品所面临的政策限制。 真正的护城河并非产品本身,而是用户资产、SEO 优化和团队能力。----关于我们:出海去( www.chuhaiqu.club )是一个赋能独立创客、一人公司和小微团队的新型社区孵化器,帮助独立创客打造全球化一人公司。欢迎大家加入会员社区,与千位航海者并肩,用 50 场实战课拆解真实出海路径。40 小时沙盘推演产品定位与冷启动策略,三年沉淀的避坑知识库常驻手边。当你的项目驶向新海域,这里总有前哨的灯塔亮着。立刻扫图中二维码加入👇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社区的老朋友、推特上大家很熟悉的 viggo。viggo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从 UI 设计师成长为产品负责人,在腾讯工作数年,带领过多个千万下载量的项目,其后也合伙创业失败过。从去年开始,短短半年内,viggo 借助 AI 独立开发并上线超过 10 个产品,实现了多个项目的盈利。在这场直播中,viggo 将把 AI 驱动的开发经验倾囊分享,帮助大家在 AI 时代与 viggo 同样实现从 0 到 1 的突破,即使不懂编程的人也能快速实现自己的想法!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在成为超级个体,打造「一人公司」的道路上一起踏浪,扬帆出海!----本期访谈邀请 Viggo 分享其利用 AI 独立开发产品的经验。访谈首先介绍了 Viggo 的背景和成就,随后深入探讨了其使用各种 AI 工具(如 ChatGPT、Claude、Cursor)的经验,以及如何克服不懂编程的限制,快速开发并上线多个盈利项目。Viggo 强调了产品前期规划和后期运营的重要性,并建议从小型项目入手,逐步迭代完善。最后,讨论了 AI 在产品设计、后端开发和推广运营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 AI 提高工作效率和个人品牌建设。 一个关键的建议是:在使用 AI 工具开发产品时,要清晰地规划产品文档,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开源框架和第三方服务,降低开发难度。Takeaways Viggo,一位 UI 设计师转型产品负责人,在短短半年内利用 AI 独立开发并上线了超过 10 个产品,实现了多个项目的盈利。 使用 AI 工具开发产品,编写代码的时间仅占整体的六分之一,更多时间花费在前期准备、产品推广和运营上。 Viggo 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使用 Cursor 结合 Claude 3.5 模型,并根据实际情况切换使用 ChatGPT、DeepSync 等其他 AI 工具。 一个简单的项目,例如 Mac 主题的官网,利用 AI 工具可以在两天内完成上线,并持续获得每月一百多美元的收入。 对于不懂编程的人来说,入门 AI 开发的关键在于掌握基础工具的使用,例如翻译工具、开发环境配置以及项目部署流程,而非单纯的代码编写。 AI 在产品设计上的助力主要体现在利用现有的前端框架和组件库,例如 Tailwind CSS,并通过 AI 辅助调整样式和添加动效。 在处理 bug 时,可以尝试更换 AI 模型,调整实现方式,或者参考开源项目,并结合自身逻辑进行问题排查。 后期的产品维护主要包括功能添加、bug 修复以及推广运营,其中推广运营占据大量时间,需要持续投入。 对于后端开发,需要先明确项目需求,例如用户系统、数据存储和图片/视频存储,并选择合适的第三方服务或工具。 利用 AI 开发产品并分享开发过程,可以有效地进行个人品牌建设,从而提升产品推广效率,避免产品上线后无人问津的困境。Outlines01:03节目开场和嘉宾介绍03:55Viggo 的 AI 工具使用经验07:00AI 开发入门指南及产品类型选择14:09开发环境配置及问题解决18:19项目开发周期和快速上线策略21:25项目盈利策略及推广方法24:20Bug 修复和 AI 工具的局限性31:20产品文档的重要性及后期维护策略41:10AI 在产品设计和推广中的应用1:03:40后端开发策略及课程总结Q & A如何定义一个项目 “跑通”,以及如何实现盈利?一个项目 “跑通” 意味着上线并开始运营。盈利则取决于推广能力。个人推广可以探索 SEO、外链建设和联盟营销等渠道,这些渠道能快速反馈效果。但一些产品周期较长,SEO 和外链建设耗时较多。建议先完善产品,再逐步进行 SEO、运营和外联,如有时间,可进行联盟合作。对于不懂编程的人来说,如何入门 AI 驱动产品开发?入门并非必须会写代码,但需要了解一些代码结构,这可以通过向 AI 提问来学习。更重要的是前期准备,包括产品规划、工具选择、上线后的推广和运营。实际编码时间可能只占整体的六分之一。 需要掌握基础工具的使用,例如翻译工具、提升效率的软件和浏览器插件,以及开发环境的配置。项目初始化过程很简单,例如使用 Next.js,只需几步即可完成项目创建、代码提交和部署上线。你在选择 AI 工具时,是如何进行比较和选择的?最初使用 ChatGPT 进行一些简单的样式修改。之后比较了 Claude 和 GPT,发现 Claude 对代码的理解更好。最终选择 Cursor,因为它提高了效率。认为选择工具的关键在于是否顺手且能满足需求,不必尝试所有工具。使用 AI 工具开发产品时,不同工具的优缺点以及模型选择?宇成分享了他使用 Cursor、Windsurf 和 VSCode 插件的经验,认为 Cursor 最顺手,Claude 3.5 模型在没有特殊需求时适用性最好。Viggo 补充了他使用过 ChatGPT、Claude 和 DeepSeek 的经验,最终认为 Claude 最好。 他们都强调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模型。从开始构思到产品上线,一个项目通常需要多长时间?这取决于项目的复杂程度。可以将项目拆分成多个版本,先完成核心功能,再逐步完善。例如,一个 Mac 主题的项目,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完成了上线,后续再完善细节和视觉设计。 建议先快速上线一个 MVP 版本,再根据用户反馈迭代。如何让项目最终实现盈利?盈利取决于推广能力。个人推广可以利用 SEO、外链建设和联盟营销等方式。许多产品需要长期运营,SEO 和外链建设耗时较长。建议先完善产品,再逐步进行推广和运营,并考虑联盟合作。在开发过程中遇到 bug 时,如何有效解决?特别是对于不懂编程的人来说。遇到 bug 时,可以尝试更换模型(例如从 Claude 3.5 换成 GPT),或者将问题提交给 ChatGPT 寻求帮助。如果仍然无法解决,可以尝试寻找其他实现方案,或者检查自身逻辑是否出现问题。 建议在开发前写好产品文档,清晰地描述需求,以便 AI 更好地理解并提供解决方案。如何高效地处理后端开发,特别是对于缺乏后端经验的开发者?Viggo 建议首先明确项目是否需要后端,以及需要哪些功能(例如用户系统、数据存储、图片/视频存储)。 宇成建议在产品文档中定义 Prisma 或类似 ORM 的数据库结构,让 AI 了解数据库结构,从而生成更准确的后端代码。 如果完全没有思路,可以参考主流的收费或免费开源模板,并让 AI 生成技术报告来学习。AI 在产品设计方面,特别是 UI 设计方面,能够提供哪些帮助?Viggo 表示他很少使用 AI 进行 UI 设计,主要利用现有的前端框架(如 Tailwind CSS)和组件库,并通过 AI 辅助调整样式。 他认为,对于简单的网站,可以直接使用现成的框架和组件,无需复杂的 UI 设计。 如果需要更精细的 UI 设计,可以后期再寻求专业设计师的帮助。AI 生成的代码安全性如何?宇成认为 AI 生成的代码通常比大多数人写的代码更安全,并建议使用代码扫描工具检查安全性问题。 Viggo 建议使用成熟的第三方服务,例如用户登录、数据库和存储服务,以提高安全性,并减少自行开发的风险。在产品后期维护方面,AI 能提供哪些帮助?AI 可以辅助添加新功能和修复 bug。更重要的是,AI 可以辅助 SEO、外联建设和品牌推广等运营工作,这些是长期需要持续投入的。 当产品验证成功后,可以考虑外包部分维护工作。如何利用 AI 提升个人品牌建设和产品推广?分享使用 AI 开发产品的过程,进行 Building in Public,可以提升个人品牌影响力。 Viggo 建议挖掘高转化的关键词,优化网站和产品介绍,并进行联盟推广。 出海去孵化器课程中包含了关于 SEO、外联建设和产品增长的内容。对于完全没有后端经验的开发者,如何利用 AI 进行后端开发?需要先了解项目是否需要后端,以及需要哪些功能(例如用户系统、数据存储)。 然后,可以参考现有的后端框架和模板,并利用 AI 辅助生成代码。 重要的是要让 AI 了解整个项目的架构和需求,才能生成更准确和高效的代码。----关于我们:出海去( www.chuhaiqu.club )是一个赋能独立创客、一人公司和小微团队的新型社区孵化器,帮助独立创客打造全球化一人公司。欢迎大家加入会员社区,与千位航海者并肩,用 50 场实战课拆解真实出海路径。40 小时沙盘推演产品定位与冷启动策略,三年沉淀的避坑知识库常驻手边。当你的项目驶向新海域,这里总有前哨的灯塔亮着。立刻扫图中二维码加入👇
蛇年第一场视频号直播,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社区的老朋友、图图记账开发者张子恒。“眼红但冷静看待别人的增长方法”,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子恒带领图图记账团队,探索了很多产品增长的推广手段,在真金白银的投入下,得到了很多失败的经验,最终也找到了适合图图记账的增长方法,我们一起聊聊子恒趟过的坑和对于推广增长的感悟。社媒增长启动后,图图记账也迎来了很大的曝光和安装量,子恒将会分享如何通过对产品付费引导的加强,攻破付费转化却不尽人意的问题。作为圈子内的知名开发者,子恒也会探讨 BiP 和个人品牌在产品宣发上的利弊权衡和经验教训。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在成为超级个体,打造「一人公司」的道路上一起踏浪,扬帆出海!----本期访谈的核心是独立开发者张子恒分享其一年来图图记账 APP 的增长经验,特别是社媒营销策略。访谈首先回顾了 ASO、ASA 等传统推广方式的尝试及其局限性,随后重点介绍了通过抖音和小红书等平台的内容营销,特别是 “讲故事” 策略,以及如何加强付费引导来提升转化率的成功经验。张子恒强调,找到适合自身产品的增长方式至关重要,并建议独立开发者优先尝试低成本的社媒内容营销,例如在小红书上分享产品故事,提升用户粘性,最终实现可持续增长。 通过优化付费引导页,图图记账的付费转化率提升了一倍。Takeaways 图图记账在抖音上获得五六千万播放量,转化为五万多新增用户,付费转化率接近 7%。 通过在抖音上讲述产品半自动记账功能的便捷性(反差点),图图记账获得了显著的流量和用户增长。 将付费引导页添加到图图记账应用后,收入较之前翻倍。 对于工具类应用,小红书等平台上的内容营销策略更有效,其核心在于讲好产品故事,而非单纯展示功能。 独立开发者在社媒推广中,应优先选择成本低廉、可获取免费流量的平台,例如小红书和抖音。 针对不同平台,需要采用不同的推广策略,例如抖音更注重内容本身,而微博更看重粉丝数量。 将个人品牌与产品绑定,利大于弊,但需谨慎发言,避免因争议性言论影响产品形象。 对于小团队,应优先考虑产品运营和增长,而非过度追求产品性能的极致优化。 积极处理用户群中的负面反馈,并将其转化为提升用户信任度和产品改进的机会。Outlines00:04社媒推广策略:讲好故事的重要性03:30图图记账的增长尝试与失败经验12:27内容营销与不同平台策略18:51抖音推广策略:利用产品亮点讲故事24:17小红书推广经验及建议30:56产品优化与运营的平衡40:54数据驱动与内容营销的工程化50:00付费引导策略及海外市场规划1:02:13内容营销技巧、用户群运营及出海策略Q & A在过去一年中,你尝试了哪些用户增长方法,最终取得了什么成果?我们尝试了 ASO、ASA、社媒营销、与网红博主合作、以及海外的 Facebook 和 Google 广告投放等多种方法。最终发现,ASO 和 ASA 在竞争激烈的记账赛道效果不佳,与 KOL 合作虽然有效,但并非所有产品都适用,效果与产品定价密切相关。最终我们主要依靠在抖音、小红书和 TikTok 上自主生产内容进行社媒营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什么你认为投流广告并非最佳增长策略?投流广告需要持续优化 ROI,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对于小团队而言,资金压力巨大。即使能打平甚至盈利,小规模投放对产品营收和增长的影响也不大,性价比不高。因此,我们几乎放弃了这种方法。你认为哪些类型的 APP 更适合通过 ASO、ASA 或投流广告等方式进行推广?这很难回答,因为影响因素很多,包括赛道、产品类型、定价、UI 和功能等。我有一个小众赛道的产品,虽然关键词排名很好,但在社媒上却难以推广,因为它比较有争议,也受到平台限制。社媒推广的关键是什么?你的成功经验是什么?社媒推广的关键在于讲好故事,无论是个人故事还是产品故事。小红书和抖音上成功的策略就是讲好一个独立开发者如何开发产品,解决用户痛点的故事。 我们图图记账的成功案例是通过抖音宣传半自动记账功能,这个功能让用户体验质变,引发了用户的兴趣。你目前主要在哪些社媒平台进行推广,为什么选择这些平台?我们目前主要在抖音和小红书(国内)以及 TikTok(海外)进行推广。抖音和 TikTok 的泛流量属性,更注重内容本身,算法会根据内容标签推荐给更多用户。小红书的用户价值高,付费能力强,但流量越来越难获取。你是如何在抖音上进行内容营销的?我们在抖音上主要宣传图图记账的半自动记账功能,这是一个让用户意想不到的便捷操作,解决了记账麻烦的痛点,从而引发用户兴趣。我们通过展示在各种场景下快速记账的流程,来讲述这个故事。图图记账的快捷记账功能,是系统自带的还是需要用户自行配置?我们最初提供的是快捷指令功能,但对普通用户来说配置难度较大。后来,我们把预设好的方法封装到图图记账中,用户只需下载并启用开关即可,大大简化了操作流程。你对独立开发者在小红书上进行推广有什么建议?我建议独立开发者都去尝试在小红书上推广,因为可以获得免费流量。关键是发布与产品相关的内容,并讲好故事。如何平衡产品开发与社媒推广的时间分配?独立开发者需要明确目标:是追求高品质产品还是追求快速回报。如果追求回报,则应将更多精力放在社媒推广和运营上,让更多人知道你的产品并愿意付费。你认为个人品牌与产品品牌绑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利大于弊,但需要谨慎。绑定个人品牌可以提升产品知名度,获得免费流量,但同时也需要谨慎发言,避免因个人言行影响产品形象,尤其是在国内社媒环境下。你对图图记账的付费引导做了哪些改进,效果如何?之前我们的付费引导很弱,导致流量转化率低。在一月份,我们增加了主动告知的引导页,向用户展示会员功能和权益,结果付费转化率翻倍。你目前如何看待 ASO 的价值和作用?我们现在只做 App Store 上截图和文案的优化,没有采用关键词买量等策略,因为性价比不高。将时间花在社媒推广上,效果更好。你对图图记账未来的出海规划是什么?我们计划针对海外市场开发一款更轻量级、本地化的产品,并主要通过社媒进行推广。在内容营销中,你是如何将产品功能与用户场景结合的?我们不直接介绍功能,而是通过场景化故事来展现产品功能的实用性,例如在小摊付钱后快速记账的场景,更容易引起用户的共鸣和兴趣。如何处理用户群中出现的负面反馈?积极处理,不要逃避。如果是产品问题,积极解决并给予用户情绪价值;如果是无理取闹,则直接处理,甚至踢出群组。真诚面对用户,并让用户感受到你的重视。如何看待 “黑红” 现象在产品推广中的作用?如果追求流量,黑红也是一种方式;但如果想长期发展,并以真实形象影响用户,则不推荐这种方式。长期来看,产品需要建立在用户信任的基础上。----关于我们:出海去( www.chuhaiqu.club )是一个赋能独立创客、一人公司和小微团队的新型社区孵化器,帮助独立创客打造全球化一人公司。欢迎大家加入会员社区,与千位航海者并肩,用 50 场实战课拆解真实出海路径。40 小时沙盘推演产品定位与冷启动策略,三年沉淀的避坑知识库常驻手边。当你的项目驶向新海域,这里总有前哨的灯塔亮着。立刻扫图中二维码加入👇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社区的老朋友 Li,Li 通过 build in public 的方式,短短数月就将副业转化成数千粉丝,成功打造 for startups 的订阅制设计服务 StudioSalt.co。我们将一起探讨 BiP 过程中的增长经验,聆听她从 designer 到 entrepreneur 的心路历程。Li 对于初创小团队,尤其是 AI 和 Web3 初创团队的设计有着深刻理解和洞察,我们一起聊聊对于初创团队的设计指导和最佳实践。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在成为超级个体,打造「一人公司」的道路上一起踏浪,扬帆出海!----本期访谈节目邀请了设计师 Li,分享了她从设计师转型为创业者的经验,以及如何利用 Build in Public (BIP) 策略在短短几个月内积累上万粉丝并成功打造订阅制设计服务 StudioSalt。访谈涵盖了 Li 在 BIP 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学习资源(例如《Find Joy in Chaos》一书)、以及关键策略(例如积极参与社区互动、分享真实收益、展现设计价值)。Li 还分享了对于初创团队,特别是 AI 和 Web3 初创团队的设计指导和最佳实践,并建议开发者在寻找设计师合作时,应关注设计师在不同设计领域的专业能力、处理冲突的能力以及沟通效率。最后,Li 探讨了订阅制设计服务的优势和挑战,以及如何通过产品化设计服务来提升效率和扩大影响力。 一个关键的建议是:初创团队应优先关注产品市场匹配 (PMF),在获得付费用户后再投入更多资源到设计优化上。Takeaways 在 Twitter 等社交媒体上建立个人品牌,需要从建立关系和网络入手,而非一开始就试图强势推销自己。 对于服务型产品,特别是设计和软件服务,通过分享收入增长过程和经验,更容易引起潜在客户的共鸣和兴趣。 独立开发者在选择与设计师合作时,应关注设计师在不同设计领域(产品设计、营销设计等)的专长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AI 设计工具可以辅助 Indie Hacker 快速生成初始设计稿,但专业设计师的审美判断和产品策略思考仍然不可替代。 对于初创团队,尤其是在 AI 和 Web3 领域,应重视品牌设计的实用性和多场景适用性,而非盲目追求所谓的 “Web3 风格”。 订阅制比小时计费更适合设计服务,但需要设定清晰的边界和服务范围,并根据客户需求灵活调整定价策略。 独立设计师可以通过产品化部分设计流程,例如创建可复用的设计模板,来提高效率并实现规模化。 在选择发展方向时,独立设计师需要权衡个人兴趣和市场需求,并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 国内客户的沟通习惯和边界感可能对独立设计师的订阅制业务造成挑战,建议优先考虑海外市场。 成功的独立创业并非完全依赖于病毒式传播,更重要的是产品价值、市场定位和高效的执行力。Outlines00:51节目开场和嘉宾介绍02:07嘉宾 Li 的自我介绍和背景03:53Li 的 BIP 增长经验分享(初期阶段)08:25Li 的 BIP 增长经验分享(突破阶段)09:59BIP 策略的适用性和局限性14:58BIP 带来的意外收获和网络扩展16:51从设计师到创业者的转变和 StudioSalt 的现状19:52Li 的 Newsletter 内容方向和读者反馈20:07从独立设计师到创业者的心路历程26:08独立开发者与设计师合作的建议36:44AI 对设计行业的影响和未来趋势40:02AI 设计工具在 Indie Hacker 中的应用和设计师的价值43:37Web3 和 AI 初创团队在设计中常见的错误52:55订阅制设计工作室的商业模式和挑战1:00:06设计师对产品加持的量化方法和杠杆点1:09:19关于 BIP 策略的进一步讨论和总结1:15:05节目结束和总结Q & AQ: 本次播客讨论的主题是什么?嘉宾 Li 的背景和成就如何?A: 本次播客讨论的是独立开发者,特别是设计师如何利用个人品牌建设 (BIP) 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增长,最终实现从设计师到创业者的转变。嘉宾 Li 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拥有十三年以上的设计经验,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并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和南部大学攻读研究生并任教。她创立了 StudioSalt,一个提供订阅制设计服务的公司,并通过 BuildPublic 的方式在几个月内积累了上万粉丝。Q: Li 是如何在 Twitter 上建立个人品牌的?她最初的策略是什么,以及后来是如何调整的?A: Li 最初在 Twitter 上尝试模仿大号,发布简洁的、权威性的内容,但效果不佳。后来,她阅读了《Find Joy in Chaos》这本书,并参加了相关的课程,改变了策略。她开始积极地与其他用户互动,在别人的帖子下评论,并提供免费的设计建议和修改。她还采用了 “设计对比” 的策略,展示设计前后效果,最终吸引了一位客户并获得了第一笔收入。之后,她利用这一势头,逐步提高价格,并通过限量销售等方式保持关注度和增长。Q: Li 认为哪些类型的产品或服务更适合 BIP 策略?哪些类型不太适合?A: Li 认为,线上产品或服务,例如软件、设计服务等,更适合 BIP 策略,因为它们更容易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在社交媒体上呈现。课程等内容型产品相对较难,因为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分享经验,并建立信任。DevHouse 等开发型服务也比较困难,因为其呈现方式不如设计或软件更新那么直观。Q: Li 认为成功的 BIP 策略需要哪些关键要素?A: Li 认为成功的 BIP 策略需要以下几个要素:1. 内容必须具有视觉冲击力,直观易懂;2. 愿意分享收入和增长过程中的起伏,引发共鸣;3. 分享有价值的经验教训,让受众从中获益;4. 利用 “涟漪效应”,通过与其他用户的互动和分享,扩大影响力。Q: Li 的 BIP 策略带来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收获?A: Li 的 BIP 策略让她结识了 Nick 等其他创业者和创始人,建立了长期的联系和合作关系,并获得了超出预期的影响力和客户。 这说明了 BIP 策略不仅仅是简单的自我推广,更重要的是建立人脉和合作关系。Q: Li 是如何从独立设计师转变为创业者的?这个转变过程中,她面临了哪些挑战和机遇?A: Li 在生下第一个孩子后,决定将副业发展成正式的业务。她最初尝试兼职,但发现时间和精力有限,难以兼顾家庭和工作。之后,她开始接外包项目,但由于沟通问题和时间安排冲突,工作效率低下。最终,她意识到需要组建团队,并开始培养和招募设计师。这个过程中,她面临的挑战是时间管理、团队协作和业务拓展,但同时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Q: 如果独立开发者想与设计师合作,应该问设计师哪些关键问题?A: 独立开发者应该问设计师以下几个问题:1. 你更擅长哪种类型的设计(产品设计、营销设计等)?你的强项是什么?2. 描述你上次设计被批评时如何处理的?你如何与他人合作解决冲突?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开发者评估设计师的专业能力、合作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Q: AI 技术对设计行业带来了哪些影响?设计师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A: AI 技术可以辅助设计师进行设计,提高效率,但并不能完全取代设计师。设计师需要学习如何利用 AI 工具,并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判断力,才能在 AI 时代保持竞争力。关键在于,设计师需要能够判断 AI 生成的成果是否符合自身标准。Q: Li 对 AI 设计工具在独立开发者中的应用有何看法?A: Li 认为,独立开发者应该充分利用 AI 设计工具来降低成本,但不能完全依赖 AI。在找到产品市场契合点 (PMF) 之前,可以先用 AI 工具生成初始设计稿;找到 PMF 之后,再寻求专业设计师进行优化和改进。设计就像为牛排调味,虽然核心是牛排本身,但好的设计能提升用户体验。Q: Li 在为 Web3 和 AI 初创公司提供设计服务时,发现了哪些常见的错误?A: Li 发现 Web3 项目的设计中,很多创始人没有充分考虑品牌的通用性(versatility),导致 logo 等设计在不同场景下难以应用。在 AI 项目的设计中,很多 Chatbox 界面缺乏视觉吸引力,用户体验不够友好。Q: Li 是如何看待订阅制设计服务的?这种商业模式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A: Li 认为订阅制比按小时计费更有潜力,因为它更能体现设计师的高效率和价值。但订阅制也需要设定边界,避免客户过度依赖,并需要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调整服务内容和价格。她认为,对于产品设计而言,单纯的被动订阅制难以满足客户需求,需要更积极地参与到客户的决策过程中。Q: 如何量化设计师对产品带来的价值?设计师的杠杆在哪里?A: 设计师对产品的价值可以通过用户参与度(engagement)、转化率(conversion)等指标来量化。设计师的杠杆在于将设计流程中的部分环节产品化,例如创建可复用的设计模板或工具,从而减少人工投入,扩大服务规模。Q: Li 对个人品牌建设 (BIP) 的长期看法是什么?它在当前环境下是否仍然有效?A: Li 认为 BIP 仍然有效,但其作用可能有所改变。在过去,BIP 更容易带来病毒式传播,但现在由于 AI 技术的发展和竞争加剧,BIP 更像是在一个特定圈子内的互动,其效果与营收并不完全成正比。 闷声发财也是一种选择,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市场和受众,并拥有强大的执行力。----关于我们:出海去( www.chuhaiqu.club )是一个赋能独立创客、一人公司和小微团队的新型社区孵化器,帮助独立创客打造全球化一人公司。欢迎大家加入会员社区,与千位航海者并肩,用 50 场实战课拆解真实出海路径。40 小时沙盘推演产品定位与冷启动策略,三年沉淀的避坑知识库常驻手边。当你的项目驶向新海域,这里总有前哨的灯塔亮着。立刻扫图中二维码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