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行星酒馆 Planet Speakeasy
行星酒馆 Planet Speakeasy

行星酒馆 Planet Speakeasy

Author: 行星酒館 Planet Speakeasy

Subscribed: 17Played: 156
Share

Description

在离散的时代,学着讲述离散的故事。

A (mostly) Mandarin podcast telling diaspora stories about those living in between worlds.
13 Episodes
Reverse
今年春节,是行星酒馆陪伴大家的第一个农历新年。而今期播客,也是其第一季的最后一集(不用担心,第二季已在制作中啦~)。这期节目的对话,贯穿了四位嘉宾和我自己过去整整一年的人生。回顾这个动荡不安的兔年,也正是在记录行星酒馆播客本身——以及它的创作者、嘉宾、听众——过去一年的生活碎片。 播客在去年的诞生,缘于许多时代的偶然与必然。过去一年中文世界的朋友们,很难不生活在剧烈激荡的转折中。倘若站在今天回望宏大叙事的流向,这些萌动的变化似乎看起来理所应当。可身在洪流之中时,如何在日常里去处理时代的泥沙俱下? 所以,在播客上线的一开始,它的tagline就是这样一句话:“在离散的时代里,学着讲述离散的故事”。如今“离散”这一概念已并不再新奇:它囊括着一代代身份认同破碎,背井离乡的新旧移民,也联结着无数使用中文,却游离在家国天下叙事外的人们。然则对于播客本身,更重要的一个词,却是“学着”。如果说疫情间几年,孤独与断裂使我们逐渐丧失了对话的能力,那么在陌生的环境里像初生婴儿般牙牙学语,是行星酒馆第一季所必须面对的课题。 所幸的是,在泰国清迈,一个近乎完美的基站,我和许多四散各地的朋友找回了联系。由于签证友善、价格亲民,这座泰国小城在过去的一年成为各地中文离散者的一个小小的驻留之所。在此处乡间设立的播客工作室,有幸成为了一个「边界之外、语境之中」的存在。在这里,与新老朋友短暂放下一些包袱,梳理着过去空白的几年。才真正开始明白,行星酒馆在试图记录离散的时候,究竟在记录着什么? 原来,抽象的问题,要在一个个具体、日常、私人的经验中找到答案:我该离开哪里?我要停在何处?我想建立怎样的生活?当外部世界看起来已经如此糟糕的时候,我们如何生存下去,生活下去,实现自己? 一年之间,涌现出的答案远远超出了预期:从大理搬到泰国的创业者,在异国感受到的久违的快乐;长居海外的酷儿,试着建立中文社群和自己的chosen family;曾经满世界跑的背包客,困锁经年后重启旅行的感官爆炸;四五年物理分隔的父母兄弟,别后相逢的五味杂陈;疫情间海外结婚的职业女性,回到潮汕乡间的文化冲击……尽管我们经历着如此截然不同的离散人生,但阴差阳错的是,过去一年的主题却又惊人地相似:「久别重逢」。在毫无预兆的漫长分别之后,我们似乎都在过去的一年,学着怎么样去重新遇见,重新理解,重新接受——不论是故土、故人、还是仓皇中失落的自己。 而第一季的行星酒馆——记录着我们充满久别重逢和失而复得的过去一年——就落脚于此。本季的最后一集,我们请来了曾经受访的四位来宾,聊了聊过去一年间,大家生活缓慢而剧烈的改变。尽管不过是离散时代中的寥寥几个身影,但希望我们彼此的轨迹,能给与听众与读者一点线索与信心:在破碎的世界里重建生活,你不是孤身一人。 干杯。 |在Instagram上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节目资讯与视频片段:https://instagram.com/planet.speakeasy |也可以关注行星酒馆YouTube频道收听播客:https://youtube.com/@Planet.Speakeasy |与主播、嘉宾分享感兴趣的话题与感想,可ins私信或电邮 planet.speakeasy@gmail.com | 海外用户可在Patreon支持行星酒馆:https://www.patreon.com/planetspeakeasy | 海内用户可在爱发电支持行星酒馆:https://www.afdian.net/a/planetspeakeasy 时间轴: (02:58) 清迈一年,这座城市的变化 (04:57) 在异国的本地的朋友们 (11:16) 一场大规模跨世代重逢活动 (14:37) 点点滴滴的生活升级 (18:00) 边境牧羊犬”Hacker”的跨国狗生 (22:50) 跨国旅行的「康复性训练之后」 (27:22) Iris墨西哥城的小酒馆,还好吗? (29:30) 为什么选择彻底离开北京? (34:03) 对于年轻人来说,分量更重的迷茫 (35:28) 「游神的季节开始了,我要重新投入战斗」 (37:46) 新一年的旅行计划 (41:08) 娜拉回门之后,生活er地就过去了 (42:50) 当我在想念纽约的时候我在想念什么? (52:20) 新的一年,三个灵魂拷问 (58:05) 过去一年,颠覆生活的Meng (1:00:55) 异国和父母公路旅行(以及情绪大爆炸) (1:09:11) 习惯了北美后,重新被亚洲滋养 (1:15:42) 横跨一年,对照不同时空的生活
去年秋天在纽约见到旅居欧洲的游戏编辑、策展人杨静时,我俩意外地找到了一个共同话题:25年前的电脑游戏,明星志愿2。 这款1998年大宇资讯制作发行的养成游戏里,玩家扮演初出茅庐的新人方若绮,在虚拟的台湾演艺圈从零开始:可以当群众演员,餐厅驻唱,接不同的通告,主演电视和电影,甚至能成为影视歌三栖天后。这款游戏在当年颇具影响力,但如今的品牌和玩法都日渐式微。 杨静说,你是我见过第一个玩这款游戏的男生。 我说,你是二十年来第一个和我聊这款游戏的活人。 两个生活背景大不相同的异乡人,讶异地发现大家在游戏的维度上,我们共享了另一条清晰的成长脉络:少年时都曾在混乱无序的早期中文游戏世界摸索,也都因官媒的「电子海洛因」污名受到家庭的阻挠与压力;成年后,我们也同步见证了「电子游戏」在产业化后的变形与异化,以及相关从业者——和许多内容创作者一样——陷入的无助与疲劳。 这期的行星酒馆,在农历新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顺着这个脉络放肆地聊了一场。是私人的游戏史,是时代的横截面,也是人到30岁之后突然的一个大写的坦然:原来有游戏的陪伴,早就是生命里无法割舍的一部分了。 (02:08)童年的游戏梦想与成年的工作现实 (04:21)误打误撞进入游戏产业? (08:23)荒芜的寄宿学校与厚厚的游戏杂志 (17:43)娱乐和学习,其实一线之间 (23:47)家长的控制欲,需要游戏这个「恶棍」 (28:46)也许和爸妈斗智斗勇,也是一个游戏? (37:41)在游戏世界的规则里,设定新的规则 (41:56)进入游戏产业后,对游戏看法的改变 (48:39)游戏工业化,一个产业/时代的变迁 (58:51)独立游戏越做越小,越做越私人 (01:02:52)面对新游戏,你电子阳痿了吗? (01:10:16)环境在变迁,如何保持对游戏的热爱? (01:14:50)游戏机制就是人生的一部分 讨论中提到的书: Homo Ludens: A Study of the Play-Element in Culture by Johan Huizinga (游戏的人) https://www.amazon.com/Homo-Ludens-Study-Play-Element-Culture/dp/1621389995 Meta Gaming https://www.upress.umn.edu/book-division/books/metagaming |在Instagram上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节目资讯与视频片段:https://instagram.com/planet.speakeasy |也可以关注行星酒馆YouTube频道收听播客:https://youtube.com/@Planet.Speakeasy |与主播、嘉宾分享感兴趣的话题与感想,可ins私信或电邮 planet.speakeasy@gmail.com | 海外用户可在Patreon支持行星酒馆:https://www.patreon.com/planetspeakeasy | 海内用户可在爱发电支持行星酒馆:https://www.afdian.net/a/planetspeakeasy
2023年九月,朋友洁平离开了亚洲,来到美国东岸,开始了在哈佛大学尼曼学者计划的交流生活。 曾是媒体主编,亦是中港台地区深耕多年的创作者与创业者。洁平从手头繁重的项目中陡然抽身,进入了一个陌生的英文语境。表面上,一切似乎都慢了下来:重新认识来自各地的朋友,从头修读大学的课程,在陌生环境里建立生活。可与此同时,她手头的工作却依然在快速地运转着,甚至在2023年末,她竟然隔着大洋,把自己台北的书店「飞地Nowhere」开到了泰国清迈。 行星酒馆2024年第一期,我们在清迈的小小民宿交换了彼此过去一年的收获与未来的愿景。在「躺平」已俨然成為時代精神的现在,谈论「勤奋」与「希冀」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这段对话,却给了我许多久违的希望。不论世界如何崩溃,人群被怎样冲散,也许因为我们的坚持,依然能够创造一隅飞地,去创作给与安心的空间,或创造自己热爱的生活。 (03:18)Work live balance的不同状态 (12:00)初进校园,一切节奏都慢下来 (15:08)用Mid-career的视角观察校园 (26:01)尼曼同学间,跨文化的共鸣 (28:09)经受过苦难,更容易相互理解 (34:50)远程在清迈开了书店? (46:58)创造的空间,成为公共的“家” (48:45)飞地清迈,面向的受众是? (52:29)如何高能量地同时做很多事 (55:22)需要调节自己处事的状态 (58:40)Work-creation balance (1:06:43)将能够联结的事物编织到一起 清迈飞地在这里: https://www.instagram.com/nowhere.chiangmai |在Instagram上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节目资讯与视频片段:https://instagram.com/planet.speakeasy |也可以关注行星酒馆YouTube频道收听播客:https://youtube.com/@Planet.Speakeasy |与主播、嘉宾分享感兴趣的话题与感想,可ins私信或电邮 planet.speakeasy@gmail.com | 海外用户可在Patreon支持行星酒馆:https://www.patreon.com/planetspeakeasy | 海内用户可在爱发电支持行星酒馆:https://www.afdian.net/a/planetspeakeasy
The steep decline in the number of U.S. students there is just the tip of the iceberg during this dynamic shift between the world's two superpowers. The departure of foreign companies, a drop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s, and the increasingly polarized discourse about foreigners all contribute to this trend, resulting in an ongoing exodus of expats from a country that once seemed warm to them. Macroscopic consequences aside, there are tangible—and deeply painful—personal costs resulting from this rupture. Many of those in-betweeners were forced to leave behind the lives they had built, the languages they had picked up, the friendships they had forged, the communities they had cultivated, and an entire world they had settled into. On a broader scale, the land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opaque entity to the outside world, as those with firsthand experiences and the patience to navigate its intricacies are becoming growingly marginalized, both physically and culturally. Ironically, the only way to (kind of) start processing what we've lost over these few years is to start talking about our collective loss of understanding. In this inaugural English episode of Planet Speakeasy, two friends who once spent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ir adult lives in China shared a candid discussion about their recent "homecoming" trip: the familiar, the confusing, the surprising, and the beautiful, chaotic youth in an elusive "home" that we all miss so very much. 今期行星酒馆,邀请到了两位外籍人士 Matt 和 Ling。 他们都曾定居中国,在这里度过大部分成年时光。几年间选择了离开的他们,在过去半年,先后回到中国短暂停留。借着两位朋友的「外宾」视角,我想聊聊重新踏上「故土」时经历的轶事和复杂的心情;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这片土地所上发生的微妙变化。 为了让大家更为舒适地对谈,播客主要用英文录制。访谈的翻译版可在海外《行星酒馆》文字专栏找到。希望未来,我们也可以打破语言的隔阂,用同声传译地方式呈现跨语言的对话。 |在Instagram上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节目资讯与视频片段:https://instagram.com/planet.speakeasy |也可以关注行星酒馆YouTube频道收听播客:https://youtube.com/@Planet.Speakeasy |与主播、嘉宾分享感兴趣的话题与感想,可ins私信或电邮 planet.speakeasy@gmail.com | 海外用户可在Patreon支持行星酒馆:https://www.patreon.com/planetspeakeasy | 海内用户可在爱发电支持行星酒馆:https://www.afdian.net/a/planetspeakeasy (02:05)「西安户口」的Matt和疫情中搬家的Ling (03:58) 旅程前的复杂心绪,到刚下飞机的第一印象 (08:37) 微信支付与滴滴,国内方便的不方便 (13:51) 飞盘文化的崛起背后,一些微妙的新现实 (16:41) 失落与悵惘,地方变了还是我们老了? (20:08) 一个反复被提起的挣扎:“为什么还没出国?” (21:38) 失落的连接背后,中美语境下不同的创作困境 (28:10) 一场酷儿舞会背后的思考 (30:49) 面对断裂,我们还能找到主体性吗? (40:10) 新冠后,一场百感交集的婚礼 (45:00) 记录这个地方,缺席的情感事实 (47:28) 按摩店里,一场可能不会被记录的对话 (51:59) 差点忘了,疫情间我们都逃进了工作 (57:07) 短视频与直播带货的文化冲击
这期番外录制于今年四月。 那是刚刚又开始流动起来的时候。不少朋友走出国门,认识一个疫情后的世界,和阔别多年的朋友把酒言欢,互相catch up落下的生活。一场场百感交集下来,内容大不一样,心绪却又差不多:世界和朋友似乎都没变,但却又有什么大不一样了。 有点像大梦初醒,一下床发现——脚麻了。那些被埋起来的念头、感觉和记忆触电般袭来,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原地不动,等着汹涌的心绪流过身体,再缓缓褪去。 这段对话,正是潮汐中的一朵小浪花:我和朋友H在疫情后重新相见,在一起生活的最后一天,我们聊起了中断的连接,苏醒的感觉,未来日子的流动性。甚至我们在认识了十多年后,竟然第一次,认认真真道了一个别。 (03:00) 一场接一场,聊不够的后疫情重逢 (05:08) 面对面坐在一起才知道有多怀念 (06:35) 重启的旅行和原来不一样了 (10:03) 自己和世界也不太一样了 (12:03) 为什么离开北京?这几年去了哪儿? (17:08) 流动的生活应该像蜜雪冰城 (19:33) 老家的封建迷信,最牛X的当代艺术 (22:30) 「心安」是离散的支点 (24:55) 动荡时代里,一个沉重的道别 (31:23) 因祸得福,人类好像多了一段共同记忆 |在Instagram上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节目资讯与视频片段:https://instagram.com/planet.speakeasy |也可以关注行星酒馆YouTube频道收听播客:https://youtube.com/@Planet.Speakeasy |与主播、嘉宾分享感兴趣的话题与感想,可ins私信或电邮 planet.speakeasy@gmail.com | 海外用户可在Patreon支持行星酒馆:https://www.patreon.com/planetspeakeasy | 海内用户可在爱发电支持行星酒馆:https://www.afdian.net/a/planetspeakeasy
正值美国的感恩节假期,今夜的行星酒馆,我们聊起了另一个时空的久别重逢。 定居纽约的朋友小黄,和爸妈分别近四年后,终于第一次见到了他们。但这一次,不是在她自己的家,也不是在爸妈的家。他们选择了在泰国清迈异乡重逢,一起度过了难忘的一个星期。 在隔膜越来越多的世界,许多离散者都不得不认真考量是否回国、频率何如,甚至还有不少人依然决定放下故土,彻底搁置回乡的计划 —— 可与此同时,又有无数像小黄和父母这样的小团圆,在异国他乡静悄悄地发生着。 有人也许会问,既然是重逢,见到就对了,在哪里相会有那么重要吗? 可「他乡」作为一个场域,却又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抛掉了彼此熟悉的舒适圈,亲人们又重新聚在了一起,在完全陌生的世界创造新的回忆。当然,熟悉的欢乐、脆弱、牵挂、误会、委屈、创伤,也全都一股脑地从心底里抖落出来。 认真地品尝这些五味杂陈之后,我们可能无法回避这些时而疼痛、时而温暖的问题: 漫长的分隔之后,爸妈还是那个爸妈吗?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吗? 家,还是那个家吗? (02:21)离别四年后,在泰国重新面对父母 (07:27)当妈妈从行李箱里掏出一根擀面杖 (10:44)阔别四年,大家都变客气了 (15:54)「独生子女」VS「非独生子女」 (20:50)我们一起重新适应彼此 (25:22)五味杂陈后,这是熟悉的关系 (33:12)爸妈找到了新爱好 (38:36)四年不见,还是会吵架 (46:39)家人重逢,也是疗愈自己 (51:10)小团圆之后是小别离 (53:42)无法回避的现实:见一次,少一次 |在Instagram上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节目资讯与视频片段:https://instagram.com/planet.speakeasy |也可以关注行星酒馆YouTube频道收听播客:https://youtube.com/@Planet.Speakeasy |与主播、嘉宾分享感兴趣的话题与感想,可ins私信或电邮 planet.speakeasy@gmail.com | 海外用户可在Patreon支持行星酒馆:https://www.patreon.com/planetspeakeasy | 海内用户可在爱发电支持行星酒馆:https://www.afdian.net/a/planetspeakeasy
过去几年间,我们究竟与亲人失去了多少联结?而这种断裂正在怎么改变著我们? 对很多散落世界人们而言,这问题实在既尖锐又沉重。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自己已经拒绝去思考这个无解的命题 —— 越是细想,越是感受到个体命运的漂泊不定。疫情刚爆发时尚只是嗟歎疾病的可怕与隔离的孤独,但随时间的推移,国内外环境如枝桠一般开始分裂出截然不同的宇宙。 航班禁令、国境封锁、层层加码,领馆关闭、反亚裔声浪、全球化脱钩……原本以为不过数月的分隔,骤然变成了一年,倏忽就到了两年,转眼坐三望四。即便如今慢慢恢复通航,还有太多的分离仍然未能聚首,甚至已然天人永隔。 就这样,思念变成了逃避,逃避变成了无奈,无奈变成了麻木 —— 而这些触感,在大部分的官方叙事和「正确的集体回忆」中,都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可我们的身上究竟在发生著什么呢?这些故事,需要被记录、被讲述、被分享。可吊诡的是,应该怎么去记录无奈、逃避、麻木——这些我们压根儿就不愿意面对的断裂?如何去描述这些用沉默堆叠出来的茫茫空白? 今期开始,行星酒馆将探索一个重要的离散场景:「久别重逢」。分隔多年后重新遇见家人、爱人、以及熟悉却又陌生的种种环境,我们遇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记忆正在复苏,有什么东西终于可以放下? 它是我们日复一日的回避之后,必须直面的人生关卡。更重要的是,在这样平凡又重要的时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分离」在我们身上留下了多少的误会、委屈、隔膜和思念,看到「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体身上的伤疤,究竟是什么形状。 系列的第一集找来了老朋友小杨。疫情分隔四年之后,她第一次回到国内与父母团聚。疫情间结婚的她 —— 一个定居纽约十多年、地地道道的北方人 —— 必须要去到潮汕乡下,遇见从未打过照面的公婆。 对谈中,我们聊到了如何与父母沟通疫情时的分离,跨过语境理解国内女性的境遇,如何与缠绕自身的「外宾感」和解,以及探索「一人一杀」的生活里,追求独立的「娜拉」该如何重建自己的家庭关系。 更多的久别重逢故事还在制作之中,而如果收听播客、阅读专栏的你想要与我们分享自己的离散故事,欢迎来信 planet.speakeasy@gmail.com,或私信行星酒馆的Instagram @Planet.Speakeasy. (03:10) 带去一肚子悲伤,原封不动带回来了 (09:08) 广东第一天,三碗热汤与一杯冰拿铁 (17:00) 家人说「没事儿」,真的就没事儿吗? (23:43) 父母也在学习letting go (30:10) 反思 「父母皆祸害」 (33:38) 不简单的「简单回乡下吃个饭」 (42:45) 生孩子文化的巨大冲击 (50:07) 离散小众的幸运、在乎、与幸存者愧疚 (52:48) 一人一杀,personal is (also) personal (54:18) 出走「娜拉」们的幸与不幸 (57:54) 「娜拉回乡之旅」里最重要的命题 |在Instagram上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节目资讯与视频片段:https://instagram.com/planet.speakeasy |也可以关注行星酒馆YouTube频道收听播客:https://youtube.com/@Planet.Speakeasy |与主播、嘉宾分享感兴趣的话题与感想,可ins私信或电邮 planet.speakeasy@gmail.com | 海外用户可在Patreon支持行星酒馆:https://www.patreon.com/planetspeakeasy | 海内用户可在爱发电支持行星酒馆:https://www.afdian.net/a/planetspeakeasy
行星酒馆,上菜了~ 对离散世界的人们而言,「他乡」与「故土」的关系说起来也许抽象空泛。可放到生活里,日常真正要面对的难题,往往都是那一个: 「吃啥?」 我们与食物的关系,凝结着彼此截然不同的人生经验,也无可避免地记录了我们的离散旅途:家从何来、曾在哪里,又去到何处——落实到一日三餐,也就是一道一道菜、一顿一顿饭。在他乡真要实现心安,首先就要安抚自己的胃。 行星酒馆这期吃货局,请到了两个在不同地方品尝美食、创造美食的朋友。H是四处考察食物的美食家小伙伴;来自云南的Iris,则在疫情后离开上海时尚行业,在墨西哥城开了一家卖饺子的特色Bistro。令人好奇的是,旅途迥异的我们,如今挑选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而在世界各地的旅居和探索,怎么改变了我们的饮食习惯和对美食的看法?「地道」对美食来说,真有那么重要吗? (03:03) 从上海逃离,落脚墨西哥城 (06:54) 在市集,与家乡洋丝瓜的异乡重逢 (11:27) 从pop-up开到小酒馆 (15:46) 为什么要做饺子? (20:19) 灵感与口感、「我」与故乡 (22:41) 「地道」,有那么重要吗? (30:18) 口味在异乡的「颗粒度」 (35:26) 国内餐饮业的bistro化 (39:32) 新派亚洲菜在欧美的突破 (45:20) 透过菜市场,了解墨西哥 (48:40) 高能美食店搜索指南 (54:54) 用食物与世界建立连接 |在Instagram上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节目资讯与视频片段:https://instagram.com/planet.speakeasy |也可以关注行星酒馆YouTube频道收听播客:https://youtube.com/@Planet.Speakeasy |与主播、嘉宾分享感兴趣的话题与感想,可ins私信或电邮 planet.speakeasy@gmail.com | 海外用户可在Patreon支持行星酒馆:https://www.patreon.com/planetspeakeasy | 海内用户可在爱发电支持行星酒馆:https://www.afdian.net/a/planetspeakeasy
大家好,这期播客番外录制于纽约布鲁克林的中国城Sunset Park,是一期心血来潮的即兴对谈。 它发生的时刻是这个样子的: 某个平凡的八月傍晚,我煲了一锅酸萝卜老鸭汤,叫上了住同一栋楼的朋友梦来喝汤。梦是之前的播客嘉宾,也是长居纽约的酷儿摄影师。跟我一样,梦在整个疫情期间都没离开美国。梦即将要被我忽悠去清迈,成为我在清迈「此处」空间的第一位驻地艺术家。 汤过三旬,两个人开始闲聊。夕阳在窗口徐徐沉下,地铁不时呼啸而过。在氛围感拉满的环境里,两个曾经自嘲「文艺青年」的朋友,谈起当年写过的文字、创作的影像,以及某些承载着许多「文艺」碎片的某个中文互联网时代断面。 那是实名制和大数据还是陌生概念的时代,人们才刚刚感受到社交媒体带来的联结。那也是许多青少年首次在互联网学者表达自己、寻找社群的发端。 如今回顾起来,好些曾经被视为「矫情」的情感表达,反带着失落的真挚。在现在庞大而绵延的失语中,去敞开心扉谈论这些记忆碎片——即便再微不足道,也有了不同的意义。 毕竟,那都是生命中珍藏的、柔软的事情。 (2:14) 曾经的文字与纹身 (06:00) 被消失的网络树洞 (10:34) 我们都是这样失语的 (24:35) 在异乡的心安与自救 (30:37) 社交媒体,曾经柔软的空间 (33:18) 探索新的「文艺」土壤 (35:31) 在清迈慢下来、与生活连接的状态 (41:55) 战胜不理智的恐惧 (43:30) 离散的框架里,重新审视Glass Ceiling |在Instagram上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节目资讯与视频片段:https://instagram.com/planet.speakeasy |也可以关注行星酒馆YouTube频道收听播客:https://youtube.com/@Planet.Speakeasy |与主播、嘉宾分享感兴趣的话题与感想,可ins私信或电邮 planet.speakeasy@gmail.com | 海外用户可在Patreon支持行星酒馆:https://www.patreon.com/planetspeakeasy | 海内用户可在爱发电支持行星酒馆:https://www.afdian.net/a/planetspeakeasy
新一期的「行星酒馆」是个家庭KTV局。 搞了两个音响,接上声卡和麦克风,请来了泛文化播客「疲惫娇娃Cyberpink」的主播小蓝与摄影师Meng. 从周杰伦的《安静》与王菲的《矜持》开始,唱足三旬过了瘾,才聊起来:你在异乡,还唱K吗? 和众多宏大命题相比,这问题看起来何足道哉?有趣的是,「唱中文K」这个听起来平淡无奇、甚至在国内逐渐式微的活动,却承载着各种微妙的离散情绪和体验。 一方面,它的繁荣来自一个特殊而迅速流失的「过去」。90、00年代KTV产业,可以被看做某个时代多方面的缩影—— 躁动而充满生机的华语唱片工业、被「两岸三地」模糊叙事滋养的文化联结,以及许多八九零后生人充满印记的青年时代。 另一方面,「人在异乡」又给唱K带来了不同的滋味。没了语境和听众,吃着「白人饭」、进入多是开放Mic风格「白人KTV」的生活,放下的绝不仅是惯常的娱乐消遣,还包括珍视的音乐、回忆与自我。可能抛弃「唱K」这个爱好不难,但从罗大佑、陈奕迅众歌手在疫情过后出海开唱的盛况却能看出,「在公共场域感受喜欢的中文歌」、「集高认同被分享和看见」这样的真切情感,对很多离散者而言,承载着巨大的重量。 动荡的环境,更为这个看似普通的娱乐消遣添上了更复杂的维度。受各种整肃的娱乐圈,使得「沉迷过的偶像一个又一个消失」。即便身在海外的KTV包厢,一样要隔岸面对权力的延伸触角。与此同时,当我们带着少年悸动去重温KTV幸存的音乐和录影带时,却又惊喜地发现了许多的视角,去理解社会、创作、以及时代精神的更迭。 关注「疲惫娇娃Cyberpink」: https://cyberpinkfm.xyz/ (02:13) 华语乐坛的黄金时代 (03:39) 「白人KTV」vs. 「亚洲KTV」 (06:04) 作为社交场合的K歌局 (11:50) 美国KTV的尴尬与糅合 (13:17) 中文世界KTV的意义之所在 (15:45) 华语娱乐圈在世界范围内的另类印记 (27:39) 演唱会、Livehouse以及集体回忆 (30:53) 离散过程中,我们放下了什么? (39:08) 一场跨语境的魔幻KTV局 (43:44) 说到底,还是集体回忆 (54:25) 想象——唱到退休的可能性? |在Instagram上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节目资讯与视频片段:https://instagram.com/planet.speakeasy |也可以关注行星酒馆YouTube频道收听播客:https://youtube.com/@Planet.Speakeasy |与主播、嘉宾分享感兴趣的话题与感想,可ins私信或电邮 planet.speakeasy@gmail.com | 海外用户可在Patreon支持行星酒馆:https://www.patreon.com/planetspeakeasy | 海内用户可在爱发电支持行星酒馆:https://www.afdian.net/a/planetspeakeasy
今年农历新年时,泰国街头突然冒出一些星星点点的中文海报。第一次见到时,我正在小城里散步,陡然瞥见电线杆上手写的几个大字,不由心头一震。 海报上写着,“爱自己,爱伙伴,爱CHOSEN FAMILY,爱大地,爱自由,NOT YOUR PATRIOT”。寥寥数语,也没有落款。但却像一根针,把什么东西刺破了:在异乡的公共空间里,竟原是有其他使用中文的陌生人,放出这样友善而充满希望的讯号。在一个有人能用“反殖民话语”把社会主义价值观刷满涂鸦墙的时代,这张小城电线杆上的海报,却出乎意料地直白与真诚:没有愤世嫉俗与花里胡哨,也没有装腔作势与后现代解构。 看惯了太多中文谜语和暗号,这几句话简单得不需要阐释,它的直白甚至有点陌生。而那句“爱CHOSEN FAMILY”,更一下带起了千头万绪 —— 我的chosen family在哪里?我该如何去爱TA们?“行星酒馆”播客的第二期,聊聊我们在离散的时代,应该如何去面对「家庭」、「家人」,以及如何在动荡的世界里,重新思考「爱」的形状。 (02:11) 在泰国街头的热泪盈眶 (04:51) 身处chosen family中的全新体验 (12:28) 一个时代的困境与真我 (13:56) 酷儿身份与家庭概念 (18:30) 如何与原生家庭相处 (22:58) 亲密关系中无条件的爱与界限感 (27:28) 在选择家人时的一些考虑 (39:15) 一场魔幻元宵晚会暨颁奖大会 (46:52) 重塑的文化联系 (52:16) 在糟糕的世界里,爱具体的人 (57:14) 打开chosen family新世界大门后的改变 |在Instagram上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节目资讯与视频片段:https://instagram.com/planet.speakeasy |也可以关注行星酒馆YouTube频道收听播客:https://youtube.com/@Planet.Speakeasy |与主播、嘉宾分享感兴趣的话题与感想,可ins私信或电邮 planet.speakeasy@gmail.com | 海外用户可在Patreon支持行星酒馆:https://www.patreon.com/planetspeakeasy | 海内用户可在爱发电支持行星酒馆:https://www.afdian.net/a/planetspeakeasy
去年夏天,我的人生陡然转向:不但辞掉了工作,我在新冠疫情割裂世界三年之后,第一次离开北美,回到亚洲。 全副家当精简成两大个行李箱,这一走快一年。 从香港,台湾,再到越南,泰国。这场出走的开始,恰好横跨了种种海内外动荡,不少中文世界的朋友们选择离开。而后紧接着,就是种种剧烈转向,许多海外朋友陆续回到亚洲。因为这些因缘际会,被时代洪流冲散的朋友,终有了聚首的时候。 而「行星酒馆」的第一期,正是这个播客源起的故事。 去年10月,我与好友Sig在疫情失散三年后在泰国重逢。我们各怀自己的包袱,但最终却又在泰国的北部,分别找到了新的生活坐标。 而这是重逢六个月后,我们即将再次离别时,我们发生的一段对话——关于旅居,关于清迈,以及这短短半年间,我们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00:57)-行星酒馆播客的诞生 (03:13)-我们为什么选择了清迈 (06:00)-后疫情时代,一场不约而同的老友重逢 (12:51)-论清迈这座小城的打开方式 (21:11)-一个关于全球流动性与特权的注脚 (25:33)-展开讲讲,另一种生活的探索 (30:43)-全球背景下,大批新离散者的诞生 (32:55)-舒展之后的一场大型新生活尝试 (36:00)-新生活里自己的改变 (40:40)-刚润出来的狗子,Hacker小传 (44:50)-给朋友的建议 (46:10)-下一步想做什么? |在Instagram上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节目资讯与视频片段:https://instagram.com/planet.speakeasy |也可以关注行星酒馆YouTube频道收听播客:https://youtube.com/@Planet.Speakeasy |与主播、嘉宾分享感兴趣的话题与感想,可ins私信或电邮 planet.speakeasy@gmail.com | 海外用户可在Patreon支持行星酒馆:https://www.patreon.com/planetspeakeasy | 海内用户可在爱发电支持行星酒馆:https://www.afdian.net/a/planetspeakeasy
大家好,欢迎来到行星酒馆,一个在动荡时代里,分享离散故事的华语播客。我是主播东尼。过去几年里,很多中文世界的朋友,都不约而同地陷入了一种断裂、失语和麻木。然而,越来越多的中文世界的人们,正开始在物理上或精神上选择离开故土,找到了新的身份和生活。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行星酒馆」,想要探索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样的时代里,我们作为个体,究竟在经历着什么?而你即将听到的,就是这许多对话中,一些闪亮的时刻。|泛用型播客平台搜索「Planet Speakeasy」,订阅收听行星酒馆 |在Instagram上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节目资讯与视频片段:https://instagram.com/planet.speakeasy|也可以关注行星酒馆YouTube频道收听播客:https://youtube.com/@Planet.Speakeasy|与主播、嘉宾分享感兴趣的话题与感想,可ins私信或电邮 planet.speakeasy@gmail.com
Comments 
Download from Google Play
Download from 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