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斯福外星電台 SIFU Alien Radio
斯福外星電台 SIFU Alien Radio
Claim Ownership

斯福外星電台 SIFU Alien Radio

Author: 回看工作室 Atelier Hui-Kan

Subscribed: 0Played: 0
Share

Description

斯福外星電台是什麼? 是「斯福」地區的外星人電台?
還是電台設在外星?

OK,斯福,是位於太陽系地球臺灣島臺北盆地裡的兩個
小小行政區:斯文里和福佳里——它們分別位於一條叫
做基隆的河的南北岸。

所以,斯福外星電台–SIFU Alien Radio,其實是耳朵星系的星際外派員們,在這兩區域附近,進行聆聽的探索和採集,並定期發射回報給母星系的一個外送⋯⋯,呃,播送台。

----------------------------------------

SIFU Alien Radio is a work in progress by Atelier Hui-Kan 回看工作室, part of the public art project 家的形狀-The Shape of Home.
Most of our content is related to two areas in Taipei city, Siwenli and Fujiali, and the interviews with the inhabitants, neighbours and visitors are mostly in Mandarin or in Taiwanese. But we are regularly proposing some field recordings from these places, some in-site improvisation with local musicians and also some works by other sound wanderers in Asian cities.

Atelier Hui-Kan 回看工作室
https://www.facebook.com/atelierhuikan

家的形狀-The Shape of Home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5562674196


主辦單位: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斯文里三期整宅及華榮市場公辦都市更新」公共藝術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58 Episodes
Reverse
上午的樹德公園一角,斯福外星電台特派員,在返回耳朵星系之前,以地球女子的聲音,Call in到華聲電台主持人-綺綺的節目中⋯⋯。 四周街區如常,物景更迭,故事輪轉,留一隻耳朵,給你生活的地方吧。 節目錄音:2024.08.30 特別感謝:華聲電台 / 主持人綺綺 歌曲公播授權:滾石音樂 歡迎留言: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sq5uxv00ky01u79fwpd6nf/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歌手與演員王識賢,曾在1996年發表過一張名為《酒醉的恰恰》台語專輯。其中第三首曲目〈豬屠口的春天〉,歌名引人好奇。 這首歌的詞曲創作人,是樂壇知名的吉他手與音樂人楊騰佑。他親自來說說,為什麼會創作出〈豬屠口的春天〉這首歌。 特別感謝 : 楊騰佑 先生 歡迎留言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sq5uxv00ky01u79fwpd6nf/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在豬屠口的樹德公園裡,曾經有過孩子打赤腳玩耍和撿落葉挖土坑燜烤地瓜的年代,當今則有頗受孩子們歡迎的大型攀爬遊具......,但無論如何,大多數的孩子,對公園的印象,都是白天的。然而,Yuki的童年記憶裡所保存的,卻是夜晚的樹德公園,且不時還流露出熱情熱切的氛圍。當時家中的男性長輩會牽著年幼的她,在晚飯後去公園一角聽人「講古」或「講話」。但到底,是什麼樣的「講話」,需要藉著帶孩子散步的名義,才好出去參加呢?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sq5uxv00ky01u79fwpd6nf/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Yuki,1968年出生,是家中么女,成長並受愛護於小康家庭中,自小和家人居住在位於離豬屠口僅相隔一條昌吉街的蓬萊里樓房__至今家中長輩仍生活在此地。 從兒時起,昌吉街的另一側,就是父親殷殷告誡不可前往的「危險所在」。然而在她兒時所就學的大同國小裡,有一大部分的同學,都來自街的那一頭......。 6月中旬的一個上午,她在多年後又跨越了那條兒少時隱形的空間界線,來到樹德公園的老樹下,講述了屬於她的豬屠口經驗。 講述時間:2024年6月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sq5uxv00ky01u79fwpd6nf/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承 #52,在工作坊期間,在花蓮生活和念研究所的祜筑,也聆聽了她成長的地方–位於新北市汐止的父母家。 她紀錄安靜時刻的家中空間,也紀錄陪父親一起走路去市場買菜的過程,並且錄下了父親在家中打電話聯繫台南老家家人的場景。 家或許是這些,家,也不只是這些。 祜筑也探問著已經成長並離家獨立生活的自己——對一個容易因求學和後續工作需求而移居的年輕生命而言,「家」的形狀或意義,又能如何地擴散、拓展? 紀錄期間:2023.04 地點:汐止中正市場周邊,和附近的住家中 聲音紀錄者:陳祜筑 照片提供:陳祜筑 陳祜筑自介:喜歡寫字,像畫一樣。 留下你的回饋 :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sq5uxv00ky01u79fwpd6nf/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去年春天,年輕的研究生祜筑從就學的花蓮北上來參與耳朵星人的聲音紀錄工作坊。 這是她在工作坊期間,與她可以拉長到手上的「那對耳朵」的初次合作。 她在大龍-昌吉街口一帶對街區聲音進行探索,我們可以跟著她,在這個她所不熟悉的街區裡,去隨機且安靜地駐足於人們的街邊日常旁,聆聽在這裡上演的生活切片。 錄音時間:2023年4月 聲音記錄:陳祜筑 陳祜筑自介:喜歡寫字,像畫一樣。 留下你的回饋: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sq5uxv00ky01u79fwpd6nf/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繼上集,73歲的斯文首善社宅居住者_L先生,繼續講述他的人生:從他現在居住的社宅大樓,到他期望中比擬國宅的“社宅”模式,從他對政府的不滿,再講述到他的祖輩父輩,在不意間也將一兩頁台灣史,掀開了一角......。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sq5uxv00ky01u79fwpd6nf/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睽違了兩週,終於迎來外派員第五十次對耳朵星球的發送! 這別具意義的第五十次發送,讓我們回到「斯文首善」社宅 : L先生,是一位長者、領有重大傷病卡的社宅居民、洗腎人、領低收津貼的市民、具有獨特幽默感的前廚師、前大樓管理員、前多國工作經驗者。 坐在大樓前庭的花圃邊,以一隻視線模糊的眼睛看著前方,他說他將據實以報,否則可以送他去管訓,但希望不會是送去烏克蘭前線。 錄音時間:2024.02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sq5uxv00ky01u79fwpd6nf/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因緣際會下,2014年華興街上,出現了一家這個街區幾乎未曾見的營業類型:藝廊空間–宣藝術。 創辦人和藝廊專業工作者–洪兆宣,自幼學習視覺藝術也從事藝廊工作多年,後來她受到從事慈善醫療與專業職能治療師的先生的啟發,以宣藝術為平台,開始深耕特殊族群如聽語障、罕病、身障創作者的藝術作品發掘工作,是少見的藝術服務類型的社會企業。 除了提供這些創作者的優秀作品能在適切的環境中被呈現,並扮演有利社群對話的藝文平台外,她也邀請展出者,一同貢獻一部分的作品販售盈餘給其他弱勢族群,促進自我賦權和支持網絡。而這十年一路走來,從對這個街區全然的陌生,到鄰里微型藝文友善網絡的形成,仍是現在進行式的宣藝術在地耕耘軌跡,亦是十分可貴。 歡迎留下意見: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sq5uxv00ky01u79fwpd6nf/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一集所觸及的主題,大概是對耳朵星系人而言最遙遠的距離了——那是關於「寂靜星球」上的故事。 由巷弄內一間獨特藝廊的創辦者–兆宣,來為我們講述,2023年底她邀請在藝廊中展出的,這位寂靜星球上的畫家、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同時也是她既熟悉又陌生的大學同學–劉勁麟。透過寂靜星球上的創作者勁麟的故事,她也在分享中帶我們一起試著想像,每個人生命的自我完整,如何獨一無二,又如何可能? 講述者:宣藝廊創辦人 洪兆宣 錄音:25/11/2023 照片:劉勁麟 油畫作品。(非原作比例。感謝宣藝術提供) 歡迎留下意見 :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sq5uxv00ky01u79fwpd6nf/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斯文首善」社會住宅,住戶陸續入住大約是在兩年前,這前後期間,社宅一樓和它隔壁–樹德公園四邊的店家風景,也逐漸產生了變化:例如好幾間迥異於此街區中慣見的餐飲類型的商家,以小店的規模,穿插於原本的老店面風景中,各自的營運時間也已經一年多到兩年多不等:咖啡甜點店,道地的日式家常飯糰,手工義式冰淇淋,餐酒館,吐司專賣店⋯⋯等等,它們出現這裡,是否暗示著移居到此的新住戶們在生活模式的想像和飲食習慣上的差異?或者其實也回應了一部分原住戶們有待開發的、對鄰近餐飲內容多樣性的期待?以及多少吸引了一些其他區市民的跨街區移動和消費?當然,也可能和周邊更商業化街區的店租壓力有關,促使想開店創業的青壯世代,做了不同的選擇。 本集的講述者,是「斯文首善」社宅一樓面向公園側,「塔拉塔列 手工義式冰淇淋」的冰淇淋師兼店長。來自台北另一街區的他,分享他的店落腳這裡的機緣、與鄰近顧客的互動,以及作為一位冰淇淋職人的理念和自我要求。 歡迎留下您的回饋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sq5uxv00ky01u79fwpd6nf/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斯文首善」社會住宅,住戶陸續入住大約是在兩年前,這前後期間,社宅一樓和它隔壁–樹德公園四邊的店家風景,也逐漸產生了變化:例如好幾間迥異於此街區中慣見的餐飲類型的商家,以小店的規模,穿插於原本的老店面風景中,各自的營運時間也已經一年多到兩年多不等:咖啡甜點店,道地的日式家常飯糰,手工義式冰淇淋,餐酒館,吐司專賣店⋯⋯等等,它們出現這裡,是否暗示著移居到此的新住戶們在生活模式的想像和飲食習慣上的差異?或者其實也回應了一部分原住戶們有待開發的、對鄰近餐飲內容多樣性的期待?以及多少吸引了一些其他區市民的跨街區移動和消費?當然,也可能和周邊更商業化街區的店租壓力有關,促使想開店創業的青壯世代,做了不同的選擇。本集的講述者,是「斯文首善」社宅一樓面公園側,開店至今一年半的「近藤日式飯糰」店長近藤先生,和在講述中擔任他的翻譯的台灣工作夥伴。 歡迎留下回饋: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sq5uxv00ky01u79fwpd6nf/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斯文首善」社會住宅,住戶陸續入住大約是在兩年前,這前後期間,社宅一樓和它隔壁–樹德公園四邊的店家風景,也逐漸產生了變化:例如好幾間並非此街區慣見的餐飲類型商家,以小店的規模,穿插出現於原本的老店面風景中,各自的營運時間至今也一年多到兩年多不等:咖啡甜點店,道地的日式家常飯糰,手工義式冰淇淋,餐酒館,吐司專賣店⋯⋯等等,它們出現這裡,是否暗示著移居到此的新住戶們在生活模式的想像和飲食習慣上的差異?或者其實也回應了一部分原住戶們有待開發的、對鄰近餐飲內容多樣性的期待?以及多少吸引了一些其他區市民的跨街區移動和消費?當然,也可能和周邊更商業化街區的店租壓力有關,促使想開店創業的青壯世代,做了不同的選擇。 本集的講述者,是樹德公園對面,開在老雜貨店旁的「蕼蒔荳留」咖啡店營運者。這裡屬於原本等待都更,隨時面臨拆遷計畫啟動搬遷的斯文二期整宅街區。 (訪錄日:2023年12月底) 「蕼蒔荳留」店家自介: 相信咖啡與甜點的存在能給予人們適時,適當的美好。 我們不斷嘗試研發出看似家常,不膩口讓人回味的自製甜點。 無論是在於每樣食材的風味凸顯上, 還是在口感的呈現,都希望讓人擁有幸福會心一笑的瞬間。 我們都曾經體驗過,一杯咖啡或甜點,常是我們愛不釋手的小確幸。 甚至變成一種習慣,一種回憶。 剛剛好的幸福,也是「蕼蒔荳留」想帶給大家的生活日常。 歡迎留下聆聽回饋: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sq5uxv00ky01u79fwpd6nf/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夏季夜晚巷弄中,某戶人家的冷氣排水,一滴一滴,敲擊在下一戶的遮雨棚上。四周相對安靜,屬於貓的好奇心,驅使牠從幾戶遠的二樓浪板,往這裡慢慢移動靠近,沒多久,又縱身跳開,接著牠踏上空調機組旁的機車座椅,凝視隔壁窗戶透出的光影動靜......。幾分鐘後,牠出現在巷子轉往街道的地面排水溝,輕巧地閃過一兩輛機車和一個突然跑過的人類,來到靠近大路的街角......。 歡迎留下回饋: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sq5uxv00ky01u79fwpd6nf/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作為自然界回音定位(echolocation system)的強手,蝙蝠透過反覆送出超高頻率的聲波、與接收聲波的回音,對周遭的物體加以定位與辨識,讓自己得以在黑暗環境的空中暢飛無阻,也透過同樣的技能捕食飛行中的蚊蟲。然而,即使像東亞家蝠這樣親近人類居住環境的蝙蝠物種,這通常發生在入夜時分半空中的熱鬧“音場”和狩獵場景,卻因為人耳聽不到超高頻聲音,以及牠們在昏暗中嬌小又一閃而過的身影,因而在人類耳中顯得異常安靜_即使當一位在入夜公園中閑坐者的頭頂上空,可能正有數隻蝙蝠在穿梭忙活。 本段聲音發送,由四個小段串成:從人耳所聞,漸次進入到東亞家蝠尺寸和獨特聽覺世界的感知模擬中。一起來當一分鐘的東亞家蝠吧! 第 1 分鐘:人類耳朵聽到的樹德公園一角 第 2 分鐘:人類耳朵聽到的樹德公園一角+超音波錄音機捕捉的東亞家蝠 第 3 分鐘:拿掉人的公園聲景,只留下超音波錄音,試著模擬從東亞家蝠角度可能會聽到的樹德公園空間。 第 4 分鐘:再進一步吧 - 試著想像如果你縮小成一隻小小的東亞家蝠的體型,並進入牠的生命節奏,這時你所能感知到,從自己和周邊同類所發出並接收到的聲納訊息樣態。 請留下您的回饋: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sq5uxv00ky01u79fwpd6nf/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週發送,先來聽主持人阿泓的播音員傳承之路,然後兩位主持人聊聊他們各自的主持方式、阿泓的母語資料庫養成、AM的call in時段對聽眾社群的作用、以及從營業角度,如何回應分眾市場下以年長者為主的聽眾群需求_但有時候主持人又身兼了近似關懷專線社工的功能。最後,隨著穩定帶狀節目的運作,和主持人個人“聲緣”所交織培養出來的,有「溫度」和累積感的空中情誼。 主持人阿泓:「用心聽,是廣播最好的方式。」 --------------------------------------------------------------------------- 講述者:主持人阿泓,主持人綺綺 特別感謝:華聲電台 歡迎留下回饋或意見: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sq5uxv00ky01u79fwpd6nf/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士林美崙街巷弄裡的華聲公園旁,有條華聲街,兩個名稱,都來自華聲街上,創立至今已將近70年的「華聲廣播電台」。 華聲電台是台灣最早設立的AM調幅民營電台之一,見證了廣播媒介的獨大和極盛時期,也經歷後續其他類型的傳播媒體發展、禁歌年代、語言政策的更迭⋯⋯等等。 華聲一台(AM1152)在轉型的過程中,有規劃地培訓新一代的台語主持人才,華聲的內製節目主持人:阿泓,也投入培訓年輕主持人的工作中,主持群之一綺綺,就是在十多年前經由他的帶領進入電台主持專業。 在上午的華聲公園一角,兩位主持人向耳朵星外派員,分享了各自的電台人生:在〈上集〉裡,他們談到各自與廣播世界的淵源,以及AM商業電台的歷史背景、主要使用語言、電台聲音風格塑造、法規框架,最後,還有個人觀點下的廣播領域時代定位。 --------------------------------------------------------------------------- 講述者:主持人阿泓,主持人綺綺 特別感謝:華聲電台 歡迎留下回饋或意見: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sq5uxv00ky01u79fwpd6nf/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入夜,從昌吉街繁忙的路口轉進大龍街,經過巷角忙碌的小吃攤,人的活動聲漸漸取代車流聲,嘈雜中,兩個戲劇化的吵架聲從隱約到清晰,隨著腳步靠近,我們就在當代布袋戲酬神戲臺的絢彩燈光音效,俚俗趣味的口語對白,還有自由嫁接的過場音樂裡,踏進被強力擴音的神怪離奇情節。 地點:樹德公園一角 時間:2023 夏季晚間 掌中戲團:嘉義天文閣 劇目:不明 --------------------------------------------------- 請留下您的回應: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sq5uxv00ky01u79fwpd6nf/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一個五月天晴的週六上午,住在舊士林周邊街區,大約十一歲的九位女孩,聚集在華聲公園裡,以認識和採訪「耳朵星系外派員」的任務為由,進行了幾個經由耳朵星人認證的登入練習: 1. 假如沒有眼睛:在公園和巷弄矇眼移動 2. 靜默行走:從公園到市場口的聲音清單 3. 聲音如果有樣子:市場裡的聆聽地圖 各位在這裏會聽到的,是她們在第一個和第二個練習後的個別分享。 而第二個段落(聲音清單),是女孩們嘗試以最安靜的方式,一起從公園口,途經美崙街,走到市場口。她們在這短短三百公尺的靜默慢行過程中,一邊試著記下所有陸續聽到的音源和種類。而這一段的錄音,是由其中兩位女孩所錄製的。 ------------------------------------------- 特別感謝:台北市文昌國小、「家的形狀–家事報」採編小組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現今「斯文首善」大樓位址的前身,是「斯文里三期」整宅。作為這一區舊時代國宅其中之一,那是怎樣的一棟建物?和週邊其它整宅有何異同?又曾為住在這裡頭的居民形塑了怎樣的共同生活空間呢? 來聽聽在#33和#34集〈豬屠口的「四百擊」少年〉中,曾和我們講述他年少時期豬屠口經驗的H,他記憶中的這棟三期整宅,以及他當時所觀察的,有關窄小的老式住宅和人們所依存的信仰間的關係。 而「豬屠口」,除了是斯文里一帶的地名,在過往,也是遠近皆知的此地幫派角頭組織代稱。先前在 #27 中,講述北安府由來與祭典流程的居民陳先生,這次來說說從家中長輩角度看到的街巷幫派追鬥場面,和面臨都更迫切性下的宮廟存續問題,以及信仰圈斷代的現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