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僧敲月下門
僧敲月下門
Claim Ownership

僧敲月下門

Author: 淨覺苑 釋見溟 法師

Subscribed: 3Played: 19
Share

Description


《佛典故事》啟發心靈迷惑趨向光明,藉由故事分享來淨化心靈深處
由佛陀的教法與生活結合找到自己的身心安頓!來聽《佛典故事》
歡迎您的來信與準時收聽本節目,我會一一地幫您解惑,也請「訂閱」與「分享」這個頻道來支持本節目!如果您喜歡這個頻道,請幫忙在iTunes(Apple Podcast)打星評分,讓更多人收聽到這個頻道,傳播正能量!
聯絡信箱:jain-ming0609@hotmail.com
加入line官方帳號:@924qegto
網址:https://jianming.firstory.io/

98 Episodes
Reverse
有愛則有苦

有愛則有苦

2024-04-1513:34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蘇曼女與十比丘

蘇曼女與十比丘

2024-05-2712:45

《賢愚經.卷第十三.蘇曼女十子品第五十八》 昔日,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位須達長者,最小的女兒名叫蘇曼,相貌端嚴,容顏殊妙,最受長者疼愛,勝過其他子女,每當長者外出遊行時,必定帶著蘇曼同行。一日,長者帶她來到精舍,蘇曼女見到佛陀踴躍歡喜,發願以上好香品塗抹、莊嚴如來住處,當時,蘇曼女手中正拿著蘋婆果,並將蘋婆果供養如來。 佛陀隨即於蘋婆果上,書寫各種香料名稱後,還給蘇曼女。蘇曼女和父親須達長者回到城裡,便依照佛陀的指導,著手尋找、採買上等妙香,並帶至祇洹精舍,親自研磨,天天如此。 此時,鄰國持叉尸利國王,正好派遣一子出使至舍衛國。持叉尸利王之子初到異邦,四處觀看,輾轉來到祇洹精舍,見到容貌殊妙的蘇曼女研磨香粉,於是動心想要娶她為妻,隨即入城向舍衛國波斯匿王稟告:「有位蘇曼女相貌端嚴,正合我意,懇求大王將此女賜我為妻,請勿違背我的心意。」波斯匿王問道:「蘇曼女是誰家女兒?」持叉尸利王之子回答:「須達長者。」波斯匿王回答:「此事我不能作主,您得自行向須達長者請求。」持叉尸利王之子又再度稟白:「如果大王允許,我將親自乞求。」波斯匿王便應允了。 於是,持叉尸利王之子發遣隨行侍從,帶著車馬騎乘及各種物品,先行回國,只留下一頭大象。持叉尸利王之子隨即騎著大象來到祇洹精舍,擄走蘇曼女,揚長而去;須達長者聽聞消息,立刻派人追逐,由於大象行走速度非常快,長者所派遣的人追趕不上。持叉尸利王之子便將蘇曼女帶回本國娶其為妻,之後,蘇曼女有了身孕,生下十顆卵,每一顆卵破開後,各有一名男孩,總共有十名男孩,形貌俊好,異於常人。 十個男孩逐漸長大,個個身手矯健,英勇非凡,然而卻喜愛打獵,傷害眾生性命。母親蘇曼女憐愍眾生受苦,勸導他們停止捕獵眾生。十子們回答蘇曼女:「射獵是最快樂的事,如今母親出口阻攔,難道是因為討厭我們嗎?」蘇曼女告訴十子:「母親就是因為疼愛你們,所以才出面制止;如果討厭你們,就不會這樣說了。因為凡是殺生之人,將來都將墮入地獄,受無量苦果,數千萬年之間,恆常被有著鹿頭、羊頭、兔頭各種禽獸面孔的阿傍地獄獄卒所獵殺,歷經無數歲月,縱然想要求得解脫,卻莫可奈何,無法脫離。」 十子們齊問蘇曼女:「母親所說的這些道理,是您自己想的?還是從他人口中聽聞得知呢?」蘇曼女告訴十子:「這是我往昔跟隨佛陀,聽經聞法所了解的道理。」十子們好奇地問:「佛陀是什麼樣的人?請母親為我們詳盡說明。」 蘇曼女對十子說:「孩子們,你們沒聽說過嗎?佛陀是迦維羅衛國淨飯王的兒子,相貌莊嚴,本來應是轉輪聖王,但因厭離老病死苦,所以出家修行,願行成就,得無上佛果。佛陀具丈六金身,相好無比,證得三明六通,對一切世間、出世間法通曉無礙,既能了知過去一切,也知道無窮盡的未來,透達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猶如觀掌中明珠。」十子們聽了,內心十分歡喜,更問蘇曼女:「如今佛在何處,我們可以見到佛嗎?」蘇曼女回答十子:「佛陀就在舍衛國。」十子們紛紛請求母親蘇曼女,讓他們前去覲見佛陀,蘇曼女隨即聽許,便與十子回到舍衛國。 須達長者見到十位外孫,非常歡喜,倍加疼愛,帶著他們來到祇洹精舍覲見如來。十子們見到佛陀,相好莊嚴,更勝於前所聽聞的數千萬倍,歡喜莫名,不能自禁,佛即慈悲為他們宣說微妙法義,十子們同時證得法眼淨,並向佛陀請求出家。佛陀問道:「你們的父母允許你們出家嗎?」十子們回答:「尚未稟告父母。」佛言:「父母未聽許,不得薙染出家。」在一旁的須達長者立刻稟白佛陀:「他們皆是我的外孫,我現在同意讓他們出家修行,在情理上是說得通的。」佛陀便允許了。十子們鬚髮自落,法服著身,即成沙門釋子,個個精勤辦道,很快地證得阿羅漢果。十位比丘彼此相互欽敬,出入同行,住在同處,深受舍衛國百姓的擁護愛戴。 阿難尊者請問佛陀:「十位比丘究竟修了何種福德,既能出生於尊貴之家,個個容貌端正奇特,又能值遇世尊,聞法修道,漏盡煩惱,離苦得樂?」 佛陀告訴阿難:「過去九十一劫前,有位毘婆尸佛於世間教化因緣圓滿,即入涅槃。佛弟子們將毘婆尸佛的舍利廣為流布,建造無數佛塔供養。其中,有一座佛塔,因年久失修,頹敗壞朽,當時,有一位老母發心修補此塔,恰好有十位少年經過,見到這位老母修補佛塔,於是問道:『你為什麼要修塔?』老母回答:『這是一座尊貴的佛塔,功德巍巍,我希望藉此修補佛塔功德,將來得到良善的果報。』十位少年聽了非常歡喜,共同發心成就修塔功德。當佛塔修建圓滿之際,齊心發願希望未來世同時出生,與此老母共為母子。 從那時候起,九十一劫中,十子們無論投生天上、人間,皆同時出生,共享福報,快樂無窮,並有三事常勝他人:一者相貌體形端正俊朗,二者為眾人愛敬,三者壽命綿長。從過去直到現在,不曾墮入三塗惡道,今生值遇如來住世弘化,聽聞如來法音,蒙受潤澤,滌盪內心塵垢,斷盡煩惱,同證道果。 大眾知道當時發心修補佛塔的老母是誰嗎?就是現今的蘇曼女;而十位少年即是今日的十位阿羅漢尊者。」當佛陀說完蘇曼女與十比丘們的殊勝因緣後,與會大眾心開意解,或證得須陀洹果、或證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者,乃至發大乘心證得不退位者,更對佛陀開示的佛法真義,生起無上信心,歡喜奉行。 佛陀般涅槃前,曾教示造塔的意義:「使諸行人皆見佛塔,思慕如來法王道化,生獲福利,死得上天。」修建塔寺可以讓後人不忘佛陀的教誨、令僧眾安心辦道、佛法廣為流布,功德不可思議;如同十比丘,前世隨喜助益老母共修佛塔,生生世世常得富貴長壽、眾人愛敬,得遇如來出家證果。三寶福田中,恆以恭敬心、清淨心廣修供養,皆是為未來廣植親近三寶的勝因!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鸚鵡聞法得升天

鸚鵡聞法得升天

2024-05-2207:58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賢愚經.卷第十二.二鸚鵡聞四諦品第五十一》 昔日,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位須達長者,對佛法十分恭敬,是非常發心護持佛教的善信檀越,一切僧眾日用所需,無不盡心供養。因此,比丘們經常往來長者家中,並為他開示說法。長者家中有二隻鸚鵡:一隻名為律提,一隻名叫賒律提;這二隻鸚鵡天生聰明,能聽懂人語。每當比丘們來到長者家時,就先告訴這二隻鸚鵡,由牠們向家裡的人稟報,方便長者家人為比丘們備好坐具,歡喜迎接。 一日,尊者阿難來到長者家,看見這二隻鸚鵡聰穎伶俐,十分喜愛,就對牠們說:「我現在要教你們佛法。」鸚鵡們聽了非常歡喜,於是阿難尊者就教授四諦法,並教牠們背誦偈子:「豆佉 三牟提耶 尼樓陀 末加」(意即:苦、集、滅、道)。二隻鸚鵡聞法後,雀躍不已,隨即飛到長者家門口的樹上,又飛下來,如此飛上飛下,來來回回七次,口中不間斷地誦念四諦妙法。二隻鸚鵡當天夜晚棲止於樹上休息,沒想到卻被野狐狸吃掉,但因好樂佛法的善心,因此,命終往生四王天。 次日,阿難尊者於應供時間,搭衣持缽,進入城內乞食,聽聞二隻鸚鵡被狐狸殺害,心生哀憫,回到精舍,向佛稟白:「須達長者家裡有二隻鸚鵡,弟子昨日教牠們誦讀四諦法,不料昨天夜裡命終。不知牠們的神識投生何處?懇請如來慈悲告知。」佛陀告訴阿難:「善聽善聽!由於你的一片善心,當為你說,令你歡喜;由於你為二隻鸚鵡教授妙法,牠們歡喜受持,命終之後,已經投生四王天。四王天的一日一夜,相當於此閻浮提人間的五十年,四王天一個月也是三十天,一年有十二個月,此天的壽命為五百歲。」 阿難接著請問佛陀:「當四王天的天壽享盡,又會投生到哪裡?」佛陀回答:「將會投生到第二層天的忉利天。忉利天的一日一夜,相當於人間的一百年,同樣也是一個月三十日,一年十二個月,忉利天人的壽命一千歲。」 阿難又問:「忉利天命終之後,又當投生何處?」佛陀說道:「將往生第三層天的夜摩天,夜摩天的一日一夜,相當於人間二百年,一樣也是三十天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夜摩天的壽命二千歲。」 阿難再問:「夜摩天壽命結束之後,又會往生到哪裡?」佛言:「當投生到第四層天的兜率天上,兜率天的一日一夜,相當於人間四百年,同樣是一個月三十天,一年十二個月,兜率天的壽命四千歲。」 阿難接著又問:「兜率天命終之後,將會投生何處?」佛陀回答:「當往生第五層天的化樂天。化樂天的一日一夜,相當於人間八百年,一樣是一個月三十天,一年十二個月,化樂天的壽命八千歲。」 阿難再問:「化樂天的天壽享盡,又會往生到哪裡?」佛陀答道:「將會往生至第六層天的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的一日一夜,相當於人間的一千六百年,也是三十天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他化自在天的壽命一萬六千歲。」 阿難又問:「於他化自在天命終後,將會投生何處?」佛告訴阿難:「此時,會投生至第五層天的化樂天,接著命終,再投生第四層天,如此依序,投生至第一層天四王天,如是上下往返七次,投生六欲天中,享受天福,極盡天壽,無有短壽夭折。」 阿難再問:「當六欲天的天壽享盡之後,將會往生何處?」佛陀回答:「當下生閻浮提,投生於人間,出家學道。由於前世為鸚鵡鳥時,誦持四諦妙法,心開意解,所以此世將證得辟支佛果,一位名叫曇摩,另一位名為修曇摩。」 佛陀告訴阿難:「一切諸佛、眾賢聖以及天人的品類,所受用的福德多寡,都是由於前世於佛法中所種的善因,以致於日後獲得各個不同的殊勝妙果。」 此時,阿難及與會大眾,聽聞佛陀開示,無不歡喜奉行。  佛法云:「因地心,果地覺。」經典中兩隻鸚鵡因為聽聞四聖諦妙法,歡喜誦讀,命終之後,不僅往返投生於六欲天內,天壽享盡,最終,降生人間證得辟支佛聖果,果報殊勝不可思議。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身為佛弟子,更應把握此生修行學佛的勝緣,精勤努力,禪修聞法,於日常中不斷反省檢討,覺察覺照;於生活中廣集福慧資糧,以成就聖道,究竟解脫為志向。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阿育王經.卷第十.優波笈多弟子因緣第八.下樹因緣》  南天竺國有一位善男子出家修行,然而他始終放不下對自己色身的愛戀,經常以酥油塗抹全身、以香湯水沐浴,又用各種上等美味飲食滋養色身。因為對色身的愛執,使他無法契悟真理,不得解脫成就聖道。 他因此非常煩惱,思惟著有誰能為他說法?他聽說在摩偷羅國,有一位比丘名優波笈多,是釋迦牟尼佛所授記「教化弟子中,最為第一」者,便啟程前往摩偷羅國。抵達後,先頂禮優波笈多尊者,然後合掌稟白:「大德!佛已入涅槃,懇請大德今作佛事,為我說法。」 優波笈多尊者觀察這位比丘,得知此身已是其最後身,且已發解脫生死之心,卻被色身的愛執煩惱所繫縛。於是優波笈多尊者對比丘說:「善男子!你若願意隨我教化,我當為你說法。」比丘回答:「我願聽從所教。」 尊者帶著比丘來到山中,以神通力化現一棵高大無比的巨樹,要他爬上去,比丘便立即爬上大樹。尊者又在樹下四周圍變化深廣一千肘的大坑,告訴比丘:「現在依序放開你的雙腳。」比丘受教,雙手緊抱著樹幹,放開雙腳。接者,尊者又要他鬆開一隻手,比丘仍受教,放開一手,尊者更要比丘將另一隻手也放開。 此時,比丘回答:「如果再放手,我就會掉入深坑摔死!」尊者說:「我們先前共同約定,你願意聽從一切所教,現在為什麼不接受我的話?」比丘決定遵照指示,於是在放開手、縱身墜落的剎那之間,頓時醒悟,剛才憂惱怖畏之心,都是來自於對色身的愛執,若無此癡愛,何來怖畏?比丘當下便斷除了對色身之愛縛,而就在他墮到地面時,大樹及深坑都消失不見。 尊者為他宣說佛法要義,比丘精進用功思惟真理,最終漏盡煩惱,證得阿羅漢果。於是優波笈多尊者便依照自己的慣例,凡度化一人證得阿羅漢果者,即取一籌投於石窟之中。  古德云:「癡愛即是生死根,不拔其根難解脫。」修行學佛的目的就是要解脫生死,透過聽經聞法,以般若智慧如實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欲愛色愛、勝報榮譽等一切境界都是緣起性空、虛妄不實。時時刻刻觸物起照,不執著四大五蘊之身為實有,不落入好壞、美醜、憎愛取捨等分別,這念心始終堅住正念,保持清楚明白作主,如是用功,邁向清淨解脫的光明大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慈悲化鯨度眾生

慈悲化鯨度眾生

2024-05-0609:35

《六度集經.卷第一(三)》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行菩薩道時,曾經是一位商人,名叫貧窶,他經常在國與國之間做買賣。這一次,貧窶與一群好朋友們又乘船遠至他國去做生意。 在海上航行的途中,貧窶不時來到甲板,站在這裡透氣,當貧窶望向海洋時,忽然見到海中的大魚追食著小魚群,只見大魚群快速的張開大嘴不斷的吞食著,小魚們倉皇的逃避,卻躲不過被大魚吞食的命運,成群的小魚很快就消失在大魚的口中,它們的生命就這樣消失。 貧窶感嘆著小魚的無助與弱肉強食的無奈,他想著:「生命源遠流長,在不斷的變換外形中綿延,不知道這個道理的眾生卻在每一生中互相爭奪與殺伐,造成後世更深的怨懟與仇恨,冤冤相報無盡。我願以自己的色身布施給魚兒們,以換取無數的小生命,不再被大魚所追殺。」 於是貧窶跳入海中,捨身布施行菩薩道。在這一生命終之後,轉世投胎為身體巨大的鯨魚王,領導著海中的魚群自在的生活。 在靠近海邊有一小國,正遭逢嚴重的旱災,人民無以為食,竟然互相殺害,彼此噉食人肉維生。慈悲的魚王知道了,心裡想「這是多麼悲慘的事啊!旱災什麼時候才會結束呢?他們這樣互相噉食,終會走上絕境的。」 於是魚王游到淺灘上,希望以自己的身體維持大眾的生命。海邊的居民看到這麼大的魚,喜出望外,他們感謝天神送來了食物,紛紛互相走告:「大家快來啊!有一條大魚停在岸邊,大家趕快去食用。」 就這樣,每天都有人帶著刀,在鯨魚王的身上任意的割下他們所需要的魚肉來維持生命,鯨魚王龐大的身軀被刀切割得遍體鱗傷。幾個月過去了,鯨魚王忍著痛,居然還活著。魚王犧牲自己以救活大眾的這種大慈悲心感動了天神,天神從天界來到鯨魚王的身邊,合掌問道:「慈悲的鯨王啊!您用自己的身體養活大眾,每天還要忍受人們一刀一刀的割切,這樣的痛苦是無法形容的!您為什麼不捨離這個報身,只要留下魚身給大眾就可以了!」 鯨王回答:「我不能這麼做啊!如果我死了,這魚身很快就會腐爛掉,人民將再度陷入饑餓的困境,又會開始互相殺害、噉食人肉以生活。我實在不忍心見到這種慘狀再度發生,所以,我一定要堅持活下來。」天神被鯨王這種捨己救人的願心所感動,由衷的讚歎:「鯨王啊!您這麼樣的慈心廣大,將來一定能成就無上佛果,廣度無量無邊的眾生。」 有一天,一位村民拿著斧頭,爬到鯨王的頭上,用力的砍下鯨王的頭帶回家烹食,鯨王才因此結束了這一世的生命。 捨報的鯨王轉世為皇太子,太子生來聰慧,在成長過程中,處處都流露出悲天憫人的胸懷,深受國人的愛戴。 有一年,國內旱災,農作沒有收成,國人貧困潦倒,皇太子於是建議父王免除國人的稅收,自己也是粗食淡飯,盡力的救助人民。他深深的懺悔,自己沒有福報,所以不能福庇子民;由於自己的罪業,使人民生活在災難中,不能安居樂業。 太子於是長跪發願:「我願意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上天的甘露潤澤,期望能解除國人的災難,人民都能豐衣足食,生活得無憂無慮。」太子哀慟的懺悔,他真誠的希望人民能安樂的生活。他至誠的發願,感召了大慈悲的佛陀帶領五百位出家比丘來到太子的國家,讓他們培植福田。佛陀與眾比丘才剛踏上邊界,國王、太子帶領著皇族都來恭迎佛陀到皇宮接受供養,一路上,百姓們歡喜得匍匐於地,恭敬的頂禮佛陀。當佛陀安詳徐步的走過時,大眾感受到佛陀的慈祥與光明,他們覺得災難即將過去了。 見到佛陀的太子,悲喜交集;悲的是由於自己的罪業深重,使人民遭受饑饉之災,喜的是佛陀慈悲普照,為人民種福。太子在佛陀面前涕淚悲泣,長跪頂禮的說道:「佛啊!國家久旱不雨,至使五穀不收,這都是我沒有福報,我的罪業帶給子民的是災難。慈悲的佛啊!我願意犧牲自己以換取人民的安泰。」佛陀回答說:「太子啊!你的慈悲喜捨是十方諸佛菩薩都知道的啊!你真誠的懺悔與發願,即將解除國內的災難。」 不多時,天上降下甘霖,解除了長久的旱象,人民感恩佛陀的普照與仁心愛民的君王。由於佛的教化,大眾學到了唯有互相幫助、彼此體諒,化解心中彼此的分別、嫉妒與仇恨,才能使這個共同生活的地方免於災難。國家中所有人民更加恭敬三寶、深信佛法,真正做到信受奉行。從此以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是落實菩薩行門的箴言。 人們的煩惱與痛苦,大多來自於「我」,因為我執深重,因此養成了自私的習氣,心念常在比較中,生活便有許多是非與煩惱。 什麼時候才能放下「我」?唯有把別人看得比自己更重要的時候!如同母親對自己的小孩,無怨無悔的付出,慈母的光輝令人動容。菩薩視眾生如己子,不也是同樣的胸懷?只是菩薩無私,所愛的沒有親疏之別。因為把大眾看得比自己更重要,「我執」的煩惱自然放下,不僅成就自己菩薩的志業,也度化了眾生。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妙色王求法因緣

妙色王求法因緣

2024-04-2912:58

《佛說妙色王因緣經》 過去,世尊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弘化時。一日,世尊出定後,為四眾弟子演說無上甘露微妙法音,無量百千大眾前後圍繞世尊,六根不動、專注聽聞法要。此時,有眾多比丘見大眾身心寂靜,慇懃聆聽世尊說法,都感到疑惑、不可思議,於是請示佛陀:「唯願世尊慈悲為我等斷除疑網;如來大師無上法王,今日在座聽法大眾,為何如此懇切、身心不動,恭聞妙法如飲甘露呢?」 世尊告訴大眾:比丘們!過去如來為求妙法,恭敬殷重,你們當一心諦聽,善自思惟,我將為大眾宣說個中因緣。 往昔,在波羅奈大城中,有位國王名為妙色,以正法化世,國土豐樂,百姓眾多;國境沒有戰亂與虛偽詐騙、奪財害命的怨賊,也沒有疾病困苦、災禍橫行等事。稻蔗、穀物豐收,牛羊牲畜不可勝數,更沒有充滿瓦礫、荊棘芒刺的荒涼閉塞之地。仁慈的妙色王以恩澤化育百姓,看待人民如同自己的孩子。同時,待人虔敬誠信,性喜賢明良善,發堅固誓願,自利利人,具慈悲心、仰慕大法,體恤子民、愛護群臣,常行大布施捨除慳貪,救濟貧困。 妙色王的夫人名為妙容,顏貌端正,舉止威儀安詳莊重,眾德圓滿,為人民所愛戴。妙色王只有一位太子,名為端正子;年紀雖小,但言行忠孝仁慈,妙色王疼愛有加,時時不離左右。 一日,妙色王因為渴仰殊勝妙法,召集文武百官對他們說:「我對微妙大法非常仰慕,希望你們能夠為我尋訪。」大臣們稟白國王:「大王,您是知道的,唯有大覺世尊出現於世,世間才有無上妙法。」妙色王對群臣說:「現今雖然無佛出世,請試著為我尋求無上大法。」此時,妙色王便以箱子放置妙金寶,高掛於幢上,命人鳴鼓宣布詔令,普告四方:「假如有人能為我宣說殊勝妙法,我將以這只金箱回報他的恩德,並且演奏種種微妙樂音來表達慶讚。」詔告後經過許久,竟沒有任何人能夠為大王宣說勝法,妙色王因渴仰妙法不得而心懷憂惱。 當時,帝釋天遍觀人間,有哪些人為善?哪些人為惡?有哪些人對於出世勝因,心無懈怠?觀察到妙色王因為求法不得而生憂惱,心想:「妙色王如此仰慕勝法,我應當來試探他,究竟他的願心是真還是假?」於是帝釋天變化成大藥叉,身體手腳異於常人,面目猙獰可怕,從天界來到王宮,在大眾面前對妙色王說:「我可以為你宣說,你所渴求的殊勝妙法。」妙色王聽到能親聞大法,踊躍歡喜,對藥叉說:「密跡主既有微妙大法,希望能為我宣說,我當一心諦聽!」 藥叉回答:「大王,我看你有輕法之心,以為妙法輕易可得,隨便就想命令我馬上為你宣說。事實上,我現在已經餓到全身虛弱,怎麼可能為你說法?」妙色王聽了這番話,立即命令王宮御廚,迅速奉上宮內所有最美味的佳餚。藥叉告訴妙色王:「王宮御廚所烹煮的食物,不是我所吃的食物,唯有新鮮的活人血肉,才是我平日所吃的食物。」妙色王回答:「我哪裡有辦法立刻取得活人的血肉呢?」藥叉說:「大王可以把愛子奉獻給我。」 妙色王聽聞此語,心想:「長久以來,我辛苦地尋求無上大法,今天如果能聽聞法音,一定如同獲得世間的無價之寶。」此時,孝順的太子端正子站在妙色王身邊,聽到藥叉所說的話,便跪在妙色王面前說:「請父王不必憂惱,我理當滿足父王渴求妙法的心願,請把我的身體奉獻給密跡主,做為他的食物。」妙色王說:「你見我求法心切,為了成就我,寧願捨棄所愛的色身。善哉!真是大丈夫!就如你所願。」太子隨即奉上自己的身體,藥叉便當著妙色王和群臣的面前,撕裂太子的身體,吃著太子的肉、喝著太子的鮮血。妙色王看著這令人驚心動魄的景象,但因仰慕勝法心切,內心毫無驚懼。 吃完太子的血肉之後,藥叉又對妙色王說:「我還沒有吃飽,再把你的皇后送給我。」隨侍在旁的妙容夫人,聽到藥叉的話,也像太子一樣,毫不考慮地將身體奉獻給藥叉。然而藥叉吞食妙容夫人的血肉後,卻又告訴妙色王:「我還是感到飢餓虛弱,尚未吃飽。」妙色王對藥叉言:「密跡主!我已經布施了太子,也將皇后奉獻給您食用,您卻說還感到飢餓;既然如此,就隨您的心意取用,我願意供給一切,絕無退轉之心。」藥叉告訴妙色王:「請大王把自己的身體,也送給我食用吧!」妙色王說:「善哉!我實在不敢吝惜自己的身體,但是我身死之後,又如何能聽聞勝法?如今我希望先聽聞您宣說妙法,待受持了大法,便即刻布施身體給您。」 於是,藥叉與妙色王立下誓約,並且立即在無量百千萬億大眾中,宣說殊勝微妙的偈頌: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妙色王聽完如此勝妙大法,心生慶幸,歡悅無量,告訴藥叉:「我已聽聞妙法,如說奉持。現在就依誓約,您可以隨意食用我的身體!」 此時,帝釋天見妙色王一心為法,身心寂然不動,猶如妙高山,知道妙色王必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便恢復原來帝釋天的相貌,一手牽著太子端正子,一手牽著妙容夫人,充滿喜悅,容色和悅地走向妙色王前,讚歎妙色王:「善哉,善哉!大王真是善根深厚的大丈夫,能以堅固的甲冑摧破煩惱軍,濟度愚迷出離生死大海。我觀察大王心志勇猛,不久必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我現在將皇后、太子交還給你。」妙色王對帝釋天說:「善哉,善哉!帝釋天主,降大慈悲,做我的善知識,滿足我愛樂妙法的心。」就在此刻,帝釋天於大眾中忽然消失,不見踪影。 世尊對比丘們說:「你們不要心生異念、不要有所懷疑,當時的妙色王就是我的前世;而太子端正子,是今日的羅睺羅;妙容夫人就是現在的耶輸陀羅。你們應當知道,過去我為了求法,布施妻子、兒子以及自己的性命,都無所吝惜,更何況是其他的財物。由於這樣的因緣,今日大眾跟隨我聽聞法要,一心專注也無有疲厭;由於往昔求法不懼勞苦,所以現在於長夜中為大眾說法,也沒有疲倦。比丘們,你們應當學習,像我一樣以恭敬尊重的心,精勤求法;對於聽聞的法要,要去落實、如法修行,慎勿懈怠放逸。」 當時,比丘們及天人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眾生從無始以來,因為不知真理,隨著心中的執著、貪愛,起惑、造業,以致流轉生死,無有窮盡。佛陀為拯濟眾生出離生死大海,以大悲心累劫勤苦修行,捨身求法,為令一切眾生能獲得究竟安樂。修行學佛當效法佛陀精勤求法、落實修行,速成道業,廣弘佛法,令一切眾生皆能通達真理,永離渴愛,畢竟大樂。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釋迦譜卷第一.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之五》 佛陀度化三迦葉後,應頻婆娑羅王之啟請,前往摩竭陀國弘法開示。國王聽聞佛陀勝妙開示得法眼淨。當時,國中有一位迦陵長者,見佛雖為諸天人所禮敬奉持,但卻無淨住說法的處所,心想:「我有一片清淨林園正好能供養無上士。」即刻前往禮拜祈請:「佛陀慈愍一切眾生,如父母慈愛己子,捨棄轉輪王位乃至世間榮華富貴,出家修行普度群生,至今仍無精舍淨住接眾。弟子有一竹園在離城不遠處,願供養世尊作為精舍。」佛陀慈悲納受並為長者祝願,日後便帶領著諸大弟子於此處安住,依長者之名稱為「迦陵竹園」。 長者布施竹園後,國王回到城中,即刻命令諸大臣鳩工籌劃,於竹園中廣興殿堂、僧房,布置得極為端嚴,又懸掛繒帛幡蓋、燒香、散花等種種清淨供養。待一切大功告成,國王便帶著車隊前往佛所,至誠頂禮稟白佛陀:「竹園精舍已經裝修完備,祈願佛陀與諸比丘們慈愍我等,移駕至竹園僧伽藍安住。」 於是世尊與諸比丘們,在無量諸天前後圍繞下進入王舍城。當如來踏進城門時,城中一切鐘鼓等樂器自然演奏妙音,狹隘的城門彷彿比平日更寬敞、高大,四周土丘、山陵等處悉皆平坦,一切惡臭穢垢之氣轉為清芬,乃至聾人能聽聞、啞者能言語、盲者能見物、心識狂亂者得正心念、各種身軀殘疾諸病皆得痊癒;一時天地之間,枯木逢春放花開,枯草重綠欣欣向榮,香風徐徐送爽,乾涸的沼澤波瀾再現,鳳凰、孔雀等珍禽異獸繽紛翔集,發出種種微妙雅音和鳴……眾多祥瑞景象,令人不可思議。 佛陀等一行入城後,與頻婆娑羅王一同前往竹園精舍,諸天也遍滿虛空中恭迎禮讚。國王手執寶瓶盛以香水,走到佛前虔誠念言:「我今以此竹園僧伽藍,至誠奉獻如來及諸比丘僧。唯願哀愍我等,慈悲納受。」隨即布施供養。世尊默然許之,並為祝願。 此時國內諸婆羅門大臣及人民,親睹國王如此懇切至心供養道場,皆生歡喜踴躍之心,隨喜讚歎。國王供養僧伽藍後,法喜充滿,恭敬頂禮佛足,返回皇宮。 閻浮提內諸國王中,頻婆娑羅王最早見佛,信受護持,常隨佛學。而一切僧伽藍中,最先成立的就是竹園精舍(又稱竹林精舍),那時候世尊與所有比丘,便住於此。 「如來行化一生中,大慈悲門不可說;如是修行無有已,故號無上天人師。」如來一生行履足跡遍諸國土,開演甚深微妙法,利樂有情,隨緣應化無有疲厭。感念佛恩,自頻婆娑羅王、迦陵長者以降,無數護法大德至誠布施供養,成就僧眾精進安居,普度有情,亦成就芸芸眾生聞法悟道,福慧雙修,得大饒益。「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菩薩萬行由布施利他之心發起,鑑往知來,常當繫念落實修行,以報佛恩。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十八》 一次,比丘們問佛:「世尊!您成正覺後,曾入娑羅聚落乞食,卻一無所得,空缽而還;這是什麼樣的因緣呢?」佛陀回答:「這是如來在過去生中所作之業,今生因緣成熟故感此報,必須自受,沒有任何人能相代。比丘們!世人造作善惡之業,皆於自身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中招感異熟果報,並非外界地水火風令其受報。」並說一偈頌:「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佛陀告訴大眾:「久遠以前,有一座波羅痆斯大城,城中有一個年少婆羅門行者。當時有一位獨覺聖者住在波羅痆斯城施鹿林中,名叫樂寂。在無佛之世,獨覺聖者出現世間,住於閑靜之處,觀外因緣而自悟聖道,哀愍貧窮,是眾生布施供養的唯一福田。當時,這位樂寂獨覺每日清晨都會著衣持缽,入城乞食。有一次,年少婆羅門行者來到城中一位長者家乞食,但空無所獲;不久,樂寂獨覺也來到這位長者家托缽乞食。婆羅門心想:『我倒要看看,這個出家人能乞得些什麼?』於是悄悄跟在獨覺身後,進入長者家中,藏身在門側窺看。 長者的妻子見到樂寂獨覺身心端嚴寂靜,淨信之心油然而生,隨即捧著滿滿一缽的精妙飲食,恭敬地奉上獨覺聖者。聖者接受了供養,正要出門時,等在門邊的婆羅門對他說:『出家人!我想看看你得到的食物。』當時獨覺聖者並沒有作意觀察,不知對方懷有惡意,便讓看他缽中的食物。年少婆羅門一看,心中既嫉妒又憎恨,立即伸手將缽打落,又用腳踐踏散落一地的飲食。獨覺聖者問道:『賢者!您為什麼要毀壞這些食物呢?如果您需要,我一定會將食物奉予您的。』年少婆羅門又以種種粗惡言語辱罵獨覺聖者。樂寂獨覺雖然失去飲食,但心中調和柔順、沒有絲毫瞋怒,又回到施鹿林中繼續修行。 諸位比丘!這位年少婆羅門行者,就是我的過去身;我當時因為心懷嫉妒,而使獨覺聖者不得飲食。由於造此惡業,使我在往後的百千萬年之中,經常投生地獄,受盡種種苦報;直到今生仍有殘餘的業報,以致於我雖已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入娑羅村乞食時,卻一無所獲,空缽而還。」 因緣果報,是真實不虛的道理。佛法云:「欲知過去因,當觀現在果;欲知未來果,當觀現在因。」三世因果絲毫不爽,自己造作的一切善惡業因,果報現前時,還是由自己承受,沒有任何人能相代。明白因果之理,就知道唯有在因上努力,才是最踏實的;無論身處順境、逆境,都要時時返照自心、檢討反省,將心中的煩惱化除,使身口意三業清淨,若能如是堅持行之,人生必能步步光明!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供佛齋僧心堅定

供佛齋僧心堅定

2024-03-2511:10

《中本起經.卷下.度奈女品第十三》 昔日,佛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從迦維羅衛國出發,經過拔耆國時隨緣度眾,而後抵維耶離國,住止於奈氏樹園。 當時,城中有一名叫阿凡和利的女子,聽聞佛要來此度化眾生,非常歡喜,立即穿戴整齊,與五百位女子一起前往奈氏樹園。 佛告誡比丘們:「端正心意,低頭下視,勿隨意張望。色欲亂人,唯道能制,克制情感、收攝心念,有智慧者必能做到。今日將有個名叫阿凡和利的女子,與五百位女子共同來此聽法,你們當各自護念一己之淨行,慎勿放逸。」比丘們受教遵行。 當車行來到奈氏樹園門前,阿凡和利即下車,合掌當胸,低頭直行,頂禮佛後,退坐到女眾席區。佛為開示道:「色身不會永久存在,美貌也不會永保不衰。生命如風吹過,倏忽即逝,即使年輕少壯,也必會衰老,勿仗恃有容貌姿色而耽溺於情愛中。色欲會招致種種災禍,受三惡道之苦,唯有智慧者能懂得遠離。」聞佛所言,阿凡和利心開意解,情欲止歇,更發起道心,皈依三寶,並稟白佛:「佛不視女子為低賤,平等看待,我等才能聽聞佛法。祈請佛及諸位比丘僧,明日屈駕寒舍,接受我的供養。」佛默然許可。阿凡和利頂禮佛後,歡喜離去。 當時城中有五百位同輩的長者子們,聽聞佛住止在奈氏樹園為眾開示,便一同前往聽佛說法。他們的車馬和服飾,色彩繽紛,耀眼奪目。出城前往奈園途中,人及車馬都安靜前行,寂然無聲。到達奈氏樹園門口,眾人即下車,合掌當胸,直行前進,頂禮佛後,退坐到男眾席區。 佛告訴長者子:「你們享有榮華富貴,生活快樂如意,是前世修福積德所致;今日又得見佛,功德更增。」聽聞此,長者子們心生歡喜,皆起身離座,長跪佛前,祈請:「請佛明日屈尊寒舍,接受我等蔬食供養。」佛回答:「已先接受他人請供,不能再許諾你們。」長者子們問:「不知齋主是何人?」佛言:「已接受阿凡和利邀請,明日當前往應供。」長者子說道:「阿凡和利只是一平民百姓,豈能在我們之前先供養佛?」佛言:「佛的慈悲遍及一切眾生,不問尊卑,平等對待。」長者子們聽聞後,即頂禮佛,告辭返家。 之後,長者子們去找阿凡和利,說道:「佛至尊無上,來我國度化眾生,供佛齋僧之事,我們應該優先,男尊女卑,妳應當在我們之後,切勿先行準備,我們特來告訴妳此事。」阿凡和利回答長者子:「勿倚仗權勢欺壓弱者!我要求四件事,若能滿足我所求,我就不在你們之前供佛齋僧。這四件事,一是令我的心永保善念不變;二是令我的生命永存不亡;三是令我的財物永保不減;四是令佛常住在此教化,不去他國。」長者子一聽,說道:「善心不可能常保,生命也是如此,這不是我們能做到的。」長者子們覺得此女非同一般,也隨喜她的發心,互相說道:「此女是有福之人,應該由她先供養佛。」 其中,有一少年,認為供佛齋僧排在阿凡和利之後,是件可恥之事,於是利用權勢強令市場管理人休市,不得進行買賣。阿凡和利差遣婢女到市集採買,毫無所獲,於是檢視家中庫藏的物資,足夠準備齋供所需,唯獨缺木材和炭,但市集不做買賣,無法取得,乃決定拿出庫藏的細棉布,用香油澆灌,作為薪炭,生火炊煮齋食。 次日,齋供的時刻到,阿凡和利派遣使者去請佛,但城門關閉,使者折返回來報告:「城門未開。」阿凡和利知道是長者子們所為,心想:「按照禮法,我應當派使者向佛稟白齋供已準備妥當,請佛前來應供,現在該如何做才好呢?」於是,阿凡和利告訴家中所養的鸚鵡:「你去邀請佛。」鸚鵡受令,隨即飛出。這些長者子們,舉起弓箭要射鸚鵡。鸚鵡受命前往恭請佛,得神力所護,所有的箭在空中都化為花朵,於是得以順利飛抵佛處,在空中向佛稟白:「萬事已謹嚴備妥,恭請佛屈駕普照。」 於是,佛帶領著眾比丘前往應供,舉止莊嚴,具足威儀。當佛足踏入門檻時,天地震動,龍王降雨滌淨塵埃,天樂響起,各種樂器自然和鳴。佛用過齋食,漱口洗缽畢,即為大眾說法,五百位長者子、阿凡和利及五百位女子,皆得法眼淨,並受持五戒。 佛與眾比丘返回奈氏樹園,大眾皆歡喜,喜見樂聞供佛齋僧圓滿成就。 公案中,阿凡和利聞佛開示,體認無常,積極把握因緣,供佛齋僧修福,即便遇到阻撓,亦不退卻,終得圓滿成就。《佛說無常經》云:「外事莊彩咸歸壞,內身衰變亦同然;唯有勝法不滅亡,諸有智人應善察。」為佛弟子,當謹遵佛教,深體無常之理,發菩提心,立堅固願,即便遭遇困難險阻,亦不忘初心,道心不退,行道步履不歇,必能成就無上菩提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龞謀猴肝失摯友

龞謀猴肝失摯友

2024-03-1809:24

《生經.卷一.佛說鼈獼猴經第十》 昔時,釋迦牟尼佛與一千二百五十位常隨大比丘眾,遊化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一天,眾比丘聚會共相議論:「暴志比丘尼為了實踐遠大的志業而捨家、修行學道,歸命三寶。既歸命三寶,應當以佛為父,以法為母,以諸比丘眾為兄弟;既是為求道法才成為沙門,理應遵守修道人應該具備的道德、行為,去除貪瞋癡三毒垢染,奉侍佛、法及比丘僧,慈悲一切眾生,行四等心,方可得度彼岸。怎麼反而心懷惡念,謗佛、謗尊長,輕慢毀謗僧眾?未曾見聞如此之事,實在是令人疑怪。」佛聽到這番對話,於是詢問比丘們:「諸位比丘在議論什麼?」眾比丘將方才議論之事向佛稟白。 這時,佛告訴諸比丘:「這位暴志比丘尼,不是只有今世毀謗如來,在每一世的輪迴轉生處,都是如此。 我憶及過去無數劫時,有一獼猴王,住在樹林裡,以食野果、飲泉水為生,他悲愍一切蜎飛蠕動及人類,發廣大心願欲度化一切眾生,使能解脫煩惱,至於無為。當時獼猴王與一隻鼈為知己之交,彼此相敬如至親,從不鬧彆扭。鼈經常到獼猴的住處,一起飲食、交談,談論正確的義理。鼈的妻子見丈夫經常外出不在家,懷疑丈夫在外有婬蕩之事,於是盤問:『你為何經常外出,去得如此殷勤?是否在外做放逸無道之事?』鼈回答:『我與獼猴結為如至親般的情誼,獼猴聰明有智慧,又通曉義理,我每次外出都是去造訪獼猴,共同討論經法,聊一些快樂的事,未做放逸無道之事。』鼈婦不信,認為事實必定不是如夫所講述,心起瞋惱,怨怪:『必是獼猴誘惑我夫,才使我夫經常往來其住處。我應當設法殺除獼猴,這樣我夫才不會再經常外出。』 於是鼈婦假裝生病,臥床不起。她的丈夫在家精心照護她,用各種醫藥為她療治,不敢有所疏忽,但病情都沒有好轉。鼈婦告訴其夫:『你何必這麼勞神勞力照料我,浪費醫藥?我病得很重,只有得到與你關係甚親的那個獼猴的肝,才能活命。』鼈回答:『獼猴是我如至親般的好友,獼猴有智慧,且通達義理,我們彼此寄身託命,相信彼此,怎麼能要我去取他的肝來救妳的命?』鼈婦說:『你我今生結為夫婦,夫妻共同一體,你不設法救妻子,反而一心為獼猴著想,實在是不合乎情理。』鼈被妻子逼得沒辦法,只得去到獼猴處,跟獼猴說:『我經常來到你的居所打擾,你從來沒有屈駕到我家,今日相請你到我家小食。』獼猴回答:『我住陸地,你居水中,如何能去你家?』鼈回答:『由我背負你,或是用你想要的方式也可以。』於是獼猴接受鼈的邀請。 當鼈背負著獼猴行到中途,鼈告訴獼猴:『你想知道我請你到我家真正的原因嗎?實在是我婦病重,需要取你的肝服食,以除病活命。』獼猴一聽,立刻說:『你怎麼不早說呢?我的肝掛在樹上,沒有帶在身邊。』於是催促鱉趕緊跟他一起回去取肝,然後再一起去鱉家。 獼猴一返回住處,立刻爬上樹,在樹上歡喜跳躍。鼈問道:『你應當拿著你的肝,趕緊跟我回家,怎麼反而爬到樹上歡喜地跳躍,你這是為何緣故?』獼猴告訴鱉:『天底下最愚蠢者,莫過於你!怎麼有可能將在身體內的肝掛在樹上?你我相處如同至親好友,互相寄身託命,如今你卻圖謀欲危害我命,從今以後,你我不要再相往來了。』」 佛告訴眾比丘:「當時的鼈婦就是今世的暴志比丘尼;而當時的鼈就是調達,獼猴王則是我的前身。」 大眾聽聞佛所開示的過去久遠宿因,都歡喜聞道。 公案中,獼猴以智慧救了自己一命;鼈因為無知,又聽信其妻不合理的要求,而失去有智慧、通達義理的摯友。佛曾開示:「在家之人,有四種法,宜應修習。一者恭敬父母,盡心孝養;二者恆以善法,訓導妻子;三者愍念僮僕,知其有無;四者近善知識,遠離惡人。」親友間理應互相關愛與扶持,但遇事需有智慧判斷,或適當勸導,不能因為親情而做出不道德、損人又不利己之事。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第二》 一次,佛陀為大眾說法時,喜王菩薩請問佛陀:「世尊!菩薩識知眾恩,而自發菩提心;菩薩為報恩,所以教導一切眾生令發菩提心,請問世尊在過去生死流轉中,最初發起菩提心,是什麼因緣呢?」 佛陀回答:「在過去久遠不可計量的生死流轉中,我當時因為煩惱深重,身口意造了種種的惡業,所以墮入八大地獄之中受苦。八大地獄就是:阿訶訶地獄、阿婆婆地獄、阿達多地獄、銅釜地獄、大銅釜地獄、黑石地獄、大黑石地獄,以及火車地獄。墮在火車地獄時,我與另一人共同拉著火車,火車上坐著牛頭獄卒,咬牙切齒,瞪眼吐火,嘴巴、眼睛、耳朵、鼻子都在冒煙,身體非常巨大,手腳盤結,膚色赤黑,手中拿著鐵杖,隨時都在鞭打我們。我當時非常痛苦,努力拉著火車前行。 當時與我一起拉車的同伴身體羸弱乏力,因此落後了,牛頭獄卒便用鐵叉刺進他的腹部,用鐵杖鞭打他的背部,他渾身是血,血流成河,痛苦得大聲呼叫,叫喊著父母、妻子,但無濟於事。我那時見他受如此大的痛苦,心生憐憫,因生起慈悲心進而發菩提心。我為他向牛頭獄卒求情:『這個罪人實在是很可憐,令人同情,希望您能稍微憐愍他,不要再鞭打他了。』牛頭獄卒聽了,非常憤怒,隨即以鐵叉刺入我的脖子,當下命終,我因為發了菩提心,即刻脫離原應在火車地獄受百劫罪苦的業報,得生天道。」 佛陀告訴喜王菩薩:「當時拉火車的罪人,就是我的過去生,因為發了菩提心,而得速成佛道。因此當知,一切眾生發菩提心的因緣,並非只有一種:有因為慈心、瞋恚心;也有因布施心、慳貪心;或者因歡喜、煩惱;或因為恩愛別離、冤家聚會;又或是因親近善知識、逢遇惡友;又或因見佛、聽聞佛法而發菩提心。所以應當知道,一切眾生發菩提心的因緣,各不相同。喜王!應知菩薩知恩、報恩的事相因緣即是如此。」 佛陀說完後,在場的一萬八千人當下發起無上菩提心,有的得證初果,乃至成就四果阿羅漢,與會的天龍、鬼神、人及非人,亦發起欲成就聲聞果位、辟支佛果位的菩提心,聞法心喜,頂禮、右繞佛後而去。   《華嚴經》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因知恩、感恩而生慈悲心、發菩提心,是菩薩行者修行學佛的初步。當遇逆境時,若能對於境界忍可於心,以慈悲心善護念他人,逆境、惡緣即是成道的助緣。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佛說過去世佛分衛經》 釋迦牟尼佛告諸弟子:過去久遠世時,有佛入城乞食,隨行的眾比丘弟子皆相好莊嚴,威儀端正。一位懷孕的婦人,適巧遇見,見佛及僧眾儀容勝妙,心中暗自發願:「若我所生為兒子,將使其成為佛之弟子,出家為沙門。」 婦人足月順利產子,所生之子身相端正出眾,婦人因此愛憐不捨,遂改變心意,無意讓兒子出家為沙門;後來,又覺悟到不應如此,心裡思惟:「我先前曾發願,若所生為子,願讓他出家修道。如今我兒已生,身相端嚴異於凡人,並且出生後,令我身體安健,切不可因此眷戀不捨而違背當初的誓願。」 此兒長至七歲時,家業中落,生活困窘。一日,婦人便攜帶親手所作,可供兩人食用之飯食,及出家人所需的三衣,手持澡瓶,帶著兒子前往佛所。見到佛時,立即上前頂禮,稟白佛:「祈求您垂愍我子,讓他成為沙門,於後得成道果,身形亦如同佛的勝妙莊嚴。」佛即應允。 於是,母親即以所攜帶澡瓶的水為兒子淨手,此時有九龍從瓶口出,吐水灌注於此兒手中;此兒淨手畢,其母又將瓶中剩餘之水灑在兒子頭上,當水緩緩流過此兒頭頂時,頓時化成華蓋,以及眾多珍寶裝飾的寶帳,寶帳中有師子座,佛端坐於座上,微笑端視,口中出五色祥光,光照十億佛土後,還回繞佛身,再從此兒頭頂入。其時,小兒之母以所備之齋食供養佛,並供食其子,當下發起無上道心,此時,十億佛土產生六種震動,弘化於諸佛土之佛皆現前。 佛接受小兒母親供養後,諸佛與比丘僧眾亦受小兒母親供養,皆齋食飽足,但小兒母親原先所備之齋食毫無減少;這位母親見此殊勝之景,心生歡喜,與無數天人當下皆得不退轉地。此時,小兒自然髮落,成為沙門,亦得不退轉地。 小兒之母向前稟白佛:「今日我所見,有三件奇特之事:我以澡瓶之水為兒子淨手時,有九龍吐水,此一奇特事;將瓶中剩餘之水灑在兒子頭上,頓時化成寶帳,並有師子座,有佛坐於座上,是二奇特事;於時,佛微笑,口中光明從兒頂入,是三奇特事;請佛慈悲開示此三事之因由。」 佛言:「此兒於過後十四劫,必定成佛,是時,九龍當吐水浴金身,師子座、華蓋、寶帳,及佛微笑,口中祥光從此兒頂入,皆是其時當感應之瑞相。」此母聽佛授記後,倍加歡喜;佛並授記此母後世當為轉輪聖王之母,至七百世後,其劫壽盡,登不退轉地。 佛言:「那時之小兒,是我前身;我於今世,成就之功德亦如是。」在場的諸天龍神、一切人,聽聞佛所說,皆得不退轉地。 古德云:「一子出家,九族生天。」出家修行,至心修道,弘法利生,續佛慧命,為最上報恩,父母宗族,同被其澤。為人父母難捨能捨,成就子女出家,也因為子女出家的因緣,學法、護法,走向成佛之道,為彼此互相成就的殊勝因緣。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佛度水牛升天緣

佛度水牛升天緣

2024-02-2611:53

《撰集百緣經‧卷第六‧諸天來下供養品第六》 佛陀在驕薩羅國境內,帶領著比丘們,將前往勒那樹下。途中,經過一處水澤,當中有五百頭水牛,性情十分兇惡。當時有五百位放牛人,遠遠看到佛陀帶著比丘們前來,即將行經此道,隨即高聲大喊:「唯願世尊勿經此道!這個牛群中,有一隻大惡牛,瞋恚多怒,常以牛角觸刺傷人,行經此處,重重艱難。」 佛陀告訴放牛人:「你們無須擔憂害怕!如果那頭水牛心生恚怒要來觸刺我,我自然知道如何應對。」佛陀才剛說完,那隻性情兇惡的水牛便突然衝出,翹著尾巴,壓低著頭,將牛角朝前,以腳大力刨地,暴跳怒吼,直朝著佛陀奔來。此時,如來於五根手指頂端,化現五頭獅子,分列在佛陀左右,四周則有大火坑環繞。惡牛一見到這個情景,非常惶恐害怕,四處馳走,卻發現無處可逃,只有在佛足前方,有少許清涼安適之地,於是牠朝著佛足奔去,心意漸漸安定下來,不再畏懼;牠來到佛前長跪伏首,以舌頭舔著世尊腳足,隨後又抬頭仰視如來,喜不自勝。 世尊知道惡牛的心已經調伏,便為牛說偈: 「盛心興惡意,欲來傷害我,歸誠望得勝,返來舐我足。」 惡牛聽聞世尊所說的偈子,深生慚愧,頓時心開意解,一切障礙消散,得知自己過去生在人道曾造作的惡業,更加慚愧。於是不食水草,不久便命終,隨即往生忉利天,如同八歲小孩一樣。便自思惟:「我過去究竟修了何種福德,今日得生天上?」經過仔細觀察,得知前世受水牛身,承蒙佛陀度化,因此得生天界。 他想:「如今我應當回到人間,報答佛陀的恩澤。」天人生起這個念頭之後,立刻頂戴天冠,披掛種種瓔珞珍寶,手捧香花,身上散發耀眼的光芒,來到佛陀所在之處,頂禮佛足,退坐在旁。佛陀隨即為他開示四諦法門,天人聞法,心開意解,當下證得須陀洹果,恭敬繞佛三匝,返回天宮。 次日清晨,五百放牛人請問世尊:「昨天夜裡大放光明,是來自帝釋、梵天、四大天王?還是二十八部鬼神大將呢?」佛陀告訴放牛人:「昨夜的光明,並不是諸天神王來此處聽法,正是你們口中所說的惡牛,因為見佛因緣,命終之後,超生天界,特地回到人間供養如來。你們所見,就是由他身上所散發的光芒。」五百放牛人聽聞佛陀所說,彼此互相討論:「連那頭兇惡的水牛都能因為見佛因緣,往生天上,更何況是我們?如今受此人身,怎麼可以不修習種種善法呢?」於是廣設美食餚饍,恭請佛陀及僧眾慈悲應供。用齋完畢,佛陀更為他們宣說種種法要,五百放牛人心開意解,各個於道法有所體悟,便向佛祈請出家修行。佛陀即對五百放牛人說:「善來比丘!」他們的鬚髮便自然掉落,身披法服,當下成為出家沙門,出家後精勤辦道,證得阿羅漢果,成就三明六通、八種解脫,為天上人間所尊敬景仰。 知道這一切的比丘們請示世尊:「這頭水牛,過去生究竟造作何等惡業,導致此生墮入水牛身?而這五百位放牛人又修了何等福德,得以值佛住世,出家修行,成道證果?」世尊告訴比丘們:「你們想知道水牛以及五百位放牛人,過去世所造的種種善惡業因,現在,我為你們說一首偈子: 『宿造善惡業,百劫而不朽,善業因緣故,今獲如是報。』」 比丘們聽聞佛陀所說的偈子後,請示佛陀:「世尊,我們還是不明白,水牛及五百位放牛人過去的因緣究竟為何?唯願世尊再為我們詳細解說。」 世尊告訴比丘們:「你們仔細聆聽!我為你們解說。在賢劫中波羅?國有佛出世,號曰迦葉。當時,有一位三藏比丘帶領五百名弟子遊行他國,在大眾中,共相往復論議,以闡明佛法義理;當時有人向三藏比丘問難,而他因為不能闡明義理,便心生瞋恚,以惡語罵詈:『你們什麼都不懂,卻故意向我刁難提問,就像水牛以牛角觸刺傷人。』他的五百名弟子也齊聲附和,認為這是故意給他們難堪。他們罵完之後,便各自散去。但是因為這個惡口的因緣,五百世中,都生為水牛及放牛人,彼此共相隨逐,直到今日,都還未能脫離。」佛陀告訴比丘們:「當時的三藏比丘,正是水牛群中那頭兇惡水牛;當時三藏比丘的五百名弟子,就是現在的五百位放牛人。」 佛陀說明這段宿業因緣時,與會大眾個個自護身口意業,厭惡生死,有的因此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及阿羅漢果,也有因而發起辟支佛心、無上菩提心。比丘們聽聞佛陀開示,歡喜奉行。                                                    古人說:「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惡言一出,不但傷人更是傷己,生生世世都要為此一時不忍的惡口,承受苦果,代價甚大!話將出口,實當三思。仔細想想,惡牛的前世何以口出惡言?無非是對境當下,忍不下心中的瞋心。因此欲止惡口,當從意業入手。古德云:「防意如城,守口如瓶。」凡事反求諸己,知道是自己智慧、福德、定力不足,還有待努力,便不會輕易為外境所激怒,而能忍一時之瞋恚,修清淨之口德!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那賴梵志

那賴梵志

2024-02-1908:17

《六度集經.卷第七.禪度無極章.八十二》 過去有兩位菩薩,志行清淨,心境寂然,無所欲求,光明磊落。他們遠離人群,在山林水畔鑿山壁為室,悠閒自在,以菅草為衣,草席為榻,食野果,飲山泉,清淨無為。 兩位菩薩志行弘大,清淨無為,已證四禪,具有五種神通之智:一能徹視,無論距離多遙遠,皆能清晰鑑識;二能洞聽,即使輕細、微隱之聲,也能清楚聽聞;三能騰飛,出入無礙;四能通達知曉十方眾生心中所念;五能知曉無數劫以來,宿命的變更。所以梵天、帝釋天、仙人、聖者及諸天龍鬼神,都很敬仰他們。 這兩位菩薩一位名題耆羅,另一位名那賴,在山澤壁室已六十餘年,時時悲念眾生愚癡昏眛,不知道因果,造惡業必有惡報,若能行善,少欲知足,敬奉三寶,福報具足,必有善報。為啟發眾生智慧,決定幻演一事…… 有一天,題耆羅夜誦經教,因為疲憊而睡臥地上。那賴當時也在誦經,不小心踩到題耆羅的頭,題耆羅立即起來說:「是誰?是誰踩了我的頭?明日清晨,太陽一出來,我一定要破此人的頭顱七分!」那賴回答:「是我不小心踩到你的頭,你何必這麼生氣,而發如此毒誓?瓦器不動等物品,也會有相互碰觸的時候,何況人與人共處,怎麼可能從來沒有出差錯或疏忽呢?你向來說話信實,言出必行,明日清晨一旦日出,我的頭必會被你破為七分!我只得遏制太陽不再如往常一樣升起。」隔天,果然太陽不再東升,大地一片漆黑。 太陽已經五天未升起了,全國都在黑暗當中,必須不斷地使用火把或燭光照明,大臣與地方官吏無法治理政事,君民恐懼不安,於是百官開會討論如何應對,又請教道士。國王問:「太陽不再出現,災殃起於何處?」修得五神通的道士回答:「山中有兩位修道人起了紛爭,其中一位遏制太陽不再升起。」國王問:「兩人為什麼發生糾紛?」道士向國王報告事情的經過,國王問:「那現在要如何解決呢?」道士回答:「請大王率領文武百官及百姓,迅速至山中向兩位菩薩頂禮,並祈求兩人和解,他們一定會慈悲的接受。」 國王隨即詔令文武百官及百姓,至兩位菩薩所住的山澤壁室前頂禮,國王說:「國家豐裕,百姓安和,是兩位菩薩的潤澤。而今兩位不和,天下失去本來時序,祈求你們和解,使百姓生活回歸正常。」那賴說:「大王已經了解事情的緣由,如果題耆羅願意解除他的誓言,我就使太陽如以往一樣升起。」於是國王向題耆羅說明那賴的意思,題耆羅答應解除他的誓言,國王與百姓們都很歡喜。 兩位菩薩藉此因緣,向國王建議治國之道,應當以四無量心,悲憫一切眾生,並應持守五戒、修十善行。國王返回王宮,即下詔:「全國人民,無論尊卑,必須持五戒修十善。」之後,國王及臣民皆虔誠受戒修善。從此,國王慈心潤澤遍及一切,大臣皆忠誠清廉、謙和無諍,父輩以五戒十善為處事法則,母輩賢淑端良,家庭成員各主其事,遵守道德規範,誠實正直,恪守信義,子皆孝順。 佛說:「兩位菩薩因為觀察到國王不知佛法僧三寶,臣民們昏昧愚癡,邪知邪見蒙蔽了自心,猶如在黑暗中閉著眼睛行走。悲憫他們一生不曾聽過佛法,所以幻演了這個事件,藉此因緣,使他們開啟本具的智慧光明。」 佛告訴比丘們:「那賴,是我的過去身;題耆羅,是彌勒的過去身。菩薩應正心、專意、合會眾善,以廣度無量眾生。」                                                   菩薩已看清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與假相,總是創造因緣、運用因緣,啟發眾生出離煩惱,破除執著,契入無上菩提。如同故事中的兩位菩薩,悲憫眾生沉迷顛倒,以致生死輪迴不止,為勸化眾生,以智慧方便,遊戲神通,藉此因緣,使國王及臣民奉持五戒十善,免墮惡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菩薩本行經.卷第二》 昔日,佛在羅閱祇城比留畔迦蘭陀尼波僧伽藍弘化。在優連聚落有一處泉水,水中有一毒龍名叫酸陀梨,極為凶惡,施降冰雹霜凍,損傷五穀致使莊稼無法成熟,人民因此飽受饑餓之苦。 當時,有一位婆羅門能以咒術降伏毒龍,令其不再施降雹霜,五穀得以熟成。這樣持續好幾年,漸漸地這位婆羅門因年事已高,無法再施咒。此時,有一年輕婆羅門咒術流利,放聲念咒,雲便消散,雹霜不降,五穀因此得以成熟豐收。百姓皆大歡喜,告訴這位年輕的婆羅門:「請您在此住下,我們會供給您一切所需,令無匱乏。」婆羅門答應後便住了下來。從此大家一起供養婆羅門,不曾乏少。 自從佛到摩竭陀國廣說佛法後,全國人民皆受到教化,蒙獲法益,得道者甚多。諸龍鬼神皆為善,不再造惡危害百姓,國內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物價低廉,大家便不再供養婆羅門。婆羅門前去索要時,大家不僅不給與,反更加以唾罵。婆羅門於是心生瞋惱:「你們蒙受我的恩惠而得飽足,如今卻耍弄我。」瞋心大起的婆羅門想要破壞國土、消滅人民,便問人:「如何能所求如願?」人們告訴他:「齋僧供養佛的四位大弟子,必能隨心滿願,心想事成。」 婆羅門聽聞後,立即設齋供養大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目連尊者、阿那律尊者,並至誠禮拜,求願:「願以今日設齋供僧的功德,使我成為大力毒龍,足以毀滅此國,一定要讓我所求如願。」舍利弗尊者用神通觀他求什麼願,知道這位婆羅門所求,是要成為毒龍以消滅此國,於是對婆羅門說道:「不要發這種願。為什麼要求作龍蛇這樣有害的凶惡之身?若求作轉輪聖王,或求作帝釋天、魔王、梵王都可以;發願求作龍蛇這樣的凶惡之身,這種願不好吧?」婆羅門回答:「我求這個願已經很久了,不需要其他的願。」此時婆羅門舉起手,五指即有水流出,舍利弗見其心意堅定,且龍身的徵兆已現,便靜默不再說。 婆羅門婦及兩個兒子也都發願作龍,死後皆投生龍身,具大神力且極為毒惡。牠們殺了酸陀梨龍,奪佔牠的住處,然後呼風喚雨大降雹霜,把莊稼破壞得僅剩禾莖,因此大家就稱這條龍為阿波羅利,婆羅門婦投生的龍名為比壽尼,龍的兩個兒子,都叫璣鄯尼。自此,人民因飢餓而死者為數眾多,加以有疾病疫情,死者更是難以計數。 這時,阿闍世王前往佛所在之處,頂禮、長跪,稟白佛:「國中人民被惡龍、疫鬼所害,死者無數,唯願世尊大慈大悲憐憫眾生、救護眾生,除卻災害。」佛即應允。翌日早晨,佛著衣、持缽,入城乞食,去到龍泉處,食畢、洗缽,將洗缽水倒入泉水中。惡龍大怒,立即冒出水面,向佛吐毒氣、噴火,佛即從身出水,將火熄滅;惡龍又降下冰雹,冰雹卻在空中變成了天花;惡龍又降下大石,結果卻化成美玉飾品;惡龍又降下刀劍,卻化成了七寶;惡龍化現為羅剎,佛即化現成毘沙門天王,羅剎就消失了;惡龍又化身為大象,且象鼻上卷著利劍,佛即化作大獅子王,大象便消失。惡龍剛變回龍身,佛即化現為大鵬金翅鳥王,龍便趕緊逃走。 惡龍極盡所能都不能傷害佛,就迅速遁入泉中。此時,密迹金剛力士高舉金剛杵擊打山峰,山遂崩裂一半,墮入泉中,龍想要逃,只得冒出水面,佛便將泉水都化成大火,龍急欲衝出逃走,這時佛踩住龍頭,令掙脫不得。於是惡龍便被降伏,長跪稟白佛:「世尊!我今日遭遇大苦。」佛問龍:「為何心懷惡念惱害眾生?」龍便頂禮佛足、長跪,說道:「望佛能放我而去,您的教敕我一定信受奉行。」佛說道:「你應當受持五戒,成為優婆塞。」於是龍和龍妻、龍子都受五戒成為優婆塞,從此慈心行善,不再施降雹霜,風雨順時,五穀豐熟,諸疫鬼神盡皆退散,摩竭陀國百姓因此得以衣食溫飽,眾病除癒,安穩快樂地生活。 佛曾教誡弟子:「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公案中的婆羅門因瞋心而發惡願,化生為毒龍,損傷苗稼地利,造作惡業,害人損己。佛為救護眾生,示現神通予以度化,令剛強難伏的毒龍及妻兒皆發心受戒,從此災害蠲除。《華嚴經》云:「戒是無上菩提本。」持戒能防非止惡,亦是行善利他。行者當克己慈忍,不因逆境而起瞋造業,亦當嚴持淨戒,善護自他,利樂一切有情。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卷二》 昔日,佛陀的弟子舍利弗出家不久,就漏盡煩惱,證得阿羅漢果,諸比丘們都感到不解與好奇,便請教世尊:「舍利弗在過去世做了什麼,而感得這世聰明利智,證得無疑惑智的果報?」 佛陀告訴比丘們:「過去世所造作的善惡業,果報都會回到自身。現在我就為你們宣說舍利子前世所作的種種,以及如是因,如是果的道理。 過去在一處村落,有位婆羅門,娶妻不久便生下一個兒子,沒幾年又生了一個女兒。這對兄妹日漸長大,父母生病,都往生了。那時兄長因為遭遇父母喪亡,想要前往山林隱居,便帶著妹妹一起住到山林裡,以採拾花果維生。 比丘們,大黑蛇有五種過患,一者多瞋,二者多恨,三者作惡,四者無恩,五者利毒。一般女子也有這五種過患,一者多瞋,二者多恨,三者作惡,四者無恩,五者利毒。為什麼說女子利毒?因為女子多懷有貪愛之心。如那位妹妹長大成人後,貪愛五欲的心漸盛,便對兄長說:『我現在不能只靠著吃花果維生,我想到人們居住的地方乞求飲食。』愛護妹妹的兄長,只好帶著妹妹走出山林,到一戶婆羅門家乞食。 兄妹倆齊聲叫喚,屋主應聲出來,看見他們就問道:『隱居的人也有妻子嗎?』兄長回答:『她不是我的妻子,是我的妹妹。』婆羅門又問:『你的妹妹已許配給人了嗎?』兄長說:『沒有。』婆羅門就說:『既然如此,何不將你的妹妹許配給我?』兄長回答:『我們已遠離貪愛的染法。』妹妹貪愛五欲,馬上對兄長說:『難道要我一直在山林裡,只食用花果維持生命嗎?我實在不能再忍受這種生活,你將我許配給這位婆羅門吧!希望哥哥也離開山林,在人群中生活。』兄長告訴妹妹:「我實在不想將你嫁給婆羅門,不過既然你有了貪愛世俗的心念,就依你所願吧。」 婆羅門知道了妹妹的心意,將她帶入家中會見宗親,娶為妻子,並對兄長說:『你可以跟我們一起住,我另外為你準備一個房間。』兄長說:『我不求五欲之樂,只好樂出家修行。』妹妹說:『希望哥哥答應我一個要求,才能隨你的意願。』兄長問:『什麼樣的要求?』妹妹說:『如果你證得勝果,一定要回來看我。』兄長說:『好的!我會滿你所願。』即便離去,找到了一位隱士,隨他出家。 兄長由於過去宿世的善根深厚,無師自悟三十七助道品,而證得獨覺,心想:『我曾答應妹妹,成道證果後要去見她,現在應當前往。』隨即以神通力來到妹妹的住所,飛上虛空,展現神通,上身出火,腳下出水,千變萬化,然後從虛空縱身而下。妹妹見到兄長所展現的神通,立刻伏地頂禮說:『哥哥雖然已證得如此殊妙勝德,不過仍然須要靠飲食滋養色身。我想供養你以培福,希望你住在這兒。』兄長對妹妹說:『你不該自作主張,應當詢問丈夫的意見。』妹妹即刻入內告訴丈夫:『我哥哥出家,已證得無上妙果,世間第一。如果你答應的話,我想供養哥哥三個月的飲食。』丈夫回答:『妳的哥哥就算不出家,我也願意供濟他的生活,更何況他已出家,又是證得殊勝果位的聖人,就隨妳所願,供養他三個月。』 三個月中,妹妹以種種上妙飲食供給兄長。很快地,三個月就滿了,她又供養兄長上等的白氈、刀子及針。兄長便以刀子割截白氈,刀子非常銳利,迅速裁割了白氈,妹妹看見,便長跪發願:『願我的根性猶如此刀,思考迅速猛利,乃至未來際,能成就敏銳的智慧。』兄長又繼續縫刺白氈,由於他善用針線,縫刺無礙。妹妹見後更發願:『願我從今起,乃至未來,智慧猶如此針,通達無礙。』」 佛陀告訴比丘們:「那位婆羅門的妻子就是舍利弗的前身。由於她過去恭敬地供養獨覺聖人刀子、針以及白氈等,又廣發誓願,因此能在今世獲得智慧第一。比丘們,作惡必有惡報,行善必得善報,這因果的道理,你們應當信受奉行。」                                                    經云:「知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是一種真理。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果報的呈現,所以人的一生,或成功、失敗,或富貴、貧賤,絕非偶然。佛法的因緣果報之理,並不是聽天由命,而是要我們建立正確的知見,正視因果,深信因果,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如此即使遭遇不如意,也不會埋怨、煩惱;獲得勝報榮譽等事,也不會心生驕慢。積極地從因上努力,修一切善法,於解脫道中精進努力,必能得到解脫的果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佛說四願經

佛說四願經

2024-01-2210:18

《佛說四願經》 昔日,佛在拘夷那竭國,與五百位比丘僧一起,坐於尼延樹下,為數千萬人說法。 在此國內,有一位擁有無數財富的豪貴長者,名叫純陀。純陀長者有一個兒子,父母、兄弟、所有親族都非常珍愛他,在十四歲時,得了重病而死,親人因此都啼哭憂愁,悲傷難以言喻。 純陀長者聽說佛來到國內弘化,非常歡喜,便告訴他的妻子說:「聽聞佛說法者,沒有不心開意解、法喜充滿,忘卻憂愁、除去煩惱的。現今佛正在國內說法,我們應當前往拜見。」於是,立刻帶著妻子、親族、僕使等一起到佛所在處,至誠頂禮佛後,退坐一旁。 純陀長者長跪合掌,請問佛:「人活在世間,為了積聚錢財而勤苦工作、省吃儉用,如願獲得了想要追求的東西,但不知布施、不奉持經戒,無尊卑禮法。如此之人,當其命終後,父母、兄弟、妻子、親屬啼哭憂愁,在入殮時,以財寶、衣被、飲食隨葬,這樣做能有益於亡者嗎?」 佛告訴純陀長者及在場眾人:「仔細聽我說,並善自思惟。」純陀長者和眷屬們,以及在場的弟子們,皆恭敬合掌,專心聽佛說法。 佛言:「人有四種願求,是不可能永遠保有的。哪四種?第一種願求,希望永保人身。人愛護自己的身體,幫它沐浴、裝扮,提供飲食、五欲之樂,但卻無法保證不生病。一旦患病命終,屍體僵硬在地,並不會隨人之魂神而去。生前空珍愛這身體,又有何益處? 第二種願求,希望擁有財產、官爵,俸祿。得到就歡喜,得不到就憂愁。一旦命終,這些財物、官爵、俸祿仍繼續留在世間,並不會隨人之魂神一同離去。生前空為追求這些而愁苦,並無益處。 第三種願求,希望能和父母、兄弟、妻子、親族、師友等,常在一起,恩愛和樂。一旦命終,這些親眷、師友既不能救己命,亦不能隨己魂神一同離去,只會啼哭著送自己到城外墳塚間,就會棄己而去,各自歸家。雖然會追思想念,但愁苦憂思也不過十日,之後又會像往常一樣聚會、歌舞,歡樂飲食,對坐談笑,完全忘記亡者。縱使有父母、兄弟、妻子、親朋好友等,但誰也沒有辦法追回死者的命,只能空自悲傷,又有何用? 第四種願求,希望放心快意。天下人很少有能守護好自己的心,皆縱心恣意,耽溺於五欲之樂,貪圖利益、嫉妒,稍有不如意便忿怒鬥爭,且不信道德。人不能守護好自己的心,隨惡念而作為,造殺、盜、淫,因生前所造的罪業,死後墮入地獄道、餓鬼道;地獄、餓鬼道罪報受畢,再轉入畜生道,任人屠割。此皆因生而為人時,放縱自己的心,任意造作惡業,故死後墮入三惡道中受報。」 佛告訴純陀長者及弟子們:「當端正自心,守護己意!要仔細思惟:這個身體非我所有,乃至一切財物亦非我所能永遠擁有;對於父母、兄弟、妻子、眷屬、師友,乃至官爵、俸祿,心心念念想求得,無有厭足,以為這些對自己有益,實則一旦老、病、死來臨,這些全都不能幫助自己,不能為自己免去老、病、死。人不知修道自救,就像鸚鵡因愛惜自身的羽毛,失於警覺,而被獵人捕獲。賢者當知,一旦命終,此四種所追求、愛著之物,並不會隨著魂神一起離去,只是空為其困苦,無有益處。應當拔除貪愛之根,以絕離於三惡道,得三善道,不再有老、病、死之苦;只有能堅持守護好己意者,乃可得解脫。」 在場眾人聞佛說法,心生歡喜,作禮而退。 古德云:「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世間人多放縱己意,耽溺於五欲之樂、榮華富貴、情愛之中,盡其一生拚命追求,於中起貪瞋癡,造殺盜淫,因造業而受報。經云:「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修道行者若能真實了知對於色身、名利富貴、親眷等的貪愛、執著,只是空為之受苦,對了生死無益,而能拔除貪愛之根,正心守意,捨惡行善,必能離於三惡道,安度生死海,得究竟解脫。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 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loading
Comments 
loading
Download from Google Play
Download from 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