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藝文保育特區
藝文保育特區
Claim Ownership

藝文保育特區

Author: NER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Subscribed: 2Played: 16
Share

Description

【城南那一味】
「城南有意思」已經成為每年春天台北城南最具指標性的生活節品牌,2024年邁入第7年,位於城南範圍內的教育電臺每年亦設攤參與,配合「2024 城南有意思-春日好好市集」4月20日 至21日舉行, 由教育電臺新住民節目《幸福聯合國》主持人們,連同煥發新生的老鄰居國立歷史博物館一起合作,用「新」的聲音來紀錄臺北「舊」城區圍繞著南門市場一帶的眾多店家的故事,而這新舊交匯出的老味道,便是我們的《城南那一味》。
-----

【不單單是藝術】
單煒明老師以「說故事」的方式,將「複雜的」美學與藝術議題「簡單說」,「抽象的」美學與藝術思想「具體說」。

【微酸甜的青春文學】
帶您倘佯文學流域,細細嗅讀字裡行間包藏的種種心緒,以一腔熱血打包愛情、夢想、友情、家庭,或許參雜一點點成長的不安、一點點面對改變的窘迫、一點點未知的期待......但無妨,乘著青春晃晃蕩蕩輕輕搖擺,航向原本去不了的遠方。

【SEASON ONE 深藏一首愛情詩】
愛情像是一場綿雨,就在你認為無傷大雅無須撐傘的時候,一轉神你已渾身濕透。或擁有或失去或心狂或惆悵,我們用短短的五分鐘,以一首小詩--精琢而細膩,更似銀針直探內心,讓我們一起跟著臺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楊宗翰老師每周五分鐘精選愛情詩,反覆咀嚼回味愛情中酸甜苦辣的各樣人生況味。

【SEASON TWO 寫給青春的詩篇】
青春時期,最適合以詩餵養——不管是抄著詩集上的動人字句,對愛慕的人傳遞情感;或者閱讀那些心有戚戚的詩句,尋找苦悶靈魂的出口,詩都最直通靈魂的語言。
青春不須教條,屬於青春的現代詩就是生活裡最好的青春秘笈,它可以寬慰年少的無奈,療癒青澀的孤寂,編織青春的夢想。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02 Episodes
Reverse
上學這件事,在古代就已經有了,但並不是人人都可以上學,一般而言是貴族階級的人,或是相當有財力的人才可以上學。所以在古代知識的學習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隨意獲得的,因此這個學習機會就顯得非常珍貴。   先秦時代八歲入小學,古人八歲實際上相當六七歲,跟現代人入學年齡差不多,通常八歲到十五歲是小學階段,當然也有人一直讀到二十多歲的也有。小學學習的是啟蒙教育,以識字為主,也讀些韻文類的書籍。宋代以後小學的內容就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家文》等簡稱為「三百千千」。   開學期間各朝就不一樣,南北朝的時候是春夏務農冬入學,其他時代有春天入學也有秋天入學的,主要是因為知識不普及,學校也不多的原因。古代的學校有官學與私學兩種,中央跟地方都也官辦的學校,類似現在公立學校,私學則是私人辦的學校,官辦學校因為有政府支持,老師工作有保障,通常都辦得比較好,但私學也有辦得相當出色的,吸引不少人就學。   私人辦學的第一位就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他的學生號稱有三千人,資優的學生有七十二人,準備束脩也就是肉乾就可以入學。不過也有學者把「自行束脩」以上解釋為「行束脩」不是準備肉乾而是指年齡,也就是孔子收十五歲以上的學生入學,而不是收肉乾當學費。   除了小學外其實還有太學的設立,中央跟地方都有太學,成績好的太學生就有機會擔任官員。古代官學也稱為國子監,首長稱為國子監祭酒。私學則大多是私塾教育,稱為書院。東漢的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就曾經是太學生,後來他的一些太學裡的好朋友,幫助他打敗群雄建立東漢平定天下。東漢末年太學裡的老師與學生反對朝廷宦官亂政,遭到宦官打壓而有了黨錮之禍,但也可看出東漢太學生的反抗精神。    隋唐時代開始有了科舉制度,政府官員的選取,透過考試方式任用。所以私人興學也變得越來越普遍,一直到清朝光緒26年,正式廢除科舉改用新式制度後,才發展出各級的學校,政府公務人員任用,則透過各類型公務人員考試任用。 #每週六更新 ----- 主持人:文史作家 余遠炫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歷史街區」有時候也稱為「古蹟區」,至於凱達格蘭大道,通常也以「凱道」簡稱。「凱道」可說是臺灣在1987年解除戒嚴以後,最常被各類團體、不同人士申請借用的公共空間,除了國慶典禮以外、政治性的集會遊行、類似嘉年華會的民間團體活動,乃至於歲末天寒、為貧困街友辦理的大型尾牙宴,都會在這個空間及周邊舉行。不過,其實「凱道」以前的路名叫「介壽路」,甚至更早以前,清代及日本時代,「凱道」位於街區名稱叫「文武街」或「文武町」的範圍內。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投降、結束在臺灣的殖民統治。1946年10月,為了慶祝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六十大壽,除了將前一年、1945年受到「臺北大空襲」炸壞了的臺灣總督府大樓整修為「介壽館」以外,館前道路也更名為「介壽路」。「介壽路」的名稱據說源自於《詩經》:「以介眉壽」的典故,如果我們用比較白話文的方式來說,大概就是祝福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蔣介石,「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雖然在今天民主時代的臺灣,或許感覺不可思議,不過歷史學家向來強調「同情的理解」,也就是說,同不同意是一回事,但是可以體會當時的人為什麼這麼作。1996年3月時任臺北市長的陳水扁,將「介壽路」改名「凱達格蘭大道」,旁邊的廣場則改名為凱達格蘭廣場,名稱來源就是為了此處是「最早的臺北人」臺灣原住民族、平埔族--凱達格蘭族(Kedagalang)生活棲息之地,以此命名來象徵重視及尊重臺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文化。不過,眼尖的民眾可能會發現,其實「凱道」兩旁的派出所、公園,仍然沿用「介壽」這個名稱。 今天「凱道」本身及兩邊區域,已經形成「歷史街區」。「凱道」的西端,是中華民國的總統府(原來的日本時代臺灣總督府),東端則是1884年(光緒10年)清朝建造的臺北城的東門(景福門)。另外,「凱道」由西向東,右邊的路旁則有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介壽公園及介壽公園裡面的前國民政府主席林森(1868-1943)的銅像。左邊路旁、坐落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原先的日本時代臺北公園,老一輩臺北人稱新公園)、還有臺北賓館(日本時代臺灣總督府官邸,現由外交部用來招待國賓或辦理慶祝活動)。值得一提的是,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史蹟眾多,相關二二八歷史遺產之外,不但有清代天后宮遺跡、急公好義坊,日本時代到戰後初期棒球場也曾位在公園內(就位於今天國立臺灣博物館後方,不過現在則是成為五位歷史人物紀念亭:孫文,鄭成功,劉銘傳,丘逢甲,連橫),還有一座號稱臺灣第一的土地公廟「二二八公園福德宮」(因為土地公的神威範圍包括總統府),或許有空可以一探究竟。 「凱道」的名稱提醒我們,臺灣最早的主人翁其實是比漢人更早來臺灣的原住民族。有興趣的人,或許可以上網原住民族委員會查找,目前依據法令、被正式承認為臺灣原住民族的16族,是哪16族。 ----- 主持人:臺北市立大學教授 張弘毅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在最後一集的節目中,新住民主持人們就帶著大家去聽聽,在舊城南地區中發現的新創業。就像在每一座城市中發展的市民一樣,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匯集到有人潮的城區尋求發展,追逐夢想,所以即使在舊城區中,也總有新的追夢人、創業者停駐創業,追求幸福的未來,南門市場後街的小店雪球咖啡,正是這樣一個面向未來的故事。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第12集新住民主持人們就帶著大家去聽聽,在城南的牯嶺街中最有復古風的行業—舊幣、郵票與古物收藏買賣業的故事;尤其當新住民走進銀家聯合幣鈔公司時,才赫然發現在台灣的古物市場中,並不是只流通著來自東亞地區如中國或日本的老物件,就連來自東南亞地區殖民時代的錢幣,還有包含信封的郵票等,也是店內等待著有緣人發掘的寶藏,如一張張的古信封,還透露出來自四面八方的人通過什麼郵路與台灣親友傳遞訊息。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在這第11集的節目中有關刻印章的談話內容,對幾乎所有新住民而言(不包括日本人與韓國人),都是剛來台灣時所遇到印象深刻的文化衝擊之一,因為在許多國家來說,簽名(或蓋指印)才是正式文件具法律效力的最常見方式,而蓋印反而是公司行號而非個人經常使用的方式,但在台灣卻非常強調個人蓋印的效力,因此在了解刻印商家如何製作出獨特安全的印章,以及還有其他哪些不同種類的印章,對新住民來說是一次非常難得的經驗。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在國人眼中,傳統市場就像是家中灶腳食材的儲藏室,是每天都要去買菜挑食的好厝邊,但在新住民或旅人的眼中,傳統市場卻成了挖寶台灣「名物」的好所在,就像在第10集的節目中,來自日本的新住民森田(米果醬)竟在城南南門市場的大連食品巧遇日本同胞在挑零食與伴手禮,並體驗著當地人日常生活的樂趣。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夏日炎炎時節,無論是誰都愛來上一碗冰涼涼、甜滋滋的剉冰。在第9集節目中,新住民主持人們要帶著大家去聽聽,一碗城南的學子—建中生最愛的老建中黑糖冰店的故事。 冰店阿嬤在建中賣了一輩子的黑糖剉冰,從年華正茂賣到垂垂老矣,從學校圍牆邊的小攤子賣到有店面,小店所仰仗的,正是那花時間與耐心,慢慢熬煮並細心濾渣後的黑糖漿,而這一碗冰所呈現的正是阿嬤一生的心血手藝的結晶。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新住民主持們去拜訪了城南地區的老牌中藥行六安堂,在第二代老闆的口述故事中,主持們發現,華人這種對傳統醫療的信賴,甚至能跨越戒嚴的政治限制,讓老闆可透過家鄉福建的親朋好友,透過香港做三角貿易來取得中藥材,也正因為藥材具有特殊地域性,讓來自馬來西亞的主持人振南,回憶起在故鄉的中藥行與華人移民社群的特別關係,因為在東南亞地區的中藥行除了看病賣藥,往往還有幫華人移民帶信及匯款回老家的功能!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在第7集的節目中,我們要帶著聽眾去聽聽對小小朋友來說,城南地區知名度最高的博物館,那就是郵政博物館,而博物館為了接待常年到來的北部地區的國小及幼兒園校外教學團,在四樓的地方設計了讓新住民主持人也很樂在其中的兒童郵園,這個空間就像是遊樂園一樣,把原本枯燥的郵務設計成一個個好玩的小遊戲,讓來參觀的人,彷彿融入其中變成在郵局工作的人員,小朋友或大朋友們,也就透過遊戲認識了郵局的工作。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在第6集的節目中,新住民主持人們要帶大家聽聽看,南門市場小吃部異國料理的新口味,小吃部內人氣小吃攤越南牛肉河粉因經營的夫妻檔本身是台越兩國結合,所以連河粉湯的味道都是融合出來的,最讓來自越南主持人梅英感到驚奇的,是麵店會用番茄這個一般傳統越南牛肉河粉不會用的食材來熬煮湯頭,讓湯喝起來就更柔順!而融合就像南門市場的名片,為城南這個獨特的地區添加多元味道。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南門市場裡的協盛福州商店他們家的南北雜貨生意是始於讓老鄉們可以吃到來自家鄉的食材,正如第一代老闆會開店賣起家鄉的福州魚丸,就是為解決同鄉舌尖上的思念。這門體恤移人的生意經也傳承給了新一代老闆,因為現在的協盛福州商店貨架上,可以看到許多源於香港的南北貨,而這正是新老闆為來自香港的移居者特別準備的商品。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跟新住民媽媽們有相同經歷的菲芃女老闆,為了要接送兒女上學,放棄了自己上班的採購工作,轉而在南門市場內開了一家服飾店,因為開店的話,時間較有彈性,而且做這份工作時,女老闆還可利用自己原本上班時的專業,跟世界各地的產地廠家進行採買,靠著服裝設計出身的眼光與對客人細膩的服務,菲芃在市場內經營了40幾年依然屹立不搖,令人十分敬佩。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一集《城南那一味》介紹美食文化,台北城南地區原是台北城的邊緣地區,周遭小巷弄居民源流龐雜,有來自台灣不同地區的居民,也有來自中國大江南北的外省族群,可是城南可不僅接納這許多來自中國大江南北的美食,同時他也接納了不少來自東南亞的新口味,如南昌路小巷子裡一家滇味泰廚,從緬甸移居來的老闆,菜單融合雲南、緬甸與泰北,「青ngan煞」(鹹酸辣)味十足的料理,可說讓人「吃過返尋味」。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教育電臺新住民節目《幸福聯合國》主持人們,連同新生的老鄰居國立歷史博物館一起合作,用「新」的聲音來紀錄臺北「舊」城區圍繞著南門市場一帶的眾多店家的故事,而這新舊交匯出的老味道,便是我們的《城南那一味》。 在這一集《城南那一味》的節目中,當新住民主持們站在牯嶺街成龍集郵社門前,就像要進入一個時光機,在一套套的集郵本背後,主持們重新認識了從前的人的審美眼光、也看得到特定時代政府施政的想法,所以雖然買賣集郵本不是一個大家熟悉的行業,可是聽完成龍集郵社老闆的介紹,大家都覺得集郵的確是一個很吸引人的休閒活動。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教育電臺新住民節目《幸福聯合國》主持人們,連同新生的老鄰居國立歷史博物館一起合作,用「新」的聲音來紀錄臺北「舊」城區圍繞著南門市場一帶的眾多店家的故事,而這新舊交匯出的老味道,便是我們的《城南那一味》。 在第一集《城南那一味》的節目中,打頭陣的是南門市場內有名的南園湖州粽,新住民主持人去拜訪了南園大家長春玉老奶奶後才知道,這顆長三角形的粽子,不僅外型長得較像越南棕,連其來歷,都是1940年代從上海遷移過來紹興美食,所以當我們吃這一顆要排隊才買得到的湖州粽,吃到的不僅是老奶奶傳承的好滋味,還吃得一口離散的的滋味。 >>4/20、21春日好好市集教育電台聲音故事館有開館~記得來找我們玩喔!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鄭俊民談玉器收藏 中國人談緣分,給予人們在努力與收穫不對等的事件中的一項說法,當然也可能更為複雜。鄭老師談玉器收藏,充滿各式跟「緣分」有關的故事,從他父親到他自己。也許是切身關係,聊起台灣故宮捐獻事件,以及他「那一年在台灣… …後來在北京」的許多收藏的遭遇,雖說跟玉器有關,總有著一段又一段的曲折和離奇的精彩故事…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鄭俊民談中國近代文物浩劫與市場興衰 清朝的八國聯軍與中共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國近代兩段文物浩劫。許多玉器、琉金佛、骨董、字畫付之一炬,偶有倖存者或被埋入土裡,或流轉到了文物公司。 中國人在那些歷史中活得辛苦,大量文物隨同時代與收藏者的命運起伏。「八國聯軍要把圓明園的東西搬光,搬不了的便砸!… …我就不理解,砸它做什麼呢?」鄭老師把中國近代的兩場歷史說得活靈活現,我彷彿置身其中! 回頭看歷史,無論題材為何,搬上台面都是一場又一場的大戲。這一回,鄭老師仍從他熟悉的中國文物為範疇,將時光倒流,在激昂與嘆息中敲響著中國近代歷史文物的鑼鼓、揭開布幕… …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墨西哥與舊金山壁畫 一部電影我看了少說二十五遍,加上開始教書那些年和學生分享,恐怕四十遍不止,電影名稱:「揮灑烈愛」,描寫墨西哥女畫家佛烈達和藝術家丈夫迪亞哥的故事。E說看那麼多遍,挺浪費時間的?我說,或許還會再看幾遍,直到膩為止。一部好電影和一本好書一樣,能一讀再讀。 於是,那一部電影讓我展開一場旅程:找書、翻資料、了解中南美洲的歷史、去舊金山一趟找迪亞哥1930-1931留在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的壁畫;加上一場特殊的歷史事件,1929年之後的美國經濟大蕭條,美國政府讓失業的藝術家在舊金山留下數量頗多的壁畫,受的便是1920年之後墨西哥壁畫運動的影響......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十九世紀西方藝術-杜米埃 談十九世紀西方藝術之前我唸了白先勇先生的文章:「紀念福生」,紀念他的藝術家老友顧福生先生的文章,文章不長,卻是娓娓道來倆人六十年的情誼與顧福生先生的藝術生活;於是,我初讀「福生」二字卻想起了「浮生」一詞,偶爾文人謙稱生活「虛空」的說法。我將文章來來回回好些遍,口唸「福生」,卻是心想「浮生」,一種將藝術不慌不忙梳理著頭緒,梳理的時候仍然打理中餐,想著街口轉角的濃郁咖啡;藝術或者成為生活裡的中心,也偶爾藏在生活角落,無論如何她都離開不了生活,「我的」生活。… …這些天讀報,讓我想著顧福生藝術中的「浮生」。 圖片:「三等車廂」﹝1863~1865﹞;杜米埃﹝Honore Daumier﹞l808~1879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柴姆·蘇丁(Chaïm Soutine,1893年1月13日-1943年8月9日)是一位生於白俄羅斯的猶太裔法國畫家。蘇丁是二十世紀初期表現主義的重要人物之一。蘇丁的表現主義的內涵是依靠於直覺的力量,而不拘泥於形式的束縛。他神經質的性格使得他的畫風也受到影響。他的畫作中的色彩和造型都表現出他狂熱的心情。 ----- Apple|Spotify|Google|KKBOX|Firstory|SoundOn 搜尋訂閱:藝文保育特區 ----- ▍教育電臺 ▍官網:https://bit.ly/39ISswV ▍Channel+頻道:https://bit.ly/3HgGgSW ▍粉絲團:https://bit.ly/nerpodcastlink ▍線上收聽:https://bit.ly/3cyxBh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loading
Comments 
Download from Google Play
Download from 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