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粵講粵威水
粵講粵威水
Claim Ownership

粵講粵威水

Author: 劉螢, William, Rti

Subscribed: 2Played: 3
Share

Description

本來,這個節目在設立之時,是因為看到了一些社會事件,有感而發。譬如:2010年,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的捍衛粵語行動。


 


2018年,香港教育局小學中文網頁內的一篇文章,提到粵語並非「母語」。再加上近年,港澳愈來愈多學校在校內僅以普通話及英文授課。看著港澳的年輕一輩,居然普通話說得比粵語還流利,是有很大的感觸,也有很多的思考。


 


危機越大,求生的意志就越強。總之,「撐粵語」的這股潮流在有心人士的深入探討後,的確「粵人」講「粵語」是愈講愈有理的。而有心的話,在網路上就可以找到很多很專門的粵語研學的心得。資料是有的,不過可惜,關注還不夠多,普及也不夠。


 


以前總愛跟大隊嗌口號「講母語」,「撐粵語」。現在更想藉這個節目,這個公開的平台,尋找這個為什麼?為什麼粵語有趣?為什麼粵語歌比較好聽?為什麼說這些就是粵樂???對粵文化,到底我們有多少的認識呢?或者根本除了粵語識聽識講,日常生活中見慣見熟、習以為常之外,當中的道理跟涵意,根本是完全說不出來吧!


 


我們一起來探究!讓大家對「粵」都可以有更多的認識!


前往>>https://www.facebook.com/rti.cantonese/ 央廣粵語粉絲團

聽友來函:kercy@rti.org.tw

176 Episodes
Reverse
來賓:資深越南語主持人Jimmy 一說到會說粵語的東南亞華人,一般人馬上想到的可能就是新加坡、馬來西亞,再來呢!不要忘記還有泰國、越南。根據統計,雖然越南的華人比例並不高,大約只有1%左右,但是其中會講廣東話的越南華人大約就有數十萬左右。 央廣粵語在越南就有很多粵語聽友,在聯絡中發現,越南聽友的粵語,有點像港澳5、60年代比較早期的粵語,他們咬字清晰、語速相對也比較慢一點點,跟現在港澳的粵語是有一點點細微的差別,當然溝通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甚至據說,在一些越南的市場中,買東西想殺價的話,一定要說粵語,說粵語才可能殺價成功呢!
有「一門五傑」之稱的粵語粗口五大字,這五個字,寫出來怕有人覺得不雅,在這裡就以粵拼代表,diu 、 gau 、lan、 cat 、hai,至於那一個聲調,你知我知大家知! 這五大字,講很多人都會講。而寫呢!有人寫「門」字部,有人寫「尸」字部,更多人唔係好識寫。尤其在網路上,用英文代替的最多。一方面當然因為打字打英文縮寫比較快,另一方面,英文縮寫,委婉一點的表達,總是比較有得走盞。因此,在網路上、在社群上,就經常看到如謎一樣的縮寫,譬如:DLLM、CLS、NDS、NMSL、WSND、HIYZ...,這些縮寫到底說甚麽?加油,努力想想看啊! 粵語粗口,除了在網路上的這些英文拼音的變身之外,在日常當中,也有其他很多的變身。譬如:頂你個肺、燒你數簿.....。字詞完全的變身,不知道當中關連的,可能被罵了都不知道甚麽意思呢? 另外,因為台灣歌手周董周杰倫的帶動,現在年青人對有的粗口字也有了全新的用法。譬如周董很喜歡講的一句話:「哎喲不錯這個diu」!diu在粵語裡經常是作為動詞,像周董這樣用,也是創新呀!
來賓:粵語配音導演、粵語教材編撰一郎 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動漫在香港播放的時候,會配有粵語版的主題曲。其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的,當數梅艷芳演唱的「IQ博士」。這首歌的大受歡迎,也改變了香港兒歌風氣,讓更多主流歌手演唱動畫主題曲。但可惜,後來慢慢一部部的卡通動漫,都沒有這些粵語版的主題曲,就只有日文版了! 為了填補這個空虛,網路上有許多動漫迷自發填詞--為喜愛的動漫作品的日文原曲填上粵語版歌詞,而粵語配音導演、粵語教材編撰一郎就是其中之一的熱心人士。一郎說:「是自己的情意結吧!看到喜歡的東西逐漸消失,就想憑自己的努力,儘量做儘力維護。」 粵語填詞,要啱音、要押韻、要通順有意思、還要配合劇情意境,這本身就已經非常的不容易。而為日文原曲填上粵語歌詞,有的網友更希望能夠對照日文版的歌詞意思。現在的日文歌節奏很快,在一個節奏這麼密的時候要唱準每個字的粵語,有時候甚至快的就像急口令一樣,這對唱的人難度更高。 一郎說:「日文即使是歌詞,人稱經常變換,有時候說我,有時候說你,有時候又說他。中文的敘述會盡量統一敘事角度,我就是我,不會前面是我,後面又變你,這都是填日文原曲的時候要顧慮的地方。」 雖然不容易,但一郎依然非常的樂在其中。一郎說:「每個作品裡面有它的世界,歌詞來說,它的世界是比較短的。雖說短,但他還是包含了整個起承轉合、可能還有人物的故事、催情位、讓人感動的地方。短短的一首歌詞裡面,就包含了這麼的一個多姿多彩繽紛的世界。我覺得這是歌詞特別吸引人的地方。」
來賓:粵劇迷朱仔 我們覺得,粵曲粵劇就是學粵語的現成好教材,而且學的還是高階粵語呢!因為: 一、咬字發音清晰,字正腔圓。 二、雖然不是日常用語,但字詞古雅優美,同時也保留了一些越來越少人用的字詞語法。 三、已經進入詩詞欣賞的高階粵語範疇。 完全土法煉鋼自學自研的粵劇迷朱仔,後生細仔,就因為喜歡,對於粵曲的文本、唱腔、唱家、練唱...從頭到尾自己找資料自己研究。所以說起粵劇,是更平易近人。 而粵劇裡面,的確有很多專有名詞專有技巧,就連粵曲工尺譜,如果完全沒概念的話,看起來完全是個謎。甚麽平喉、子喉、正線、反線.....,請聽朱仔的講解。
社會在進步,連帶對粗口的接受度似乎也變高了!近年,不管是出版品、社群平台、網路、教學、講座、論文......,好像整個社會對粵語粗口的研究與討論,比十年前不知道多了多少倍。有人說粵語粗口博大精深;有人說有的字詞表達,就是要有這些粗口字才夠味;也有人說,粵語粗口不一定是罵人的,說了才親切,才夠力!! 好吧好吧!生活總是有很多不滿,情緒總要有管道宣洩。現在的人好像比較喜歡直接了當,粵語粗口的五大字現在聽得是比以前多。不過除了這麼直接的表達之外,一些同樣是表達情緒,百搭使用,而又可以替代了粗口字的字,大家還記得嗎?。譬如:鬼、Q、頂、妖、挑、pk......
來賓: 舞台工作者、戲曲新秀袁學慧 有唱粵曲的人,一開口就是不一樣。就像粵劇名伶何非凡、任劍輝、白雪仙...等等,就算是講話,也是咬字清晰,正所謂字正腔圓。而且講話自有韻律節奏兼輕重音。何解? 因為粵曲是依字行腔的劇種,它的腔跟京崑有點不同,就是它的音不是隨便可以拉長,是要依據唱詞每 個字的聲調,創作出合適 的旋律。戲曲新秀袁學慧說:「字發音要準,行腔才會字正腔圓。另外,字既然有音樂的時候,字會拖長,在一個音裡面要安置它的字頭字腹字尾?在這個情況下,對這個字的字頭、字復、字尾就要非常清楚。停頓的地方錯了,或是拉錯腔,就會影響唱腔的完整程度。」
來賓: 舞台工作者、戲曲新秀袁學慧 台灣說國語,粵劇在台灣是不流行,甚至幾乎可以說沒有。本行唱粵劇粵曲的新秀來台灣學戲進修適合嗎? 粵曲新秀袁學慧(Vivian)說:「從十幾歲學戲開始,一面學就一直被老師拉去做戲,當時的歷練是多的。但對整件事的認知是很懵懂,因為一直趕著去做。」 而到台灣攻讀戲劇研究所以後,Vivian覺得訓練也是沒有停過。Vivian說:「在台灣,反而是一個很好的環境去整理自己學到的東西。我們學新的東西,一定會拿舊的經驗做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其實是整理我本身學到的東西。」在台灣,不管是京崑的訓練,或是基本功,在身體上、身段上,台灣的訓練是更紮實。不同的講話方式,不同的呼吸就會有不同的律動,怎麼把其他劇種的訓練融入到粵曲裡面,這就要慢慢消化融會。 由香港八和粵劇學院訓練出身的袁學慧,十幾歲開始就跟著師父以及眾多唱家上台表演。就因為喜歡唱戲做戲,怎麼樣把傳統戲曲的優美跟古雅告訴現代大眾,讓大家喜歡它、接觸它、欣賞它,是Vivian一直在努力的事情。 Vivian說:「粵劇裡面是有唐滌生、仙鳳鳴、白雪仙...他們很多的好戲,但做了幾十年,我們還是做這些戲。香港比較單一,始終都是以粵劇為主。而台灣劇種很多,他們會互相學習、互相吸收對方的優點。我們怎麼樣去跟人家比較?我只有離開這個地方,才可以大破大立。」台灣的新編京劇、青春版牡丹亭,七成觀眾是年輕人,這是Vivian 對粵劇的夢想呀!
來賓: 粵語配音導演、填詞人、粵語編輯一郎 一個在香港寫了幾十年的字,來到台灣居然被說寫錯?到底是為什麼呢? 以這個「黃」字為例,台灣習慣寫「田」,香港習慣寫「由」。兩種寫法,沒有絕對對或者絕對錯,但當中是有原因的。 「黃」字,粵語人習慣稱之為「大肚黃」,一說「大肚黃」就知道說的是這個「黃」。何解?因為「黃」,本來是一個象形字,是一個大肚子的人,身體是有點殘疾的。甲骨文的年代,天不下雨就會燒這種人,焚尪(黃)求雨是古代的一種祈雨儀式。現在寫成楷書,那一橫是來自他的手臂,下面的「田」字或是「由」字,就是他的大肚子。手臂、大肚子跟軀幹相連,「由」字凸出的就是軀幹。所以理論上,「由」字形相對是比較好的。 但是,現在的手機電腦,大家看習慣的都是標楷體,標楷體根本打不出這個「由」字型的「黃」字。甚至在學校裡,老師也是以標楷體的字型寫法教導學生。遺棄了這些傳統字型(傳承字型),這是非常可惜的。 幸好,有熱心之士在努力。在網路上跟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直積極維護並製作傳統字型的一郎說:「以前的書法、以前的印刷品,可能有很多字跟現在學校教的已經有所不同。但這些傳統字型,在寫法上,可能比較有根源,有道理。每一個中文字背後可能有的故事,傳統寫法可能比較保留這些故事。」 這些傳統字型,雖名之為傳統,但其實隨處可見的。譬如路上的招牌、以前執字粒的報紙、印刷品、香港的路牌、地鐵的站名路標...用的都是比較傳統的字型,只是平常,可能大家都不太留意。 一郎說:「希望透過製作傳統字型,以及在網路上免費下載使用,不同字型都可以保存下來,也讓大家比較了解、珍惜。」在任何搜尋引擎打「一點明體」關鍵字,就可以找到免費下載「傳統字型」的網站囉!
身為粵語的母語使用者,粵語都已經識聽識講了,再回頭來重學粵拼跟九音,到底又有什麼好處或幫助呢? 曾在香港任教多年中國語文課的資深老師佳哥說:「因為是母語使用者,音都已經會用會發,比較有用的部分是學會分辨,知道家人或朋友的發音狀況。另外,最大的好處是看字典,看拼音就可以拼出正確的音,看同音字,有的音沒有同音字,甚至有的音根本寫不出字。」 其實有沒有幫助?這要看個人!但至少會了拼音跟九音,會讓自己的耳朵更靈敏,對粵語的發音結構也會更清楚。
來賓: 粵劇迷朱仔 喜歡聽粵曲大戲的人,耳濡目染之下,遣字用詞會不會比較古雅?!好像是呀!譬如就像粵曲發燒友朱仔。現正在台攻讀研究所的朱仔,後生細仔,一開口卻會讓人不自覺多看幾眼,因為朱仔講的話好文言、好古雅,譬如:「學無常師,轉益多師是我師」。另外,他的發音咬字,一開口就很有大戲feel。 自認沒什麼同齡朋友的朱仔,自嘲平常最經常做的事就是--「跟死人打交道」,因為研究的對象資料,譬如何非凡、梁醒波、鄧碧雲.....,這些粵劇名伶,全部都已經仙遊作古。 才二字頭的朱仔,為什麼會如此鍾情粵曲大戲?朱仔說:「我從小跟著阿婆長大 ,阿婆是車衣女工,用一台衣車養全家。阿婆車衣就是聽戲,從小跟著阿婆聽戲,就這樣埋下的種子。」小時候聽的粵曲是沒有意識的跟著阿婆聽。到來台升學後,才是真的自己找來聽。 朱仔說:「為解鄉愁,在台灣聽大戲,覺得就是跟粵語、跟家人的一種連結。」聽著聽著,越聽越愛,甚至現在就以粵曲大戲的文本作為研究所的論文主題呢!
粵語會不會消失?最新出版「Remaking a Global Cantonese Community with Television and Social Media」,中文暫譯為「利用電視和社群媒體重塑全球粵語社群」的作者李思敏是不太樂觀的。 思敏說:「粵語就是我的母語,不管是鄰居同學,還是老師上課說的都是粵語。但聽說現在早就不是這樣了,家長在家都說普通話,年輕一輩都不愛說粵語,也不會說粵語了。甚至下課說粵語會被老師罰的新聞也時有所聞。」思敏是90年代在肇慶成長,才十幾年的時間,粵語在當地就已經是這樣翻天覆地的迅速萎縮。 所幸,在當地的社群平台以及電視上,近年陸續出現一些以粵語為主題的節目及頻道。值得高興的是,很多很多網友非常支持這些粵語發音的節目,網友的留言都是「加油!」「有粵語的節目真好!」「請堅持做下去!」 為了出版這本新書,更知道在大陸的社群與電視做粵語節目的狀況,思敏特別訪問了部分製作人,聽了他們的心得以後,更讓思敏擔心粵語以後的使用狀況。思敏說:「在微信、微博或抖音,只要有敏感詞語,post就發不出去。系統不給發,但你又不知道甚麽才是敏感詞,只有不斷改,不斷試,或放棄刊出。」 做自頻道,當然都希望紅,收到很多的關注。但任何po文都會有不同意見,一旦討論過於激烈,或反對聲音很大的時候,製作人甚至會把該集內容先下架。 思敏說:「怕呀!怕反對的人向平台檢舉,一檢舉可能會被關台,或是讓頻道、讓節目不被看見。」這種審查與自我審查,對節目內容的發想與製作,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電訪:旅居加拿大學者、作者李思敏 「我從小看的是港劇,說的是粵語,香港跟廣東都是說粵語,廣東地區又為粵語產出過什麼?這個產出說的不是經濟,而是文化的產出。」對於粵語,旅居在加拿大的學者李思敏有這樣的思考。 「那就自己來做吧!」於是,思敏出版了這本新書,書名是「Remaking a Global Cantonese Community with Television and Social Media」,中文暫譯為「利用電視和社群媒體重塑全球粵語社群」,這是一本以非語言的角度來研究粵語的英文書。 思敏在廣東肇慶長大,生活語言、學習語言就是粵語,她從小看的是香港電視,這對她影響很大。思敏說:「從小看著港劇長大,覺得香港人很熟悉,後來不管是在台灣升學期間,或是現在在海外,只要看到香港人就想跟他們講話,認識他們。」 從肇慶到台灣,再到海外,思敏在接觸越多以後,越感嘆粵語在廣東地區使用場域的萎縮。然而,在社群跟廣東地區的電視上,近年卻又出現了以粵語為主題的節目及論壇,他們凝聚著很多關心粵語的人。所以,特別寫了這一本書,從非語言的角度研究粵語,也是把中國大陸的社群民眾,對粵文化的重視與思考,介紹給大家知道。 思敏說:「廣東粵語跟香港粵語可以溝通,但是有不同的。」對粵語與粵文化,角度與看法也是不同的
來賓: 粵語配音導演、粵語填詞、粵語出版品編撰、粵語研究的一郎 台灣,畢竟就是一個以國語、閩南語、客語為主要使用語言的地方。在台灣唸中文所研究粵語,到底有沒有這個利基?有沒有可以指導的教授呢? 從香港來台攻讀碩士而又主攻粵語研究的一郎,從他的切身經驗就非常建議,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來台灣深造。一郎說:「台灣的學術氛圍很好,很多研討會,可以接觸到很多教授向他們請教。另外,跳脫粵語母語者的觀點,融入客語、閩南語或其他語言的學識來研究粵語,也會有很多新發現。」 不過,既然研究的是粵語,跟粵語地區的聯繫也是絕對不能少的。而粵語的文獻資料,以舊資料的取得來說,是完全沒有問題。新資料新數據的話,現在互聯網也很方便。至於教授不一定會講粵語,這也不用擔心。一郎說:「學理,研究方法都是一樣的,教授絕對可以指導。」
(歌詞)「神啊!救救我吧。一把年紀了,一個愛人都沒有......」求神不如靠自己。 情人節看著別人雙雙對對甜甜蜜蜜,那自己呢!情人節就來大催桃花。在新的一年2024年,單身男女、適婚男女,想談戀愛的男男女女,怎麼樣才可以催旺桃花,蜜運連連呢? 「神啊 救救我吧 一個人晃了半輩子了  為什麼  我這樣的男人哪 就快要絕種 她呢 又在哪兒.....」加油!時來運轉,2024將是有利發展人際的一年。
揮春上面寫甚麽,是最能表達您今年的心願?「新年快樂」「萬事勝意」好是很好,但不夠特別,也沒有個人特色。現在流行的、特別的揮春,除了好意頭之外,更要最能代表自己這個時刻狀態的語句,這樣的揮春才醒目。譬如:「大家歸瘦」、「終身美麗」、「百事可樂」、「讀來讀往」、「夫錢 妻糧」......。看到就讓人會心一笑,過目不忘。 因為過年,最近忙著寫揮春寫到手痛的書法家邢悅,對於這些過年的祝福詞語真是很有感。他說:「一般求字,都是缺甚麽就求甚麽寫甚麽。而今年寫得最多的居然是常樂自在,希望簡單的幸福。」 馬上就是龍年,跟龍相關的祝福語當然熱門,譬如「錢龍駕到」、「你龍我龍」、「龍情蜜意」、「飛龍在天」。另外,很多流行用語也是大家的希望,譬如優雅躺平、財富自由、無限暢遊...,的確說出了大家的心願。書法家邢悅說:「揮春最喜歡玩諧音、食字、或是流行詞語、好意頭或是自己喜歡的字詞。總之寫揮春,越寫會越好玩。」
寫張揮春好過年!揮春怎麼樣才寫得好看?詩人兼書法家邢悅特別教大家幾招,希望大家都可以享受自己寫揮春的樂趣。 首先,在書寫揮春時,把筆劃斷開來寫,連筆先不寫,盡量把筆劃寫的平直,字就不會太傾斜。 而對於初學者,寫揮春也有「出貓」的方法。書法家邢悅說:「如果將揮春分成四等份,摺了中線都還沒信心的話,可以先用毛筆勾勒出幼細的骨架,然後再寫粗筆劃。」 另外,選擇寫一些好寫的祝福語也是一個明智之舉,例如「吉祥如意」。這樣的字形結構平衡,會比較好寫。另外,筆畫多跟筆劃少的放在一起是很難寫的。邢悅說:「例如一團和氣,一很簡單,團很多筆劃,這都是很難寫得好的。」 以這幾個技巧,是可以幫揮春急救,臨時寫出比較好看的字。不過要寫字寫得揮灑自如,還是要不斷練習,累積書寫經驗,融入自己的風格,讓揮春成為新年最能代表自己的獨特符號。
從16歲開始就練唱粵曲藝的舞台新秀袁學慧Vivian,一個以粵語為母語的香港人,初次挑戰台灣歌仔戲比賽,便一舉奪下第二名的肯定,讓她非常振奮。 但是,當她被邀請在講座上分享自己學習歌仔戲的心得時,卻意外引起了兩派不同意見的爭拗。有一派質疑為何要找一位母語是粵語的香港人分享歌仔戲的經驗,在台灣歌仔戲唱得好的人多的是吧!另一方面,一些人則認為,連外地人都學唱歌仔戲,甚至唱好歌仔戲,這對母語是閩南語的台灣人來說,是很好的鼓勵。 事實上,粵語人要在歌仔戲中脫穎而出,需要克服發音和唱腔的難關,這絕非易事。 學慧說:「粵語有好多位放喺脷底,向後又唔會上到鼻,但係閩南語有好多喉音,或者係上鼻、鼻腔音,佢哋最主要嘅位係喺唇、齒、舌、尖,所以整件事係要往前推,要不斷嘅練習。甚至唱嘅時候有好多胸腔共鳴、上到頭腔的共鳴,呢個係我從來冇嘅發音體驗,因為粵語唔會有喉音。」
市面上是有很多的粵語教材,很多學習者在挑選教材的時候,著重的都是有多少的單元?教了多少單字?一千字?二千字?書夠厚教的字夠多,感覺才值得買?? 然而,擁有三十多年粵語教學經驗的蘇貴珠老師就認為: 「由老師教一個字才學一個字的鸚鵡學舌的教學方式,這樣自學粵語的能力是不夠的。」 蘇貴珠老師的教學強調的是--打好基礎,掌握聲母、韻母和聲調,這不僅是基礎,更是自主拼音自主學習的關鍵。 蘇貴珠老師最近就把多年教學心得整理成教材出版,書面資料搭配影片教學,教學習者如何使用教材及發音。不過有趣的是,教材有沒有試閱?有幾厚? 多少單元? 依然是大家關心的焦點。
「在海外推廣粵語,困難很多很多,所以不要想困難,一直想著困難就做不下去。朝著正確的目標邁步向前,每走一步,就越接近目標一步。」華粵學院的創辦人蘇貴珠老師這麼說。 他鄉遊子、從無到有、一手包辦、在海外推廣粵語與正體字...,這每一點說起來都是難難難呀!而從香港移居美國的蘇貴珠老師,在2022年1月1日在美國創立華粵學院,她的信念就是「不要想有多少的困難,而是朝著目標努力的往前走」,這個信念不僅讓她充滿能量,更讓華粵學院越走越穩健,越走可以做的事情越多。 即使全年無休,一手包辦華粵學院的大小事情,從網站社群的貼文經營、教材教學、行政文書......蘇貴珠老師笑說:「我不能倒下,倒下就沒有人可以接手了!」雖然忙碌繁雜,但努力了!自然也有很多的知音,很多的感動! 蘇貴珠老師說:「這兩年多以來,感謝曾經參與過工作的很多義工。還有捐助過華粵學院的資助者,以及很多很多想學粵語,支持正體字想更了解粵語文化的學習者,從他們的回饋及學習用心,讓我覺得一切都很值得。」
來賓:粵語配音導演、粵語編譯、聲韻學學者一郎 「木村拓哉,怎麽聲音不一樣了!」看著熟悉的角色,聲音突然變了,換了配音員,這是非常難過的事!感覺上就不是本人,不連戲,也會讓觀眾很難入戲。總之,越喜歡這個角色,就越知道配音的重要了! 配音,要搭配角色的情緒語氣、人設,遣詞用字、字正腔圓、字數......當中的專業,說起來是很複雜、很多技巧的。曾任多年粵語配音導演的一郎說:「配音的標準,很難一概而論,不同類型的影片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文教類,會比較跟字典音,要唸得好聽,不要讓人睡著。古裝片,對白會比較古雅;時裝片,要比較貼近生活,發音可能比較從俗,不過也要配合角色的人物設定。」這些都是一般配音都要注意的重點。 而粵語配音,麻煩事更多。因為粵語,不同學者有不同派別的發音,又沒有官方訂定的統一發音標準,從俗還是從字典音?從字典又從那一派的音?粵語很多字又有異讀音,這個時候怎麽讀才好? 一郎說:「基本上,怎麽讀,都有人罵,都有人覺得不對。以前主管私底下也說過,最好學者們可以吵完,決定好一個粵語的統一發音標準,這樣我們才好做事。」然而,以學術的角度來說,沒有統一的標準是有好處的,沒有統一的標準才可以保有語言發展上的多樣性。所以,配音員請多加油了!
loading
Comments 
loading
Download from Google Play
Download from 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