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文化360

197 Episodes
Reverse
戰國時代競爭激烈,列國諸侯爭相延攬人才,形成「養士」之風。所謂「養士」,是指統治者或權貴以優厚待遇延請士人,期望其獻計出謀,增強國力。在這一風氣下,「士」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特定階層,既不同於農工商百姓,又不完全等同於貴族。今集《文化360》,陳玉清將展開全新系列《戰國時代的養士之風》,帶大家認識養士的由來與「士」這個階層在古代社會中的定位。詳情請收聽今集《文化360》。
戰國末年,呂不韋以一介商人之身,卻能改變秦國的命運。他扶持子楚從質子身分重返秦國,並最終登上王位。呂不韋為何要冒險幫助子楚?這背後的遠見,又如何與成語「其貨可居」有關? 除此之外,《呂氏春秋》這部書是如何誕生的?又為何能留下「一字千金」的傳說?今集《文化360》,陳玉清將繼續《呂不韋與一字千金》系列,探討呂不韋的抉擇、智慧與文化貢獻,揭示他如何以商人眼光與政治手段,成為歷史舞台上的關鍵人物。詳情請今集收聽《文化360》。
在中國歷史上,呂不韋可說是個充滿爭議的人物。他既是雄才大略的商人,又是深謀遠慮的政治家,他是如何留下「一字千金」的傳說的呢?除了這些,他與秦始皇之間其實有著微妙而複雜的關係。今集《文化360》,陳玉清將打開全新系列《呂不韋與一字千金》,帶大家回到戰國末年的風雲時代,了解這位奇人如何影響秦國的命運,甚至與千古一帝秦始皇緊緊相連。詳情請今集收聽《文化360》。
在中國古代與近代的移民歷程中,有一些特別的說法,承載了無數家庭遷徙的故事。例如「走西口」及「雁行人」,形象比喻移民群體如何南北往來,尋找新的生活出路。今集《文化360》,陳玉清將繼續《中國古代的移民》系列,細談「走西口」與「雁行人」的由來與意義,從這些名詞中認識古代移民的艱辛與智慧。詳情請今集收聽《文化360》。
中國古代的遷移現象,背後往往有複雜的原因。有些是因為天災,如水旱災害迫使百姓背井離鄉;有些則因為戰亂,人們為求生存不得不逃往安全之地;亦有因政權更替或經濟發展需要,導致大批人口遷往新的地方。這些遷移,不僅影響了地方的人口數量與分佈,更改變了南北方的發展格局。今集《文化360》,陳玉清繼續《中國古代的移民》系列,細看古人遷移的主要原因,探討天災人禍與戰爭如何重塑中國古代人口版圖。詳情請今集收聽【文化360】。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變遷中,曾發生過多次規模龐大的遷徙行動,改變了人口分佈、文化傳承與政治格局。這些遷移,有的因戰亂避禍,有的因政權興替,也有的與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息息相關。今集《文化360》,陳玉清繼續《中國古代的移民》系列,帶大家回顧中國古人幾次最重要、影響深遠的遷移事件,看看它們如何塑造後世的歷史版圖。詳情請今集收聽【文化360】。
移民,不只是現代社會的現象。其實早在數千年前,中國古人已經經歷過大大小小的遷徙。有人為了逃避戰亂,有人為了尋找更適合耕種的土地,甚至有些時候,整個國家、整座都城都會被迫遷移。今集《文化360》,陳玉清開展全新系列 《中國古代的移民》,帶大家追溯古人為何遷徙,當中又藏著怎樣的歷史轉變與文化流動。詳情請今集收聽【文化360】。
「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道出古人對長壽的嚮往。在醫學不發達的年代,活到七十歲已屬罕見,於是追求「長生不老」便成為歷代帝王與修道者心中的終極目標。古代帝王與修道者積極尋求延壽之道,從煉丹、服藥,到求仙問道,「不老」的幻想成為古代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深植於民間信仰與文學創作之中。今集《文化360》,陳玉清談談古人煉製仙丹的方法。詳情請今集收聽【文化360】。
在漢字結構中,帶「虫」字旁的字常與昆蟲有關,體現古人以形喻義的造字智慧。然而,亦有例外,如「蜀」字,古代四川地區的名稱,其文字構形中包含「虫」,到底為何?今集《文化360》,陳玉清將繼續《說蟲》系列,從甲骨文說起,解析「虫」部字的演變邏輯,探討相關字詞所承載的歷史、地理與文化意涵。詳情請今集收聽【文化360】。
「蟲」字源自甲骨文,形象鮮明,代表著多種蠕動的小動物,其文字演變映照出古人對自然生命的深刻觀察。今集《文化360》,陳玉清將繼續《說蟲》系列,探討「蟲」字的應用與意涵,並延伸至「彩虹」一詞中「虹」字的文化來源。為何一條天際的彩帶,會與「蟲」產生語源上的連結?詳情請今集收聽【文化360】。
「蟲」字看似尋常,其實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甲骨文時期,原指多種曲屈蠕動的小動物。字形多以象形方式呈現,描繪蟲體形態,展現古人對自然界細微生命的細膩觀察。今集《文化360》,陳玉清將走進古文字世界,細看「蟲」字如何從甲骨文一步步演變至今,並探討其中蘊藏的文化內涵與寓意。詳情請今集收聽【文化360】。
在中國古代文學與寓言中,老虎不僅是百獸之王,亦被以「蟲」稱之,背後蘊含什麼文化意涵?典故與劉伯溫《燒缾歌》又有何關係?今集《文化360》,陳玉清探究寓言的緣由,解讀其中隱藏的古人智慧與深刻寓意。繼續從蟲的角度出發,看看古人如何透過小小的生物,講出深刻的人生道理。詳情請今集收聽【文化360】。
中國古代寓言中,昆蟲雖小,卻常被賦予深刻寓意。無論是盲從附和的「應聲蟲」,還是苟且偷生的「得過且過」,這成語的來源,竟然與一種蟲子的生存習性有關。這些詞語背後隱藏着源自自然界的觀察與人生智慧。今集《文化360》,陳玉清將一探古代文人筆下的昆蟲寓言,從蟲的角度出發,看看古人如何透過小小的生物,講出深刻的人生道理,了解這些故事如何映照人性、反映世態。詳情請今集收聽【文化360】。
在中國古代商業社會中,牙人不僅是交易的撮合者,更是市場價格的重要影響者。他們熟悉行情,掌握貨物流通與買賣資訊,常代表賣方或買方定價、議價,甚至代為收款與出貨。這種以口才與人脈換取佣金的「牙行」制度,正是今日「經紀」制度的雛形。今集《文化360》,陳玉清解構中介人在商業運作中的角色與手法,探討他們如何成為古代商道中的關鍵推手。詳情請今集收聽【文化360】。
在中國古代的市場經濟體系中,牙人或市儈扮演著極為重要的中介角色,也是最早的「經紀」。他們負責撮合買賣雙方、協調價格、保證交易誠信,為市場運作提供必要的溝通與信任基礎。然而,隨著其影響力擴大,牙人群體亦常被視為「逐利之徒」,社會評價兩極。今集《文化360》,陳玉清探討古代牙人的興起,解析這職業如何在市場中促進商業往來,成為中國經濟史上不可或缺的角色。詳情請今集收聽【文化360】。
古代商人為了推銷貨品,無所不用其極:賣茶說是皇帝御用、賣酒標榜「仙人釀造」、賣酒店吹噓「神仙駐足」、甚至用美女為商品宣傳。今集《文化360》,陳玉清帶大家穿越古代市集,細看商人如何巧用名人、權貴、神話傳說為商品推銷,讓一件普通貨品,搖身一變成為「皇室同款」、「仙人專用」,賣出好價錢!詳情請今集收聽【文化360】。
現代廣告講求名人代言,其實古代商人早就懂得「借名人之名」做宣傳:華佗賣藥、伯樂相馬,為產品增值。今集《文化360》,陳玉清就帶你穿越古代市場,了解商人如何善用「名人效應」,看商人如何用文化與聲望,打造古早版的品牌信任感。詳情請今集收聽【文化360】。
街頭的飛機欖、叮叮糖,是不少人童年的叫賣記憶,其實早在古代就有「市聲廣告」的雛形。除了聲音叫買,古人還發明了各種「靜默的招晃廣告」:招牌、酒旗、紅燈籠,無需開口,照樣吸引人潮。今集《文化360》陳玉清就講解古代商人如何運用廣告智慧推銷貨品打響買賣。詳情請今集收聽【文化360】。
古代沒有電視、廣告、古代商人靠的,是一把口才與無窮創意。集《文化360》走入熱鬧的古代市集,聽聽那些穿街走巷的叫賣聲,了解他們如何靠機智與口才打動買家、爭奪生意。「自相矛盾」這個成語,又如何從一場叫賣中誕生?今集《文化360》陳玉清會講解古代市場上的推銷技巧與語言藝術,看看古人如何用說話打動人心、賣出天下。詳情請今集收聽【文化360】。
古人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沒有現代法規與契約保障的古代,商賈如何憑人脈與信譽建立商網、談生意、闖天涯?今集《文化360》陳玉清繼續深入講解中國古代商業智慧,揭示「人和」為何成為古代生意場上最寶貴資本,也是一門跨越千年的商道哲學。詳情請今集收聽【文化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