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人物誌
37 Episodes
Reverse
從香港到澳洲,傳統醬料到創新口味,如何以「味道」連結全球華人與多元文化?
在墨爾本-電車路軌四通八達的城市,每天穿梭於街道間的「叮叮」是城市節奏的一部份。在這條軌道上,有大家或許在社交平台上見過的電車司機Wing。她以親切幽默的方式分享電車司機的日常,讓更多人看到這份工作背後的故事。
曾因身形而感到自卑的 Tiffany,八年前在香港接觸欖球後,找到自信與力量。如今移居墨爾本的她,創立了「維州亞洲欖球會」(Victorian Asian Rugby Club),希望推廣欖球至不同文化社群。
澳洲政府響應皇家高齡護理品質和安全委員會的倡議,發起的一項舉措 — 推出家居支援服務 (Support at Home) 計劃。 該計劃旨在支持申請人盡可能長時間地在家中獨立生活。
黃金海岸早前發生涉及電動單車的死亡事故再次引發社區高度關注,學校亦已警告家長留意學童不當使用電動單車等題問,有家長向本台表示,他最近亦遇上並拍下學童「瘋狂飆車」的舉動。
從一個《公司冇逼我跑馬拉松》的電視節目開始,香港藝人蔡寶欣(Pony Choi)意外展開了一場人生馬拉松。從當初為拍節目「硬住頭皮」訓練,到如今親身跑遍紐約、名古屋、台北、雪梨等國際賽道,這位女藝人用腳步重新定義這份堅持與熱血。今集【人物誌】趁她專程飛來澳洲雪梨完成人生第四場全馬之際,細聽她從抗拒到熱愛跑步的心路歷程。
李凱寧(Sarah)跳肚皮舞已經超過了15年。
烏魯魯(Uluru)這塊在澳洲中心的「巨石」,是原住民的聖地,亦是知名旅遊景點。港人Benson 7年前以背包客身份到訪烏魯魯,緣份卻讓他後來成為烏魯魯唯一一名港人導遊,這裡有看不膩的「漸變色」日出日落,但擾人的蒼蠅可能是盡享美景的代價。
在法庭與精神健康之間行走的王念嚴 Aquina。
兩歲就跟媽媽從香港移民來到澳洲、熱愛足球的的孿生兄弟Keith(陳源佳) & Kevin(陳源基),在成長過程以至大學實習都看到大量球衣因各種原因被淘汰,兩兄弟決定為這些球衣製造重生的機會。
回流是否容易?近年不少香港人積極考慮移民的時候, 朋友問Dennis:「你有澳洲護照都唔走?」他回答:「唔係咁簡單。」
由1988 年移民墨爾本認識有中文電台,Susan成為了SBS30年的擁躉,首次被邀成為嘉賓受訪,談的卻是患癌經歷。她說希望自己的經驗能成為別人的鼓勵,平靜面對,沒有恐懼。
墨爾本有一位來自香港的前中學英文及英國文學老師,正致力推廣廣東話、繁體中文字和香港文化。她就是 Ms Liv (Olivia)。
歐盟指控中國創立的網購巨頭 Temu 未有採取足夠措施保障消費者免受危險商品影響,隨著美國關稅帶動 Temu 搶佔本地市場,澳洲人是否亦置身更高風險?
今集【人物誌】,訪問了「阿公超市」女掌舵人鄭玉玲「玲姐」。 玲姐是越南華僑, 她爸爸大約在 30 年前在澳洲,經營中式超市。玲姐說,她很享受工作,但無論多忙,都會回家煮飯給屋企人。
曾經他站在香港中學講台上,教中文、開創文化藝術課程,亦是公開試壓力下的導航人。今天在澳洲,他選擇蹲在地墊上,與小朋友輕鬆說故事。他是盧英敏,又被稱為「阿佬」。
在墨爾本市中心州立圖書館前的街頭,你是否曾被一陣熟悉的音樂旋律或廣東流行曲吸引,而駐足嘗試融入這些音樂旋律? 這些動人旋律可能來自「LIBA (拉把) Busking」,一個由來自香港的年輕人所組成的街頭表演團體。而其中一位核心成員是 21 歲的張崇徽 (Nelson Tjong)。
2005年,香港警員朱振國在執勤時遇襲,重傷成為植物人。當時,他年僅31歲,女兒朱曉彤只有八歲。廿年過去,曉彤接受《人物誌》訪問,首次公開回望那場改變人生的經歷。她說,雖然錯過了很多與父親的相處時光,但她從未抱怨。
要比較澳洲與香港的文化差異,一般人可能會想起香港的急速,與澳洲的慢活,但對現時住在香港的澳洲人Jonas來說,卻是香港人直率,與澳洲人的婉轉,但他同時亦懷念在澳洲的「小聊」文化(Small talk)。
SBS今年迎來五十周年。今集【人物誌】邀請到前技術部經理馮振聲(Francis Fung)回顧他在SBS見證過的重大改革,以及他在廣播行業打滾的經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