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如果 走那條路

如果 走那條路
Author: Friends of Lu
Subscribed: 1Played: 0Subscribe
Share
© If I Were Media
Description
「如果那個時候我上了車,那現在呢?」
人生是一張由期望與遺憾交織而成的地圖
或許情非得已,或內疚,或賭氣,又或著身不由己
無論如何,木已成舟
我們終究替未來做出了選擇,
亦或是在歷史的洪流中被選擇選擇
《如果 走那條路》由 Lu 和他的朋友們共同主持
在回顧與想像中,陪你一起好好過馬路。
--
節目網站:https://podcast.creator.lu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人生是一張由期望與遺憾交織而成的地圖
或許情非得已,或內疚,或賭氣,又或著身不由己
無論如何,木已成舟
我們終究替未來做出了選擇,
亦或是在歷史的洪流中被選擇選擇
《如果 走那條路》由 Lu 和他的朋友們共同主持
在回顧與想像中,陪你一起好好過馬路。
--
節目網站:https://podcast.creator.lu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 Episodes
Reverse
在這集《如果 走那條路》中,Lu 和大輝一起深度探討德國經典電影《再見列寧》,並圍繞電影中主角為了保護母親所編織的虛假東德世界。大輝剖析了劇中母親在高壓政治環境下為了保護孩子而全力維護東德社會主義理想的心路歷程。兩人也聊到電影中剪輯與畫面設計的細膩巧思,例如笑臉與哭臉共存的杯子象徵東西德的兩面人生,以及資本主義衝擊下東德人的生活轉變。
節目中,兩人談及如何陪伴重要的人走過失去,大輝分享了她如何透過心理教練的對話幫助室友轉化不捨情緒,跳脫對過去的執著。Lu 則坦誠揭露了被人思念時那種矛盾的喜悅,以及這份被需要感如何影響自我價值。兩人進一步探討文化認同與歸屬感的定義,是文化的熟悉?親人的陪伴?還是心靈的寄託?最後,他們以兩德統一為引子,設想若未來兩岸有一天走向融合,如何透過文化與共同回憶,相互尊重與體諒,創造出新的集體認同與情感連結。
--
Podcast theme music by Transistor.f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在這集《如果 走那條路》中,Lu 和 Naveen 從一場在交友軟體錯過配對的遺憾談起,聊到印度獨特的婚戀文化、現代交友的脆弱,以及在社群時代中如何看待「長期承諾」這件事。除了交友心酸血淚史,Naveen 深入剖析現代印度的婚姻制度如何同時容納「自由戀愛」與「安排婚姻」兩套系統,從種姓制度、嫁妝文化到家庭間的社會階層差異,一步步拆解「婚姻是兩個家庭的結盟」這句話在印度社會裡的真實重量。兩人也聊到,在社群媒體高度渲染的時代,為何我們對理想愛情的想像越來越夢幻,卻也讓真正的親密關係變得更難建立。節目的後半段,我們還討論了愛情裡的「脆弱性」:一個學資安的人,如何從「封閉每個漏洞」的職業訓練,學會在親密關係中「打開一個窗口」?
--
Podcast theme music by Transistor.f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在這集《如果 走那條路》中,Lu 和 Alice 一起聊聊她作為新手幼教老師的觀察與心情。從託嬰中心的作息安排到如何讀懂還不會說話的孩子,Alice 分享了零到三歲孩子的學習模式與她每天在現場的細膩互動,也讓我們學習到原來咀嚼訓練和語言發展密不可分。
對 Alice 來說,老師不只是「上課」,更多時候是用各種聲音和表情把孩子們的注意力從混亂中拉回來。在節目中,Alice 甚至現場模仿《三隻小豬》裡的大野狼敲門,讓我們看見她不只教學,也頗有配音潛力。而在互動中的細節也能感受到 Alice 雖然進入職場不到一年,但對「如何陪伴孩子」有著滿滿的用心與觀察。而在節目的尾聲,Alice 也分享了自己為什麼從小就確信自己未來會成為一位母親,以及她心中「神隊友」該具備的樣子。
--
Podcast theme music by Transistor.f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在這集《如果 走那條路》中,Lu 和 Emily 帶我們走進他們在澳洲兩大城市──布里斯本與雪梨的租屋日常。從簽約前該注意的押金與屋況記錄,到入住後才發現的「房屋清潔費」潛規則,甚至是如何善用二手市場,替無傢俱空屋打造出溫馨的生活感。他們以親身經驗提醒大家:租屋不只是「找個地方住」,更是與全新生活文化磨合的開始。
除了實用資訊,更動人的是與房東、鄰居、寄宿家庭之間擦出的日常火花。Emily 回憶起住在 granny flat 的印尼奶奶,揮手送來食物和紅包;又或是 Host Mom 知道她喜歡草莓,便默默在冰箱裡常備新鮮草莓,甚至在 Emily 生日時準備好熔岩巧克力蛋糕的食譜與材料陪她一同烘焙。從一開始不被允許踏進廚房,到靠整理調味罐一步步贏得信任,也讓人感受到文化交流中悄悄萌生的默契與溫度。
Lu 則談到自己當年在美國當交換學生的經歷。靠著一件客製球衣打開寄宿兄弟的心門,從一開始怕狗,到後來成為家中狗狗的餵食員,都是他寄宿生活中難忘的轉變。這些生活片段與文化碰撞,讓租屋遠不只是技巧的累積,更是無數段跨文化情誼的起點。
--
Podcast theme music by Transistor.f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在這集《如果 走那條路》中,Lu 和 Sterling 一起聊聊「斜槓到老」是什麼模樣。當我們討論多重身份的可能性時,或許腦中浮現的是青春、自由、自我實現。但對 Sterling 來說,這樣的生活型態其實是一段長年累積與不斷選擇的旅程。今年66歲的他,活出了比年輕人還不設限的人生。他是演員、劇場導師、特教老師、新住民教師、諮商義工,也是一位喜歡模仿別人走路、從武術到英語樣樣來的生活觀察家。
然而這一切的起點其實是一場近乎荒謬的「BMW事件」他曾經因為一股氣差點為了一台車把婚姻送上談判桌。也正是那場衝動,逼著他把每一項才能都搬出來變現:畫畫、演戲、做動畫,什麼都接,什麼都試,只為了每個月那筆車貸。Sterling 沒有教你怎麼成為斜槓高手,反而誠實揭開這件事的所需要的意志力。他說自己曾經像是一艘隨時可能翻覆的船。但也因為有個願意一起陪他撐過去的伴,他才一步步走到今天。這不只是關於斜槓的故事,也是關於夢想、責任、婚姻和成長的旅程。
--
Podcast theme music by Transistor.f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在這集《如果 走那條路》中,Lu 和 Eden 一起帶你走進心理治療與職能治療的交叉路口。從國中時期對刑偵劇的迷戀,到大學主修心理系的過程,Eden 分享了自己如何一步步探索諮商、臨床與工商心理的領域,也談到自己在兒童心理診所實習時的所見所聞:如何與小朋友互動,甚至被邀請參與治療過程,讓她對心理健康的實務有更深的理解。
然而,隨著實習的深入,Eden 開始接觸到職能治療這個全新的領域,在觀察職能治療師如何幫助孩子恢復身心功能、提升生活品質時,她感受到一種更直接的改變與互動方式,這樣的經歷成為 Eden 轉換專業的重要契機。
在節目中,兩人也聊到心理系的背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日常人際互動,特別是在傾聽與情感理解上變得更細緻且敏銳。Eden 分享了心理師如何透過專業倫理去拿捏陪伴與治療的界限,而職能治療則透過實際行動幫助個案打破生活中的負向迴圈,重新連結日常。
節目的後半段,Lu 和 Eden 談到在澳洲求學的文化衝擊:從遲交作業的「文化包容」、專業轉換的自在,到面對當地口音的挑戰。這段異國求學的體驗,讓人看見在澳洲學習職能治療不僅是在打磨技術,更是一次跨文化的學習與共感的歷程。
--
Podcast theme music by Transistor.f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在這集《如果 走那條路》中,Lu 和 Rory 從一個輕鬆的問題「問 AI 我適合什麼創業」展開一場關於創業、熱情與生活平衡的對談。他們探討了數個創業點子:像是融合老物、寫作與旅行的復古旅遊企劃、以親密關係為題的卡牌遊戲,以及一個介於專業諮商與匿名聊天室之間的情緒陪伴平台,試圖拆解這些點子的可能性與現實挑戰。
接著,Lu 和 Rory 聊到了 Airbnb 創辦人所提出的「10星級體驗」理念,兩人共同暢想如何設計讓使用者感到「被理解」、「被記住」甚至「被改變」的卓越服務體驗。他們探討情感連結與實際解決問題之間的平衡,以及在匿名環境中建立真誠關懷的可能性。
節目尾聲,這場對話也慢慢走向更深的反思:創業真的只是追求熱情這麼單純嗎?從 Ali Abdaal 談的「對金錢要有不健康的執著」到 Kobe Bryant 凌晨四點的練球日常,Lu 和 Rory 開始思考所謂 top 1% 的成功背後,很可能是利用某些生活片段博弈而來的選擇。
--
Podcast theme music by Transistor.f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在這集《如果 走那條路》中,Lu 和 Charlotte 重新拼湊起當年未能在展覽現場展開的對話。《闔家觀賞》以羊為主題,透過動物的意象來描繪家庭的羈絆與無奈。其中一件名為《不管黑羊白羊,乖乖聽話就是好羊》的裝置作品,邀請觀眾從袋子裡抽出一隻小羊,帶著牠走完整個展場,而每一隻「羊」都象徵著一條順從命運的生命。有些人選擇抽,有些人沒有;但更多的人,是跟著大家一起,做出了選擇。
Lu 隨後分享了一篇母親的心聲〈為什麼我不愛我的孩子?〉那不是產後憂鬱,而是一種難以診斷的情感距離。兩人討論到,如果連愛孩子都不是一件能夠保證的事,那我們究竟是根據什麼做選擇?又該如何面對選擇背後的自己?節目尾聲,Charlotte 分享了第一次策展的心情,不只是對自己的交代,更像是一場公開告白,讓許多朋友在看展後卸下心防、開始聊起他們的家庭故事。那是一種意想不到的共鳴,也讓她開始意識到藝術的力量可能比原先想像的更加深遠。
--
Podcast theme music by Transistor.f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在這集《如果 走那條路》中,Lu 邀請了 Amber 和 Ida 這對姐妹,兩人不僅是 Areté 的創辦人,也是旅居國外多年的已婚女性,和我們聊聊長期關係的經營與理想生活的實踐。
Amber 在經歷十年的感情後,為了支持丈夫的求學夢想,決定一起搬到瑞士;而 Ida 和丈夫透過短期旅行逐步適應國外生活,最終選擇倫敦作為長期發展的國度。我們還探討了那些讓人確信「我想和這個人一起變老」的瞬間。對 Amber 來說,是每一次即便她忘記了的紀念日,丈夫總能默默記住並做出溫暖的舉動;對 Ida 來說,是那些在週末與丈夫一起在河濱騎腳踏車,或是每週固定的按摩時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時刻,卻在心中積累,最終成為彼此對未來的踏實想像。
而在生活規劃方面,Amber 分享了自己如何透過明確的時間劃分,在創業、家庭和自我之間找到平衡。作為母親和創業者,她提到如何練習在不同身份之間切割專注力,確保自己能完整地陪伴家人,同時又能全心投入工作。而 Ida 則分享了她對情緒的敏銳感知,並介紹了她如何透過生活記錄與自由書寫來幫助自己重置情緒,讓自己在面對困難時能夠保持客觀,減少情緒的波動。
--
【 Areté @ 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ElevateWithArete
--
想創業、留學,或只是想讓生活更有方向?
歡迎參加我們第四屆《TBEE引導式工作坊》!這是一場幫助你打造生活經營系統的線上工作坊,結合時間區塊與情緒模型,讓你更有效運用時間、提升能量與專注力,朝理想目標前進。
活動資訊:
日期|6/24(二)~6/25(三)
時間|台灣晚上 7 點~8 點(每日 1 小時)
在工作坊前,我們會請你紀錄三天的真實時間使用方式,這份資料只為了幫助你在課程中釐清現況,不需交出,也不會儲存。
🎉專屬優惠:
輸入折扣碼「Lu990」,享 兩天只要 NT$990 的超早鳥價(原價 NT$2200),限時至 6/17 止!
這是一場邀請你對生活更有承諾的實作型工作坊,現在就報名,讓你的時間與能量用在真正重要的事上!
https://www.elevatewitharete.com/products/tbee-workshop
--
Podcast theme music by Transistor.f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在這集《如果 走那條路》中,Lu 和 Emily 分享了「主動出擊」在彼此生命軌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經驗。
Emily 透過「青蛙哲學」與「艾森豪矩陣」優雅拆解職場難題並提前佈局,將有限精力投入最重要且緊急事項,讓日常節奏更加從容;Lu 則因勇於公開首件作品,獲得與業界高層交流的意外之喜,並領悟「搶先接受市場考驗」潛藏的成長契機。
不只職場,兩人更將主動權延伸至生活點滴。面對伴侶間「問題不過夜」的現實挑戰,如何彈性應對深夜爭執,從搞笑的「憤怒小拳」、溫柔的「延期約定」,到隔日的「和好擁抱」,分享了維繫親密關係的智慧。
節目尾聲,Lu 和 Emily 深刻體悟,主動不僅是為自身負責的展現,更是一份溫柔的社會關懷,以及掌握人生主導權的強大引擎。
--
Podcast theme music by Transistor.f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在這集《如果 走那條路》中,Lu 回顧這兩個月的 Podcast 旅程,分享製作節目以來的自我成長與收穫。Lu 認為 Podcast 之於自己不只是內容產出,更像是一個練習反思的場域。同時他意識到在公開討論的環境下,自己變得更加願意接受不同觀點。除此之外,Podcast 也成了重拾舊友誼的契機。相比單純傳訊息、尷尬寒暄,邀請朋友來錄音反而更自然,也讓對話變得更有深度。這也讓 Lu 重新思考自己過去在人際關係上的選擇,例如為了給伴侶安全感而主動限縮社交圈,卻忽略了自己的需求。
與此同時,Lu 也聊到製作 Podcast 的挑戰與現實,包括邀約來賓的經驗、剪輯過程的取捨,甚至是友情與合作間微妙的平衡。這些過程讓他意識到,「請別人幫忙」並不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反而是關係得以建立與加深的方式之一。而在節目尾聲,Lu 也提及在短暫休息後,這個頻道將會繼續成長,並且保持初心,持續記錄自己與朋友的真實對話。
--
Podcast theme music by Transistor.f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在這集《如果 走那條路》中,Lu 和侑彤深入探討 AI 在音樂創作中的角色與影響,以及創作者如何在生命的起伏中持續創作。隨著 AI 工具如 Suno 與 ChatGPT 的發展,音樂製作的流程變得前所未有的快速。當 AI 可以模仿曲風、生成歌詞,甚至製作完整的編曲時,究竟是什麼能讓一首歌彰顯出創作者本人的「靈魂」呢?
此外,侑彤在母親重病期間仍選擇將錄音設備搬進病房,寫出一首又一首的歌曲。然而,創作真的是一種救贖嗎?Lu 提到喜劇演員賀瓏將父親去世的經歷寫成段子後得到某種解脫。但對侑彤來說,創作更像是一種過程——當我們將痛苦寫下,並不意味著傷痛就會消失,而是讓它成為生命的一部分,進而被理解、被承認。
這集節目不僅探討了 AI 如何影響音樂創作,更聚焦於創作者如何面對現實中的掙扎,並在創作與人生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
--
侑彤的各種連結:https://linktr.ee/__verity.c
--
Podcast theme music by Transistor.f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在這集《如果 走那條路》中,Lu 和 Pumpkin 聊到了成年後的交友難題,以及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維繫舊友誼。兩人回憶起當初在 Toastmasters 認識的契機,分享這個環境如何在訓練表達能力之外,也提供了一個與人交流的機會。然而隨著年齡增長,能深度交流的知己似乎變得越來越少,而「下次再約」往往也成了一句空話。在這樣的現實下,我們該如何找到頻率契合的新朋友?又該如何珍惜並延續過往的友誼呢?
Pumpkin 分享了她在運動社團結識新朋友的經驗,不過儘管認識的人變多了,但真正能談心的卻寥寥無幾。Lu 則分享自己因為長年在國外,反而能利用「短暫回台」作為與老朋友見面的藉口。兩人進一步探討了主動維繫友誼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創造更多有意義的互動,甚至連這檔節目本身也是一個讓舊友再次聚首、真心交流的好管道。
--
Podcast theme music by Transistor.f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在這集《如果 走那條路》中,Lu 和淳探討了性別認同、自我探索以及各種關係之間的平衡。我們都曾在戀愛中全心投入,卻忽略了與朋友的連結,直到問題發生時才發現自己少了一個出口。淳分享了她如何透過實際行動來兼顧戀愛與友情,例如邀請伴侶參與朋友聚會或是主動補充背景資訊,讓雙方都能融入彼此的生活。
此外,淳分享了如何在大學階段逐漸意識到自己對異性以外的情感也開始產生認同。她也回憶起向爸爸出櫃時,那頓壓力重重的飯局,最終卻在家人的愛與接納下意外地順利結束。隨著時間的推移,她也逐漸感到與伴侶的相處變得更加輕鬆自在,尤其是在家人面前不再需要任何隱瞞和掩飾。
這一集,我們聊的不只是關係的選擇,而是如何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的定位,學會在愛與友情、自我與他人之間找到平衡。你是否也曾在關係裡迷失?又是如何找回自己呢?
--
淳的插畫小帳:@chun_illustrator
--
Podcast theme music by Transistor.f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在這集《如果 走那條路》中,Lu 和 Alan 共同反思同性與異性戀在擇偶與感情模式上的各種可能性。Alan 聊到自己這趟特地飛往越南與前男友見面的心情與目的——不為復合,只是想履行過去的承諾,分享彼此的近況,並讓遺憾有個落點。
兩人也藉此機會討論了感情中的「標準」與「現實」,究竟我們在尋找伴侶時,應該更關注理想條件還是接受緣分的流動?Alan 坦言自己的擇偶觀更偏向「負面表列」——與其列出所有理想特質,不如先確定無法接受的條件,反而更容易找到適合的對象。而 Lu 則順勢提出同性戀相較於異性戀在擇偶上或許因為不受社會框架拘束而更加自由的觀點。
此外,兩人也談到了短期與長期關係的心態差異。我們該選擇當下的陪伴,還是尋找一個能夠攜手走遠的人?當寂寞成為人性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如何理解自身的需求,又該怎麼樣在關係中取得平衡?
--
Podcast theme music by Transistor.f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在這集《如果 走那條路》中,Lu 和 Rory 聊了一場從「初識」到「關係經營」的深度對話。兩人原本只是初次見面的網友,卻能自然地聊上一整天的時間。從彼此的第一印象開始,逐步探索關係的開始和發展。他們談論了如何在短時間內真正認識一個人、如何分辨情緒勒索與真誠的需求表達,甚至延伸到父母與子女間的期待與誤解。
節目中,Rory 認真反思自己曾經在關係中的「情緒勒索」模式,試圖拆解「愛是否一定要和犧牲綁在一起」的思維,並分享了如何透過自我覺察與諮商來改變這種習慣。而 Lu 則從不同角度探討「愛」的本質,以及我們該如何學習更健康的表達方式。兩人從親密關係聊到親子教育,甚至意外展開了一場「如果有小孩」的假想討論,從小孩不願意穿外套的日常瑣事,一路延伸到更深層的責任與愛的表達方式。
--
Podcast theme music by Transistor.f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在這集《如果 走那條路》中,Lu 和 Emily 深入探討或許在某些人眼中被視為禁忌,但卻無可避免的話題 —— 死亡。
Lu 以自身的經歷出發,分享了他曾經面對生死交關的瞬間,當下內心的掙扎以及人性的直覺反應,進而引發對生命脆弱性之深思。Emily 則回憶起童年的祖孫之情,並分享了從夢境中與其道別的奇妙經歷,讓這場生死離別溫暖結尾;然而,祖父因長年臥病在床卻與其形成強烈對比,最終離世後,家人反而感到如釋重負。
兩人試著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生命的終結,如新舊交替,老年人的離去促使舊制度崩盤,死亡也成為了社會進步的動力。
最後,Lu 和 Emily 談論了「預先規劃死亡」的概念,包括 Lu 父親為家人準備的塔位,以及 Emily 開始思考如何處理自己的數位遺產。他們幽默地談論生死安排,探討如何減少對親人的困擾,為自己做一場有別於傳統葬禮的人生告別式。
--
聽聽我在 Emily 的頻道聊了什麼:
《如果鄉愁是一種味道?》
https://podcasts.apple.com/au/podcast/e%E8%99%9F%E5%87%BA%E5%8F%A3/id1820585783?i=1000721493872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在這集《如果 走那條路》中,Lu 和學妹聊到了他們如何從一張廢紙上意外相識,並從網友變成現實中的夥伴。Lu 回顧了在學生議會的經歷,並探討學生自治制度的運作與挑戰。學妹則分享了自己在學生議會擔任秘書長的經歷,他們一起討論了學生議員的產生方式、維護學生權益的實際案例,以及如何從一個幾乎沒有人知道的組織,逐步建立起制度與規模。此外,他們還談到審核學生會預算的軼事,如何面對不合理的經費使用,以及議會與學生會之間微妙的權力平衡。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在這集《如果 走那條路》中,Lu 和 Emily 深入探討澳洲生活。除了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藉由「Ikigai」(生き甲斐)哲學,討論透過個人熱情、專業技能以及社會需求來實現理想的生活狀態。
在職場與日常生活中,兩位主持人透過細微的觀察與貼心的行動來拉近人際關係。同時,保持真誠待人並堅守自我底線,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保持自信與自在。此外,在東西文化影響下,面對外在問題與衝突,分享自我成長的經驗。
--
聽聽我在 Emily 的頻道聊了什麼:
《如果鄉愁是一種味道?》
https://podcasts.apple.com/au/podcast/e%E8%99%9F%E5%87%BA%E5%8F%A3/id1820585783?i=1000721493872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在這集《如果 走那條路》中,Lu 和 Luna 深入探討「迷惘」這個無法迴避的人生課題。從大學選科系、踏入職場到日復一日的生活節奏,迷惘似乎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然而,這種感覺究竟是一種問題,還是推動我們前進的動力?Luna 分享自己如何透過旅行、培養新興趣來尋找突破,甚至一時興起去學編織,卻發現自己完全不擅長。Lu 則談到自己曾經為了平衡自己的形象而去考了重機駕照,結果卻只騎過一次就沒有下文了。他們也探討了開放式關係是否只是對新鮮感的追求,以及心理諮商如何幫助人面對長期的迷惘。
這集節目像是一場沒有標準答案的對話,Lu 和 Luna 並沒有要解決迷惘,而是試著與它共存。他們認為,迷惘或許代表著對現狀的不滿足,也是一種推動成長的力量——或許不是每一次的嘗試都能帶來改變,但至少,它讓我們更了解自己。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