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財經自由講 2.0
財經自由講 2.0
Claim Ownership

財經自由講 2.0

Author: 利世民

Subscribed: 37Played: 156
Share

Description

深入分析世界.中國.香港.財經金融現象;主持利世民、顏寶剛。

leesimon.substack.com
25 Episodes
Reverse
美國與英國正同步面臨嚴峻的財政與社會雙重危機。從美國政府頻繁陷入停擺危機,到英國倫敦股市新股集資活動萎縮 ,種種現象不僅是短期政治失靈的結果,更是對後工業時代超高速增長模式告別、以及戰後數十年積累的鉅額福利負擔的一次總清算。我們正面臨的,是政府在財政上承諾過多,但在生產力上投入不足的歷史性失衡。財政壓力:從美元特權到主權債務的警號美國與英國的財政困境在形式上雖有所不同,但本質上皆指向了政府開支結構的不可持續性,這也暴露出兩國制度韌性的根本差異。在美國,政府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已超過 120%。儘管市場對最新的政府停擺表現相對平靜,主要因為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特權」提供了無限的借貸空間和市場信心,但潛在的政治動機已與以往週期性停擺有所不同。這場危機的本質在於共和黨內部意圖削減龐大聯邦政府開支。然而,美國聯邦政府最大開支始終是難以觸碰的社會保障與醫療保險(Entitlement Spending),這些承諾早已超越了現有稅基的負擔能力,成為無法削減的硬性負擔。另外,在巨額債務面前,利息支出已成為僅次於福利支出的第二大負擔,所以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也透過逼迫聯儲局減息降低政府再融資的利息開支。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聯邦制度至少保障了地方政府的財政獨立性,使得聯邦停擺不至於全面癱瘓基層服務。相較之下,英國的處境更為艱難,缺乏美元特權的支撐,無法無限量印鈔。英國的長期債息在七國集團(G7)中高企,甚至比 2022 年 Liz Truss 引發危機時更為嚴重。這種現象反映了市場對英國財政穩健性的深切憂慮。尤其是在通脹失控之際,英倫銀行(Bank of England)的政策失誤,不僅未能有效控制物價,反而摧毀了儲戶與固定收益投資者的信心,進一步惡化了民眾的生活成本危機。英國經濟不僅面臨通脹高企、能源價格飆升的困境,其金融市場的活力也急劇衰退。倫敦 IPO 排名大幅下跌至全球前列之外,許多本土企業甚至選擇退市或轉赴紐約上市。社會流動性與和平紅利的消逝當前的財政危機並非始於今日,而是源於數十年前政府為獲取政治優勢而向選民作出的福利承諾。這些承諾建立在戰後及冷戰結束後兩段「和平紅利」(Peace Dividend)所帶來的超高速經濟增長之上。第一波紅利來自戰後重建與工業擴張;第二波紅利則來自冷戰結束後的全球化與供應鏈重組帶來的效率提升。然而,隨著這兩波紅利的終結,全球經濟開始遠離高增長的軌道,使得履行這些福利承諾變得難以為繼,進而引發了「世代之爭」:年輕一代要償還上一代所享有的超額承諾。矛盾開始以社會問題的形式顯現,並極大地侵蝕了社會的基礎價值:* 福利依賴與「窮忙」現象: 在英國,領取失業救濟金(Universal Credit)的人口佔比驚人,尤其是在年輕人中。政府雖試圖推行「不工作即失去福利」的措施,但其邊際效益值得懷疑。這可能只會造成「窮忙」(Working Poor)的現象,即人們被迫從事低薪、低生產力的工作,卻仍然無法擺脫對政府福利的依賴,無法為國家財政帶來實質性的貢獻。這種低效勞動力的固化,是國家生產力下降的直接體現。* 社會流動性的消退與信任危機: 對於一個健康發展的社會而言,最重要的價值是社會階級流動性(Social Mobility),即個人透過努力實現上流的空間和動力。這是維持社會契約和公民對「奮鬥」抱有信念的基石。然而,在經濟低速增長且生產力停滯的環境下,社會資源被固化的福利和既得利益階層佔據,階級固化加速,社會流動性大幅下降。這直接導致了民粹主義的興起,以及公民對精英和既有體制信任的徹底崩潰。* 民怨的投射與反移民浪潮的誤區: 經濟困境和福利負擔導致民怨沸騰。由於政府不願或無力對既有的福利開支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民眾的怒火便轉而投射到社會弱勢群體,特別是新移民身上。在英國愈演愈烈的反移民情緒,實質上是內部財富分配和資源不足的體現,而非移民本身。新移民往往被錯誤地視為奪走資源的對象,忽略了他們對經濟的潛在貢獻,這種誤區使得社會無法對真正的財政問題達成共識。全球經濟已經進入一個低速增長、高債務與高衝突的全新動盪時代。這種結構性變化對金融市場產生了深刻影響:資金流向呈現兩極化。一方面,資金追逐極少數的高風險、高回報領域,例如未上市的人工智能(AI)企業,試圖尋找下一個高增長奇蹟;另一方面,則極度湧向穩定的 Fixed Income(固定收益)資產,以保衛本金。過去那種通過公開股票市場、讓普通民眾普遍實現財富增長的「全民皆股」模式正在消逝,中間地帶的資產被壓縮和邊緣化。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今屆政府極度重視「北部都會區」,但項目進展緩慢;今年施政報告提出以「專屬法例」,允許政府在無需立法會批准的情況下為該項目注資,並可能繞過環境評估(環評)和收地等既定程序。這個新法律框架的影響,包括在城市規劃方面可能與現行法例的衝擊。另外,招標中的「雙信封制」,過去曾遭到本地地產商的反對,現在卻沒有人出聲,種種跡象顯示「北部都會區」屬國家任務。目前香港的經濟挑戰,包括不斷上升的失業率,以及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表現之間的兩極化。政府在產業發展上的方針,推動「先進製造」和生物科技,但按照目前香港的條件,可行性成疑。「夜經濟」和「日夜都繽紛」等政府主導的失敗項目,也反映政策忽略現實。 金融方面,今年施政報告就人民幣國際化以及推行雙軌貨幣制等的態度比過去更明顯,有理由相信是北京的意思,但從此亦見到,香港的金融政策充滿矛盾,特別是在監管方面和改革之間的各種矛盾;其中一個例子就是穩定幣的監管 。最後,今年施政報告重點是公務員「問責制」,反映特區政府在寸步難行的情況下,要將問題歸咎於體制內的「不配合、不作為」。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香港的交易所和證監會(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有職員因涉嫌向財經網紅洩露未公開的企業資訊(包括私有化通告)而受到調查 。根據了倫敦商學院(Bayes Business School)的一項研究,香港在2023年有10.26%的交易存在資訊外洩情況 。如果將時間線拉長至2009年至2023年,香港的資訊外洩比例更高達13.7%,位居全球第一 。根本在於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而非單純的監管不足。解決方案是利用監管科技(RegTech)加速各種批核流程,將資訊從內部訊息轉變為公開資訊的時間差縮短,從而降低內幕資訊的時間價值。此外,24小時交易是可行的,亦有助於提高市場透明度,因為資訊可以即時傳播,但也會增加散戶的劣勢,因為資訊量與交易速度的提升,會使得他們更難應對。結果將會是更多散戶轉向投資「指數型基金」來獲取與市場趨勢一致的回報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五失」是中國大陸近年出現的新詞,指的是一群「被社會遺棄的市民」 。他們包含五種困境:生活受挫、投資失利、家庭糾紛、精神障礙和情緒失控 。為了應對這些人士可能帶來的社會不穩定 ,中國成立了「社會工作部」(簡稱中社部)來「照顧關懷」他們 。然而,評論認為這項措施表面上是關懷,實際上卻是更強烈的社會監控 。政府的目的在於防止「五失分子」失控,成為社會不穩定的溫床 。與其他國家(如美國)擁有多元的支持網與安全網不同,中國社會缺乏健全的公民社會 。在中國,提供協助的唯一力量幾乎只有政府部門 。由於缺乏民間自發的力量,政府主導的「關懷」組織(如朝陽大媽或關愛隊)往往容易變質,從最初的善意轉為監控人民的工具 。「五失」現象多少與中國經濟狀況有關聯;例如,「投資失利」是「五失」的定義之一。A股指數在過去十年都未能突破三千點,直到近期才有所突破,但與歷史高位仍有距離。話雖如此,內地監管機構最近就股市上漲「出口術」,要求媒體降溫 ,顯示政府對市場熱度感到擔憂。這種「一放就亂,一亂就收」的循環,反映了市場並非由健康的經濟基礎所驅動 。評估一個社會的健康狀況,不能只看單一的經濟指標(如股市),而應該關注社會大眾尤其是基層的現實處境。即便經濟數據亮眼,社會也可以存在深層次的問題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從英美到中國的世代絕望.AI、社保與去工業化風暴席捲全球.年輕人為何選擇躺平?零工經濟與社會固化下年輕人如何找到出路?英國青年就業問題的現狀與成因是什麼?英國有近一百萬名16至24歲的年輕人既沒有就業,也沒有讀書或接受培訓 。這個數字在近幾年增加了20萬 。主要原因之一是政府的加稅政策,例如提高NI(僱主工)和降低納入NI的門檻,導致企業不願增聘人手,首當其衝的就是年輕人 。美國的青年就業狀況如何?AI對其有什麼影響?美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很差,除了少數頂尖的AI研究人員能獲得高薪外 。AI的發展預計將導致未來五年內近一半的入門級工作消失 。這使得職場新鮮人的失業率可能高達兩成甚至更高 。中國青年就業問題為何更為嚴峻?儘管政府試圖掩飾,但中國的青年失業率(16至24歲)仍高達17.8% 。年輕人面臨「內捲」(惡性競爭)問題,導致許多人感到絕望,選擇「躺平」,不生小孩、不結婚、不買房 。此外,政府最近的社保新政增加了企業成本,可能導致企業減少招聘或倒閉,進一步惡化就業環境 。為什麼說「散工經濟」是中國年輕人的「社會安全網」?由於缺乏正規就業機會,許多中國年輕人轉向做外賣、滴滴打車等散工,這些工作具有較大的彈性 。目前,中國約有8,400萬人從事散工經濟 。這些平台(如美團、京東、阿里巴巴)的聘用條件較少講求裙帶關係,為沒有人脈的年輕人提供了最直接的生存機會 。經濟發展與產業轉型如何影響青年就業? 經濟發展趨勢是從低增值產業鏈向高增值產業鏈移動,無法回頭 。這導致許多入門級別的工作被AI和自動化取代,例如律師事務所的檔案準備、會計師行的報告整理等 。這使得年輕人更難找到入門工作,尤其是那些沒有家庭背景或人脈的年輕人 。現在是自工業革命以來,勞動力與資本矛盾最激化的時代 。社會呈現固化現象,進步似乎停滯甚至退步,貧富差距也持續擴大 。然而,這也是一個世界正在轉變的時期,能適應變革的人,將來最有機會獲得更好的生活。年輕人不要妄自菲薄或選擇躺平 。雖然大環境不理想,但年輕世代在掌握新科技、創新能力等方面擁有優勢 。應善用這些優勢,走出自己的路,創造未來 。否極泰來,在極差的環境下,反而可能蘊含著最好的機會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在過去幾年,香港社會各領域都出現了各種亂象,有人形容是「搭棚」活動;這些事件不僅揭示了單一的貪腐問題,更反映出香港制度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敗壞。近期亂象的具體案例與表現* 「細B家族辦」:一個在香港成立不到兩年的信託,竟然能在香港花費400億港元,其背後的黑社會背景直到被警方調查才曝光。* 教育與學術: 「藥倍安心」事件揭示了醫生家族成員涉嫌「請槍」舞弊、非法獲取病人資訊等行為。此外,DSE舞弊亂象日益嚴重,來自內地的「教育雞棚」導致今年本地學生的大學聯招(JUPAS)分配比率創下2019年以來的新低 。* 政府物流處的「觀音山水」採購事件被認為匪夷所思;一家名為「鑫鼎鑫」的公司,其水質檢測報告與代理聲明都是偽造的,卻能成功中標 。亂象頻發的深層次原因* 事件並非獨立的個案,而是反映了制度性的深層問題;主要源於以下幾點:* 制度引入新考量:為了配合國家發展,政府採購加入了「國家安全」指引,這可能導致部門在選擇合作夥伴時,偏向看似「安全」的內地機構;人為干預為騙徒提供了有機可乘的空間。* 思維模式的融合:香港過去的制度強調法治與規則,而現在則受到內地「靠關係」、走法律漏洞的思維影響。許多人看到有利可圖,便開始尋找制度上的漏洞**「搵食」。* 缺乏制衡與監督: 香港現在最根本的問題在於失去了「反對派」;這不僅限於政治層面,還包括能夠質疑權威的媒體(如《蘋果日報》),以及政府內部的監察機制 。當任何反對聲音都被視為挑戰權威甚至違反國安法時,社會就失去了自我修正的能力。香港的「百病重生」與未來* 過去,香港的各種制衡機制(如法治、獨立媒體)如同人體的「免疫系統」。儘管社會存在一定程度的灰色地帶,但免疫系統仍然有效。然而,過去幾年,這個系統被不斷壓抑,甚至被消除,導致香港現在處於「免疫力缺乏」的狀態。* 這種情況下,香港從局部腐敗演變成如今的「百病重生」;這種全面性的「腐化」證明了那句經典名言: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化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長和在 2025 年上半年的整體業績表現如何?答:長和的整體利潤大幅下跌超過九成,只剩下 8 億多港元。不過,這部分下跌受到一項因與 Vodafone UK 合併而產生的非現金賬面損失所影響。長和在香港的業務狀況如何?答:長和的香港業務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虧損。上半年的虧損從去年的 7,200 萬港元擴大到 1 億 6,400 萬港元。問:香港業務的虧損主要來自哪些方面?答:虧損主要來自香港的零售業務(如百佳超市和屈臣氏)以及港口業務。港口業務去年並未虧損,但在今年上半年已轉為虧損狀態。問:香港與中國業務在長和整體業務中的比重變化如何?答:中港兩地業務在長和整體 EBIT(除息稅前利潤)中所佔比重已跌至僅有兩個百分點 7。香港業務的比重減少了一個百分點,顯示其重要性變得可有可無。關於出售碼頭業務問:長和出售港口碼頭的進展如何?答:目前出售談判仍在進行中。董事陸法蘭表示,新的投資者將會加入,並有望達成合規談判進展。問:出售碼頭業務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麼?答:主要挑戰來自地緣政治因素。由於長和是一家香港公司,這使得交易變得複雜。特別是巴拿馬的港口,其出售過程可能因政治考量而受阻。問:關於引入中遠集團的傳聞,有什麼值得關注的細節?答:據媒體報導,中遠集團可能以兩成股權參與交易。然而,這筆交易面臨兩個問題:一是中原是否有足夠的資金(約 300 億港元)參與;二是中遠提出要獲得「否決權」(veto power),這在只佔少數股權的情況下是不尋常的。關於管理層與未來策略問:為什麼長和主席李澤鉅沒有出席分析師會議?答:這是李澤鉅自擔任主席以來首次缺席此類會議,市場對此感到意外並有多種猜測。有人認為可能是因為敏感問題難以回應,但其他董事仍有出席並回答問題。問:長和未來的投資策略是什麼?答:長和主席在公司公告中提到,面對地緣政治衝突加劇,公司的投資策略將會更加保守,傾向於保留更多現金並減少新的投資機會。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今集節目主題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任期將屆滿,白宮與聯儲局之間角力,以及下一任主席人選。鮑威爾任內表現鮑威爾任內面對史無前例嘅通脹壓力及多次貨幣政策急轉向,期間亦要平衡市場信心與經濟增長。雖然政策決定曾引起市場及政界爭議,但整體而言,其應對危機手法仍算務實穩健。鮑威爾離任後下一任聯儲局主席人選Chris Waller 為目前大熱;主要原因是他在通脹問題上的立場,以及白宮對他的觀感與接受程度。聯儲局架構與權力特點?聯儲局由理事會(Board of Governors)為最高集體決策組織,另外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除了理事會成員為當然委員,亦有代表地區之聯邦儲備銀行行長以輪選成員身份加入決策。理論上聯儲區與公開市場委員會具高度獨立性,避免被短期政治壓力左右。聯儲局地位由 Paul Volcker 時代開始顯著提升,前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更被市場參與者,視為主動干預金融財經市場的最強大力量。但由伯南克開始,聯儲局貨幣政策轉為以「規則為本」(Rule-based)並以「通脹目標設定」(Inflation Targeting)減少人為因素影響,建立一套相對更具透明度的預期管理。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美國政府最近發生了什麼備受爭議的事件?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發布了最新的就業數據後,白宮方面因為數據不佳,解僱了兩名負責的員工。這一舉動引發了爭議,因為這被認為是政府試圖操縱經濟數據,使其服務於政治目的。為什麼這起事件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如此重大?* 動搖數據公信力:如果統計部門被政治化,外界將難以再相信美國經濟數據的準確性和中立性。* 影響政策制定:聯儲局等機構在制定利率政策時會參考官方數據。如果數據的獨立性受到質疑,將會影響其決策。* 衝擊美元霸權:經濟數據的公信力是支撐美元地位的根基之一。當這根基被動搖時,可能會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長遠的負面影響。美國經濟的現狀是否真的很不濟?* 就業數據:7月份非農新增職位遠低於預期,且之前兩個月的數據被大幅下調。* GDP與通脹:2025年上半年美國經濟增長放緩,GDP增速約為1.2%,低於2024年的2.5% 7。6月份通脹率為2.7%,雖然不算特別高,但關稅政策可能推高通脹。* 關稅政策:特朗普政府實施的關稅政策被認為是一種「交易」手段,目的是達到政治目的。儘管美國平均關稅稅率已上升,但其不確定性也對美國企業造成了傷害。何謂「美版國進民退」?所指的是將更多的社會資源從市場轉移到聯邦政府,並質疑這種轉變對美國經濟是否是一種不可承受的負擔;關鍵在於是否動搖了美國自由經濟體系的根基。將經濟數據和聯準會的獨立性變成政治工具,是自己一手摧毀數十年甚至百年來建立的體系。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恆生銀行最近的業績表現如何?恆生銀行(Hang Seng Bank)最新的中期業績表現「非常肉酸」。由於商業地產(CRE)相關的貸款出現嚴重問題,導致其今年上半年的盈利大幅倒退三成。恆生銀行面臨的壞賬問題有多嚴重?恆生銀行的壞賬比率高達6.69%,這是近三十年來的新高,甚至比沙士時期的2.7%還要差。這也遠高於香港銀行業平均2%的壞賬率。為了應對不良貸款,恆生的撥備從一年前的15億港元激增至48億港元,增長了2.2倍。為什麼恆生銀行的商業物業貸款問題特別嚴重? 因為恆生銀行(以及東亞銀行)在商業物業市場的貸款業務比其他銀行如中銀香港或匯豐(HSBC)更為進取。當商業物業價格下跌五至七成時,對這些銀行造成了巨大的殺傷力。根據最新數據,恆生銀行有兩成,即五分之一的商業物業貸款已經陷入不良貸款狀態,這是一個「好誇張」的水平。香港的商業地產市場是否已經見底? 影片中指出,目前市場正處於「冰河時期」。雖然有像湯文亮(Tang Man-leung)這樣的投資者願意以半價出售中環中心的部分物業,至少還有買家接手,但最糟糕的情況是「賣出去都可能賣唔出,又租又冇人租」。恆生銀行管理層也轉趨悲觀,認為最差的情況「都仲未過去」。銀行對商業地產市場的態度有什麼轉變? 恆生銀行管理層對商業物業市場的看法,從半年前的「審慎樂觀」轉變為現在的悲觀。他們已經將一些地產發展商列入「不良貸款」狀態,這意味著銀行可能採取「call loan」(收回貸款)的行動。這對香港整體經濟有何啟示? 商業租務市場是自由且理性的,租金和交易完全基於成本效益考量。當大家都「計唔掂條數」時,就反映出香港經濟的實際狀況並不樂觀,與一些人認為的「形勢大好」觀點形成對比。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政府為何突然撤回土地招標? 究竟是市場反應冷淡,還是另有隱情?* 「私人批地」模式會否導致利益輸送? 在缺乏公開透明的招標下,香港的公共資源是否會被不當分配?* 北部都會區的龐大財政負擔誰來承擔? 在香港千億財赤的背景下,政府主導的開發模式是否會讓納稅人「埋單」?* 香港發展創科的真正優勢在哪裡? 僅憑土地資源能否打造國際創科中心,還是應回歸香港金融中心的本質優勢?* 「無處不國安」的社會環境,如何影響香港的創新精神? 政治制度和文化因素是否正在扼殺香港的創業活力?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地產商困境:* 新世界發展成功完成882億港元的再融資,創下香港銀行融資紀錄,暫時緩解了債務壓力,但未來需面對高額利息成本(估計每年90億港元),並需繼續出售資產以套現,包括內地物業和香港的頂尖物業,這顯示其流動性壓力依然存在。* 恒基地產負債率相對較低(兩成多),但近期發行80億港元可換股債券,雖然票面收益低,卻引發市場對股權攤薄和未來其他地產商可能跟進(如新世界供股)的擔憂。* 二三線發展商如英皇國際和佳明國際已出現債務違約,顯示銀行資源可能因「大到不能倒」的新世界而耗盡,對銀行體系構成壞帳風險。* 香港房地產貸款總額達3.4萬億港元,其中44%(1.5萬億港元)借給發展商,英皇國際的160億港元違約佔地產貸款1%,新世界的800多億港元則佔8%,這些數字將影響銀行不良貸款率。* 商業物業市場:* 住宅物業若肯減價仍能去貨,但商業物業(寫字樓、商舖)面臨嚴峻挑戰,空置率創40年新高(商舖12%,甲級寫字樓16%)。* 市場缺乏買家,即使劈價五六成也難以脫手,因投資者擔心跌勢持續。* 商業物業市場進入「冰河時期」,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泡沫破裂,因虛擬工作模式的興起減少了對實體辦公空間的需求。* 行業轉型與就業:* 傳統中式酒樓面臨營運模式挑戰,收入規模收縮,多間知名酒樓結業(如明都、紅星、新鬥記),反映港人消費習慣轉變(如習慣叫外賣)。* 大學購買商業樓面用於教育用途(如科大接管明都酒樓原址,都會大學購買紅磡物業),顯示教育產業可能成為商業物業的出路之一,但學府是否有足夠能力吸納大量空置樓面存疑。* 香港的「總部經濟」面臨挑戰,L'Oreal和LVMH等跨國企業將香港總部併入內地,導致大規模裁員,反映香港作為總部的吸引力下降,儘管金融服務業和IPO仍有優勢。* 香港失業率雖未達高水平,但有上升趨勢(3.5%,兩年新高),且裁員潮正從民生低技術行業(如保安)蔓延至高階企業(如領展裁減5%員工),顯示企業正採取成本削減行動。* 未來展望與建議:* 香港經濟面臨結構性轉型,個人和企業需主動尋找出路,不能寄望政府主導所有轉型方向。* 政府的大白象工程(如北部都會區)投入大量資源,但其回報和商機受到質疑,因地產商未積極參與,反映可能存在政策與市場認知落差。* 社會上缺乏敢說真話的環境,導致政府可能無法準確掌握問題,進而影響決策,造成「北京眼中香港與香港眼中香港是兩個世界」的落差。* 在危機中,個人應避免被淘汰,積極轉型並學習新技能,珍惜現有言論自由,從多元聲音中尋找正確方向。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穩定幣發行機構點賺錢?邊個先受最大威脅?* 穩定幣的本質與歷史* 穩定幣運作原理與聯繫匯率相似,都是將價值掛鉤到另一種資產上。* 穩定幣的區塊鏈技術帶來了自動化流程;過往有穩定幣(如LUNA)因缺乏資產抵押和提供不合理高回報而爆煲,導致大眾對穩定幣產生戒心。* 美國的《天才法案》(Genius Act)和香港的穩定幣條例(將於8月生效)旨在將穩定幣制度化並加強規管。* 香港的法規要求穩定幣發行商必須有百分之一百的美元、港元或離岸人民幣資產抵押。* 穩定幣發行商主要透過將收取的資金投資於有息資產(如短期美債)來賺取利息;穩定幣發行機構被限制向持有人發放利息,以區分其與傳統銀行業務。* 穩定幣更應該視為一種支付系統,而非炒賣工具或資產,其潛力在於提升跨境支付效率,降低傳統銀行交收系統的時間和成本。穩定幣的發展可能導致「去銀行化」或「去中介化」的趨勢 。* 國際結算銀行(BIS)對穩定幣作為可靠支付系統的快速定性持謹慎態度,認為仍存在風險。* 美元霸權與人民幣國際化* 目前市場上超過 90% 的穩定幣與美元資產掛鉤,引發「陰謀論」指美國推動穩定幣法案是為進一步鞏固美元霸權並消化國債。* 另外有說法指,香港推出穩定幣可能成為離岸人民幣合法化、法定貨幣化的途徑,甚至可能促進「去港幣化」 。* 但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障礙在於資本帳流動和外匯管制,中國大陸的支付系統(如微信支付、支付寶)之所以盛行,部分原因在於其金融系統相對不健全,產生了對非銀行機構提供支付服務的需求。* 結論經濟發展與風險* 穩定幣作為一種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支付工具,理論上能夠提升跨境支付效率並降低成本,可能加劇支付行業的競爭。* 市場對新技術的熱情可能導致盲目跟風和過度炒作,投資者應保持理性,理解高回報必然伴隨高風險的經濟規律。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香港人回流與否

香港人回流與否

2025-06-0542:48

今集的主題跟本常的有點不一樣。我們不是說應該或者不應該回流,而是在考慮是否要回流時,有甚麼要思考的問題。首先是,媒體上選擇性的報道,究竟是否反映香港人回流的真相?香港人是否有回流的意欲? 為何會有香港人考慮回流?其次就是,香港的經濟狀況如何? 香港的政治環境是怎樣的? 甚至乎,中聯辦人事變動背後有何特別因素? 香港社會文化是否有根本上的轉變?最重要是,選擇在哪裡生活的主要考慮因素是什麼? 謀生考量上,應該考慮行業問題還是地方問題?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三大評級機構將香港展望調至穩定;究竟香港仍然處於是寒冬中的小陽春?還是最壞的日子真的已經離我們而去?另外,究竟香港還有些甚麼未解決的結構性問題?用新加坡對比,為何新加坡的人均收入比香港高那麼多?香港可以走新加坡的路線嗎?兩地在經濟結構和發展路徑上,有甚麼根本上的分別?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官方版本:香港經濟正在復甦,IPO金額全球第一,註冊公司創新高,GDP年增長逾3%,一切看似走向「東升西降」的新篇章。民間現實:海皇粥店、燉奶佬、金記茶餐廳接連結業;寫字樓市道未見底,連恆生銀行都出現裁員潮,金融業「銀飯碗」神話破滅。網上失業關注組一週暴增三萬人,資產市場正全面去槓桿。今年是復甦的開始,還是衰退中的小陽春?答案視乎你用那個時間點做對比。香港經濟長期到底是回暖還是沉淪?這不是一條可以用 GDP 增長數字就回答的簡單問題。今集我與 Joseph 跟大家深入探討香港經濟正面對的「大局觀」與「微觀裂縫」;從政府樂觀的自我感覺良好到坊間的危機感知,揭示現實中的矛盾。在兩極敘事之間,是一場香港人集體經歷的現實震盪;究竟是全球經濟波動的餘震,還是香港自身制度優勢的流失?節目探討多個核心議題,包括:總部經濟是否幻象?李澤鉅一句「總部在雲端」意涵幾何?與新加坡的區域競爭是否早已輸在心態與制度?AI與科技如何正面衝擊中產階級與白領階層?結構性高成本如何壓垮創業與生產?從創造性破壞角度看,香港是否已失去再次蛻變的勇氣與能力?已經不是單純的悲觀或樂觀之辯,而是一場「定位」與「重塑」的深層辯論。如果香港正面臨一個類似上世紀工業轉型的關口,那麼這一次,我們還有足夠的制度韌性與文化動能去應對嗎?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中美關稅戰停火90日,係見好就收?定係下一輪風暴前嘅寧靜?另外,聯儲局主席鮑威爾警告:長期利率可能有排都唔會回落,全球經濟步入「供應衝擊」。香港方面,銀行體系水浸拆息急跌,但同時又傳出恆生銀行裁員消息,銀行業正面臨乜嘢壓力?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亞洲貨幣急升,簡單講暫時真係無乜影響,長遠就難講。畢竟,貨幣長期強勢嘅問題係會造成一定嘅資金外流壓力。但短期,真係對台日韓呢啲國家利多於弊。節目入面無講到,弱美元對香港其實多少都有利;弱美元即係弱港元,用港元計價嘅資產對鄰近地區有返啲吸引力。但係最根本嘅問題係如果美國經濟出現衰退,就全世界經濟都唔會好到去邊,當然相對上總有啲地方會表現得比較好嘅;台日韓呢啲,大家咪多啲留意吓囉。過去相關節目重溫: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關稅戰與美中關係:* 川普政府可能考慮降低對華關稅至 50-60%;Polymarket 預測7月31日美國極有可能降低對華關稅。川普本人也曾公開表示關稅過高,暗示可能轉向。* 關稅戰可能與貿易無關,而是美國政府的財政壓力所致。金融市場(股匯債)可能是制衡川普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債市反應和信任問題是評估關稅戰的關鍵。* 信任危機:國際社會對美國的信任度受到質疑;「美國優先」政策被部分解讀為與他國利益衝突。川普政策轉變迅速且幅度大,反映其生意人思維;政策不確定性影響企業在美投資意願。* 美國高階人口移民意願增加,反映對政府的不信任。* 川普的強硬貿易政策可能源於其團隊,而他本人目標是修正美中貿易逆差。* 美國政府面臨財政赤字和債務上限的壓力;高利率環境對美國未來財政預算構成挑戰。市場預期聯儲局可能在六月減息。雖然川普對聯儲局施壓,但聯儲局有其獨立性,而且聯準局在通膨與經濟衰退之間面臨兩難。全球局勢與香港、新加坡:* 貿易戰引發全球新的現象,例如中國態度轉變。* 新加坡前第一夫人何晶批評中國像「黑幫大佬」,反映部分東盟國家觀點;東盟國家擔憂中國低價傾銷,中國以自由貿易為名反對美國關稅,但自身貿易壁壘多。新加坡現任總理黃循財已公開示警貿易戰帶來的危機,並採取應對措施。* 香港與新加坡政府應對貿易戰的態度差異巨大。香港政府應對貿易戰的態度相對樂觀,側重中國市場。* 香港破產宗數上升等問題被忽視。全球經濟風險:* 全球政府債務問題嚴重,美國可能成為引爆點。下一輪金融危機可能是政府債務危機,規模可能超過 2008 年。全球經濟可能面臨長期迷失、滯脹甚至更嚴峻的衰退。滯脹是許多人未曾經歷過的嚴峻經濟環境。* 當前全球合作意願低,可能難以應對危機。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