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NGO Talk

NGO Talk
Author: 信如同學(夥伴注意 Huobanjuyi)
Subscribed: 0Played: 0Subscribe
Share
© 信如同學(夥伴注意 Huobanjuyi)
Description
夥伴注意:NGO Talk!睡前陪你輕鬆聊議題!
每雙週一的晚上23:00,將由團長信如邀請 NGO、社會服務工作者上節目聊聊,分享助人道路上所會遇到的那些大小事🍺 在那些為了理想而努力的疲憊夜晚,陪伴你稍作休息、充電再出發!
❯❯❯ 持續關注《夥伴注意》跟著我們一起用新媒體發揮社會影響力!
❯❯❯ huobanjuyi@gmail.com
© 2025 夥伴注意 Huobanjuyi 團隊製作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 Episodes
Reverse
「當我是一個人,我一定會有害怕、擔心、期待在這個人身上。」 「但是,下一步是,當我是一個社工的時候,這些事情也允許它要存在著,那我要怎麼做到我可以接納自己的方式 ,去做這樣的服務。」 EP02|社工,是來「解決問題」的人嗎?沒有相同生命經驗,怎麼跟個案站在一起?ft.哪位社工 陳廷 🚩本集來賓|哪位社工 陳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工,是來「解決問題」的人嗎? 「很多時候個案被帶來我們眼前,是因為他們被認定為『有問題的』,而送他來的人,不論是老師、家長,都期待孩子來了,就能變乖,就能解決問題了。」 不論是 NGO 或助人工作者,總是會面臨這樣的期待,我們持續試著回應問題,也持續接收著議題本身給我們的期待。但這樣的期待,偶爾卻讓我們傷透了心,甚至有時候,反而成為大眾指責的箭靶。 就如同前陣子流行的英國影集 #混沌少年時 ,我們時常看著一個悲劇的結果,去思考「這個孩子哪裡出了問題」?但問題為什麼發生?陳廷分享:「當孩子出現某些行為,你要去看背後他的需求是什麼。」如果只是急著改正這個問題,那在孩子眼中,我們好像也變成了只會指責他的大人。 ▍沒有正解的問題:你可以參與多少在個案的生命中? 時代的演進也影響了社工的工作,相較過往只有傳統辦公室電話聯繫,現代社工與個案的界線在現代成為一個更困難掌握的議題。例如:該不該加個案家長的 LINE?如果加了有益推動關係建立,那下班時間收到訊息,該不該回覆?萬一沒有及時回覆而造成遺憾,又是誰的問題? ▍我可能無法有跟你一樣的生命經驗,但我會盡可能地和你站在一起。 陳廷回憶自己曾意外被貓抓傷,留下的疤痕讓他想起面對自傷的個案,他自己沒有這樣的經驗,又該如何讓這樣的孩子相信他能懂他的痛苦?他說這是他持續在思考的,抱持著傾聽和溫柔的態度,承接孩子們的情緒,等待他們願意邀請他進入自己的世界。 ▍本集重點整理 ・社工,是來「解決」問題的人嗎? ・沒有相同生命經驗,能同理個案嗎? ・當進入家庭系統,社工要站在誰那邊? ・社群網路影響「界線」:可以加個案LINE嗎? ・當碰到與自己相似的個案,會不會投射期待? 追蹤〈哪位社工〉陳廷 ✒︎ https://www.threads.net/@sw.chent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夥伴注意・全新 Podcast《NGO Talk》上線囉🎉 每雙週一的晚上23:00,將由團長信如邀請 NGO、社會服務工作者上節目聊聊,分享助人道路上所會遇到的那些大小事🍺 在那些為了理想而努力的疲憊夜晚,陪伴你稍作休息、充電再出發! ❯❯❯ 持續關注《夥伴注意》跟著我們一起用新媒體發揮社會影響力! ❯❯❯ 聯絡我們:huobanjuyi@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陪伴者或助人工作者很常碰到的困難是,我們到底該如何界定所謂的『變好』?」 「有時候患者可能也是陪伴者,陪伴者可能也會成為患者。我們會不會有機會可以試試看,怎麼樣讓這個議題不再只是二分法?」 EP01|當助人者需要被幫忙,誰來成為他們的英雄? 🚩本集來賓|OverBlue 陪伴憂鬱共同創辦人 林品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GO夥伴們總是把眼睛看著他人,你是否曾想過自己也可能有電池耗盡的一天? 台灣有將近200萬憂鬱症患者,卻不曾有組織關注過「陪伴者」議題。患者身旁的朋友、重要他人、助人者都可能是「陪伴者」。我們用真心陪伴、希望對方能「變好」,可是: 為什麼網路上的資源,總是讓我們傾向檢討自己還有哪裡做得不夠好? 為什麼有時陪伴到了最後,陪伴者成了被遺留下來的配角? 傾心陪伴他人的同時,怎麼讓我們自己成為了一片空白? ▍在陽光下談論憂鬱,「陪伴者」可以是一種「選擇」 OverBlue陪伴憂鬱共同創辦人品君分享,組織並非希望「教導陪伴者如何正確陪伴他人」。而是希望讓大眾更認識憂鬱情緒,把憂鬱搬到陽光下談論,讓「陪伴者」與「憂鬱情緒者」不再是二分法,每個人都有憂鬱情緒、每個人也都可以成為陪伴者。當我們照顧好自己,你可以選擇自己的狀態。 ▍給助人者的話 當你發現自己變得好像容易暴躁、好像不再那麼有耐心、好像不再溫柔了。請你別急著否定自己,或許這只是我們的能量同理心水位見底了、因為太努力,所以才會暫時失靈。原本的你一樣溫柔、努力,只是需要一些時間修復一下而已! OverBlue 有沒有提供哪些資源給NGO組織或助人工作者? 課程、工作坊邀約請洽 ✒︎ https://www.instagram.com/lets.overblue/ ▍本集重點整理 ・為什麼「陪伴者」總是故事中的配角? ・「變好」其實並不是每天加分 ・當助人者成為患者,如何被幫助? ・憂鬱的眼睛,讓他們看的世界更透徹 ・陪伴的終點,我們要如何定義「好起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夥伴注意・全新 Podcast《NGO Talk》上線囉🎉 每雙週一的晚上23:00,將由團長信如邀請 NGO、社會服務工作者上節目聊聊,分享助人道路上所會遇到的那些大小事🍺 在那些為了理想而努力的疲憊夜晚,陪伴你稍作休息、充電再出發! ❯❯❯ 持續關注《夥伴注意》跟著我們一起用新媒體發揮社會影響力! ❯❯❯ 聯絡我們:huobanjuyi@gmail.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