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
Author: Jina 寂那|寂靜中有光
Subscribed: 0Played: 7Subscribe
Share
© Jina 寂那|寂靜中有光
Description
在這個聲音空間裡,分享佛法、禪意與生命的體會。
沒有艱深名相,只有一念歡喜,一念放下。
如果你正在尋找內心的安定與覺醒,願這個頻道能陪你走一段路。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2 Episodes
Reverse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c4zyo5r000401t54ph701lf/comments EP32|導讀|金剛經・一相無相分第九-把「聖果」當成目標,就修錯方向了! 本集導讀《金剛經》〈一相無相分第九〉,佛陀逐一詢問須菩提:「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能否起念:『我得某某聖果』?」須菩提一一答「不也」。因為一旦起了「我得某某聖果」的念頭,便落入「我、人、眾生、壽者」四相,與聖道相違。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不是否定修行成果,而是破除對「證果」的執著。真正的聖者,不會自認為是聖者,因為他們所行一切,都不落於法執與我執。 這一品經文帶我們反思:「我在修行」、「我有證果」、「我比較清淨」這些心念是否潛藏著微細的我執? 聖道,不是累積,而是放下;不是在追求什麼,而是透徹地無所得。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c4zyo5r000401t54ph701lf/comments EP31|智慧之光:深入佛陀的核心哲學 — 佛教的起源 第五部曲 歡迎收聽【佛教的起源系列——揭開千年謎團的歷史探索】最終篇章—智慧之光:深入佛陀的核心哲學。 我們常常忙著生活、追趕著時間,但是否曾靜下來想過,我為什麼會出生在這個地方?為什麼會遇到這些人、這些事? 兩千五百多年前,一位年輕的王子,因為被這些問題困擾,毅然離開王宮,經過多年的尋找與修行,終於在菩提樹下徹底看見了生命運行的真相。 這位王子,就是後來的佛陀——釋迦牟尼。 在本集中,弘源法師的開示呼應了佛陀最核心的關懷,帶領我們理解佛教思想中最深邃的智慧之光。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c4zyo5r000401t54ph701lf/comments EP30|傳播之路:佛教如何走向世界 — 佛教的起源 第四部曲 歡迎收聽【佛教的起源第四部曲——揭開千年謎團的歷史探索】! 佛教的傳播如同歷史的脈動,從中亞的駝鈴聲到白馬馱經入洛陽的傳說,從雪域高原密咒與供養的火焰,到皇權護持的弘法大業。 本集將介紹佛教如何借助阿育王的皇權推廣、鳩摩羅什的經典翻譯、以及達摩祖師與六祖慧能的德行教化,跨越地域與文化,逐步走向世界。 弘源法師在本集中開示:佛法的真正弘傳,不在於路線的多少或經典的多寡,而在於善知識的親證與引導,唯有真實通達法性,方能啟發他人,指引眾生走上正道。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c4zyo5r000401t54ph701lf/comments EP29|古卷與遺跡:早期佛教的秘密證據 — 佛教的起源 第三部曲 歡迎收聽【佛教的起源 — 揭開千年謎團的歷史探索】系列。 在這個系列中,第三部曲【古卷與遺跡:早期佛教的秘密證據】帶您走進佛教跨越千年的歷史長河。 我們將探討佛陀教法的早期口傳與書寫經典,並介紹孔雀王朝阿育王的石柱敕令,以及佛塔、佛寺等物質文化遺存。 這些文獻與遺跡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承載佛陀智慧與慈悲的象徵。 弘源法師特別在本集中開示「轉法輪」與「禮佛」的深刻意涵。 讓我們從這些珍貴的文獻與遺跡開始,探索它們背後的象徵意義,並時刻提醒自己:佛法的核心,永遠不在於外在形式,而是真正在我們心中轉動的智慧。 延伸閱讀:達摩祖師《破相論》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c4zyo5r000401t54ph701lf/comments EP28|真實佛陀:歷史鏡頭下的釋迦牟尼 — 佛教的起源 第二部曲 歡迎收聽【佛教的起源 — 揭開千年謎團的歷史探索】系列。 在這個系列中,第二部曲【真實佛陀:歷史鏡頭下的釋迦牟尼】帶您探尋佛陀作為歷史真實人物的面貌。 雖然佛陀的生卒年份有多種說法,但他的精神與行為真實存在於歷史中。 在階級觀念根深蒂固的古印度,佛陀放棄王位,平等對待眾生,長期弘法,展現出非凡的身教與言教力量。 本集將透過歷史與學術視角,梳理佛陀生平核心事實,並解析傳統故事背後的深刻意涵,帶您感受佛陀跨越時代的智慧光輝。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c4zyo5r000401t54ph701lf/comments EP27|穿越時空:佛陀時代的政治與思想風雲 — 佛教的起源 第一部曲 歡迎收聽【佛教的起源 — 揭開千年謎團的歷史探索】系列。 在這個系列中,第一部曲,我們將帶你穿越時空,回到佛陀生活的古印度,從動盪的政治格局與思想風潮出發,逐步揭示佛教如何在這片充滿變革的土地上誕生與成長。 公元前六、五世紀的古印度,並非一個強大的帝國,而是一幅由十六個相互競爭的國家拼湊而成的動態地圖。戰車隆隆,鐵器閃耀,城市崛起,商人富裕,卻又被婆羅門祭司階級排擠壓制。 在這樣複雜的政治與社會拼圖中,一位名叫悉達多的王子,毅然放棄王位,踏上尋求真理的旅程…… 讓我們一起揭開這段跨越千年的神秘歷史,探索佛陀那深植於平等精神中的智慧之光。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c4zyo5r000401t54ph701lf/comments EP26|導讀|金剛經・依法出生分第八:修福修到滿分,就代表你在學佛嗎? 你做了很多布施,誦了很多經,參加無數場法會,但是,這就代表你真的在「學佛」嗎? 本集導讀《金剛經》〈依法出生分第八〉,佛陀問須菩提:「若有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所得福德多不?」 須菩提回答:「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佛陀接著說:若有人能受持此經中四句偈,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這段經文看似反常,卻揭示了一個深刻法義:真正的福德,不在數量與外相,而在於心地是否能生出智慧。 弘源法師在本集中開示:真正的福田,是你自己的心。不是你做了多少表面的布施、供養,而是你的心是否安住、是否開展智慧。若一切善行只是為了積福,而不曾觀照自心、體會佛法的本質,那可能只是「修福」,而不是「學佛」。 佛說:「佛法者,即非佛法」,正是在提醒我們──不著語言文字,不執方法形式,才能真正走入佛法的核心,讓福慧雙修不落空相。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c4zyo5r000401t54ph701lf/comments EP25|導讀|雜阿含經-破壞和合的嚴重果報(第531~534經) 一句無心的話,會帶來多嚴重的後果?一個不經意的行為,又會種下怎樣的未來? 在這一集的《雜阿含經》導讀中,我們將深入探討卷十九第531至534經。這幾則經文猶如一面深邃的業力明鏡,映照出特定行為——尤其是「破壞和合」——所帶來的驚人果報。 故事從一位虐待馬匹的車夫開始(531經),佛陀藉此開示,我們的修行道場不僅在禪堂,更在充滿考驗的日常中。我們如何對待身邊的人、事、物,都在分秒累積著自己的未來。 接著,經文將焦點轉向一股更隱微卻更具殺傷力的力量——語言(532-534經)。無論是偽善的驅逐、惡毒的誹謗,還是搬弄是非的挑撥,佛陀都揭示了其背後慘烈的地獄果報。 為何搬弄是非的罪業如此深重?因為它直指修行的命脈——團體的和諧。「破和合僧」為何被列為五逆重罪之一?這提醒我們,修行從來不只是獨善其身,守護團隊的穩定與團結,本身就是一場至關重要的修行與功德。 本集節目將帶您看見因果不空的法則,並學習如何從守護口業、實踐慈悲做起,為自己與他人創造一個和合安樂的修行環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c4zyo5r000401t54ph701lf/comments EP24|導讀|金剛經・無得無說分第七:佛法不用背,沒有公式可套! 本集導讀《金剛經》〈無得無說分第七〉,帶我們回到佛陀說法的根本態度──佛法從來不是死背的內容,而是因緣中的活用智慧。 弘源法師在本集中開示:佛陀所說的一切法,都是依眾生當下的根機與情境而說,屬於「因緣所生法」。事情發生了,需要處理了,佛才會應機開示,引導我們以儘量圓滿的方式面對與化解。 我們從這一品經文中重新省思:「無得、無說」,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提醒我們──不要執著、不要照抄、不要死守固定的觀念或方法。 真正的佛法,是不落文字相、不著方法相,在當下的覺察與清明中靈活運用,活出智慧與慈悲的實踐力。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c4zyo5r000401t54ph701lf/comments EP23|導讀|雜阿含經-眾人爭相迎佛,須菩提卻坐在山洞裡縫衣(第504~507經) 本集導讀《雜阿含經》卷十九第504至507經,透過大目犍連與帝釋天的對話與教化,以及佛陀在三十三天為母說法的經過,呈現了信心、戒行與修行次第的重要性。 第504經中,帝釋天親自向目犍連讚歎布施的功德,並說明他所享受的天界福報,皆因過去恆常布施、調伏慳吝所致。 第505經則記錄目犍連以神通力震動宮殿,提醒帝釋莫被福報所迷,顯示菩薩的悲智導引。 第506~507經中,佛陀在天界為母說法,天眾因宿世信受佛法與持戒清淨而得生天。天人一一現身,自述如何因建立「不壞淨信」與持戒而證得須陀洹果,成為強而有力的修行見證。 節目最後補充《增壹阿含經》第三十六品第五經的經典故事:當佛陀從三十三天返回人間,究竟誰是第一個見到佛的人?是神通廣大的比丘尼?還是禮儀周到的國王?又,在山洞裡縫衣、未踏出一步的須菩提又是第幾個見到佛的? 佛陀於《增壹阿含經》中親說偈語,開示禮佛的真正意義: 「善業以先禮, 最初無過者, 空無解脫門, 此是禮佛義。 若欲禮佛者, 當來及過去, 當觀空無法, 此名禮佛義。」 這提醒我們:真正的禮佛,不在外在形式,而在於內心對法的理解與實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c4zyo5r000401t54ph701lf/comments EP22|導讀|雜阿含經-佛陀三現:目犍連修行路上的珍貴助緣(第501~503經) 本集導讀《雜阿含經》卷十八第501至503經,記錄了大目犍連尊者在禪修過程中,與佛陀之間深層的心念感應,以及佛陀三次現身所給予的提點與教導。 這段經文讓我們看見:即使是具大神通的尊者,也仍需要善知識的提醒與引導,才能在修行中不偏不倚,安住於清淨正定之中。 大目犍連都如此精進不放逸,對我們而言,修行更需要「時時自省」。以下是一個簡單可行的日常練習:每天早、中、晚三時自問今天我是否執著了什麼相?我能否以「無相觀」放下對事物的追逐?今天我是否放逸?還是安住於清淨與正念? 從佛陀對目犍連的教導中,我們學習到:禪修不僅是靜坐時的用功,更是一種隨時隨地的觀照,將心收攝於日常,讓每一刻都成為修行的回歸之道。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c4zyo5r000401t54ph701lf/comments EP21|導讀|金剛經・正信希有分第六:你信佛法,到底信的是什麼? 本集導讀《金剛經》〈正信希有分第六〉,帶領我們思考一個根本問題:我們對佛法的信心,是建立在什麼之上? 是來自儀式的習慣?情感的依賴?還是真正理解佛陀所說的修行之道? 佛陀對須菩提開示: 「若有人於後五百歲,聞是經而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又說:「信此經者,第一希有。」 這種信心,不是盲從,也不是淺薄的相信,而是建立在如理觀察與實際體驗之上的深刻認知,是對修行道路的穩固承擔。 弘源法師在本集中指出:「『信』不是一句口頭禪,而是真正落實在生活選擇與行動之中。」 能對此經生起實信之人,乃是過去於無量千萬佛所種善根者,他們不是信得虔誠,而是信得清楚:信因果,信無常,信一切法無我。 讓我們從這一品經文出發,重新認識什麼是「正信」, 不只是「相信佛法」,而是真心願意踏踏實實地走在修行的道路上。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c4zyo5r000401t54ph701lf/comments EP18|導讀|恆河大手印-隨聲就折,妙用無窮的智慧(第八講・上集) 本集導讀元音老人《恆河大手印》第八講上半部,帶領聽眾深入觀照自心,體會佛性如恆河之水──隨彎就折,圓融無礙。 元音老人慈示:「我們做功夫,要讓心像河流一樣,隨彎就折。」佛性若失其妙用,便淪為「死空」「頑空」,與大乘佛法所強調的靈動智慧背道而馳。真正的修行,不在於執著空理與形式,而在於於當下因緣中靈活運用,隨緣而起,無礙而行。 讓我們透過祖師的語句與修行經驗,啟發內在的覺照力,使佛性智慧自然流現,在日常生活中活潑起用、轉化每一個當下的境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c4zyo5r000401t54ph701lf/comments EP19|導讀|恆河大手印-觀心即修行,事境即道場(第八講・下集) 本集繼續導讀元音老人《恆河大手印》第八講,進入下集的核心重點——真修實證不離當下,真正的功夫,必須在日常的「事境」中鍛煉。 元音老人慈示:「觀照,就是除習氣的最好辦法。」 憂愁煩惱,其實都是貪、瞋、癡三毒在內心起作用:遇到不如意就煩惱,求而不得就生瞋,欲望未滿就怨恨悲苦,欲望滿足則欣喜忘形。這些起心動念,皆為對境而起的妄想,空無自性,虛妄不實。 真正的修行,不在於逃避世緣、空談玄理,而是在行住坐臥、起心動念之中,活潑潑地覺察,真切對治。 本集將引領聽眾深思:「功夫」是否落實於當下?佛法是否真正進入生命?唯有於日常境界中鍛煉,佛性智慧才能自然顯現、轉煩惱為解脫。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c4zyo5r000401t54ph701lf/comments EP20|導讀|金剛經・如理實見分第五:執著於相,就會被相所困 本集導讀《金剛經》〈如理實見分第五〉,探討佛陀所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這句話不只是顛覆了我們對「如來」外貌的想像,更提醒我們:若執著於相,就容易被相所困,看不清事物的真實面。 弘源法師在本集中開示:「我們現在看到的身相,看起來彷彿真實存在,但若從時間與空間的長遠尺度來看,它其實只是因緣暫時聚合的結果,也就是所謂的『一合相』。」 真正的智慧,是學會看見一切相的變動與不定,從中體會無常、學會放下,並且更加珍惜當下每一分因緣所成的片刻。把握「生而為人」的機會,好好修福修慧,讓生命不虛此行。 讓我們一同走入《金剛經》的教導之中,練習「如理實見」,從生活中的萬象學習心境澄明。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c4zyo5r000401t54ph701lf/comments EP17|導讀|金剛經・妙行無住分第四:甚麼才是布施的雙向成就? 本集導讀《金剛經》〈妙行無住分第四〉,經文中指出:菩薩行布施,不應住於色、聲、香、味、觸、法,亦不住於一切相。真正的布施,是實踐菩薩道的起點。 本集中,弘源法師對「布施」提出深刻開示。法師指出:「布施」不僅是物質的給予,更是慈悲與喜捨的實踐。並進一步說明:我們該如何布施,才能達到「雙向成就」,既利益他人,也成就自己。 本集將帶您深入探討「應無所住,而行於布施」的真正涵義,學習在日常生活中不執著、不分別地行善,讓布施成為智慧的流動、心靈的自在。 延伸閱讀:《金剛經解義》、《十住毘婆沙論》、《六祖壇經》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c4zyo5r000401t54ph701lf/comments EP16|導讀|雜阿含經-含利佛對諸佛教法的深信(第498~500經) 本集導讀《雜阿含經》卷十八第498至500經,聚焦於舍利弗尊者的言教與對話,呈現他對諸佛教法的堅定信心與清明智慧。 第498經中,舍利弗雖無神通可見諸佛心行,卻透過觀察佛陀所教的「斷五蓋、住四念處、修七覺分」,深信三世諸佛皆以此道證得無上正覺,展現對法的如實信受。 第499經,舍利弗面對提婆達多弟子(月子比丘)的質疑,進一步說明修行不僅是表面的離欲境界,還須斷除貪瞋癡,證得不受後有,方為真正的解脫者。 第500經,舍利弗則透過與一位稱為「淨口」的外道出家女對話,說明修行者應離邪命、住正命,表現出對佛教戒律與生活實踐的尊重及深入理解。 從這三經可見,舍利弗以智慧觀察法義、以慈悲引導修學,不僅表達了對諸佛教法的深信,也展示了從信到解、從解入行的修行次第。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c4zyo5r000401t54ph701lf/comments EP15|導讀|遺教三經之《佛遺教經》-戒就是智慧的運用,覺性的流動 《佛遺教經》是佛陀臨入涅槃前,對弟子所留下的最後教誨。全經語簡義深,佛陀殷切囑咐後世修行者「以戒為師」、精進修道,為修行之路奠定根本方針。這部經典不僅是佛法修行的總結,更是一部能落實於日常生活中的覺醒指南。 本集導讀《佛遺教經》中關於「戒」的核心思想。弘源法師開示:「戒,本質上是一種深刻的自我要求,正與大乘佛教所說的『無相戒』精神相契合。重點不在於是否遵守一條條外在的規範條文,而在於我們的身、口、意是否如法而行。」 讓我們一同聆聽佛陀最後的慈語與弘源法師的智慧引導,在現代生活中重新思考「戒」的意義與實踐方式,讓修行真正落地,讓智慧從覺照中自然流動。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c4zyo5r000401t54ph701lf/comments EP14|導讀|遺教三經之《四十二章經》-施飯千億佛,不如一念無住心 《四十二章經》作為佛教東傳中國的首部經典,簡短扼要,卻處處流露佛法的核心精神。本集中選講幾個關鍵章節: 從〈惡還本身〉與〈塵唾自污〉談因果與自淨之道。 從〈施飯轉勝〉深入探討供養層次的象徵意義——從惡人、善人、持戒者、四果聖者,直至千億諸佛,最終佛陀卻指出:「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這不是否定修行,而是引導行者徹見空性,放下階位、名相與執著,回歸真正的解脫核心。 〈舉難勸修〉則提醒我們:真正的修行從不容易——在「難行能行」中見道心,在「難忍能忍」中見真功。 〈達世如幻〉,更將一切現象點出「如夢如幻」的本質,引導行者體悟無住無礙的智慧境界。 本集將帶您一同重溫這部佛法入門經典中最不可錯過的章節,返照自心,踏實修道。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c4zyo5r000401t54ph701lf/comments EP13|導讀|遺教三經之《八大人覺經》-自覺覺他,從不是兩條分離的道路 《八大人覺經》是一部極為簡潔、條理分明的修行指南,總結了佛教對世間無常、生死苦集、煩惱因緣及菩薩行願的深刻觀察與實踐方向。它不僅引導出家人,更適合在家修行者日誦思維、作為行持依止。 八覺以自我觀照為起點(無常、苦、空、無我),進而指出修行應從少欲知足、破除煩惱、廣學多聞,到發菩提心、救濟眾生,體現從自利至利他的菩薩道。 弘源法師於本集中開示《八大人覺經》的經題意涵,闡釋「大人」與「覺」的根本精神,並指出我們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菩薩行、開顯覺性。 本集節目將與聽眾共同探索「八大人覺」所帶來的生命智慧,走向自在與解脫。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