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文化長河-山川行
文化長河-山川行
Claim Ownership

文化長河-山川行

Author: RTHK.HK

Subscribed: 14Played: 44
Share

Description

承接《文化長河》節目的探索精神,今次第三輯「山川行」系列繼續帶觀眾穿州過省兼上山下海。共十集的文化紀錄片集沿著江河和山川深入探索,尋找被遺忘和失落中的中華文明。
 
中國的歷史本就以江河為起點,若黃河、長江文明是華夏文化的腹地,分佈於中國各地的山巒嶺嶽便是其心臟。有水才能孕育文明,有土壤才能讓人們繁衍生息,山川之間其實承載了中華文化,中國所包含的各個民族在當中受滋養,互相吸納、融合,令人文精神得以存續和延展開去。而探看源於山、水之間的民族、文化,正是今輯節目的焦點。
 
節目首集以中國的母親河為起點,前往聚居於青海循化縣、黃河上游岸邊的撒拉族,探看這些古代移民的生活。之後沿着山轉,再走到雲南元陽,親身體驗哈尼梯田之美及其融於自然的奧妙、紀錄哈尼族人的生活變化。然後,我們繼續走到鄰近中、緬邊界的怒江之上,探看傈僳族人溜索過河的絶技以及其基督教信仰的起源;又攀上河南太行山脈斷崖峭壁之上的郭亮村,行走險要的天梯和村民以血汗開鑿的絶壁長廊;之後,再走進隱於山西臨縣大山深處的窰洞,下海到福建沿海,了解傳统福船的建造技術及三都澳萬頃漁排上的生活,並追尋長江三峽支流神農溪中獨特而古老的行業──裸體縴夫所面臨的種種挑戰。藉此「身土不二」,以令觀眾體驗人類與環境兩者間的密切關係,並在珍惜水土資源上有所啓發。
 
旁白︰鍾景輝

公民教育委員會 聯合製作

歡迎登入節目特備網頁:http://rthk.hk/culturalheritage2012

節目於二O一二年三月三十一日起,逢星期六晚上2000-2030,無綫電視翡翠台播映。
10 Episodes
Reverse
神農縴夫

神農縴夫

2012-06-0421:57

長江三峽神農溪的最後一批縴夫,如何把縴夫文化保留下去?
喜樂山中

喜樂山中

2012-06-0422:01

怒江兩岸村子裡,有很多基督教教堂,是十九世紀初西方傳教士到來以後開始建造的。傈僳人沒有他們的文字,英國傳教士富能仁,當年為了方便傳道,便替傈僳人創造了一套拼音文字,現時他們所用的聖經,也就沿用自這套傈僳文寫成的。後來基督教更成為傈僳人的主要宗教信仰,而他們的四聲部合唱,傈僳語無伴奏讚美詩,更十分有名。 走到福貢,老姆登基督教堂前,看這山上、雲上的孩子上主日學、唱歌,在碧羅雪山和怒江的襯拓下,此情此景,好比天上人間。他們聖誕節是這樣慶祝的,每年城鄉裡一條村子會被選中,然後附近村子的教友便會過來,...
大海的浮城

大海的浮城

2012-05-2321:58

福建海洋民族離不開大海,在霞浦及寧德,與日本沖繩緯度相近,氣候溫和,物產豐富,這裡有個海灣名叫三都澳,有萬頃魚排,仿似一座漂浮在大海的小鎮。 三都澳是閩東沿海的出入門戶,位於寧德市東南面,主要由5個島和1個城澳半島組成,海灣如甕缸般腹大口小,水流平緩,是世界少有的天然良港,亦是世界唯一保護下來的大黃魚自然産卵場,被稱為大黃魚的故鄉,1988年開始,大黃魚人工養殖成功,至近年還養殖鮑魚等海產。 700多平方公里的三都澳水域,擁有12萬個網箱,連流動人口有超過12000人居住在魚排上,這...
福船手作

福船手作

2012-05-1621:58

國際學術界普遍認為,從宋朝冊封福建海神媽祖、木船製造技術、鄭和下西洋等都在證實,福建是人類海洋文明發源地。 在福建寧德市漳灣鎮歧後村的海邉,有40多個人,默默承傳著祖先留下超過650年歷史的傳統手造木船技藝,這技術傳男不傳女,這裡的師傅全都姓劉,彼此既是師徒,又是父子叔姪。 據漳灣岐後村劉氏族譜記載,劉氏先祖劉帝美公,明朝為避戰亂,從閩南駕海船逃難到寧德,定居下來造船傳藝,流傳至今已經26代。【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始於唐朝,是人類造船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艙與艙之間互相獨立,形成密封...
褪色的光環

褪色的光環

2012-05-0722:00

在古代未有現代交通之前,黃河是中國的黃金水道。磧口鎮位於山西省臨縣黃河中下游岸邊,這裏曾經騾馬絡繹不絕,商賈巨富雲集,以窰洞建築而成的商埠碼頭曾經是晉商必爭之地,由於黃河河面到這裏驟然由五百米收窄至不足一百米,碎石堆積,形成淺灘激流,稱為磧口。大小商船不可以再前進,於是在磧口鎮靠岸,再經由陸路轉運。由駱駝、騾馬組成的大規模商隊,將貨物運往太原、上海、天津、甚至北京等地,而東部的貨物亦經由碼頭運往西北,磧口鎮由明末清初開始形成商埠,至民國初年全盛時期有商號四百幾家,繁榮不下於當時的上海、天津。以油、鹽...
絕壁上的兩條路

絕壁上的兩條路

2012-04-3021:58

巍峨的太行峽谷壯闊俊美,深山斷崖上,聳立著一個海拔1600多米的村莊—郭亮村。在大山中的生存之道,就是要培養比石頭更頑強的意志,深山中有兩條路,為兩代人帶來了不同的風景。 郭亮村位於河南省新鄉市輝縣西北55公里處,東漢末年,地主和封建官僚不斷剝削,民不聊生,太行山區的郭亮,在絕壁上隱藏練兵,率領農民揭桿起義,後人爲了紀念他,將其大本營稱爲郭亮村。老村資源匱乏,一切皆建自太行山的條石,村中盡見石橋、石房、石桌、石床,隱世石頭村莊,有種原始粗糙的美。 從前,世代人都是走一條絕壁小路,稱為“...
溜索飛人

溜索飛人

2012-04-2422:00

怒江發源于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熱拍格,上游藏語稱「那曲」,意為「黑水河」。它流經雲南境內貢山縣的齊那桶後稱爲怒江,怒族語稱「怒米挂」,也是黑水的意思。整條怒江都被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碧羅雪山和海拔5000多米的高黎貢山夾峙著,形成了一條300多公里的峽谷,兩邊坡度平均在40度以上。然而傈僳、怒、獨龍、白、藏等少數民族就在這斜坡上種地、修房子、建教堂、用溜索過怒江,將生活融入這個東方大峽谷既美麗又嚴峻的環境中去。 怒江上不見船,最矚目的便是「溜索」。為了改善人民生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政府將以橋取代...
人在山田

人在山田

2012-04-1721:58

一千二百多年前,哈尼族祖先在環境惡劣的雲南縣元陽哀牢山,為求生存,用鋤頭開闢出一片山田,無意間創造出一個梯田生態系統,造就了人文及自然景觀,亦建立起一種以梯田為生命重心的文化。 梯田生產的哈尼紅米,不施農葯,一年一造,秋收日子需要人手,叔伯兄弟通常會合力幹活,梯田維繫了宗族情誼,一袋袋穀,要從最下級梯田背回家,確是粒粒皆辛苦。山,提供了田地,但是亦令農民格外奔波,兩級梯田的高差達一米,在田間攀爬,不能用扁擔,哈尼人習慣用背簍,他們背土背磚せ背農作物,甚至讓孩子在背簍長大,揹著幾十斤上山,人無法...
水田奧妙

水田奧妙

2012-04-1121:57

每一種能經久流傳的古老文化,總對現代文明帶來啟發,地球六分水、三分山、一分平地,維持梯田農業,是未來全球糧食發展的啟示。 元陽哈尼梯田歷史悠久,見於史料記載,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前,當年,在蒼涼的哀牢山,哈尼人用簡約的鋤頭,沿等高線把山坡開成農地,塑造出邁向天際的梯田。這19萬畝梯田,是莽然浩壯的集體勞作方式,至今仍養育著30多萬農業人口,卻沒有人知道開墾者的名字。 耕作首要條件是水源,整個山上雖然沒有水庫,但雲海就是天空中的大海,森林就是綠色水庫。樹木,被視為庇祐哈尼人的神,樹木可以貯水,...
守望黃河

守望黃河

2012-04-0322:01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9.5萬平方公里,自古以來,中華各個民族沿河而生活,黃河之水構建成人文生活的不同面貌。而在青海高原東部邊緣,有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滔滔的黃河水奔流其中,村莊錯落,阡陌相連,其中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便是十萬撒拉族人的主要居住地。 黃河水流湍急,歷史上有「天下黃河不橋」的說法。撒拉族以羊皮筏橫渡黃河,這種傳統水上交通運輸工具,可乘人,可載貨,小的可載重二三噸,大的可載重10餘噸。「花兒」民歌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內容豐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潑,語言生...
Comments 
Download from Google Play
Download from 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