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林栖品读《诗经》(国风篇)
林栖品读《诗经》(国风篇)
Claim Ownership

林栖品读《诗经》(国风篇)

Author: 听林栖

Subscribed: 11Played: 805
Share

Description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202 Episodes
Reverse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各位亲爱的诗友,《林栖品读诗经》500本预售限量签名版已售罄,今天林老师已经都签完字啦!不仅签字哦,林老师还贴心地在每本书上加盖了自己的私印。给大家送上一份暖冬里美好的新年礼物!已订购限量签名版的诗友,请耐心等候,书籍将于1月塑封包装后按订单顺序陆续发货。谢谢大家的厚爱和支持!没有订到预售限量版书籍的诗友不用担心哦,书籍将于年后陆续登陆各大书店及网店,届时即可购买。关注听林栖公众号,获取更多及时信息。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啦!
197 国风篇后记

197 国风篇后记

2019-05-0106:23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主讲人:林栖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本集概览:品读[国风•豳风•狼跋]*  处境困窘,进退两难*  泰然稳重,不失其德*  君子不忧不惧图片来自小露[国风•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跋(bá):践,踩。▷胡:老狼颈项下的垂肉。▷载(zài):则,且。▷疐(zhì):同“踬”,脚踩,绊倒。▷公孙:国君的子孙。▷硕肤:大腹便便貌。▷赤舄(xì):赤色鞋,贵族所穿。▷几几:走路姿态泰然稳重。▷德音:好名声。▷不瑕:无瑕疵,无过错。“胡,颔下悬肉也。”—【宋】朱熹《诗集传》【大白话】胡,指脖颈下的垂肉。“赤舄,人君之盛屦也。”—【汉】毛亨《毛诗》【大白话】赤舄,指古代贵族所穿的华丽鞋子。“舄有三等,赤舄为上。冕服之舄,则诸侯与王同。”—【汉】郑玄【大白话】赤舄,即古代贵族所穿的华美礼鞋。根据颜色和装饰的不同分三个等级,其中最高等级的就是红色的“赤舄”,它是诸侯和周天子配合冕服所穿的礼鞋。“君子不忧不惧。”—《论语》【大白话】真正的君子,其内心没有忧虑和恐惧。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主讲人:林栖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本集概览:品读[国风•豳风•九罭]*  鸿鹄受困,归而无所*  极力挽留,难舍难离*  截镫留鞭,取辖投井*  美周公之说图片来自小露[国风•豳风•九罭]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遵渚:沿着沙洲。▷女(rǔ):汝。你。▷信处:再住一夜称信;处,住宿。▷信宿:同“信处”。▷有:持有、留下。▷无以:不要让。“夫鸿飞在天乃其常,然时而遵渚遵陆,特其暂耳。”—【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大白话】鸿鹄这样志向高远的鸟儿,它真正应该飞翔的地方在浩瀚无垠的蓝天,而如今却只能在水中小洲和陆地这种低处飞行,这其实并非是鸿鹄真正所应该在的地方。“无与公归之道也。”—【汉】毛亨《毛诗》【大白话】这是诗人不让贵客离开的方法。【知识拓展】▷截镫留鞭对离职官吏表示挽留惜别的套语。出自唐冯贽《云仙杂记·截镫留鞭》:“姚崇牧荆州,受代日,阖境民泣,抚马首截镫留鞭,以表瞻恋”。▷取辖投井比喻挽留客人极坚决。出自《汉书·陈遵传》:“汉哀帝时,遵为校尉,居长安中。遵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下期预告《豳风•狼跋》君子不忧不惧《狼跋》是一首非常短小的赞美诗。狼在古人眼中代表勇敢,而且因为狼都成群出没,所以也代表一种团队精神和忠诚特质。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主讲人:林栖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本集概览:品读[国风•豳风•九罭]*  贵客临门,何其幸运*  何贵之有,衮衣龙袍图片来自小露[国风•豳风•九罭]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九罭(yù):网眼较小的渔网。九,虚数,表示网眼很多。▷鳟鲂:鱼的两个种类。▷觏(gòu):碰见。▷衮(gǔn)衣:古时礼服,一般为君主或高级官员所穿。“鳟鲂是大鱼,处九罭之小网,非其宜。”—【唐】孔颖达【大白话】九罭小网原本只适合捕捉小鱼小虾,结果却捕到“鳟鲂”这样的大鱼。“天子之龙,一升一降,上公但有降龙,以龙首卷然。”—【宋】朱熹《诗集传》【大白话】天子的衮服上面的龙有两条,一升一降,一条向上冲天,一条下降入地,而上公这类高级贵族官员的衮服只有一条降龙,龙是蜷曲形的盘龙。【知识拓展】▷十二章纹十二章纹,又称十二章、十二文章,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分别为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有时候分花和鸟两个章)、宗彝(南宋以前就是一只老虎一只猴子)、藻、火、粉米(晋朝以前是粉和米两个章)、黼、黻等,通称“十二章”。十二章内涵丰富: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之意;山,取其稳重、镇定之意;龙,取其神异、变幻之意;华虫,美丽花朵和虫羽毛五色,甚美,取其有文彩之意;宗彝,取供奉、孝养之意;藻,取其洁净之意;火,取其明亮之意;粉米,取粉和米有所养之意;黼,取割断、果断之意;黻,取其辨别、明察、背恶向善之意。十二章纹的起源可追溯到舜帝时期。后世沿用成为历代帝王的服章制度,一直沿用到近代袁世凯复辟帝制为止。十二章为章服之始,以下又衍生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之别,按品位递减。例如明代服制规定:天子十二章,皇太子、亲王、世子俱九章。十二章纹图下期预告《豳风•九罭》(二)藏衣留客,殷切至极如此尊贵的客人,诗人十分想要挽留他,那么诗人是怎样挽留对方的呢?这位贵客又是何人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主讲人:林栖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本集概览:品读[国风•豳风•东山]*  一别三年,不离不弃*  最怕物是人非*  近乡情更怯图片来自小露[国风•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东山:在今山东境内。▷垤(dié):小土丘。▷聿:语气助词,有将要的意思。▷瓜苦:苦瓜。▷栗薪:束薪。▷皇驳:马毛淡黄的叫皇,淡红的叫驳。▷亲:此指女方的母亲。▷结缡:将佩巾结在带子上,古代婚仪。▷九十:言其多。“《东山》一篇,所记时物皆非春日,故以为推言始昏之时物。”—【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大白话】《东山》这首诗歌之前所讲的事物环境都不是春天的,而诗人在这里突然描写到了春日景象,其实是在回忆当初和爱人妻子新婚之初的时光。“黄白曰皇,駵白曰驳。”—【汉】毛亨《毛诗》【大白话】“皇”指的就是白色和黄色两色相间的马匹,“驳”是指黑鬣、黑尾,身上还间有白色的红色马匹。“缡,妇人之禕,母戒女,施衿结帨。”—【汉】毛亨《毛诗》【大白话】“缡”字,指的是古代贵族妇女所戴在腰前的敝膝,这里讲的就是这位女子在出嫁时,她的母亲亲手为她系上这块敝膝。“九其仪,十其仪,言其仪之多也。”—【宋】朱熹《诗集传》【大白话】“九”和“十”其实都是虚数,就是说明古代婚姻礼仪的丰富。“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大白话】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减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大白话】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都已变化太多。只有门前那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涟漪的镜湖的碧水,还是旧时模样。下期预告《豳风•破斧》爱人者,人恒爱之《破斧》一诗的背景故事是源于一场战争,它和《东山》的背景故事是同一场战争,而《破斧》一诗是从战争本身出发,从集体主义的角度创作,因此诗歌内容也就显得激昂慷慨。具体故事如何,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本集概览:品读[国风•豳风•东山]*  远征归途,阴雨绵绵*  军旅之苦,犹如桑虫*  久别家园,荒芜一片图片来自小露[国风•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东山:在今山东境内。▷慆(tāo)慆:久。▷士:通“事”。▷行枚:行军时衔在口中以保证不出声的竹棍。▷蜎(yuān)蜎:幼虫蜷曲的样子。▷蠋(zhú):一种野蚕。▷敦:团状。▷果臝(luǒ):葫芦科植物。▷施(yì):蔓延。▷伊威:一种小虫。▷蟏蛸(xiāo shāo):蜘蛛。▷町疃(tuǎn):兽迹。▷熠耀:光明的样子。▷垤(dié):小土丘。“‘制彼裳衣’盖制其归途所服之衣,非谓兵服。”—【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大白话】“制彼裳衣”指这位士兵要给自己制作准备回家路途上所穿的衣服。“枚,如箸,衔之,有繣结项中,以止语也。”—【宋】朱熹《诗集传》【大白话】“枚”指小木条,就像筷子一样,行军打仗的时士兵衔在嘴里,木头的两端用带子系着挂在脖子上,为了不在行军途中说话,发出声音。“读行如纵横之横,谓横衔于口用枚也。”—【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大白话】“行”通“横竖”的“横”,就是表示木条横过来衔在口中的样子。“伊威,鼠妇也。室内不扫则有之。蠨蛸,小蜘蛛也。户无人出入,则结网当之。”—【宋】朱熹《诗集传》【大白话】伊威指那些生活在家中阴暗角落里的寄生虫,蠨蛸指小蜘蛛,家中太久没人,屋里一定已经生满各种小虫,蜘蛛也肯定在房门上结网。下期预告《豳风•东山》(二)物是人已非,近乡情更怯既然军旅生活的苦楚和想象中家园的荒芜都不是诗人悲伤所在,那么他真正伤感的究竟是什么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主讲人:林栖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本集概览:品读[国风•豳风•鸱鸮]*  无备之苦,劳而少功*  疲惫不堪,风雨飘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图片来自小露[国风•豳风•鸱鸮]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拮(jié)据(jū):手病,此指鸟脚爪劳累。▷捋(luō):成把地摘取。▷蓄:积蓄。▷卒瘏(tú):患病。▷室家:指鸟窝。▷谯(qiáo)谯:羽毛疏落貌。▷翛(xiāo)翛:羽毛枯敝无泽貌。▷翘(qiáo)翘:危而不稳貌。▷哓(xiāo)哓:惊恐的叫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俗语【大白话】应当在下雨前把门窗捆绑牢固,不要到口渴时才去掘井。比喻事情要早作准备,不要事到临头才想办法。“手口既病,羽尾有杀敝,言已劳苦甚。”—《毛诗郑笺》【大白话】这只鸟真的是劳苦至极,爪子和嘴巴因为劳作而受了伤,连翅膀和尾巴上的羽毛都失去了华丽的光泽,枯焦稀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大白话】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下集预告《豳风•东山》(一)久别归乡,悲伤何来?《东山》是一首极其出色的抒情诗歌。诗人是一位远征归来的士兵,他用细腻的笔触发自肺腑地写出自己在归乡途中矛盾而复杂的心理情绪。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主讲人:林栖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本集概览:品读[国风•豳风•鸱鸮]*  寓言文学之鼻祖*  恶鸟无情,夺子毁室*  若有备,则无患图片来自小露[国风•豳风•鸱鸮]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鸱鸮(chī xiāo):猫头鹰。▷子:指幼鸟。▷室:鸟窝。▷恩:爱。《鲁诗》“恩”作“殷”,尽心之意。▷鬻(yù):育。▷迨(dài):及。▷桑土:《韩诗》作“桑杜”,桑根。▷绸缪(móu):缠缚,密密缠绕。▷牖(yǒu):窗。▷户:门。▷女:汝。▷下民:下面的人。“鸱鸮,恶鸟,攫鸟子而食之也。”—【宋】朱熹《诗集传》【大白话】猫头鹰在古人的眼中是一种恶鸟,因为它经常会夺取其他鸟类的幼鸟作为自己的食物。知识拓展▷寓言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诗经成语▷未雨绸缪意思是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出自《诗经·豳风·鸱鸮》。下集预告《豳风•鸱鸮》(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诗人所借的鸟儿回忆往昔、懊悔不已,道出了其遭遇悲剧的原因所在,那面对如此不幸的现实,这只鸟儿除了追悔莫及之外,当下又是怎样的一番状态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主讲人:林栖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本集概览:品读[国风•豳风•七月]*  何人创作,为何而作*  无体不备,至真至美图片来自小露“仰观星日霜露之变,俯察虫鸟草木之化,以知天时,以授民事,女服事乎内,男服事乎外,上以诚爱下,下以忠利上,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养老而慈幼,食力而助弱,其祭祀也时,其燕飨也节,此《七月》之义也。”—【宋】王安石【大白话】《七月》一诗歌体现了古人仰望天文星象自然气候的变化,观察花鸟虫草的物候变化,通过自然物候了解时节更替,顺时节开展劳作,女人们织布做衣,男人们从事农业,家务劳动,除此之外,诗歌里还讲到了社会关系的理想模式,家庭的和睦温馨,老少之间的少长之义,包括祭祀礼仪活动等等,其实也是有教化的作用。所以《七月》这首诗歌其实是一首教导百姓日常生活、社会伦理的民间歌谣。下集预告《豳风•鸱鸮》(一)寓言文学之鼻祖《鸱鸮》一诗非常特别。此诗所使用的文学手法是《国风》之前其他诗歌都未曾遇到的。此诗的主角并非是人,而是一只鸟儿,这是一首诗人借用鸟儿的口吻所作的寓言诗。具体故事如何,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主讲人:林栖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本集概览:品读[国风•豳风•七月]*  秋收完毕,清扫谷场*  飨饮酒礼,尊老敬老*  美食共享,祝福绵长图片来自小露[国风•豳风•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冲冲:古读如“沉”,凿冰之声。▷凌:冰。阴:指藏冰之处。▷蚤:读为“爪”,取。这句是说取冰。▷献羔祭韭(jiǔ):这句是说用羔羊和韭菜祭祖。《礼记·月令》说仲春献羔开冰,四之日正是仲春。▷肃霜:犹“肃爽”,双声连语。这句是说九月天高气爽。▷涤场:清扫场地。这句是说十月农事完全结束,将场地打扫干净。一说“涤场”即“涤荡”,“十月涤荡”是说到了十月草木摇落无余。▷朋酒:两樽酒。这句连下句是说年终燕乐。▷跻(jī):登。公堂:或指公共场所,不一定是国君的朝堂。▷称:举。兕(sì)觥(gōng):角爵。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万:大。无疆:无穷。以上三句言升堂举觞,祝君长寿。“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礼记•飨饮酒义》【大白话】古人举行飨饮酒礼时,六十岁的老人坐着,五十岁的站立在他们身边陪侍,听后差使,这是用以表达长老有序,展现尊老的美德。不仅如此,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要给六十岁的设菜肴三豆,七十岁的四豆,八十岁的五豆,九十岁的六豆,年纪越大的,吃的菜肴越多,用以表明对老人家的尊重。“飨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论语》【大白话】孔子在飨饮酒礼的那一天,一定要等到老人都出门了,他才出门。下集预告《豳风•七月》(十一)比真更真,至臻至美品读完了诗歌,那么究竟这是由谁创作的呢?之前的诗歌,有为讽刺而作,有为抒情而作,有为赞颂而作,而《七月》一诗的创作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主讲人:林栖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本集概览:品读[国风•豳风•七月]*  祭祀礼仪,国之大事*  冬日藏冰,春暖开窖*  祭寒祭祖,气顺人和图片来自小露[国风•豳风•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冲冲:凿冰之声。▷凌阴:冰窖。▷蚤:通“早”。▷献羔祭韭(jiǔ):用羔羊和韭菜祭祖。“国之大事,唯祭与戎。”—《左传》【大白话】古时,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就两件,一是祭祀,二是战争。“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 —《左传》【大白话】古时候,当太阳运动到北方天空“北陆”星宿时,就要开始采集冰块。到了春天,春分的时候,太阳运动到西陆,一早能在天空中看到奎星出现,这时,就可以打开冰窖,取出冬天收藏的冰块用于日常使用。“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 —【汉】许慎《说文解字》【大白话】韭菜可以长久生长,所以“韭”字谐音即是“长久”的“久”。“古者藏冰发冰,以节阳气之盛。”—【宋】苏辙【大白话】古人收藏冰块使用冰块,并非只是实用,也有调节自然阴阳之气的目的。下集预告《豳风•七月》(十)飨饮酒礼,祝福绵长那么除了祭寒祭祖的活动以外,古人还有其他重要的礼仪活动吗?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主讲人:林栖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本集概览:品读[国风•豳风•七月]*  百谷丰收,秋冬收藏*  农暇无休,忙碌为家*  生生不息、民生在勤图片来自小露[国风•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场:打谷场。▷圃:菜园。。▷纳:收进谷仓。▷禾稼:谷类通称。▷重:通“穜”,先种后熟的谷。▷穋(lù):通“稑”,后种先熟的谷。▷功:事。▷宫功:指建筑宫室,或指室内的事。▷索:指制绳。▷綯(táo):绳。▷亟:急。“物生之时,则耕治以为圃,而种菜茹;物成之际,则筑坚之以为场,而纳禾稼。”—【宋】朱熹《诗集传》【大白话】古人种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春天耕种时,土地用来种地种菜,秋天收货时,就将土用地为打谷场,然后再建谷仓,囤放粮食。“纳,内也,治于场而内之囷仓也。” —【汉】郑玄《毛诗郑笺》【大白话】“纳”字,指将秋天收获的粮食,统一收纳存储到囷仓。“盖穜与稑,一则先种后熟,叶泽后种先熟。”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大白话】“重穋”二字分别指早种晚熟,晚种早熟的谷物。“宫,邑居之宅也。古者民受五亩之宅,二亩半为庐在田,春夏居之;二亩半为宅在邑,秋冬居之。”—【宋】朱熹《诗集传》【大白话】“宫”指古人在村落、城区里的房屋,古代百姓一般每户人家有五亩地,其中两亩半在农田边上,用于春夏季节耕种时就近居住,另外两亩半的居住地在村落中,用于秋冬季节,农活干完了之后居住过冬。“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大白话】常流的水不发臭,常转的门轴不遭虫蛀,而人们生生不息去获取美好生活的本质就在于“勤”。下集预告《豳风•七月》(九)祭寒祭祖,气顺人和诗人在“衣”和“食”的主题里也穿插描写了中国古人生活劳作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又真切写实。不过还有一件古人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大事还未讲到,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主讲人:林栖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本集概览:品读[国风•豳风•七月]*  果蔬稻米,春酒助寿*  农夫艰辛,勤劳节俭*  少长之义,礼让为先图片来自小露[国风•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郁:植物名,唐棣之类。树高五六尺,果实像李子,赤色。▷薁(yù):植物名,果实大如桂圆。一说为野葡萄。▷菽(shū):豆的总名。▷剥(pū):读为“扑”,打。▷介:助。▷壶:葫芦。▷苴(jū):秋麻之籽,可以吃。▷樗(chū):木名,臭椿。薪樗:言采樗木为薪。“盖以冬酿,经冬始成,因名春酒。”—【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大白话】经过冬天的陈酿,到了春天所成的酒,称为“春酒”。“豪眉也,人年老者,必有豪眉秀出者,故知眉谓豪眉也。”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大白话】“眉寿”,是长寿老人的眉毛,人老以后,眉毛就自然的会长出来,古人用以作为长寿的标志。“少长之义、丰俭之节然也。” —【宋】朱熹《诗集传》【大白话】(诗歌此章)表现了古人老少之间的礼仪以及古代农夫勤俭节约的品质。下集预告《豳风•七月》(八)生生不息,民生在勤诗歌第六章讲到了许多古代农民所种植的瓜果菜蔬副食品,也从侧面反映出古代农民虽然劳作生活艰辛,但却民风淳朴、长老有序。那么这个主题里诗人还写了什么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主讲人:林栖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本集概览:品读[国风•豳风•七月]*  一气呵成,体物微妙*  难得温馨,家庭时光图片来自小露[国风•豳风•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斯螽(zhōng):虫名,蝗类,即蚱蜢、蚂蚱。▷莎鸡:虫名,今名纺织娘。▷振羽:言鼓翅发声。▷穹:穷尽,清除。▷窒:堵塞。▷向:朝北的窗户。▷墐:用泥涂抹。贫家门扇用柴竹编成,涂泥使它不通风。▷曰:通“聿”,语词。▷改岁:是说旧年将尽,新年快到。“动股,以两股相切作声。”—【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大白话】动股,指昆虫用它的两只腿相摩擦而发出鸣叫声。“自五月以至十月,一气说下,朴直之至。然其体物微妙,又何精致乃尔。”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大白话】从五月盛夏到十月初冬,一气呵成,又是从身边的细微自然昆虫出发,质朴单纯,表现了古人细微而精致的生活感知力。“妙在只言物,使人自可知人,物由在野而至入室,人亦如此也。两‘入’字正相照应。” —【清】姚际恒【大白话】诗人下笔绝妙,虽然只是在描写昆虫的生活习性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变,但同时也将古人的生活变化呈现出来。“盖狸虫隐于墙隙,易于窒塞,故必除之务尽。”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大白话】隐藏在屋子各个角落里的虫子或者脏东西,经常会聚集起来,所以古人要把屋子各个地方都要清理一番,打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庶人蓽户。” —【汉】毛亨《毛诗传》【大白话】古代平民的居所用篱笆、竹子等围制而成。下集预告《豳风•七月》(七)瓜果菜蔬,少长之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我们千百年来的文化就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而形成建构起来的。从诗歌的第六章开始,诗人就要从“食”这一主题展开新的篇章。诗人写到了些什么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主讲人:林栖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本集概览:品读[国风•豳风•七月]*  忙碌间隙,劳动插曲*  丝麻之外,唯有皮裘*  君民冬狩,演习军事*  古代女子的文学典型*  公子是何人图片来自小露[国风•豳风•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箨。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葽(yāo):植物名,有说是草药,有说是苦菜。▷蜩(tiáo):蝉。▷陨萚(tuò):落叶。▷貉:狗獾,类似狐狸的野兽。▷同:聚合,言狩猎之前聚合众人。▷缵(zuǎn):继续。武功:指田猎。▷豵(zòng):一岁小猪,这里用来代表比较小的兽。私其豵:言小兽归猎者私有。▷豜(jiān):三岁的猪,代表大兽。大兽献给公家。“不荣而实曰秀。”—【汉】毛亨《毛诗》【大白话】不开花就结果称之为“秀”。“虽蚕桑之功无所不备,犹恐其不足以御寒。故于貉而取狐狸之皮,以为公子之裘也。” —【宋】朱熹《诗集传》【大白话】虽然蚕桑织布可以做很多衣服,但是这样的衣服还不足以完全应对冬天寒风凛冽的气候,所以还要去捕猎像狐狸这样的动物,用其皮毛来做皮裘。“其同者,君臣及民因习兵俱出田也。” —【汉】郑玄《毛诗郑笺》【大白话】其同,指当时贵族和老百姓们聚集在一起一同外出狩猎。“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春秋》【大白话】古人春天打猎称之为“蒐”,夏天打猎称之为“苗”,秋天打猎称之为“狝”,冬天打猎称之为“狩”,这些狩猎的活动都是在农闲时进行,主要目的是演习军事。下集预告《豳风•七月》(六)一气呵成,起承转合诗歌第五段起,诗人慢慢将诗歌所描写主题从“衣”转到“食”。诗人在作这样的文学转换时并没有很突然,而是先用一个精彩的过渡段落作为主题转换间的衔接。下讲我们就继续品读这样一种承接转合的过渡段。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主讲人:林栖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本集概览:品读[国风•豳风•七月]*  秋日准备功*  蚕月采桑忙*  染布为公裳图片来自小露[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萑(huán)苇:芦苇。▷蚕月:指三月。▷斨(qiāng):方孔的斧头。▷远扬:指长得太长而高扬的枝条。▷女桑:小桑。▷鵙(jú):鸟名,即伯劳。▷玄:是黑而赤的颜色。玄、黄指丝织品与麻织品的染色。▷朱:赤色。▷阳:鲜明。“当预拟来岁治蚕之用,故于八月萑苇既成之际而收蓄之,将以为曲薄。”—【宋】朱熹《诗集传》【大白话】秋天收割荻草和芦苇,是为了来年春天养蚕做准备,荻草和芦苇可以用来编制养蚕用的蚕箔。“条桑,枝落采其叶也。” —【汉】郑玄《毛诗郑笺》【大白话】条桑,指用手挑动桑树枝条,让枝条弯曲到手可以触及之处,然后采摘桑叶。“桑性斩伐而益茂,故远扬既伐。”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大白话】桑树春天生长的很快,旧的枝条被砍掉后,很快就能生长新的嫩枝,因此古人要将长得太长而高扬的枝条砍断。“伯劳鸣,将寒之侯也。” —【汉】郑玄《毛诗郑笺》【大白话】伯劳鸟鸣叫,是天气即将寒冷的物候表现。“天玄而地黄。” —《周易》【大白话】古人认为,天空的颜色是“玄”色,而大地的颜色是“黄”色,故以“玄黄”分别表示“天地”。下集预告《豳风•七月》(五)古代女子的文学典型诗歌二、三两段顺围绕首章提出的“衣”这一主题展开描写。诗人不仅描写了古代妇女一年四季桑蚕取丝、织布做衣的具体劳作内容,而且也带出了诗歌女性主人公的生活状态,但诗歌至此关于“衣”这一主题还未讲完,让我们继续品读下去。
loading
Comments 
Download from Google Play
Download from 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