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Claim Ownership

BTBA presents: 生技來一刻

Author: BTBA

Subscribed: 76Played: 1,418
Share

Description

生技來一刻是由 Boston Taiwanese Biotechnology Association (BTBA)發行,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Office (TECO) in Boston 贊助。旨在分享在美台灣生技人於職涯上的經歷和創見,盼透過和已在美國各地生技產業就業的學長姐的連線訪談,帶給即將入門生技行業的學子一個方向,提攜後進,並加強台美生技人之間彼此的連結,教學相長。
103 Episodes
Reverse
在離開舒適圈之前,你不知道待在舒適圈裡有多爽。聽到網路迷因傳來的這句話,然後呢?其實離開舒適圈,才知道外面的舒適圈更爽。在職涯的旅途上,每個人多少都經歷過跌跌撞撞、起起伏伏,但終究會走到自己喜歡的位置上發光發熱。往往偶而放慢腳步,蹲下來才能跳的更高 (但是也別蹲到腳麻了喔!) 本集邀請在猶他州新創Teiko.bio擔任Chief Scientific Officer的鄭立群博士,來跟大家分享協助打造新創公司的經驗、以及如何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安內壤外,帶領團隊走在穩定成長的道路上。另外,立群在職涯探索過程中的心路歷程也同樣不藏私的和聽眾們分享,期待能帶給同樣在生技產業奮鬥的大家帶來暖暖的正能量!   🧑‍💻 講者 | 鄭立群 Li-Chun Cheng:https://www.linkedin.com/in/lichun-cheng/ 🎤 主持人 | 何逸雲 Yi-Yun Ho:https://www.linkedin.com/in/yi-yun-ho-476b995b/ 🎤 主持人 | 陳政儀 Cheng-Yi Chen:https://www.linkedin.com/in/penguinayee/ 🧑‍💻後製 | 李佳怡 Joy Lee:https://www.linkedin.com/in/joy-chiayi-lee/ 🧑‍💻後製 | 林庚民 Geng-Min Lin:https://www.linkedin.com/in/geng-min-lin-7b959a98/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聽眾問卷:https://forms.gle/Et3xPRnhLRnrwfZD9 節目地圖:https://www.btbatw.org/podcast/episode_guide.html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 相關連結: 立群現任職的公司Teiko.bio:https://www.teiko.bio/ 美國猶他州的生技育成園區 Altitude Lab:https://www.altitudelab.org/ 2015 The Investigator Taiwan 專訪立群、政儀以及介紹Stowers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 https://investigator.tw/1427/%e9%84%ad%e7%ab%8b%e7%be%a4%e5%ad%b8%e5%a7%90%e6%9a%a8%e9%99%b3%e6%94%bf%e5%84%80%e5%ad%b8%e9%95%b7%e8%81%af%e5%90%88%e5%b0%88%e8%a8%aa/?fbclid=IwVERFWAM9QFRleHRuA2FlbQIxMQABHqBckj35D_QyIC0LQKoJmiqogAHpyhp_2t6kG-76qnM20VDU1A-fmP9lqN6e_aem_yvybm-jF8Hr0OlIRn-Zk2Q   📖讓我們也一起回顧一下過去相關訪問: 生醫前輩職涯旅程與心裡話 https://www.btbatw.org/podcast/episode_guide.html#journey 生醫創業 https://www.btbatw.org/podcast/episode_guide.html#startup    時間軸 引言 (00:17) Spectral flow cytometry科普解盲 (02:16) 加入新創公司前的準備 (6:55) 建立新團隊文化的過程、什麼樣的人適合新創公司 (10:53) 討論小公司的work-life balance (16:38) 討論小公司的福利 (20:00) 以主管的角度來看Goal alignment的重要性 (20:40) 討論公司文化對小公司的重要性 (24:08) 小公司大挑戰:轉換方向過程中各部門的協調 (26:15) R&D和Business Development部門溝通上的挑戰 (29:52) 開發客戶的經驗分享 (33:16) 如何面對市場競爭 (38:30) 拿到CLIA認證的過程 (42:33) 講者分享學經歷 (49:18) 學界到業界的decision making process (57:52) 討論創業的可能性 (1:07:34) 介紹猶他州新創育成中心Altitude Lab (1:09:08) 給young scientist的心得和建議 (1:11:15)  
學術界教職是一條漫漫長路,當上教授之前,需要歷經博士訓練和博士後訓練,再從激烈的大學教職招聘中脫穎而出,方能成為教授。美國研究型大學 R1 不到兩百所,相近研究領域每年能開出的缺非常有限,而求職者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者,競爭激烈程度可見一斑。   本集邀請到在麻州大學醫學院(UMass Chan Medical School)任教的吳孟儒博士來跟大家分享他一路上的打怪心得:他如何突破重重困難,找到教職的過程。他將分享他怎麼調整自己的心態、如何在博士和博後階段建立 network、怎麼開創自己獨特的研究領域、以及在教職求職的小撇步,最後也會分享新手 PI 建立實驗室的心得。   🧑‍💼 講者 | 吳孟儒 Meng-Ju Wu:https://www.linkedin.com/in/meng-ju-wu/           講者實驗室網站:https://www.mjwulab.org/about-the-pi 🎤 主持人 | 何逸雲 Yi-Yun Ho:https://www.linkedin.com/in/yi-yun-ho-476b995b/ 🎤 主持人 | 吳怡蕙 I-Hui Michelle Wu:https://www.linkedin.com/in/i-hui-michelle-wu/ 🧑‍💻 後製 | 何逸雲 Yi-Yun Ho:https://www.linkedin.com/in/yi-yun-ho-476b995b/ 🧑‍💻 後製 | 林茂然 Mao-Jan Lin: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聽眾問卷:https://forms.gle/Et3xPRnhLRnrwfZD9 節目地圖:https://www.btbatw.org/podcast/episode_guide.html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 😊 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小額捐款生技來一刻,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   🎧 讓我們也一起回顧一下過去相關訪問: 學界 PI 相關集數 : 學界PI迷思大破解ft. Erica Cai & Monica Wey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E5%AD%B8%E7%95%8Cpi%E8%BF%B7%E6%80%9D%E5%A4%A7%E7%A0%B4%E8%A7%A3-ft-erica-cai-monica-wey/   S6 EP1|AI 藥物開發系列|AI 蛋白質設計 ft. 葉先偉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andy_yeh/   一窺夢幻業界研究機構的 PI 樣貌:  解鎖衰老密碼的基礎科學家ft. 陳沛均博士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jin_chen/   從學界教授到業界科學家: 腦與神經科學系列:神經膠質細胞基礎研究到臨床試驗的適應與轉換 ft. 蔡蕙歆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hui_hsin_tsai/   學者創業系列: 學者創業專訪 - Smart Insulin 聰明的胰島素  周宏杰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faculty-asentrepreneursi-%e5%ad%b8%e8%80%85%e5%89%b5%e6%a5%ad%e5%b0%88%e8%a8%aa-ismart-insulin-%e8%81%b0%e6%98%8e%e7%9a%84/   學者創業專訪 - empowering clinical diagnostics with Mass Spectrum 徐丞志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faculty-asentrepreneursii-%e5%ad%b8%e8%80%85%e5%89%b5%e6%a5%ad%e5%b0%88%e8%a8%aaii-%e2%80%93empoweringclinicaldiagnostics-with-mass-spectrom/   學者創業專訪 - empowering clinical diagnostics  曾憲榮博士 (上)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faculty-asentrepreneursiii-part-1%E5%AD%B8%E8%80%85%E5%89%B5%E6%A5%AD%E5%B0%88%E8%A8%AA-iii-%E4%B8%8A%E9%9B%86%E2%80%93empowering-clinicaldiagnosti/   學者創業專訪- empowering clinical diagnostics   曾憲榮博士 (下)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faculty-asentrepreneursiii-part-2%e5%ad%b8%e8%80%85%e5%89%b5%e6%a5%ad%e5%b0%88%e8%a8%aa-iii-%e4%b8%8b%e9%9b%86%e2%80%93-empowering-clinical-diagnost/   (友台三腳貓學界相關集數) 《第 044 號實驗:看死亡如漣漪般向外擴散!一個跨越半世紀的追尋!- 昇宏》 https://player.soundon.fm/p/df6f251d-919d-4262-8211-533a4d3836ef/episodes/a17fa317-c2f0-4988-a734-de8edd2a93dc   時間軸 講者自我介紹與經歷 (00:21) 為什麼想要當教授 (03:12) 什麼樣的特質適合走教職  (06:52) 給想在美國找教職的博士生與博後的建議 (11:14) 怎麼選擇適合的博班/博後實驗室 (17:50) 如何拿到教職入場卷 (29:44) 談薪水和package (35:50) 菜鳥教授初體驗 (39:32) 現今政府政策對學術經費的影響 (45:10) 未來實驗室的發展方向 (53:19) 建立實驗室文化 (57:07) 平衡家庭和研究 (59:26) 當教授可能其實沒有你想得這麼糟 (1:02:12) 當上教授才知道的事 (1:07:03) 給還沒上任教職的自己說的話 (1:16:41)
研究登上科學期刊是許多科學研究的重要里程。而登上科學期刊封面,不僅是一種肯定,更是一種有力的宣傳,能讓自己的科學研究受到更多的關注。在這個爭奪注意力的時代,因為科學期刊封面能帶來的關注,科學期刊封面的重要性也越來越被重視。 你是否曾經想過科學期刊封面繪圖是怎麼誕生的呢?怎樣的圖才更容易受到科學期刊的親睞呢? 本集節目邀請到作品在各大期刊刊載的科學繪圖師 Kaili 來到節目中分享科學期刊封面背後的製作故事。Kaili 將跟我們分享她怎麼從美術背景跨足到科學繪圖、她怎麼看待科學研究、和科學家溝通合作的過程、又是怎麼用她的驚人圖像能力和想像力將複雜的科學故事變成一幅簡單明瞭、簡潔有力的封面繪圖。除了分享製作科學封面圖背後的故事外,她也和我們分享她對科學繪圖的熱愛怎麼跟科學家對研究的熱忱共振,並在最後分享對科學家們的觀察與給科學家們的溫暖祝福。 相信聽完這集的觀眾都能被 Kaili 對這份工作的滿滿熱忱重新點燃自己曾經有的夢想與熱情。   🧑‍💻 講者 | Kaili:https://www.facebook.com/shoshokaili     https://www.instagram.com/shoshokaili/ 🎤 主持人 | 何逸雲 Yi-Yun Ho :https://www.linkedin.com/in/yi-yun-ho-476b995b 🧑‍💻 後製 | 呂方雯 Fang-Wen (Nora) Lu:https://www.linkedin.com/in/fangwen-nora-lu/ 🧑‍💻 後製 | 彭郁茹  Yu-Ju (Crystal) Peng:https://www.linkedin.com/in/cpeng12/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聽眾問卷:https://forms.gle/Et3xPRnhLRnrwfZD9 節目地圖:https://www.btbatw.org/podcast/episode_guide.html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 延伸閱讀: 科學繪圖師Kaili 的社群平台 https://www.facebook.com/shoshokaili https://www.instagram.com/shoshokaili/ 三腳貓實驗室 第 028 號實驗:把科學畫給你知的繪圖家 - Daisy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7%AC%AC-028-%E8%99%9F%E5%AF%A6%E9%A9%97-%E6%8A%8A%E7%A7%91%E5%AD%B8%E7%95%AB%E7%B5%A6%E4%BD%A0%E7%9F%A5%E7%9A%84%E7%B9%AA%E5%9C%96%E5%AE%B6-daisy/id1555954868?i=1000610166334   時間軸   講者介紹 (0:52) 從平面設計師轉行科學繪圖的的契機 (2:08) 在踏入這個領域之前對科學的想法 (11:01) 科學繪圖誕生的過程 如何跟科學家溝通繪圖的內容 (14:09) 科學繪圖師如何決定封面主畫面(18:00) 和科學家溝通是否有什麼困難? (22:00) 科學和美感的取捨?(24:43) 瘋狂科學家與瘋狂繪圖師一拍即合? (26:00) 科學家和繪圖師合作的過程 (28:10) 針對不同期刊風格怎麼調整? (34:36) 科學繪圖會被 AI 取代嗎? (40:00) 臺灣學界對科學繪圖觀點的轉變 (46:19) 給想走科學繪圖這行的人的建議 (49:32) 怎麼看待同行?(54:22) 科學繪圖師的工時 (1:00:50) 想跟科學家們說的話 (1:04:17)
人工智慧(AI)如何改變藥物開發?藥物開發從臨床前研究到臨床試驗,通常需要超過十年時間和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卻仍有高達九成的藥物在臨床試驗中失敗。這些挑戰,現在 AI 正在各種方面掀起革命。在這系列節目中,我們將探討 AI 在藥物開發領域中的應用,並介紹在這個快速發展的領域中工作的專家。 本集為《AI 藥物開發系列》的第三集。我們邀請到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的葉先偉教授。他曾在諾貝爾獎得主 David Baker 的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本集主題將探討 AI 蛋白質設計,介紹他如何設計新型 luciferase 與生物感測器 biosensor,並講解 2024 年諾貝爾獎的研究,以及他對於 AI 蛋白質設計未來發展的看法。   🧑‍💼 講者 | 葉先偉 Andy (Hsien-Wei) Yeh:https://www.linkedin.com/in/andy-hsien-wei-yeh-92b53969/  🎤 主持人 | 紀威佑 Wei-Yu Chi:https://www.linkedin.com/in/wychi/  🎤 主持人 | 姚俊辰 Chun-Chen (Jerry) Yao: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chen-yao-028944123/  🧑‍💻 後製 | 林品汝 Joyce Lin:https://www.linkedin.com/in/pinrulinjob/  🧑‍💻 後製 | 林茂然 Mao-Jan Lin: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聽眾問卷:https://forms.gle/Et3xPRnhLRnrwfZD9 節目地圖:https://www.btbatw.org/podcast/episode_guide.html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 過去相關訪問: AI 藥物開發系列|導論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aidd_intro/  AI 藥物開發系列|Insilico Medicine ft. 林彥竹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yen_chu_lin/ 藥廠計算生物學家 ft. 周文奇博士、林書弘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wen_chi_chou_shu_hong_lin/ 時間軸 講者自我介紹與經歷 (00:26) 博士班研究:螢光蛋白 (Luciferase)(4:33) 博後研究:David Baker 實驗室與蛋白質設計 (10:00) 疫情期間轉向設計Biosensor (15:58) De Novo 設計酵素 (18:54) David Baker 實驗室的風氣 (24:20) 酵素設計的挑戰與機會 (31:00) 諾貝爾獎科普 (56:58) AI蛋白質設計的最新進展與未來展望 (1:08:41) 對自己的實驗室的期許(1:22:28) 給年輕人的建議 (1:30:34)
《生技來一刻》幕後故事的下集來啦!到底誰是最難後製的主持人?加入 podcast 團隊前後有什麼想像幻滅嗎? 請收聽第二群 podcast 小精靈帶來的歡樂版幕後故事。喜歡這集的朋友,也可以往前點,收聽上集的幕後故事喔! 📝 聽眾問卷:https://forms.gle/Et3xPRnhLRnrwfZD9 🗺️ 節目地圖:https://www.btbatw.org/podcast/episode_guide.html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 主持人 | 陳乃群:https://www.linkedin.com/in/ncchen/ 🎤 講者 | 范庭瑜 (Claire):https://www.linkedin.com/in/claire-ting-yu-fan-722055117/ 🎤 講者 | 蕭孟烜 (Erin) :https://www.linkedin.com/in/meng-hsuan-erin-hsiao/ 🎤 講者 | 許書瑀:https://www.linkedin.com/in/shuyu-hsu/ 🎤 講者 | 林茂然: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 講者 | 彭日平:https://www.linkedin.com/in/riping-phang-phd-827859a0/ 🎤 講者 | 蔡函庭 (Phoebe) :https://www.linkedin.com/in/hanting-phoebe-tsai-298a443b/ (按照姓氏字母排列) 🧑‍💻 後製 |  林茂然: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生技來一刻》即將滿五歲了。眼看我們一起走過了五個年頭。你是否曾經想過,這些 podcast 故事是怎麼製作的呢?又需要什麼樣的魔法才能讓這些故事完美呈現呢?而,又是誰在施展這樣的魔法呢? 在第五季的尾聲,讓我們一起來認識《生技來一刻》的幕後團隊和 podcast 製作的故事。我們會分享是什麼讓後製疲於奔命,又是什麼讓製作人頭痛欲裂,關掉麥克風後又有什麼秘辛。讓我們一起來聽聽生技來一刻團隊的背後故事,認識施展魔法的小精靈們吧! 因為小精靈人數眾多,幕後故事會分成上下集。沒有聽到你心心念念的那個工作人員的心聲嗎?那就千萬不要錯過兩週後的下集。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 主持人 | 何逸雲 Yi-Yun Ho: https://www.linkedin.com/in/yi-yun-ho-476b995b/ 🎤 講者 | 陳政儀 Cheng-Yi Chen:https://www.linkedin.com/in/penguinayee/ 🎤 講者 | 紀威佑 Wei-Yu Chi:https://www.linkedin.com/in/wychi/ 🎤 講者 | 李佳怡 Joy Lee:https://www.linkedin.com/in/joy-chiayi-lee/ 🎤 講者 | 劉駿 Chun Liu: 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iu-sysbiophys/ 🎤 講者 | 呂方雯 Fang-Wen (Nora) Lu:https://www.linkedin.com/in/fangwen-nora-lu/ 🎤 講者 | 彭郁茹 Yu-Ju (Crystal) Peng:https://www.linkedin.com/in/cpeng12/ (按照姓氏字母排列) 🧑‍💻 後製 |  彭郁茹 Yu-Ju (Crystal) Peng:https://www.linkedin.com/in/cpeng12/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相關資訊: 政儀的書籍推薦: Antifragile: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 Nicholas Taleb 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 Eric Jorgenson 10X is faster than 2X, Benjamin Hardy and Dan Sullivan  
你是否曾經想過,從一位專注於實驗的科學家,要如何走到帶領團隊、推動策略的領導者之路?一位好的領導者又應該具備什麼樣的風範和技能呢?在本集節目中,我們邀請兩位在業界深耕多年的生技領導者,同時也是生技來一刻 OG — Yvonne 與 Margaret,帶來她們從個人貢獻者 (individual contributor) 成長為總監 / 資深總監的親身經驗,談談她們如何面對任務委派、跨部門溝通、激勵團隊等挑戰。她們也將分享參與公司內部的領導力發展計畫,從性向測驗、角色扮演到同儕回饋,讓我們一窺企業內培養領導人才的秘密訓練場。 在第二部分,我們進一步解析領導力的七個維度:影響力 (influence)、溝通能力 (communication)、協商能力 (negotiation)、衝突解決 (conflict resolution)、目標設定 (goal setting)、組員指導 (coaching)、團隊成長 (team growth)。透過職場新鮮人 Jerry 的業界冒險旅程,深度訪談化身為 Jerry 主管的 Yvonne 和 Margaret 會如何指導並解決 Jerry 惹出來的麻煩,並給予建設性回饋,一步步引導 Jerry 成為好的團隊成員和未來的領袖。更多精彩內容在節目當中,對職場進階能力主題感興趣的朋友請千萬不要錯過。   🧑‍💼 講者  |  Margaret 魏嘉英:http://linkedin.com/in/margaretwey 🧑‍💼 講者  |  Yvonne 孟憲薇:https://www.linkedin.com/in/hwyvonnemeng/ 🎤 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iu-sysbiophys/  🧑‍💻 後製 | 許書瑀:https://www.linkedin.com/in/shuyu-hsu 🧑‍💻 後製 | 林茂然: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   相關訪問: 藥物製程領袖專訪:葉秉陽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ping-yang-yeh/ 不一樣的路 Crossing the River ft. 周慧泉 Judy Chou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judy-chou/ 成為職涯掌舵手:從化工到專案經理 ft. 楊秉修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bing_shiou_yang/ 生技新鮮人求職修煉手冊—上卷 ft. Margaret Wey, Yvonne Meng, Phoebe Tsai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生技新鮮人求職修煉手冊—上卷ft-margaret-wey-yvonne/   時間軸 講者自我介紹 (3:40) 從個人工作者到總監的經驗分享,以及角色轉換碰到的挑戰 (4:55)  領導力培訓計劃的訓練形式和內容 (11:57) 身為總監階層的領導者常會用到的領導技能 (25:42) 情境分析:畢業生 Jerry 的煩惱 (33:05) 如何設計行為面試 (Behavior Interview)這個環節?哪些特質或是軟技能是你們希望在這個環節看到的 (35:23) 如何幫助 Jerry 迅速進入狀況, 並幫他設定合理目標 (44:17) 當別的主管跟你抱怨 Jerry, 請問在這種時候你會怎麼處理這件事 (51:44) Jerry 年度表現評量:哪些指標是你們的重點評量和觀察項目 (63:07) 當你希望能再增加一兩位成員讓你有足夠人手能做更大的計劃,請問你會如何爭取資源 (75:13)  兩年後 Jerry 提自己想要升職, 請問你會根據哪些點評估他是否準備好 (81:03) 如何看待 ”Influence without authority”? (87:10) 如果有組員來找你抱怨說工作是他做的,但你在表揚時把功勞歸給另一個人,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應該如何處理 (94:00) 身為領導者後最大的感觸 (101:00)  
生醫工程是近年來熱門的專業,由於生醫工程是一個較新的專業,很多人對於生醫工程的職涯和出路並不熟悉。 這一集我們特別邀請到目前在腦機介面領頭羊公司 Synchron 擔任 Principal System Engineer 的張耀銓博士和我們分享他一路以來的職涯:如何從電機/電控學士轉到生醫工程博班,從學界如何透過與業界密切合作的機構進入業界、如何進到醫療器材大廠 Medtronic 和現在的 Synchron,以及在學習和求職上遇到各種挑戰與心得。 張耀銓博士也在上一集中,和我們分享了侵入式腦機介面目前的進展和 Synchron 的獨特優勢,對腦機介面發展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到上一集收聽。   🧑‍💻 講者 | 張耀銓 Yao-Chuan Chang :https://www.linkedin.com/in/yaochuanchang 🎤 主持人 | 何逸雲 Yi-Yun Ho:https://www.linkedin.com/in/yi-yun-ho-476b995b 🧑‍💻 後製 |  林茂然 Mao-Jan Lin: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相關訪問: 腦機介面的領頭羊 Synchron ft. 張耀銓博士 (1/2)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yao_chuan_chang_1/ 腦與神經科學系列:腦機介面的現實與未來(上) ft. 徐聖修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sheng_hsiou_hsu_1/ 腦與神經科學系列:腦機介面的現實與未來(下) ft. 徐聖修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sheng_hsiou_hsu_2/ 科技公司裡的神經科學家 ft. 張嘉容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chia_jung_chang/ 腦與神經科學系列:藥廠神經藥物開發的現況觀察與前景 ft. 黃正球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cheng_chiu_joe_huang/ 腦與神經科學系列:神經膠質細胞基礎研究到臨床試驗的適應與轉換 ft. 蔡蕙歆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hui_hsin_tsai/ 時間軸 進到腦機介面領域的契機 (2:44) 博班遇到的第一個挑戰 (4:50) 腦機介面的起點:博班神經介面/人工電子眼的研究 (7:20) 博班畢業的就業挑戰 (13:30) 先到 The Feinstein Institutes 累積和業界合作的經驗 (15:50) 在 Medtronic 的工作經驗 (18:40) 大小公司的差異 (27:05) 轉職經歷的意想不到的花絮 (29:53) 給生醫工程背景的求職建議 (34:45) 拿到業界入場券的建議 (39:30) Networking 的建議  (44:11) 現在不賺錢的產業不見得未來也不會賺錢 隨時做好準備 (47:56)
腦機介面的發展日漸蓬勃,技術也日益成熟,越來越多公司都投入這個領域,包括大家熟知的 Elon Musk 的 Neuralink 和今年初剛通過 FDA 審核的 Precision Neuroscience 等。其中發展最迅速、臨床試驗走在最前面的公司,就是今天要介紹的 Synchron。 這集我們邀請到在 Synchron 擔任 Principal System Engineer 的張耀銓博士,來分享目前腦機介面領域的進展,介紹目前不同公司的專長和發展方向、目前臨床試驗的進度、腦機介面的挑戰、Synchron 產品的特色和優勢,以及人工智慧如何增進腦機介面的加密解密速度。最後也和我們聊到他在 Synchron 的工作內容。 這一集我們會集中在介紹腦機介面的進展和 Synchron 的產品特色。更多張耀銓博士的職涯歷程和轉職經歷,我們會放在下一集和大家分享,敬請期待。   🧑‍💻 講者 | 張耀銓 Yao-Chuan Chang :https://www.linkedin.com/in/yaochuanchang 🎤 主持人 | 何逸雲 Yi-Yun Ho:https://www.linkedin.com/in/yi-yun-ho-476b995b 🧑‍💻 後製 |  林茂然 Mao-Jan Lin: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相關訪問: 腦與神經科學系列:腦機介面的現實與未來(上) ft. 徐聖修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sheng_hsiou_hsu_1/ 腦與神經科學系列:腦機介面的現實與未來(下) ft. 徐聖修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sheng_hsiou_hsu_2/ 科技公司裡的神經科學家 ft. 張嘉容博士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chia_jung_chang/ 腦與神經科學系列:藥廠神經藥物開發的現況觀察與前景 ft. 黃正球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cheng_chiu_joe_huang/ 腦與神經科學系列:神經膠質細胞基礎研究到臨床試驗的適應與轉換 ft. 蔡蕙歆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hui_hsin_tsai/ 時間軸 目前各個腦機介面公司的進展 (3:55) Synchron 的產品特色和發展策略 (9:20) Synchron 的使用者介面 (19:50) 目前FDA的審核規範 (35:40) 在 Synchron 擔任 System Engineer 的工作內容 (37:40)  
在《生技來一刻》過去的集數中,我們聊過藥物動力學與臨床設計,這次我們聚焦一項雖非強制但備受重視的試驗:「脫靶效應試驗 (off-target profiling)」。什麼是脫靶效應呢?不論是小分子或是大分子藥物,基本上都至少有一個關鍵作用的標的或是靶點 (target),通常是身體內的某種蛋白質、酵素、或是受體 (receptor),在藥物開發時,一定需要測試開發的藥物和靶點的結合狀況。但是單單藥物能和靶點緊密結合,並產生抑制或活化效果,並不足以讓這個藥物順利通過試驗,同樣重要的,這個藥物還必須具有選擇性,不會大量地去和非目標物結合 (off-target binding),如果不能控制好脫靶效應,可能造成各種副作用,甚至導致病人死亡。 而這也就是脫靶試驗發揮價值的地方了!它能協助藥廠在進入昂貴又耗時的臨床試驗前,先篩出潛在風險,降低開發到後期失敗的機率,進而避免可能因上市後撤回造成的鉅額虧損。這集節目我們很開心收到熱心聽眾 Yentzu 推薦這個有趣的主題給《生技來一刻》,我們有幸邀請到汎球生物科技 (Eurofins Discovery Taiwan) 總經理李君曜博士,用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這個專業主題。節目中,君曜也跟我們分享他的多國職涯經驗,並且從總經理的視角帶我們一窺團隊領導的奧妙。   🧑‍💼 講者 | 李君曜: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yao-lee-81a9a452 🎤 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iu-sysbiophys/  🧑‍💻 後製 | 林庚民 Geng-Min Lin:https://www.linkedin.com/in/geng-min-lin-7b959a98/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過去相關訪問: 新藥研發的第一步 - 標的確認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shian-huey-chiang/ 新藥開發的臨床試驗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margaret-wey/ 時間軸 個人學經歷簡介 (4:20) 在許多不同的國家工作背後的驅動力和面臨的挑戰 (10:25) 在各個國家不同的工作習慣和思維方式 (13:20) Eurofins Discovery 這間CRO公司的整體業務和在台灣的業務範圍 (21:23) 什麼是off target test? 一般在藥物開發的哪個階段會選擇做這項測試?這跟毒理測試(toxicology)有什麼區別?(25:09) 在Off-target profiling中, 有大概哪幾類跟生理功能息息相關的molecular target是我們希望重點檢測的 (41:25) 角色轉換背後的故事:從獨立工作者(IC)到需要帶領其他人的經理,再到掌管全公司的總經理 (48:55) 當上總經理後覺得最大的挑戰 (59:50) 最重視的領導力以及如何培養 (65:18) 在業界多年的體悟,以及給20歲的自己一些建言 (73:04)  
腸泌素藥物如 Semaglutide、Tirzepatide 可以絕佳地控制血糖,更有驚人的減重效果,推出後風靡全球,有長達三年的時間被美國 FDA 認定為供不應求。除了糖尿病、減重效果之外,這些腸泌素藥物亦對大量重要疾病有潛在的治療效果(尚待臨床試驗證實),堪稱當代神藥。Tirzepatide 供應商禮來 (Eli Lilly) 因此躍升世界市值最高藥廠,諾和諾德 (Novo Nordisk) 也因 Semaglutide 一度成為歐洲最有價值的公司。 本集節目邀請到新陳代謝科醫師黃峻偉醫師,他同時是專欄《糖尿病筆記》作者。黃醫師與我們介紹糖尿病藥物、腸泌素的歷史延革,講解為什麼腸泌素藥物能有絕佳的減重表現,也討論這些藥物的巨大影響力。   🧑‍💻 講者 | 黃峻偉醫師 https://www.facebook.com/diabetesnote 🎤 主持人 | 陳乃群 https://www.linkedin.com/in/ncchen/ 🧑‍💻 後製 | 彭郁茹 https://www.linkedin.com/in/yu-ju-crystal-peng-b7bb44206/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過去相關訪問: Faculty as Entrepreneurs I 學者創業專訪 I - Smart Insulin 聰明的胰島素 ft. Dr. Danny Hung-Chieh Chou 周宏杰博士 https://www.podbean.com/ew/pb-xhw9u-116a1af 相關資料: 《糖尿病筆記》 https://www.dm-note.com/author/huangrh1980/ Novo Nordisk (Ozempic), Acquired https://www.acquired.fm/episodes/novo-nordisk-ozempic 《紐約生》介紹文 https://www.thebiologist.org/blog/240217-glp-1-weight-loss-wegovy-diabetes-ozempic Knudsen LB. Inventing Liraglutide, a Glucagon-Like Peptide-1 Analogue, for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and Obesity. ACS Pharmacol Transl Sci. 2019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259078/ 時間軸 講者簡介 (2:10) 糖尿病藥物(胰島素)歷史沿革 (4:10) 腸泌素簡介,血糖控制的特性 (8:25) Semaglutide, Tirzepatide (16:35) 腸泌素藥物減重的機制 (21:00) 身為臨床醫師,怎麼使用這些藥物? (27:40) 肥胖是生活習慣,還是慢性病? (32:40) 腸泌素藥物對於各類疾病的影響 (38:40) 撰寫《糖尿病筆記》的心路歷程 (56:35)  
在生技藥廠中,研發和臨床試驗部門經常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但你知道嗎?即使一款藥物在臨床上證明有效,若無持續且穩定量產高品質藥物的能力,它也難以真正廣泛的造福病患。本集節目帶你走進藥廠中極少被提及,卻舉足輕重的部門——Process & Global Manufacture。 相信大家記憶中,都曾有一間從小吃到大的街角麵攤,韶光荏苒,熟習的味道和帶來的感動卻始終不變。仔細想想,這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當麵店的規模放大千倍萬倍,來到工業規模時,一點點原料的批次差異 (lot-to-lot variation),到製造時冷藏環境的些微變化,每個在上游微不足道的細節差異,在經過重重關卡後都可能被放大成不可忽視的嚴重問題,所有細節都可能影響成敗。 究竟藥廠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難,在兼顧量及品質的情況下穩定把藥物送到市場上呢?本集我們邀請到目前在 Takeda 製造流程部門擔任經理的韓子強博士,分享他在製造領域的深耕經驗與有趣故事,並與我們探討職涯的更多可能性。   🧑‍💼 講者 | 韓子強:https://www.linkedin.com/in/tzu-chiang-han-b6787454 🎤 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iu-sysbiophys/  🧑‍💻 後製 | 范庭瑜:https://www.linkedin.com/in/claire-ting-yu-fan-722055117 🧑‍💻 後製 | 林茂然: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過去相關訪問: 藥物製程(一)小分子藥物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pd-1-hwhsieh/ 時間軸 講者介紹(3:52) 製造部門與流程科學在藥廠的角色(4:45) 典型一日工作行程 (27:20) 記憶深刻的工作故事(34:15) 化工背景選擇藥廠的背後抉擇(40:07) 從學界進到製造部門面臨的挑戰以及 Cultural shock(43:18) 從 Regeneron 資深經理轉職到 Takeda 經理的背後抉擇(48:54) 經歷公司規模從小變大的切身感受及調適(54:34) 講者一路走來的個人體悟(60:07)  
本集節目邀請到活躍於全球頂尖生物科技研究前沿的科學家陳沛均博士(Dr. Jin Chen),帶領聽眾探索生物醫學創新的前線!陳博士的職涯軌跡精彩而多元,他在史丹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於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進行博士後研究,接著進入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SW)擔任助理教授,近期踏入當前全球矚目的創新研究機構 Altos Labs。陳博士深入分享他在 Altos Labs 致力於「衰老與細胞再生」(aging and cell rejuvenation)的尖端研究,闡明這些基礎研究如何人類健康長壽帶來突破,更剖析從學術界跨入產業界的心路歷程與契機,並探討兩種研究環境在創新自由度、資源配置、團隊合作與研究推進速度上的關鍵差異。透過陳博士生動的經驗分享,探索他如何在職涯關鍵轉折點做出重要決策並面對挑戰,鼓勵年輕科學家擁抱 serendipity,勇敢追尋屬於自己的科學探索之旅!   🧑‍💻 講者 | 陳沛均 Jin Chen :https://www.linkedin.com/in/jinpchen 🎤 主持人 | 吳怡蕙 Michelle I-Hui Wu:https://www.linkedin.com/in/i-hui-michelle-wu 🧑‍💻 後製 | 何逸雲 Yi-Yun Ho:https://www.linkedin.com/in/yi-yun-ho-476b995b/ 🧑‍💻 後製 | 林庚民 Geng-Min Lin:https://www.linkedin.com/in/geng-min-lin-7b959a98/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過去相關訪問:   從物理轉到生物領域的講者: 深度學習於醫學影像的實踐 ft. 呂任棠 Jen-Tang Lu https://www.podbean.com/media/share/pb-3jusi-117c45b?utm_campaign=w_share_ep&utm_medium=dlink&utm_source=w_share   基因體學研究: 人工智慧於基因體學的應用 ft. 張碧娟 Dr. Pi-Chuan Chang https://www.podbean.com/media/share/pb-fvf2g-133b568?utm_campaign=w_share_ep&utm_medium=dlink&utm_source=w_share   從學界教授到業界科學家: 腦與神經科學系列:神經膠質細胞基礎研究到臨床試驗的適應與轉換 ft. 蔡蕙歆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hui_hsin_tsai/   學者創業系列: 學者創業專訪 - Smart Insulin 聰明的胰島素  周宏杰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faculty-asentrepreneursi-%e5%ad%b8%e8%80%85%e5%89%b5%e6%a5%ad%e5%b0%88%e8%a8%aa-ismart-insulin-%e8%81%b0%e6%98%8e%e7%9a%84/ 學者創業專訪 - empowering clinical diagnostics with Mass Spectrum 徐丞志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faculty-asentrepreneursii-%e5%ad%b8%e8%80%85%e5%89%b5%e6%a5%ad%e5%b0%88%e8%a8%aaii-%e2%80%93empoweringclinicaldiagnostics-with-mass-spectrom/ 學者創業專訪 - empowering clinical diagnostics  曾憲榮博士 (上)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faculty-asentrepreneursiii-part-1%E5%AD%B8%E8%80%85%E5%89%B5%E6%A5%AD%E5%B0%88%E8%A8%AA-iii-%E4%B8%8A%E9%9B%86%E2%80%93empowering-clinicaldiagnosti/ 學者創業專訪- empowering clinical diagnostics   曾憲榮博士 (下)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faculty-asentrepreneursiii-part-2%e5%ad%b8%e8%80%85%e5%89%b5%e6%a5%ad%e5%b0%88%e8%a8%aa-iii-%e4%b8%8b%e9%9b%86%e2%80%93-empowering-clinical-diagnost/   📖 延伸閱讀: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也投資的公司 Billionaires are betting on anti-ageing research, but can ageing really be cured? Amazon founder Jeff Bezos has reportedly invested in Altos Labs, a new anti-ageing start-up that hopes to prolong human life. https://www.pharmaceutical-technology.com/features/billionaires-anti-ageing-research/?cf-view 友台三腳貓訪問BTBA創辦人陳昇宏講解細胞凋亡,和如何應用數理在生醫研究《第 044 號實驗:看死亡如漣漪般向外擴散!一個跨越半世紀的追尋!- 昇宏》 https://player.soundon.fm/p/df6f251d-919d-4262-8211-533a4d3836ef/episodes/a17fa317-c2f0-4988-a734-de8edd2a93dc   時間軸   講者背景與職涯亮點 (1:31) Altos Labs 的前沿角色及產學轉型經驗 (2:32) 在 UTSW 的學術發展與轉職契機 (25:37) UCSF 博士後與史丹佛博士階段的重要收穫 (32:20) 快速問答 (40:21) 給新世代科學家的建議 (43:21)  
在當前的科技與生技領域,計算基因組學正逐漸成為一項重要的研究方向。然而,若是你,什麼原因會促使你選擇從一位炙手可熱的電機工程師,轉向生命科學的探索?這樣的轉變對許多人來說並不常見,但對陳乃群博士而言,這卻是一次被「雷」打到的機遇。 在本集節目中,我們和乃群聊聊他如何從電機領域轉向基因組學的研究,並將自身的經驗應用於前端的癌症檢測。乃群分享他的職涯旅程,包括他在新創公司中的經歷與挑戰,以及他如何運用專業知識於病理診斷與治療。 此外,他還將談及對自己未來在生技業成長的期待,並分享在追求研究貢獻與實際業務之間找到平衡的過程。希望這段交流將為各位聽眾提供珍貴的養分!   🧑‍💻 講者 | 陳乃群 Nae-Chyun Chen:https://www.linkedin.com/in/ncchen/ 🎤 主持人 | 蕭孟烜 Erin Hsiao:https://www.linkedin.com/in/meng-hsuan-erin-hsiao/ 🧑‍💻 後製 | 林茂然 Mao-Jan Lin: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過去相關訪問: 人工智慧於基因體學的應用 ft. 張碧娟 Dr. Pi-Chuan Chan: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e4%ba%ba%e5%b7%a5%e6%99%ba%e6%85%a7%e6%96%bc%e5%9f%ba%e5%9b%a0%e9%ab%94%e5%ad%b8%e7%9a%84%e6%87%89%e7%94%a8-ft%e5%bc%b5%e7%a2%a7%e5%a8%9fdrpi-chuan-c/ 大海撈針─癌症基因檢測 ft. 吳欣達: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ft-hsin-ta-wu/ 時間軸 時間軸: 講者介紹 (1:40) 台大電機投入基因體學的契機 (2:23) 基因體學簡介 (6:15) PhD主要的研究 (11:59) 為什麼不留在學術界!乃群做的研究都很前端 (16:45) 在博班做的研究這麼前端,怎麼挑選在業界的職位和工作 (21:07) 加入新創:早期癌症檢測公司簡介以及所遇到的挑戰(31:03) 短期和長期的職涯發展 (42:41) 給後輩的建議(56:20)
人工智慧(AI)如何改變藥物開發?藥物開發從臨床前研究到臨床試驗,通常需要超過十年時間和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卻仍有高達九成的藥物在臨床試驗中失敗。這些挑戰,現在 AI 正在各種方面掀起革命。在這系列節目中,我們將探討 AI 在藥物開發領域中的應用,並介紹在這個快速發展的領域中工作的專家。 本集為《AI 藥物開發系列》的第二集。在本集節目中,我們特別邀請到了陽明交大的兼任助理教授林彥竹,他同時也是英科智能 Insilico Medicine 台灣區的前 CEO*。他將分享他從臺大藥學院畢業後,如何跨足至瑞士聯邦理工學院,並進入英科智能深耕 AI 藥物開發的豐富經歷,以及他對於 AI 在生醫領域未來發展的看法。 此外,我們也探討英科智能的平台如何加速藥物篩選的過程,從而大幅縮短從實驗室到臨床的時間。希望大家將能更清楚地了解 AI 如何改變傳統藥物研發流程,以及這場科技革命如何影響生醫領域的未來。 *註: 講者受訪時仍任職於英科智能   🧑‍💼 講者 | 林彥竹 Jimmy Yen-Chu Lin:https://www.linkedin.com/in/jimmy-yen-chu-lin-74785199/  🎤 主持人 | 紀威佑 Wei-Yu Chi:https://www.linkedin.com/in/wychi/  🎤 主持人 | 吳畇芸 Yun-Yun (Sonja) Wu:https://www.linkedin.com/in/yun-yun-wu-3b0303106/  🧑‍💻 後製 | 吳畇芸 Yun-Yun (Sonja) Wu:https://www.linkedin.com/in/yun-yun-wu-3b0303106/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 過去相關訪問: AI 藥物開發系列|導論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aidd_intro/  精準醫療與藥物開發全面啟動 ft. 人工智慧絕地武士林清詠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ft-ching-yung-lin/ 藥廠計算生物學家 ft. 周文奇博士、林書弘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wen_chi_chou_shu_hong_lin/   時間軸 講者自我介紹與經歷 (02:18) CADD和AIDD的不同(14:10) 在 Insilico Medicine 擔任 CEO 的經驗 (26:37) 公司如何應用 AI 藥物開發 (37:00) AI 的侷限、挑戰與展望 (1:02:44) 給年輕人的建議 (1:13:19)  
腹腔壓力異常 (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IAH) 是重症病房 (ICU) 患者常見但監測率極低的問題。估計超過 60% 的 ICU 病人可能有腹腔壓力過高的問題,卻只有 2-6% 受到監測,原因在於,傳統測量方式過程繁瑣且精準度不高,影響使用和監測效率。智慧膠囊技術的誕生,即將顛覆此一現狀。 這款屬於 Class II 醫療器材的智慧膠囊,能夠無線傳輸體內腹腔壓力數據,提供即時、非侵入式的監測,預計能在上市後,大幅提升臨床診斷效率與病人舒適度。 本集我們很高興邀請到廖建宏醫師,他是開發腹腔壓力偵測膠囊的「明健聯合 Dot Space 」的共同創辦人,他與我們科普智慧膠囊及醫學材料的基礎概念,並跟我們分享創業的緣起和挑戰,讓我們如何結合醫學、工程與商業專才,來開發一項產品,從零開始打造最小可行產品(MVP),並迎向種種技術與市場挑戰。期待透過與廖醫師的對談,帶你深入探討智慧膠囊的創業歷程、技術挑戰、商業模式及醫材市場潛力,一窺醫療創新的未來!   🧑‍💼 講者 | 廖建宏:http://linkedin.com/in/ranson-chien-hung-liao-7b7201137 🎤 主持人 | 劉駿:https://www.linkedin.com/in/chun-liu-sysbiophys/  🧑‍💻 後製 | 彭郁茹:https://www.linkedin.com/in/yu-ju-crystal-peng-b7bb44206/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時間軸 講者自我介紹 (1:55) 醫療器材簡介 (3:12) 智慧膠囊簡介:為何需要偵測腹腔壓力?跟現有方法比較有何優勢?(4:59) 當初是在什麼機緣有創業構想?又是如何找到創始團隊和啟動資金?(19:48) 當初是如何開發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 能否跟我們分享其中故事 (30:55) 碰到哪個挑戰最難忘?如何克服 (37:32) 請問現在智慧膠囊還有哪些不同領域的應用? (42:35)  醫師創業面臨的挑戰 (51:40) 醫材這條賽道是否適合台灣發展 (58:45) 醫材的臨床審核時間線(65:40) 給對想要在醫材領域創業的朋友一些鼓勵和建議 (67:25)  
學習跨領域學科或基礎科學的人,在求職時,往往會比專項應用學科的人有更多的掙扎。基礎學科沒有直接對應的業界職缺,跨領域學科則會讓人有「樣樣通、樣樣鬆」的疑慮,所以兩者都需要更多努力,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生醫工程和系統/計算神經生物就是這樣跨領域、有時又過於基礎的專業。 這集很榮幸的邀請到曾在 Meta CTRL Labs(現任 Meta Core AI team)擔任 research scientist 的張嘉容博士,來跟大家聊聊她遊走在生醫與數理工程之間的職涯歷程,從一開始在醫學系和電機系抉擇、到選擇生醫工程碩士、神經生物博士後,又再回到科技業的職涯之路。也分享她科技業中,如何利用自己的跨領域生醫背景,在神經介面/肌電訊號研究、聲音訊號分析研究與產品開發中做出貢獻。最後聊到系統神經生物/生醫工程如何與訊號分析研究連結,有什麼樣的職涯機會,還有她一路的職涯探索與選擇。   🧑‍💻 講者 | 張嘉容 Chia-Jung Chang :https://www.linkedin.com/in/chia-jung-chang-mit/ 🎤 主持人 | 何逸雲 Yi-Yun Ho:https://www.linkedin.com/in/yi-yun-ho-476b995b/ 🧑‍💻 後製 | 彭日平 Riping Phang:https://www.linkedin.com/in/riping-phang-827859a0/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過去相關訪問: 職涯探索──傾聽內心的聲音 ft. 張瀞文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chin_wen_chang/ 初入業界的職涯選擇 ft. 蕭孟烜 Dr. Erin Hsiao (2/2)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erin_hsiao_2/ 腦與神經科學系列:腦機介面的現實與未來(上) ft. 徐聖修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sheng_hsiou_hsu_1/ 腦與神經科學系列:腦機介面的現實與未來(下) ft. 徐聖修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sheng_hsiou_hsu_2/ 腦與神經科學系列:藥廠神經藥物開發的現況觀察與前景 ft. 黃正球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cheng_chiu_joe_huang/ 腦與神經科學系列:神經膠質細胞基礎研究到臨床試驗的適應與轉換 ft. 蔡蕙歆博士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hui_hsin_tsai/   延伸閱讀: 諾貝爾得主 Bernard Katz 利用數值分析證明神經突觸的 quanta release 的 paper DEL CASTILLO J, KATZ B. Quantal components of the end-plate potential. J Physiol. 1954 Jun 28;124(3):560-73. doi: 10.1113/jphysiol.1954.sp005129. https://doi.org/10.1113/jphysiol.1954.sp005129 (pubmed 連結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366292/?page=1) 時間軸 學經歷背景:神經生物PhD 到Meta AI scientist (1:55) 對神經生物產生興趣的契機 (5:34) 從學界轉到業界的轉折 (10:28) 學界和業界的合作與研究氛圍差異 (14:25) 介紹Meta CTRL Lab 及其神經介面的產品:手寫字辨識、肌電手環、穿戴式裝置 (20:50) Meta Control Lab / Realty Lab的成員組成背景 (24:42) 系統神經生物訓練的優勢:系統化研究複雜系統的能力 (28:17) 生醫工程/系統神經生物/計算神經生物的工作機會與職涯抉擇,進到科技業的契機 (36:47) 從分析「時間序列」開展的職涯探索 (39:54) 是否考慮過腦機介面的工作機會 - 「穩定」與「有趣」之間的抉擇 (47:16) 藥廠有適合的工作機會嗎?(51:20) 意料之外的工作面試機會:金融業量化分析師 (55:56) 影像分析的工作機會 (1:00:58) 怎麼看待自己的職涯定位 - specialist vs generalist (1:02:39) 給學弟妹的建議 - 深入了解不同職涯的真實面貌、Be open-minded (1:10:58)  
本集節目我們邀請到在 Johnson & Johnson 藥廠擔任 Senior Principal Data Scientist 的張瀞文博士。瀞文最初是遺傳學背景,在相當多元的職涯嘗試之後,她走向資料科學的職涯路徑,後來又再度和生物相遇,到了藥廠負責醫療器材、精準醫療的資料科學工作。在豐富經驗的背後,是一次又一次和自己的對話:「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什麼?自己的熱情在哪裡?」瀞文傾聽、跟隨內心的聲音,也全力投入每一次的新嘗試,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職涯道路。   🧑‍💻 講者 | 張瀞文 Chin-Wen Chang:https://www.linkedin.com/in/chin-wen-chang/ 🎤 主持人 | 陳乃群 Nae-Chyun Chen:https://www.linkedin.com/in/ncchen/ 🧑‍💻 後製 | 林庚民 Geng-Min Lin:https://www.linkedin.com/in/geng-min-lin-7b959a98/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過去相關訪問: 初入業界的職涯選擇 ft. 蕭孟烜 Dr. Erin Hsiao (2/2)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erin_hsiao_2/ 延伸閱讀: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Powerful Lessons in Personal Change https://www.amazon.com/Habits-Highly-Effective-People-Powerful/dp/0743269519 時間軸 講者介紹 (0:40) 不順利的時候怎麼調整 (10:20) 轉行投入資料科學的心境 (15:10) 主動決定追求新的挑戰 (17:45) 職場人際關係,如何和 mentor 互動 (22:54) 職涯路線的選擇 (35:08) 現在工作有接近心中目標嗎? (40:04) 給年輕聽眾的鼓勵 (46:00)  
人工智慧(AI)如何改變藥物開發? 藥物開發從臨床前研究到臨床試驗,通常需要超過十年時間和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卻仍有高達九成的藥物在臨床試驗中失敗。這些挑戰,現在 AI 正在各種方面掀起革命。 本集作為《AI 藥物開發系列》的第一集,我們將帶你探索 AI 在藥物開發中的角色。這集導論會由三位來自學界與業界的主持人——康乃爾醫學院博士生威佑、BioNTech 計算生物學家書弘,以及新創公司 Exai Bio 的計算基因體學家乃群,從不同角度剖析這個議題。 人工智慧如何讓藥物開發更快、更準、更有效? 1️⃣ 加速靶點發現 在製造藥物之前,我們必須找到疾病作用機制的「靶點」。AI 利用基因體資料庫和生物數據,快速篩選出可能的目標蛋白質或基因,比傳統研究效率高出數倍。 2️⃣ 設計更高效的藥物 以往設計一個藥物結構需要科學家大量的猜測和反覆實驗。但現在我們可以通過模擬分子結構和其與靶點的交互作用,給出最有潛力的候選藥物。AI 能讓預測變得更準,減少需要做的實驗,加速整個流程。 3️⃣ 優化臨床試驗 許多臨床試驗因病人招募困難或時程延誤而無法按時完成。使用 AI 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可以快速分析臨床試驗條件與病人資料,進行精準匹配,讓試驗進展更順暢。同時,數位孿生技術還能模擬病人反應,減少對照組需求,節省成本與時間。 本集內容從 AI 的定義與歷史,到實際案例分析,再到未來的展望。你覺得 AI 在醫學的下一個突破會是什麼?留言告訴我們!   🎤 主持人 | 紀威佑 Wei-Yu Chi:https://www.linkedin.com/in/wychi/  🎤 主持人 | 林書弘 Shu-Hong Lin:https://www.linkedin.com/in/shuhong-lin-bioinfo/  🎤 主持人 | 陳乃群 Nae-Chyun Chen:https://www.linkedin.com/in/ncchen/  🧑‍💻 後製 | 黃品翔 Sean Huang:https://www.linkedin.com/in/pinhsianhuang/  🧑‍💻 後製 | 林茂然  Mao-Jan Lin:https://www.linkedin.com/in/mao-jan-lin-959734138/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 過去相關訪問: 新創之路─智慧細胞學檢測 ft. 陳聖雄 Samuel Chen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新創之路─智慧細胞學檢測-ft陳聖雄samuel-chen/ 人工智慧於基因體學的應用 ft. 張碧娟 Dr. Pi-Chuan Chang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人工智慧於基因體學的應用-ft張碧娟drpi-chuan-c/ 台灣智慧醫療 ft. 黃泰一 Dr. Tai-Yi Huang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dr-tai-yi-huang/ 深度學習於醫學影像的實踐 ft. 呂任棠 Jen-Tang Lu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深度學習於醫學影像的實踐-ft呂任棠jentanglu/ 精準醫療與藥物開發全面啟動 ft. 人工智慧絕地武士林清詠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ft-ching-yung-lin/   📖 延伸閱讀: 曼報 Manny’s Newsletter EP64|UnLearn: 用 AI 顛覆藥物臨床試驗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p64-unlearn-%E7%94%A8-ai-%E9%A1%9B%E8%A6%86%E8%97%A5%E7%89%A9%E8%87%A8%E5%BA%8A%E8%A9%A6%E9%A9%97/id1517743652?i=1000651757284   時間軸 節目介紹 (00:40) AI 的定義 (03:28) AI 的歷史發展 (11:20) 藥物開發的流程 (19:55) AI 在藥物開發的應用 (23:03) AI 在臨床試驗的應用 (30:33) AI 的侷限、挑戰與未來發展 (42:43) 對黃仁勳建議的討論 (55:57)  
在每一千名先天性聽損的新生兒中,約有二至四例由基因突變引起。遺傳性聽損尚無根治方法,現有的解決方案主要透過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來輔助聽力。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科學家致力於研究遺傳性聽損的基因編輯治療,希望藉由修正突變基因來實現根治。本集節目邀請了目前在哈佛大學攻讀 Speech and Hearing Bioscience and Technology 博士班,並擔任 BTBA 新任共同會長之一的胡金儒(Ginnie Hu)與我們分享他的研究方向與心得。 節目最後,另一位 BTBA 共同會長羅維中博士(Jimmy Luo)會加入討論,聊聊他們與 BTBA 的淵源,以及對組織未來一年的規劃與展望。   🧑‍💻 講者 | 胡金儒 Chin-Ju (Ginnie) Hu:https://www.linkedin.com/in/chin-ju-ginnie-hu/ 🧑‍💻 講者 | 羅維中 Wei-Chung (Jimmy) Luo:https://www.linkedin.com/in/jimmy-luo/ 🎤 主持人 | 彭郁茹 Yu-Ju (Crystal) Peng:https://www.linkedin.com/in/cpeng12/ 🧑‍💻 後製 | 彭郁茹 Yu-Ju (Crystal) Peng:https://www.linkedin.com/in/cpeng12/   「生技來一刻」感謝國科會與駐波士頓辦事處科技組贊助我們製作節目。我們也歡迎聽眾的小額捐款,您的支持能幫助我們製作更優質的節目。https://www.paypal.com/US/fundraiser/charity/2101877 生技來一刻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ment.in.biotech BTBA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tbatw BTBA Podcast 網站:http://btbatw.org/podcast   過去相關訪問: RNA 干擾療法 ft. 杜荷洲 Dr. Ho-Chou Tu: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ho-chou-tu/ 基因編輯療法與罕見疾病 ft. 閔譯立 (Dr. Yi-Li Min): https://tmrbiotechmoments.podbean.com/e/yi-li-min/   時間軸 講者的求學經歷 (1:28) 遺傳性聽損的介紹 (5:19) 遺傳性聽損的配套措施 (8:40) 基因治療的類型介紹 (11:59) CRISPR-Cas系統在基因編輯的應用 (27:15) 基因編輯技術的挑戰 (32:30) 遺傳性聽損相關基因的編輯研究 (36:06) 回顧博班申請經歷 (41:58) 念博班需要有的心態 (1:03:50) 兩位共會長與BTBA的淵源及對未來一年的組織規劃 (1:13:25)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