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Chung Ma 講歷史

330 Episodes
Reverse
盛期中世紀法國大約是指從11世紀到13世紀末這段時期,是法國歷史上一個充滿活力、轉變與成長的時代。•「上帝的和平與休戰」運動是盛期中世紀早期,特別是在法國,由天主教會發起的一場最具影響力的群眾性和平運動。儘管由教會發起,但它為最終強大的國王提供了道德和法律先例,即「維持和平」是最高統治者的職責,這有助於後來的卡佩國王(如腓力二世和路易九世)逐步建立「國王的和平」並鞏固中央集權。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由於他沒有男性繼承人,直接卡佩王朝絕嗣。這導致了王位繼承危機,並最終引發了英法百年戰爭。儘管如此,王位由卡佩家族的旁系—瓦盧瓦王朝繼承。
法蘭克王國是西元5世紀到9世紀間,由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法蘭克人在西歐建立的王國,被視為是中世紀歐洲封建制度的開端。它經歷了兩個重要的王朝,並在查理曼大帝時期達到鼎盛,最終分裂為三個國家,奠定了現代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雛形。維京人對法蘭克王國的入侵,是中世紀歐洲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篇章,它不僅帶來了長期的動盪和破壞,最終還導致了諾曼第公國的建立,對後來的法國乃至英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英國脫歐(Brexit)是指英國退出歐洲聯盟(EU)的事件。自2016年公投決定脫歐以來,這一過程對英國、歐盟乃至全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英國脫歐(Brexit)的原因複雜且多面向,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英國長期以來對歐洲一體化抱持懷疑態度,這種「疑歐主義」(Euroscepticism)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多個層面,包括歷史、地理、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因素。英國脫歐是一個複雜且持續演變的過程。儘管脫歐支持者認為這為英國帶來了主權獨立和新的貿易機會,但現有證據表明,其經濟和社會影響在短期內是負面的,並且加劇了英國國內的結構性問題。
溫莎王朝是目前統治英國及其他大英國協王國的王室。溫莎王朝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17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英國與德國處於敵對狀態,當時的英國國王喬治五世決定將王室原有的德國姓氏「薩克森-科堡-哥達」(Saxe-Coburg and Gotha) 改為更具英國特色的「溫莎」,取自著名的溫莎城堡,以示與德國的徹底切割。
漢諾威王朝 (House of Hanover) 是英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王朝,同時也統治著德國的漢諾威地區。這個王朝的建立,標誌著英國王室與歐洲大陸更深層次的聯繫。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去世,由於她的長子愛德華七世繼承了王位,而他的父親阿爾伯特親王屬於德國的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 ,因此英國王室的姓氏也隨之改變,漢諾威王朝在英國的統治正式告終。
斯圖亞特王朝對英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斯圖亞特王朝與議會的長期鬥爭,特別是英格蘭內戰和光榮革命,最終促使英國確立了議會權力高於君主權力的君主立憲制。這使得英國在民主化進程上領先於歐洲大陸。安妮女王統治期間,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合併,標誌著大不列顛王國的誕生,是英國現代國家形成的重要一步。斯圖亞特王朝以1714年安妮女王的去世而告終,由於她沒有在世的繼承人,王位傳給了漢諾威家族的喬治一世,開啟了漢諾威王朝。
歐洲民族國家的興起是一個複雜且漫長的歷史進程,它標誌著歐洲從中世紀的封建體系和普世帝國理想,轉變為由獨立主權國家組成的現代格局。歐洲各國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不盡相同,西歐國家通常起步較早,而中東歐地區則相對較晚。這個轉變不僅影響了歐洲內部的政治結構,也深刻地改變了全球歷史的走向。
歐洲近代商業革命,大約發生在16世紀到18世紀,是歐洲經濟史上一個關鍵的轉型時期。它不僅改變了歐洲內部的經濟結構,也對全球貿易和殖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徹底改變了歐洲的經濟面貌,並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業革命的到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歐洲科學革命不只是一場學術上的變革,它更像是一場全面的社會「再造運動」。它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為後來的啟蒙運動提供了思想武器,並透過技術進步為工業革命鋪平了道路,最終塑造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現代世界。啟蒙運動是一場思想的革命,它破除了中世紀以來神權與君權的束縛,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價值觀,並為現代民主政治、自由經濟和普世人權等觀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它的影響不僅限於歐洲,更透過殖民、貿易等方式擴散到全世界,塑造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現代世界。
地理大發現是一個充滿探險精神、財富渴望、但也伴隨著殖民與苦難的複雜歷史進程。它徹底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為後來的工業革命和全球化奠定了基礎。然而工業革命的發展也強化和改變了世界貿易與殖民的面貌。
宗教改革是16世紀發生在歐洲的一場重要的宗教與社會運動。它挑戰了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最終導致了新教(Protestantism)的興起,並對歐洲乃至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宗教自由的需求成為歐洲移民美洲的重要推動力之一,並塑造了早期北美殖民地多元的宗教和社會面貌。歐洲清教徒移民美洲是北美殖民歷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篇章,對美國的社會、文化和政治體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文藝復興是一場約從14世紀到17世紀初,發源於義大利,隨後擴展至整個歐洲的文化運動。它並非單一事件,而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其核心是「人文主義」思想的興起。文藝復興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文化運動,它不僅僅是藝術和文學的復興,更是歐洲從中世紀過渡到近代的關鍵轉捩點,對西方文明的各個層面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玫瑰戰爭 (Wars of the Roses) 是英格蘭歷史上長達30餘年的內戰,發生於1455年至1487年間。這場戰爭主要圍繞著兩個貴族家族——約克家族 (House of York) 和蘭開斯特家族 (House of House of Lancaster) 對英格蘭王位的爭奪。都鐸王朝的建立者是亨利七世。在漫長而血腥的玫瑰戰爭之後,亨利·都鐸(蘭開斯特家族的後裔)在1485年的博斯沃思戰役中擊敗了約克家族的理查三世,結束了這場內戰。他隨後與約克家族的伊麗莎白(理查三世的姪女)聯姻,象徵性地統一了兩個對立的家族,開啟了都鐸王朝的統治。
百年戰爭是發生在1337年至1453年期間,英格蘭王國與法蘭西王國之間一系列斷斷續續的衝突,總共持續了116年。這場戰爭是中世紀後期歐洲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對兩國乃至整個歐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歐洲中世紀(約西元5世紀末至15世紀末)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時期。中世紀前期(有時也被稱為黑暗時代)約公元5世紀末至10世紀。這段時期西羅馬帝國瓦解後,歐洲各地出現了許多蠻族國家,政治混亂,人口減少,城市衰退,文化發展相對停滯,教育也主要集中在教會和修道院。中世紀盛期約11世紀至13世紀。這是一個相對和平且發展的時期。維京人入侵停止,西歐政治結構逐漸穩定,農業技術和貿易發展,人口增加,城市興起。封建制度和莊園經濟達到鼎盛。
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發動代號「獅子崛起行動」,以色列國防軍對伊朗數十個核設施、軍事基地和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襲擊。2025年6月21日,美國發動代號「午夜之槌」(Midnight Hammer)行動,轟炸了伊朗的三個主要核設施,包括福爾多、納坦茲和伊斯法罕。美國表示其目標是消除伊朗核計畫對美國國家利益的威脅,並維護美國和以色列的集體自衛權。這場襲擊使得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急劇升高,各方都在密切關注伊朗將如何回應,以及這場衝突將如何演變。
中世紀(約公元5世紀至15世紀)是羅馬天主教勢力發展與影響力達到巔峰的時期。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教會在歐洲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不僅是宗教信仰的中心,更在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等各方面發揮了深遠的影響。它在塑造歐洲文明的進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影響至今仍在西方社會中顯現。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在古希臘城市拜占庭上建立了「新羅馬」(後稱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堡),並將帝國的政治經濟中心遷至此地。羅馬帝國在39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而東羅馬帝國一直自視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在西羅馬帝國於476年滅亡後,繼續存在了將近一千年,直到1453年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攻陷為止。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經千年、文化燦爛的帝國,它不僅是羅馬文明的守護者,也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樑,對歐洲乃至世界的歷史進程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神聖羅馬帝國是多個 日耳曼邦國、奧地利、瑞士以及意大利部分地區組成,其統治者宣誓效忠皇帝。 公元800年查理曼被教宗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標誌著神聖羅馬帝國的正式開始。 這種加面方式本身就暗示著皇帝的權力來源需要教宗的認可,為日後的政教衝突埋下伏筆。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導致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公元1806年8月6日弗朗茨二世宣佈放棄神聖羅馬皇帝頭銜,標誌着存續844年的神聖羅馬帝國正式解散。
屋大維是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在他統治時期,羅馬帝國經歷了一個相對穩定和繁榮的時期。 公元395年,迪奧多西一世皇帝去世前,將帝國正式分給他的兩個兒子,雖然最初是為了加強管理但最終導致了東西羅馬帝國的永久分裂。 羅馬帝國對西方文明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背影可不可以細聲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