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之音|氣候戰役在台灣

為向台灣社會傳達氣候議題與節能減碳的永續生活概念,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自2010年起攜手IC之音竹科廣播公司,合作開設《氣候戰役在台灣》節目,每週邀請各方專家為聽眾剖析最新的環境、能源與氣候議題,並且提供可行的創新概念與解決之道,是台灣最早倡議氣候意識及能源議題的頻道之一。<br /> 2020年起《氣候戰役在台灣》跟上最新傳播潮流,節目型態從廣播電台轉向更多元的Podcast網路平台(Apple、Google、Spotify、KKBOX),更方便以行動裝置及數位頻道隨選收聽,每季更鎖定不同系列主題、邀請眾多利害關係人深入訪談,多層次解析環境議題的複雜構面,在最新趨勢中帶領聽眾理解危機、看見轉機。<br /> 歡迎您加入氣候戰役的行伍,與我們一同凝聚低碳轉型的變革能量。<br /> 本節目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贊助播出

數位孿生結合AI 協助產業節能 專訪台達研究院研發副理 陳聖華【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EP8】

數位孿生是AI技術最令人期待的應用項目之一,數位孿生可以為世界帶來哪些改變,是否也可以用來處理氣候變遷、節能減碳問題?

09-22
40:38

AI需量預測 提升企業綠電使用率 專訪聯齊科技行銷長 伊永馨【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EP7】

企業安裝太陽光電及儲能系統,可增加再生能源使用,減少電費,協助企業邁向RE 100目標。若利用AI協助精進太陽能發電預測以及負載預測,調整使用綠電及儲電的時機,可提升儲能調控的效益。這些科技目前進展到什麼程度?家戶用電也可以轉型升級嗎?

09-15
42:02

氣象署導入AI技術 預報資料精細度提升10倍 專訪中央氣象署署長 程家平【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EP6】

氣象署2022年與輝達合作,進行AI天氣「降尺度」計畫,可以將25公里水平解析度的全球天氣預報模式資料,轉換並提升為2公里的高解析度訊號,甚至具有提升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及海面颱風結構的預報能力。目前氣象預測上,AI資料科學法跟傳統物理科學法有什麼差異?第六代超級電腦,除了天氣預測,海象預測也做得到嗎?

09-08
50:19

海保署站上科技浪潮 請AI協助辨識珊瑚 專訪 海保署副署長 吳龍靜【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EP5】

面對全球第四次珊瑚大白化,海保署為我國推動海洋保育重要機關,也應用AI智慧辨識海下狀況,未來還可以融入那些海洋業務中?

09-01
35:02

AI科技助力工廠節能 專訪 康普艾節能科技總經理 邱文禮【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4】

AI如何助攻節能智慧監控系統,推進廠房的公用系統節能?企業可能會遇到甚麼樣的困難、挑戰,以及可以如何準備?

08-25
41:17

AI浪潮下的液冷散熱 專訪 台灣熱管理協會理事長& Intel水冷團隊技術總監龔育諄【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 EP3】

AI迅速進展下的散熱挑戰有哪些?液冷解方以及散熱產業的發展趨勢。 - 如何衡量散熱成效?國際上有哪些參考指標? - 什麼是液冷散熱?不同的液冷散熱間又有哪些差別? - 液冷散熱要能普及,有哪些挑戰得先處理?

08-18
43:08

SILIC 生物音智慧辨識——聽見自然的吉凶 專訪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 吳世鴻 【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 EP2】

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吳世鴻長達三年的努力之下,台灣首個AI辨識生物音系統SILIC就此誕生! - 如何選定優先識別的物種? - 如何訓練AI辨識擁有多種類型聲音的物種? - 聲音與影像辨識的差別在哪裡?

08-11
38:28

AI智能細分選 資源回收效率再提升 專訪 新北市環保局專門委員郭淑萍 & 大豐環保科技專案經理 劉致辰【AI 如何融入永續科技 EP1】

去年3月新北市資源循環教育基地 正式啟用,是新北市首座採用AI自動辨識分選資收物的回收站,分選速度提升5倍以上且分類正確率高達97%。 → 如何訓練AI智能手臂分選垃圾? → AI智能手臂與自動化設備的差異為何? → 有了AI智能分撿手臂,是不是就不需要分類了?

08-04
36:03

人工智慧新應用——打破傳統測站限制 找出空污源與濃度 專訪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系教授 吳治達【建築與人居環境EP8】

1. GeoAI是甚麼?與傳統的空氣品質監測有何不同? 2. PM2.5之外,氣態污染源如NOx、SOx以及移動污染源如何被監測? 3. 都市綠地覆蓋率與自殺率也有關係?

07-04
39:16

為都市降溫 從都市規劃開始 成功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 規劃與設計學院副院長 林子平【建築與人居環境EP7】

都市熱島正在跨城市串接,台北和桃園的熱區正在互相影響增溫,公機關和人民可以如何改變?

06-20
41:42

智慧串接氣象資料 助攻建築部門節能再推進 專訪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 趙恭岳【建築與人居環境EP6】

工廠節能前應先盤點哪些關鍵因素?如何串接氣象資料去調控空調系統?

06-13
41:48

台灣最大買家 公共工程會帶頭減碳 專訪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前副主委 葉哲良【建築與人居環境EP5】

公共工程會可說是台灣建築業最大的買家,他們可以發揮什麼樣的影響力?

06-06
40:35

氣候調適納正義:別在都市裡遺落了誰 專訪 台灣大學國際學院防災減害與韌性學程副教授 石婉瑜【建築與人居環境EP4】

都市環境危害可以經過都市計畫去做調適,也需要加入氣候變遷的考量,但是當地住民的溝通更不能忽略

05-30
40:29

低碳建築下一步-循環建築 專訪臺灣營建研究院資訊科技組組長 黃正翰【建築與人居環境EP3】

台灣的建築循環度資料庫的資料仍然缺乏,未來該朝哪個方向發展?

05-23
51:51

科學賦權在地社群 跨界營造韌性城市 專訪 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副教授 盧沛文【建築與人居環境EP2】

科學數據如何回應在地知識,兩者結合可以發揮什麼樣的影響力?

05-16
45:46

暖化挑戰下的都市規劃 專訪 逢甲大學都計系助理教授 林映辰【建築與人居環境EP1】

在新的氣候風險挑戰下,都市與農村都亟需新的國土規劃計畫

05-09
45:51

漁獲量40年少6成,台灣急需海洋保護區 專訪台灣海洋大學邵廣昭榮譽講座教授【發聲在《海洋保育法》通過前夕EP8】

台灣的海洋生物多樣性跟其他國家比起來,算是很豐富的?但是真正潛水下去調查,魚都不見了?

04-18
39:41

台灣珊瑚的諾亞方舟:潮境海灣保育區 專訪海洋科技博物館產學交流組郭兆揚博士【發聲在《海洋保育法》通過前夕EP7】

現今熱門的潮境公園,可以發揮哪些作用?一動不動的珊瑚,如何吸引大眾關注?

04-11
38:47

海島台灣的碳儲存潛力股:藍碳 專訪中興大學生科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發聲在《海洋保育法》通過前夕EP6】

海洋固碳的功能其實不輸森林,有學者倡議政府也應重視藍碳,將台灣保育海洋獲得的藍碳算在減碳成果。一起來聽聽林幸助教授對於這方面的清楚解析

03-28
41:31

原民智慧與海洋永續 專訪 台東大學公事系教授 蔡政良【發聲在《海洋保育法》通過前夕EP5】

海洋保育法草案計畫設置海洋庇護區,對於海洋資源的使用會有一定的規範,這種觀念對以海為生的原住民有何影響?海洋原住民族的傳統智慧,對海洋永續發展有何可借鏡處?

03-21
41:36

Recommend Chann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