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賽車工廠」一直以來受年輕人所關注的賽車賽事,由清大學生自行設計的車體車身,打造自創的設計美,藉由邀請訪談「清大賽車工廠」隊長及副隊長,討論參賽及打造賽車的種種故事,如何在專業領域中打磨出更多的學習契機。 本集來賓介紹一 ✨「清大賽車工廠」以清華大學動機系學生為主,結合物理、經濟、化工、科管等系的學生合組,2015年起即自組賽車,征戰國際學生方程式賽車屢獲佳績。清大賽車工廠也是全臺第一支電動車車隊,2020年7月16日發表第三代的電動方程式賽車,性能大幅提升,從時速0加速至100公里只要2.7秒,直逼特斯拉。這也是國內第一輛四輪驅動的學生方程式電動賽車。而團隊目前除了電動車的製造,也正在進行無人車的研發設計。 喜歡「清大賽車工廠」的朋友,歡迎繼續關注「清大賽車工廠」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NTHU.Racing/ 。 ------------------------------------------------------ 想像一種具有全新可能性的圖書館, 在這裡,妳/你能夠得到: 想知道的事、思考以久的問題、 平凡日常所需的新鮮事調劑、或是純粹只是想在夜深人靜時來點療癒 歡迎持續聆聽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MOSHI MOSHI LIBRARY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清華大學核工系(現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第一屆校友許明德主任,在理工科技背景下,卻在企業管理界繳出不俗的成績,獲得「中華民國傑出企業領導人金鋒獎」及「李國鼎管理獎章」。在他的人生經驗中,持續不斷的學習讓他勝任各種身分;對母校的情懷也讓他持續投入與支持各項重大校務工作。本集將與大家分享他在校時期的各種趣事、面對人生抉擇的關鍵以及豐富工作歷練後的感觸。 👉出版著作,匯聚清華點滴情懷 走過數十年歷史的清華,匯聚了許多故事,過去學生在校做晨操,夜晚準時熄燈的光景不復存在,卻是許明德主任重要的青春記憶之一。他在繁忙工作之餘持續筆耕不輟紀錄清華,透過親自探訪校內一草一木,將清華的舊時足跡一一挖掘:例如這塊土地曾是新竹義勇軍反抗日軍的古戰場;女生宿舍靜齋對面由79級校友捐獻的「七九櫻林」,題字石碑曾被雜草掩蓋而後才被發掘;點點滴滴都收錄在許明德主任出版的五本著作中,希望留給學弟妹詳細完整的紀錄。 👉從科技人到管理人,「外圓內方」的管理哲學 許明德主任回臺後擔任企業管理職位,利用他科技人背景所擁有條理分明、務實的分析能力解決問題;在「人」管理上也掌握彈性、圓融的原則,降低衝突與碰撞,運用「外圓內方」的管理哲學,在不同背景和身分中取得平衡,締造企業管理的佳績。他更強調「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不斷的學習才能面對不斷改變的外在環境。 👉跨領域已成趨勢,人文與科技結合創造清華文藝復興時代 過去像許明德主任這樣從理工背景跨足企業管理經營者尚屬少數,如今「跨領域學習」成為顯學。過去清華以理工見長,如今結合人文與藝術,甚至向醫學領域拓展,朝向全方位大學的方向前進。他鼓勵學弟妹豐富自己的學習領域,更要重視「人文素養」的培養,不論對哪一種領域的未來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幫助。 本集來賓介紹 ✨許明德主任 清華大學核工系(現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第一屆校友,1974年取得美國馬里蘭大學核子工程博士學位,回臺後轉換跑道進入企業管理經營,曾任中興保全事業群總裁、立偉電子董事長;更熱心參與校務運作,擔任自強工業科學基金會董事長、清華校友總會理事長,並在2008-2019出任財務規劃室主任,建立許多學校與校友溝通連結的創舉。出版多本集結清華點滴的著作:《相約清華》、《千山萬水 清華尋根》、《走過40年—自強基金會的回顧與展望》、《居禮夫人高中化學營》、《清華文藝復興》。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隻身前往台北打拼的林強,透過一首〈向前行〉唱出北漂子弟們即便在孤苦無依的情境之下,仍然能夠樂觀向前的美好未來,打破了台語歌曲長久以來悲情曲風。然而在走紅之餘,仍希望能找到心中的寧靜,在因緣際會之下認識了侯孝賢導演,也因此開啟了林強成為一名幕後配樂師的道路,20多年以來與紀錄片、電影導演、舞蹈家、茶道家、博物館合作,作品不勝枚舉。而林強的努力,也換來了金馬獎的肯定,2013年,林強獲得第50屆金馬獎的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 自律帶來自由 也曾年少輕狂的林強透過各種管道試圖獲得音樂創作的靈感,無論以世俗眼光來說,好的或壞的管道他都曾經擁有過。他表示,即便有些物品會使人在短暫的時間中或的精神上的愉悅,似乎可以得到大量的靈感,但是回過頭來發現當下創作的作品卻不盡人意。隨著年紀增長,他發現唯有透過自律的生活,大量閱讀、吸收自身未解的知識才能使自己充實,進而獲得靈感,同時也才能獲的真正的自由與快樂。 👉自在的工作方式得從學習接受不喜歡的工作開始 來到台北,等著林強的不是一炮而紅的機會,而是默默耕耘的準備;成為配樂師的路上亦是如此。對林強來說,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沒有一蹴可及的妄想,而是必須先腳踏實地養活自己,使自己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不會偏離軌道,也透過接受不喜歡的工作才能苦其心志,更加堅定自己想要踏上的道路。時間久了,只要努力耕耘,就會有自己喜歡的工作源源不絕的出現,使生活自由自在。 本集來賓介紹 ✨林強:本名林志峰,音樂工作者、DJ、歌手、作詞家、作曲家、電影配樂製作人、電影演員,出生於台灣彰化市。林強老師早年以台語搖滾樂歌曲〈向前走〉一曲成名。2000年後成立工作室,專心在電影配樂及紀錄片的工作上。在電影配樂上經常與侯孝賢導演、中國的賈樟柯導演以及國際上新進優秀的年輕導演合作。最近的作品是為紀錄片《老鷹之手》製作配樂。 ✨本集所使用樂曲《重重疊疊》特別感謝林強提供授權播出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shi Moshi Library ─【彼个時陣、咱三个 EP7 feat. 郝明義董事長|相信閱讀的力量】準時上線囉! 「Locus」─ Place where something interesting is happening. 一手建立知名出版社──大塊文化的郝明義董事長一路走來都是秉持著必須「做些有趣的事情」的理念前行。自1996年至今,由郝明義董事長坐鎮的大塊文化在風雨飄搖的出版業中仍屹立不搖,在25年的光陰中不斷推出新的系列、推廣新的閱讀模式,比起出版英美翻譯文學,他更選擇翻譯捷克作家昆德拉所寫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比起推廣兒童取向的圖畫書,他更傾向於鼓勵青少年及成年人閱讀圖像作品,使人們在脫離童年之後仍能重拾文字以外的溝通語言。郝明義董事長作為一名夢想的實踐者,在這一集將會跟我們分享他的人生歷程以及閱讀所帶給他的力量。 👉相信因閱讀而改變人生的力量 保有一顆赤子之心的郝明義董事長在即將離開時報出版社之際,本想轉換至新的領域開始自己事業第二春。但在一次因緣際會又重讀大學時期曾翻閱的《韓非子》,在閱讀的當下,郝明義董事長發現自己能與2500年前的人產生共鳴,這樣的深刻體會帶給他前所未有的感動,見識到閱讀所帶給他的啟發及力量。因此決定繼續從事出版業,希望透過出版書籍使現在以及未來世世代代的讀者們都能獲得閱讀的感動,進而讓所有美好的作品成為世代傳承、永垂不朽的佳作。 👉圖像是一種語言 在一次去波隆那書展的經驗,讓郝明義先生體認到「圖像是一種語言」的真諦,而語言的學習本就需要有不同年齡的層次,區分為不同階段,前後銜接。然而在台灣的教育界中,學生到了中學階段便不再被鼓勵閱讀圖像大於文字的書,僅將圖像當作過度性的輔助教養工具。於是郝明義先生推出了iMage3書系,出版以青少年與成年人為目標讀者的圖畫書與圖畫之是書籍,以培養一個人所需的完整圖像視覺教養。 👉學會與自己相處 在現代資訊不斷更新、步調飛快的今日,紙本閱讀所帶來普遍價值,如:知識的補充、休閒娛樂都可以輕易被現有科技取代。然而郝明義董事長卻認為紙本閱讀所能帶給讀者的重要價值是──學會孤寂的力量。在閱讀的過程中除了是與作者的對話,同時也是與自己的對話。讀者可以從中學會沉澱自己,才能有感受到「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境地的機會。 本集來賓介紹 ✨郝明義董事長: 1956年出生於韓國。1978年台大商學系國際貿易組畢業,次年開始進入出版業工作。歷任長橋出版社、《2001月刊》、《生產力月刊》、《時報新聞周刊》之特約翻譯、編輯、主編、總編輯等職。1988年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1996年離任。同年秋,創立大塊文化。1989年以筆名馬利擔任編劇,與國際知名漫畫家鄭問合作《阿鼻劍》漫畫。現任大塊文化、Net and Books 董事長。 Moshi Moshi Library─ 於Library 3.0的宇宙中,與我們一同探索圖書館的百萬種可能性 🤙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shi Moshi Library x 腦科學研究中心 = 腦補:輕鬆聊腦科學 🤟 第七集的來賓邀請到馮冠霖博士 和我們分享「如何透過腦科學幫助學習」 馮冠霖博士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科技所 研究專長為果蠅的腦神經科學 馮冠霖博士為江安世教授麾下的萬能愛徒 大大小小的實驗都有他的身影 榮登meeting數最多的神級男子 是實驗室不可或缺的一員 ! 對科學充滿熱忱的他 將研究的精神帶入生活~ 馮博士藉由他所研究的「長期記憶」連接到生活中發生的大小事,像是 👉讀書要怎麼讀才更有效率? 👉年齡對記憶力的影響? 本集節目馮博士提出了許多有趣的實驗例子 想輕鬆學習腦科學嗎 ? 讓「腦補」成為大腦的養分 解惑您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 🧠 ✨ BGM featuring. Night in Veni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2ZZ3Sdeco) #腦補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國立清華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 #Moshi_Moshi_Library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shi Moshi Library x 腦科學研究中心 = 腦補:輕鬆聊腦科學 🤟 繼上一集朱麗安助理教授與我們分享了他的跨領域旅程後,在這一集,我們同樣邀請到朱麗安老師,為聽眾們解惑跨領域相關的問題,並請老師與聽眾深入聊聊,他如何將求學中所學,運用到腦科學研究中。 於這集【腦補】裡頭,朱麗安助理教授嘗試拋出「各領域的腦科學」這議題,介紹「腦科學」這門學科的獨門吸引力: 👉 我們該如何想像未來:現在的科學,有辦法進入生活中,改變我們的生活嗎? 👉 在將研究目標設定為「大腦」的時候,是帶著怎樣的發想? 👉 如何改良、突破現行腦科學研究技術的經驗與困境 想知道朱麗安助理教授精彩的跨領域研究歷程中,有哪些辛酸/秘辛?千萬別錯過這集的【腦補】! 【本集來賓介紹】 ✨ 朱麗安助理教授:朱麗安助理教授目前任職於國立清華大學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求學歷程涉及各個領域的研究,研究專長為生醫影像、超解析顯微鏡、神經科學。朱麗安助理教授善用自己的機械系研究基礎,著眼於機械於生醫領域之應用方向。曾與動機系學生合作開發雷射追蹤果蠅系統,於2014年發表在PNAS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實驗成果受到高度的媒體關注。此外,她與另一組動機系學生合作的微小昆蟲分類儀,更獲得了「國家新創獎」和「國家科技儀器新創獎」兩項全國產業新創獎的肯定、三項台灣專利以及一項美國專利。 讓「腦補」成為大腦的養分,解惑您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 🧠 ✨ BGM featuring. Night in Veni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2ZZ3Sdec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980年代的劇人透過旺盛的創作活動與論述,試圖建立本土的劇場敘事,而周逸昌在此浪潮中創立「零場121.25實驗劇團」,主張「我們有自己的地平線」,認為美學不能只是一味遵循西方的橫向移植,而是必須同時探索本土、向下紮根。周逸昌先生對藝術信念的堅持為台灣當代劇場挹注活水,而這份低調的堅持不僅豐富台灣劇場,同時也造就出如三金影帝吳朋奉這樣的傳奇演員。 這一集,Moshi Moshi Library邀請到台灣文學研究所石婉舜副教授,同時也是《幽遠寂滅 喧嘩人間:周逸昌的劇場藝術與社會實踐》專書出版者,跟我們談談周逸昌先生專書出版的過程以及他對台灣劇場及文化的貢獻。 👉藝術與社運的結合 周逸昌先生乘著一九八零年代「美學與政治齊飛」的小劇場運動浪潮,帶頭示範藝術工作者要保持對社會現況的關心。他在第一場蘭嶼反核廢的抗爭行動中,將社運議題、文化符號與大傀儡藝術作融合,成功塑造遊行意象,此後串連眾多小劇場團體與劇人,不只以公民身份上街頭發聲,更透過藝術強化訴求。 👉專書未收錄的遺珠之憾 周逸昌先生的莫逆之交,法國人類學家艾茉莉(Allio Fiorella)於戒嚴時期1983年來台學習中文時結識周逸昌先生,從周氏身上認識到的台灣不僅僅是國共內戰之下國民黨政權最後保有的寸土之地,還是擁有豐富本土歷史與人民認同的地方。他們一起經歷風起雲湧的民主化時代,也曾一同救援在戒嚴時代因政治立場不見容於當道而被關押的政治犯。種種精彩故事雖然因疫情影響而不及收錄於專書中,在本次節目當中石婉舜老師將訴說艾茉莉與周氏之間的故事與聽眾們分享。 本集來賓介紹 ✨石婉舜副教授:任教於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的戲劇學者,研究專長為台灣現代戲劇、劇場史學。1987年起參與河左岸、環墟等小劇場團體的演出製作。1988-1990年間加入周逸昌主持的零場121.25劇團。近年與中央研究院中心合作建置「台灣老戲院文史地圖(1895-1945)」網站,主持國立台灣文學館「《林摶秋全集》資料蒐集編纂計畫」及財團法人江之翠文教基金會「台灣現代劇場先鋒周逸昌之有形、無形文化資產數位典藏暨出版計畫」等。 ✨本集所使用樂曲《虧伊歷山》特別感謝台灣戲曲中心授權播出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腦補】EP5. 腦麗(力)激盪 ft. 朱麗安助理教授 Moshi Moshi Library x 腦科學研究中心 = 腦補:輕鬆聊腦科學 🤟 秉著對生醫產業的好奇心,清大機械系畢業的朱麗安教授,勇敢地一頭栽入腦科學這個領域之中,加入生科所江安世教授的腦神經實驗室,且一路讀到博士和從事教職。朱麗安教授在擁有工科的背景之下,結合了生物、光學、影像、電腦分析等領域來研究腦科學,讓我們得以用不同面相來剖析腦神經。從一顆腦神經細胞,到人類大腦的上百億神經元,都是腦科學所要討論的範圍,朱麗安教授將會在本次節目中讓我們知道該如何在大腦這片廣袤的森林中,見樹又見林。 【本集來賓介紹】 ✨ 朱麗安助理教授: 朱麗安助理教授目前任職於國立清華大學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求學歷程涉及各個領域的研究,研究專長為生醫影像、超解析顯微鏡、神經科學。朱麗安助理教授善用自己的機械系研究基礎,著眼於機械於生醫領域之應用方向。曾與動機系學生合作開發雷射追蹤果蠅系統,於2014年發表在PNAS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實驗成果受到高度的媒體關注。此外,她與另一組機械系學生合作的微小昆蟲分類儀,更獲得了「國家新創獎」和「國家科技儀器新創獎」兩項全國產業新創獎的肯定、三項台灣專利以及一項美國專利。 讓「腦補」成為大腦的養分,解惑您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 🧠 ✨ BGM featuring. Night in Veni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2ZZ3Sdec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我們都知道想要融入社會,當個合群、正常的人是一件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然而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我們犧牲了什麼?又將自己裝扮成什麼樣子?即便沒有上全妝的習慣,我們仍是要將自己包裝成正常世界所要求的品質保證的樣貌。但當我們的面具不經意被揭開時,「包容」究竟是常態或是SSR的機率呢?當冷嘲熱諷成為日常,而問及為何要如此不友善,對方只回一句「可能因為我就是一個大坦誠女孩吧?」我們該如何自處? 於是,「大家都想看我死掉,所以我要活下來氣死大家。」真正的大坦誠女孩就此誕生! 這一集,Moshi Moshi Library邀請到2021最知名的網紅作家大坦誠帶領大家活出自我! 👉成為作家的開始 在經歷過上述煎熬與蛻變的大坦誠決心將不公不義的事情開誠布公讓所有人知道,原本只是一段絕地大反攻的故事,但隨著知名度打開,大坦誠發現有更多人跟他一樣,遭遇太多生活中的鬼故事。於是,「這是種使命」的種子從此在大坦誠心中發芽,寫出各種大快人心、引人反思的「社會寫實小說」。 👉如何捍衛自己的bottom line?溫良恭儉讓適用於今日嗎? 比起肢體上的衝突帶來的暢快,有的時候我們只是缺乏說不出口的勇氣。溫良恭儉讓題卻討人喜歡,但在「讓」之餘,保護自己也是對自己負責,在這一集中大坦誠將用他的故事教導大家如何保護自己,面對自己的挑戰。 👉這社會規範太多,做自己太難,但顯然隱藏自己更難! 不正常又怎樣?所謂主流是由誰去定義的?如果擁有個人特質等於不正常,那是不是就該打破主流,學習接受自己的不正常呢?我們都擔心自己哪一天社會型死亡,但在隨波逐流的過程中也將可能迷失自我,失去快樂的情緒。而我們也可以發現「做自己」的風氣已漸漸顯現,尤其是在迷因及梗圖當中發現。因此大坦誠大家的期許是:希望大家可以提起自己最大限度的勇氣過得快樂。 【本及來賓介紹】 ✨ 大坦誠─《去你的正常世界》一書作者、也同時是非常受現在青少年族群歡迎的網紅作家。在雞湯文學氾濫的今日,大坦誠用犀利的筆觸將一篇又一篇故事寫厭世文學,把社會中種種不完美的現況呈現給讀者們。並將他的座右銘「大家都想看我死掉,所以我要活下來氣死大家。」貫徹於寫作及他個人的生命經驗之中。 BGM featuring. OtoLogic ( https://otologic.jp/free/bgm/pop-music01.html ) Moshi Moshi Library─ 於Library 3.0的宇宙中,與我們一同探索圖書館的百萬種可能性 🤙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shi Moshi Library x 腦科學研究中心 = 腦補:輕鬆聊腦科學 🤟 上一集的【腦補】,羅中泉教授與我們分享AI席捲全球現狀的現狀,以及即將被AI所改變的未來;在這一集,我們同樣邀請到羅中泉教授,為聽眾們解惑AI相關的問題。 於這集【腦補】裡頭,羅中泉教授將親自為以下問題佐以腦科學解方,親手揭開AI的神秘面紗: 👉 AI人工智慧的真面目:「什麼是『智慧』」、構成人工智慧的關鍵要素是什麼 👉 動物腦中會有為了生存而趨吉避凶、累的時候會休息等等本能,那AI會有、該有這些本能嗎? 👉 因為AI技術的原因,帶動許多產業創新或新的服務模式,在智慧財產權(IP)上也有爭議,請教授分享對這議題的看法 👉 未來人類會被AI取代嗎? 想知道羅中泉教授怎麼定義AI、怎麼看與AI密不可分的人類未來?千萬別錯過這集的腦補! 【本集來賓介紹】 ✨ 羅中泉教授:羅中泉教授為現任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羅中泉教授於2008年8月,加入國立清華大學生物資訊與結構生物研究所的教學與研究團隊,而後又因研究領域的改變,於隔年轉至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羅中泉教授於2004年獲得波士頓大學的物理博士學位,隨後在布蘭戴斯大學與耶魯大學Xiao-Jing Wang博士的實驗室中,完成博士後研究。 目前,羅中泉教授所帶領的理論神經科學與神經資訊實驗室,主要研究為:認知行為(cognitive behavior)與生理功能(physiological functions)的神經迴路機制。實驗室以果蠅為主要模式生物,並與實驗學者密切合作;研究方式為根據大規模神經連結體(large-scale connectome)資料庫及神經資訊分析法來建構脈衝神經元模型(spiking neural modeling)。實驗室也與電機工程實驗室合作,將神經科學相關知識轉譯至仿神經型態工程學(neuromorphic engineering)領域。 讓「腦補」成為大腦的養分,解惑您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 🧠 ✨ BGM featuring. Night in Veni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2ZZ3Sdec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多看一點,看深入一點,每個人都是完整的個體。」 2021年,COVID-19疫情侵襲了萬華區,使萬華區瞬間成為了疫情熱點外,也成了全台灣民眾的注目的焦點;隨著疫情加劇,許多不理解、批評的聲音也湧進了萬華區。與此同時,身為作家的林立青,以質樸的文字記錄下萬華區的人們、書寫出街友們無法說出的救援呼喊。除了寫下文字之外,立青也親身實踐著萬華區的防疫工作,協助搭起援助的橋梁,連結起來自台灣各地的聲援與物資,落實著他所篤信的溫柔力量 🦺 這一集,Moshi Moshi Library邀請到以書寫關懷各個被忽略角落的作家─林立青,與立青一起走進萬華,一窺萬華區獨特的文化地景、了解被邊緣化的人們,其真實的生活樣態 🖋 👉 成為作家的開始 於工地工作的立青,發現網路上許多人的發言,常伴隨著對工地工作者的誤解,長時間的誤解便形成了偏見;最初,在澄清誤解時,立青僅採用了Facebook留言的方式與網民對話溝通,但後續評估後,立青認為將其彙整成文案較為實際,在解開誤解的傳播上也較為快速。立青所發表的文章,也因為能讓民眾們開始有管道認識「做工的人」而大受歡迎。 👉 萬華區「茶室」的淵源 萬華地區茶葉相關產業的興起,帶起了陪侍相關產業的出現,並隨時代變遷,漸漸形成了現在所見之「茶室」(當地人多以台語稱呼)文化。一般茶室經營模式多以純粹喝茶、聊天為主,而茶室工作者們的魅力,便在於可以自在地與客人談天、互動許久。茶室工作者們的陪伴,成為了某些長者、弱勢者的生活支柱,如:有些人能在茶室中找到傾訴的對象、炫耀自己過去的偉績、覓得可放鬆的空間等。 👉 救援網絡的形成 立青分享,一開始是以自主於網路上發表文章的方式,與當地培養信任關係,因此各地的救援資訊可以快速調動。資源救助的關鍵牽線人主要由區公所工作人員、里長擔任,區公所工作人員與里長將會彙整並發出在地需救援者們的需求,後續,立青再用自身人脈尋找到對應的資源,投入地方的「救援圈」中。立青也分享了防疫救援中的經驗:通常可以快速提供物資的呈報對象,多為具有公信力的地方人士、學校老師(較大宗,幫助學生家庭的食衣住行)、NGO組織或民間社工(具備社會救助的專業能力與經驗) 【本集來賓介紹】 ✨ 林立青:工地工程師、作家。在工地工作中的他,以筆墨撰寫出工人們的日常,透過寫作喚起讀者的同理心,使讀者貼近不被普遍關注的族群。在出版《做工的人》(2017)之後,林立青仍持續在工地打零工,將市井小民的生活忠實地紀錄下來,並於2018年出版《如此人生》(2018)。這次新冠肺炎於萬華的爆發,林立青也不忘初心,親身投入疫區的防疫行動。 BGM featuring. OtoLogic ( https://otologic.jp/free/bgm/pop-music01.html ) Moshi Moshi Library─ 於Library 3.0的宇宙中,與我們一同探索圖書館的百萬種可能性 🤙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shi Moshi Library x 腦科學研究中心 = 腦補:輕鬆聊腦科學 🤟 羅中泉教授將善用其物理背景,再結合電機、資訊、機械工程等領域,以果蠅作為主要動物模型,使用「大規模神經體連結資料庫」及「資訊分析法」來建構神經元模型,同時也從事動態視覺相關之「仿神經型態工程學」研究。致力於計算神經科學的羅教授,對於AI人工智慧當然也相當熟悉~透過本集節目,羅教授將帶著我們細數AI的發展歷史、從現今聊到未來─ 到底人腦跟電腦誰比較厲害?、未來如何將AI應用到醫療照護? 第三集的【腦補】,讓我們一起跟隨著羅中泉教授,見證即將被AI所改變的「近現代」及未來! 【本集來賓介紹】 ✨ 羅中泉教授:羅中泉教授為現任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羅中泉教授於2008年8月,加入國立清華大學生物資訊與結構生物研究所的教學與研究團隊,而後又因研究領域的改變,於隔年轉至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羅中泉教授於2004年獲得波士頓大學的物理博士學位,隨後在布蘭戴斯大學與耶魯大學Xiao-Jing Wang博士的實驗室中,完成博士後研究。 目前,羅中泉教授所帶領的理論神經科學與神經資訊實驗室,主要研究為:認知行為(cognitive behavior)與生理功能(physiological functions)的神經迴路機制。實驗室以果蠅為主要模式生物,並與實驗學者密切合作;研究方式為根據大規模神經連結體(large-scale connectome)資料庫及神經資訊分析法來建構脈衝神經元模型(spiking neural modeling)。實驗室也與電機工程實驗室合作,將神經科學相關知識轉譯至仿神經型態工程學(neuromorphic engineering)領域。 讓「腦補」成為大腦的養分,解惑您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 🧠 ✨ BGM featuring. Night in Veni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2ZZ3Sdec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侯孝賢─一說出這個名字,想必多數人即便沒有看過侯導的作品,也一定耳聞過侯導的名字。侯孝賢導演做為台灣最重要的新電影導演之一,其作品迷人之處,卻未必每個人都能輕易的進入侯孝賢導演鏡頭裡的世界。 這一集,Moshi Moshi Library邀請到台灣文學研究所謝世宗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楊小濱研究員。透過兩位老師的分享,細數侯孝賢導演一路走來所拍攝的電影作品,並提供幾個入門侯孝賢導演作品、領略「侯導美學」的小技巧,帶你一次就上手看懂侯孝賢導演作品中,豐富又迷人的世界。 👉 侯孝賢導演電影的特色 謝世宗教授點出侯導的電影,經常使用「定鏡長拍」這一項拍攝手法,而這項技巧也是侯導作品最大的特色,日後很大地影響了許多導演如:是枝裕和的作品。楊小濱研究員則說明道,侯孝賢導演的電影具有強烈的寫實性,這種寫實性同時又帶領著觀眾,將自己投射於作品當中,讓觀眾感受到一種「客觀的抒情性」。 👉什麼是「定鏡長拍」 定鏡長拍指的是單一鏡頭、長時間的拍攝,類似中間不做任何剪輯、不切換任何畫面的一鏡到底拍攝手法。由於在影片中,維持同樣角度的整個片段時間被拉長,拍攝難度相對來說十分高;但也是因為這種堅持,侯導的作品往往帶給聆賞觀眾們獨特的美學體驗。 【本集來賓介紹】 ✨ 謝世宗老師:清華大學台文所教授,台灣文學與電影研究者。教授小說創作、台灣電影、文化研究理論等課程,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戰後小說、臺灣新電影與文化研究理論,論文散見國內外中英文期刊,著有《階級攸關:國族論述、性別政治與資本主義的文學再現》(2019)、《侯孝賢的凝視:抒情傳統、文本互涉與文化政治》(2021)。 ✨ 楊小濱老師:曾任密西西比大學教授,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曾任台灣《現代詩》特約主編及《傾向》文學人文季刊特約策劃。近年分別在北京、台北舉辦個展《後攝影主義:塗抹與蹤跡》,在上海舉辦《抽象詩派藝術展》。著有詩集《穿越陽光地帶》(1994)、《歷史與修辭》(1999)、《中國後現代:先鋒小說中的精神創傷與反諷》(2010)。 BGM featuring. DUST SOUNDS(http://dust-sounds.com) Moshi Moshi Library─ 於Library 3.0的宇宙中,與我們一同探索圖書館的百萬種可能性 🤙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shi Moshi Library x 腦科學研究中心 = 腦補:輕鬆聊腦科學 🤟 第二集,我們再次邀請到國立清華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江安世教授,解惑觀眾們對「教育」這個命題,所提出的相關提問。 延續第一集江教授談及「教育5.0」時,所提及的世紀大對決:「獎勵 VS 處罰,究竟哪個選項能夠讓孩子們學得好?」、以及什麼是 #隧道效應;第二集裏頭,江老師將親自為以下問題,以腦科學入藥: 👉 捨不得讓小孩犯錯,反而阻擋了小孩創新的機會? 👉 來點大家以為是缺點的、「適當的調味」,反而將能夠成為腦袋進步的動力? 👉腦袋的矛盾性質是什麼? 👉 究竟我們該如何在培養同學/孩子們的核心技能的同時,也保留獨立發展與探索的空間 第二集的【腦補】,將提供您一帖如何拿捏好箇中平衡的處方籤,解決您的上述焦慮。歡迎與我們一起,跟隨著江安世教授的分享,一同探索教育與腦科學交織的可能性。 讓「腦補」成為大腦的養分,解惑您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 🧠 ✨ BGM featuring. Night in Veni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2ZZ3Sdec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啊~ 追追追 追著你的心 追著你的人 追著你的情 追著你的無講理" 這句在你腦中是不是有聲音?是的沒錯,它就是一下前奏就知道,全台灣無人不曉的〈追追追〉! 【彼个時陣,咱三个】第二集中,我們邀請到寫下〈流浪到淡水〉、〈追追追〉等多首熱門歌曲的民謠大師 陳明章 ,還有第一集的重磅來賓─陳萬益教授來與我們一起對談,來與我們忠實呈現他的年代、他的創作歷程。 👉 「阿章師」是誰? 陳明章老師,又或者是現在大多數人稱作的「台灣民謠大師阿章師」─ 阿章師以月琴彈奏,為台灣音樂譜出一條以在地為本、刻劃本土各處之美的路;在那個台語歌被禁止傳唱的年代,他勇敢的堅持台語歌創作,唱出市井小民的心聲。而除了走遍台灣各地接觸不同地區的傳統民謠外,阿章師也熟悉台灣各部落的和聲理論,再融合阿章師出身地─北投特有的那卡西文化,使阿章師透過自己打造的「台灣明琴」,為「伊」─ 台灣這塊土地 ─ 唱出每首獻給「咱的寶貝」、無可取代的情歌。 👉 阿章師的月琴演奏之路 阿章師原先是學習吉他,但為什麼最後成為了一位月琴演奏者呢?阿章師於節目中用生動的講唱方式,說明了他認為西方樂器「演奏不出台灣歌曲的溫度」,所以阿章師費盡了好幾十年的時間,苦心琢磨怎樣是最適合奏出屬於這塊土地的樸實音色,也從此踏上了彈奏月琴之路;而在阿章師學習了不同領域的音樂原理後,也傾盡心力製作了特別的「台灣明琴」,並在節目中以彈奏搭佐講唱方式,訴說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無限熱情,以及他一路上所信仰、悟出的獨特音樂美學。 👀 注意👀 由於採訪當日正逢陳明章二音和弦系列【月光暝──聽・土地故事】校園講唱會結束的時刻,整個採訪中,明章師也選擇以「講唱」的方式,與我們分享他的創作歷程以及台灣音樂的樣態,故在此以一刀未剪原音方式,呈現明章師最率真的一面。 節目中多少有些雜音,但絕對不影響整場分享的精采程度。現在,就讓我們攜手進入明章師的世界吧! 👉 本集節目限定「拼迸包」抽獎資訊,詳情請見粉絲專頁貼文留言處 ✨ 本集節目特別感謝【陳明章音樂】 BGM featuring. DUST SOUNDS(http://dust-sounds.com) Moshi Moshi Library─ 於Library 3.0的宇宙中,與我們一同探索圖書館的百萬種可能性 🤙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shi Moshi Library x 腦科學研究中心 = 腦補:輕鬆聊腦科學 🤟 第一集,我們邀請到國立清華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江安世教授,一同來談談許多人關心的議題:「教育」。 透過這趟旅程,江安世教授將帶我們以人類的發展歷史作為經緯,從教育1.0談起,一直走到近代未來的趨勢─「教育5.0」;到底什麼是「教育5.0」、未來的教育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節目中,老師提到了一個關鍵字:「隧道效應」,關注教育的聽眾們千萬別錯過這個key word! 歡迎與我們一起,跟隨著江安世教授在腦科學研究路程上的腳步,一同探索教育與腦科學交織的可能性。 讓「腦補」成為大腦的養分,解惑您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 🧠 ✨ BGM featuring. Night in Veni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2ZZ3Sdeco)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清華大學圖書館透過Moshi Moshi Library計畫,揪你/妳一同穿越時空,探索不同領域的秘密:這一次,我們邀請到清華台文所榮譽退休教授─陳萬益教授擔任本次的「導遊」,帶領我們回到1970年代,來聊聊1970年代的音樂~ 2021年是個自由猶如空氣一般稀鬆平常的年代,但在1970年代100趴的言論自由卻是想都別想?!你是否知道1970年代流行的音樂、到現在是否還有印象?你是否知道1970年代唱自己的歌很難、甚至會被禁?透過陳萬益教授的分享,我們將了解為何1970年代是80-90 年代台灣樂壇發展的重要指標。 ✨ 本集節目所使用樂曲,特別感謝【野火樂集】授權播出 BGM featuring. DUST SOUNDS(http://dust-sounds.com) Moshi Moshi Library─ 於Library 3.0的宇宙中,與我們一同探索圖書館的百萬種可能性 🤙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shi Moshi Library【EP0】 Moshi Moshi? Library! 歡迎與我們一同探索圖書館的一百萬種可能性🤙 BGM featuring. DUST SOUNDS(http://dust-sounds.co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