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WuSa療心室
WuSa療心室
Claim Ownership

WuSa療心室

Author: Wu心 & Sasha

Subscribed: 3Played: 15
Share

Description

哈囉,大家好!我們是WuSa療心室。
 
此系列節目是由Wu心理師,與Sasha身心靈老師共同錄製推出,希望用最輕鬆、淺白的方式,讓大家知曉生活當中大大小小的心理趣事。
13 Episodes
Reverse
如果,你的人生還有重來一次的機會,你想怎麽做?是避免遺憾再次上演?還是徹底改寫劇本? 日劇『重啟人生』描繪的是女主角因意外死亡後,為避免成為其他物種而決定重啟下一輪的人生。再多活一次,得來不易的機會讓她想要為自己多累積陰德,好讓她下次得以有投胎成為人的機會。 當對人生哀嘆,覺得痛苦時,或許你也想要重來一次,修正當初所造成的「錯誤」,好讓人生得以完整及完美。看完這部影劇,值得我們去思考人生,甚至面對「死亡」這個議題時,可以去思考自己該用何種態度面對。 這集,希望藉由Wu心,與莎夏分享各自人生與實務工作經驗,一起引發對生命的探索與理解,亦希望可以從中獲得新的啟發!
《媽的多重宇宙》這部電影,絕對是這次奧斯卡最佳贏家。 身於西方國家亞裔家庭的秀蓮,感受到了生活當中的無奈,在困窘的日常生活裏出現了意外的奇幻旅程。 電影裏的宇宙搖、貝果和眼睛的劇情設定,是這部電影的最大重點。促使我們思索現在的生活,視見大部分人不忍直視的反面能量。 人性、理想、困窘、無奈、黑暗、失落,都在這部片裏展現了出來。 這部片勾起了你/妳什麼共鳴呢?和我們分享吧!
一時不爽,感到權益受損,就直接po到網路上,似乎能得到即時的反饋,能瞭解誰和自己一起站隊,誰是敵人。 有些網路聲量者,也透過社群化的力量,從而受益;另外,也能對某些議題發聲,使大眾關注某種議題。 網路可以快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私領域社群化,卻也造就了許多衍生性問題。我們,該如何去拿捏此界線呢?
你會不會覺得,總有些在與人交談的記憶中,會出現「我就是跟你實話實說啊」、「這樣才是對的好嘛!」、「本來就是這樣。」的言語。 此集,與你討論"爭輸贏"的心理歷程,到底為什麼會變成如此呢? 當你也陷入爭輸贏的情境,該如何自處呢?
你是否覺得近年的農曆新年,沒有過往那麼具有年味?包含許多的節日,似乎也讓人感到缺少了什麼…… 這集,想和大家談談「儀式感」這件事,對我們心理意義的影響是什麼?儀式感行為真的如此重要嗎? 然而,在這次的農曆新年,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呢?
怎麼去調節自我情緒?需先從"自我覺察"開始。 其實,我們的思考都是經過學習包裝的。甚至情緒也是包裝過的,我們將被包裝過後的「情緒」稱為次級情緒,它的功用是為了保護自己,以及在情境中表達出適應性的行為;但過多的僵化使用,反而會漸漸遠離自我真實,壓抑自我。 所以讓我們一起試試看,試著用這集所分享的方法,來探究個人行為背後動機,與真實情緒吧!
許多人總是身體出現巨大了疼痛,才發現是自我壓力過載;或是,發現自己有極度明顯的情緒低落、極度焦慮,才會連結到可能是心理調適出現了問題。 "亞健康狀態"其實在醫學上無明確的定義,但大概意旨為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是身心症的潛在危險群。然而,如何做到完善的心理預防,一直是助人工作者想達成的目標。 但是,為什麼即使近來社會的心衛意識已經增加,個人還是容易忽視自我情緒調節,而延誤自助與求助呢?
你一定遭遇過類似的情境,在你想分享自身遭遇的酸甜苦辣時… 「拜託這個有什麼,我以前就這樣過來的呀!你有什麼好抱怨的!?」用"當年勇"來數落你的無能。 又再者別人向你吐苦水,你想安慰… 「你又不是我,怎麼會瞭解我,你講那什麼話!?」你想當拯救者卻變成加害者。 為何會出現這種攻擊性的拒絕式回應呢?其實,這來自我們的心理防衛機制。然而,這樣的舉動,卻是關係毀壞的開始…… #Wu心理師 #Sasha療癒師 #WuSa療心室
後疫情時代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安靜離職” (Quiet Quitting) 。意指仍然在職的狀態下,卻僅完成工作最低需求,不多不少剛剛好的態度,將注意力從全然放在工作上,轉換到除了工作之外的更多事情中。 疫情的發生,讓大家對於生命事件的先後順序,與時間配比有所調整;打破以往的慣性,開始轉向尋求更多能夠產生滿足感的事物中。漸漸發現自己並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但卻無法找到真正的熱情在哪?造就了”吃碗內,看碗外”的矛盾心態。 究竟要如何找到真正的熱情,辨別內外在動機及酬賞,並可以持之以恆地歡喜做下去呢?歡迎一起收聽這集的WuSa聊心室,來探討覺察自我!
奇怪,到底有什麼好比?但就好想爭個輸贏,但是比來比去,真的有贏嗎? 自己比完還不夠,連小孩也要拿來比!「比較心態」的背後動機到底是什麼?當父母拿小孩去比的時候,小孩的反應又是什麼呢? 「比較」是人的天性,無法避免。透過比較,我們可以瞭解自我位置、建立自我認同。試著擁抱健康的比較心態,塑造正向循環! #Wu心理師 #Sasha身心靈老師
「妳想要的 我卻不能夠給妳我全部 我能給的 卻又不是妳想要擁有的」-我們曾經這樣唱著。 過去,我們認為給予別人自己最好的,即是愛與尊重。 若給對了,會讓人感到幸福;若給錯了,則會讓人感到負擔與沉重。 現在,則強調給他人真正想要與需要的,才是真愛! 卻又產生了新的問題,他要的,我卻給不了!? 而陷入一個不斷索求,一個不斷過度付出的負向關係中。 過度付出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常來自自覺不夠、我不夠好,試圖用給予這件事,來證明自我價值。但往往還未達可證明自我時,自我早已被掏空。 練習停止過度付出,給予自己能給的,當他人向你索求時,也練習說:「不!!!」,來建立界線,及健康的自我認同。 #Wu心理師 #Sasha身心靈導師 #Wu心文章 你是,「施」比受更有福?還是,「失」比受更有福?:https://vocus.cc/article/6024ec4afd89780001d11869
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那種說話反覆,總是拿不定主意的人? 「隨便啦…」、「可是…」、「啊,我只是說說,看你啦!」、「嗯,就決定這樣好了,啊不,還是你決定吧」、「我不重要,你決定吧!」。 一開始,你會覺得他好像是尊重你,邀請你做決定,但後來發現,他似乎是故意地將選擇權交到你手上,而後又在旁邊發牢騷。讓你煩躁不已,此時心中就會冒出一句話:「你到底是要怎樣!?」。 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往往來自我們文化中的慣性"討好"。為了討好他人,而隱藏自己的需求。但又會有意無意地將自我的需求以"迂迴"的方式表達,結果造成一個人很委屈,而另外一個則感到很厭煩,同時又有罪惡感的情境中。 那該怎麼辦呢!?
你/妳身邊的朋友,或是認識的人,有總是說:「不知道。」,讓人很難聊的人嗎?或許,他真的不是故意想句點你的,而是真的無法把話題延續下去。 此集談到了「述情障礙」(Alexithymia)這個名詞。擁有這類特質的人,可能對於認識、表達情緒上,不是像常人那麼地容易,而往往造成情緒壓力過度累積。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