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誰來句點愛麗絲
誰來句點愛麗絲

誰來句點愛麗絲

Author: Alice Yeh

Subscribed: 208Played: 1,992
Share

Description

從小就被朋友笑稱是無法句點的女人,不只天南地北的話題都能聊,還聊到下巴脫臼兩次!

會做這個節目,是看到愈來愈多人有知識焦慮的困擾,偏偏時間不夠用、荷包不夠深,因此萌生了替知識「發聲」的想法。

每兩個禮拜,我會用一次 8 分鐘左右的時間,帶你探索職場、時事分析、人際溝通、投資理財等多樣知識內容,讓你隨時都能在這「聽到」新知、「學到」各行精髓。

這些多元主題,除了是結合自己過去採訪各領域職人的對談經驗,還包含本身愛書成痴的心得集錦。

最後最後,如果你喜歡這個節目,可以留下你寶貴的評價,或 FB、IG 搜尋 🔍 誰來句點愛麗絲,歡迎許願想聽的內容,隨時 On Air!
(抱歉家有喪事,暫時停更到 2021 年 1 月,會整理好自己再跟大家敘舊)

FB:https://www.facebook.com/aliceyeh.audio/
IG:https://www.instagram.com/alice.podcas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59 Episodes
Reverse
黃鴻升(小鬼)驟逝後,無論是他最後的貼文,還是他身邊至親、摯友們的動態底下,都湧進了許多粉絲、網友的慰問跟不捨之情,有些留言與分享令人動容,有些評論則讓人感到氣憤。 這讓我忍不住去想,當憾事發生時,有多少人是真正的難過,想為他身旁留下來的親友跟摯愛加油打氣,又有多少人只是出於好奇,才投以極大關注。 老實講,我看到新聞當下,也感到震撼又難過,只不過我畢竟是個外人、一介草民,即使這幾天對小鬼有了許多新認識,對於他離世的不捨及嘆息也不至於到社群上分享,而此篇文章也不會著墨太多這部分。 我只是再次深刻感受到,社群跟綜藝娛樂的發展,的確已把明星跟粉絲的距離拉得異常靠近、如同朋友般緊密,對於「螢幕上熟悉的人」離去,難免情緒大受影響。 但除此之外,我覺得人們在面對自己或他人遭遇意外、陷入傷痛時,表現出的行為跟心態也相當值得探討。 沒事別問「你怎麼了」「你還好嗎」,除非做好徹夜陪聊準備 你認為自己多數時候,是在「同理」,還是「同情」他人呢? 為了幫助你判斷,首先你要知道,同情是「覺得你可憐」,同理是「跟你一起感到難過」。 所以照理說,你準備好要去「同理」一個人時,需要拿出很大的勇氣,不只是對同一件事「一起」感到難受,可能還會需要揭開自己的傷疤,只為了安慰一個受傷的靈魂。 也因為如此,每當我想關心表現出極大傷痛、絕望的人,我都會非常小心翼翼地,在送出訊息或開口前,反覆檢視自己即將說出口的話是否得宜。 但許多人卻總是可以把「你怎麼了」「還好嗎」掛在嘴邊,我認為這是相當不負責任的行為,甚至誤解了「表達關心」的美意。 先了解自身狀態,再釋出力所能及的關懷 進到正題前,我想先撇除一個不健康的社群現象,就是有些人動不動就會發全黑文討拍,想博取關注的刷存在感行為,這對我來說,並不在需要好好關心的討論範圍。 那要怎麼判斷呢?我認為這種類型的人基本上可以從幾個跡象判斷,例如發厭世文的頻率很高,而且通常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或抱怨,或是已經屢試不爽,願意針對對方的艱難處境給予協助跟陪伴,但對方明顯只是享受「獲得關注」的感受,不斷重蹈覆徹、講著重複的煩惱又不聽勸。 那麼,如果是真的看起來不太好、狀態很差的朋友,該怎麼發自內心給予關懷跟「同理」才正確呢? 一、不要以「關懷」之名,行「好奇」之實 好奇別人發生什麼事是人之常情,但很多人就因為「好奇」,問到想知道的就轉身離開,這對於當事人來說,就像在傷口上灑鹽一樣讓人心寒。 例如在事發當下瘋狂私訊問你,稱兄道弟地想了解你好不好、有沒有需要幫忙,結果告知詳情後,換來的是「真假啊」「欸你好慘喔」「蛤天哪好嚴重,幫 QQ」等回應,接著對話就開始出現時差,不再特別釋出想多聊的意願,甚至話題就乾在那無法延續,也不會裝個樣子,隔幾天再問候一下。 當然,上述回應可能正是很多人想表達同情對方、釋出自己也有共感的正常發揮,並沒有惡意,但我自己不太敢這樣,也不太能理解草率發問、隨性回應的心態,因為我相信多數人希望的是「獲得理解」,而不是「被同情」。 如果可以的話,我也想邀請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平時幫自己多設一道關卡,假如你發現自己會不小心以「關懷」之名,行「好奇」之實,不如收起想丟出問句的衝動,僅在限時動態回個表情符號給對方,送上一些加油打氣的溫暖文字就好吧! 因為哪怕那是名為「好奇」的關懷,我都期待我們能有的是「一起感到難受」的同理心,而不是濫發憐憫的同情心。 畢竟,如果執意關心反而會造成對方壓力或有可能演變成傷害,那麼不如不說,給對方多點空間消化情緒,也給自己一次從旁守候的耐心練習。 二、釐清自己是否為合適的傾訴對象 當然,關心是很即時展現的行為,可能是我易感又想得多,平時還會多幫自己設定一個檢核點——思考「我適合當他的傾訴對象嗎?」 畢竟我不是完人,更不會通靈,有時還是對方身邊最熟悉狀況的人出馬,才能真正幫上忙,也較能給予全面且正確的安慰跟協助,此時不要自不量力介入才是上策。 當然,自己適合介入與否及多寡,終究還是對方說了算,如果對方主動釋出想深談的意願,我通常還是會二話不說放下手邊的事,就算聽對方徹夜哭訴也無妨。雖然我話很多,但這種時候就是盡可能地傾聽,唯有在充分理解對方的處境和感受後,才會進一步展開比較多的討論。 或許聽起來有點雞婆,但如果我沒辦法確保這位狀況不好的朋友,能有更合適、更親近的人可以解憂、分擔情緒,我在時間跟自身狀態允許下,仍會盡我所能給予陪伴跟必要協助。 三、判斷自身狀態能否接住他人的悲傷、負面情緒 另外,我可以理解有些人會不小心把他人痛苦接好接滿、想一起承擔的心理,我以前也是這樣,有時朋友都會調侃我充分發揮了「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博愛精神,但這在你的身心狀態都很好、日子過得很順遂時當然不成問題,但如果你發現自己當下狀態已無法承受過多的悲傷,就不要勉強自己栽進更多負面情緒的漩渦裡。 有時候,默默地、遠遠地守候對方,同時努力面對自己的課題,反而是最剛好的問候。 這個體悟並沒有出現很久,時間倒轉回 2018 年,可能就像大家咒罵的 2020 年那麼討人厭,我在極短的時間內,相繼收到了 3 個朋友驟逝的消息,那種失眠時一定找得到對方、前一天可能都還在開彼此玩笑,隔天卻再也收不到回應的震撼,實在太難熬。 我深刻記得其中一次收到通知時,才剛抵達一個開幕記者會現場,但看完朋友捎來的訊息後,我的時間就像單方面靜止一般,明明本來是在等待活動開始,再回神時早已準備散場,就算努力壓抑想哭的衝動,一踏出公司、卸下緊繃的情緒時,瞬間悲從中來的哀慟感,不僅會讓人活得時空錯亂,還會哭到看不見眼前的路,連路人都莫名上前塞衛生紙給我。 當時,因為其中一個過世的朋友不在台灣,只能託當地的共同朋友代為上香慰問,稍微還可以抗拒接受一個人離開的真實感。另外兩個朋友的告別式,我至今睡前閉上眼,時不時都還會想起瞻仰他們遺容的畫面,見了再也不能回頭的「最後一面」,對我內心產生的衝擊之大,讓我一度無法接受,為什麼好不容易見到面了,卻是在宣告著真正失去了對方。 那時候,跟著朋友的家人在靈堂守著,也曾在過了好一段時間,一起驅車上山和已逝的朋友說說話,但在這過程中,我愈來愈感受到自己的陪伴非常渺小,不只是自己的悲傷根本不及這些多年摯友、至親千萬分之一,還包含著自己的失控情緒出現平緩趨勢時,朋友身邊留下來的家人、另一半卻反而是在忙完告別式,藉口忙碌的重心不再時,痛苦才會開始放肆地無限蔓延。 我其實不會一直過問他們好不好,因為我很清楚知道,光是自己狀態不好的那段時間,別人無心的一句問候,都會讓我被迫再次想起痛苦的片段。也或許就是所謂的玻璃心,真的一擊就碎。 但就更遑論那種狀態下的自己,並沒有能力去接收身邊其他人因為生活、工作瓶頸,試圖對你傾倒的負能量。我能做的,就是向對方坦承自己的狀況並不好、沒能分擔他的煩惱,期許我們各自都能找到自我療傷的解藥。 不要總是裝作自己很堅強,勇敢揭露自己的脆弱,也是跟自己和解、放過自己的一帖良藥。 但無論如何,我還是會讓可能需要我的人知道,當他們陷入走不出來的低潮、狀態很差或發生意外時,我會出現在他們身邊。 其實,我的閨蜜也有過很溫暖的舉動,他們曾在我選擇消失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時,每天定時打一通電話來,也都透過訊息讓我知道「我可以不接,等想說話再接」,雖然過了好幾天才決定接起電話,但那種知道有人會陪你走過的安心感,甚至不用說上話,就足以讓人覺得獲得安慰跟支持。 別期待傷痛者該扮演的角色,更不該預設對方該展現的情緒 最後,我只想再分享一件事,就是要懂得尊重每個人面對悲傷跟難關的方式,不要期待他們該扮演什麼角色,更不該預設對方該展現什麼樣的情緒。 畢竟,社群雖然是一個很容易就能抒發情緒、讓別人知道你想法的平台,但沒有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或發文弔念,不代表他就不會痛、不會難過,單純只是每個人面對傷痛的方式不一樣,有人選擇消失、遠離傷心地,低調處理自己的情緒;有人選擇積極回顧過往瑣事和大家分享;有人選擇繼續堅守工作崗位,不展現任何異常狀況,讓一切就像沒發生過,但可能在背地裡暗自神傷。 就像《木曜 4 超玩》製作人陳百祥跟邰智源說的,不要期待著做娛樂綜藝的人展現敬業的精神、努力帶給觀眾歡樂,又希望他們因為經歷悲痛而演出失常。 我們的日常也是如此,若能想方設法不讓情緒主導行為,不讓猝不及防的意外影響工作,就是一種專業、敬業的表現,值得肯定跟尊敬。 至於遭遇天大的難關跟悲痛時,沒有任何人可以干涉或決定你要如何面對,只是如果你願意講出來,相信會有對的人願意傾聽;如果你選擇獨自走過,相信一樣會被理解,而且會有人用各種形式,陪伴你度過這難關。 https://pay.firstory.me/user/aliceyeh-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e9rsjp6rk50838yiul04vd?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一集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要怎麼把學英文這件聽起來很無聊的事情變有趣,我為此特別跑去詢問了在 ptt 上大獲網友好評的多益名師 Jumbo,我覺得Jumbo 之所以這麼了解學生學英文的痛苦跟挫折,是因為他曾經有過比一般人都更曲折的經歷。 他跟我們分享,他在學生時期,不只是「一時」愛玩,是叛逆了10年,10年都沒有讀書,每天跑夜店到最後還當起DJ。 那他談到怎麼會願意重新拿書來看,變成多益滿分保持人跟補教名師? 他說他找到的方法,就是聽英文歌。 不過,延續多益名師Jumbo聊到他透過「聽流行歌」逐漸養成對英文的興趣,今天節目中想進一步跟大家討論的是「如何聽英文」這件事,畢竟很多人一定有個困擾,就是明明已經找到自己不會排斥英文的情境,例如上網聽Ted Talks或是在Netflix看美劇,但卻不知道,該怎麼「聽」,才是正確、有效的做法? 其實,只要記住3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除了聽,更要動口 因為既然是「聽」,你可能覺得狂聽 猛聽、用力聽就對了,但更重要的關鍵其實是嘴巴跟著唸。 背後的道理其實很好理解,因為不管是哪國語言,依據不同的語調、輕重音等等表達方式,會呈現不同的情緒起伏、傳達不一樣的訊息。 套句俗話常講,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你只有一直聽,沒有真正嘗試親自念出來,其實效果就會很差,說不定你還會發現你在聽的時候,常常還會不小心依賴字幕,根本沒聽進去多少。 那要怎麼做呢?最徹底的做法就是逐句跟讀、但它麻煩的點是你可能要一直按暫停,可能會破壞看劇或聽歌的興致,不過對一般人而言比較能接受的做法 應該是跟唱或同步跟讀,不然就是整段聽完再自己念整段。 無論你選的是哪一種 重點是等到對內容開始熟悉後,你要記得試著連同語氣、情緒都模仿進去,一開始可能會覺得彆扭覺得這樣很浮誇,但別忘了! 想學好英文,絕不是把他們『背』下來、『唸』出來,而是要『演』出來,讓自己能像個母語人士一樣自然。 第二個原則:不要手動調整語速 現在各種播放軟體的功能都很齊全,可以根據每個人不同需求做調整,例如一發現影片中的對話速度太快時,你可能會習慣調整語速、放慢來聽,但Jumbo提醒,即使在正常速度的情況下,程度好的人即使覺得有點快,可能重複聽3~5次也就適應了,差一點的可能聽10次,不過終究會跟上說話節奏,這時候你會逐漸發現對方講話變慢、內容變得好懂。 所以再強調一次,不是你手動去調語速快慢,而是要讓耳朵主動跟上對方的講話速度。 第三個原則:放下短期見效的期待 我想,有很多人學英文是為了考多益、托福、雅思,可是這過程中一切的努力跟考試突飛猛進,其實不能直接畫上等號,畢竟語言學習是長久的過程, 你不可能只看兩、三個月就要求馬上反映在特定的結果,更何況很多進步並不能單純從數據或量化的指標來看,就像你開始敢跟外國人開口說話,這不代表是口說變好或英文能力大躍進,純粹是你心態進步了。 所以簡單來說 成績或證書或許的確能讓你獲得成就感和他人的肯定,但考試說穿了 只是讓學英文的附加價值提高,保持和英文的持續接觸,才是學好英文的長久之計。 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邊,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內容,記得按下訂閱關注我。 如果你喜歡這個節目,可以留下你寶貴的評價,或 FB、IG 搜尋「誰來句點愛麗絲」,歡迎許願想聽的內容,隨時 On Air! 之後還有更多有趣的觀察和新知要和大家分享喔! 誰來句點愛麗絲,我們下次見! https://pay.firstory.me/user/aliceyeh-podcas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到目前為止,關於聊天提到的情境都還算和平,但天底下哪有這麼好的事情,總會有聊天聊到上火的時候吧? 所以今天,就要來跟大家聊聊,遇到衝突時,該怎麼說話? 我先丟出一個情境好了,假設你現在是跟朋友合租,在有室友的情況下,應該少不了生活習慣的磨合吧? 我就遇過朋友跟我抱怨,他和室友的習慣跟作息差異很大,一個是早睡早起,一個是晚睡就算了,還常常大半夜突然音樂開很大聲或打電動,不然就是很晚才洗澡、洗衣服,一直有機器運轉的聲音干擾。 可想而知,這兩個人住在同個屋簷下,可以說是劍拔弩張,像我朋友接近忍無可忍的程度,應該就是再多抓到一件看不順眼的小事,就足夠大動肝火。 但從我這朋友的角度來看,他大概不只是很不滿那位室友的生活作息,也有點隱含著他覺得對方懶散,而且不懂尊重別人的負面觀感。 有趣的事情就來啦!很有可能,那位當事人真實的版本是,「我就是白天工作壓力太大,又忙到很晚才下班,才會需要在大半夜紓壓放鬆一下,而且也正是因為都很晚才回家,早上又都要趕著去上班,才會不得不大半夜的時候做家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一開始,我先分享幾個社交倦怠出現的徵兆,大家可以評估看看有沒有符合你現在的狀態: 徵兆 1:不想講電話,也不想回訊息 如果一有訊息跳出來,你就會覺得很煩、很焦躁,只想趕快把通知關掉,按靜音,誰也不想理。 徵兆 2:拼命找藉口,能不去就不去 明明時間可以配合,但開始想找藉口不去參加聚會,例如你可能會說「家裡有事」「剛好預約要看醫生」「明天工作要很早開工,需要早點回家,這次就先 pass」。 徵兆 3:置身聚會現場,人在心不在 雖然乖乖地赴約了,但整場都心不在焉,可能還會開始神遊,思考著「我到底是誰?」「我為什麼出現在這?」這種哲學問題。 不然就是單純只有靜靜地聽別人在說什麼,但完全懶得加入話題,再嚴重一點的人,可能會想盡辦法用「有重要電話打來」「要去上廁所」之類的理由暫時離開一下現場,讓自己有機會遠離人群休息一下。 剛剛這些,都只是簡單舉例,畢竟,每個人的感受和反應都不同,但關於社交倦怠,倒是可以跟大家分享一個很有趣的理論,就是英國著名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在 1990 年代提出的鄧巴數(Dunbar's number),也被稱為 150 定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一集說好要進一步跟大家分享,平常聊天的時候,怎麼樣說話才不容易得罪人! 在這邊就想先問問大家,有沒有遇過有些人講話就是很討人厭,好像全世界都欠他一樣?還有一種人是常常展現出「得理不饒人」的態度,跟這種人講話會覺得壓力很大、不舒服。 但不管有意無意,會在談話之中得罪人的狀況,其實可以從心理學角度來解釋,基本上可以分成 3 種表達錯誤: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一集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職場上好聚好散的說話藝術」。 為什麼會開這個題呢?是因為我最近發現身邊好幾個朋友開始騎驢找馬,想要換工作,不過,每個人考量的點不一樣,有些人是在職場受了委屈,做得不開心想離職;有些人是想趁年輕,多嘗試看看各種新挑戰,當然,也有人單純是覺得薪水太少,想尋覓看看有沒有薪資福利更好的工作。 但我在跟他們閒聊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就是當他們選擇掏心掏肺的和主管、大老闆分享內心話,可是不見得可以獲得支持跟諒解,甚至還可能被誤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你擁有工作 IQ 嗎?就我過去採訪上百個傑出工作者和中高階經理人的經驗,我發現很多人在言談之中散發出的討喜特質,很多時候真的無關智商,而是工作 IQ,也就是你會不會做人! 換句話說,你心目中職場菁英的美好形象,跟一般工作者,很可能只有一線之隔。 所以,就算你現在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基層員工,也不要氣餒,因為你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展現出來的態度,都可能幫你帶來新的機會,說不定,有些人就是在平常的這些小細節中,累積對你的觀察,最終成為幫你開創理想職涯的貴人。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比起批評,大多數人應該都同意,表達讚美、誇獎一個人應該超容易吧, 但是,重點不是你覺得簡不簡單,而是對方的感受好不好,到底是因此覺得開心到不行,還是覺得你是老油條,根本不是發自內心? 所以今天,就要來傳授大家,稱讚別人的正確方式,我覺得主要可以歸納成四個方法: 1.誇獎「人」,而不是「事情」或「物品」 我舉個例好了,如果你今天覺得朋友的裙子很好看,比起講「你這件裙子很好看欸」,更能讓人開心的方式,是跟對方說「哇這件裙子穿在你身上很好看!很適合你!」 把聚焦的重點從事情或物品,本身轉移到對方這個「人」身上,才更能有情感連結,讓對方覺得,你看在眼裡的,是衣服穿在他身上的樣子,而不單純只是衣服本身而已。光是這個說話的小細節,聽者的感受就會差很多,也會影響到你們雙方後續交流能不能聊得更愉快。 2.聚焦在對方帶給你的正面感受,不要過度誇飾跟吹捧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是「冒牌者症候群」,指的是有些人明明是靠自己的努力得來的成就、換來的好成績,但卻常常會出現自卑跟自我懷疑心理,覺得自己並非實至名歸,有時認為自己只是僥倖、運氣好,有時則會認為自己像是個冒牌者,這些功勞不該歸功給自己,也不該被表揚,深怕大家發現自己根本沒那麼厲害。 這種狀況特別容易出現在女生身上,不過其實這不分性別,一般人多多少少也會出現這樣的心理。但是,既然這是已知事實,要怎麼照顧到這樣的心理呢? 其實,你只要在誇獎時記住,絕對不要浮誇!畢竟,誇獎要能讓對方接受,才有意義。建議大家可以試著從「對方對你產生的正面影響」下手。 例如,與其講「你唱歌真的太厲害太好聽,可以出道了!」不如換個方式說,「你先前唱了徐佳瑩的『調色盤』那首歌,很安慰當時低潮的我,覺得你的聲音很有力量跟溫度。」 通常,當你分享的是你自身真實的感受,對方不太可能會覺得「這不是真的」「我沒那麼好」「我不配這樣的稱讚」,比較容易開心接受這樣的肯定。 3.加入細節說明跟具體形容,讓讚美更明確、真誠 無論你要稱讚的是人還是事情還是物品,要確保自己講出來的讚美,是具體而且真誠的評論。 像是大家中午在吃飯時,你看到同事帶了他自己做的便當,比起只是說「看起來很好吃欸」,你其實可以更進一步說「你的魚也煎的太美了吧,怎麼可以這麼均勻呈現剛剛好的金黃色,而且完全沒有焦黑的地方,可以教我怎麼做嗎?」 像這樣具體的說明,可以讓人感受到你是用心觀察後,才說出來的真心話,而不只是隨口說說的客套話,那你在對方心裡自然就會被大加分。 4.在讚美完對方後丟出問題,讓對方有話可接 最後,加碼送大家一個延續話題的小撇步,就是在讚美完一個人後,不要乾在那,而是可以主動丟出一個問題,讓對方有球可以接。 例如,「欸這隻手錶戴在你手上很好看耶,是新的嗎,讓對方可以藉由回覆你提出的問題,一併回應他獲得的肯定,這樣才有機會讓話題很自然地繼續接下去。 假如你只有講「欸你手錶很好看!」好死不死,對方又沒反應或根本不領情,那雙方都都沒話接的情況下,就會陷入一陣尷尬。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今天帶大家轉換一下身分,談談公司的 HR(人資)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教育訓練。 假如你是一般基層工作者,不知道有沒有經歷過,看到人資 booking 你的時間,說要上課,強化你的工作技能,第一時間腦中只想翻白眼覺得浪費時間的行為又來了,因為人資根本不懂你的需求,上了課也沒用,把時間省下來讓你好好工作還實在一點。 或是你位階比較高,是比較資深的員工甚至是團隊中的小主管,那你可能不是聽課者,是被人資邀請成為授課者的人,心裡可能更不是滋味,覺得要處理的事情、要做的決策已經夠多夠心煩了,還又多加一個大家好像都不是很喜歡、也不期待的任務給我,是瘋了嗎? 我得誠實說,我自己身為廣大基層員工的一份子,真的很常聽到諸如此類的抱怨。 但以前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為何公司明明是替自己著想才做了這些規劃,但感受會這麼差,後來我剛好是在看管理雜誌《Chief Learning Officer》探討到這個現象,才終於解惑。 原來,透過觀察身邊同事每次聽到要進行教育訓練的反應,你大概可以從多數人的表情是開心、期待,還是面露沮喪、百般不願意,來判斷人資到底做得成不成功。 通常,如果偏向我剛提到的不開心、覺得煩、不想上課這樣的負面情緒,其實很可能是因為人資忽視了「時間的機會成本」。 因為今天人資特地邀請資深員工擔任講師,分享工作方法或管理心得,這其實意味著他為了幫助同事成長,不只要犧牲自己寶貴的工作時間上課,還要花額外的時間準備課程內容;那對於來上課的員工,可能也因為抱持著「課程內容不是我想聽的」消極心態,只覺得會耽誤到工作進度。 可是,當人資或企業主不懂得換位思考,忽視了「時間」是有機會成本,就會導致提供學習機會的善意,被視為打斷工作的無禮行為,不僅員工不想參加,連部門主管都不支持。 那怎麼做會比較好呢? 首先這非常仰賴雙向溝通,因為一個成功的教育訓練,是要讓員工知道你不會浪費他們時間,而他們的上司則需要看到,讓部屬去上課的好處大過他們這段時間無法工作的代價。 這其實很考驗人資事前的溝通及觀察能力,人資除了透過問卷調查彙整各方意見、實際工作瓶頸之外,他要進一步釐清員工對於專業知識、能力等方面的需求外,也要讓資深員工及主管充分了解這樣的課程未來可以減輕他們日後多少管理功夫、省去多少次反覆提醒的機會,甚至能提早培養組織面對未來市場競爭所需要得技能,這樣才能讓課程對症下藥,發揮最大綜效。 所以簡單來說就是,要讓所有付出者看到未來的價值,理解這是暫時的善意打擾。 另一方面,如果想要增加組織上下的集體參與度,你可以參考星巴克或一些連鎖品牌的做法,他們會用關店的方式來進行內訓,讓每個人都能各司其職地參與培訓,這樣的做法雖然會犧牲當天的營收,但好處是,新進員工可以獲得更全面的指導,資深員工也可以完全放下手邊工作,適時給予一對一教學,那這樣透過現場實際操作傳授實務技巧,效果會更好。 當學習計畫的擬定,可以被理解成是有助於整體工作進行的「善意打擾」,員工才可能心甘情願地把時間交給你安排,即使你不得不打斷他們工作、造成一時的不方便,他們仍願意積極參與。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你會不會常常覺得,開會都是固定那幾個人在發言,尤其是老闆或主管剛講完自己看法的時候,通常會先陷入一陣沉默,接著就會開始出現有人附和老闆的看法,那最終就會在一片祥和之中,慢慢導向愈來愈一致的結論。 可是,你都不會懷疑嗎?難道真的大家都往同個方向想嗎?我可不這麼認為。 這個現象,其實我自己蠻有感觸的,因為我是比較容易緊張的人,在我剛踏入職場的時候,對於在公開場合例如開會站起來發言,尤其是要當眾提出不同觀點甚至不認同的看法時,是會有恐懼的。 為了跨出這一步,我還曾經為了可以在會議中,可以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在事前查找了很多有用資訊,提前把補充資料都準備好,甚至還默默寫了類似講稿的東西,但就因為在會議上,查覺到老闆或其他同事講的意見跟我想得相反,我瞬間打退堂鼓,即使在剛剛的討論過程中還有重要的發現,也決定乾脆不要講了,我很怕我會自討苦吃,所以反而變得比別人都更安靜。 研究發現:社會地位高、有自信的人,發言頻率較高 《破解團體迷思》這本書就有針對這個現象做分析,他們發現,社會地位高或是對自己看法有信心的群體成員,發言的機率會比較高,而地位低的團隊成員,包含教育程度低、甚至光是性別是女性,在團體裡的影響力就明顯比較小,這些無論是頭銜、地位還是背景條件看起來比較弱勢的人,會選擇沉默的主要原因,就是社會壓力。 舉例來說,他們本身已經對自己比較沒有自信了,可能就會想說,如果只有我持反對意見,會不會被討厭?會不會敗壞我的名聲或因此受到懲罰? 這也是為什麼公司或社會上常常會有極少數人知道的隱藏檔案跟祕密,可能很久很久以後才會重見天日,原因就是,握有這些重要而且特殊資訊的人,不願意承擔被人排擠的風險,所以提不起勇氣站出來,揭露這些被視為不討好或可能會危害到自己的資訊。 可是,既然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要怎麼樣才能鼓勵大家發言,擁抱多元觀點,讓每個人獲得的資訊更對稱呢? 如果你現在是基層員工,你可能會覺得,這干我什麼事?但我換個方式說好了,無論你現在身分是主管、領導者還是只是一般工作者,你總有機會要主持會議,或者會因為一場會議的結論,影響到自己專案甚至整個工作的發展吧? 那你就不能不知道,可以幫助資訊被揭露,讓討論更有實質意義和價值的方式,而不是一群人把時間耗在那,開一個注定結論會跟老闆想法看齊的會議。 主管可以發問,但不要急著表態 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反其道而行,盡量讓頭銜高、能力強的人發問、參與討論就好,提醒他們不要急著表態。 畢竟,就像我剛說的,地位更高或能力比較強的人,比較不會受到這種在意他人臉色的社會壓力影響,而且這種人,就算遇到大家意見跟自己相反時,也會因為覺得「我的答案應該才是最重要的吧」這種想法,會非常願意說出來跟大家分享。 所以這種時候,重點就是,要在這群人表態前,先讓另一邊、容易選擇沉默的與會者發言。 那懂得營造氣氛的主管,就會知道,比起得到正確而且有洞見的回應,鼓勵發言、刺激不同看法才是第一優先要做的事。 事前安排暗樁,促進多元觀點發展 所以一個是,主管可以在事前找一個反應比較快的同事當暗樁,負責唱反調,讓他在大家討論方向朝向一致的時候,趕快跳出來提出一個相反的論點,推著大家把反方意見也納入考量,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這時候,主管也不能閒著,要出聲肯定提出相反論點的人,因為有些不敢發表意見的同事,可能就是在觀察,這些抱持反對意見的人,下場是什麼?如果當他發現這樣的行為不會被討厭,反而會獲得讚賞的話,就有機會鼓勵更多人提出自己的想法。 當然,有時候可能你不管怎麼努力,大家就還是死氣沉沉,而且,如果你點名,大家更支支吾吾,不敢發言,那很可能是另一種狀況,就是大家只有私底下或你不在場的時候,會有很多想法甚至激發千奇百怪的點子,但在開會、而且你出現的時候,就會變啞巴。 這可能是他們太怕自己會被針對,或太不確定自己的看法會引發正面還是負面回應,所以像是這種員工在公開場合不想用自己名義發表意見的話,你也可以設計匿名回覆、匿名投票的機制,或刻意不出席 Brainstorming(腦力激盪)的場合,請一位員工代為紀錄跟回報結果,雖然這種做法,事後整理起來比較費工,但至少比較有機會守護住員工真實的聲音。 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邊,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內容,記得按下訂閱關注我,也歡迎留下寶貴的評論,之後還有更多有趣的觀察和新知要跟大家分享喔!誰來句點愛麗絲,我們下次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你會不會常常覺得職場上的溝通,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好不容易 booking 了大家的時間,敲了一個會議,結果把大家找來,好像也討論不出個所以然、沒有個結論嗎? 無論你身份是主管、專案負責人,還是剛好被老闆交代要召集同事討論某件事情,你都需要知道,想打造一個能鼓勵現場的人發表看法的場合,你一定要記住三件事情: 禁忌 1: 不要突然要大家發言 禁忌 2:不要讓現場成為某些人的一言堂 禁忌 3:不要點名,強迫某個人單獨發言 不要突然叫人發言,免得剩「講話大聲」的人擅自做結論 原因是,你可能會覺得,老早就說好這時間要開會了,大家應該是有備而來吧? 雖然這照理說要是正常狀況,但還是勸大家不要把事情想得這麼理想,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自認最重要的事情,對於忘了做準備、忘了開會時間,永遠都會有理由。 所以不如乾脆直接把這情況納入考量,在請大家發表看法之前,先友善地說,那待會我們會針對什麼事情做討論,先給大家5-10分鐘回想一下要講的事情免得你突然要大家講話,大家很可能只會大眼瞪小眼,沒有人能夠馬上給你回應。 那這有一種發展也很危險,就是因為多數人第一時間都不表態,導致最後出現本來就比較直接、會踴躍發言的人在講話,但這種時候,其他人的沈默並不代表認同,很可能是還沒準備好。 如果你沒有拿捏到這氣氛的差別,就覺得反正有人講出意見了,感覺也沒人反對,所以就直接進到下一個討論階段的話,那整個會議跟討論某種程度,就是在浪費時間, 而且你等於是佈置了一個舞台,鼓勵這群說話大聲的人霸佔說話權、擅自做出結論。 比起要求某人單獨發言,分組討論更能促進暢快溝通。 這個提醒,其實我自己是非常感同身受,因為我常常是會議的與會者,不是發起者,在沒進入狀況或是真的一時之間沒什麼想法的時候,是會蠻害怕被點名的。 所以,除了像第一點提到的,給一小段緩衝時間思考,如果時間還算充裕,那更進階一點,而且更照顧到現場大家狀態的方式,有可能是先進到分組討論階段。 畢竟,你還是要考慮到,很多人是可以私下聊、也很能參與人數少的討論,但如果是要在大家面前報告,就會突然不知所措、不知道怎麼說話, 所以換個方式,例如你想讓大家討論,如何減少各部門忘記報帳、請款頻率的這個問題好了,你與其點名每個人,各自提供一個解方,不如分組,兩到三個人一組,更多也可以,但最多建議不要超過五個人,一組共同討論出一到兩個他們都覺得不錯的解決方式,最後再彙整大家的建議, 有時候,你就會發現,先經過第一層的討論,你會很明顯感受到,有些方向是接近的,或是不同組之間提出來的內容相似度蠻高,很有可能就是因為這是大多數人都認同,覺得是該執行的策略,其實也就沒有叫人個別發言的必要。 透過這樣的方式,很快就會知道事情處理的優先順序,就算大家意見不一致,沒有辦法馬上做出決定,那你至少也有了「選項」,等於有了籌碼可以透過重複提問、不斷聚焦,進到更下一層的討論。 最後,幫大家統整一下: 當你想要集結眾人智慧,完成一次有效溝通,其實你只要巧妙把 個別發言 延伸到組別討論 最後促成大家達成集體共識。 這麼一來,討論的主題、與會的人員其實都沒有改變,單純是改變了進行的方式,還有溝通的流程,就可以導向不同的結果。 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邊,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內容,記得按下追蹤關注我,之後還有更多有趣的觀察和新知要跟大家分享。也歡迎你留下寶貴的評價,或粉專搜尋🔍誰來句點愛麗絲,許願想聽的內容,隨時 On Air!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還記得上一集跟大家提到 外國人怎麼看待台灣人的英文學習這件事吧!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好奇,那有沒有台灣人試著跳脫過去死板學習方式,試著把外語當成是母語來學呢?當然有! 我最近跟Say What! 語言健身房的創辦人 Deliah 聊到這件事,她就舉自己的例子,因為她自己是多益 930 分、政大新聞所榜首畢業後,就去到外商工作。 這乍聽之下,大概都會覺得是一位功課好、英文實力堅強,在全英語環境也能泰然自若的強人吧! 真實情況可能恰好相反。 Deliah 說,那時候她在正式和非正式場合大量使用英文,而且很多母語人士誇獎過文法很完美,發音漂亮,但她面臨到的最大挑戰,其實是在使用英文的時候,一直很卡。 例如說,她發現自己的文法就算正確,用法卻總是跟外國人不一樣、常常不是慣用法,甚至常常聽不懂外國人到底在說什麼,只能陪笑。Deliah說,她曾經因此挫折到排斥講英文接近兩年的時間。 不過,剛講到的現象,其實我在跟 Deliah 對談時根本完全不覺的,因為我看到現在的她,是可以隨時跟外國人用外語侃侃而談,而且態度是很自在的, 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大的轉變,Deliah 說,這是因為她克服了自己「擅長考試卻不懂活用語言」的學習瓶頸。 放下學語言的偶像包袱,回頭檢視每個學習環節 比起從零開始學一門新語言的門外漢,「拚命唸書、考試高分」的人,其實是比較容易在實際應用一個語言的時候踢到鐵板,原因其實很諷刺,就是他們「單字、文法背太多」,所以在開口前,就會先陷入選擇困難。 另外,如果你具備一定語言程度,那你一遇到挫折的時候,很可能會認為自己還不夠努力,結果抱著錯誤的方法繼續鑽研,但這樣的鑽牛角尖,只會愈學愈害怕、愈來愈質疑自己的語言能力。」 這種逼死自己的態度,其實就是「偶像包袱」過重。Deliah 說,她覺得他自己過去認知的英文程度好,根本是一項「豆腐渣工程」,外觀看似高聳,其實到處漏洞百出。 好消息是,英文學不好,問題往往不是出在單字量、文法時態準確度,而是學習順序顛倒,跳過了最重要的第一步:觀察和模仿。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許多台灣學生很會考試、唸書,卻始終不敢開口「說」英文。之所以會發生「學了很多,卻派不上用場」的情況,這一切的問題源頭,其實就是「把學語言變得太不有趣」。 那這要怎麼改善呢?可以記得 3 個祕訣: 祕訣 1:把別人對你的期待轉化成個人目標,學語言從此變成「自己超想做的事」 你為什麼想學這個語言?是為了應付學校規定、滿足父母期待,還是你有一個更遠大的目標,例如:希望能入境隨俗,聽得懂當地人都在說什麼;想要可以跟外國朋友暢聊等。 當你的終極目標愈具體,愈跟你自己想完成的事情有關,並非單純只是完成學業、考到多益金色證書,你會發現,學語言的出發點,不再是會讓你感到痛苦,因為學習已經內化成自己想做的事,不是父母,也不是國家要求的。 祕訣 2:學習方法可以高度多樣化,但要懂得因時制宜 一個語言學到怎樣才叫「學好」,你得先釐清學習目的,目的不同,方法跟檢視成果的方式自然會有所差異。 假如希望的是可以持續、長期地使用,最終可以像母語人士講話一樣自然,比起追求快速見效,「發音」反而會是一開始就得掌握好的重要關鍵。 這種時候,多「聽」比讀更重要,無論是通勤時認真聽,還是洗碗、耍廢時當背景音樂聽都可以,「重點不是聽懂,而是習慣目標語言的旋律、音調,讓自己持續浸泡在發音正確的環境,幫助自己開口跟讀練習時,可以確保自己不會講得『四不像』。」 祕訣 3:思考自己想成為的樣子,模仿你崇拜的「語言父母」說話 光是有學習理由、知道怎麼做還不夠,你還要找出能成為參考範本的模仿對象,簡單來說,就是鎖定一個你很欣賞的母語人士,這可以幫助你維持學習動機。 現在網路這麼發達、資源這麼多,你可以從自己崇拜的對象甚至明星下手,去找他們的影片,模仿他們講話。 像多語達人Andrei中文跟台語道地到不行,他說自己是因為聽過一輪國語歌之後,發現自己最喜歡伍佰,所以無論講中文還是秀台語,都像是老外版「伍佰」在說話。這還能享受一個好處,就是當你的偶像成為你的「語言父母」時,你更有動力每天都聽到他的聲音、向他學習。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你是對自己的投資績效有自信的人嗎?我猜,一般人如果現場被問到,應該都會蠻謙虛說,還好啦,一般般啊! 但心裡真的這麼想嗎?可能不是哦! 根據行為財務學大師史塔曼(Meir Statman)的研究,大盤走多頭、股票氣氛一片看好的的時候,投資人常常會忍不住歸功給自己,覺得是自己很有智慧,操作技術很好才可能這麼成功,不會去想明明是因為大盤都在漲,所以才跟著賺到錢的。 這種過度自信,其實也是股票市場中,「追高殺低」的情況這麼容易出現的原因之一。 另外,也有研究報告「共同基金投資決策的樂觀幻想與錯誤預測」指出,人們對於自己過去跟未來的投資績效,常常是過度高估,有高達 1 / 3 的人覺得自己表現比大盤好多了,但實際上的表現其實是落後平均值至少 5 %,更別說還有 1 /4 的人是落後  15 %  甚至更多。 問題就來了,如果明明戰績很差,卻自我感覺超良好,那你如何避免這種自我欺騙導致誤判的心理呢? 很多人會說,最實際的做法,就是分散風險,不要把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裡。 例如你有 200 萬美元的可運用資金好了,有必要因為大家都看好 Apple 的股價,也的確出現狂飆的態勢,就把超過一半的錢投在上面嗎?一般人應該不會這麼做吧! 摩根大通的研究已經證實: 如果只擁有單一股票,很可能會讓投資人身陷絕望,因為太單一的結果,就是你有將近一半的股票都可能遇到災難級虧損。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從行為經濟學家的觀點來看,散戶在進場投資或是看待股票市場時,有哪些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原則一:與其關注枝微末節,不如用一套簡單規則掌握大局 以運彩為例,有人會想仰賴演算法,覺得用過去的比賽成績紀錄來預測勝率最保險,但很可能結果還比你用直覺押住你聽過或看好的球隊還糟。 這在統計上就被稱為過度配適:納入太多參數、考量依據,可能反而找不到答案。簡單來說,當問題愈複雜,解法往往愈簡單愈好。 尤其不確定性高的環境像是股票市場就特別受用,不見得需要做徹底分析,有時單純就只投資外資、投信、自營商三大法人都有在買的投資標的就好。 原則二:擁有許多資訊甚至小道消息,更要高度存疑 假如沒特別要看數據,但這些資訊就是不斷湧現,你更要小心,坐擁許多資訊不見得是什麼好事,你可能會因此失去判斷能力。 步驟 1、評估消息來源 消息是誰放出來的?如果是來自朋友的發文,那他有專業地位跟資格談論這件事嗎? 就算上了新聞,媒體也只是傳播管道,重點是消息源頭,文章有引用具權威的學者論點嗎?如果沒有,你反而得思考是否有混淆視聽甚至操縱市場的可能性? 步驟 2、保持對聳動新聞和標題的疑心 假如有個文章標題說某公司營收大幅下降,所以前景堪憂,真的有這麼糟糕嗎? 當你沒點進去看內文,根本不知道全貌,甚至完全誤會真實情況,說不定,裡頭反而還寫了一些仍被看好的理由,只是在下標時選擇性忽略而已。 步驟 3、驗證事實,重新審視自己的投資標準跟原則 即使各方資訊都看似合理,你也要不斷反覆釐清自己的投資原則、在意的關鍵指標是哪些? 就以營收大幅下降來說,如果回頭看財報或年報,發現營收雖然下降,但獲利率提高,或這間公司調整了主力客戶結構等等,你可能會發現,只看營收對於判斷一間公司的體質並不全面。如果沒意識到這些單一指標跟你實際在看的不一樣,你可能就會慌了陣腳。 不同產業特性的關鍵指標都不同,擁有一套自己的判斷和評估標準,才不會已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還對於自己獲得珍貴情報沾沾自喜。 https://pay.firstory.me/user/aliceyeh-podcas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職場上的空降主管,是現今工作者愈來愈常遇到的主管類型,也勢必會對員工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你就想像一下,對方初來乍到,就成為你的上司,負責你的工作安排和考核,你應該難免會出現「他憑什麼可以管我,還一來就給我下指導棋」的抗拒心態吧? 公司選擇空降主管的理由,通常是公司發現來不及培育現有人才,或內部沒有適當人選可以協助調整公司體質,但公司已經出現成長危機、有轉型急迫性時,就需要向外求援,那這種時候,企業需要延攬的,常常就會是高階主管的身分。 但這不只是受到影響的員工,心裡會不好受,這對空降主管而言也非常有挑戰,畢竟,當主管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現在要空降到一個新環境當主管,當然是難上加難阿! 不過,如果「空降當主管」已經變成了職涯的常態,我相信大家總有一天、在累積一定的資歷以後,不會再做著太基層的工作,很有可能今天就是你遇到了這個機會,要空降到某間公司當一個團隊的領導者。 如果你不想重演過去這些你看不順眼的空降主管在你心中留下的反感,到底該注意什麼、建立什麼樣的心態,才能贏得民心呢? 第一件事情,就是不要急著表現,你不要急著談論你美好的新計畫,而是少說點話、多花點時間傾聽,成為部屬最強力的後盾。 因為在沒有人信任你時,團隊成員對你很可能是有敵意的,若你急著下命令,甚至因為很想趕快做出成績給上頭看,動用官階來壓人,要團隊照著你的想法做,你覺得,除了挖你來的人跟同為管理階級的人有可能幫你說話外,哪位員工會心甘情願吃你這套? 另外,如果你硬要把「我是為你好」「為公司好」掛在嘴邊,希望大家理解你的用心良苦,那這只會讓你更討人厭。 記住,少說多做,別人才會服你。 就算你什麼都懂,也不見得可以提出適合特定公司的解決方案,所以,在開口提出很可能是自以為是的論點前,先努力了解事情全貌,讓自己感受一下這間公司的文化、環境氣氛,更要記得先把「怎麼這麼冗」「這麼愚蠢」「效率好差」這些標籤拿掉,不要帶任何立場去批判。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關於進場投資,過去我們分享了不少做功課的方式,上次也幫大家釐清了投資台股跟美股的差異和各自的優缺點。 但是,假如你還是不甘心,希望可以從零認識一家公司,卻不想花上大把時間研究,其實在美股市場,是有一些小撇步可以快速入門的! 跟大家分享兩個財經專家的獨門秘訣和日常習慣: 理財專家Miula: 「從法說會下手,找到分析師和股東在意的指標和經營數字。」 首先,是 YouTube 頻道 M 觀點的創辦人,同時也是理財專家 Miula 推薦的做法,就是去研讀這些上市、櫃公司的分析師電話會議(earnings conference call,概念類似台灣的法說會)的會議紀錄,藉由觀察這些專業分析師、研究員、股東都問公司管理高層什麼問題、追問什麼數字,可以幫助自己更快速掌握不同產業的特性,也能更全面了解一間公司的經營發展策略。 Miula 說,「身為投資人,如果你能事先下判斷,而不是等待財報出爐,你就能早別人一步,提早掌握一間公司股價的前途。」 國際金融理財師 Sophia: 「多觀察身邊的人談論的主題,平時就做好準備,逢低進場。」 另外一個方法,是專精美股研究多年的國際金融理財師(CFP)Sophia分享的,很特別是,她明明坐擁專業數據資料與豐沛的法人研究資源,但她的日常習慣,其實比先前提到的任何方法都更親民。 Sophia 跟我們說,「美股好懂的程度,其實是只要用心留意身邊的人都在聊什麼、用什麼、去什麼地方,就能找到不錯的投資標的。」 大家可能很難想像,到底可以多生活化?我轉述一個 Sophia 說的故事好了,她說她 10 歲的兒子看完迪士尼電影後,大大讚美了一番,覺得實在太好看,加上她也注意到,身邊朋友暑假常常都跑去迪士尼樂園玩,所以迪士尼就很自然地,就成了她看好的股票,納入觀察名單。實際上也真的沒多久就買了迪士尼的股票。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如果你每天工作壓力很大、常散發負能量的話,你會不會覺得,愈來愈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厭惡每天感到厭世的自己? 但你有想過,如何變得更喜歡自己嗎? 聽完這一集,希望你不需再把「我要成為更好的人」當成新年新希望,而是從現在起,就當一個努力讓別人欣賞你,你也努力喜歡自己的人。 1.不要等著別人來安排你的時間,把主導權搶回來 儘管有些要求你因為各種考量,覺得自己除了接受、領聖旨之外別無選擇,但一定還是有,因為是你過度好心而接下的任務。 這時候,你有需要做到有求必應或馬上回應嗎?還是這些問題根本不需要你特別打斷工作來回答他呢? 就算你真的覺得回答一下沒差或是有回答的必要,你也應該視情況決定處理的時機,例如先讓手邊的工作告一段落再給予回應,免得要花更多時間重新回到專心的狀態。 當你學會在別人塞事情給你前,先思考答應後對你的影響,你可能就不會再這麼輕易的照單全收,也或許,你會發現更適合的解決方式。 你會慢慢理解,以前覺得非當下做不可、非我不可的事情,其實不做、晚點做或交給別人做,都沒有關係,但只有你最清楚自己的狀況,也只有你能幫自己找回最剛好的生活與工作步調。 2.有意識地讓自己維持在「有點不舒服」的狀態 極致的舒適、悠哉的生活,你會嚮往嗎?多數人第一時間可能會給出肯定的答案。 不過,如果你今天已經是屆臨退休或已經是退休人士,悠閒生活是沒什麼不好,但如果你正值青壯年,每天沒什麼目標,工作也完全上手,你真的會開心嗎? 不是叫你要多積極進取,但至少要讓自己不要退化成吃老本、毫無危機感的人。 實際上,習慣這樣有一點不舒服的環境,可以幫助你提高警覺,活化頭腦。 訂個「有點挑戰」的目標吧!雖然這勢必會讓你的日子過的「有點不舒服」,但如果沒人逼你前進,你自己也沒有自我認知,你如何期待你會變得愈來愈喜歡自己呢? 努力按照你想的方式活,而不是按著你活的方式想。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內容,記得按下追蹤訂閱我的節目,我是愛麗絲,我們下次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覺得一樣的工作、一樣的職位,資深員工的薪水一定比新人高嗎?或者是,擁有碩士、博士學歷的人,底薪一定比只有大學畢業的人高嗎? 不得不說,這是台灣許多公司的常態,但這就凸顯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公司是如何分配獎勵跟決定薪酬的呢?是看年資?看學、經歷?還是看貢獻、看能力? 跟大家分享,在 Google,常常會出現很資淺的員工,但薪資遠高過資深但表現一般的員工。 適度的差別待遇,才可能留住人才 原因很簡單,他們希望透過獎勵制度,給最佳員工極高的獎勵、給表現差甚至只是表現一般的員工更少的薪水和報酬,這除了是為了留住最優秀的人才之外,也是希望能激勵其他人主動追求自我精進,而不是只追求「大家都領的一樣多、一視同仁」的表面平等。 像這樣在薪水設計和獎勵發放上給予差別待遇,雖然管理起來相當不容易,而且要花很多時間設計一個完善的審核評估機制,但這總比不斷流失最頂尖、最有潛力的人才,來的划算許多吧? 最好的獎勵,不見得是現金 好消息是,我剛講的獎勵,其實不見得要是現金,因為 Google 發現,以往大家都認為發錢最有感、發錢是最直接的獎勵方式,反而讓 Google 的員工更不快樂。 原因是,當員工拿到錢,會忍不住和自己目前的薪水做比較,去換算這等同多少價值,然後就開始想著,那這些錢可以去買什麼呢?但當這立即的享受,也就是手上這筆錢用掉了,然後呢?空虛感可能會油然而生,因為用金錢掛鉤的獎勵制度,沒辦法讓員工打從心裡感受到滿足的。 可能會有人覺得很不可思議,畢竟,很多員工想離職,不就是因為錢給的不到位嗎?我得誠實跟大家說,心情有沒有被照顧到、員工有沒有看到自己在工作上發揮的價值,獲得成就感,有時候是員工更在意的事情。 Google 就曾經做過類似的調查,他們發現比起直接給錢,如果是給予同樣金錢價值的獎賞,例如辦 party、帶團隊出國旅遊、度假,員工反而給後者更高的評價,而且樂趣和難忘度都高出 28 %,因此得到的快樂感受也比起金錢的短暫快感延續更久。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個節目上線至今,我發現大家對各種語言學習的方法很有興趣,想知道除了上補習班、自學,還有什麼妙招,可以在神不知鬼不覺地,對某種語言更熟悉了一點、掌握度更進步了一點。 我覺得很重要的是,比起投入大量「時間」練習,更重要的是,你要「找對方法」。 幫助自己不要這麼快就放棄的訣竅:結合興趣 就以學英文來說好了,你其實可以邊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同時學習,不必刻意把時間空出來。 例如聽到覺得「中」了的歌,我不只會開始瘋狂循環播放,還會主動把歌詞找出來,因為想知道她在唱什麼。 通常可以琅琅上口的歌詞,艱難字詞不會到太多,這能降低查單字的抗拒心理,而且還能多學到一些俗語,因為歌詞是有文化的。 至於看美劇,我曾因目的性太強,想要抄寫裡面對話中的一些經典句子,單純是想說,說不定寫作或以後缺乏靈感的時候可以用到,可是就會變成看一看,一直按暫停,所以明明一集才一個多小時,可能會花好幾倍的時間才能看完。 這個現象,我剛好在前陣子採訪口譯員浩爾的時候,有閒聊到,他說這種積極進取的精神雖然值得肯定,但很容易半途而廢。 他的建議是,要保持「看劇為主,學英文為輔」的心情去從事這些興趣。 像是 The Big Bang Theory 和 CSI 都會出現很多專有名詞,說真的,美國人其實也不可能都聽得懂,他們看劇是為了放鬆,所以不求甚解也沒什麼關係,但這才是休閒的目的啊,所以在不影響理解的情況下,你真的不用每字每句都去查。 不要小看現在字幕選擇有多體貼,其實就算不是美劇,也可以學英文。因為現在有很多不是英文原聲,也就是原始發音並非英文的影集,可是他會另外找專業配音員配上英文發音和英文字幕。 即使是韓劇或日劇,你可以先研究一下有沒有切換語言的設定,這樣就算你沒有看歐美影集的習慣,你也可以透過改用英文字幕和英文發音的方式,達到一樣的效果,而且假如你覺得這樣做會影響看劇心情,你也可以開中文字幕但聽英文,自行決定你想要的學習強度。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loading
Comments 
Download from Google Play
Download from 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