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使命門徒
使命門徒
Claim Ownership

使命門徒

Author: 世界華福中心CCCOWE

Subscribed: 204Played: 2,577
Share

Description

《使命門徒》是第一個關注全球華人教會趨勢的基督徒Podcast平台。在這裡,您將會聽到跨代、跨界和跨文化的聲音。每一集,我們會與一位來自全球不同城市的華人基督徒領袖對話,一起探索當代關鍵的議題和挑戰。我們期待透過聆聽來認識不同的文化,透過了解彼此的差異,重新反思自身處境,並學習以多向的思維去看待事物,激蕩想法、前膽未來!放眼世界,洞悉時代;觀看上帝作為,回應福音整全使命! 每週持續更新。
192 Episodes
Reverse
🎙️嘉賓:吳國安老師(台灣神學院)Q:華人教會如何超越基要主義的侷限?A:基要主義如同華人教會的家族史,值得我們深入理解其歷史背景與貢獻。在持守聖經權威及核心信仰的同時,我們也認識上帝在多元處境中的工作,並珍惜不同視角的神學反思。當我們積極聆聽並參與文化對話、尋求與彼此合作的可能時,就能跳脫基要主義反智、分離主義的侷限,在世俗化的社會中,見證神國的影響力!Q:為什麼今日的教會需要歷史神學?A:歷史不僅是回顧過去,更是深化牧養與講台信息的重要資源。學習歷史神學能幫助我們連結信仰根基,找到前行方向。1.⁠ ⁠連結千年傳統,深化講台信息歷史神學將堂會歷史置於基督信仰的千年傳統中,幫助我們接續脈絡,根植於不斷演進的教義與歷代教會的實踐智慧,避免斷章取義,使信息更具深度和歷史厚度。2.⁠ ⁠以歷史智慧洞悉時代,澆灌牧養現場歷史神學引導我們在歷代的神學資源中學習,理解信仰如何在文化與時代中被詮釋;這不僅能建立我們洞悉時代的能力,還提供我們應對後現代處境的方向,幫助我們將歷久彌新的智慧活用於牧養現場。歷史神學是帶領教會應對當代挑戰的重要資源,能幫助我們深化牧養與講台,連結信仰傳統,在變遷時代中...
🎙️嘉賓:戴永富老師(創欣神學院) Q:教會如何擺脫人情壓力,活出恩典? A:華人教會中,人情壓力常使服事變質。要活出合乎聖經的恩典觀、避免功利交換的思維,戴老師提供了兩帖良方。1. 恩典源頭在神,而非人際回報上帝的恩典如活水,白白從祂而來,經我們服事流向他人,最終回歸祂。以榮耀神為動力的恩典循環,超越了人際回報的期待,釋放我們自由服事、回應上帝的愛。 2. 實踐恩賜團契:共享與款待教會是恩典的家,恩賜是共享資源;當我們接納不同世代與背景的成員,並以款待文化在屬靈、物質及情感上彼此支持時,資源更能有效分配、恩典從內流動向外。當我們實踐共享與款待時,教會就成為了無人缺乏、甚至有餘的恩賜團契我們以神為中心、互相服事,實踐恩典循環,讓教會成為恩典湧流的恩賜團契。 Q: 教會如何在世俗化社會中忠心見證? A:戴老師指出,教會要在世俗化社會中活出忠實見證,首先要以款待與服事取代奪取權力的對抗。我們的門訓需緊扣福音敘事,才能幫助彼此認識恩賜,並以愛心發揮,慷慨地服事鄰舍。如此見證能避開強勢征服與同流合污的陷阱,且更能展現多元且合一的團契本質,在撕裂社會中如鹽調和有味...
🎙️嘉賓:李泉老師(愛丁堡大學)Q:如何面對教會內部的衝突與分裂?A:教會分裂常源於資源不均、神學分歧或缺乏對話空間...李泉老師帶領我們以基督為中心與哀歌的視角,回應衝突根源。1. 動力:以基督為中心的和解視角衝突的根源或許複雜,但和解的基礎卻很單純:基督已在十字架上成就了和解大工。這意味,處理分裂的我們並非孤軍奮戰,而是參與到基督已經完成的工作中。2. 修復:與民同在的「中保哀歌」哀歌是在苦難中與上帝對話,如同耶穌受苦中保的形象,一手牽著上帝,一邊陪伴受苦百姓,向神代求,這也是我們實踐和解的方向。同時,我們也學習更宏觀地洞察教會內部問題與社會不公義間的關聯。透過以基督為中心、效法中保的服事,我們可以在修復裂痕的過程中,見證並經歷到基督已成就的合一。Q: 該如何實踐「文化宣教」?A:文化宣教的核心是基督信仰與文化的雙向溝通。李泉老師指出,當我們放下單向的批判,帶著與神的相遇的經驗與建立關係的期待,聆聽並參與在公共領域的對話中時,基督信仰尤能為我們身處的文化帶來生命境界的提升,不僅展現信仰中獨特的救贖視角,更讓參與在跨文化溝通中每個人,都有機會被恩典的生命力轉化。👍董牧師提問💬&...
🎙️嘉賓:陳劍光牧師(香港基督教中華傳道會) Q: 如何在忙碌的事奉中找回靈命活力?A:現代教會強調事工成效,但忙碌常使我們與上帝的關係疏離。陳牧師提醒我們重拾沙漠教父的靈修智慧:靈修並非逃避世界,而是進入內心,面對老我與黑暗面。即使忙碌,我們仍可將日常經歷帶入禱告,並安排獨處時間進行內在反思,與上帝進行真實的對話。透過適合的方式、恆心的操練,我們可以找回屬靈的活力!Q:領袖的靈命塑造如何影響教會發展?A:在教會的發展過程中,領袖的靈命塑造至關重要。陳牧師指出,教會的成長與穩定往往來自於領袖靈命的成熟度。1. 領袖的「心胸」決定教會的發展空間教會的成長與突破並非單靠人為的策略或工具,成熟的領袖能放下過去的成功模式,勇於嘗試新事物,在過程中善用資源與工具應對挑戰,促進教會的健康發展。2. 放下恐懼,抵禦權力和利益的試探為了將人領到神面前,靈命成熟的領袖願意放下對改變的恐懼,信任聖靈的工作,勇於嘗試新的事工或牧養方式。而當我們面臨權力和利益試探時,穩固的靈修能幫助我們回到主面前省察內心,持守正直。我們願意在靈命上扎根、抵禦試探,信任聖靈的引導、嘗試新的牧養方式,忠心使用資源和工具,帶...
🎙️嘉賓:應仁祥弟兄(校園書房出版社) Q:如何讓門徒培育更貼近生活? A:應仁祥弟兄與我們一同反思,門徒培育不僅是堂會內的訓練,更關乎我們如何在教會外的實際生活中改變與成長。1. 從堂會走向生活門徒培育旨在幫助信徒在日常生活中活出整全的生命,不僅限於堂會內的服事角色,也涵蓋職場見證,面對人際挑戰,處理情緒,甚至在挫折中成長等真實情境。2. 看見人性的豐富與可能性門徒培育需要在神論與人論之間找到平衡。我們持守上帝的主權,也不忽略人性能反映上帝的形象,例如能夠建造社會與文化的語言能力,還有創造力、思考力和情感等豐富特質。當我們挖掘實踐這些特質,就能在各領域活出豐盛的生命見證。門徒培育不僅是信仰知識的傳遞,更要幫助我們面對實際生活,活出整全的生命。Q:出版社如何透過出版資源支持牧養? A:應仁祥弟兄指出,校園書房出版社堅持聖經權威,卻不局限於單一神學聲音,讓讀者有機會在多元視角中深化信仰。 1. 多元神學聲音的引介 出版社挑選不同神學家的作品,即便存在某些爭議,仍對華人教會具有啟發性。我們可以透過這些資源拓展視野,深入認識當代所面臨的倫理、文化與信仰挑戰。&...
🎙️嘉賓:陳培倫牧師(Petra 健身房教會 & iM 行動教會) Q:為何鍛鍊身體是件屬靈的事? A:鍛鍊身體不僅是為了健康,還直接影響我們的靈命成長。若要忠心回應神的呼召,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開始操練: 1.⁠⁠看重身體,整全看待靈命塑造 上帝創造了我們的身、心、靈,三者密不可分。當我們平衡鍛鍊身體時,能提升抗壓力,幫助我們應對生活與服事中的挑戰,以更高的品質、持久地事奉神。 2.⁠⁠忠心事主,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 我們常說願意為主放下生命,但真正的順服,往往體現在改變飲食和作息等細微習慣上。為了榮耀神,我們選擇健康的食物、進行規律運動,因為這正是對神忠心的具體表現。 鍛鍊身體是對神美好創造的回應,我們透過訓練與改變生活習慣來操練敬虔,提升抗壓力與事奉品質,將榮耀歸給神。 Q:健身如何成為新型牧養與福音策略? A:當健身房作為「無牆教會」,打破了傳統教會的空間限制,無論參與者是否為基督徒,都能透過共同面對身體的挑戰與突破,建立深厚的「革命情感」。這樣與彼此的連結,能讓參與者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下,自然接觸福音,我們可以在健身過程中安排信仰分享和禱告,讓人們在追...
🎙️嘉賓:蔡怡庭(Christianity Today 今日基督教) Q:如何融合多重身份,忠心事奉? A:蔡傳道受到奧古斯丁的啟發,指出基督徒蒙召在「地上之城」參與公共生活,同時要心懷「上帝之城」的永恆價值。因此,無論是教會事工,還是多元的職場角色,不同的身份並非彼此衝突,而是侍奉的不同面向。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參與職場、家庭和社會,關愛鄰舍時,就是在忠心地回應並見證基督的愛。 Q: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公共神學? A:不同於「聖俗二分」的觀念,蔡傳道認為神學不應停在抽象思考,而要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影響每個決定。因此,我們不僅在教會內虔誠,更可以從聆聽開始,積極參與公共領域並持續自我反思。當我們以基督的教導來省思和調整自己的動機與生活方式時,將更有勇氣與溫柔去連結不同群體,回應當代的挑戰。 Q:從媒體解讀,華人教會在關注什麼? A:根據在 Christianity Today (今日基督教) 的工作經驗和後台數據,蔡怡庭傳道觀察到簡體中文讀者更關注苦難、受迫害和弱勢群體相關的議題,而繁體讀者則更關注性別、倫理(尤其家暴、婚姻、LGBTQ+)等議題。然而,無論地域...
🎙️嘉賓:郭偉聯教授(香港浸會大學 宗教與哲學系)Q:如何在撕裂的世代中「栽種和平」?A:當社會充滿對立,郭老師提出,我們可以透過「減法」與「加法」創造一個安全的對話空間。減法旨在減少衝突中的傷害,緩解並協助受傷者重建自我;加法則是培育社群資產,提供機會與培訓,支持人們成長並自立。同時,靈性操練幫助我們將傷痛交託給上帝,與彼此同行、重建信任,在和平的實踐中見證上帝的工作。Q:華福運動如何在悔改中尋求更新?A:華福運動在過去曾成功地服事華人教會,但如今正面臨挑戰。郭老師的研究發現,引導我們在悔改中尋求更新:1.⁠ ⁠悔改的起點:認識過去的活力與成功早期的華福運動充滿年輕活力、勇於突破傳統,成功地跨越宗派藩籬、化解群體間的對立,然而,隨著華福成為高層領袖的象徵,年輕一代的參與度逐漸流失。2.⁠ ⁠更新的契機:重回福音、找尋定位今日的華福運動必須回歸福音,重新思考我們的使命定位。因我們不僅是連結的平臺,而是要成為一個活出使命的群體。具體來說,我們需要為年輕世代創造參與的空間,在實踐中推動跨代的合作與對話。悔改與更新密不可分,華福運動的未來取決於我們能否一起悔改,並在其中實踐重新定位的異...
🎙️嘉賓:徐西面博士(英國愛丁堡大學)Q:為何 AI 令人焦慮?它反映了什麼?A:人工智能( AI )不只是工具,徐博士帶領我們探討其本質,並歸納了以下兩點: 1. 人工智能反映了人類的需求與慾望人工智能的本質是一面鏡子,反映了人類的多重需求。從開發商利益、設計者理念和使用者需求,AI 匯集了人類的慾望與期待。我們需要意識到 AI 不僅是工具,更是人類價值觀、需求和慾望的投射。2. 令人焦慮的原因:AI 的不透明性AI 的運作過程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黑箱」,我們無法掌握它是如何作出決策,這樣的不透明性可能讓人感到不安,加上 AI 強大的運算能力可能讓我們擔心自己某些功能會被取代,進一步加劇了焦慮。 AI 既反映了我們的需求與慾望,其不透明性與高效能,更引發了人類被取代的擔憂,是我們今日需要正視並應對的挑戰。Q:在 AI 時代,如何理解上帝的形象?A:在 AI 時代,若人的價值僅限於效率和功能,我們將如同資本主義所驅動的科技發展般,逐漸被取代。然而,人是按著上帝的形象被造,是整全的存在,包括身體和靈魂,這是 AI 無法複製的。我們需要擁抱自身的獨特並承認有限,才能在與他人真實的互動...
🎙️嘉賓:高亞雯姐妹(Logos 聖經軟體) Q: 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提升事奉效率?A:在繁忙的事奉中,科技能幫助我們有效節省時間。透過數位工具,我們可以快速檢索原文資料、查閱工具書,AI 技術更能摘要書籍、生成講章大綱,大幅提升研經和講道預備的效率。同時,雲端同步功能讓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研究,靈活利用零散時間,使事奉更具彈性。Q:如何兼顧屬靈反思,平衡使用 AI ?A:我們知道在 AI 時代,科技雖然能輔助事奉,也能節省時間,但它不能取代我們在神面前的屬靈反思。解經與講章的深度仍取決於我們的禱告、默想與研究。因此,我們可以將科技節省的時間用於靈修,同時保持批判性思維,才能平衡科技應用與屬靈深度。👍董牧師提問💬聽完訪談後,您會如何看待 AI 對研經效率的提升?同時,我們該如何避免過度依賴 AI ,保持屬靈的敏銳度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R6p4MQBHtxok5TSw9 📚延伸資源💡 1.⁠ ⁠ Logos 聖經軟體中文官方網站🔗 https://tc.logos.com/...
🎙️嘉賓:彭盛有老師(台灣浸信會神學院) Q:為何教會需要重新發現「美」的價值?A:神學美學的核心不僅限於藝術表現,而是上帝藉由「美」來啟示自己。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重新發現「美」的價值:1. 美,上帝的自我啟示上帝的啟示超越文字教義,更在創造、藝術與五感中彰顯。基督的十架看似醜陋,卻恢復了秩序與美善、重新定義了美,並讓我們感知到神的臨在,是至美的救贖。2. 美,活化深層的信仰連結上帝透過「美」與我們建立深層連結,美的經驗開啟我們的心,使我們進入禱告並回應祂的呼召。同時,「美」如同一座橋樑,其公共性讓我們能與他人展開對話,引導我們見證上帝的真善美。重新發現「美」將幫助教會更新敬拜、禱告和傳福音的方式,激發更深的靈性渴望,促使我們更深刻地經歷上帝的臨在。Q: 為何「美」是門徒訓練中重要的一環?A:原來「美」不只是知識傳遞的輔助,彭盛有老師指出,神學美學正是門徒訓練本身。因為美能增強信徒對上帝啟示的感知力,開啟愛與禱告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美能培養信徒的分辨力,在複雜的世界中辨別真理與美善,並在生活中實踐出來。將「美」融入門徒訓練,能促進我們的全人發展,活出基督美善的樣式。 👍...
🎙️嘉賓:黃偉仁牧師(馬來西亞神學院) Q:為什麼我們需要「使命型教會」?A:後疫情時代,如何讓教會重拾影響力?單靠活動吸引人來聚會,效果有限。黃牧師指出,「使命型教會」並非取代傳統教會,而是裝備信徒在多元社會中活出「整全福音」,不只在意靈魂得救,更回應全人的需要。透過裝備和賦權,讓每位基督徒都能在職場、家庭、社群中,成為福音的見證,為了神的使命而散、而聚! Q:如何透過社會關懷,活出整全福音? A:傳統的社會關懷,往往只有少數人參與。使命型教會則是讓每位信徒都參與在服事中。就像黃牧師的長輩小組,每月固定探訪戒毒中心,學習陪伴和聆聽,讓原本封閉的邊緣人漸漸感受到溫暖與接納,願意敞開分享、建立關係。當我們真實地關懷他人需要,福音能為彼此的生命帶來更新的火花,門訓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 👍董牧師提問💬 黃偉仁牧師提到,使命型教會強調信徒參與、社會關懷、以及活出整全福音。在聽完他的分享後,您有什麼啟發?您會想在自己的教會中嘗試哪些改變,讓福音的影響力,從教會走進社群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nb...
🎙️嘉賓:劉育仁牧師(馬來西亞新山 Oasis JB ) Q:門徒訓練為什麼需要「客製化」? A:面對多元時代的需求,劉牧師提醒我們,今日的門徒訓練需要「客製化」,才能夠面對未來的挑戰。 1. 效法耶穌生活化的門訓,不盲目複製 耶穌的門訓不侷限於課程與活動,也沒有複製所謂的「成功模式」,反而,祂帶領門徒學習與不同背景的人吃飯、相處,將信仰量身訂做地活在門徒的生活情境中。 2. 主動接觸未信者,自然地發揮影嚮力 「客製化」的門徒訓練關注門徒的全人發展,不只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在生活中與不同背景的未信者互動,並在各領域發揮恩賜、活出信仰,進而影響社會。 為了迎向神國度的未來,我們用心陪伴,不再追求單一的標準答案,而是看重陪伴門徒在生活與信仰中經歷成長和蛻變。發展出量身訂做、生活化的門徒培育。 Q:教會要如何成為所在城市的祝福? A: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資源,但同時也存在著文化缺口,我們可以積極發掘並填補這些缺口。就像綠洲教會看到了當地缺乏戲劇藝術資源,開始與不同領域連結合作,積極推動藝術教育。當我們面向未來,嘗試以創新而適切的方式服事人...
🎙️ 嘉賓:李志秋老師(新加坡神學院華文神學系) Q:初代教會為什麼被逼迫? A:初代教會因堅持信仰耶穌基督,拒絕參與當時普遍的多神與君王崇拜,被視為對傳統信仰和當權者的挑戰,而各種刻板印象和不實指控,加劇了社會的恐懼,使他們成為攻擊目標。但值得注意的是,初代教會面對逼迫的回應並非單一,不論是勇敢、退縮、妥協或堅持,都反映出他們在逼迫下的複雜處境和多元思考。 Q:今日教會該用什麼態度回應逼迫? A:李老師從她的新約研究中,驚喜地發現,「同理心」是初代教會應對逼迫的關鍵力量,也值得今日教會效法。 1. 新約敘事:多元回應的空間初代教會對逼迫的回應並非單一,除了堅守到底的忠誠,他們更嘗試理解反對者、釐清誤解,並以智慧與彈性回應。因此我們也可以堅持信仰,同時理解與溝通。 2. 「同理心」是面對逼迫的關鍵力量 在逼迫的環境中,受苦的基督徒群體所需要的,未必是指導性的語言,李老師梳理了新約聖經中多處的敘事,指出耶穌同樣可以體會受逼迫的苦,而「同理心」正是新約作者用以陪伴受逼迫者的關鍵力量。 ...
🎙️嘉賓:黃大熊宣教士(西宣學院) Q:門徒培育的「三大痛點」是什麼? A:少數民族的跨文化門徒培育經驗,讓我們發現了當代門訓的三個痛點:聽不懂、學不會、用不出來。因為文化與生活經驗的差異,學員其實未必能領會教導者的想法,單向的知識灌輸看似讓我們記住了神學詞彙與概念,卻沒有學進心裡,導致不能活用、無力將信仰落實在生活中。 Q:如何培養「帶得走」的信仰? A:要培養出「帶得走」的信仰,黃大熊宣教士建議我們可以從三方面開始著手: 1. 以「為父為母的心」來牧養 當放下權威,不再以「知識傳授者」自居,我們成為了一個陪伴、引導者,可以自然地貼近他人的生命經驗與需要,這心態的更新,恰好是有效教學模式的起點。 2. 在實踐中,以多元的方式學習 在真實情境中學習,透過「做中學,學中做」與彼此互動,我們不斷觀察、反思和模擬、實踐,以多元的方式強化,讓知識緩慢而紮實地內化為自身的能力。 3. 用接納與聆聽,建構「身分認同」 一旦我們用心聆聽,感受彼此內心世界,真實的接納能讓我們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找到基督裡那穩固的信仰身份認同! 👍董牧師提問💬 請問,在...
🎙️嘉賓:袁瑒老師(跨文化宣教機構) Q:如何從「女性因素」理解宣教歷史? A:想更完整理解宣教歷史,我們需要看見神如何通過性別互動來推動祂的國度。1. 宣教團隊中的性別比例研究發現,19 世紀中以來,宣教士的性別比基本上維持在 1 : 1 : 1 ,即一對宣教士夫妻,再加上一名單身女宣教士,女性因此長期供給宣教團隊約 60% 的人力資源,如此貢獻不容忽視!2.「女性因素」也來自禾場的婦孺文化過去我們總認為,宣教是西方影響東方,但實際上,當時宣教禾場的婦孺文化反過來讓教會看見女性宣教士進入家庭的優勢,因此調整差派策略,甚至催生了純女性的差會,專注於向婦女與孩子傳福音。從實際的數據與歷史上宣教策略的改變,我們意識到「女性因素」的深遠影響,並開始從這個角度來重新理解宣教運動。 Q:兩性平衡參與宣教,教會該怎麼做? A:袁老師提醒我們,革新不會一次到位,但首先,我們需要意識到現當代的教會文化有「女性化」的現象,無形間降低了弟兄的服事參與。面對身分認同危機,弟兄與姐妹更當同舟共濟、共商大計,才能幫助彼此發掘在基督裡的使命與歸屬,同心宣教! 👍董牧師...
嘉賓:李偉良宣教士(中國信徒佈道會) Q:什麼是「好玩的」事奉哲學?A:李偉良宣教士所說的「好玩」並非指事奉輕鬆,而是在面對挑戰和環境變動時,依然確信上帝同在的喜樂。尤其在跨文化宣教中,與神同工的「好玩」能讓我們放下自我設限,保有彈性和幽默。即便困難當前,仍能照常發揮專業,通盤地思考溝通,果斷做出決策,拓展神國疆界!Q:如何重新點燃「全人事奉」的熱情? A:「全人事奉」是一種願意將信仰融入生命各個層面的渴望與實踐。我們從石頭在泰國宣教的經歷,看見以下兩點啟發。1. 放下過去的成功經驗,重新學習 建立教會沒有公式,每個地區的處境不同,經驗未必適用。我們需要放下過去,重新學習,才能在新的環境中有效服事。 2. 學習與失望共處,與軟弱共存 我們在服事中經歷的挫折和失望,不是失敗,而是學習謙卑倚靠神的機會。我們不一定總是能正向思考,盼望滿滿,但可以學習接納自己的有限,並在軟弱中經歷神的同在和恩典。也正是這些日常的脆弱時刻,讓我們可以真實地活出天國的價值觀,在困境中彼此支持,一步步建立真實、真誠的團契與團隊。 👍董牧師提問💬我們聽到李偉良宣教士分享他在泰國宣教過程中,如何透...
嘉賓:林欽慧姐妹(印尼人力資源外包服務公司) Q:年輕世代流失的迷思,如何打破? A: 印尼華人教會的經驗提醒我們,年輕人離開,未必是因為信仰不堅定,他們可能是在尋找更符合時代需求的教會文化。網路時代的年輕人渴望被理解、被接納、被賦予責任,也期待在教會找到歸屬感和發揮恩賜的空間。讓我們一起調整牧養方式,打造出讓彼此都能自在委身的環境。 Q:該怎麼跳脫框架,發展華人事工? A: 在破框之前,我們需要先觀察並瞭解局勢,以下兩點有助於我們下一步行動。 1. 觀察趨勢:華人身份逐漸轉為優勢 隨著中國大陸的發展,對全球政經影響日益增加,華文和中華文化重新受到重視,越來越多人開始學習中文,在印尼,原被排擠的華人身份逐漸轉變為一種優勢。 2. 繼往開來:開展新的事工模式 過去印尼的華人事工常被侷限於「華語」和「長輩」,這框架雖有其歷史背景,但也限制了事工的發展。我們可以借鏡其他地區的經驗,鼓勵年輕世代參與決策、承擔更多責任,以更寬廣的視野來開發多元創新,且符合時代需求的事工模式,為教會注入新的活力! 👍董牧師提問💬...
嘉賓:曾衡揚老師(印尼瑪琅東南亞聖道神學院) Q:「華人文化」是負擔還是祝福?A: 印尼華人教會在經歷多年的排華運動後,面臨兩難:該全力融入社會?還是優先保有自身的文化根源?我們發現,雖然文化會隨時間改變,但若將華人文化視為一種恩賜,它有可能成為傳福音的一大助力,幫助教會與不同世代與背景的人建立關係的連結,為福音搭橋、祝福萬邦!Q:如何善用華人文化來傳福音?A: 華人文化蘊涵著許多等美好的價值觀。我們可以發掘華人文化與信仰共通的元素,反思連結並比較異同,再帶出福音的獨特性。我們首先肯定文化既存的價值(如孝道)與智慧(如儒家思想),但不將其等同於福音,而是創造對話交流的空間,讓基督的救贖恩典慢慢更新我們的文化。👍董牧師提問💬在聽完這一集之後,不知道你對移民教會所面對的處境,以及福音的處境化有何觀察和想法呢?我特別想聽聽你對於把「華(Chineseness)」視為恩賜而不是身份認同的基礎,你是怎麼想、怎麼看的呢?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https://forms.gle/Nb1WWyznkpZ8cqec6📚延伸資源💡 1.《基督與文化》(Chr...
嘉賓:何仁豪牧師(台灣基督長老會阿根廷教會) Q:阿根廷教會如何在逆境中成長?A: 我們可能很難想像,在通貨膨脹率動輒飆破100%的阿根廷,當地華人教會不僅站穩腳跟,還不斷開拓新的聚會點!原來,我們可以把「苦日子」視為和上帝建立真實關係的機會,以感恩的心領受幫助卻不倚賴,同時憑信心尋求突破、積極培育人才,一起見證福音的韌性與生命力!Q:怎樣塑造「親愛又忠心」的教會文化?A: 華人教會普遍重視「忠心」服事,卻容易忽略「親愛」的關係建立。然而,保羅屢次在書信中提及美好的同工關係,同時具備了「親愛」與「忠心」這兩種特質(西4:9、林前4:17),而阿根廷教會的文化,讓我們看見親密關係是何等的重要,值得我們重新發掘和活化!來效法阿根廷足球隊的精神吧! 他們不僅在球場上全力以赴,更注重平時與彼此連結、享受「在一起」的時光,因此建立起無可取代的默契與信任。同樣地,教會的聚集確實是要為了福音齊心努力,但我們「怎麼聚集」也同時是福音的展現。當我們放下「事工導向」,而選擇單純地與彼此團契時,就有機會活出彼此相愛的生命,讓「親愛又忠心」成為教會的DNA!👍董牧師提問💬 在聽完這一集之後,不...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