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使命門徒
使命門徒
Claim Ownership

使命門徒

Author: 世界華福中心CCCOWE

Subscribed: 175Played: 2,266
Share

Description

《使命門徒》是第一個關注全球華人教會趨勢的基督徒Podcast平台。在這裡,您將會聽到跨代、跨界和跨文化的聲音。每一集,我們會與一位來自全球不同城市的華人基督徒領袖對話,一起探索當代關鍵的議題和挑戰。我們期待透過聆聽來認識不同的文化,透過了解彼此的差異,重新反思自身處境,並學習以多向的思維去看待事物,激蕩想法、前膽未來!放眼世界,洞悉時代;觀看上帝作為,回應福音整全使命! 每週持續更新。
175 Episodes
Reverse
🎙️嘉賓:劉育仁牧師(馬來西亞新山 Oasis JB ) Q:門徒訓練為什麼需要「客製化」? A:面對多元時代的需求,劉牧師提醒我們,今日的門徒訓練需要「客製化」,才能夠面對未來的挑戰。 1. 效法耶穌生活化的門訓,不盲目複製 耶穌的門訓不侷限於課程與活動,也沒有複製所謂的「成功模式」,反而,祂帶領門徒學習與不同背景的人吃飯、相處,將信仰量身訂做地活在門徒的生活情境中。 2. 主動接觸未信者,自然地發揮影嚮力 「客製化」的門徒訓練關注門徒的全人發展,不只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在生活中與不同背景的未信者互動,並在各領域發揮恩賜、活出信仰,進而影響社會。 為了迎向神國度的未來,我們用心陪伴,不再追求單一的標準答案,而是看重陪伴門徒在生活與信仰中經歷成長和蛻變。發展出量身訂做、生活化的門徒培育。 Q:教會要如何成為所在城市的祝福? A: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資源,但同時也存在著文化缺口,我們可以積極發掘並填補這些缺口。就像綠洲教會看到了當地缺乏戲劇藝術資源,開始與不同領域連結合作,積極推動藝術教育。當我們面向未來,嘗試以創新而適切的方式服事人...
🎙️ 嘉賓:李志秋老師(新加坡神學院華文神學系) Q:初代教會為什麼被逼迫? A:初代教會因堅持信仰耶穌基督,拒絕參與當時普遍的多神與君王崇拜,被視為對傳統信仰和當權者的挑戰,而各種刻板印象和不實指控,加劇了社會的恐懼,使他們成為攻擊目標。但值得注意的是,初代教會面對逼迫的回應並非單一,不論是勇敢、退縮、妥協或堅持,都反映出他們在逼迫下的複雜處境和多元思考。 Q:今日教會該用什麼態度回應逼迫? A:李老師從她的新約研究中,驚喜地發現,「同理心」是初代教會應對逼迫的關鍵力量,也值得今日教會效法。 1. 新約敘事:多元回應的空間初代教會對逼迫的回應並非單一,除了堅守到底的忠誠,他們更嘗試理解反對者、釐清誤解,並以智慧與彈性回應。因此我們也可以堅持信仰,同時理解與溝通。 2. 「同理心」是面對逼迫的關鍵力量 在逼迫的環境中,受苦的基督徒群體所需要的,未必是指導性的語言,李老師梳理了新約聖經中多處的敘事,指出耶穌同樣可以體會受逼迫的苦,而「同理心」正是新約作者用以陪伴受逼迫者的關鍵力量。 ...
🎙️嘉賓:黃大熊宣教士(西宣學院) Q:門徒培育的「三大痛點」是什麼? A:少數民族的跨文化門徒培育經驗,讓我們發現了當代門訓的三個痛點:聽不懂、學不會、用不出來。因為文化與生活經驗的差異,學員其實未必能領會教導者的想法,單向的知識灌輸看似讓我們記住了神學詞彙與概念,卻沒有學進心裡,導致不能活用、無力將信仰落實在生活中。 Q:如何培養「帶得走」的信仰? A:要培養出「帶得走」的信仰,黃大熊宣教士建議我們可以從三方面開始著手: 1. 以「為父為母的心」來牧養 當放下權威,不再以「知識傳授者」自居,我們成為了一個陪伴、引導者,可以自然地貼近他人的生命經驗與需要,這心態的更新,恰好是有效教學模式的起點。 2. 在實踐中,以多元的方式學習 在真實情境中學習,透過「做中學,學中做」與彼此互動,我們不斷觀察、反思和模擬、實踐,以多元的方式強化,讓知識緩慢而紮實地內化為自身的能力。 3. 用接納與聆聽,建構「身分認同」 一旦我們用心聆聽,感受彼此內心世界,真實的接納能讓我們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找到基督裡那穩固的信仰身份認同! 👍董牧師提問💬 請問,在...
🎙️嘉賓:袁瑒老師(跨文化宣教機構) Q:如何從「女性因素」理解宣教歷史? A:想更完整理解宣教歷史,我們需要看見神如何通過性別互動來推動祂的國度。1. 宣教團隊中的性別比例研究發現,19 世紀中以來,宣教士的性別比基本上維持在 1 : 1 : 1 ,即一對宣教士夫妻,再加上一名單身女宣教士,女性因此長期供給宣教團隊約 60% 的人力資源,如此貢獻不容忽視!2.「女性因素」也來自禾場的婦孺文化過去我們總認為,宣教是西方影響東方,但實際上,當時宣教禾場的婦孺文化反過來讓教會看見女性宣教士進入家庭的優勢,因此調整差派策略,甚至催生了純女性的差會,專注於向婦女與孩子傳福音。從實際的數據與歷史上宣教策略的改變,我們意識到「女性因素」的深遠影響,並開始從這個角度來重新理解宣教運動。 Q:兩性平衡參與宣教,教會該怎麼做? A:袁老師提醒我們,革新不會一次到位,但首先,我們需要意識到現當代的教會文化有「女性化」的現象,無形間降低了弟兄的服事參與。面對身分認同危機,弟兄與姐妹更當同舟共濟、共商大計,才能幫助彼此發掘在基督裡的使命與歸屬,同心宣教! 👍董牧師...
嘉賓:李偉良宣教士(中國信徒佈道會) Q:什麼是「好玩的」事奉哲學?A:李偉良宣教士所說的「好玩」並非指事奉輕鬆,而是在面對挑戰和環境變動時,依然確信上帝同在的喜樂。尤其在跨文化宣教中,與神同工的「好玩」能讓我們放下自我設限,保有彈性和幽默。即便困難當前,仍能照常發揮專業,通盤地思考溝通,果斷做出決策,拓展神國疆界!Q:如何重新點燃「全人事奉」的熱情? A:「全人事奉」是一種願意將信仰融入生命各個層面的渴望與實踐。我們從石頭在泰國宣教的經歷,看見以下兩點啟發。1. 放下過去的成功經驗,重新學習 建立教會沒有公式,每個地區的處境不同,經驗未必適用。我們需要放下過去,重新學習,才能在新的環境中有效服事。 2. 學習與失望共處,與軟弱共存 我們在服事中經歷的挫折和失望,不是失敗,而是學習謙卑倚靠神的機會。我們不一定總是能正向思考,盼望滿滿,但可以學習接納自己的有限,並在軟弱中經歷神的同在和恩典。也正是這些日常的脆弱時刻,讓我們可以真實地活出天國的價值觀,在困境中彼此支持,一步步建立真實、真誠的團契與團隊。 👍董牧師提問💬我們聽到李偉良宣教士分享他在泰國宣教過程中,如何透...
嘉賓:林欽慧姐妹(印尼人力資源外包服務公司) Q:年輕世代流失的迷思,如何打破? A: 印尼華人教會的經驗提醒我們,年輕人離開,未必是因為信仰不堅定,他們可能是在尋找更符合時代需求的教會文化。網路時代的年輕人渴望被理解、被接納、被賦予責任,也期待在教會找到歸屬感和發揮恩賜的空間。讓我們一起調整牧養方式,打造出讓彼此都能自在委身的環境。 Q:該怎麼跳脫框架,發展華人事工? A: 在破框之前,我們需要先觀察並瞭解局勢,以下兩點有助於我們下一步行動。 1. 觀察趨勢:華人身份逐漸轉為優勢 隨著中國大陸的發展,對全球政經影響日益增加,華文和中華文化重新受到重視,越來越多人開始學習中文,在印尼,原被排擠的華人身份逐漸轉變為一種優勢。 2. 繼往開來:開展新的事工模式 過去印尼的華人事工常被侷限於「華語」和「長輩」,這框架雖有其歷史背景,但也限制了事工的發展。我們可以借鏡其他地區的經驗,鼓勵年輕世代參與決策、承擔更多責任,以更寬廣的視野來開發多元創新,且符合時代需求的事工模式,為教會注入新的活力! 👍董牧師提問💬...
嘉賓:曾衡揚老師(印尼瑪琅東南亞聖道神學院) Q:「華人文化」是負擔還是祝福?A: 印尼華人教會在經歷多年的排華運動後,面臨兩難:該全力融入社會?還是優先保有自身的文化根源?我們發現,雖然文化會隨時間改變,但若將華人文化視為一種恩賜,它有可能成為傳福音的一大助力,幫助教會與不同世代與背景的人建立關係的連結,為福音搭橋、祝福萬邦!Q:如何善用華人文化來傳福音?A: 華人文化蘊涵著許多等美好的價值觀。我們可以發掘華人文化與信仰共通的元素,反思連結並比較異同,再帶出福音的獨特性。我們首先肯定文化既存的價值(如孝道)與智慧(如儒家思想),但不將其等同於福音,而是創造對話交流的空間,讓基督的救贖恩典慢慢更新我們的文化。👍董牧師提問💬在聽完這一集之後,不知道你對移民教會所面對的處境,以及福音的處境化有何觀察和想法呢?我特別想聽聽你對於把「華(Chineseness)」視為恩賜而不是身份認同的基礎,你是怎麼想、怎麼看的呢?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https://forms.gle/Nb1WWyznkpZ8cqec6📚延伸資源💡 1.《基督與文化》(Chr...
嘉賓:何仁豪牧師(台灣基督長老會阿根廷教會) Q:阿根廷教會如何在逆境中成長?A: 我們可能很難想像,在通貨膨脹率動輒飆破100%的阿根廷,當地華人教會不僅站穩腳跟,還不斷開拓新的聚會點!原來,我們可以把「苦日子」視為和上帝建立真實關係的機會,以感恩的心領受幫助卻不倚賴,同時憑信心尋求突破、積極培育人才,一起見證福音的韌性與生命力!Q:怎樣塑造「親愛又忠心」的教會文化?A: 華人教會普遍重視「忠心」服事,卻容易忽略「親愛」的關係建立。然而,保羅屢次在書信中提及美好的同工關係,同時具備了「親愛」與「忠心」這兩種特質(西4:9、林前4:17),而阿根廷教會的文化,讓我們看見親密關係是何等的重要,值得我們重新發掘和活化!來效法阿根廷足球隊的精神吧! 他們不僅在球場上全力以赴,更注重平時與彼此連結、享受「在一起」的時光,因此建立起無可取代的默契與信任。同樣地,教會的聚集確實是要為了福音齊心努力,但我們「怎麼聚集」也同時是福音的展現。當我們放下「事工導向」,而選擇單純地與彼此團契時,就有機會活出彼此相愛的生命,讓「親愛又忠心」成為教會的DNA!👍董牧師提問💬 在聽完這一集之後,不...
嘉賓:劉曉亭牧師(聖地雅歌台灣基督教會) Q:疫情如何引發了「第二次宗教改革」? A:疫情迫使我們關閉實體聚會,轉向線上,這打破了我們習以為常的教會運作模式,也讓我們開始反思:「什麼是教會?」劉曉亭牧師認為疫情宛如「第二次宗教改革」,因它促使我們直視並公開討論教會長期存在卻難以撼動的議題,這些改變為教會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革新的契機! Q:教會該如何面對後疫情與 AI 時代? A:面對後疫情與AI時代,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兩點,反思並重新回歸信仰的本質。 1. 讓信仰「回家」疫情爆發後,我們不得不回家。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家庭關係時,「回家」挑戰了我們的信仰是否真實,我們要回到聖經,看見耶穌的門訓正是在家庭生活中進行的。 2. 對自己的信仰「負責」面對AI崛起,若我們的信仰徒具形式,那先進的科技只會讓人倚賴、迷失。因此,我們不該為弟兄姊妹的生命負全責,而是要一起裝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幫助彼此直接面對上帝,建立真實而親密的關係。我們可以開始練習不盲從,好好思考並付諸實踐,為自己的信仰負責任。 ...
嘉賓:董家驊牧師(世界華福中心) Q:如何跨越教會藩籬,合一服事? A: 1. 承認困難,回到福音本質 首先,我們承認在教會裡、機構與神學院之間存在著隔閡,這很多時候是因為缺乏溝通所造成的。但同時,我們需要明白「在基督裡我們已經合一」這個事實,因為福音的核心是基督已成就的合一,這正是我們重新與彼此連結的根基。2. 建立平台,把握機會溝通與聆聽要見證基督已成就的合一,我們需要有聆聽彼此與溝通的機會。《使命門徒的職場生活》一書嘗試建立一個平台,透過連結教會、神學院、宣教機構和職場弟兄姊妹,我們一起來思考如何實踐「工作即宣教」。過程中,我們發現福音不只呈現在事工成果上,連結本身所帶來的安全感、彼此成全與相愛,也同是福音的展現。Q:世界華福中心的事工理念為何?A:華福中心致力推動福音的「連結文化」,不論是透過Podcast訪談、出版書籍或舉辦會議,我們相信,透過連結,我們能夠聆聽到上帝在各地的工作,並在深度交流中創造出讓彼此感受到安全感的環境,在這其中,我們願意成為互相學習與信任的使命門徒,一起探索新的可能性。👍董牧師提問💬聽完這一集,你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什麼呢?你對...
嘉賓:Ray Lin 傳道(自由音樂傳道) Q:《哪尼?!》動漫也能傳福音嗎? A:動漫文化席捲全球,影響力甚鉅。《哪尼?!》以日式動漫MV的流行元素表達福音信息,期望引起共鳴。我們看見,動漫風格的福音歌曲開啟了信仰對話,我們需同時用生命見證與真誠的關係,陪伴人們持續靠近耶穌,也開始關注如何善用藝術與文化,讓福音的種子在人心萌芽。 Q:基督教藝術在今日的意義為何? A: 1. 藝術關乎生活,不只有功能性我們發現,除了具有敬拜和傳遞福音的功能外,基督教藝術在生活中,往往更能陪伴我們渡過困境,潛移默化地幫助我們活出信仰,同時,藝術了恢復基督信仰的故事性,讓我們更自然地與人接觸、對話,與上帝一同續寫祂真、善、美的故事。 2. 多元卻以神為中心,跳脫實用主義基督教藝術能以多元形式來表達,但始終以上帝為中心,當我們跳脫實用主義的思維,不再只以「有沒有用」、「能不能直接領人信主」作為藝術作品的價值判斷,就能慢慢看見藝術在靈命塑造與傳遞價值觀等方面的長期影響力。因此,我們可以投入更多心力培育藝術家、鼓勵創新創意,並實際支持優...
嘉賓:Yenni 姐妹(紐約大都會國際兒童事工) Q:「真實的需要」如何重塑服事者? A:Yenni 在短宣時親眼看見貧民窟孩子的生活環境,徹底顛覆了她對「成功」的理解。她意識到,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不是單靠個人能力和努力,而是出於神的恩典。當我們領悟到這點,便無從自誇,而是開始學習謙卑,甚至是從最不擅長的服事開始做起,好成為神手中合用的器皿。 Q:為什麼主日學需要「以孩子為中心」? A:我們反省,主日學不是附屬成人崇拜的安親託管,而是建造孩子生命的長期陪伴,讓孩子認識耶穌。以孩子為中心的主日學會主動走進孩子的生活場域,用心設計有趣的活動,好引導他們可以專注聆聽福音信息,同時也著重與家長的關係,讓福音得以在孩子與家庭生命中同步紮根。 👍董牧師提問💬 我在訪談的過程當中,記下了好多筆記,感覺上帝也透過Yenni的分享在對我說話,聽完Yenni的分享後,不知道讓你最印象深刻的是什麼?你對服事兒童和教會的兒童事工又有什麼樣新的體會和靈感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https:...
嘉賓:吳國雄博士(國度遠見會) Q:如何與上帝「共創」未來? A:聖經教導我們不僅要思想永恆,更要為將來作好預備。我們看見,面對未知的勇氣,是源於上帝邀請我們與祂同工的事實。神賜給我們合夥人(partner)的身份,是要我們重視當下,也主動預備,我們可以練習敏銳地觀察、謹慎反思、積極規劃,好與上帝同心同工,共創未來。 Q:「未來學」為教會帶來了哪些洞見? A: 我們發現「未來學」不是在預測未來的單一走向,而是務實地掃描不同可能性,擴大視野;根據所得資訊模擬各種情境來評估,最後策劃出周全的因應策略。這樣多視角觀察、分析規劃的思維模式,能幫助教會先洞悉情勢,進而將心中的期待落實為切合實際的規劃,有備而無患。 👍董牧師提問💬 聽完這一集之後,你對於「未來學」這門學科和基督信仰之間的關係有何理解、疑問或體會呢?你認為華人教會應該要開始思考和關注,但今日仍舊缺乏反思和關注的議題又是什麼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https://forms.gle/akmTTibJ2...
嘉賓:安平牧師(普世佳音新媒體傳播機構) Q:新媒體的本質是什麼? A:我們發現新媒體不僅是傳播工具,更是一面鏡子和舞台,反映並考驗著我們基督徒是否忠於所託。它喚醒了每一位信徒皆有的媒體身分,和教會在公共領域中的職責。新媒體推動我們以更新的世界觀,透過貼近大眾的文化形式與語言,將信仰生動地呈現於眾人面前,作真實的見證。 Q:該如何正面看待與建構公共神學? A:我們需擺脫將「公共」狹隘等同於「政治」的觀點。公共神學是為了支撐教會在各領域中的見證,因此我們需要留心上帝主權的體現,了解各領域的運作規律,而非佔領或對抗。在吸收與轉化西方資源的同時,更要融入全球華人的視野,建構出與各地處境相符的公共神學框架。 👍董牧師提問💬 關於基督徒回應公共議題、投入公共神學的研究,不知道你有什麼樣的看法、顧慮,或者是好的建議?在你所身處的地區,又有哪一些的議題,你覺得是教會這個時候需要開始認真看待,並且認真的用信仰的角度來回應的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喔! 🔗https://forms.gle/akmTTibJ24p9cNk...
嘉賓:夏昊霝牧師(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 Q:近十年,台灣教會的發展趨勢為何? A:數據顯示,台灣教會的聚會人數在疫情後銳減,雖然在「傳福音」的概念上有更新,越發注重後續的牧養責任,但在聚焦於堂會發展的同時,看似穩定的人力財力,卻暗藏著自我中心、缺乏國度觀的危機,因此我們需要培育成熟、對焦神國的門徒,讓教會在質與量上都能健康發展。 Q:如何建立「不能震動」的教會? A:我們首先要尋求:「神將我們安置在這裡,要我們為這裡做什麼?」傳福音是活出耶穌道成肉身的生命,我們需要重視在地性、培養謙卑的分辨力,才不會與時代脫節。同時,耶穌的捨己讓我們無法只關注自身堂會的需要,而是要開始練習慷慨給予,才能參與建立神那不能震動的國。👍董牧師提問💬 聽完這一集之後,我也想了解,你對自己所身處的地區過去10年教會的發展,有怎麼樣的觀察呢?歡迎你與我們分享,幫助我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理解不同地區教會的處境,好讓我們可以在後續的訪談當中,能夠服事到不同地區教會的需要!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喔! 🔗 https://forms.gle/M9o...
嘉賓:愛臨宣教士(OM世界福音動員會) Q:在今日向猶太人傳福音有哪些困難? A:我們首先面臨觀念的挑戰,猶太人從小被教導,信奉耶穌等同背叛猶太民族身份。同時,世俗化的猶太人對宗教存有強烈反感,視之為控制人心的工具,因而傾向拒絕福音。除了觀念障礙,在以色列境內傳福音時,宣教士和信徒也會被極端組織視為威脅,因而遭受騷擾與恐嚇攻擊。 Q:該如何適切地「愛猶太人」? A:1. 檢視動機,活出與神的親密關係 首先,我們要檢視內心動機,不被猶太人外在成就所迷惑:我們是否真心渴望他們得著基督?我們要認清,傳承猶太文化並不能讓我們變得「更屬靈」;其實,當我們(外邦人)活出與神之間的親密關係時,才能夠激發猶太人嫉妒、渴望歸主的心。 2. 抓緊應許傳福音給萬民,小心偏差 我們要熱心投身普世宣教,因為聖經應許當外邦人數目添滿時,以色列全家必定得救(羅11:26),因此,向萬國萬民傳福音,正是愛猶太人的重要實踐。而當我們在了解基督信仰中的猶太根源時,需要謹慎地詮釋聖經,不斷對焦在我們彌賽亞,耶穌基督的身上,才能避免偏差、持守純正的福音,這正是愛猶太人的具體作法。 👍董牧...
嘉賓:黃志誠牧師(香港基督教超窮教會) Q:教會如何真正走進貧窮人的生活? A:我們看到「超窮教會」擺脫了教堂建築物和內需的束縛,從與露宿者同住、放下傳統單向教導做起,嘗試以「無牆」形式走入社區。這顛覆了我們對教會的既定想像,可以不被內部需求所限制。我們一方面虛心學習對方的文化與生活,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溝通,另一方面誠懇分享「超越貧窮,進入基督的豐盛」的好消息。 Q:怎樣見證福音,才能觸動人心? A:我們知道福音就是主耶穌改變生命的大能,所謂「見證」,不單指傳講知識,更要活出與眾不同的生命、與人建立關係,因此我們需要創造對話空間,讓人親身體會福音的吸引力。超窮教會開設「跑緣餐廳」,讓顧客無需趕時間用餐,有機會說出生命故事,正是這樣的見證實踐。 👍董牧師提問💬 不知道在我們的聽眾當中,是否有人嘗試透過營商宣教來做宣教呢?在營商宣教當中,有沒有什麼寶貴的建議可以分享,或是有哪些失敗的經驗可以提供我們大家借鏡,讓我們少走一些冤枉路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喔! 🔗https://forms.gle/fw2SuZbR...
嘉賓:司徒永富博士(香港鴻福堂集團) Q:在神眼裡,職場中的成功是什麼? A:我們需要看到上帝給我們的使命,才能界定何為成功。聖經中,上帝給予人類要去管理這個世界的大任命,並要我們在過程中信靠祂。因此,成功不僅是外在可見的成就,陶造我們品格的失敗經歷也有意義。神眼中的成功,是我們在職場中學習信靠祂,看重成長過程,不輕看軟弱。 Q:如何在職場中活出正直與整全? A:我們發現工作不僅是做事(doing),更是一種存在(being)的體現,若要在職場中保持正直和整全,關鍵是信靠神,能誠實面對自己的軟弱和有限。在團隊裡,我們坦誠面對自身的不足,同時主動承擔自己能做到的部分,這樣的真誠盡力,能建立起有安全感的團隊文化,彼此啟發。 👍董牧師提問💬 聽完司徒博士的分享後,我也很想知道你在職場上要活出真實的信仰,會遇到怎樣的困難呢?今天的分享有帶給你哪些啟發,還有哪一些困惑和疑問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分享! 🔗https://forms.gle/fw2SuZbRWfysHyeN8 📚延伸資源💡 1.&nb...
嘉賓:彭書睿長老(大我使命動員協會) Q:哪裡是本地?何處是異鄉? A:我們生活在全球化與人口流動的世界中,一出門就能接觸來自各地的異鄉人;我們發現,本地和異鄉的定義已不再是地理距離,更關乎文化認同與心理隔閡。我們每個人都肩負著「接待」的宣教使命,所以需要重新檢視教會事工,主動關注身邊的異鄉人群體,設身處地的服事他們。 Q:如何聚焦本地跨文化宣教? A:當異鄉人就在身邊,我們需要先培養同理心,再以平易近人的方式來接觸他們。我們可以從門徒訓練開始,從聖經中認識「異鄉人」這個概念,並將接待的操練帶入日常生活中,與此同時,我們還需和其他機構合作,共享資源與經驗,將這一事工逐步融入教會的常態事奉中。 💬互動與回應👍 在你所在的地區,是否也存在潛在的本地跨文化宣教的機會呢?如果你的教會也已經開始了本地跨文化的宣教工作,我們非常希望聽到你們的經驗,不論是成功的或失敗的經驗都非常的寶貴。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 🔗https://forms.gle/fw2SuZbRWfysHyeN8 📚延伸資源💡 《國度換日線》Podc...
嘉賓:楊大鵬牧師(台灣 ​iM行動教會)Q:該如何看待呼召與職業的關係?A:我們需要釐清,呼召是上帝對人發出的邀請,邀請我們每個人在祂的救贖計劃中同工;同時,呼召超越職業,工作不等於呼召,職務是可變的,也沒有聖俗的區別。因此,我們要在每個崗位上持續回應神的呼召,發揮上帝創造我們的獨特,去嘗試、探索、一起活出福音的見證!Q:斜槓工作模式如何影響教會牧養?A:「斜槓」工作模式雖然帶來收入不穩、專業分散、時間管理困難等挑戰,但背後反映了年輕人對自我實現的渴求,面對大環境的改變,我們可以這樣因應: 1. 走進他們的生活世界我們首先放下成見,以開放學習的心進入他們的工作與生活,感受其面臨的挑戰。2. 採取多元的牧養方式我們可以運用線上線下等多元管道,根據弟兄姊妹實際的需求調整方式,個人化地牧養,有效地回應新興工作模式。3. 屬靈根基與探索並重 我們一邊開放心態給予探索的空間,同時也持續從聖經建立穩固的信仰價值觀,在不斷變遷的環境中,幫助彼此鞏固生命根基,不被世界扭曲,反而更有生命力。💬互動與回應👍在本季的Podcast中,我們渴望與您一起探索福音在生活中的實踐。如果您在聆聽過程中有任何問題...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