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
Claim Ownership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
Author: 林煜軒醫師
Subscribed: 338Played: 2,826Subscribe
Share
© 林煜軒醫師
Description
《會談地圖》podcast每一集會以半小時的長度,每週一集深入淺出的導讀 NEJM、Lancet、JAMA、Nature、Science等最新頂尖期刊的重要論文。希望能讓大家在通勤的零碎時間,像醫院、學校裡的meeting一樣,可以「聽」到頂尖期刊最新論文的深度解析。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是臨床會談技巧導向、系統介紹精神醫學與腦科學背景知識的實務書籍。《會談地圖》是台大醫院林煜軒醫師自住院醫師開始整理的筆記精華,至今仍不斷補充更新,並定期在podcast頻道與facebook粉絲專頁分享各大權威期刊最新研究。
如果您讀不完、懶得讀 2020年以來 NEJM、Lancet、JAMA、Nature、Science 裡精神醫學、腦科學的重要文章,每週您只要花25分的零碎時間(很多人一趟上班的捷運就有了),您可以像聽新聞一樣從《會談地圖》podcast「聽」完這些論文重點。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74 Episodes
Reverse
在今天的「國際期刊導讀」單元中,我們將探討《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刊登的一篇關於「喪親之痛」(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PGD)的研究回顧。 這篇研究指出,失去親人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取決於親人去世原因及關係親密度,尤其失去伴侶或子女時,憂鬱症狀更為嚴重,甚至可能演變為 "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需專業治療的介入。 我們會在節目中針對這篇研究,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喪親之痛的概念 如何處理喪親之痛? 喪親之痛的實證研究內容 最後,我也想分享一些雖然研究中並未深入探討到的延伸思考與實例:若治療過程中能夠適度融入信仰或精神層面的支持,對於個案也可能帶來更多的正面影響。在面對喪親之痛的個案中,結合個人信仰或價值觀來陪伴其走過傷痛,往往能幫助他們尋找生活的新意義,逐步回到穩定且有希望的日常。 推薦讀物《數位自我:從出生到登出人生,科技如何影響人格發展》 作者:Elaine Kasket 譯者:白舜羽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 《數位自我:從出生到登出人生,科技如何影響人格發展》的作者是長期關注網際網路對人類心理影響與社會發展的知名心理學家 Elaine Kasket。 本書根據艾瑞克森社會心理階段論,將人類從受孕成為胚胎開始直至生命結束的歷程,以人與數位科技互動的關係演進分為九個階段,並在書中藉由大量個人經驗與個案分享,將我們使用的科技與其對我們身份發展、人際關係和個人隱私所帶來的挑戰緊密聯繫起來。 Elaine Kasket從「數位原住民」的出現開始談起,比較了尚未有數位工具出現前的「自我」有何不同,以及我們是否有「遺忘」、「消除」我們數位足跡權利與能力的可能?這與我們今天在研究「喪親之痛」時,會討論到大腦具有「遺忘」作為某種保護機制的必要性,頗有對話與連結。 相信這本書也能幫助我們檢視並思辨網路資訊與科技如何形塑我們的當代日常與生命經驗,非常推薦各位朋友們閱讀。 新的一年,就讓我們從好書開始吧! 願這集的內容對你有所啟發與幫助,也邀請各位朋友們在Apple Podcast上給予我們五星評價並透過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看法! 論文原文: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cp2308707 #國際期刊 #喪親之痛 #ProlongedGriefDisorder #心理治療 #NEJM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如何讓你的研究計畫受到青睞&留言綜合回覆 在先前「國科會計畫撰寫技巧」的節目播出後,有朋友留言詢問:「國科會計畫應該用中文還是英文撰寫比較好?」我將在這集節目中,從審查委員的閱讀習慣、審查機制及語言表達的精準度等角度,剖析這個問題,並提出具體的建議。同時,針對「多年期計畫如何說服審查委員」的問題,我也會分享如何以既有的相關研究成果、展現研究能力與亮點,獲得審查委員的青睞。 在本集的討論中,我們也會透過先前朋友們在粉專上的留言來談談,對於最新的醫學研究或重大發現為常見的醫學知識體系帶來的衝擊或挑戰,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 此外,有朋友提出了CBTI在第一線臨床治療的現象與挑戰,我也會在這集節目中討論認知行為治療CBTI的精簡應用,使我們即使是在短短的門診時間中,也可以透過將CBTI的技巧融入在會談中,有效率地幫助患者改善失眠問題。而我們的研究室所開發出全自動紀錄睡眠作息的APP”Rhythm”正是一款結合CBTI概念的應用程式,歡迎大家透過留言處的連結,了解這款APP的服務並加入使用的行列喔! 這集會談地圖是2025年的第一集,未來,我們依然會持續透過Podcast,和大家一起探索更多關於醫學研究發展的可能性以及學術生活的多種面向。邀請大家在Apple podcast給予我們五星評價,並透過留言與我們分享您對於節目內容的觀點及建議。 祝各位朋友新年快樂!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追蹤我們的朋友們,或多或少可能都有一些籌辦學術活動、邀請講者的經驗。 你是否曾為了辦理講座而在盡力邀請景仰的學者或前輩時,感到擔心或迷惘,不確定該如何讓受邀前來的外賓對你以及你所屬的單位留下好印象?我們該如何在邀請過程中展現誠意,讓講者感受到被尊重以及呈現單位的用心? 在正式的活動當天,又可以透過什麼方式,輕鬆打造出一套高品質的接待與交流體驗?而在演講活動結束後,可以如何感謝與跟進,為未來的合作打下基礎呢? 無論你是活動籌辦新手,還是希望提升活動質感的資深策劃者,希望能夠藉由這集的經驗分享,為你提供實用的建議與啟發,幫助你解答這些疑問。讓講者不再只是你所負責的活動的「參與者」,活動結束便不再有交集,而是藉此創造彼此愉快、深刻的印象,也為未來可能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本集節目是2024年最後一個單元,很開心能夠在這一年裡持續地向各位聽友們分享我們的研究、國際醫學研究的趨勢以及學術生活中的各種經驗,今年我們也致力於節目品質的改善,邀請各位給予我們節目五星評論,並透過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觀點,都有機會在聽眾問答的單元中得到回覆喔! 在此祝福各位聽友們在接下來新的一年裡一切平安如意,我們明年會談地圖再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在這集Podcast中,我們將為各位朋友導讀刊登在《Science》上一篇關於去中心化臨床試驗(Decentralized Clinical Trial, DCT)的最新研究,探討 DCT 如何突破傳統臨床試驗的侷限,為醫學研究帶來新的可能性。 傳統臨床試驗通常是在大型醫學中心進行,強調嚴謹的實驗設計與控制環境。然而,這樣的設置導致了試驗參與門檻的提高,排除許多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治療的普通人,進而使得其在慢性病患者、行動受限者或其他弱勢群體等方面常會有代表性不足的議題。 DCT的出現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透過結合數位科技與遠距醫療,DCT能讓更多人參與試驗,無需受限於地理位置或醫療機構的資源,開創了人人都能參與的臨床研究新模式。 DCT的優勢在於能有效降低時間與成本。傳統上,一項藥物從研發到上市平均需耗時十年,花費如同建造一座台北101大樓的成本,而成功率卻不到10%。DCT在簡化流程的同時,可減少約三分之一的時間與經費投入。此外,DCT也能提高試驗參與率與數據豐富度,特別是在COVID-19疫情期間,這種模式因封城與移動限制而大受歡迎。 然而,DCT仍面臨若干挑戰,包括: 資料安全與設備串接問題:裝置間資料連結的不穩定可能導致數據遺失(Missing Data)。 電子知情同意的倫理爭議:如何在電子形式中確保知情同意的完整性,仍有討論空間。 社會關懷與數位落差:需要特別注意弱勢族群的數位使用能力與心理適應。 DCT並非完全取代傳統臨床試驗,而是提供一種混合模式(Hybrid Model)的可能性。研究設計需考量受試者的需求與挑戰,並清楚溝通研究目的與退場機制。我們實驗室開發的APP: 「作息足跡」(Rhythm) 正是這樣的例子,透過簡便的使用介面與高效能的數據蒐集,以最方便、即時、連續性的方式記錄使用者的睡眠、作息,並提供專業的分析報告,是一個促進更多人參與DCT的典型成功案例。 我們相信,隨著科技進步與社會接受度的提升,DCT將成為醫療研究的重要趨勢。未來,DCT的實踐應朝向UDECIDE模式,強調民眾素養、數位平等與社會包容。我們也誠摯邀請學術界、醫療界與產業界的朋友,與我們一同合作,參與試用我們實驗室推出的 APP: 「作息足跡」(Rhythm) ,以此探索數位醫療與DCT的更多可能性! 📖論文原文:Girardin Jean-Louis, Azizi A. Seixas ,The value of decentralized clinical trials: Inclusion, accessibility, and innovation.Science385,eadq4994(2024).DOI:10.1126/science.adq4994 #DCT #臨床試驗 #Science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Podcast:網路成癮研究十年回顧 2013年,美國精神醫學會於《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中首次將「網路遊戲成癮」(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IGD)列為待研究的疾病。此後,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亦將「遊戲成癮」納入國際疾病分類之中。 我們的團隊是全球網路成癮與手機遊戲成癮研究的先驅,從博士班期間,林煜軒醫師即投入這個領域展開耕耘,並已於多個國際頂尖期刊發表多篇具權威性的研究。 網路成癮研究的里程碑之一是我們的團隊於2020年發表的綜合分析研究,該篇論文已被引用超過100次。我們的研究涵蓋了網路成癮與智慧型手機遊戲成癮,並開發了智慧型手機成癮量表(SPAI),該量表已被引用超過500次,翻譯成多國語言供相關醫學研究領域使用。 此外,我們也開發出第一款能夠「量化」手機使用行為的應用程式——Know Addiction APP。在這個手機與人類生活融為一體的這個時代,「上網時間多久?」這個過去難以回答的問題,便得以透過 Know Addiction APP自動監測、以量化方式呈現出來。透過此程式,我們能記錄使用者的行為數據,並以此評估成癮情況,為精神科醫師診斷手機成癮診斷提供客觀的依據。 在臨床上,儘管因手機遊戲成癮求助的個案其實遠少於網路成癮,手機遊戲成癮的現象仍有助於深入探索人與機器之間的互動及心理狀態,因為由手機所呈現出的行為模式同樣能夠解釋人類行為,具有「生物轉譯」的意義。就像果蠅對基因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圍棋之於人工智慧研究一般,共同的特性就是Feature很複雜但Label很簡單。 此外,我們的研究還深入探討了網路行為與自我傷害的關聯,例如網路霸凌、性私密影像散佈等,這些行為與青少年的自我傷害風險密切相關。我們也觀察了手機成癮對睡眠的影響,特別是大學生的網路成癮與其作息模式,以及性別和家庭教養風格的調節作用。 對於也想投入這個領域的年輕後進的建議是:手機成癮是人機互動研究的理想起點,值得投入。特別是隨著性私密影像散步散佈與網路霸凌等不健康的網路行為日益增加,這些行為背後的成因、相關的研究便更具有重要意義與影響力。 #手機成癮 #網路遊戲成癮 #手機使用行為 #量化 #BiomarkersLab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每年被學術界戲稱為「年底作文大賽」的國科會計畫,不曉得各位學術界的夥伴們是不是也已準備好大展身手呢?打開電腦埋頭苦寫之前,不妨先聽聽這集「學術生活」,或許這集「國科會計畫撰寫技巧」能夠幫助你擦亮你的研究計畫招牌,受到評審的青睞與肯定! 在這集節目中,我彙整了過去各種失敗與成功的經驗,從以下四大要點出發,分享給每年在各種研究計畫申請苦海中泅泳的學術界夥伴們,關於設計研究計畫架構、以高效方式呈現出研究能量的重要建議。 1. 「好萊塢」模式撰寫研究計畫: 從「未竟的需求」出發,讓你的研究計畫像一部好萊塢電影,層層鋪陳且富有意義。 2. 報導式的「小標題法」: 將你的研究假設作為標題,善用粗體、底線、斜線等方式呈現重點。 3. 根據評分標準撰寫研究計畫: 根據公開評分標準凸顯研究重點,展示預知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 4. 善用AI工具: 根據研究計畫反覆出現的關鍵字或核心論述,利用AI工具編撰更精準、有吸引力的標題。 5. 電梯談話(Elevator Speech)的呈現模式:在有限的篇幅內,提綱挈領地介紹你的研究計畫,以感性方式讓評審委員為你的理性研究留下深刻印象。 本集節目推薦好書:《離開學術界》 我很喜歡這本書帶來的啟發:在學術生涯中累積的技能,有哪些是離開了學術界仍然能繼續發揮效益的呢?邀請你,在計畫寫累了、教學研究有空檔的時候,一起來讀這本書!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lmcyh2oc8o00885qdeluvr1/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如何在高壓與緊繃的教學研究與執業生活中,仍能從事多樣化的節目內容製作? 這集就從住院醫師時期的晨會開始養成的「筆記」習慣,如何成為一套研究基礎的知識系統,以及我們如何受到國際知名期刊如《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和《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啟發,來跟大家聊聊「會談地圖」Podcast的誕生與理念,並綜合回覆在社群上各個讀者的留言提問。 至於同樣想透過社群媒體分享自己學術專業的初心者或年輕後進,我也提出了一些經驗談,關鍵在於從「今天學到了什麼」來著手,而非「我的節目內容要做什麼」。 隨著像ChatGPT這類AI工具的出現,使得各種文獻的搜尋與理解變得更容易,因此我們更需要進一步思考,有哪些研究是真的會影響臨床決策、對於既有的理論發現帶來挑戰,這也是當代的醫學研究者時時讓自己保有掌握醫學發展趨勢的關鍵。 除此之外,在本集節目中,也會討論肥胖介入治療與家庭支持的重要性、關於體罰七個負面影響的研究回顧樣本多樣性,還有美國精神科與台灣精神科診療生態的比較。 本集推薦讀物是今年甫出版的《我失敗的美式生活:鱸魚的三十年日常觀察與非典型剖析》,這是一本關於美國與台灣日常生活的觀察與探討,國外的月亮是否真的比較圓?透過這本饒富趣味而具啟發性的書寫內容,或許能帶給你更不同的視角與思維,推薦給大家! 最後,邀請各位聽友在Apple Podcast平台上給予我們五星好評,並透過留言的方式與我們交流互動,就有機會成為下期「聽眾回覆」的討論主題喔!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lmcyh2oc8o00885qdeluvr1/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在2019年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重要文獻回顧中,對行動裝置在健康評估及數位治療領域的重要性進行了詳細的探討,這篇著重於行動裝置如何利用數位生物指標(Digital Biomarkers)與數位治療(Digital Therapeutics)來進行健康監控和疾病管理的文獻,可以幫助我們清楚掌握行動裝置應用於健康監測與評估時,幾個關鍵的基本概念。 這篇文獻介紹了兩種行動裝置蒐集使用者數據的方式:被動數據(Passive data)和主動數據(Active data)。被動數據通常是自動收集的,無需使用者主動輸入,例如智慧型手機和活動腕錶都能自動監測使用者的活動數據。相比之下,主動數據則需要使用者填寫問卷或輸入資訊。對於開發健康相關的應用程式,文章建議應優先使用被動數據,因其能持續獲取即時資訊且不影響使用者體驗。 數位生物指標在健康篩檢和治療追蹤中扮演關鍵角色,尤其針對憂鬱症、中風和糖尿病等疾病的管理。例如,結合行動裝置的應用程式,透過生態瞬時評估(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 EMA)來進行即時的心理健康評估,可以有效提升診斷和追蹤效果。 同時,數位治療(Digital Therapeutics)將認知行為治療數位化,用於失眠、ADHD、藥物濫用等問題,透過智慧裝置的提醒和行為干預,幫助患者改善認知與行為。不同品牌和系統的裝置在數位治療中的差異,也為數位健康應用開發帶來挑戰,特別是在治療結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上。 最後,數位健康應用的發展同時面臨著數據收集及隱私保護的倫理挑戰。因此,如何在提供高效治療的同時,維持使用者隱私,將是所有想開發相關應用程式,以及這個領域未來發展的重要議題。 你對數位科技與健康監測、治療的議題有興趣或甚至也投入其中嗎?歡迎在本則貼文底下「留言」與我們交流你的看法,就有機會抽中節目中提到的這本《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關於「數據科學」的特刊喔!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lmcyh2oc8o00885qdeluvr1/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集主題:【研究室論文】如何利用人工智慧分析數位足跡量化工作效率 我們將在這集與大家分享研究室的重點研究領域「工時」,以及我們是如何將「數位足跡」藉由人工智慧領域中的深度學習與機器學建立出「個人化」的數位行為模型,進而精準判斷出實際的工時。 工時的研究緣於對台灣醫界超長工時、對工作時間產生回憶性偏誤等現象,逐步發展出對工時與作息、工時與工作效率的研究,並開發出可實際應用的手機程式。而2023年,我們的研究團隊也首次採用了人工智慧作為研究方法,藉由針對各個使用者的數位足跡進行分析與建模,我們得以回答以下幾個核心問題,並於2024年將研究成果發表於《醫學網路研究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1. 如何用數位足跡紀錄工時? 2.工作地點的休息狀態? 非工作地點的工作時間?而工作與休息並非總是能截然以二元方式區分,而是如0與1之間仍存在著許多數一樣的狀態,那麼在這之間的狀態可以如何測量預估? 3. 什麼樣的因素會影響工作效率? 除了上述三個問題,我們也會討論人工智慧在認知及心理行為研究領域中帶來的突破與可能的挑戰。 您對工作與休息狀態如何透過人工智慧進行分析感到好奇嗎?是否也十分關注工時過長、勞動權益等議題呢?歡迎聆聽這集的內容並與我們交流你的想法! 📖論文原文:Chen H, Lin C, Chang H, Chang J, Chuang H, Lin Y Developing Methods for Assessing Mental Activity Using Human-Smartphone Interaction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ctivity Levels and Phase Patterns in General Mental Activities, Working Mental Activities, and Physical Activities J Med Internet Res 2024;26:e56144 URL: https://www.jmir.org/2024/1/e56144 DOI: 10.2196/56144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lmcyh2oc8o00885qdeluvr1/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集的學術生活我們將與大家分享關於學者日益嚴重的「時間貧窮」現象,並從有「圍棋界奧林匹克」美稱的「應氏盃」歷年的競逐遞嬗情況、菁英家庭的教養策略與學術學閥現象的連結等面向進行討論,說明人工智慧對翻轉階級可能帶來的利基。 隨著學術界對研究、生產力和行政工作的高要求增加,學者們面臨著時間管理困難,無法充分投入研究、教學和生活平衡,進而影響其身心健康與學術創造力。 而AI的出現,或許就有機會打破過去既有的學術人際網絡,讓新進而無雄厚背景與資源的學術工作者們,有機會更開放地進行學習、資訊整合與交流。 近年國際圍棋發展在競爭資源的現象也可見一斑,過去頂尖的棋手經常集中於中國、韓國等「圍棋強權」國家,然而透過AI,更多國家的棋士可以藉由與AI對弈、演算法分析等方式,縮小與傳統圍棋大國棋士之間的鴻溝,顯然有助於促進更公平的競爭。我們也很欣喜地看見,這週剛結束的應式盃由日本棋士一力遼九段奪得世界冠軍,在睽違多年後讓日本重回國際圍棋龍頭之位。 這說明了在大量向AI學習,提升人類認知,形成更強大智識的新世代也正在形成中。 而AI帶來的平等性利基或許也能在時間貧窮、階級翻轉的議題上看到曙光,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藍佩嘉在《拼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中,即精闢地探討了家庭社會階級與教養策略的關聯,這樣的情況其實與學術界過去某些現象十分類似,也形成階級鞏固的現象。 而AI此時作為一種去中心化的新學習工具,將有機會挑戰階級固化的現狀並帶來翻轉。 你對於學者的時間貧窮現象有共鳴或是不同的觀察嗎?而AI是否能夠在你所關注的議題或領域中帶來明顯的助益或挑戰呢?歡迎與我們一起分享!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集主題:【聽眾問答】心理治療也會有副作用嗎? 在這一集的節目中,針對聽眾們熱烈提出的各種疑問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心理治療真的會有副作用或反效果嗎? 如何正確地解讀文獻,並應用在臨床工作上? 認知行為治療(CBT)的治療管道有哪些? 正念練習中的身體掃描對失眠有幫助嗎? 若不建議躺著做放鬆練習,那坐著進行會比較好嗎? 運動可以改善失眠嗎?什麼時間運動比較好呢? 運動對改善憂鬱症狀的研究參與者是否有選擇性偏差? 此外,也再次感謝許多聽眾慨然與我們分享音質改善的方法、推薦相關的軟體,這集也請大家持續不吝給予我們音質上的回饋喔! #心理治療 #副作用 #臨床應用 #精神健康 #CBT #放鬆練習 #文獻解讀 #聽眾問答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lmcyh2oc8o00885qdeluvr1/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認知行為治療無論在安全性、治療效果,以及療效的持續性,都是比藥物治療還要好的選擇,因此近年來的失眠治療指引,幾乎都建議認知行為治療 (CBT-I),應該作為失眠的第一線治療。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近期一篇失眠處理的回顧,也再次強調這項論點,並且指出在大型統合分析中:認知行為治療與藥物治療,對失眠指標改善的效果量(effect size)。 以低、中、高的效果量以0.2、0.5、0.8界定,CBT-I 治療失眠總體症狀的效果量可以達到最高的0.98,對入睡時間、維持睡眠都達到中等以上的效果量,只有在睡眠總時間的效果量較有限。 各種藥物治療的效果量均不如CBT-I,再考量長期服用的安全性不明,因此CBT-I被認為是應該優先於藥物的第一線治療。 關於 CBT-I 的細節,可以參考先前我們對今年CBT-I有效元素最新統合分析的整理,而這篇NEJM回顧文獻中所提到兩種在台灣也有核准治療失眠的新藥,也會補充在未來新版的《會談地圖》。 #食慾素雙重受體拮抗劑(dual orexin receptor antagonist)為什麼能治療失眠? 食慾素(orexin)是在猝睡症研究中,患者所缺乏的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 在外側下視丘的orexin,會刺激腦幹和下視丘中促進清醒的神經核;並且抑制腹外側和內側視前區促進睡眠的神經核。 因此食慾素雙重受體拮抗劑如lemborexant會抑制清醒、促進睡眠,在臨床試驗中也證實幫助入睡、維持睡眠的療效。 因為上述藥理性質,對於猝睡症是這類藥品的禁忌症。 Lemborexant 在台灣雖然取得藥證核准上市,而且不屬於管制藥品,但是健保不給付需要醫師評估後自費開立。 #褪黑激素以及受體致效劑有哪些?可以治療哪種失眠? 台灣食藥署核可含褪黑激素(melatonin)的長效錠,以及作用在褪黑激素受體MT1及MT2及的致效劑ramelteon 是應證都是對入睡困難型失眠有效。對於睡眠中斷,過早清醒幾乎沒有效果。 目前台灣均沒有健保給付,需要醫師評估後自費開立。 📅 演講資訊:TSfN 2024 Meeting 跨領域神經科學國際研討會日期:2024/08/23 14:35-15:50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博雅教學館102教室演講主題:How human-smartphone interaction can reveal the circadian rhythms📚 好書推薦:《安眠藥要不要?醫師講解睡眠及安眠鎮定藥物》◎作者:林子堯醫師粉專:醫院也瘋狂粉專:醫院也瘋狂 📖 參考論文:Management of Insomnia. N Engl J Med 2024;391:247-258 如果對我們研究室開發的App有興趣的人,歡迎加入我們的LINE群組與我們聯繫:https://lin.ee/B2W6Qfk #Podcast #失眠治療 #CBTI #藥物治療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睡眠研究 #褪黑激素 #食慾素 #認知行為治療 #國際期刊 #醫學研究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lmcyh2oc8o00885qdeluvr1/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中風後的復健過程該注意什麼呢?這一集中,我們將深入探討中風患者在復健過程中的晝夜節律變化及其對健康指標的影響。我們最新發表在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JMIR) (IF=5.8)的研究發現,穩定的活動量和良好的睡眠品質是促進復健的重要因素。 📈 研究重點: 1.中風患者與非腦部損傷患者在睡眠與晝夜節律有哪些差異 2.中風患者的晝夜分明程度較低,睡眠品質較差,夜間躁動更多,可以有量化的數據指標。 3.晝夜節律可能和中風後的復健有關嗎 我們不僅僅是探討理論,還提供了實用的建議,幫助中風患者及其家屬更好地應對復健過程中的挑戰。 #Podcast #中風復健 #晝夜節律 #活動量 #健康指標 #復健指南 #健康生活 #醫學研究 📖 論文原文:Liang HW, Wu CH, Lin C, Chang HC, Lin YH*, Chen SY, Hsu WC. Rest-Activity Rhythm Differences in Acute Rehabilit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Stroke Patients and Non-Brain Disease Controls. J Med Internet Res. 2024 Jul 4:26:e49530.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lmcyh2oc8o00885qdeluvr1/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老年人難治型憂鬱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in Older Adults),有哪些臨床處理的重點?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近期一篇回顧,特別以一位個案為實例,從第一線非精神科照顧者的角度,來介紹相關的治療與實證。幾項重點如下: 1. 什麼樣的程度可以說是「老年人難治型憂鬱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對兩種不同類型的抗憂鬱藥物,治療8週仍沒有改善 2. 實證對輕到中度「老年人難治型憂鬱症」的藥物治療原則? - 低劑量第二代抗精神病藥:強烈的證據支持使用aripiprazole(起始每日劑量2.5mg,目標5-15mg),quetiapine是另一個如果病患願意在鎮靜的情況之下的選擇,但實證等級較低。 - 某些SSRI以及SNRI以外的抗憂鬱劑作為加強(augmentation),下列可以根據患者的症狀選擇: Bupropion:疲憊、體重增加、性功能受影響 Mirtazapine:失眠、焦慮、體重降低,但要注意跌倒風險會增加 3. 重度「老年人難治型憂鬱症」還可以考慮哪些有實證的方法治療? - 經顱磁刺激(TMS):系統性回顧顯示6.7%到54.3%得到緩解 - 電痙攣治療(ECT):一項沒有對照組的觀察性研究,證實63%中度、75%重度患者得到緩解 - Esketamine鼻噴劑:目前隨機對照研究沒有證據能改善症狀 論文原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in Older Adults. NEJM 2024;390:630-9.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Comments
Top Podcasts
The Best New Comedy Podcast Right Now – June 2024The Best News Podcast Right Now – June 2024The Best New Business Podcast Right Now – June 2024The Best New Sports Podcast Right Now – June 2024The Best New True Crime Podcast Right Now – June 2024The Best New Joe Rogan Experience Podcast Right Now – June 20The Best New Dan Bongino Show Podcast Right Now – June 20The Best New Mark Levin Podcast – June 2024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