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中间地带
中间地带
Claim Ownership

中间地带

Author: 海博

Subscribed: 246Played: 3,083
Share

Description

「中间地带」是一档关注商业、文化、历史的演进的播客节目。商业进程、文化现象、历史书写从来不是单独存在,它是社会系统的反应。说回来,关注这些终归是对现实社会的理解与回应: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发展历程,社会中人和人群的行为逻辑和思维方式,社会与其环境的互动方式和历史路径。
119 Episodes
Reverse
- 主播 -海博- 嘉宾 -张璇,消费品行业分析师,《奶茶出海:新中式茶饮品牌的全球扩张》作者- 你会听到 -03:20  中国奶茶消费的三个历程:粉末时代、街头时代、现制茶饮07:12  出海先行者:台资品牌14:47  新中式茶饮的接力升级出海21:28  出海的为什么是现制茶饮,而不是哇哈哈与农夫山泉25:15  代理权纠纷:茶饮出海普遍要踩的坑32:35  蜜雪冰城的超强渗透力,在印尼开出2000家门店37:41  在喝「英式奶茶」的英国,现制茶饮表现如何48:23  现制茶饮的全球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50:53  到海外开店:供应链与数字化61:25  可乐跟随美国大兵走遍世界,奶茶呢?68:41  在美国,食物的族群化72:41  奶茶,异乡的文化认同76:55  奶与茶的结合,寻找最大公约数
- 主播 -海博- 嘉宾 -姚江鸿,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华民国史、抗日战争史。- 你会听到 -03:14  1944,一个被忽视的年份10:36  一号作战的缘起:大本营与中国派遣军的矛盾16:28   破产的一号作战:绝对国防圈的突破20:09 一号作战前,国共对日苏信号的解读与判断25:14 豫湘桂为何一溃千里34:07 长衡会战中的薛岳被视为「南斯拉夫狄托」39:16  桂柳会战中的难民42:26  溃败引发的震动:华南分离运动47:01   中共在一号作战中的应对56:44  1944中的美国因素64:53  从延安走向世界,美军观察组的到来67:35  豫湘桂溃败与雅尔塔会议的缺席
- 主播 -海博- 嘉宾 -葛剑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近期出版《何以中国:葛剑雄文集第8卷》《也是读书:葛剑雄文集第9卷》- 你会听到 -03:40  中国历史上的制图传统07:20  制作《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困难17:33  古代政权间存在现代意义的国境线么?20:45 十年时期的英语老师23:05  人口与人口地理31:17 「炎黄子孙」只是文化概念37:50 「大槐树」的移民传说如何成为共同记忆48:46 历史研究的应用56:37  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创造历史?61:15  钱穆著《国史大纲》的背景
- 主播 -海博- 嘉宾 -余戈,战争史作家。- 你会听到 -01:03  惠通桥之战,滇缅战场的切片07:37 滇缅路事件:丘吉尔的对日绥靖12:11  英国美国日本视角中滇缅战场22:33  惠通桥:滇缅路上的咽喉28:48  战略协同中的英国人35:47  转折:英帕尔之战41:26  滇西反击与豫湘桂溃败44:50  仅剩的输血线:驼峰航线52:54  美军观察组的考察与太平洋上的跳岛56:18  中国视角下抗战中「最长的一天」61:23  滇缅战场就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考场
- 主播 -海博- 嘉宾 -五花王,煤炭行业专家- 你会听到 -04:25  石油危机下,大庆石油出口日本08:23  石油换外汇11:30  能源视角下的日本援助开发贷款15:54  从铁路到港口22:32  安太堡:中美第一个合资的煤矿24:47  煤炭出口的配额体系28:46  煤炭长协为什么谈不下去了?37:13  大同煤与兖州煤之争47:27  安太堡与安家岭:美系与日系的区别55:11  日企出海与ODA协同60:01  煤炭在中日两国间的能源地位
- 主播 -海博- 嘉宾 -余盛,硬科技财经作家,出版《手机战争》《芯片浪潮:纳米工艺背后的全球竞争》
113 港口、铁路与有轨电车:现代天津的崛起- 主播 -海博- 嘉宾 -李侃,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研究系- 你会听到 -01:27  连接塘沽与天津的海河03:24  煤矿与铁路的交集08:07  被八国联军军事占领过的城市15:18  都统衙门的遗产18:54  第一条有轨电车:布鲁塞尔注册的天津万国电灯公司29:32  海河治理:从运河节点到海运港口36:00  来自李希霍芬的特殊要求:租界对海河治理的诉求43:13  一战中的海河工程局50:25  公共卫生与城市治理:现代天津的到来53:53  民国政治大佬的后花园剪辑:孙称
- 主播 -海博- 嘉宾 -陆风鸣,任教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政治与社会变迁系- 你会听到 -03:29 一家柳州企业如何成为上汽与通用的大腿05:32 五菱:理解铃木,成为铃木09:25 从拖拉机厂开始的造车史 :高仿22:42 五菱找钱:与通用合资29:43 上通五的诞生:广西为何要大出血44:28  五菱之光:地球上最重要的一款车53:21  通用失去王座,加码五菱成为应对办法61:22  汽车行业做加法难:五菱的上探之路65:38 电动时代,如何抢占老头乐市场72:11 微型车在中美之外的市场优势- 制作团队 -制作人:高海博声音设计:孙称封面设计:Jessi
- 主播 -海博- 嘉宾 -李昕升,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副教授,著有《中国南瓜史》《食日谈:餐桌上的中国故事》- 你会听到 -01:46 菜粮兼用的南瓜,在中国历史中扮演怎样的角色?08:02 美洲作物进中国,是西北陆路还是东南海路?17:41 玉米和番薯是如何在中国推广种植的?22:42 美洲作物与中国清朝人口增长的关系29:13 清代人口爆炸是伪命题吗?为何看起来清代人口增长很多?40:14 土豆在欧洲封神,在中国为何一直不温不火?49:39 我们为何抗拒将玉米番薯作为主粮?56:53 全球饮食结构的共性与差异01:03:42 辣椒、番茄和花生又是如何进入中国的?- 制作团队 -制作人:高海博声音设计:孙称封面设计:Jessi
- 主播 -海博- 嘉宾 -魏水华,「食味艺文志」主理人- 你会听到 -02:05  西湖醋鱼怎么就「配不上我们」了?04:31  杭州餐桌上的风味:吴越共存08:08  糖醋鱼的做法:鲤鱼焙面、松鼠桂鱼11:26  腥味之争:水煮与油炸13:24  西湖醋鱼的前身:一鱼两吃20:58  被认定的名菜23:21  断裂与发明的传统33:01  层垒的西湖醋鱼,被发明的左宗棠鸡37:25  大盘鸡在新疆与中亚42:28  消失的菜系之争45:40  台州菜的崛起:温州的食材、粤系的包装50:00  「最好的演员都在这里,为什么最好的厨师不应该在这里」- 制作团队 -制作人:高海博声音设计:孙称封面设计:Jessi
- 主播 -海博- 嘉宾 -魏水华,云南咖农、「食味艺文志」主理人- 你会听到 -03:00  云南保山的高黎贡山咖啡区05:50  保山产区:气候最接近东非高原的地方11:28  云南咖啡的种植历史,从蒙自开关说起13:38  为什么最先种在滇西而不是滇南15:14  本地土著也爱喝咖啡19:04  为社会主义兄弟种咖啡24:03  云南热经所:从种咖啡到种棉花25:14  雀巢带来的新路线:滇南种咖啡33:30  茶与咖啡期货对比:重要的是产区与市场38:12 「云南小粒咖啡」:卡蒂姆43:57  咖啡猎人:去海外找种子45:37  育种经济学:是口味,也是市场54:58  从技术上,如何种出属于「云南味」的咖啡- 制作团队 -制作人:高海博声音设计:孙称封面设计:Jessi
- 主播 -海博- 嘉宾 -邱锴俊(@邱锴俊),《电动汽车观察家》创始人- 你会听到 -01:55  电池对电车有多重要09:31  动力电池发展的三个阶段:要有,要多,要好13:48  从ATL到CATL15:51   宁德时代的一次重要的变身:为宝马供应「车规级」电池18:39  美国电池厂商的掉队与破产24:50  中国动力电池的产业政策红利29:07  动力电池公司的不同出身:军工与果链31:43  整车厂也要造电池35:05  世界镍王与大众汽车都有电池梦41:23  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为什么这么多?49:04  中日韩称霸全球动力电池市场53:30  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之争:磷酸铁对三元的弯道超车60:24  动力电池的竞争远不到终局,而是刚刚开始62:30  固态电池,下一次弯道超车?- 制作团队 -制作人:高海博声音设计:孙称封面设计:Jessi
- 主播 -海博- 嘉宾 -刘欣,精亦诚咨询创始人,原美的集团事业部管委会成员,在美的工作17年。- 你会听到 -01:12  家电公司的迭代与第二增长曲线04:49  家电企业爱输出管理策略?10:33  长期代工给美的带来了什么14:41  营收第一,美的做对了什么?17:58  压缩机,白电的核心21:32  出海大并购时代:海尔购GE、美的收东芝31:08  不易的第二曲线:美的初次造车失败39:29  剧变的年代:从小家电之王到机器人44:07  库卡:收购容易,消化最难49:22  美的二次造车53:50  接班人的选择64:57  不再有「标杆」的美的「一个福利」在饿了么搜索「中间地带」即可领取听友专属红包,可以叠加任意饿了么红包使用。有点外卖需求,欢迎来试试。- 制作团队 -制作人:高海博声音设计:孙称封面设计:Jessi
- 主播 -海博- 嘉宾 -陆风鸣,任教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政治与社会变迁系本期节目由米其林轮胎特约播出。「耐磨非凡实力,柔韧重新定义」。米其林100%自有独研高能橡胶Active+,成就轮胎软弹舒适与非凡耐磨的精妙平衡。柔韧是一种温和的力量,是持久的支撑。欢迎前往苹果播客、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搜索「米其林」订阅收听。- 你会听到 -03:16  德系车与日系车之争:够硬才安全?06:53  溃缩区的作用:吸能,保障乘客安全10:17  被撞碎的溃缩区:「塑料感」的由来15:50  泡沫上车,还是为了安全17:28  电车更费轮胎?21:05  刚性十足的A柱,让车门打得开25:22  「中华第一撞」:清华大学的碰撞测试30:13  中国车企败走欧洲碰撞测试34:54  ABS:最早的辅助驾驶从辅助刹车开始40:19  要快速的刹住车,终究要回到轮胎性能42:47  米其林Active+橡胶让魔鬼三角成为可能44:31  从钢到铝,车身材料的「软化」50:09  印象中更软的塑料也在大面积上车- 制作团队 -制作人:高海博声音设计:孙称封面设计:Jessi
- 主播 -海博- 嘉宾 -吴博皓,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一个福利」中间地带联合饿了么给听友送福利了。在饿了么内搜索「中间地带」即可领取听友专属红包,可以叠加任意饿了么红包使用,每天可以领取三次,长期有效。有点外卖需求,欢迎来试试。- 你会听到 -01:43  不安的朋友与方便的敌人?06:57  技术大引进:化肥与纺织设备09:42  战后英日在东南亚贸易战的延续16:26  英日对「禁运」的暧昧态度21:59 绕不开的万隆会议28:09  日本代表团背后的通产省与外务省博弈31:48  中苏分裂与日美博弈37:09  日美博弈下的「自愿限制出口」43:06  巴统下的「中国委员会」45:06  美国人的关切:政经是否分离47:51  东南亚,中日交往的中介53:30 「LT贸易」的续签57:45  70年代的「能源外交」61:36  日本出海,望向苏联- 制作团队 -制作人:高海博声音设计:孙称封面设计:Jessi
- 主播 -海博- 嘉宾 -李怒云 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理事长兼院长陈姝璇 绿色和平森林与海洋资深项目主任- 你会听到 -03:24  气候大会:与钱有关的议题最受关注05:17  全球碳市场建设,《巴黎协定》第六条进展如何?08:38  从造林到林业碳汇10:22  造林如何卖空气:不是所有的森林都能进入碳汇交易市场17:34  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如何被定价25:40  林业碳汇的国际争议28:45  纪录片《树木猎人》关于宜家造林的争议33:38  碳汇还是环境,谁才是目的40:59  航空公司的「碳中和」驾驶49:32  不止于“碳”,正视森林的价值本期节目由绿色和平赞助播出。海南闻道社会组织服务发展中心,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Greenpeace 联合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治理宣传”,致力于推动当下重要的生态环境工作进程。绿色和平在北京办公室开展工作超过20年,欢迎通过官网和社交账号了解绿色和平的故事:www.greenpeace.org.cn 微信公众号@绿色和平行动派参考文献:《林业碳汇风险难避, 使用碳抵消应谨慎》《全球林业碳汇市场持续升温,高碳企业应警惕“洗绿”风险》- 制作团队 -制作人:高海博声音设计:孙称封面设计:Jessi
- 主播 -海博- 嘉宾 -张笑宇,独立学者,出版《技术与文明》《商贸与文明》《产业与文明》- 你会听到 -00:37 当希特勒拥有AI04:58  「智人之上」:信息简史09:13  真相与叙事间的纠错13:14  人与算法还有边界吗?20:40  金钱定价结构正在被AI冲击26:15  交流是为了什么:把AI作为伴侣32:30  一个更结构化的问题:AI时代的财富分化39:21 1970年代,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大转向44:40 被缩短的产业链46:29  一道横在人间的「硅幕」52:05  「人类社会从没有解决过贫富分化,只是在某些时候比较成功地管理了它」- 制作团队 -制作人:高海博声音设计:孙称封面设计:Jessi
- 主播 -海博- 嘉宾 -陆风鸣,任教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政治与社会变迁系- 你会听到 -00:21  面包车的代表作:哈飞中意03:44  意大利设计公司来了新客户07:58  山寨是一个过程:韩国现代的「山寨」之路11:20  军工企业爱造车15:05  「四大奥拓」今何在19:24  比亚迪造车:2000年初的造车新势力们20:18  为什么留下的是长安24:25  「三九胃泰」也造车27:47  安徽造车的起点33:20  芜湖造车:副市长亲自带队36:18  融资模式上的创新43:15  奇瑞出让股份换来的轿车目录48:15  把车卖到海外去51:17  一张旧照片背后的东风日产合资57:27  「如果要和东风合资,你就要接受它的一切」61:03  合资的期限越来越近了69:18  产业政策之外,造车背后资本市场与地方政府的力量- 制作团队 -制作人:高海博声音设计:孙称封面设计:Jessi
- 主播 -海博- 嘉宾 -陈琛,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先进制造发展研究所所长,「机工战略」主理人- 你会听到 -01:37  来自制造业现场的一线观察:向上的探索07:04  「大浪淘沙」后的中国家电行业是「出海」的极佳观察样本11:43  作为中间品的面板行业为什么会在东亚流转18:09  TCL造屏幕:终端厂商为什么切入中间品21:16  入世十年,中国企业深入全球化后的答卷:掌握核心技术26:02  「市场换技术」:换来的是什么技术29:37  用全球化的技术也需要全球化的人才32:40  半导体显示领域的十字路口:是跟随还是创新37:43  链主企业的「领导力」:与供应商从交朋友到手拉手43:41  全球化公司的新局面:全球多地工厂的产能平衡与协同50:34  制造业更懂制造业53:08  链主企业的共同织网59:35  面板再「向上」:材料与装备怎么做68:12  全球面板竞争的下半场:TCL最早开发MiniLED路线- 制作团队 -制作人:高海博声音设计:孙称封面设计:Jessi
- 主播 -海博- 嘉宾 -陆风鸣,杜克大学政治学博士,任教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政治与社会变迁系- 你会听到 -00:43  华晨,90年代的第四汽01:54  神秘的资本高手——仰融04:26  漫长的季节:东北国企转制08:35  社会主义第一股:到美国上市14:07  华晨股权之谜19:43  再造十几个华晨21:40  收收心,造车吧24:11  华晨海狮正面对决一汽小解放28:28  仰融的轿车梦:中华轿车34:23  华晨与宝马的「谣言」36:38  华晨的「五朵金花」45:03  一个重要的转折,罗孚汽车的引进52:34  华晨宝马与宝马有啥区别57:47  敢想敢干的李书福63:18  李书福也有「奔驰梦」65:20  吉利,从监狱中开始造车69:09  吉利造车,从无到有75:06  开门造车79:37  李家四兄弟的摩擦- 制作团队 -制作人:高海博声音设计:孙称封面设计:Jessi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