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乐界
乐界
Claim Ownership

乐界

Author: 乐界

Subscribed: 1Played: 76
Share

Description

人人都是主播
236 Episodes
Reverse
节目以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开篇,这首作品自1935年在民族存亡之际问世,便成为激发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力量,不仅享誉海外,更是新中国交响管乐的起步标志。随后分享的《大刀进行曲》,是麦新1937年为歌颂抗日“大刀队”所作,任光为其广泛传播提供了诸多帮助。《东进曲(新四军军歌)》见证了新四军的激战历程,任光在枪林弹雨中指挥演唱,最终牺牲,被赞为“民族的号手”。《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1939年首演于延安,后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郎朗的演绎将其中的民族精神传播至世界。江苏民歌《茉莉花》经新四军战士何仿整理,承载着战士们对家乡的眷恋与保卫家园的决心。此外,吕其明创作的《红旗颂》、公木与郑律成合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也以激昂旋律彰显着民族精神与军队风貌。这些“战曲”跨越时空,至今仍激励着我们怀揣憧憬奋进,感恩英烈铸就的和平时代。
2025年7月28日,加拿大拉诺迪埃音乐节突发变动,钢琴家王羽佳因健康问题临时取消“雅尼克与羽佳:激荡”音乐会演出,其钢琴独奏部分由德国钢琴家马克·安德鲁·哈默林紧急顶替,指挥家与乐团的合作演出得以保留。王羽佳近年多次因健康问题调整演出,2023年5月、2025年2月及此次均有发生,业内推测与高强度巡演、舞台压力等有关。她职业生涯中也多次救场,而古典乐坛救场传统虽显职业精神,却暴露艺术家超负荷、替补机制缺失、观众权益难平衡等问题。此事并非个例,推动业界反思,如引入“健康熔断条款”、科技辅助训练、加强公众教育等。王羽佳的事件反映出古典乐坛艺术家的困境,平衡职业使命与个体健康成行业改革核心议题,暂时休整或利于其长远艺术生命。
英国独手钢琴家尼古拉斯·麦卡锡(Nicholas McCarthy)天生无右手,曾遭音乐学校质疑,如今将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的逍遥音乐节上演奏拉威尔《左手钢琴协奏曲》。 他介绍左手钢琴曲目丰富,历史上多位钢琴家探索单手演奏,如富马加利、日奇,而保罗·维特根斯坦是其偶像,曾委托多位作曲家创作。麦卡锡14岁受启发学琴,后毕业于皇家音乐学院,近年获更多演出机会,还在推动单手曲目创作及残疾钢琴家评分系统制定。
传奇歌后康妮・弗朗西丝(Connie Francis)于本周三晚去世,享年 87 岁,其死讯由朋友兼经纪人罗恩・罗伯茨周四宣布。她 7 月初因严重盆腔疼痛入院,曾在重症监护室治疗。 弗朗西丝是 20 世纪 50-60 年代红极一时的女歌手,全球唱片销量超 2 亿张,拥有多首热门歌曲,是首位单曲夺冠及拥有 3 首冠单的女歌手,还热衷用多语种翻唱作品。她的《漂亮小宝贝》近期因 TikTok 翻红,吸引年轻听众。她 1937 年出生,原名康塞塔・弗兰科内罗,父亲早年推动其音乐事业。
2024年,古典音乐界告别了几位闪耀的艺术家,他们的离世让无数乐迷感到遗憾与惋惜。本期节目中,我们将回顾这些大师的生平与成就,从波兰女低音埃娃·波德莱斯的深情歌声,到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的东西方艺术桥梁,再到意大利钢琴家波利尼的哲学式演奏,以及其他多位音乐巨匠的感人故事。他们的音乐遗产不仅是人类精神的宝藏,更将继续感动和激励后人。让我们一起用旋律缅怀他们,用心聆听他们留给世界的永恒之音。
本期节目介绍了帕格尼尼经典作品的技法特色与情感表达,包括炫技巅峰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旋律优美的《柔美如歌》以及富有戏剧性的《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等。当然,内容还涉及作品中的创新技巧,如跳弓、双音和左手拨弦等,展现了帕格尼尼将小提琴艺术推向新高度的独特贡献。此外,还提及李斯特等作曲家的改编作品和梅纽因等名家对帕格尼尼作品的精彩演绎,以多维视角带领大家领略帕格尼尼音乐的深度与广度。
这首短小优美的《Cantabile in D Major(如歌)》,创作于 19 世纪 20 年代左右,最初写给小提琴与吉他(或钢琴)而作,后来也常以小提琴与钢琴的形式演奏。作品名称“Cantabile”在意大利语中意为“如歌、可歌唱”,正好点出了它在旋律处理上的特点——帕格尼尼并非只会写炫技性的快速段落,也有这般带有“歌剧咏叹”气质的柔美旋律。整首时长不长,结构上也较为简单,却以温婉动人的旋律线条打动人心,展现了作曲家对意大利“美声(Bel Canto)”风格的深刻体会。演奏者在呈现这段如歌乐句时,需要细腻的揉弦与精准的换把,才能将歌唱般的线条充分展现出来;而背景的和声(无论是吉他或钢琴伴奏)则带来温暖柔和的支撑。由于旋律流畅且富有抒情性,它也常被选为音乐会上的安可曲,让观众在华丽的炫技高潮之后,静静地品味到帕格尼尼作品中别具一格的优雅与柔美。艺术特色意大利歌剧风格帕格尼尼深受意大利歌剧的影响,他的小提琴旋律如同美声歌唱的咏叹调,强调音符之间的连贯与细腻处理。室内乐的亲密感作为小提琴与吉他或钢琴的二重奏作品,它更像是一场私人音乐会的表演,没有宏大的气势,却充满了温馨与亲密感。抒情而不失简洁旋律的魅力在于其纯粹和简洁,既不复杂,也没有多余的修饰,却能打动人心。这种朴实而优美的风格体现了帕格尼尼对音乐情感的精准把控。名家演绎推荐Salvatore Accardo阿卡多的演奏展现了如歌般的音色和细腻的情感,非常符合这首作品的风格。Itzhak Perlman帕尔曼用温暖的音色和抒情的演奏赋予了这首作品一种亲切感和感染力。Julia Fischer作为新一代小提琴家,费舍尔的版本展现了极高的音准和清晰度,同时不失情感。
帕格尼尼《罗西尼歌剧〈摩西〉“从你星光灿烂的宝座”主题引子与变奏曲(Introduction and Variations on 'Dal tuo stellato soglio' from Rossini's 'Mosè', Op. 24)》是一部展示帕格尼尼高超技艺和深厚音乐情感的杰作。这部作品基于意大利歌剧大师罗西尼(Gioachino Rossini)创作的歌剧《摩西》(Mosè in Egitto)中的一段著名合唱咏叹调“从你星光灿烂的宝座”(Dal tuo stellato soglio)主题而作。该咏叹调原本是一段虔诚而感人的祈祷歌曲,旋律优美且充满宗教肃穆气质,非常适合被改编成独奏作品。帕格尼尼将这段旋律转化为小提琴的独奏与变奏曲,不仅保留了原作的歌唱性,还在变奏中融入了各种炫技元素,使其成为小提琴独奏领域的经典之作。名家演绎推荐Ruggiero Ricci:他在演绎帕格尼尼的作品时,将技巧与音乐性完美结合,令人折服。Salvatore Accardo:意大利小提琴大师,他的版本更注重旋律的歌唱性,极具感染力。Julia Fischer:新一代小提琴家的诠释,兼具技术与情感,赋予作品新的活力。这部作品是帕格尼尼天才与音乐深度的又一证明,它让听众既能感受到歌剧的情感力量,也能目睹小提琴作为“人声替代品”的辉煌魅力。
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协奏曲(Violin Concerto No. 1 in D Major, Op. 6)》的第三乐章:回旋曲(Rondo - Allegro spirituoso)**是这部协奏曲的高潮段落。它轻快、欢愉且富有戏剧性,以精巧的小提琴炫技段落和欢快的旋律感染听众,同时展示了帕格尼尼在创作与演奏上的天才。这部协奏曲创作于1810年代,是帕格尼尼的代表性作品之一。第三乐章“回旋曲”以“Rondo”的形式写成,具有鲜明的意大利风格。它以快速的节奏和跳跃性的旋律,结合多样化的炫技技巧,为整部作品画上一个精彩的句号。音乐表现既充满动感,又有一种明亮的幽默感。艺术特色明快的节奏与情绪乐章整体以欢快、明亮为主基调,节奏感极强,听起来让人有种跃动的感觉。这种风格极具意大利歌剧中的喜剧色彩,与帕格尼尼本人幽默且富有戏剧性的舞台形象十分契合。炫技与音乐性的平衡帕格尼尼在这部作品中,将炫技技巧融入到音乐中,使其不仅是一场技巧的展示,更是一种音乐表达的延伸。快速音符与舞蹈般的节奏结合,令乐曲既充满感染力,又极具观赏性。民族风格与个人风采这部协奏曲,尤其是第三乐章,展现了意大利传统音乐中的舞曲节奏与旋律特质,同时也融合了帕格尼尼个人的演奏特点,如高音域运用和轻巧灵活的跳弓。名家演绎推荐Itzhak Perlman帕尔曼对第三乐章的诠释极富幽默感和节奏感,同时展现了令人叹服的技巧。Salvatore Accardo阿卡多以明亮的音色和细腻的处理,赋予这一乐章更多意大利歌唱性的表达。Hilary Hahn希拉里·哈恩以精准的技术和现代的诠释风格,呈现了这一乐章的流畅感与戏剧性。Ruggiero Ricci里奇的演奏版本充满张力和激情,充分展现了帕格尼尼音乐中的炫技美学。
帕格尼尼《第二小提琴协奏曲》(Violin Concerto No. 2 in B Minor, Op. 7),绰号“La Campanella”(钟声),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这部作品以其第三乐章那段富有特色的“钟声”旋律而闻名,它完美结合了炫技与音乐表现力,让听众在欣赏高超技巧的同时,也感受到帕格尼尼音乐中的意大利歌唱风格与戏剧性。帕格尼尼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826年左右。当时他正处于事业的巅峰期,凭借超凡的小提琴技艺征服了整个欧洲的观众。这部协奏曲不仅是帕格尼尼炫技能力的展示,更融入了浪漫主义时期的情感表达和戏剧性张力。“La Campanella”这个绰号源于第三乐章的主旋律,这段旋律模仿了钟声的清脆音色,通过小提琴高音区与管弦乐的巧妙配合,创造出仿佛教堂钟声般的效果。这段音乐深受后人喜爱,被弗朗茨·李斯特改编为钢琴炫技曲《帕格尼尼练习曲》中的一首。艺术特色钟声的意象第三乐章的“钟声”主题通过小提琴的高把位清亮音色和精准的点弓,营造出如银铃般的效果。这一主题轻盈、跳跃,给人愉悦之感,成为作品最经典的部分。歌唱性与炫技的结合全曲不仅充满炫技段落,如快速音阶、大跨度跳弓、双音和左手拨弦等,更融入了意大利歌剧般的歌唱性旋律,让听众既能感受小提琴的技术辉煌,也能沉浸于美妙的音乐线条。戏剧性与趣味性并存作品在情感表达上张力十足,从第一乐章的宏大开篇到第二乐章的抒情片段,再到第三乐章的轻松欢快,每一部分都展现了帕格尼尼音乐创作的戏剧性与娱乐性。名家演绎推荐Salvatore Accardo阿卡多的版本展现了浓厚的意大利风情,他对第三乐章的钟声主题演绎特别动人。Itzhak Perlman帕尔曼的演奏流畅自然,音色明亮且富有感染力,他赋予作品更多抒情和歌唱性的美感。Ruggiero Ricci里奇是帕格尼尼作品的权威之一,他的演奏富有张力,技巧精准,特别适合欣赏帕格尼尼音乐的炫技部分。Hilary Hahn新一代小提琴家希拉里·哈恩的演绎对作品赋予了更多清晰感和现代诠释风格。
帕格尼尼《C大调无穷动(Moto perpetuo in C Major, Op. 11)》是一部技术性与艺术性兼具的小提琴炫技曲,是他最著名的短篇作品之一。这首乐曲以连续不断的快速音符行进闻名,听众在聆听时仿佛置身于一场高速行驶却流畅优美的音乐旅程中。艺术特色炫技与音乐性结合尽管作品是为炫技而作,但帕格尼尼的旋律处理带有歌唱性,赋予这首快速乐曲一种难得的优美感。这种“技巧与美感并存”的风格,让《无穷动》不仅是演奏者展示技术的舞台,也是听众享受音乐之美的体验。感染力与趣味性《无穷动》的音乐线条简洁流畅,节奏感强烈而又富有趣味性。即使没有复杂的情感表达,它仍能通过一气呵成的旋律和持续推进的动力,带给听众轻松愉悦的感受。适合不同乐器改编因其纯粹的旋律性和炫技性,《无穷动》经常被改编为各种乐器演奏的版本,例如钢琴、长笛、吉他等。无论哪种改编形式,都保留了作品本身的流动感与活力。名家录音推荐Ruggiero Ricci里奇的演奏干净利落,节奏明快而不失音乐性,是演绎帕格尼尼作品的权威代表。Salvatore Accardo阿卡多的版本旋律线条流畅、富有歌唱性,充分展现了这首作品优美而非单纯炫技的一面。Itzhak Perlman帕尔曼以扎实的基本功和柔美的音色赋予《无穷动》一种迷人的音乐流动感。
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Caprice No. 24 in A Minor “Tema con Variazioni” (Theme and Variations)”是整套随想曲的压轴之作,也是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它以简短的主题开始,随后连续多段变奏,将小提琴的各种高难技巧几乎一次性全部呈现。这个主题也被后来很多作曲家(如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等)加以改编,成为传世名作。音乐情绪从紧绷到热烈再到欢庆,堪称帕格尼尼的“终极名片”。
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Caprice No. 13 in B-flat Major “La Risata del Diavolo” (Devil’s Laughter)”(被称作“魔鬼的狂笑”。乐曲中那股近似嘲弄、嬉戏的动机,让人仿佛听到魔鬼在暗处发出“嘿嘿嘿”的笑声。快速双音、左手拨弦、颤音等技巧此起彼伏,营造出神秘、诡谲又带点恶作剧的音乐氛围。
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Caprice No. 9 in E Major “La Chasse” (The Hunt)”人称“狩猎”,因为开头节奏让人联想到号角或马蹄飞奔。节奏鲜明跳跃,需要灵活的弓法和精确的换把,贯穿着欢快、冒险的气质。听它就好像骑马驰骋在旷野,一路上充满了热闹喧嚣与刺激。
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Caprice No. 1 in E Major(24首随想曲第一首)”有时也被称为“L’Arpeggio”,被视为整套作品里的“炫技开场秀”。这里充满大量分解和弦与快速换把,听起来华丽又惊艳。虽然旋律性不算强,却非常能展示演奏者的技术基础,好比热身运动一般,让观众瞬间感受到帕格尼尼式的华彩。
周杰伦与古典音乐的缘,一起来听听。
音乐大师们的那些有趣的称号,您都知道吗?
听音乐会,尤其是古典音乐或纯器乐演奏的音乐会,还是点门槛的。这门槛倒不是说有多高,却需要听众对欣赏方式有个全新的调整……
“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这些都是音乐体裁,这一期呢,我们就带大家一起来感受十种常见的古典音乐体裁,一起来领略一下它们的各自魅力。
内地电音2016

内地电音2016

2017-09-0548:30

“电音”一直以其独特的动感和魅力,征服着来自全球各地的音乐迷们。2016年的内地电音,又有哪些值得流传的“神曲”呢?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