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 2018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 2018
Claim Ownership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 2018

Author: RTHK.HK

Subscribed: 10,606Played: 20,610
Share

Description

五夜講場-哲學有偈傾。由中文大學哲學系講師和一班師兄弟組成的一個每事問團隊,每次會邀請嘉賓、相關學者,談生死、人生、善惡、美醜等等令人深思的課題,讓大家理清思路,掃除邏輯盲點。
23 Episodes
Reverse
哲學的邊界

哲學的邊界

2018-09-0252:07

過去幾個月,《哲學有偈傾》跟觀眾一起在哲學的花園中遊走,探討了林林總總的課題。最後一集,我們以「哲學的邊界」為題,嘗試探問這個花園的界限何在。 哲學提供了各種概念工具,讓人的思考更為細緻。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帶來思想的自由,不再受既有的成見束縳。然而,常有人質疑哲學既「離地」、又「鑽牛角尖」。再者,我們冀望哲學能找到真理、指導人生,甚至改變世界。這些到底是合理的要求,抑或是錯誤的期許?面對這些挑戰,哲學又可以如何應對? 主持: 吳啟超(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 李敬恒(明愛專上學院人文及語言學...
時間觀念

時間觀念

2018-08-2652:07

「甚麼是時間?如果沒有人問我,我知道。如果我要向發問者解釋,我則一無所知。」奧古斯丁如是說。 時間長久以來都是一個惱人的哲學問題。有的哲學家主張時間與事物變化在概念上緊密相連:時間,不外是我們量度事物變化的工具。有的哲學家則認為,「時間」和「變化」,兩個概念並不等同:離開事物的變化,我們仍能理解時間。 另一方面,我們彷彿每分每秒都經歷着時間的流逝,但時間真的在流動嗎?我們一般覺得,時間像河流一樣,川流不息地往前走。但這樣的理解合理嗎?還是時間根本沒有在流動,只不過像接連翻檢的相簿一樣,是事件發生...
每當變幻時

每當變幻時

2018-08-1952:07

世事每多變幻,有始料未及的,也有意料之內的。有人戲劇性地尋回兩位失散親兄,有人早知年華必將老去,到親歷其境方曉得箇中別有滋味。哲學家慣與變幻交手。有的力尋「變中之不變」,為浮生立一把柄。有的力主直面無常,打掉對「不變」的奢想。有的更乾脆直趨虛無,否定存在。其實變幻惱人,皆因人對變幻有知有感。「每當變幻時,便知時光去」,感時傷事,是否煩惱自尋? 今集,黃秋生和三位主持將與觀眾細察變幻、思入無常,為煩惱人生覓一出路。 主持: 楊俊賢(柏林洪堡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博士生) 李康廷(香港中文大學哲...
也許相對很難

也許相對很難

2018-08-1252:07

今集的主題是道德相對主義。「是非對錯都是言人人殊的」、「道德不過是人構作的東西,根本沒有普遍性」……這類講法,我們毫不陌生。但,道德相對主義是否就等同於這些主張? 在道德哲學中,虛無主義、建構主義和相對主義,其實涉及不同的主張。虛無主義否定有道德價值、建構主義認為道德都是人所建立的,而相對主義則認為道德對錯的本質就是相對的。 那麼,相對主義的立場有何哲學理據?當代的相對主義者,如黃百銳(David Wong)、哈曼(Gibert Harman),又會如何論證相對主義?有些人認為道德相對主義並不可取。...
愛是懷疑

愛是懷疑

2018-08-0552:07

今集的主題是懷疑論。自現代哲學之父笛卡兒以「方法論懷疑」找到他心目中一切知識的「阿基米德點」——我思故我在——後,懷疑的精神彷彿與各種哲學討論環環緊扣。而且,近代不少哲學家的思考都受知識懷疑論影響:諸如帕特南以著名的「瓮中之腦」思想實驗道出語言與知識的關係、奧斯丁針對知識的「證成」反駁懷疑論,都是例子。到底,怎樣才算是「知道」某些東西?「知道」某些事情,意味着我們要「確定」這些事情嗎?為甚麼哲學需要懷疑精神? 主持: 鄺雋文(牛津大學博士生) 楊俊賢(柏林洪堡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博士生) 劉灝軒(香...
索爆後現代

索爆後現代

2018-07-2952:07

「後現代」彷彿難以說清、無法捕捉,卻又縈繞着攝人的魅力。它僅代表「現代之後」?抑或隱含着更具體的哲學主張? 海德格認為現代文化的世界觀把一切存在物視為工具,引致人類中心主義的問題。這主張開啟了後現代哲學的康莊大道。李歐㙮把後現代歸納為反對「大敘事」的各種限制,要求人在不同的層面挑戰既有的框架,打開各種存活的可能,邁向自由。傅柯的歷史考察、羅蒂提出的後哲學文化等,皆因此可被視為廣義下後現代的哲學嘗試。 今集「索爆後現代」,探索後現代思潮何「索」之有。 主持: 楊俊賢(柏林洪堡大學/倫敦國王...
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

2018-07-2252:07

大部分人都曾當過學生,在生命的歷程中都曾遇上一位位老師。但「老師」,到底是一份有固定上班時間的職業,還是一個恆久的身分,甚至社會的楷模?經常有人說「填鴨式」教育扼殺了學生的才能。那麼,老師又應該採取怎樣的教育方針?要及早讓學生認識、並學習在汰弱留強的社會生存,還是應因材施教,培育學生的特別才能?漫畫《暗殺教室》在這議題上,又為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繼上集「教而不善」,今集我們從「師與生」切入,繼續探討教育哲學的種種課題。 主持: 楊俊賢(柏林洪堡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博士生) 李康廷(香港中...
教而不善

教而不善

2018-07-1552:07

香港的教育制度是作育了萬千英材,還是扼殺了莘莘學子的天賦?現在考試為本的教育方針固然流弊處處,但理想的教育,又應該如何? 教育的理念,應該是培育學子的語言、知識、判斷力和價值等,好讓他們將來能立足社會,追逐自己的人生。教育亦令學生懂得如何融入群體,甚至有能力推動社會的進步。現在香港的教育制度,是否符合這種理念?還是已經愈走愈遠,甚至背道而馳? 今集,我們的主題是教育,既探討現實教育制度的問題和限制,亦從哲學的角度,反省理想教育的模樣應該如何。 主持: 關灝泉(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李敬恒(明...
當建築遇上哲學

當建築遇上哲學

2018-07-0852:07

建築和哲學,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有誰想到,兩者相遇,竟能開闢新的視野? 建築既有設計的元素,亦具藝術的性格。但說到建築的核心,則在於它那股塑造我們經驗的力量。建築,不是純粹被動地服務人,更重要是主動為人提供新的生活體驗:比起看著白紙黑字的印刷品,在心經簡林中閱讀《心經》,也許更能領略經文中的佛理。 建築往往反映著時代,也反思著時代。密斯建築的簡約,彰顯了現代崇尚「透明性」的精神;王大閎自宅中稍顯迂迴的入路,則試圖在現代精神中,融入幾分傳統的內斂。 今集,當兩位哲學主持,遇上建築師歐暉和建築愛好...
經常有人說,資本主義的問題舉目皆是——功利社會的形成、人的異化、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都是例子。但這種講法理據何在? 馬克思無疑是對資本主義最重要的批判者,但他的哲學卻又常為人誤解。他認為共通於人類歷史不同片段的,是人透過工作和行動實現自我這種特性。這種看法是否過於樂觀?他又認為,資本主義令人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僅僅維持生計,亦令人際關係變成一種工具。這種分析,又是否準確?宏觀地看,資本主義的問題是否可透過福利政策解決?抑或,我們需要的,是一場根本的革命? 適逢馬克思誕辰二百周年,我們就請來...
絕望的自由

絕望的自由

2018-06-2452:07

今集圍繞法國哲學家沙特的一個演講——「存在主義是人本主義」——介紹存在主義的關懷、主張與理據。 現代性的一個重要特徵,乃是從「目的論式世界觀」過渡到「機械論式世界觀」。人失去意義依靠,欲在蒼茫宇宙中安身立命,存在主義思潮應運而生。沙特認為,「存在先於本質」是貫穿所有存在主義思想家的格言。了解到世界沒有客觀價值的根據後,我們意識到人沒有先天的本質,可以決定我們的人生方向。我們注定自由,注定要在處境中,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亦要為自己負上全盤責任。 主持: 吳啟超(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 ...
行俠江湖

行俠江湖

2018-06-1752:07

今集請到作家喬靖夫,談「江湖」與「武俠」。 為何活在廿一世紀的我們仍對武俠與江湖的世界有所憧憬?江湖象徵建制以外的世界,對江湖的嚮往,正反映出我們冀望反抗秩序,追求冒險與自由。「江湖」與「武俠」密不可分,因為武俠反映我們渴望以直接的力量打破社會的不公,撥亂反正,快意恩仇。 但行俠江湖與文明社會,並非截然對立。現代世界固再無江湖俠士,文明建設亦有助保障社會穩定,長治久安。在現代「行俠江湖」所需要的,大概是我們從一己的技藝中,發揮「俠」的精神。畢竟,「改變一個社會的,永遠是熱血之人」。 主持:...
造反有理?

造反有理?

2018-06-1052:07

今集有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陳祖為,主題是「公民抗命」。 雨傘運動後,公民抗命成為香港政治的一個重要議題。公民抗命並非普通的違法活動;它要求行動者以社會利益為依歸,以非暴力的手段,公開地行動,製造公眾討論的契機與空間。這種政治手段是否公民的權利?在一個怎樣的社會,公民抗命才是合理手段? 回到香港的政治現實:雨傘運動,是否一場公民抗命? 主持: 李敬恆(明愛專上學院人文及語言學院高級講師) 關灝泉(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洪恩(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碩士) 嘉賓: 陳祖為(香港大學政治與公...
今集,我們談民主,嘉賓是流動共學執委許寶強先生。 我們冀盼民主,因為我們相信民主展現了平等和自由等價值。但這些價值的彰顯,形式並不單一:代議政制、直接民主,甚至古希臘的抽籤形式,也可能實現民主的精神。那麼,何種制度才是體現民主最好的形式?不同的制度,又會帶來怎樣的後果?有沒有一種民主,既能彰顯自由平等這些價值,又能培養公民質素,更能善治? 今天,我們繼續談民主,繼續擴闊我們對政治生活的想像。 主持: 關灝泉(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洪恩(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碩士) 嘉賓: 王邦華(香港中文大學...
當代新儒家

當代新儒家

2018-05-2752:07

今集請來香港中文大學客席助理教授陶國璋,介紹「當代新儒家」。 談到與香港最有淵源的哲學傳統,當數當代新儒家。新儒家的「新」,既反映在它於五四運動後重新發明中國傳統思想,亦反映在它於哲學上對「人是甚麼」等經典哲學問題,引入新的思考。除了介紹新儒家冷峻的理論(如兩層人性論與文化哲學)外,嘉賓及主持亦分別從自己師從新儒家學者的經歷,與閱讀《五十自述》及《人生之體驗》等新儒家著作的感觸,娓娓道來新儒家體貼人情的一面。 主持: 吳啟超(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 鄺雋文(牛津大學博士生) 黃頌傑(香港中文...
今集請來《小王子的領悟》作者周保松及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助教葉德莉,探討《小王子》中的哲學啟示。 首先討論到的是夢想與童心。周保松認為,小王子的一個政治哲學啟示,就夢想與現實的張力。要守護追夢的心,往往要一個恰當的社會環境配合。 馴服與建立關係是節目另一個主題。葉德莉認為引用弗洛姆(Erich Fromm)的理論,認為關係的建立象徵雙方主動為對方負上責任,而這亦是小王子真正長大的一刻。周保松和應說,閱讀《小王子》,正是讀者見證小王子長大的過程。 主持: 關灝泉(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鄺雋文(...
歷史講乜話

歷史講乜話

2018-05-1352:07

今集請來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教授麥勁生,從哲學角度講歷史,也從史家的眼光看哲學。 歷史依賴史家從史料中重構出一個故事,重新呈現過去的真相。但有人會質疑,歷史就像電影,只能呈現導演主觀的詮釋。以自然科學作標準,要求史家從歷史中找出普遍法則,是否合理?抑或,我們只有拒絕自然科學的霸權,才能恰當理解歷史學的意義,從中學會跨文化與時代的視野,與及同情地了解別人觀點的能力? 哲學史乃哲學的重要成素,但到底這問學問,屬「哲學」還是屬「史」?哲學強調理論的檢驗,歷史要求道出事實的延續與轉變。兩種關懷,如何平衡? ...
今集請到作家董啟章先生,跟主持們談虛構、談故事、談小說。 人渴求了解世界,於是趨生了神話故事。初民把分裂和混沌的經驗以敘事的方式加以整理,從而把握世界。現代自然科學的興起,不單沒有令敘事這種把握意義的功能消失,反而開啟了敘事於人生的獨特作用。透過小說,人能在虛構的可能世界中馳騁,找尋真實生命的參照。小說能構作一個個具體的處境,讓作者與讀者共同獲得新的經驗。虛構與真實,或許並非壁壘分明,還能互相影響。 主持: 吳啟超(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 李康廷(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
光影哲思

光影哲思

2018-04-2952:07

今集請來香港中文大學客席助理教授陶國璋,探討電影中的哲學思想,與及電影作為一種哲學方法的可能。 電影題材豐富,為哲學思考提供了很多資源:《廿二世紀殺人網絡》除了有知識論和懷疑論的核心課題,更觸及到自由意志等形而上學的課題;《西遊記》除了是一齣關於相愛不能愛的悲劇,背後更是隱含着一套佛學與執著的思考。 談到電影本身可否視為一種做哲學的方法,有人認為電影只能帶出哲學問題,卻無法取代哲學,陳構嚴謹的論證。但或許,就如納思邦(Martha Nussbaum)所言,這種哲學觀只是現代哲學的霸權?若我們對「哲學...
我要安樂死?

我要安樂死?

2018-04-2252:07

今集請來香港中文大學生命倫理學中心總監區結成,一起探討與安樂死有關的哲學問題。 區結成介紹「斌仔」鄧紹斌的個案,認為那是令香港大眾關注安樂死的道德問題的契機。他亦分享了作為醫生,親身面對病人痛苦時的心理掙扎。 談到安樂死是否人的權利,鄺雋文認為,基於對自由的尊重,在滿足一系列條件後,安樂死是應該被允許的。洪恩區分了「見死不救」與「殺人」兩個概念,指出這正好說明為何安樂死與中止治療有不同的道德考量。談到醫生協助病人安樂死應否受道德譴責,劉灝軒則指出,就算醫生沒有道德責任協助病人安樂死,卻不代表這事是道...
loading
Comments 
Download from Google Play
Download from 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