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 2019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 2019
Claim Ownership

五夜講場 - 哲學有偈傾 2019

Author: RTHK.HK

Subscribed: 964Played: 11,669
Share

Description

五夜講場-哲學有偈傾。由中文大學哲學系講師和一班師兄弟組成的一個每事問團隊,每次會邀請嘉賓、相關學者,談生死、人生、善惡、美醜等等令人深思的課題,讓大家理清思路,掃除邏輯盲點。
35 Episodes
Reverse
讀哲學少不免跟古人近人神交,如果能夠看得到遠景,都因為站在各個巨人的肩膊上。 來到這季最後一集,幾位主持就分享他們讀哲學的經驗,不同的哲學家如何影響他們。 他們怎樣由柏拉圖的洞穴走出,看到美麗的新世界;哲學的反省又如何教會他們跟自己保持距離,吾日三省吾身;沙特講的自由又如何讓他們感到沉重。這集就一起從各個巨人的肩膀上觀看。 主持: 關灝泉(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楊俊賢(柏林洪堡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博士生) 李康廷(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鄭周鳳(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碩士生) 李敬恆(明愛...
點止講女人

點止講女人

2019-11-1752:07

男人可以做的,似乎女人也可以。男人可以投票、上學和身任要職,女人一樣可以。既然如此,我們何以還強調女性平權,男女平等? 今集《點止講女人》,我們就會談到女性主義,講述何以這個貌似男女平等的年代還要提女性主義。女性主義從何而來?女性主義只照顧女性嗎,男性又如何呢?男女有何分別,其生理分別是否斷定兩者在社會上的分工以及優劣呢? 在節目末段,我們還會提到在香港的抗爭運動中,有何性別議題值得關注,抗爭如何擴闊我們對於性別的想像。 主持: 李敬恆(明愛專上學院人文及語言學院高級講師) 鄭周鳳(香港中文大...
政治與藝術

政治與藝術

2019-11-1052:07

近日香港街頭出現了很多「藝術品」,各式各樣的政治文宣令香港街頭添了一層新的意義。 到底甚麼是政治藝術?政治藝術是否只是一些政治宣傳?一個政治行動本身又是否政治藝術呢? 我們評價政治又應以一般的標準如美醜去判斷嗎?還是我們應考慮其實用性,是否達到它的政治目的? 本集就提到不同的藝術家或如 Banksy,Jeremy Deller 和 Gustave Courbet等等,以他們的作品為例加以探討政治藝術。 主持: 鄺雋文(牛津大學博士生) 李康廷(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嘉賓: 查映嵐(評...
藝術有價講

藝術有價講

2019-11-0352:07

如果說哲學令人望而生畏,恐怕藝術亦不遑多讓,藝術哲學又會否更令人卻步呢? 當解答了藝術為何物、藝術品如何分別高下,我們又會發現其實藝術跟我們未必離得很遠,藝術可以是一種理解世界的新方式。 今集藝術有價講,我們就討論藝術何價、藝術為何物。無技不成藝,藝術家杜尚的尿兜算是藝術嗎?藝術如果有價值,其價值何在? 主持: 吳啟超(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 李敬恆(明愛專上學院人文及語言學院高級講師) 李康廷(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 嘉賓: 陳育強(中文大學藝術系客座教授)
文學哲學放不開

文學哲學放不開

2019-10-2752:07

文學與哲學,狀似水火不容,實則若即若離。柏拉圖是哲學的老祖宗,作品卻以對話錄的形式寫就;存在主義哲學家,若非偏好挪用文學作品,就是本身已是成就非凡的文學家……類似例子,哲學史上比比皆是。時間所限,今集的主持以沙特(Jean-Paul Sartre)的思想作指引,從他對「散文」與「詩」的區分出發,穿過他「介入文學」的構想,詰問文學哲學的大問題:文學是甚麼?哲學和文學應否經緯分明?抑或,一些哲學的思想,更適合以文學的手法傳遞? 主持: 許家裕(波士頓學院哲學系博士生) 李敬恒(明愛專上學院人文及語言...
上次《哲學有偈傾:也許相對很難》,我們討論了道德相對主義,這一次我們後設一步,討論道德是否客觀,還是由人建構出來。 實在論者認為,道德事實是獨立於人而客觀存在,我們要學習把握到道德事實而作道德判斷,但相反,非實在論者就不同意道德是客觀的,而認為道德在某意義為人所建構,例如是某文化或社會的產物。這集《哲學有偈傾》,我們便討論兩個陣營的理論,雙方是如何論證自己的立場,並反駁對方。道德事實到底是否像經驗事實般客觀,能被感知,還是它的「實在」另有意思?道德又是否只是某意義下的人為產物? 主持: 鄺雋文(...
家長手冊

家長手冊

2019-10-1352:07

常有人笑言:父母生我出來前都沒有問過我。雖然這看似笑話,但又隱隱透露着一個煩人的哲學問題:家長對子女有多少權利?幼兒固然也是人,其權利和意願亦應受尊重,但家長為保護和教育孩子,卻又似乎不得不違背子女當下的好惡。這其中是否有種張力?為何一些哲學家看重家庭關係的價值,另一些哲學家卻主張廢除家庭,由國家負責養育?理想的親子關係又應該如何?成為理想的家長,應當具備甚麼條件? 主持: 鄺雋文(牛津大學博士生) 陳希敏(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碩士) 關灝泉(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嘉賓: 王邦華(香港中文...
古希臘有個傳說提到,人生最美好的事情是一件我們已經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從來沒有出生。 時至今時今日的香港,就有很多人關注應否令下一代出生的問題。今集哲學有偈傾,我們討論到底生育是否道德。 有指生育是一種權利,但運用權利亦應限於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之下,假如出生是痛苦的,我們似乎不應使用這生育權。那到底人生在世是樂還是苦?不出世會否其實比出世好? 主持: 郭柏年(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 關灝泉(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洪恩(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碩士) 鄭周鳳(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碩士生)
希望在明天?

希望在明天?

2019-09-2952:07

「你點知聽日會好天㗎?」「唔知㗎,希望在明天吖嘛。」踢足球尚且要抱持希望,相信明天會好天。社會運動是否更加需要希望呢? 我們首先要問,希望是甚麼?是我們見到希望才行動,還是行動才有希望?但在絕望時又如何堅持行動呢? 在社運中,良知又重要嗎,是否我們行動的底線,並且是推動我們行動的動力來源?本著良知而對發生的事感到憤怒,憤怒對社運又是好是壞呢?充滿憤怒和憎恨的社會又如何和解? 談社運當然要找社運人。這次我們就找來岑敖暉和鍾耀華,跟我們談「希望在明天?」。 主持: 鄺雋文(牛津...
《哲學有偈傾》終於來到最後一集「哲學二打六」!這次豬文和阿泉加上六位「哲學素人」集中討論了跟近日香港政局有關的哲學問題。 「戰爭裡有道德規範可言嗎?」:戰爭不外乎是拼個你死我活,似乎勝負才是一切。但有時我們又會認為戰爭中除了取勝,講道德講人道精神也很重要。到底戰勝敵人這「更高目標」能否證成我們可以不顧道德,還是戰爭亦有「義戰」可言,需要考慮道德? 「究竟群體是什麼?有無所謂既群體責任?」:到底構成一個群體的要素是甚麼呢?群體中的成員犯錯,到底應該由整個群體承擔責任,還是應一人做事一人當,當中的理...
勇武和理傾

勇武和理傾

2019-09-1552:07

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對立,好像就是不和平不理性而且暴力。但不和平而且暴力必然不理性嗎?相反,和理非又有沒有不理性的時候? 今集勇武和理傾就討論,我們是如何被教會成為和理非,並且和理非抗爭有何局限。如果勇武抗爭是另一條出路,它又合理嗎?它又是否無底線?我們能為公義而勇武嗎? 主持: 關灝泉(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楊俊賢(柏林洪堡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博士生) 嘉賓: 郭志(多倫多大學政治理論博士生) 王邦華(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講師)
康德得唔得?

康德得唔得?

2019-09-0852:07

承接「理性醒定經驗勁?」一集,今集《哲學有偈傾》會圍繞哲學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康德,探討他如何提出一種嶄新的哲學方法,回應「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兩大傳統。 康德區分了「經院意義」與「入世意義」的哲學,而後者詰問的,是與「人」緊密相連的哲學問題。那麼,他的「批判哲學」,會如何回答「人可以知道甚麼」?這種哲學方法,相較從前的形而上學,有何優勝之處?《純粹理性批判》中晦澀難懂的概念——「感性(Sensibility)」、「知性(Understanding)」、「時空」、「十二範疇」等——又...
俊?邊度俊呀?

俊?邊度俊呀?

2019-09-0152:07

每季的《哲學有偈傾》都會安排一些比平常抽象與艱澀的題目,挑戰觀眾的思維。今季的重量級挑戰,我們會談「語言哲學」。 語言與思考密不可分,更是哲學不可或缺的工具。反省這件工具的性質、操作等,則是語言哲學的任務。語言固然有眾多不同的面向和功用,語言哲學的涵蓋範圍亦因而甚廣。而這一集,主持則會集中探討「專名」(proper name)的問題:為何一個專名可以指稱一個殊別事物?專名的「意義」(meaning),是否就是它所指稱的對象?哲學家弗雷格(Frege)與克里普克(Kripke)對這問題,又分別有何看...
打機的哲學

打機的哲學

2019-08-2552:07

哲學的一個可愛之處,是在於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都可以成為哲學的反省對象。今集《哲學有偈傾》,主持以「打機」為題,探討真實與虛擬的分界、虛擬關係的價值,與虛擬世界開展出的新可能。 電子遊戲的角色、事件,以至整個虛擬世界,是否稱得上「真實」?我們應以甚麼準則,判斷對象是否「真實存在」?「真實存在」是否就擁有較高的價值?抑或,模仿真實的事物(例如畫作)與虛擬世界,其價值亦是無可取代?電子遊戲中的人際關係,只是現實關係的一種延伸與替代,還是一種全新的人際關係模式? 主持: 楊俊賢(柏林洪堡大學/倫敦國...
逍遙遊

逍遙遊

2019-08-1852:07

《莊子》的〈逍遙遊〉固然是家傳戶曉的經典,但到底何謂「逍遙」? 這種人生境界是種不受任何限制的生活方式,還是如郭象所言,是指理解自己性分後,人所秉持的「適性逍遙」的人生態度? 鯤鵬的故事,是喻意人應像鯤鵬一樣,展現自己不斷超越固有觀點的能力,還是想說明,不論是鯤鵬、蜩或學鳩,只要能了解自己的性分,一樣能活得逍遙? 在日常生活中,這種「逍遙」的人生智慧,又可以如何落實? 主持: 吳啟超(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 鄺雋文(牛津大學博士生) 李敬恆(明愛專上學院人文及語言學院高級講師) 鄭周鳳(香港...
旅行的意義

旅行的意義

2019-08-1152:07

旅行,仿佛已經成為許多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有的旅程,僅為出走休憩,有的,卻旨在尋覓自己;有的離開,是想從日常中逃逸,有的,卻希望回歸人生意義的中心。 古時「旅行」的概念,與現在有何不同?在全球化下,旅行是否仍是認識世界的必要條件?相較於從書本、遊記中學習,離開自己的「家」到「異域」中碰撞,能帶給我們多一點甚麼? 主持: 楊俊賢(柏林洪堡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博士生) 鄺雋文(牛津大學博士生) 劉灝軒(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碩士) 嘉賓: 吳蚊蚊(旅行寫作人)
好青年音樂廳

好青年音樂廳

2019-08-0452:07

有人說,音樂就是情感的語言。聽到輕快的節奏,我們會感覺到音樂傳達出的喜悅;聽到沉穩的節奏,我們又仿佛能與當中的憂鬱共鳴。但何以音樂能表達出情感? 表達主義主張,作曲者或演奏者的真情實感,就是音樂作品的情感泉源;喚醒理論則主張,音樂能喚起哪種情感,要由聆聽者的感受決定。兩種立場,何者比較可取?聽音樂時,聆聽者被喚起的情感,又是否全然是生理反應?個人歷史與社會文化在其中是否有一定的角色? 主持: 楊俊賢(柏林洪堡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博士生) 鄧文韜(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助理講師) ...
今天的香港,逼令我們對法律有更多的反思。某條法律的具體意思,固然是我們最常關注的問題,但究竟「法律」本身是甚麼?先撇開具體的法律條文,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法律的本質? 有的哲學家認為,法律需要跨過一定的道德標準才能稱得上是法律,有的哲學家卻主張理解法律不需達到任何道德標準,也是法律。兩種理論,各自有何理由?法律和道德,究竟是有着內在的關係,使得所謂「惡法」根本稱不上是「法」,還是兩者根本是截然不同的事? 主持: 楊俊賢(柏林洪堡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博士生) 陳希敏(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碩士) 劉灝軒(...
誰可來踩界

誰可來踩界

2019-07-2152:07

一個地方容納外人——不論是難民還是移民——時,除了經濟等實質考量外,是否有道德和政治的原則必須跟從? 以香港為例,從前是難民社會,是否就代表現在我們也有道德責任收容難民?有說收容難民是基於人道原則,這說法是否成立?又有說,我們不過幸運地出生於安定繁榮的社會,而既然人皆有追求幸福和安穩的權利,我們又憑甚麼拒絕難民? 家庭團聚是申請移民常見的原因。這是否一個合理的理由?家庭團聚是否基本人權? 主持: 鄺雋文(牛津大學博士生) 洪恩(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碩士) 嘉賓: 盧斯達(評論作者) 張超雄(立...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2019-07-1452:07

不少學者都嘗以「天人合一」來概括中國哲學,但這概念應該如何理解?徐復觀指出,周代政權出現憂患意識,人的地位初步覺醒。余英時亦說,到了春秋戰國,普羅百姓開始意識到個人的地位,人的地位在中國思想中全面抬頭。 然則,何以在人覺醒後,中國思想仍嚮往一個看似神秘而超然的「天」?天,是指生生不息的大自然,還是一個形而上的價值象徵?儒家思想何以提出人透過道德實踐,可以「知天」?道家思想中,又何以要透過「坐忘」來契合天? 主持: 關灝泉(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吳啟超(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 鄺雋文(...
loading
Comments 
Download from Google Play
Download from 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