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大愛網路電台
2752 Episodes
Reverse
一、【20251027人間菩提】法音宣流菩薩行
高雄慈濟線上讀書會每週透過網路直播,讓慈濟法音跨越語言與國界,傳遍全球。十二年來,五大洲二十多國的書友在線共修,口譯、筆譯團隊以科技為橋梁,將 上人的法語與慈濟脈動即時傳遞,凝聚無數聞法、行道的心。 上人讚歎這是「善法轉法輪」的展現,藉由多語傳法,讓佛法普遍化、全球化。科技是弘法的助力,但核心仍是「正念與善語」,心正則語正,語正則法正。人人若能以慈悲喜捨之心說好話、行好事,便是法音宣流、菩薩道長行於世。 學與覺,乃修行之道。慈濟人在科技時代中不忘覺照本心,以智慧與慈悲並行,讓佛法在人間扎根,讓善的力量遍照全球。
二、慈濟的愛一直在─從天津到法國的愛心旅程
來自中國天津的高愛林,於大學時期因參與志工活動而結識慈濟。畢業後,高愛林赴法國攻讀碩士,雖身在異鄉,仍持續參與慈濟志業。曾參加國際賑災,親眼見到災後滿目瘡痍的景象,更深刻體會「把握因緣、立即行善」的真諦。
高愛林的父母雖非佛教徒,卻尊重他的選擇。對年輕一代,高愛林勉勵:「精進,未來誰也無法預料,但只要把握當下,就是最好的修行。」
一、【20251103人間菩提】福滿人間愛綿延
內政部宗教及禮制司團隊拜會,感念慈濟的無私奉獻,提及內政部也有輔導宗教團體培育人才,體現重視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其實不分信仰,從家庭到社區,甚至擴展至整個社會,都是源於人的善心,才會有這麼多的人潛移默化,自發性地投入付出,讓此次光復復災在極短的時間內,便能見到全臺各地有志一同的愛。也很感謝各地教聯會的老師,投入教育之餘,每年也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回到花蓮尋根、精進。大家共同的行善付出,讓這個社會充滿眾人的善與愛,福氣充盈人間。
二、大愛中醫館~立冬進補不盲從,調養體質才是真保養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象徵冬季正式來臨,也意味著「冬藏」的開始。中醫師柯建新指出,這個時節的養生重點在於「收斂與儲藏」,讓身體充電、為來年打好基礎。冬季適合進補,但要依個人體質而定,不可盲目補。若體質偏寒、手腳冰冷,可適量食用溫補食材如紅蔘、高麗蔘、羊肉爐等;若屬燥熱體質,則宜選擇涼補的白蔘、西洋蔘或四神湯、白木耳百合甜湯等溫和食膳,以潤燥養陰、安神助眠。
柯醫師提醒,進補前應先了解自身氣血狀況,氣虛者可用人蔘、黃耆補氣;血虛者則以當歸、川芎、熟地等為主,若氣血兩虛可用「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但頻率不宜過多,以免上火或腸胃負擔。若體質偏熱或易長痘、口乾,宜減少補湯攝取,選用清潤食材取代。
此外,立冬時節也要注意「保暖」與「腸胃調理」。外在應注意衣著、頭頸與四肢保暖;內在則要少吃冰冷食物,維持腸胃溫度,幫助吸收。冬季飲食應節制,「補不過量、食不過度」,像湯圓、火鍋雖應景,也不宜吃太多,以免消化不良。
最重要的是「順應時節、養好作息」——睡得飽、吃得好、心情穩,就是最好的補。中醫強調養生應量身調理、循序漸進,不躁進、不過補。立冬之際,若能做到「內藏精氣、外防寒涼」,便能在寒冬中養出新春的能量與活力。
一、【20251102人間菩提】
教育是在人間,在人與人之間。不論是老師還是父母,無不是在學習,亦無不是在教育。但要能「就有道而正焉」,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看見他人的好時,虛心學習;看見他人的不好,便要反省自己,並以實際行動讓人看見,讓他人也能從中學習,結下善的循環。 馬來西亞慈濟志工發心立願行菩薩道,投入教育志業,在人文學校中成為教育典範;看見身陷苦難之人,也透過訪視關懷,討論該如何更好地幫助照顧戶,齊心解決難題。讓彼此善的志願,能更好地實現。
二、心蓮朵朵開~
來自花蓮東大門夜市的「原香嘟倫竹筒飯」老闆,原住民名為凱布·撒樣,被親切地稱為「都倫王子」。他從職業軍人退伍後,毅然回到家鄉接手父母經營的傳統小吃攤,延續部落的生活智慧與文化記憶。從最初被人笑稱「雜貨店什麼都賣」,到後來重新定位主軸、專注竹筒飯與原鄉料理,他一步步將傳統美味轉化為文化品牌。
為了支撐家業,他與妻子白天跑黃昏市場、晚上經營夜市,用心研發出黑糖桂圓竹筒飯、烤麻糬等創意料理,讓傳統食材煥發新生命。他感謝妻子的全力支援,形容她是「最強後盾,也是人生軍師」。這份堅持與用心,讓他從被質疑的年輕攤主,成為榮獲經濟部「樂活市集五星級夜市」評鑑與節目《夜市王》肯定的職人代表。
因友人引介,他加入「富有愛心店」行列,推廣環保與慈善,夜市每個塑膠袋的收入都捐作公益。他更抽空回到部落教長者製作竹筒飯,透過食物傳遞愛與尊重。慈濟志工陳千金師姐讚賞他「工作再忙也不忘付出」,是真正以行動落實善唸的人。
❤️一塊福地可遇不可求,座落在華盛頓州山坡上的慈濟波特蘭大愛園區,遠眺哥倫比亞河,風景如畫,是現代人嚮往的心靈淨土。更特別的是,這塊福地的捐贈背後,蘊藏著一段不可思議的因緣!
原來這片福地是由一位慈悲的出家師父釋真融法師所捐贈。為什麼真融法師堅持要把這塊地捐給慈濟?而慈濟一開始又為什麼沒有接受呢?這背後有著令人動容的故事。
今天邀請到慈濟波特蘭聯絡處大愛園區負責志工梁慈宣,以及副園長黃秀鳳,娓娓道來這片淨土如何從一位法師的願力,到志工們的用心守護,一步步成為眾人心靈的歸屬。溫馨精彩的內容,千萬別錯過。
主持人:姜至真
嘉賓:慈濟波特蘭聯絡處志工梁慈宣、黃秀鳳
單元主持:陳韻如、林玉燕
靜思精舍 德木雨師父
慈濟月刊 周傳斌
花蓮慈濟醫院 中醫科 張簡媜鶧醫師
慈濟醫療志工 顏惠美
靜思小語『弱者等待時機,強者創造時機。』
【真心看世界】在每一次呼吸與分秒間,感受時間的美好。德庸師父1030... by DaaiRadio
一、【20251027人間菩提】
慈濟大學響應教育部,第三人生大學試辦計畫,修業年限長達10年。鼓勵中高齡民眾重返校園,持續成長、實現自我價值。
許多學員過去因貧困或性別觀念而失去受教育的機會,如今在課堂中圓夢,重拾學習的喜悅與自信,展現「學無止境」的精神。
上人肯定第三人生教育的價值,長者不僅在課堂中成長,更以行動走入社區,成為人生典範。教育不只在知識傳授,更在於啟發生命價值,讓長者活得健康、有尊嚴,也能啟發後輩孝親行善,世代傳承愛與智慧。
上人期勉大家珍惜父母所賜的身體,懷抱使命感為人間付出,以慈悲心走入人群,在助人中得福,在學習中成長,讓佛法教育人間化,生命之光永續綻放。
二、慈濟的愛一直在─從叛逆少年到骨髓關懷志工的足球教練人生
花蓮慈濟志工高聖杰師兄出身慈濟家庭,父母親、兩位妹妹與三名孩子幾乎都是慈濟人。從小熱愛運動的他,現於慈濟小學擔任足球教練。他以自身經驗陪伴孩子們學習自律、釋放精力,也看見運動能幫助孩子從「調皮」轉變為有紀律的成長歷程。
18歲那年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份有意義的生日禮物——捐血建檔成為慈濟骨髓資料庫之一。多年後,接獲配對成功通知時,正身在美國讀書,他毫不猶豫地飛回台灣完成捐贈。他說:「當時覺得就像捐血一樣理所當然,但後來在關懷過程中才真正體會,捐贈幹細胞可能是世界上唯一能救那個病患的人。」這份「唯一性」讓他深受觸動,也堅定投入宣導志業。
他指出,許多人對骨髓捐贈仍有誤解,以為需從脊椎抽取,其實目前多為抽取周邊血幹細胞,對身體影響極小。他以親身健康狀態作為最佳見證,笑說:「我捐完後還能跑馬拉松,體力比以前更好!」現今他結合運動與志工精神,積極向年輕世代推廣捐贈觀念,強調「年輕就是本錢,越年輕越容易配對成功」。
高聖杰用行動詮釋「救人一命,無損己身」的真諦,他相信,每一次付出都是為生命注入新能量,也希望更多人能以健康的身體,為他人帶來重生的希望。
一、【20251026人間菩提】不請之師菩薩島
澎湖地處離島,慈濟種子已在此45年,生根發芽。並於2022年9月成立慈濟輔具平臺,透過家訪關懷了解居家需求,並送上二手輔具提供給有需求者。志工分享在過往案例中,曾有一名長者於輔具安裝後三週便辭世,但便是因這樣的好緣,讓長者於世的最後三週,重拾許久未見的笑容。
上人因此想起,過往慈濟人協助緬甸丹茵鎮自然禪修中心援建簡易屋,也曾有過個案僅入住「天堂」一天便辭世,但慈濟也始終在他生命的盡頭,給予愛與關懷,享有難得的舒適環境。
慈濟人只因不忍心,便立願作為不請之師,當有苦的人走不出來,便帶著福走過去,造福人間結下善緣,使人間處處皆是菩薩。
二、健康100分~肺癌微創新選擇!
花蓮慈濟醫院胸腔外科鐘秉儒醫師,深入解析肺部腫瘤治療的新進展。過去聽到「肺癌」幾乎等同於絕症,但隨著醫療科技不斷進步,治療方式也日益多元化。鐘醫師指出,傳統開胸手術傷口大、恢復慢、術後疼痛明顯,現今多以「內視鏡微創手術」取代,傷口僅3至5公分,術後恢復快速且疼痛大幅減少。
更令人振奮的是「微針消融手術」的出現,醫師透過影像導引將細針插入腫瘤,以熱能或冷凍破壞腫瘤細胞,達到類似切除的效果。此技術幾乎不留傷口,疼痛感低,部分病人甚至可於隔天或當天下午出院。不過,鐘醫師提醒,並非所有病人都適合此療法,像是需要清除淋巴結或腫瘤較深的個案仍須採傳統手術。
微針消融適合高風險病人,如曾開過胸、有沾黏問題、或麻醉風險高者。雖可能出現輕微咳血、氣胸或胸壁疼痛,但多能自行恢復。鐘醫師強調,科技進步讓治療更精準、人性化,未來肺癌治療將更趨個人化。最重要的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遠離吸菸、定期篩檢,才能讓肺部健康、呼吸自在。節目最後也提醒大家——「有好肺,深呼吸,健康長久久」。
一、【20251014人間菩提】身心依止處
臺東慈濟志工回到花蓮靜思精舍與 上人溫馨座談,證嚴上人也憶起與東臺灣的因緣,是在1964年與修道法師的陪同下棄俗離家,從臺中搭火車前往高雄,又從高雄搭乘客運來到了臺東。看見鹿野車站心生歡喜,佛陀說法的第一場不就是在「鹿野」嗎,彷彿找到身心依止之處。因緣不可思議,輾轉又來到花蓮,慈濟的創立,正式開啟 上人的宏願。 資深志工回眸來時路,如今臺東慈濟人承續著慈濟的法脈,在當地推展慈善關懷,也深耕社區做環保與長照工作,資深的志工們依然勇猛精進, 上人感恩所有志工的努力耕耘,依舊堅守環保崗位,用行動守護大地,也期許所有資深菩薩,身心健康,互相勉勵彼此感恩,繼續讓慈濟精神在後山代代延續。
二、心蓮朵朵開~
花蓮東大門夜市的榮譽主委、也是「缸缸好酸梅湯」老闆的林文松,以孝心返鄉承接母親手藝,用傳統滋味打造出屬於花蓮的在地故事。他原本在臺北從事證券業,為照顧年邁雙親回到家鄉,面對景氣波動、疫情與天災重創觀光,他不氣餒,憑著「健康是本錢、不放棄就有路」的信念,重新在夜市紮根,推出不酸不甜、剛剛好的酸梅湯與滷豆乾,傳遞媽媽手作的溫度與堅持。
除了經營攤位,林文松更致力推動夜市環保與社會關懷。他以行動支付減少現金接觸、推廣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並邀請遊民參與清洗回收容器的工作,讓弱勢者重新找回自信與尊嚴。夜市垃圾屬於事業廢棄物,清運成本高昂,因此從源頭減量、使用可重複餐具不僅環保,也節省開支。從被動回應到全體夜市攤商主動參與,林文松成功帶動「綠色夜市」的風氣,讓東大門夜市成為花蓮永續經營的典範。
近年他又推動「蔬食旅宿平台」,鼓勵民宿業者回應蔬食文化,以環保飲食對抗暖化。他從一杯酸梅湯開始,串起了親情傳承、社會關懷與永續環保的故事。這份「缸缸好」的滋味,不只是味蕾的平衡,更是人生取捨之間的智慧。
慈濟的故事_100 參 心蓮
壹部曲1978年始 自不量力.建院
覓地難_1 P122~127
❤️慈濟北加州分會將於11/915:00~17:00,舉行「2025年慈善募款音樂會」!
兩位台灣重量級民歌天后許景淳、鄭怡將受邀來到北加州,為我們帶來一場令人期待的音樂饗宴!當天將同台演出的,還有灣區的兩位音樂家:大提琴家王昱棋與鋼琴家陳欣沂,為音樂會注入來自社區的正能量。
今天的大愛知音,我們將以樂會友,一起來與這兩位音樂家談談這次的慈善募款音樂會,以及如何透過音樂回饋社區、傳遞美善!
主持人:姜至真
嘉賓:大提琴家王昱棋、鋼琴家陳欣沂
單元主持:紀素珊
花蓮光復急難清掃過後,接下來我們還是要持續把那份愛心化作實際行動,能走到災區為這些非親非故的受災居民付出。 那麼你也能,好好的關注自家所居住的鄰里社區。 災難的發生出現,都是不斷的提醒我們,人類要自覺,愛護地球,我們這些平凡人能做什麼? 節能減碳,這是我們做得到的
靜思精舍德杭師父繼續帶大家來回顧「光復賑災行」。
【八仙塵爆十年特輯 EP3】
可以照顧自己!信任與陪伴勝過千言萬語,用行動回報家人的愛!Ft.黃博煒
「爸爸說會來救我!」
意外當下打給父親的電話,
成為博煒復原之路的安定力量。
*父子之間的承諾,總是說到做到!
*可以甜蜜不要負擔!做到獨立生活不依賴家人
*累了沒關係,家人是永遠的後盾!
*意外後父母再次經歷「孩子青春期」,重新學會放手
*關心則亂?過度保護的爸爸,讓復健中心發話「不要再來」
*父母在加護病房接病危通知的日子,有志工們陪伴度過!
*愛子心切的父親,拋出的靈魂拷問「以後這個孩子怎麼辦?」
*穿上義肢學會走路,向父親證明「我可以照顧自己!」
*十年過去,志工陪伴依舊,不只是朋友更像家人!
*發生意外很不幸,但受傷後的我很幸運,只要努力一定能成功!
來賓:八仙塵爆傷者 黃博煒 Leo Huang
靜思小語「生命的樂趣是親身付出,發揮生命的價值。」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人為開墾,天災地震…護國神山,泥石崩落,山的破壞是誰造成的?
====
【八仙塵爆十年特輯 EP2】真不一般!不看身體缺憾,內心珍惜擁有,難道這是一般人和超人的差別!Ft.黃博煒
「即使我沒有手腳,也能創造自在生活!」
八仙塵爆帶來的傷痛無法消失,
但博煒面對人生的樂觀、堅強、勇敢,
成為許多人再次出發的動力!
*不糾結、不抱怨,積極面對才能重新站起來
*能一次成功是驚喜✨接受每一次失敗的自己
*認為努力復健是本分,無形中卻激勵很多人❤️
*自滿會阻礙前行,自信能看見未來!
*回歸「正常」,創意輔具實現自在生活
*找到自己的超能力🌟不看失去,珍惜擁有,創造未來!
來賓:八仙塵爆傷者 黃博煒 Leo Huang
靜思小語「平常要有無常的準備,培養開闊無私的愛心,樂於付出無所求」
【如來壽量品】
諸善男子 如來所演經典
皆為度脫眾生
或說己身 或說他身
或示已身 或示他身
或示已事 或示他事
諸所言說 皆實不虛 所以者何?
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
無有生死 若退若出
亦無在世 及滅度者
非實非虚 非如非異
不如三界 見於三界
如斯之事
如來明見 無有錯謬
以諸眾生有種種性
種種欲 種種行
種種憶想 分別 故
欲令生諸善根
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
種種說法 所作佛事 未曾暫廢
如是我成佛已來 甚大久遠
壽命無量阿僧只劫 常住不滅
諸善男子
我本行菩薩道 所成壽命
今猶未盡 復倍上数
然今非實滅度
而便唱言 當取滅度
如來以是方便 教化眾生 所以者何?
若佛久住於世
薄德之人 不種善根
貧窮下賤 貪著五欲 入於憶想 妄見網中
若見如來 常在不滅
便起僑恣 而懷厭怠
是故如來 以方便說
比丘當知
諸佛出世 難可值遇 所以者何?
諸薄德人
過無量百千萬億劫
或有見佛 或不見者
以此事故 我作是言
諸比丘 如來難可得見
斯眾生等 聞如是語
必當生於 難遭之想
心懷戀慕 渴仰於佛
便種善根
是故如來 雖不實滅 而言滅度
又善男子
諸佛如來 法皆如是
為度眾生 皆實不虛
一、【20251020人間菩提】宗教共融付出愛
從1950年代至今,天主教白冷會的傳教士,發願到臺東地區,從事教育、醫療、慈善援助已逾70年。白冷會創辦培質院,提供給偏鄉或離島學童,安心就讀的學習場所;也創辦公東高工,引進海外技師培訓木工人才;甚至為保存臺灣東部原住民文化,還研究原住民語言,並翻譯成冊,為他們留下歷史。無論人人所信仰的宗教有何不同,所行的大道都為大愛。白冷會的歐思定修士,更是將這樣的愛延續下去,簽下遺體捐贈,讓愛不會隨著未來生命的終止而消逝,而是會繼續擴散下去,造福更多的人群。
二、慈濟的愛一直在 ~鏟子超人 × 慈悲科技——年輕世代的數位救災力
災後即時動員,網路串起愛的行動力
馬太鞍溪潰堤重創花蓮光復,慈濟在災後第一時間啟動救援,也開啟全臺「網路愛的串聯」。慈濟基金會執行長特別助理陳祖淞(思擔師兄)指出,這次救災動員結合了科技與青年力量,志工們運用Google表單、LINE群組與社群媒體,僅在幾小時內就召集上千名志工投入現場,讓救援行動更快速、更有系統。新竹團隊同時啟動「再生電腦」計畫,協助140多位受災學生修復或更換電腦,串起災後教育關懷。
花蓮光復災後救援展現了新世代的力量——透過網路、科技與合作,年輕人化身「鏟子超人」,以行動證明善能即時、愛可實踐。慈濟結合「慈悲科技」與數位思維,不僅讓救援更智慧化,也為台灣建立起一套能快速回應、具人文溫度的防災模式。
善用數位工具,打造「智慧救災平台」
這次行動中,年輕志工發揮創意,結合Google Map與QR Code,建立「即時災區圖資平台」。志工可立即回報哪條街需要清理、哪個路段仍缺人力,後端團隊依資訊調派人手,形成線上線下無縫銜接的救援模式。更特別的是,志工報到前即可掃描安全須知QR Code,了解動線、注意事項與用餐安排,大幅提升安全與效率。思擔師兄強調:「科技只是工具,人心才是關鍵。當善與智慧結合,救災就能更有力量。」
從鏟子超人到多元超人,讓善行持續升級
慈濟計畫於11月舉辦「超人培訓營」,讓鏟子超人升級成「相機超人」、「無人機超人」、「資訊圖資超人」,培育具備災害應變與科技應用能力的新世代志工。思擔師兄期許,這股力量不只在災時啟動,更能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化為「日常行善」的習慣。
慈悲科技,為人間苦難注入智慧之光
延續上人所提「慈悲科技」理念,慈濟將科技視為行善的延伸。從福慧床到AI防災平台、無人機送藥與便當,都是「以科技助人」的具體實踐。思擔師兄說:「災難不會減少,但我們可以讓科技變得更有慈悲,讓愛傳得更快、更遠。」
一、【20251017人間菩提】說好話傳福音
人生的方向,最初往往只差在一點點。人與人之間需要「善解與包容」,才能彼此靠近,互相成就。真正的供養不在於物質,而在於把法聽進心裡並付諸行動。傳遞好話、分享善法,這就是在人間鋪展菩薩道最有價值的腳步。
二、大愛中醫館~霜降護筋骨,遠離寒氣傷害
霜降節氣象徵氣溫明顯下降、晝夜溫差變大,許多人開始出現筋骨痠痛、氣血不順、皮膚乾燥等不適。慈濟大學助理教授柯建新醫師提醒,現代人即使未親見「霜」,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日夜溫差大的環境中,其實每天都在「霜降」。冷熱交替容易造成寒氣入侵,誘發關節疼痛與氣管敏感。
他指出,許多上班族的痠痛來自「姿勢與環境的風水不良」。第一,要注意辦公桌椅的高度——椅面與膝蓋平行、桌面與手肘平行,讓膝蓋與肩頸放鬆。若椅子太低或桌子太高,長久下來容易造成肌肉與關節的慢性傷害。第二,要避免冷氣或電風扇直吹身體任何部位,局部溫度下降會導致氣血不暢、肌肉緊繃與疼痛。這兩項調整就是辦公室的「保健風水」。
若已出現痠痛,可透過熱敷、泡溫水、吹風機或紅豆熱袋等方式加溫患部,促進迴圈、緩解不適。但要注意避免溫度過高造成燙傷。同時,飲食上應減少生冷食物與冰飲,如啤酒、果汁、生菜沙拉等,以免「內寒」加重症狀。水果可於飯後適量攝取,一拳頭的份量最為理想。
柯醫師提醒,若痠痛持續或影響生活,就應儘早就醫檢查。部分慢性疼痛可能與舊傷、韌帶撕裂或關節結構受損有關,應先經骨科或復健科評估,必要時再進行針灸、推拿或復健治療。
他強調:「每個人都能當自己最好的醫生。」只要能及早察覺身體異狀、調整環境與生活習慣,就能在寒氣來臨前先保暖筋骨,讓身體在霜降後依然保持溫暖與暢通。
心蓮朵朵開,愛在人間綻放 🌈
在人生無常的日子裡,我們選擇用愛連結彼此。造福人間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眾人合力、用心耕耘出的美好。
在花蓮夜市,「彩虹臭薯條」老闆阿華與太太富桂,用七彩素食點亮夜市的一角。從公務員轉為攤主,他們用愛與堅持守護健康、傳遞善念。即使經歷地震與疫情,也從不放棄——因為顧客的一句「你要繼續開下去」,就是最大的力量。
人生如修行,行善的腳步不在廟堂,而在人間。願我們都能成為那朵在塵世綻放的心蓮。💖
慈濟的故事_98 參 心蓮
壹部曲1978年始 自不量力.建院
超越天堂的地方_1 P100~108
❤️一位來自義大利,卻在英國深耕東方佛教研究的教授;他的足跡遍及歐洲、美洲、亞洲,從義大利威尼斯到台灣花蓮。從中國佛教到印度、藏傳佛教的研究,她不只是學術的探索者,更是文化之間的橋樑。
今天,我們將透過這場深入的訪談,一起聽她分享與台灣佛教、慈濟、法鼓山、佛光山之間的因緣,以及她如何在東西方的交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修學之路。
請跟著我們,一同走進這段跨越國界、交織東西方的佛學旅程。
主持人:張曉寧
嘉賓:史芬妮教授 Stefania Travagnin
單元主持:吳淑惠
原來,我們身邊都有超人。一同在光復,展現台灣人最美的樣子。
大水退去後,成千上萬的人不分年齡、身分,自發前往花蓮光復。穿著雨靴、手拿鏟子,靜默整隊、彼此感恩,一起清理泥濘。有人刷洗他人的雨靴,有人幫陌生人整理家園。這不是哪個團體,而是台灣人合心的真、善、美。感恩每一位默默付出的超人,讓愛的能量在光復綻放。
{10/13慈善座談 證嚴上人感恩祝福}
{命運?運命?} 編纂處洪靜原主任
人生發生什麼事不知道,當我們一出生就決定的命運,那怎麼生活,是否就能掌握住運轉自我生命的價值?
靜思小語『我們應該為別人的成就而生歡喜心』
愛的力量不孤單,馬太鞍堰塞湖潰壩,花蓮光復陷入水患。搜救人員聽見微弱呼喊聲,發現六歲小沂蜷縮在三米高的橫樑上,兩天一夜,身邊只有一隻小老鼠相伴。她說:「阿公阿婆救了我。」原來,年邁姑父姑婆在洪水湧入時,拼命將她托舉到高處,自己卻再也沒回來。這份愛,撐起了她的生命。
靜思精舍德傑師父整理分享,災後,志工深入光復泥濘,送香積飯、清掃家園、關懷安撫。醫療團隊連續18天駐守,服務超過4300人次;志工化身「物資小蜜蜂」,穿梭塵土中,將再生電腦與生活用品送到孩子手中。火車站前,有人為災民洗鞋、有人遞上熱食——每個微小的行動,都是愛的延續。🙏
願我們以愛相續,用善行照亮人間。邀您一同祈禱、用愛陪伴光復重生👉 https://tzuchi.info/86fu97
簡守信院長 台中慈院|泥濘中守護生命,烏龜的下落?
方思瑄住院醫師 花蓮慈院|小傷口,怎能要人命?認識蜂窩性組織炎。
鄭勤儒醫師 花蓮慈院|脫下白袍拿起鏟子,付出中對救災的生命體悟
靜思小語『做一切好事要把握時機,也要把握因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