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心灵疗愈所

26 Episodes
Reverse
不应该表达愤怒?不~你可以表达愤怒表达愤怒是自然的情绪抒发,重点在于打破情绪误区,冲破思维束缚,疗愈内心恐惧,做自由的自己。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追求情绪稳定,把愤怒、抑郁等情绪打上负面的标签,并加以排斥,认为不表达愤怒有益于人际关系和谐。这是个很常见的误区,因为从某种角度上,对于稳定情绪的追求其实是对情绪的压抑。比如排斥愤怒,但如果愤怒不被看见和接纳,它不会消失,只会被压抑住,不断地产生怨气,同时不断以各种扭曲的方式来寻求表达,比如控制不住地对别人有要求、身体生病、无意识地破坏关系、不断抱怨等。从短期看,压抑愤怒的关系看起来好像更和谐,但从长期看,它比真实表达愤怒的关系要糟糕的多。因此,对待情绪的最好方式是真实和觉察,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情绪稳定。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不被允许表达愤怒,为什么会愤怒,以及如何正确面对愤怒这三个重要的话题。
你是否能在假期结束后,活力满满的投入工作或学习中呢?有人感慨,假期是令人愉悦的,却也总是不够用,转瞬即逝。假期最后一段时间,往往都是最难熬的,这种难受的感觉甚至会延伸到上班或上学,让工作学习最开始的几天也异常艰难。其实,这种感觉特别常见了,通常被称为“复工焦虑”。
随着咨询的深入,很多访客会感受到父母的控制、PUA,然后在生活中看到自己身上也有父母的样子,从而感到痛苦和自责。 “我怎么又对爱人发脾气了?我发脾气的样子像极了爸爸/妈妈。” “为什么我这么虚荣?我嫉妒朋友的样子和爸妈什么区别?” “我忍不住批评孩子,让孩子按照我期待的样子去做,我怎么变成了爸妈的样子了?” 很多人都经历过这种似乎不受控制的“发疯”时刻,我们可以称之为“心魔”发作。因为害怕自己的心魔会伤害到他人,进而畏惧心魔,所以把自己封印起来,这种压抑,其实会进一步滋生心魔。本着不再让伤害重演的心去尽可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殊不知反在潜意识上无形地给他人带去更大的伤害。
什么样的父母是好的父母?也许会有人说,有责任心的,愿意奉献付出的,给孩子带来快乐的,能给孩子足够陪伴的,有力量支持孩子的,有智慧的引导孩子的,可以成为孩子好榜样......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带大家感受一段真实的访客与咨询师的咨询片段。背景:访客Y,男,在松境心理咨询多年。最近因为工作调动、搬家等事宜,在暑假的时候,将5岁女儿送到老家,由孩子的奶奶带一段时间。
“半糖恋爱”在当代年轻人对于亲密关系的态度中悄然兴起,指的是一种“既有亲密,又有独立”的恋爱模式,相爱的两个人不完全密不可分,而是刻意地在空间、时间、心理以及经济上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独立。这让我想到之前的一部电视剧,《装腔启示录》中的许子诠和唐影,在前期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就是半糖恋爱。各自拥有独立的事业和朋友圈,但因为有些心动会下意识地靠近,靠近过程中又刻意的保持清醒,暧昧的拉扯,害怕先付出,害怕付出后的失去,情感与理智的较量。这也体现了现在很多人对于情感的真实情况:渴望爱的降临,但在爱靠近的时候也有很多害怕,所以半糖的距离,刚刚好。那么,具体是什么原因让大家开始越来越推崇「半糖恋爱」呢?这是爱的清醒,还是爱的无力?真正的爱又该是什么样子的?
不自主地发抖冒冷汗,身体发紧喘不上气,窒息感眩晕,发麻,随时要晕倒身体不受控制,持续性地亢奋濒死感……以上都是惊恐发作时可能会伴随的躯体症状。惊恐发作,除了外显的躯体症状,更多的是患者心理上极度恐惧、痛苦和煎熬的感受。此外,惊恐发作还具有持续时间长,躯体症状猛烈等特点,是对人心理和生理层面的双重拷打。访客惊恐发作起来是非常让人心疼的,因此,关于惊恐发作的治疗,我们首先致力于快速地缓解访客的躯体症状。在接下来的治疗中,我们会带着访客找到他最本质的恐惧源,从根源上化解恐惧,并引导访客学会觉察恐惧并自我化解,最终达到严重惊恐“0发作”,内心强大的状态。
访客:近来,“为什么人们都被困于物质,不追求真正的幸福”这个问题在我脑海反复出现。这是我观察周围众人的普遍生活状态后产生的困惑,也是我在进入新的成长阶段后自己渴望实现的突破。和咨询师交流后,我有了以下几点启发和思考。
原生公司,通常指的是年轻人毕业后所从事的第一份长期工作,对应的用人单位,也被形象地称为原生职场,很明显,这些词沿用了原生家庭的概念。如果原生职场已经严重阻碍、影响自己了,很多人会选择跳槽。从原生公司跳槽的原因,可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或者是因为原有公司的...
真正独立的我不会感到孤独了
大家好,我是松境心理的麦子,也是一位三岁女宝的妈妈,今天和大家聊聊关于养孩子的事。
很多访客来找我们做心理咨询的契机是遇到了生活中的重大挫折,比如无法上学、无法工作、失恋或夫妻感情问题等等。随着咨询的深入,很多访客都能切实感受到咨询给生活带来的诸多改善。访客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在咨询中得到的智慧和力量,改变生活模式,提升生活质量,让生活越来越顺心,自己越来越幸福。接下来,我们将从两件日常小事入手,以小见大,来展现咨询是如何帮助人们化解生活难题,在生活中愉快顺心的。
我们遇到过很多父母来求助:“我家孩子在学校表现很不好,是典型的问题学生,让我和老师都很头疼,你们能不能让我孩子变好?”这些父母在找到我们时,通常是很无助很愤怒的,已经在家里尝试过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比如苦口婆心的说教或者激烈的打骂。他们的这些教育方法往往在一开始时会很有效,但次数多了之后,就没用了,父母在这个时候是很无措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这些教育方式失效的原因是治标不治本,父母只看到了“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教育重点始终在这些“问题行为”上,因此事倍功半。而孩子之所以有“问题行为”,不是孩子本身有问题,而是孩子的心灵受伤了,“问题行为”是心灵受伤之后在现实世界的显现。疗愈孩子的心理创伤,“问题行为”就会消失,孩子也就不会是“问题学生”了。 本文分享了三个很典型的“问题学生”案例,分别从“问题行为”、成因和疗愈三部分来进行讨论,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没有“问题学生”,只有受伤孩子。
很多访客选择来进行心理咨询,往往是因为遇到了一些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比如上不了班、上不了学、分手、饮食障碍、睡眠问题等等,他们期待着心理咨询师高效直接地解决这些问题。
但在实际咨询中,咨询师总是会提及原生家庭,这经常会让访客感到不理解和不耐烦,访客会认...
最近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叫做“钝感力”,也就是“低敏感人群”的代名词,大家似乎很羡慕拥有钝感力的人,觉得在工作中,生活里,拥有钝感力的人总是看起来更加乐观豁达一些,没有“高敏感”人群那么的容易内耗,好像更适合高压快节奏的职场。与之对应的就是“敏感”,也就...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日常最简单的洗漱,拿快递,整理房间等等琐事都成了难以完成的事情。这不是因为他们懒,而是长期强迫自己满足别人的各种期待和要求,让他们太累了。走出抑郁症,就是允许自己不做那些看起来正确的事情,允许自己做不到任何的要求,让身心得到彻底的休息。当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感受来安排生活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回归正常的生活状态。
每个人都期待幸福的婚姻,但现实中争吵、冷战、疲惫却成为常态。究竟是什么在侵蚀亲密关系?本文结合真实案例与心理学研究,解析婚姻不幸福的4个真相,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改善建议。
最近,我们常常听到一些熟悉的名人离开的消息,比如艺人大S、歌手方大同、演员朱媛媛。明星是大众的缩影,现实中我们身边人突然离世的情况也越发地多起来。为何越来越多的人早早离开了人间?是生命的无常还是内有缘由?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看人的心理状态对生理健康的影响,导致英年早逝现象的根源性原因。
“父母爱孩子”,“孩子抑郁了”,这似乎是两个相左的命题。这其中的问题不在于父母不够爱,也不在于孩子太脆弱,而是现如今关于爱的认知常常容易走入误区。看见匮乏疲惫的内在,修复受伤的心灵,心里就会升起爱的力量。爱自己,是给予孩子力量的最好方式。
“受伤�”的人习惯了疲惫,也习惯了带着疲惫却一刻不停的工作学习生活。所以咨询中我们发现,知道自己累就是第一关,知道自己累又能够尝试真正的休息就更难。但是我们内在追求的都是真正的知道自己的感受包括累,并且能够自由选择停下。
白噪音,安睡枕,褪黑素,睡眠香氛,五花八门的助眠好物试了个遍,为什么还是不能安安稳稳地睡一觉?失眠是我们内心状态的外在呈现,是在提醒我们,是时候停下脚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