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文藝少女的逆襲 shojo art club
文藝少女的逆襲 shojo art club
Claim Ownership

文藝少女的逆襲 shojo art club

Author: shojo art club

Subscribed: 12Played: 65
Share

Description

我們是Celia和Elise,在藝術圈混過幾年,年紀已不小但依然保有文藝少女初心,藉由彼此對話重拾對藝術價值的探索創造,持續關注大大小小展覽和藝術圈各種現象。節目內容有20%藝術史,80%藝術產業心得(辛酸),歡迎指教。


instagram @shojoartclub
聯絡方式| shojoartclub@gmail.com
music credit|
Bouncing Loop by JsoundLAB
Lipsia by Sapajou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9 Episodes
Reverse
▍簡介 這集我們繼續著慢讀計劃,只是跳過了一些章節,直接來到〈藝術史〉這章,並邀請好友藝術家曾建穎來聊天。 可是我們沒有要嚴肅討論偉大的藝術家或重要的主義和運動。也沒有要界定什麼或批判什麼。 如何用有意義的方式去談論「藝術史」,讓人感覺是個不可能的任務;範疇似乎太龐大,也太游移。我們只能瞎子摸象地去創造某種交集,同時讓它如同一面鏡子般允許我們檢視並反思自身的角色。 萬物變動不居,過去與未來都是相對性的抽象概念,但透過當下的參與,我們在藝術史中各自有所發現。我們要的不是紀念碑,反而是讓歷史作為一種動態脈絡或參照工具,提醒著任何作品都不是獨立存在也不能被孤立地判斷,而是在持續累積的工作(勞動)下,逐漸讓點連成線所形成的多重宇宙。 好久沒更新然後不小心又聊太久(沒錯我們一貫的風格),希望大家聽完也喜歡。 曾建穎 @tsengchienying 封面圖片由曾建穎提供,圖說: 曾建穎《斜陽 》,2022 L137 x W95 cm 紙本設色、墨、礦物顏料、金箔 󠀠󠀠 󠀠 ▍其他 合作洽詢:shojoartclub@gmail.com|ig @shojoartclub 一杯house wine鼓勵文藝少女,讓她們找到靈感與溫暖🍷
ep18 理想的生涯

ep18 理想的生涯

2023-06-3056:58

▍簡介 Late is better than never! 雖然我們又遲到了,不過這集給了滿滿的一小時。《藝術家之死》的討論已來到第7章〈藝術家的生命週期〉,其實是個有點重量的題目,好像也因為這樣,我們沈澱了一些時間,錄了兩次才完成。一切都是有期限的,生命也是;這種認知本身,就是改變和重新啟動的契機,而自此做下的每個決定也因此被賦予了內在力量。現實和理想的差距有多遠?什麼真正值得追求?放棄不行嗎? 如果你也曾經覺得,啊,人生好難,那個難的感受,裡面其實是可以有更細緻的討論和破關能量的。希望這集能小小地幫助到大家🫶🏻 節目中提到的書: 《重啟人生》(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天下雜誌,2023) ▍其他 合作洽詢:shojoartclub@gmail.com instagram: @shojoartclub 一杯house wine鼓勵文藝少女,讓她們找到靈感與溫暖🍷
▍簡介 錄製Podcast兩年來,我們第一次多了一位嘉賓!!👏👏👏 這次主題叩和我們的慢讀計劃,聊書籍第五章〈自己動手做〉和第六章〈空間與時間〉,我們想到也許可以找藝術家來聊聊、分享關於工作室的經驗與創作狀態,於是邀請了好朋友徐瑞謙加入談心時間。 瑞謙說,「對於創作,我好像比較不希望是很單點式的方式去表達,我還是有個很明確的範圍,只是在這個範圍內怎麼有一個『之間』的游移狀態對我來講會蠻重要的。」 時間與空間,聽起來像是兩件事。然而空間成本越來越高的現實,讓藝術家為了負擔成本所付出的工作時間,也回過頭來擠壓了創作所需要的彈性。閒適狀態似乎在節奏越來越快的資本主義市場中成了真正的奢侈,但那些「玩的時間」、「感受的時間」也是心靈所不可或缺的。也就像這本書裡的作者所言,「藝術家需要空間,但最重要的是需要時間。這些時間不是為了有生產力,而是為了沒有生產力。」 同時,那些付出的勞動,無論是有形的身體勞動或是無形的情感勞動,都會真實地獲得某種反饋與感受的累積,也藉此認識到自身觀看世界的獨特方式。 一不小心就聊得太長了,希望大家喜歡,也依舊都是時間的富翁,陪我們到節目最後~因為我們的每一種關注,都會以微妙的方式影響世界的運作😉 *封面圖片為徐瑞謙工作室,由藝術家徐瑞謙提供。 ▍關於藝術家 徐瑞謙 https://www.hsujuichien.com/ 傢具品牌 monouno https://www.mono-uno.com/ ig@monouno_ 展覽: TKG+ Projects 一天儲存一公分-徐瑞謙個展 2023.02-11 - 05.13 伊日後樂園 BACK_Y 1F&2F monouno 傍晚的雙黃燈 2023.05.11 – 06.03 ▍其他 合作洽詢:shojoartclub@gmail.com ig@shojoartclub 一杯house wine鼓勵文藝少女,讓她們找到靈感與溫暖🍷
▍簡介 在免費成為工具、注意力成為商品的今天,隨手可得的資訊是誰在付費? 這集讀第四章〈新環境〉,我們聊怎麼看待環境的改變。當資訊取得太容易時,焦點常常也跟著模糊,我們因而更需要提升注意意識、釐清自身需求,並在能力可承擔的規模內做出改變的行動 — 不管是在社群行銷自己、或將產出的內容加以社群化、商品化、貨幣化。期許我們愛惜羽毛,同時帶著清楚的意圖把握行動的契機。 ▍《藝術家之死》閱讀進度: 01月:第一章 序論+第二章 藝術與金錢 02月:第三章 最好的時代(科技烏托邦主義的論述) 03月:第四章 新環境 04月:第五章 自己動手做+第六章 空間與時間 05月:第七章 藝術家的生命週期 06月:第八章 音樂 07月:第九章 寫作 08月:第十章 視覺藝術 09月:第十一章 電影與電視 10月:第十二章 藝術史+第十三章 第四典範:藝術家作為生產者 11月:第十四章 藝術學校+第十五章 盜版、版權、科技九頭蛇 12月:第十六章 不要自憐,組織起來 ▍其他 合作洽詢:shojoartclub@gmail.com instagram: @shojoartclub 一杯house wine鼓勵文藝少女,讓她們找到靈感與溫暖🍷
▍簡介 大家二月好嗎?其實年假尾我們就錄好了這集,但兔年開工特別忙,所以這集比較晚上線,請多多見諒! 這集的前半段,我們分享各自對整理的一些想法,需要斷捨離的除了實質物品,也包括不再適用的知識想法、框架、期待、心態。或許心態是最重要的吧?回到當下,重新聚焦於自己真正的感受和需求,更甚於外在環境的好壞對錯。這並非鄉愿,而是認清自己的能力條件,做出決定和行動,也保持彈性。 後半段我們讀《藝術家之死》第三章〈最好的時代(科技烏托邦主義的論述)〉,討論在科技發展的快節奏和產業變化的高度不確定性下,生存和愛是可以並存的嗎?我們應該為了追求的目標勉強自己做某些不想做的事嗎?還是因為愛,我們可以找到力量面對某些過去不做的事?平衡點在哪?又該怎麼定義藝術家的成功? 關於近藤麻理惠生了第三個小孩之後放棄整理的新聞,來源是她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的這篇報導: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home/2023/01/26/marie-kondo-kurashi-inner-calm/ 節目中提到的韓國作家的書: 金英夏《言:生活如此艱難,但我們還有文學與寫作》(漫遊者,2022) https://www.andbooks.com.tw/book.php?book_sn=3027 ▍其他 合作洽詢:shojoartclub@gmail.com instagram: @shojoartclub 一杯house wine鼓勵文藝少女,讓她們找到靈感與溫暖🍷
▍簡介 來了🥰 我們沒有停止更新! 2023年要祝大家新年快樂之外,想邀請大家跟我們一起閱讀《藝術家之死:數位資本主義、社群媒體與零工經濟全面崛起,21世紀的創作者如何開闢新局?》這本書。在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的網絡環境裡,藝術與金錢的關係一直在改變大眾認知藝術的觀點,也感覺是個永遠沒有結論的問題。不過一定要有結論嗎?或許有用的是持續更新感受與觀察,看見哪些是不再適用的思考模式,找到拉扯之中的動力。 我們會以每個月1-2個章節的速度慢慢讀書,希望在緩慢的節奏裡有更深入的探索,歡迎大家加入~也祝各位creators兔然暴富🐰 ▍閱讀書籍 威廉 ‧ 德雷西維茲《藝術家之死:數位資本主義、社群媒體與零工經濟全面崛起,21世紀的創作者如何開闢新局?》(麥田出版,2022) William Deresiewicz, The Death of the Artist: How Creators Are Struggling to Survive in the Age of Billionaires and Big Tech. (Henry Holt and Co., 2020) ▍其他 合作洽詢:shojoartclub@gmail.com instagram: @shojoartclub 一杯house wine鼓勵文藝少女,讓她們找到靈感與溫暖🍷
▍簡介 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新書針對如何觀看藝術發表看法,似乎好好觀看是個永遠難以企及的目標。作為觀眾,想多了像在看別人推銷給我們的想法,但不帶思考的直覺觀看聽起來更令人困惑,我們還有純然感知的能力嗎?這一集聊聊我們都沒看過的展覽 — 現正於巴塞爾美術館展出的「Picasso - El Greco」,秉著開放和好奇,討論可能的觀看方式,在微觀視角和宏觀脈絡之間,對繪畫展開未知的討論。 在各種觀看的框架中,個人的感受經驗重要嗎? ▍延伸閱讀 Picasso – El Greco @ Kunstmuseum Basel, 2022 Jun - Sep The Kunstmuseum Basel's Picasso-Story Picasso Prints: The Vollard Suite at the British Museum, 2012 May - Sep ▍其他 合作洽詢:shojoartclub@gmail.com instagram: @shojoartclub 一杯house wine鼓勵文藝少女,讓她們找到靈感與溫暖🍷
▍簡介 大家小時候喜歡畫畫嗎?現在還畫嗎?存在著各式各樣感官娛樂的當下,還喜歡看畫或覺得繪畫重要嗎?繪畫作為市場商品是否會影響觀看的經驗?「什麼是繪畫」這個問題有可能被回答嗎? 或許這些對繪畫的想像只能成為很個人的討論,也因為牽涉各自不同的感知、經驗與表達方式而相對地私密,然而我們不設想給出批判或標準,而是在隨性的對話中回到生活,回顧接觸繪畫的初心。錯誤的詮釋沒有關係,不理解畫作也沒有關係,因為那就是作畫或看畫當下的我們真實的樣子。 這一集在各種無解的問題中,嘗試整理我們近期對繪畫的一些想法。 ▍延伸閱讀 THE READYMADE AND THE TUBE OF PAINT David Hockney: Ipad Drawing ▍其他連結✨✨✨ 合作洽詢:shojoartclub@gmail.com instagram: @shojoartclub 一杯house wine鼓勵文藝少女,讓她們找到靈感與溫暖🍷
▍簡介 不確定性大概是近期感覺最困難也最切身的主題了,雖然身而為人的每天都在面對。如何才能掌握未知,作出好的決策呢? 這兩年半來的疫情,讓我們比過往更加倍地試著理解,不確定性是唯一可以確定的事物本質,小至日常生活情境,大至全球災難恐慌。仔細想想,關於藝術生產的過程,似乎也是在這樣的不確定關係中建構起來的 — 這集我們從創作者的意圖、觀看者的想法、產業工作者對未知的掌握等不同觀點來分享,在這個不確定性的黑洞裡,我們不知道、也無法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然而我們是否可能覺察判斷的價值與意義、將不確定性轉化為動能往前進? ▍延伸閱讀 展覽:關渡美術館,「保持荒涼的表情」,展期 2022.02.25 - 2022.05.22 書籍:村上春樹《身為職業小說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16,繁體中文版) 作品:Gerhard Richter, September, 2005. 新聞:India’s Art History United in a Single Source, The New York Times (音檔中口誤日期,正確時間為2022.03.09) ▍其他連結✨✨✨ 合作洽詢:shojoartclub@gmail.com instagram: @shojoartclub 一杯house wine鼓勵文藝少女,讓她們找到靈感與溫暖🍷
▍簡介 人總是忍不住相信其實難以置信的好故事、光鮮亮麗的名人網紅;夢想讓人容易迷失,貪念則讓人有機可乘。在誰沒接過詐騙電話的今日社會,好像大家已經習以為常。受害者覺得想哭,旁觀者覺得好笑,但如果撇除道德,從創意計劃或藝術的角度來看詐騙,它能教會我們什麼事? 圖檔來源:Artnet ▍補充資料 四個年輕義大利藏家被發現是假帳號(Artnet) Podcast節目The Art Angle: Art, Lies, and Instagram: How Catfishing ‘Collectors’ Duped the Art World 紀錄片《Tinder大騙徒》(Netflix) 影集《創造安娜》(Netflix)(途中把Anna Delvey出生/成長地講相反還請見諒!) 影集《地獄公使》(Netflix) 阿根廷藝術家Amalia Ulman 2014年的創作《Excellences & Perfections》 ▍其他連結✨✨✨ 合作洽詢:shojoartclub@gmail.com instagram: @shojoartclub 一杯house wine鼓勵文藝少女,讓她們找到靈感與溫暖🍷
▍簡介 讓人沈浸的事物,就像一個個獨立的小宇宙,讓全然的體驗成為可能。然而「沈浸式藝術」除了可以做為週末好去處,是否可能成為觀看和理解自身現實的全新方式?我們追求的,是感官享受、感官衝擊、還是感官麻痺? 這集分享(閒聊)了一些有趣的看展經驗,歡迎大家分享自己想像中的沈浸式藝術,也將你喜歡的展覽推薦給我們。 ▍延伸閱讀推薦 展覽 臺北市立美術館,「像是一個夜店的小便斗:羅智信」,2021 巴比肯藝術中心,「AI: More Than Human」,2019 作品 草間彌生《Infinity Mirrored Room - Filled with the Brilliance of Life》(2011/2017,泰特美術館藏)‘Infinity Mirrored Room - Filled with the Brilliance of Life’, Yayoi Kusama, 2011/2017 | Tate 羅智信《用蝸牛畫蝸牛》(2021年作品)像是一個夜店的小便斗|羅智信 Sisyu+teamLab《多麼可愛又美麗的世界》(2011年作品)多麼可愛而又美麗的世界 / What a Loving, and Beautiful World | teamLab 徐震《徐震超市》(2016構思作品) 電影 朱利安·許納貝爾《梵谷:在永恆之門》(At Eternity’s Gate)(2018) 書 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 強納森·科拉瑞《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 ▍✨其他連結✨ ・合作洽詢:shojoartclub@gmail.com ・ instagram: @shojoartclub ・ 一杯house wine鼓勵文藝少女,讓她們找到靈感與溫暖🍷
▍簡介 當「貼標籤」被置入一個負面語境理解時,往往讓人感到委屈或避之唯恐不及。然而在標籤背後,有沒有可能再發現一種展現身分認同、創造品牌效益的逆襲之力呢? 2022年首發,我們一起展望未來,聊聊如何為自己貼標籤! 在資訊持續爆炸的年代,人人都希望在短時間內掌握最多的訊息,因此貼標籤成為行走江湖不可避免的溝通方法,我們儘管不喜歡被化約,但生活中也不自覺的為人事物分門別類。 既然不可避免,不如,我們好好運用這些標籤、而不再急於撕下它們?這一集,我們透過網紅始祖藝術家Andy Warhol的小故事,聊聊怎麼透過為自己「貼標籤」並「累積標籤」進而創造價值。也許我們都可以從幾個標籤開始,發揮小小的影響力,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簡介 失去比較可怕,還是逃離生命的困境比較可怕? 從失去錢、失去工作、失去愛、到失去一個人,那些或大或小的失去,直視著讓人苦痛,卻都是穿越生命的證明,穿越之後,才明白真正重要的都不會失去。 文藝少女的心靈雞湯熬了五個月終於上線。這一集,我們讀蘇菲・卡爾2003年的作品《極度疼痛》,在亂糟糟的人生中找黑暗裡的光。希望我們一起在那些覺得自己沒有被接住的、「極度痛苦」的時刻,學會接住自己,開創新的視野而不再只是回望。 ▍延伸閱讀 蘇菲・卡爾《極度疼痛》(大家出版,2014) Douleur Exquise (French Edition) by Sophie Calle (Actes Sud, 2003)
▍簡介 本來只是單純想聊聊關於「刺點」的種種誤用與超譯,還有《持續進行的瞬間》這本書的「刺點敘事」,沒想到像跳進兔子洞一樣,我們自己也陷入了糾葛… 我們在這集中分享了彼此對「刺點」的個人理解,傑夫•代爾這位文青對攝影各種精彩的(過度)詮釋,以及Alfred Stieglitz、Georgia O'Keeffe、Paul Strand、Rebecca Salsbury 這四個人作為夫妻/師徒/朋友/愛人/情敵錯綜複雜的四角關係。 *由於我們還是菜鳥podcaster,這集內容中複雜的四角關係,請搭配連結中照片服用喔: https://www.pinterest.com/shojoartclub/ep6/ 圖1|32:30|Paul Strand 於291畫廊 by Alfred Stieglitz,1917 圖2|33:28|Alfred Stieglitz by Paul Strand,c. 1920 圖3|36:45|Paul Strand by Alfred Stieglitz,1919 圖4|38:05|Alfred Stieglitz於自家湖畔 by Paul Strand,1929 圖5|44:57|Georgia O'Keeffe by Alfred Stieglitz,1918 圖6-7|50:43|Rebecca Salsbury by Alfred Stieglitz,1922 ▍補充資料 Alfred Stieglitz: Georgia O’Keeffe and Rebecca Strand, 1922–1923 https://www.nybooks.com/articles/2019/11/07/stieglitz-okeefe-strand/ ▍延伸閱讀 羅蘭•巴特《明室‧ 攝影札記》(台灣攝影,1997) 傑夫•代爾《持續進行的瞬間:談攝影及其捕捉的心靈》(麥田出版,2018) The Ongoing Moment by Geoff Dyer (Vintage, 2007) Foursome: Alfred Stieglitz, Georgia O'Keeffe, Paul Strand, Rebecca Salsbury by Carolyn Burke (Knopf, 2019)
▍簡介 延續上集的討論,這集我們想透過深瀨昌久鏡頭下的影像繼續聊聊,以愛為名的攝影可能讓關係呈現什麼面貌?而當創作者的思維越過了社會的道德邊界時,知恥究竟是種美德還是束縛?而無恥又是對關係的傷害,還是創造性的提示? ▍延伸閱讀推薦 深瀨昌久文獻庫 http://masahisafukase.com/ 攝影集 《MASAHISA FUKASE》(東京:赤々舎,2018,日文;英文) 《Yohko》(東京:朝日新聞,1978,日文) 小說(英文) Boy Parts by Eliza Clark (Influx Press, 2020)
▍簡介 秉持著跟風但慢一拍的節奏,這集我們想透過日本攝影界最有名的兩位Yoko聊聊「人與人的連結」,內容因長度關係分為上下集,分別從荒木經惟與深瀨昌久的親密攝影展開 — 在最初構思podcast、決定第一季要討論攝影時,我們不約而同想到創作不輟、毀譽參半的知名日本攝影家荒木經惟。但我們真正關心的其實是他的老婆,荒木陽子。那個沒有躲在男人背後,而是在鏡頭前徹底展現真實的女人。 始於六〇年代的私寫真,沒有明確定義,但對自我與客觀世界、攝影與人的關係到現在仍是一個有效的提問。當攝影創作從攝影師自我出發,以世界為材料,那麼鏡頭下所捕捉到的人的存在,單純只是對象嗎?當相機被放在最親密的兩人中間,它改變了什麼,又留下了什麼? ▍延伸閱讀推薦 攝影集 《感傷之旅.冬之旅 》(東京:新潮社,2010,日文) 《荒木經惟寫真全集3 陽子》 (東京:平凡社,1996,日文) 文集 荒木陽子《我的愛情生活》(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簡體中文) 荒木經惟《寫真=愛:直到生命盡頭,我依然相信寫真》(台北:原點出版,2012,繁體中文)
▍簡介 《為何是植物圖鑑》書名本身就是個難解的謎題,但難解只是強化了我們探索的決心。 閱讀藝術史的過程中,偶爾會碰到一些「遇上了,人生回不去了」的角色。日本攝影家中平卓馬(1938-2015)對我們而言有如此意義,他對「攝影是否可能呈現真實」的思辨影響著同代與後輩創作者,對中平卓馬而言,攝影是一種對現實的紀錄,但透過人的手與眼,影像很容易成為創作者預先決定好的世界圖像。 他的提問無形中牽引我們發現彼此對藝術相近的理念,進而催生了這個podcast,因此這一集在意義上是做給自己紀念(很有愛?),即便如此,仍希望我們能透過對話為這位執著的攝影家留下些註記,沒講清楚的部分請多多見諒,直接讀他的書吧! ▍延伸推薦閱讀 雜誌:PROVOKE 挑釁:全輯共三冊 (東京:二手舍,2019,共同著作) 攝影集:《為了該有的語言》(東京:Osiris,2010,再版); 《循環:日期、場所、行為 》(東京:Osiris,2012); 《氾濫 》(東京:Case Publishing,2018) 文集:《為何是植物圖鑑》(台北:臉譜,2017,繁體中文版); 《決鬥寫真論》(台北:臉譜,2013,繁體中文版) 紀錄片:《成為相機的男人 -中平卓馬》 小原真史 Masashi Kohara|日本|2003|Color|89 min ▍推薦展覽 關渡美術館,「挑釁世界:對中心主義的反抗」,展期 2021.03.12~2021.06.20
▍簡介 2020下半年開始,與NFT相關的話題開始在藝術媒體上出現討論,而熱潮更在Beeple與Christie's合作,以美金6935萬售出加密藝術作品後進入高峰,繼Christie's的成功,Sotheby's與Phillips也分別與匿名藝術家Pak、加密藝術家Mad Dog Jones合作。這幾個月裡,我們跟很多人一樣好奇藝術市場發生了什麼變化、以及加密藝術究竟是什麼,就像社群媒體改變了我們思考和對話的習慣,試圖理解加密藝術為什麼出現、如何運作,也有助於了解自己在其中的位置。如果保持開放的態度是理解當代藝術重要的精神,那認識加密藝術也會需要從這樣的開放性開始。 ▍兩場加密藝術拍賣成交結果 Mad Dog Jone at Phillips https://www.phillips.com/mdj Pak at Sotheby's https://bit.ly/2Qver3i ▍以邀請/申請制為主的NFT交易平台 Foundation https://foundation.app/ Nifty Gateway https://niftygateway.com/ SuperRare https://superrare.co/ ▍延伸參考資料 Justin Sun的報導 (Artnet) https://bit.ly/3npHode Anil Dash的文章 (The Atlantic) https://bit.ly/2QStYKD 從90年代漫畫熱潮看NFT市場(Artnet) https://bit.ly/3aTB88D 從攝影市場的演進看NFT市場(Bloomberg) https://bloom.bg/3xFK9f7
▍簡介 攝影師跟藝術家的差別在哪裡? 藝術般的攝影作品與將攝影運用於藝術創作中的區別?為什麼只有特定的攝影創作才能稱為「藝術」? ▍本集推薦閱讀 藝術市場上的攝影:從交易到收藏的操作與演變(PHOTOGRAPHY AND THE ART MARKET)by 茱麗葉.海金(Juliet Hacking) ▍延伸參考資料 紐約MOMA收藏的Cindy Sherman《Untitled Film Stills系列》 https://www.moma.org/collection/works/56949 Metro Pictures https://www.metropictures.com Robert Mapplethorpe 基金會 http://www.mapplethorpe.org Andy Warhol - Instantanés 展覽資訊 https://www.galerieitalienne.com/fr/expositions/instantanes
Comments 
Download from Google Play
Download from 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