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春風華語.聚焦台灣
春風華語.聚焦台灣
Claim Ownership

春風華語.聚焦台灣

Author: IC之音竹科廣播|沈春華主持

Subscribed: 1,512Played: 41,685
Share

Description

公益出發,認識台灣暖實力;聽年輕觀點,找出青年競爭力;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與IC之音期許透過本節目,時時回應社會重大議題,暢談與您生活息息相關的食衣住行、空污水電大環境;還有您工作上必定關切的各種領域,從新創事業到趨勢因應。
本節目由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贊助播出
409 Episodes
Reverse
俄羅斯總統普丁日前與美國總統川普在阿拉斯加舉行「雙普會」,川普七月間還曾公開表態對普丁失望,八月就跟他會面,而且沒有邀請烏克蘭參加,讓人擔心川普無視國際規則、偏好「大國分配弱國命運」的模式,可能影響烏克蘭的利益。甚至讓人聯想到,未來川普在台灣問題上,會不會直接跟習近平談,讓台灣利益受損?本集特別邀請到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長李大中教授,分析川普對雙普會的期待,俄烏戰爭經由談判停火的可能,以及普丁可能的談判條件,烏克蘭與歐盟各國的態度等。面對美俄大國博弈,以及烏克蘭的處境,對美、中、台關係有何啟示?李大中教授則提出川普「重實利,輕理念」的立場。即使在本集訪問後有報導傳出,美國聯邦上訴法院裁定,川普徵收的「對等關稅」多屬非法徵收,關稅政策卻未立即叫停,亦不能忽視川普在多數的一對一貿易談判達成其目的之事實。面對美國總統川普的立場,及瞬息萬變的國際情勢,台灣有哪些策略因應?對於美國要求台灣提高國防預算,我國的基本原則與實施方式,如何考量?我們遇到哪些壓力?又有哪些國際上的案例可資參考?歡迎收聽!
與其說他是YouTuber,不如說,他是一個說故事的人。林子竣進入大眾眼光,是在眾多YouTube的知識型或輕鬆、娛樂內容當中,他以瘋狂而且具冒險性的各種行動,關注公益議題,並拍成影片。很受矚目的是街友系列,為了關心街友的真實狀況,子竣在大四的畢業專題,十二天環島,幾乎都跟街友睡在一起。他還曾經獨自街頭求生168小時,體驗沒有錢與手機的生活,半夜差點被流氓拿刀砍傷。他曾接觸過300-500位街友,甚至上大學第一位好朋友,就是路上遇到販售雜誌《大誌》的街友。透過YouTube這個平台,林子竣創辦了SALU,拍攝不同系列的影片,現在甚至擁有兩家公司。在營利與公益理想之間,承擔青年創業的種種挑戰。他的經驗,會給年輕人甚麼樣的啟示呢?歡迎收聽!
語言表達受限的孩子,怎麼在電腦與AI的幫助下,認出母親,並喊出一聲媽媽?全台目前有約三十萬名重度肢體障礙者,當身體的行動被限制,眼動科技輔具如何成為重度身障者表達的管道?目目非營利透過培育眼動老師、提供眼動教學,使肢體受限、語言表達困難的障礙者,也能有機會表達所思所想。他們的「眼動」使命,為哪些使用者與家庭帶來了新希望?本集邀請到目目非營利共同創辦人賴姵妏,分享在科技的協助下,如何幫助肢體障礙合併語言障礙的孩子?有哪些動人的故事與案例?這樣的資源又能如何更加普及給有需求的族群,包括孩子與成人?歡迎收聽!
台灣面臨對等關稅的挑戰,如何因應?台灣引以為傲的半導體產業,面臨哪些壓力與挑戰?我們能期待半導體產業扮演「矽盾」角色,在地緣政治成為台灣屏障嗎?美國總統川普近期陸續宣布與各國對等關稅談判成果,與台灣產業高度相近的日韓雖爭取到15%稅率,但須加碼對美投資,日本承諾投資5,500億美元、韓國則將投資3,500億美元;目前美國對台暫時性關稅為20%,但談判細節仍未底定。此外,所謂15%或20%,目前是基於原稅率加徵的關稅。台美談判細節各界關注,新關稅壁壘將如何衝擊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本集特別連線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社科院國際長郭銘傑,從最近新聞出發,談美國用以調查進口產品是否危害國家安全的232條款,將如何牽動台灣的半導體與電子產業。在美投資設廠或承諾設廠的半導體產業,雖能豁免基於232條款的100%半導體關稅,但實際上,電子供應鏈可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台灣面對的挑戰是什麼?「矽盾」可以倚仗嗎?除了半導體、電子等高科技產業,對等關稅對傳產的衝擊是什麼?台灣政府應從哪些角度,推出有效方案,幫助遭受衝擊的業者?美中貿易談判帶來重大市場風險的時間點,可能落在何時?台灣相對小的市場規模,不利於談判,也缺少籌碼,我們可以怎麼做?歡迎收聽!
這就是我們看的新聞嗎?你我的生活中被大量免費的新聞包圍,不過,你覺得所讀到的新聞,品質如何呢?最近傳播學界與新聞業界發起連署,要求「立法強制議價」與「設立新聞基金」,來保障產出新聞的從業人員得到合理分潤,提升新聞品質,進而保障公共利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連署與倡議出現?本集邀請到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助理教授李怡志,分析台灣媒體面臨的困境與局限。 2012至2023年間,台灣數位廣告市場總額從116億元成長到610億,但傳統媒體廣告收入卻由425億元驟減至210億。為什麼?當記者薪資壓低,新聞品質下降,對於民主社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可能的優化機制在哪裡?歡迎收聽!
地方創生最困難的情況,可能是什麼?人口稀少?地處偏遠?缺少年輕人與孩子?您一定聽過古坑咖啡,但您或許想不到,在雲林的古坑,社區營造並不簡單。雲林古坑華南社區,一度面臨所有最困難的狀況,它的居民只有一百一十多人,是全台灣人口最少的社區之一。十多年前,當地的華南國小即將廢校。但社區民眾沒有放棄,跟原本將廢校的華南國小合作,將社區故事融入學校課程,運用巧思行銷在地農產品,並將盈餘挹注教育及社會福利,成為生態、生產、生活合一的里山聚落。最後,不僅學校因為實驗教育起死回生,吸引許多家長帶孩子跨區就讀,社區也逐漸翻轉凋零的命運。本集特別邀請到雲林古坑華南社區發展協會專案督導賴雅玫,也是十幾年跟社區一起成長的學生家長,分享華南社區翻轉的歷程,以及在最近丹娜絲颱風肆虐後,社區民眾如何群策群力再站起來。讓我們透過跟雲林古坑的連線,來聽聽這個地方創生的奇蹟故事。
2025年,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超過20%,在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DG 3 健康與福祉領域,受到的挑戰相對巨大。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 65 歲長者的飲食,「熱量」攝取不足超過四成,缺「鈣」與「維生素E」更嚴重,超過七成。為什麼?可能跟飲食習慣有關,但65歲以上超過70%缺牙,以及吞嚥困難造成的營養不良,也不可忽視。本集特別邀請致力於讓長者「自在咬咬」,吃得營養又美味的兩位來賓,他們提倡的是「為愛的人做一道菜—高齡友善飲食」。請聽康健雜誌的資深主編吳雨潔與林慧淳,從專題報導整合專家意見,談到台灣高齡長者飲食面臨的主要問題:太清淡未必健康?乳製品、堅果類普遍攝取不足?飲食中過多的湯品、粥品反而讓營養不夠?除了牙口問題,如何避免吞嚥困難的挑戰?請聽本集的高齡友善飲食祕訣,為所愛的長者做菜,兼顧容易咀嚼、好入口,以及美味!同時呼籲餐飲業者、民眾一起響應。歡迎收聽!
生病看醫生是多數人解決病痛的作法,但若是植物生病了,該上哪裡找醫生為它們診斷治療呢?本集特別邀請到中興大學校長,也是臺灣植物學會理事長詹富智,分享植物診療師國家考試的最新發展。《植物診療師法》在2024年三讀通過,台灣成為全球第一個具有植物診療師專法的國家,植物診療師在做甚麼?他們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六月間逢甲大學校園樹木倒塌造成學生過世的悲劇,可以透過什麼樣的植物診療、巡檢制度來避免?跨領域專業讓植療師有哪些發展面向?這套人才系統的養成與認證將為台灣的農業環境帶來哪些幫助與改變?還可能創造哪些新的產業機會?歡迎收聽!
您可能在最近的新聞看到,以色列、伊朗之間發生戰爭,後來美國介入轟炸伊朗,其實,這件看似發生在遙遠中東的一場戰爭,跟你我最關心的台海局勢、及美軍的軍力部署都息息相關。本集特別邀請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劉復國教授,分析在以伊戰爭中,為何川普會選擇以外科手術式的突然空襲,來轟炸伊朗核設施?美國有哪些盤算?台灣可能遭受到哪些衝擊,又需要注意些什麼?目前各方雖然暫時停火,可能回到談判桌,卻又有哪些暗潮洶湧?歡迎收聽!
春風華語.聚焦台灣節目一直關心台灣青年競爭力,其中青年創業,往往開闢產業發展的全新可能性,影響深遠,政府也有許多輔導與鼓勵的機制。然而年輕人創業雖有夢想、衝勁,甚至部分團隊還掌握了技術,卻也常常遭遇資金有限、人事法務等營運經驗缺乏、和市場認識不足等挑戰,如何讓青年創業的活水開發產業創新的活力?需要很多條件的配合。今天的來賓是一位女性的創投專家,水木創業顧問董事長廖湘如,她從創投的角度接觸到許多具潛力的青年創業家。二十多年間的創投經驗,她看到台灣青年創業有哪些變遷?什麼樣的創業題目會吸引創投興趣,歷來哪些類型的產業更容易締造成功?創業團隊需要哪些特質與條件,才能提高創業的成功率?AI新科技、環保永續等方面的優秀新創,他們能開拓台灣未來的新機會嗎?今天這位從科技業出身的創投女力,將帶我們看看最新的趨勢變化。歡迎收聽!
我國環境部與美國環保署合作,2014年起即引進生態學校制度,致力將生態、永續理念融入中小學教育,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進而帶動家庭與社區的永續發展。台美生態學校計畫推行至今,已有747所學校加入,獲認證的學校490所。生態學校認證分為銅牌、銀牌與綠旗,取得四面綠旗可獲認證為「永久綠旗學校」,代表永續精神已根植於校園生活乃至周圍社區,是相當難得的成就。苗栗縣後龍鎮大山國小就是其中之一,更是全台第一所非實驗教育體制獲此殊榮的學校。本集特別邀請大山國小紀介五校長連線分享,濱海的小校如何找到自身特色,將環境教育融入校園?孩子們如何在過程中一步步學習,了解我們的土地?體制內國民小學有許多教育的使命,並不輕鬆,孩子的智育、體育、美育等,如何克服挑戰,與生態學校的計畫整合?家長、老師、學生如何協作?紀校長將分享一個引人入勝的「獨木舟」案例,與大山國小在地環境和教育結合的經驗。歡迎收聽!
今天節目的來賓,是一位公益女力的代表,跟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第17項「多元夥伴關係」很有關係。所謂「多元夥伴關係」,開宗明義就提到強化國內資源動員,向開發中國家提供國際支援,而今天國際連線的來賓洪宜筠Winnie,就整合了台灣的資源,不僅對坦尚尼亞提供國際援助,更有個夢想,要為當地建立一所學校,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國際觀與公益熱情呢?坦尚尼亞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為何台灣的大學生到了當地擔任志工,不僅是服務,也被當地學生的夢想開啟了視野?然而,當地的教育與女性處境仍受到諸多限制,如何透過志工行動與教育幫助他們?歡迎收聽!
你去過會發電的火山嗎?大部分聽眾對溫泉都不陌生,也可能去過有火山活動的景點觀光,這些自然現象的背後,就是有潛力穩定供應電力的地熱。例如,全台灣第一座火山型地熱發電廠,金山四磺子坪先導地熱電廠,就將地熱透過渦輪機組發電,未來還有更大的發電潛力。本集特別邀請到結元能源開發總經理林伯修,分享台灣在地業者透過鑽井技術,開發可以發電的地熱井,成為受到關注的綠色能源。地熱使用的土地面積比太陽能小很多,而且不受天候影響,除此之外,還有哪些特色?對關鍵時刻的電力需求,有哪些影響?台灣的地熱發電目前的發展情形如何,未來面臨哪些機會與挑戰?環太平洋其他國家的地熱發展,給我們那些啟發呢?歡迎收聽!
經濟部資料統計,台灣中小企業家數突破167.4萬家,占全體企業98%以上;其中經營達20年以上的中小企業佔比更來到28.31%。這些經營穩定、帶動台灣經濟發展的中小企業,其中不少正面臨世代交替的考驗。於是,哈佛 MBA畢業生,綻興投資創辦人黃皖芸,在台灣成立「搜索基金」,特別關注二代沒有意願接手,缺乏合適人才接班的優質中小企業,期待開創企業華麗轉身的契機。什麼是搜索基金?搜索基金如何運作?搜索基金能為台灣中小企業的接棒提供解答嗎?這項在哈佛發展成熟的模式,可能帶來哪些新的機會?歡迎收聽!
台灣原生淡水魚類,生存環境持續受到威脅!隨環境開發、棲地破壞以及外來種入侵,原生種魚類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其中以靜水型魚類面臨的生存挑戰尤為嚴峻。保育原生魚種刻不容緩,為此,在二十多年前,時任新北市裕民國小教師的鍾宸瑞開始在校園推動水生走廊,為台灣的原生種魚類,包括動水域與靜水域的魚兒們,打造第二個家。台灣的原生種魚類,其實你我不陌生!從鈔票到童謠,在台灣文化與民間故事裡,都有魚兒熟悉的身影。鍾老師不僅分享他與原生魚類邂逅的故事,也談到復育工作的挑戰。如何落實「三育」,即教育、保育、復育,為原生物種爭取更多時間與機會?歡迎收聽!
在台灣,有不少弱勢孩子下課回家沒有晚餐吃、沒有大人陪、更沒有人可以教功課,導致孩子功課完成度低,甚至因此放棄學習。經濟與產業發達的台灣,政府與民間都有許多支持系統,為何在某些角落還會看到這種現象?這些情形是發生在偏鄉,抑或都市地區也難以避免?如何改善?本集特別邀請到鴻海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汪用和,分享基金會推動「星光計畫」看到的第一線需求,以及如何建構有效的方案,讓服務據點的孩子有晚餐吃,有人陪,更能接受「一對一課業輔導」補足他們學習上的缺憾。並分享她在第一線看到孩子改變的故事。台灣弱勢孩子的教育需求,缺口有多大?為何汪執行長會說,課輔類型的教育服務,需要「遍地開花」?為何單有經費是不夠的,類似計畫的需要與挑戰是什麼?透過怎樣的方式,可以真正幫助到這些孩子?歡迎收聽!
五月初,台幣斷崖式升值帶來全台震撼,美元兌台幣從5/1的32.11元,強升到5/5的29.18元高點,不過後來又有回貶,大約在30元左右,後續變化還要再觀察。令人最擔心的恐怕還是台灣的整體經濟受到關稅與匯率影響,川普的關稅戰,是否轉型為匯率戰,或兩者同步進行?本集特別邀請到前國安會副秘書長、文化大學社科院講座教授楊永明,他在4月上旬分析美國所謂的「修正美國貿易」五個重點,其中一項就包括讓各國「配合美國匯率,調整本國貨幣匯率」,面對當前的局勢,有何分析?本集錄音時間是5/8,其後美國與英國貿易談判結果發表,美國與中國也在瑞士進行會談。楊永明教授從美國市場的近期變化,對美國國內政壇形勢的影響,作出對接下來情勢變化的預測,以及談判策略的建議。包括中國在內,世界各國當前對美國對等關稅的態度,給台灣那些啟示?歡迎收聽!
想達成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是一個龐大的全球工程,需要一代代的人接棒努力,永續教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然而,當美國總統川普高唱使用化石能源,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永續教育是否也受到衝擊?我們如何跟學生、跟孩子回應這些新聞報導與變遷?本集特別邀請前環保署副署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葉欣誠教授,也是長年在高等教育、中小學推動永續教育的專家,更是中華民國《環境教育法》的催生者連線分享。從葉教授的觀察,台灣的永續教育成果如何?我們還欠缺什麼?考試領導教學的現實,如何影響永續與氣候變遷的教育?台灣的永續教育,早期從推動環境教育到催生自己的《環境教育法》,到今天以聯合國的SDGs為方針,經歷哪些變遷?從永續教育到改變民眾的消費行為,讓民眾願意消費對環境、對永續更友善的產品,如何做到?對於氣候變遷與減碳作為,美國的影響動見觀瞻,葉教授如何看待相關衝擊與長期趨勢?歡迎收聽!
科技時代的台灣,不離人文價值!全新文化地標江賢二藝術園區在台東金樽開幕,這是藝術家江賢二與文化界、企業界共同投入無數心血,歷時十二年甫完成的山海藝術殿堂。本集特別邀請江賢二藝術園區共同發起人,也是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先生,從文化與文明為台灣創造國際吸引力的大格局談起,江賢二藝術園區由原本的個人工作室,發展為對外開放的展覽空間,有哪些動人的故事?對台灣藝文發展的國際連結,和在地原民藝術,有何意義?旅居海外三十年的藝術家江賢二,走過哪些藝術發展歷程?落腳在台東的這些年,江賢二筆下的色彩與意境有何轉變?台東如何為藝術創作提供源源不絕的靈感與啟發?藝術作品結合建築空間,要如何解讀並互動?邀您走訪這方山與海的天地,歡迎收聽!
台灣擁有豐富生物多樣性,過去產業開發與環境保育往往意見分歧難有共識。而今,環境保育與維護生物多樣性逐漸成為社會共識,本集特別邀請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黃于玻帶來分享。作為在開發與環評前線的生態顧問,他們如何看待這樣的轉變?甚至如何一步步促成價值的改變、慣例的改變?人、環境與開發之間有無共榮共存的可能?從過去的環評案,逐步進展到開發前導入生態工法,對建築、工程設計的改變,到現在有越來越多企業將生態維護視為己任,如何為台灣的生物多樣性盡一份心力?台積電推動的「Eco Plus!-生態共融計畫」作為一個出色的案例,有哪些前瞻性的特色?歡迎收聽!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