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春風華語.聚焦台灣
Claim Ownership
370 Episodes
Reverse
廣告人金欣儀在一次友善耕作課程中受到農夫與土地間緊密情感的啟發,因而踏上自然農法學習之旅。環島旅程中她看見農人看天吃飯的無奈與挑戰,因而成立「直接跟農夫買粉絲團」,讓人們認識農產品背後辛勤耕耘的身影;2014年轉成立社會企業,致力推廣友善食農的理念與產品,更賦予消費者每一次的購買更多的社會意義與影響力。廣告人如何從辦公室一腳踏進農田裡?「直接跟農夫買」如何在消費者與農夫之間搭起溝通的橋樑?不只買菜更是養田,金欣儀如何協助農夫改善耕作方式,克服傳統使用除草劑等農耕習慣?「直接跟農夫買」號召多少人參與,所創造的社會效益有多大?歡迎收聽!
AI浪潮幾乎影響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從產業升級、人工智慧應用,到職涯規劃、志願選填,人人都想搭著最新趨勢,找到更好的出發點。特別是今年在黃仁勳旋風訪台,也造成大學放榜出現「理工熱,人社冷」的現象,傳統文組強校出現缺額逾三成,人人都搶著念理工科系,文組學生該何去何從?本集特別訪問到屢獲文學獎首獎,被譽為「最會教寫作的老師」,教育部師鐸獎得主蔡淇華。其實就蔡老師的觀點,寫作不只是寫作,而是更廣義的文組訓練,對美感有體會,能夠知道什麼作品是好?什麼作品是壞?優缺點與Bug在哪裡?文組學生若能精熟這些能力,AI帶來的新浪潮就不是危機,而是轉機;AI不能取代人,而是人類極大的助力!蔡淇華老師的學生包括奧運影片製作人、告五人專輯製作人等,套句蔡老師的話:「正在大鳴大放當中!」請聽他用活潑的實例帶我們體會:如何理解AI?怎麼看待AI對產業、學子生涯帶來的衝擊?隨著各大學院校紛紛投入推動跨領域課程,文組學生有哪些機會與挑戰?學子可以注重培養哪些能力?歡迎收聽!
台灣早年因林業經濟需求,大規模砍伐樹木,對山林的過度開發導致環境破壞,大大降低山林的韌性,每當自然災害降臨,往往造成嚴重災害與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來自屏東縣霧台鄉魯凱族的宋文生,眼看著熟悉的山林不再,三十多年前便將植樹視為畢生志業,不畏艱難、不計辛勞,與家人、族人一同把樹種回來,妻子勒斯樂絲也無怨無悔加入團隊。以宋文生為首的種樹一家怎麼踏上植樹的旅程?謹遵祖輩教誨對樹木尊敬友愛,數十年來的投入讓山林有了哪些變化?種樹一家秉持原住民傳統的種樹理念,有哪些特別之處,對台灣山林水土保持、原生動植物生態有何影響?對種樹一家來說,他們最想留給下一代甚麼樣的觀念與環境?歡迎收聽!
您還記得,高中畢業時,面對大學志願選填的茫然嗎?選填時的片面理解,到入學後才發現課程與想像中不一樣的挫敗感,是否記憶猶新?台灣的大學科系共計約兩千八百多個,且隨著時代演變對新技能的需求,新的專業科系也應運而生,如何在各類學群與不同就學管道中找到符合個人志趣的方向,考驗學生們對自我的認識,以及對科系課程內容、未來職涯發展的了解。曾經以為是終身志業的科系,錄取後才發現讀得很痛苦,社會企業啟夢教育創辦人許匡毅有過這樣的切身之痛。他如何透過啟夢教育的探索方法,求廣、求深、求透,陪伴學子少走彎路,找到興趣,奠基學習的第一步?歡迎收聽!
美國大選風雲變幻,從今年七月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遭遇槍擊後大難不死,聲勢大漲。緊接著,現任總統拜登退選,賀錦麗代表民主黨成為總統候選人,民調領先川普。到現在全美民調仍是賀錦麗領先,差距卻被拉近,考慮美國是以各州選舉人票的票數選出總統,共和黨與民主黨民調接近的幾個「搖擺州」將左右大選勝敗,英國《經濟學人》的選舉預測模型,甚至認為川普又逆轉了,勝選機率高於賀錦麗。當然也有其他民調呈現相反的結果。本集特別邀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譚偉恩教授分析,短短時日,美國大選情勢出現了什麼變化?觀察美國大選對東亞地緣政治的重大影響,加上近日中共軍機的圍台軍演引發國際關注,軍機數量創下有史以來單日最多紀錄,都讓我們更加關切,美國時間11月5號的這場大選,將帶來一個什麼樣的美國,對美中台的關係又將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歡迎收聽!
當一個人從半導體大廠的工作,走進IC設計創新創業,可能掌握那些契機,有哪些全新挑戰?尤其他關注的是「噪音」,許多製造業的工廠、工作族、開車族可能都對這個話題很關心,長期處在噪音環境中,有可能造成聽力的損傷,這已是聯合國關注的一大健康危害因子!噪音要如何避免?新科技可以如何幫助我們?抗噪晶片與AI、與智慧座艙全方位的人性化與舒適度,有何關聯?電動車會比燃油車安靜嗎?與降噪科技的合作契機何在?本集特別邀請到律芯科技創辦人暨董事長薛宗智,從經濟部晶創計畫扶植IC設計產業,以及結合半導體的降噪科技原理談起,逐步進到相關技術實際應用的場域。新創企業面對科技、成本、車規認證等重重挑戰,如何發展,讓台灣技術在國際發光?歡迎收聽!
主持人與律芯科技創辦人 薛宗智 合影
臺灣亟需的半導體人才,只能與國際搶人?或有合作共贏空間?晶創臺灣方案、主權AI等等,如何影響臺灣科技產業發展?政府如何扶植高毛利、創新產業?國科會臺灣科技新創基地TTA扮演哪些角色?生成式AI浪潮席捲全球,臺灣多年累積的IC設計、製造、封測等半導體產業優勢備受矚目。其實AI科技與晶片應用於百工百業,涵蓋眾多領域,不僅生成式AI,更深遠影響臺灣全方位發展,也直接面對人才匱乏等嚴峻挑戰。作為推動國家科技的關鍵部會,國科會肩負重任,尤其不可忽視的,除了產業研發,還有學術界一同研究尖端科技、培育人才的關鍵角色。本集特別邀請到國科會主委吳誠文,精闢分析臺灣科技政策的前景與關鍵策略。2025年,政府將提出史上最高紀錄的科技預算1,596億元,包括晶創臺灣方案200億,AI 100億,以及跨部會的科技政策。晶創臺灣方案到底是什麼?這項國家級計畫帶動哪些晶片產業的研發與成長?面對國際現勢,護國神山台積電海外設廠,供應鏈面臨海外人才需求。我們希望國際人才為臺灣所用,但吳主委點出國際現實,先進國家也要建立自己的半導體產業鏈,也在搶人才!國科會有哪些國際合作新策略,讓先進國家的半導體人才庫一起擴大,發展前瞻技術,讓臺灣同蒙其利?主權AI是什麼?臺灣如何結合自主的晶片科技優勢,發展對百工百業有助益的AI?同時,國科會臺灣科技新創基地(Taiwan Tech Arena, TTA)是臺灣新創基地當中最國際化的資優生,新創業者表現優異,屢屢獲獎,吳主委卻看到新創發展上的最大困境,他如何解析?國科會如何結合政府各部會,協助新創走出死亡之谷,打造臺灣成為創新解決方案輸出大國?歡迎收聽!
主持人與國科會主委吳誠文合影
潮濕多雨的台灣隨處可見竹林生長,據統計,台灣竹林面積約有20萬公頃,每年產量可達200萬支以上,在地擁有相當豐富的竹林資源。過去竹子常見於傳統「竹管厝」,也是生活用品的常見素材;如今乘著綠建築的浪潮,竹子搖身一變,更成為永續固碳的絕佳建材。本集連線專訪的來賓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甘銘源,是台灣大型竹構建築的先驅。他在發現台灣木造建築需大量進口木材,未必環保之後,轉向竹構發展。甘建築師克服竹材料的先天特性,以高溫乾燥處理降低竹材含水率,維持竹材穩定,並研發出特殊銜接頭,讓他的竹構作品首次開創出竹結構跨距18公尺的紀錄。甘銘源如何走上這條振興竹構建築的道路?為何說,竹構建築推廣最大的障礙並非技術,而是社會大眾的刻板印象?他要以什麼樣的策略,一起找回台灣遺失的竹構建築記憶,更擴大竹構永續建築的應用範圍?歡迎收聽!
在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是不是用過「獎勵」這個方法呢?答案可能99%是肯定的,甚至有人現在就在鼓勵孩子,做完作業、考試成績達標、或是有哪些品格的好表現,就會獎勵他們一下。可是卻有一位在教育現場很有經驗,得過教育部青年團隊優質文教獎,由總統親自頒獎的老師,出版了《不用獎勵的教育之道》,為什麼?有些人可能會想,連獎勵都不用,要怎麼引導孩子,這種說法會不會太理想化?教師節剛過,請聽今天的來賓「實人實驗教育」創辦人彭瑜亮,從他開班、辦教育,到上千場的座談、演講與活動的經驗,包含「親子教養、語文教育、班級經營」等等,與我們分享不用獎勵的教育。他對「不用獎勵」的定義與做法是什麼?獎勵有原罪嗎?或是觀念一轉,獎勵也能夠被運用得更好?彭瑜亮以哪些實際的例子,示範「不用獎勵」而能收到良好效果的教育方式?從孩子的反應,得到哪些啟發?歡迎收聽!
主持人與實人實驗教育創辦人 彭瑜亮 合影
只要找到熱情,過動兒也能專注!教師節快到了,讓我們聚焦SDGs永續教育,與其中動人的故事。玩轉學校是一家專注於「遊戲式教學」的創新教育社會企業,共同創辦人之一林哲宇,原本是一位注意力缺陷過動兒,後來卻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與專注力,從臺大社工系畢業後,投身創新教育。當他面對學習難關的時候,除了父母的陪伴,一位重要的老師成為他翻轉的契機。這位老師是誰?做了什麼?以林哲宇的案例,克服注意力缺陷過動,發展出學習方法的關鍵何在?愛玩是人類的天性,好奇是學習的起源。玩轉學校獲得不少肯定,獲選為親子天下教育 20+ 國家代表隊,也成為與環境、員工、社區等利害關係人共好的B型企業。他們的「遊戲式教學」怎麼做?透過議題式遊戲,如何讓孩子認識外籍移工的處境,或是地緣戰爭、族群歧視問題?這種有策略、有解謎、有同理心,就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學習方式,培育孩子什麼樣的能力,與面對世界的觀點?歡迎收聽!
玩轉學校共同創辦人 林哲宇 與主持人合影
都市農耕,顧名思義就是在都市裡進行耕作,這樣的概念越來越受到現代人的青睞,人們重視吃進身體裡的每一樣食材,無毒、有機成為必不可少的篩選標準,若是親自播種灌溉,更能確保食材安全無虞。本集特別邀請都市農耕的實踐家,共耕食代發起人詹凱毓、林子勛分享。在繁忙的都會圈中,有地方耕作嗎?如何找到一片肥沃的喘息綠地?都市農耕概念在台灣發展十餘年,距離城市自給自足的理想是否更近了一些?除了健康、減碳綠生活等誘因,拉近人與土地的距離還有哪些連帶的正面影響?甚至在物價上漲趨勢下,透過社區協作與生產,對退休長者、社區居民有哪些效益?請聽共耕食代帶來他們的四大創新價值,歡迎收聽!
共耕食代發起人林子勛、詹凱毓與主持人合影
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國人平均壽命達81.3歲,退休後的規劃是樂齡族群以及未來每個人都將面臨的人生新篇章。退休後如何找到新的人生重心?由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退休,曾任大葉大學校長、行政院政務委員,目前就讀東海大學中文系的顏鴻森教授頗有心得。73歲退休教授重回大學課堂,科學與人文,如何產生跨領域的連結?從職涯高峰到退休的漸進式轉型,可以怎麼做?顏教授的退休規劃讓我們看到哪些不同的可能與選擇?歡迎收聽!
奧運國手奪牌,舉國歡騰,您知道技職國際競賽也有一群傑出國手嗎?台灣的技職國手,技藝高超,在全球屢獲大獎,總成績經常躋身前三名!本集從技職國際大賽出發,帶您認識這一群亟待被認識的年輕英雄。全國約有半數學子就讀的技職體系,相關的生涯發展,如何逐漸受到社會重視?我們要如何關切他們的教育?本集特別邀請長期關注技職報導,爭取技職人被看見的Skills for U創辦人、十大傑出青年黃偉翔分享。過去台灣的技職教育奠定了堅實的經濟成長動力,然而隨世代變遷與經濟、產業型態改變,技職教育勢必也須順應時代的需求。台灣有優秀的技職人才,屢在國際賽事締造佳績,如何讓技職的榮光被社會看見?隨少子化缺工等影響逐一浮現,「一技在身」的觀念漸漸回到大眾視野,將如何影響技職教育的發展?未來的技職教育該如何與社會、產業更緊密的接軌?今年剛落幕的台灣技職教育年會,主題著重在AI、雙語、永續,為何是這三項重點?未來技職人才的機會在哪裡?歡迎收聽!
Skills for U創辦人、十大傑出青年黃偉翔與主持人合影
面對少子化、高齡化帶來的人口負成長、城鄉發展失衡與人口外移等多重社會現象,行政院訂2019年為「地方創生元年」,目標藉由地方創生概念活化土地每個角落,均衡區域發展,打造更穩健的社會結構。本集特別邀請到前國發會主委、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分享近六年來地方創生的變遷與故事。前幾年面對疫情挑戰,台灣地方創生團隊逆向成長,是因為哪些關鍵策略?深耕地方不容易,天災外力等也是難以預期的威脅,以花蓮強震為例,地方創生如何在災後發揮動能?怎麼重建、重新出發?以人為本的地方創生,如何一步步成為實踐安居樂業、在地幸福生活的驅動力?歡迎收聽!
美國大選短時間內迅速變化起伏,讓人目不暇給,7月13日川普遭到槍擊刺殺,子彈擦過右耳,殺不死他的讓他更強大,氣勢上漲,如日中天。7月21日,現任總統拜登宣布退出大選,民主黨依然落後。然而最近,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在紐約時報的民調卻有逆轉川普的趨勢,短短時間變化之大,讓人深深感到時局的變化莫測。然而美國選制特殊,是以各州的「選舉人票」分高下,普選民調領先不代表大選勝利,目前的形勢如何?當然,美國大選的情勢也跟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關鍵的美中台關係,以及區域安全息息相關。這些議題值得你我關切。本集特別邀請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政大國際事務學院嚴震生教授,為您分享對這場大選的分析,對台灣的影響,以及我們的因應策略。歡迎收聽!
2024年花蓮地震,發生於4月3日上午7時58分,震央位於台灣花蓮縣壽豐鄉,芮氏規模7.2。台灣民眾記憶猶新的,是這場地震帶來不斷的餘震,引發了很多的恐慌與擔心。現在雖然較為平息,仍需要長期關注。本集邀請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建物組組長林瑞良博士,特別從建築物的耐震、防震專業,提醒建物的防震與補強須知!從地震學的角度,如何解釋這次大震讓民眾感覺「特別多」的餘震?建築物補強與否,讓一街之隔,屋齡相近的老建築,在地震中產生截然不同的表現!是如何補強的?民眾要怎麼知道自己的家耐不耐震、安不安全?其實,房子是何時興建、是否經過加蓋與改建、一樓的支撐力夠不夠、有無「軟腳蝦」的疑慮等,都是關鍵!希望邀請建築物防震專家林博士,幫助民眾對建物防震有正確的觀念,了解自己家園的耐震能力,如有不足,積極進行改善。防災千日,用在一時,讓我們一起做好準備。歡迎收聽!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建物組組長林瑞良博士與主持人合影
AI成為當紅關鍵字,元宇宙黯然退燒了嗎?AI與元宇宙的關係是什麼?是競逐資源或相輔相成?為何年輕人對於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需要花時間接觸,放手去玩?從 2021 年 Facebook 母公司更名為 Meta 開始,元宇宙Metaverse成為當紅議題,然而在2022年底至今的AI熱潮下,迪士尼、微軟卻關閉元宇宙相關部門,連Meta自己都縮減預算?然而不同的專家觀點,卻認為從電腦、網路到AI科技的逐漸成熟,結合大數據、XR與MR技術等,會讓元宇宙漸漸落實。本集特別邀請政大傳播學院特聘教授林日璇,以她專注虛擬實境、數位遊戲、以及社群媒體等應用的經驗,請這位「最年輕特聘教授」從傳播科學研究的角度,看待元宇宙的現在與未來。在運動健身、旅遊、工作,甚至轉換人類情緒、帶來幸福感等領域,元宇宙有哪些應用的實例與展望?AI時代,我們如何看待元宇宙的發展?兩者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呢?除了科技以外,AI、元宇宙又會如何影響社會、傳播與媒體?未來人才要如何準備好自己?歡迎收聽!
林日璇教授、主持人與教授的研究用器材Apple Vision Pro
新冠疫情升高,我們要自動升級「口罩令」嗎?腸病毒的幼兒照顧,該怎麼做?為了孩子好入口,吃甜甜的布丁、冰淇淋可以嗎?炎炎夏日,面對當前主要傳染病,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專家有什麼提醒呢?本集特別邀請國家衛生研究院 陳為堅副院長,和國家衛生研究院 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研究員 周彥宏 為您解惑!最近新冠疫情上升,防疫再度成為民眾關心的話題,對於疫苗施打、要不要戴口罩都很關心。可是詢問周遭朋友,會去施打疫苗嗎?卻又未必。最新的新冠病毒到底是什麼,國際流行趨勢為何?以國際經驗來看,我們可在哪些方面加強防範?腸病毒等傳染病也備受關注,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的研究,感染腸病毒會導致高血糖。因為腸病毒造成口腔潰瘍,家長常以布丁、冰淇淋等甜食幫孩子補充熱量,這個做法,會受到最新研究的影響嗎?腸病毒的預防該怎麼做?專家有何建議?歡迎收聽!
面對憂鬱風暴,要有信心,這個病是可以好的!要有耐心,因為病程很久,一度可能絕望,但支持過去就有光明。需要愛心,以愛陪伴,家人朋友一起救援的力量很大。本集繼續邀請前科技部長、台大電機系名譽教授陳良基和夫人王素梅女士分享,面對夫人的憂鬱風暴,陳部長毅然辭去部長一職,關鍵的原因是什麼?請聽陳良基部長與王素梅女士攜手走出憂鬱流沙的秘訣,什麼是「三心二一」的陪伴SOP?家人與朋友帶來哪些幫助,如何一起救援?醫師提供哪些建議,尋找合適的藥物可能走過哪些挑戰?王素梅女士更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憂鬱症病友感到絕望時,一定要提醒自己的重要關鍵!歡迎收聽!
每位憂鬱的朋友,都有一個特別的故事。而每位陪伴他們的家人,都是英雄!面對憂鬱課題,信心、愛心、耐心,多人合力,一起改變,一起救援是解方。前科技部長、台大電機系名譽教授陳良基和夫人王素梅,面對夫人的憂鬱風暴,陳部長毅然辭去部長,兩人緊緊牽著手,並肩苦戰,互相鼓勵說:「總有一天,我們可以笑著說出這段痛苦的日子!」憂鬱症的初期,有哪些可能的徵兆?如何及早因應,避免走進憂鬱流沙的深處?從好像沒有希望,看不見盡頭的病程,到最後逐漸痊癒,有哪些關鍵的真實經驗?今天,陳部長與夫人王素梅女士,笑著坐在我們的錄音室,分享這段經歷,並出版成書《牽手就不放手》。更希望鼓勵憂鬱的朋友和陪伴者,路前面有光!
Comments
Top Podcasts
The Best New Comedy Podcast Right Now – June 2024The Best News Podcast Right Now – June 2024The Best New Business Podcast Right Now – June 2024The Best New Sports Podcast Right Now – June 2024The Best New True Crime Podcast Right Now – June 2024The Best New Joe Rogan Experience Podcast Right Now – June 20The Best New Dan Bongino Show Podcast Right Now – June 20The Best New Mark Levin Podcast – June 2024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