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氣候戰役在台灣

氣候戰役在台灣
Author: IC之音竹科廣播|張楊乾 詹詒絜 (Yvonne)主持
Subscribed: 414Played: 12,764Subscribe
Share
© IC之音竹科廣播|張楊乾 詹詒絜 (Yvonne)主持
Description
為向台灣社會傳達氣候議題與節能減碳的永續生活概念,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自2010年起攜手IC之音竹科廣播公司,合作開設《氣候戰役在台灣》節目,每週邀請各方專家為聽眾剖析最新的環境、能源與氣候議題,並且提供可行的創新概念與解決之道,是台灣最早倡議氣候意識及能源議題的頻道之一。
2020年起《氣候戰役在台灣》跟上最新傳播潮流,節目型態從廣播電台轉向更多元的Podcast網路平台(Apple、Google、Spotify、KKBOX),更方便以行動裝置及數位頻道隨選收聽,每季更鎖定不同系列主題、邀請眾多利害關係人深入訪談,多層次解析環境議題的複雜構面,在最新趨勢中帶領聽眾理解危機、看見轉機。
歡迎您加入氣候戰役的行伍,與我們一同凝聚低碳轉型的變革能量。
本節目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贊助播出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31 Episodes
Reverse
面對氣候變遷與資源枯竭,農業也在尋找永續的新出路。如果廢棄物不是要丟掉,而是可以養魚、培養微生物,甚至重建整個生態系呢?這就是「循環農業」的核心概念—讓資源在農場內部循環再生。現在,AI 正加入這場變革,協助農民掌握複雜的生態動態,讓系統更穩定、也更透明。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專訪鹽蔬漁公司創辦人 何勝惟,他智慧農業與永續系統專家,分享他如何透過 AI 打造與自然共生的農業模型,讓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電腦,而是能聽懂土地的語言。 ★本集重點: 鹹菜液肥變資源,如何打造低成本、低污染的養殖系統?青農如何運用科學方法記錄生態、整合資料,讓循環農業真正落地?為什麼循環農業需要跨領域合作與年輕世代投入?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傳統海洋調查費時費力,難以即時掌握生態變化。如今,AI 結合影像與聲音辨識技術,已成為新興的保育工具!從辨識鯨魚尾鰭與海龜臉部花紋,到監控珊瑚白化與偵測非法捕魚,AI 不只提升效率與準確度,也讓更多人能參與其中。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專訪國防醫學院胡智偉研究員,他同時擁有人工智慧專業與海洋潛水經驗的科學家,從全球與台灣的實際案例出發,探索 AI在海洋保育的多元應用。 ★本集重點: 從美國鯨魚辨識到印尼聲音監測:AI 怎麼幫助快速處理大量資料並即時掌握生態變化? 小琉球海龜生態: AI 如何協助辨識定居海龜個體、整理觀察紀錄,並提升生態資料品質? 公民參與如何幫助 AI 模型持續進化,並打造全民參與的海洋守護網?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生物多樣性正快速流失,而傳統的人工生態調查往往耗時費力,也容易因人力不足或經驗斷層而影響資料連續性。如今,借助 AI 的影像辨識技術,我們可以將潛水攝得的大量生態影像,透過專家標註來訓練模型,讓 AI 累積「生態經驗」,自動辨識魚群、珊瑚、鯨豚等物種。這不只大幅提升監測的效率與範圍,也能即時掌握生態變化、加快數據轉化,為保育行動提供更科學、更精準的決策依據。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專訪國防醫學院胡智偉研究員,他同時擁有人工智慧專業與海洋潛水經驗的科學家,帶我們了解什麼是「生物計量」,以及 AI 如何幫助我們看見、理解並守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本集重點: 什麼是生物計量?對生物科學的意義是什麼? 傳統調查的限制與對保育政策的影響 AI 如何助攻海洋保育?又該如何訓練與應用?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當綠色轉型的步伐加快,社會上的反彈與疲乏也悄然浮現。此時此刻,企業型基金會的角色會如何改變?面對不同利害關係人對永續倡議的期待與反應,在推動公共議題與維繫企業信任之間,如何拿捏表達的節奏與界線?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本集邀請台達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從基金會的視角出發,思考在風向變動的時代中,永續傳播與行動該如何前行。 ★本集重點: 1️⃣ 面對社會氛圍轉變,企業型基金會如何調整角色與策略? 2️⃣ 永續倡議如何在理性與感性、堅持與溝通之間取得平衡? 3️⃣ 在企業與公共之間,什麼是基金會最關注的價值核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當歐盟CBAM上路、美國大幅拉高關稅,綠色轉型不再只是企業內部的選擇題,而是鋼鐵業面對全球競爭的生存門檻。中國低價鋼品壓境、日本與韓國全面啟動氫能煉鋼,中鋼該怎麼守住技術定位,又如何靠綠鋼突圍?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本集專訪中鋼技術部門副總劉宏義,帶我們深入台灣鋼鐵產業的第一線現場,從出口壓力、技術轉型,到內部磨合與對政府的期盼,揭開中鋼如何在政策驅動與市場現實的夾縫中尋找韌性。 ★本集重點: 1️⃣ CBAM上路、碳費將至,中鋼如何穩住轉型節奏? 2️⃣ 從智慧高爐到氫能煉鋼,中鋼的綠鋼戰略與實驗進程 3️⃣ 面對制度落差與產業壓力,企業該如何建立內部韌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歐盟自然復育法上路,引發部分農民疑慮與反彈。回看台灣,農地價格持續走高、農村人口老化,農業在綠電開發與永續治理中面臨諸多新挑戰。當農業被賦予更多環境任務,政策設計該如何兼顧生產、生活與生態?農民角色的重新定位,又該如何兼具公平與實踐可能?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本集專訪柳婉郁教授,從歐洲經驗出發,回看台灣農政政策的關鍵課題與因應方向。 ★本集重點: 1️⃣ 歐盟自然復育法的背景、轉型目標與農民疑慮 2️⃣ 台灣農地制度與農村現況下的治理挑戰 3️⃣ 政策需更重視公平支持與農民參與,提升可行性與接受度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當離岸風電遇上海洋生態、漁民權益與地方政治,綠能轉型不再只是技術與政策的課題,而是一場全民參與的社會實驗。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專訪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協會秘書長黃苡瑄,帶著我們從鯨豚觀察員到地方資料庫共建,看見離岸風電所正在進行的一場關於參與、對話與制度設計的壓力測試。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自《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屆締約方大會(COP15)首度將「生物信用額度」納入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來,全球開始探索一種新機制——讓保育行動可量化、可交易,吸引資金投入自然。然而,在追求制度化的同時,更多根本性問題也浮出檯面:補償是否等於保護?誰來決定什麼是有效的生態行動?又該如何保障原住民族與在地社群的權利?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專訪來自Global South倡議者、亞馬遜部落酋長、台灣實驗林林管處處長,從哥倫比亞COP16現場走進台灣山林,直擊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的制度化之路與未竟挑戰。 #BiodiversityCredit #IPLCs ★本集重點: 1️⃣ 生物信用額度的全球試驗:從交易原則到驗證標準 2️⃣ 原住民族的挑戰與主張:保育不能只是「被參與」 3️⃣ 自然市場建構能否避開碳權重蹈覆轍?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IEA預測今年全球電動車銷售將突破2000萬輛,中國、歐洲成長強勁,轉型大勢依舊。但美國卻逆風而行——從補貼退場、油價偏低到川普反撲,讓電動車政策與民意同步轉向,「綠反挫」成為國際焦點。 台灣如何因應這場轉型分流? 從產業佈局到電動機車推動,從充電設施不足到消費者不買單,政策目標喊得響,但落地難度高。 本集專訪邱俊榮教授,從美國市場風向變化談到台灣內部的轉型焦慮與機會。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本集重點: 1️⃣ 全球電動車持續成長,但美國成「綠反挫」震央 2️⃣ 台灣機車電動化卡關:從產業現實到政策盲點 3️⃣ 公正轉型不能只靠補助,更要跨部會協調與長期調適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綠能轉型為何在台灣引發一波波反彈?不只是抗爭,而是制度長年累積的信任赤字。 從地熱開發爭議、儲能場址抗議,到地方首長無法掌握資料、民眾無法參與決策,綠色政策正卡在治理與社會溝通的斷層之中。 本集邀請長年研究風險社會的周桂田教授,從地方治理、區域不平等到國際碳定價的政經脈絡,深剖台灣綠能治理的「結構性失速」。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專訪台大風險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探討我們是否準備好迎接真正的綠色轉型。 ★本集重點: 1️⃣ 為何台灣綠能轉型進展慢、阻力大?從制度與信任問題談起 2️⃣ 地方派系與民眾參與機制不足,如何形成綠能反撲? 3️⃣ 區域不平等、資料封閉與國際壓力交織的治理困局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當我們關注太陽能、風電時,是否忽略了另一種穩定且低碳的能源選項?台灣曾於1980年代開發地熱,卻在試辦電廠關閉後停滯近30年。如今,面對淨零轉型的壓力,地熱再次被視為「基載能源」的關鍵選項。 但開發地熱真的這麼簡單嗎?從早期技術選擇錯誤、結垢與地下水流失問題,到當今土地破碎化、部落溝通不足,台灣仍面臨重重挑戰。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專訪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宋聖榮,帶我們回顧台灣地熱發展的斷裂歷史,並從國際經驗出發,看見這場綠能重啟的可能轉機。 ★本集重點: 1️⃣ 台灣地熱封禁與技術停滯的歷史與轉折 2️⃣ 地熱三大關卡:高風險、高成本與土地碎裂 3️⃣ 從冰島到土耳其,國際經驗能為台灣提供哪些借鏡?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當我們以為綠能轉型已成共識,卻發現反撲已悄然蔓延——從澳洲、加拿大選舉中的氣候辯論,到歐洲因通膨而質疑再生能源政策,甚至美國與中國在碳排競逐中的政治算計,2024年《金融時報》選出的關鍵詞「#綠反挫(#Greenlash)」揭示全球氣候戰役的轉折點。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專訪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總監趙家緯,剖析這波反挫浪潮背後的脈絡、機會與警訊,也探問在這動盪之中,台灣該如何堅定前行。 ★本集重點: 1️⃣ 深入解析多國的氣候議題的選舉表現與政策調整 2️⃣ 電動車與再生能源安全與推廣的重點議題 3️⃣ 台灣綠能轉型中的政策進展與未來挑戰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在蘭陽平原的海風中,有一所學校正以海洋為師、以帆船為筆,書寫孩子們的未來。 #岳明國中小 是全台首創將「帆船」納入課表的學校,從課堂走向港灣,讓孩子學會在浪頭上駕馭自己的人生,用行動與知識實踐海洋素養。 2020年,岳明國小首創1500公里環台航行,2024年再串聯全台36所離島與臨海學校,展開為期數月的環島接力航行;上(5)月,更與台北歐洲學校、法國實驗教育機構師生一同出航,進行跨國海洋觀測之旅。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專訪岳明國中小校長黃建榮,談談他如何透過海洋永續教育,引領孩子與世界接軌的故事。 ★本集重點: 1️⃣ 串聯36所學校航海環島 在冒險中實踐海洋教育 2️⃣ 逐步航向國際:台日港少年馭風計畫、法國師生出航 3️⃣ 食魚教育——用「飲食」建立與大海的連結 #海洋教育 #岳明國中小 #OceanLiteracy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Biodiversity Credit) 不僅是一種新興金融工具,更是連結保育行動與永續投資的制度創新。由聯合國支持成立的「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聯盟」(Biodiversity Credit Alliance,BCA),正致力於建立一套具公信力的市場規範。 本集《氣候戰役在台灣》專訪 BCA全球協調員 Manesh Lacoul,深入解析此一制度的核心設計,包括三大干預方式(恢復、避免損失、維護)、四項評估原則(可量化、正面性、外加性、持久性),以及5月正式發布的《高階準則》(High-Level Principles),作為全球機制對齊與誠信評估的基礎。 這場制度建構,關鍵不只在市場,更在於誠信、公平與知情同意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專訪〈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聯盟〉全球協調員 Manesh Lacoul,掌握國際市場與治理架構的最新動向 ★本集重點: 1️⃣ 生物多樣性額度的定義與運作模式 2️⃣ 《高階準則》與指標比較框架的設計邏輯 3️⃣ 原住民族與在地社群、企業與政策之間的信任機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過去因政策禁限使用林業資源,導致公私部門衝突不斷。對於許多部落來說,林務局(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的前身)不是守護森林的防線,而是口中的「惡魔」。在苗栗賽夏南庄蓬萊部落也不例外。 直到2015年,林保署與部分部落開始試行「共管機制」,逐步將權力交還給部落。2018年,林業保育署與蓬萊部落以「和解」為起點開啟對話,透過林下養蜂、步道養護、橙樹復育等合作,公私協力共管林業資源。森林不再只是被保護的對象,而是共同經營的未來。2024年,這段由在地出發、攜手前行的歷程,登上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6屆締約方大會的大舞台,用案例向國際社群實證公私協力的可能性。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本集邀請到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林華慶與苗栗賽夏蓬萊部落長老根誌優,回顧這段歷程,也談談如何以「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台」為支點,將企業納入守護生物多樣性,持續向永續發展邁進。 ★本集重點: 1️⃣ 從和解到合作 林保署與蓬萊部落推共管 2️⃣苗栗賽夏南庄登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 向國際實證公私協力的可能性 3️⃣ ESG平台新上線!媒合企業參與護生物多樣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在歐美,許多教育政策已將海洋素養列為核心課程之一,從認識洋流到理解人與海的關係。而在台灣,也有一群長年默默耕耘的學者,用潛水記錄生態、用研究架起知識橋梁,為我們鋪出一條通往大海的教育之路。 這集,我們邀請到推動台灣海洋研究與教育的重量級人物。他是最早一批潛水的海洋學者,也是高山溪流魚類研究的開拓者,更是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創建推手。他不只看見魚與海,更看見教育的力量:讓大眾都能知道我們的生活與海息息相關 。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本集邀請到國立中山大學榮譽教授 方力行,聽見台灣海洋素養一波波的推動浪潮。 ★本集重點: 1️⃣ 從無到有——推動與建立台灣海洋性格 2️⃣ 海生館建館歷程與後續影響 3️⃣ 劇烈變動環境下的海洋新思維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在台灣東岸,一條周而復始流動的海洋輸送帶正持續運轉。沒錯!這就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黑潮。黑潮不僅是海中生物的高速公路,現在,還可能是綠能的關鍵解方 由中研院團隊所研發出來的技術除了能透過浮力裝置調節海低渦輪機的高度,藉此避開颱風季帶來的潛在衝擊之外,還有望穩定台灣的綠電來源。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本集邀請到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暨海洋能專題中心執行長吳朝榮,深入了解洋流能及黑潮潛力。 ★本集重點: 1️⃣ 潮流能 v.s 洋流能 2️⃣ 黑潮發電潛力——100條長江的流量 3️⃣ 世界首個洋流能長時間發電測試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我沒有理由用一個不夠高規格的設備,來拍一個可能沒有(消失)的東西,」因為一個颱風過後,整艘沈船可能就被摧毀了。 談起《沈睡的水下巨人》的拍攝過程,紀錄片導演李景白,或大家熟悉的「白叔」,堅持使用8K最高規格拍攝水下畫面,為的就是讓更多民眾看見台灣水下的美。 紀錄片《沈睡的水下巨人》拍攝超過四年、每個據點下潛超過100次。導演找來西班牙專業潛水員Pepe擔綱男主角,邀請灣聲樂團演繹海下世界,透過義大利音效師Micki發揮創意,創造水下音效,並親自撰寫旁白稿。 影片拍攝與製作過程費工費時,但導演認為海下畫面的珍貴性,要遠比投入的金錢以及下的功夫高上許多。#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本集邀請到金鐘節目製作人李景白,揭密幕後拍攝的艱辛過程。 ★本集重點:調光與色澤 如何忠實呈現海下畫面那些眉角海下巨人的背後故事配樂——影片的靈魂 《沈睡的水下巨人》播出場次與時間如下列 實際場次請依各大影城官網公告為準,場次有限,請把握機會! 5/3(六) 百老匯影城 竹北店|13:45、17:20 新竹巨城威秀影城|14:25 欣欣秀泰影城|13:00 喜樂時代影城南港店|12:35、18:10 台北真善美劇院|12:20 百老匯影城 公館店|13:05、17:10 誠品電影院|12:30、17:00 5/4(日) 百老匯影城 竹北店|13:45、17:20 新竹巨城威秀影城|14:25、19:00 欣欣秀泰影城|15:50 台北長春國賓戲院|10:50 誠品電影院|10:40、19:45 喜樂時代影城南港店|12:35、18:10 百老匯影城 公館店|13:05、17:10 台北真善美劇院|12:20 5/5(一) 百老匯影城 竹北店|17:20、18:30 新竹巨城威秀影城|18:30 欣欣秀泰影城|13:10 台北長春國賓戲院|10:50 誠品電影院|12:00、16:40 喜樂時代影城南港店|12:35、18:10 台北京站威秀影城|16:10 百老匯影城 公館店|13:05、17:10 台北真善美劇院|12:20 5/6(二) 百老匯影城 竹北店|17:20、18:30 新竹巨城威秀影城|18:30 欣欣秀泰影城|13:10 台北長春國賓戲院|10:50 誠品電影院|15:15 喜樂時代影城南港店|12:35、18:10 台北京站威秀影城|16:10 百老匯影城公館店|13:05、17:10 台北真善美劇院|12:20 5/7(三) 百老匯影城 竹北店|17:20、18:30 新竹巨城威秀影城|18:30 欣欣秀泰影城|13:10 台北長春國賓戲院|10:50 誠品電影院|17:15、21:45 喜樂時代影城南港店|12:35、18:10 台北京站威秀影城|16:10 百老匯影城公館店|13:05 台北真善美劇院|12:20 5/8(四) 百老匯影城 竹北店|17:20、18:30 新竹巨城威秀影城|18:30 欣欣秀泰影城|13:10 台北長春國賓戲院|10:50 誠品電影院|12:00、17:45 喜樂時代影城南港店|12:35、18:10 台北京站威秀影城|16:10 百老匯影城公館店|13:05、17:10 台北真善美劇院|12:20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你知道台灣烏魚業有著超過400年的歷史嗎?在台灣,每個漁業故事都是一個世代的縮影。 台灣漁業過去有著一段輝煌的歷史,十年前的年漁獲量可高達130萬頓,但如今隨著漁業資源稀缺、風力發電與淨零轉型等影響,年漁獲量僅剩不到90萬噸。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邀請到前農委會副主委、漁業署署長胡興華,用五個你我不可不知的魚貝類故事,見證台灣百年漁業潮起潮落、三大挑戰及轉型。 ▋烏魚:橫越黑水溝討海溫飽 荷治時期,台灣每年有大批中國漁船循著烏魚洄游路線靠港捕魚,年獲量可高達30萬尾。豐厚的收益不僅讓漁民足以溫飽,也引起荷蘭人的注意,對漁民開徵漁業稅。 ▋虱目魚:養殖漁業與明鄭傳說 明鄭時期由於糧食不足,當時掌權者鼓勵來台軍人開墾屯田、發展魚塭,造就虱目魚成為台灣重要的養殖魚類,也催生出許多虱目魚與鄭成功的傳說故事。 ▋牡蠣:台灣的第一個海洋養殖物種 清朝時期有許多移民來台開墾,因此引進不同漁法,其中一項便是養殖牡蠣,而牡蠣也成為台灣第一個在海洋養殖的物種。 ▋鮪魚:台灣邁入漁業現代化 日治時期配合日本南向政策發展殖民式經濟,好處多半由日本拿去。在此時期,日本也將漁業制度、新技術以及動力漁船引入台灣,帶著台灣正式跨入現代化漁業。 ▋吳郭魚、遠洋三雄(鮪魚、魷魚、秋刀魚):養殖與遠洋漁業的發展 光復以後,在農復會的支持之下,人工繁殖的技術成功促成養殖漁業的發展,台灣不再單仰賴捕撈與進口。而戰後由於漁港、船隻毀棄、日本漁業技術人員離去、糧食不足等壓力之下,台灣政府與民間在農復會與中美基金的資助下自行造船,向日本船長、大副學習捕魚技術,重建鮪魚捕撈並逐漸超過日本。 ★本集重點:台灣漁業發展五大時期:荷治、明鄭、清領、日治、光復台灣人必須認識的五種魚貝類:烏魚、虱目魚、牡蠣、吳郭魚、遠洋三雄台灣漁業發展的三大挑戰與轉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海藻 在海洋碳循環中扮演關鍵角色。科學家發現,大型海藻死亡後沉降至深海,能將二氧化碳長期封存於海底,成為具潛力的自然碳匯。 為了探尋海藻的儲碳力,中研院與水試所、台大團隊現於台東成功外海,利用定置漁網技法,藻網養殖本土大型海藻。 不過海藻養殖可沒那麼容易,除了須仰賴水體流動與營養鹽供應,同時受季風與海洋暖化等因素影響。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本集邀請到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何東垣解密海藻與碳封存 ★本集重點: 1. 深海海藻如何實現碳封存? 2. 破解迷思:飼養海藻就一定能封存碳嗎? 3. 海藻飼養環境與氣候影響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