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社交车间
社交车间
Claim Ownership

社交车间

Author: 社社

Subscribed: 4Played: 15
Share

Description

这里是社交车间,我是社社。我有很多生活身份,写东西,拍纪录片,做品牌营销。社交车间是声音的纪录片。人在声音中更诚实,我们想找到被听到的人,我们在声音中识别同类,也在声音中找到世界的另一种样貌,人和人的,事情与事情。在声音中识别同类,这保守而安全,我试图寻找一个更日常的交谈,跟视觉中的因子相比,我们更愿意听到来自性感头脑的声音。我总是有很多写作选题和纪录片选题,然而能完成的只有寥寥,那些未有机会完成的纪录片自此在社交车间中安家落户,无论早或晚,他们最后也来了,不是吗?
28 Episodes
Reverse
在深圳,跟网友陈东楠见面。头两年我在筹备《黄河的孩子》和《花间集》,特别想跟年轻纪录片人合作,而陈东楠我闻名已久,也在first 看过她的《五月的秘密》,记得那次她跟蒯乐昊老师有个映后对谈,我听了以后自觉启发很多。后来托我的好朋友、凹凸镜创始人张劳动兄的福,加了东楠微信,冒失的我在计程车上跟她电话,先擂去了视频,那正是我最笃信相由心生的年份。而【社交车间】本次与她的对话,也为相当长时间我作为纪录片新人在操作题目和拍摄困境以及题目保鲜度的迷惑找到了一些答案,至少是答案的方向。这是一次很有收获的对话,我回听这期播客依然有此感觉。陈东楠的创作聚焦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探索自由与规训之间的张力。她的作品包括《声音的颜色》、《偷》、《旷野歌声》和《历历如画》,曾获艾美奖提名,入围圣丹斯电影节、鹿特丹国际电影节(IFFR)、悉尼电影节、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DFA)、韩国DMZ、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Nowness天才计划、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新导演/新电影”(New Directors/New Films)以及纪录片双周(DocFortnight)等等。
这个世界表达自己的人很多,信息饱和的让人窒息。越是这种时候,如果在信息海洋中去伪存真,找到某种朴素、真实、古典主义的音色观点,并且诗意化的书写出来,这依然是一件特别稀缺的事。这次【社交车间】的对话对象是作家、影视访谈人和策展人丁天。作为Variety主编,她出了新书《看得见的她》 以及影人访谈集“青春三部曲”等,现任澳门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艺术总监。我们的相逢很有趣味,是在深圳公益电影展遇到,作为主持人她良好的台风和英文给在场的人留下了非常好的初印象,在深圳我们一起跟顾桃导演一起打了乒乓球,并且当晚玩飞镖游戏到凌晨。于是有了这期播客,在读到她新书之前,我们已经聊了一场,而在读过她的书以后,我们又在上海电影节的尾巴为这次播客做了一个未完成的敞口闭合。这期播客相当精彩,有知识有感受有情绪,还有时间的味道。不如一听,谢谢各位聆听,欢迎留言转发。【社交车间】暌违数月,前来报道。
坦白地说,蒯仔就是我第一眼看上去就会很喜欢的那种朋友。大概是19年,我们的共同好友满满子介绍我们认识,并在我的小办公室混了一个无所事事的日和夜,忽然发现她跟我都是天蝎座而且只隔几天,说话都笃定的要命。满满说,你们天蝎哦,嘴巴都好硬。是哦,我们都嘴硬颈硬至今,我看着她从阳关明媚的大漂亮女孩一路进阶成幸福好妈妈,一家三口就像电视广告里那样的好看的三个人。从微博公众号一路拼杀到小红书时代,从博主到主播又自己做了老板,总觉得这个娇滴滴女孩身体蕴含着巨大的勇气,是的,勇气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作为一个不仅对时尚一无所知,很多年里甚至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远离时尚做一个书呆子还有点清高优越感的小镇青中年,如今的我终于忍不住想请教蒯仔,我只有几百块,怎么看起来清清爽爽?而我每次想给妈妈尽孝送礼物都送不到点儿上,到底该给她买啥啊。买了几次后我真的不想再买足力健了,还能干点啥。蒯仔给了我很好的答案。现在媒体都在推崇大女主,更年轻一代都想成为网红。然后呢?蒯仔这一期就是这个“然后”。谢谢亲爱的蒯仔。嘉宾:蒯仔(她播客是talktoyoulater 蒯仔)文案:社社海报:董二达
和罗飞兄是在凹凸镜的张劳动兄的活动上认识,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纪录片提案大会,我们共同担任纪录片提案大会的决策人,茶歇时间相谈甚欢,都做纪录片,也都做播客,他的播客是《飞天胡说》,我的播客叫《社交车间》,都跟我们的名字有关,罗飞是他的中文名,社社是我的中文笔名,我们都选择了新的汉字成为自己新的名字,这也跟我们这次播客的内容有关,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英国威尔士人,和在北京长沙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人,我们出身的地域与我们生活的地方千山万水。再次见面就是录制播客的时候,相谈太欢,他说属牛,我属鼠,生肖属单合,请朋友画家罗阅画一副灵鼠图,上面写两句我编的吉言书法,鼠衔瑞草盈庭绿 牛踏春泥入画新。他说,见到后跟所有的朋友说了这个事儿。这一次,我们聊了这一年多的中国电影,比如《哪吒》和《好东西》,英国电影人怎么想中国的电影,中国通怎么看待这一刻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也挺有意思。
这是我和寂地的第三次见面,是第四次采访/对话/拍摄。2008年的时候我在湖南卫视《晚间》栏目工作,当时很喜欢她的作品《我的路(my way)》,于是在中国博客网找到了她的联系方式,那时候她是中国最年轻的漫画最高奖金龙奖获奖者。后来又为一本女性杂志采访了她。第一次见面是2008年的端午之前,她、邦妮和我在北京后海的粤菜日昌见了面。下一次见面是2020年,我担任制片人的首部纪录片作品《漫画一生》拍摄中国漫画家的现状,项目期间丁冰老师建议我们跟她聊聊,后来就真的促成了,在大理重逢。第三次又在大理,我来给快手和饿了么拍摄饿了么春分tvc ,结束后相聚,去她家吃了很棒的火锅。又一起去了方大同辞世之前居住的鸟吊山。在这期间,我们完成了这次播客的录制。去年,她的新书《不属于我的城市》荣获新周刊举办“刀锋文学奖”年读绘本作品,此前她的作品在全球出版已达数百万册,成绩斐然。我们每次见面,又是新朋,又是旧友。相逢迅即别离,是这个时代的常态。主播:社社 嘉宾:寂地海报制作:董二达
这是一次跟我的偶像水木丁老师的对话,从很多年前开始看水老师的专栏文章和播客,还有她那本书,贡献了中文世界特别流行的一句话,《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最近水木丁老师出了新书《一个人是一座岛》,我摘录了她文章的一部分给大家看:“茨维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在一个人的命运之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就发现了自己人生的使命。”茨维格说的是伟大的西班牙航海家巴波亚,他指的人生的使命,也是建功立业,对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的那种使命。不过把这话稍微收一收,用回到我们普通人的普通的人生里。也可以理解为,如果一个人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就看清了自己的天赋所在,并且认定了自己的一生要做的事业,那真的是最大的幸运了。当然了,年轻的时候,你不会认识到这种无形的东西叫做幸运,我们会把幸运理解为很有型的东西,比如家境显赫,长相俊美,中大奖等等。但是,你越长大就越会发现,那些早早就在心里,认定了自己这辈子想做什么事情的人,真的很幸运。因为他们在事业这个领域,可以说从最开始就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毕竟有的人到了四十岁还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还要耗费很多时间精力做选择,不断地走弯路,要付出很多试错成本。那些早早解决了这个问题的人,他们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积累在这个领域的专业经验,他们至少在做这件事上,从来没有那么多的内耗,不会浪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走弯路。因此他们最后达到的成就,肯定是要比同等资质和天分,但是一直三心二意,花很多时间去纠结,反复试错的同行要高的。因为通常你喜欢并且总想做的事,一定是你最擅长的事。也许你不比别人更有天分,但肯定是你自己的各种能力里,最有天分的一项。这也预示着,你在这个领域探索,精进的那个自发的那个内心动力是源源不断的,可以推着你走一辈子。你能从这件事中得到快乐,这也可能是暗示你,在这个领域,有可能老天会赏饭吃。不过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孩子,本身是确定自己长大了想干啥,从小就有这种运气的,非常热爱某件事,在这方面也极其有天分的。结果是硬被家长或者应试教育给毁了。比如以自己对就业市场的认知,非逼着孩子学没有一点天分,学起来都费劲儿的专业。比如给女孩灌输,女孩不需要对自己的事业有规划,结婚嫁人就行了。最后就把孩子给耽误了。所以如果孩子自己本身特别确定以及坚定的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再强调一下,不是指三分钟新鲜的那种)。而且显示出对某一方面非凡的热爱和坚持。大人应该好好珍惜。因为这就是有老天爷要赏饭吃的迹象,这孩子将来长大了是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子女,你省了多少事儿啊。这比长大后,干这也没啥兴趣,干那也不喜欢真的强太多了。这是老天爷给你安排的简单模式,何必非跟孩子较劲,跟老天爷较劲,自己非给自己安排个地狱模式呢,而且把孩子的好运气也给毁没了。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喜欢聊一些运气的话题,其实说白了,就是道法自然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具体地体现。我们作为微小个体,如何顺势而为,过好自己的人生。这些年来,很多这样的思考,都收录在我的新书《一个人是一座岛》中。2025年社交车间的第一期播客留给睿智的女作家水木丁老师,很多社会热点和日常迷思,我会想看看水老师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怎么说。她是文章既有锦绣未央,又有庶务章法,我常推荐给弟妹子侄看。多读读她的书,不太会成为书呆子和偏激的疯子。16:00  水木丁:做人要养成主体性思维,才能让自己进入“做事情”的心态,而不用上升到自我坍塌。19:50  社社:在国内顶级综艺节目中被上司 pua要求自己跟她的实习生比稿,这样的阶段如何自渡?如何完成自己的主体性。
【社交车间】主播社社与《人物》主笔谢梦遥一起,讨论作为一名资深特稿写作者,如何看待特稿写作这件事?在实际写作层面,有过哪些微妙、尴尬、艰难和令人兴奋的地方?在人物特稿写作中,通常如何处理涉及人物敏感/禁忌的话题?这期播客筹备已久,原本想订在香港,跟他聊聊在香港生活的北京人的人生——假装生活在哪里?又差点在北京录制,也是光顾吃喝了,在东城区的一个烤串店里,说了很多,后来后悔了,应该录下来。最终成行是在长沙,中元节的头一天,我们说了很多,彻夜到拂晓,送他走的时候回家,在单元门口几乎见飘,许是错觉,也是一个特殊体验。2:05:00 男性采访者会让男性被访者紧张,这是真的吗?
主播社社与作家黄佟佟一起,从亦舒和章小蕙聊起,继续探讨香港流行思潮的演进,与更大范围内在地文化的变迁。社交车间笑点最密集的一期,欢迎收听。02:52 1,香港流行文化衰落了吗?12:20  2,刘德华过气了吗?——香港流行文化的星光起落05:02 3,苗侨伟依然是我心里最帅的男人——香港流行黄金期的起起落落09:39  4,从香港女郎到在地文化——大众精神符号的迁移21:20 5,星光与时运——香港女郎亦舒与章小蕙28:20 6,香港女郎:亦舒与章小蕙——性别观念与生活方式主播社社与作家黄佟佟一起,从亦舒和章小蕙聊起,继续探讨香港流行思潮的演进,与更大范围内在地文化的变迁。
【社交车间】主播社社与中国当下最有代表性的现代舞舞者谢欣一起,从个体视角出发,聊聊自身在生活和艺术实践过程中体验到的最生动之处,以及由此生发的思考。
Joanna 王若琳《爱的呼唤》专辑同名巡演正在举行中。《爱的呼唤》是 2019 年发布的王若琳第 10 张个人音乐专辑,里面精选了跨越 60-80 年代中、日、粤语的经典情歌代表作进行翻唱,使她入围了金曲奖最佳国语女歌手奖等五大奖项,并获得了金曲奖最佳国语专辑奖。 王若琳为每首歌都诠释出新的生命力,是对于艺术经典的传承与开拓,其中本次巡演代表歌曲有:《亲密爱人》、《寒夜曲》、《苹果花》、《夜来香》、《漫步人生路》、《我只在乎你》等。
社社巧遇导筒创始人沈韩成,听两人从23年电影节展的市场回暖现状,探讨电影节展与电影产业、创作者及城市文化之间的那些事儿。本期时间线:09:09:上海国际电影节目前的用心程度及整体体现出的策展水平还是国内最一流的13:30:贾樟柯把很多来自于戛纳及其他知名电影节展的优点带回了平遥17:32:现在国内的大部分电影节展,它的整个功能性并不单纯是在放映电影,这只是电影节的一个部分20:45:电影节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年轻人创作者可以跟产业及片方完成了连接25:16:也许在某个维度上,文艺片或者艺术电影还是能够与观众达成共鸣的28:18:看电影这个行为,对于普通市民已经得到很不错的普及了32:18:在国内如果有合适的一些短片节展可以去做引入外片的工作,对于大城市的观众来说是有很不错的吸引力的37:03:各个城市的市集活动有更强的交互性和商业化的可能本期主播: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本期嘉宾:沈韩成(导筒创始人)联系我们: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公众号|社交车间邮箱|875353129@qq.com
车间的朋友们:思文的不成熟见解,在内耗时代,怎样才能做到最小程度消耗自我?彩蛋在结尾,社社哭了。本期时间线:05:03:人不应该只看着别人,还要关照自己17:20:工作的意义感更多是别人赋予的26:35:自我剥削比剥削别人往往更有效34:03:接受欺骗自己或者放低要求是降低内耗的好选择吗?40:47:工作也只是生存的手段,生活才是目的56:20:当我们意识到工作在消耗自我的时候,实际上我也在消耗工作1:03:12:你应该允许一切的发生,一切包括一切本期主播: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华轩(品牌探索人)本期嘉宾:思文(播客《思文,败类》主播)联系我们: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公众号|社交车间邮箱|875353129@qq.com
资深媒体人、社记文化创始人社社对话播客《普通人说》主播克克KK,从自身经历出发,寻求“出头”的定义。【社交车间】第二季,面对不确定的人生,“躺平”有理?“内卷”还有意义吗?本期时间线:02:19:扎实想做一个事情的时候,它不是一个活,它是一个事儿18:23:超级大片的导演要跟很多人斗智斗勇才能站到那一步27:19:什么都不说的,让一切自然的流淌,也是一种独特的风格42:31:每个人对成功有不一样的定义,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44:27: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在听播客和参与播客?56:55:普女是一个中性词,成为普通人本身就是一件正义的事情本期主播: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本期嘉宾:克克KK(播客《普通人说》主播)联系我们: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公众号|社交车间邮箱|875353129@qq.com
资深媒体人、社记文化创始人社社对话播客《普通人说》主播克克KK,从自身经历出发,寻求“出头”的定义。【社交车间】第二季,带您探讨内卷时代怎样才算出头?我们的正确归宿在哪里?本期时间线:02:12:出头是啥样?怎么才算出头?11:31:“我的喜悦都在通往喜悦的路上消失了”24:37:天下没有白挨的打34:55:创作者要对自己的作品有配得感,不要矮化自我41:29:要鼓励自己做梦,给生活多点奔头54:40:一法通还是万法通?01:07:06: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如果不好,何谈出头不出头本期主播: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本期嘉宾:克克KK(播客《普通人说》主播)联系我们: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公众号|社交车间邮箱|875353129@qq.com
资深媒体人、社记文化创始人社社对话巨量引擎教育行业图书业务运营负责人臧晨、湖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谭菁菁,图书品牌纷纷入驻抖音后,在线教育转型发展的新路径在哪里?该如何利用抖音进一步实现流量增长和市场转化?【社交车间】第二季,带您了解短视频时代下,知识品牌破局后的营销路和图书行业新的生意经。本期时间线:03:00:品牌想要在抖音做大的第一步是要先做好自己的基础运营09:48:从图书出版的角度来说,抖音可以作为第一时间感知市场水位的阶段性测试平台13:37:在节点安排上,刚入局的图书垂类达人应做好规划,前期以短视频为主,达到一定量后再将短视频和直播一起做15:13:如果精力足够矩阵号一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且矩阵号越纯效果越好19:42:帮助商家完成从零到一,从一到一百的破局和成长,是抖音的最大愿景23:12:联动各方资源才能形成一个更加完善和更加具有规模的图书生态环境本期主播: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本期嘉宾:臧晨(巨量引擎教育行业图书业务运营负责人)谭菁菁(湖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联系我们: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公众号|社交车间邮箱|875353129@qq.com
资深媒体人、社记文化创始人社社与品牌探索人华轩从《再见爱人》谈到爱,“到底什么是爱呢?”人生里不止一次问过自己和他人这句话,无数的小说和哲学论述里反复讨论这件小事。在经历几十年的人生,爱过和被爱了一些之后,我们究竟知道什么是爱么。第二季,带您追问爱的意义,探讨真实的亲密关系。本期时间线:05:09: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对亲密关系来说十分重要,每个人都要勇于表达06:20: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能力08:22:这是一个流行告别的时代,但是大家都不擅长告别11:40:爱到底是什么?是交互,是亲密?还是独立,是捆绑?13:27:人都是渴望被爱的,但是事实上主动去爱比被爱更有力量14:35:我宁愿牺牲爱,也不愿意付出我的痛苦17:55:通常意义上,东亚家庭存在很多隐形家务本期主播: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华轩(品牌探索人)联系我们: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公众号|社交车间邮箱|875353129@qq.com
凹凸镜DOC:许多人都是通过先看您的小说、影评,然后再看到您的电影,您如何看待这几种表达形式的优缺点?徐浩峰:我上大学的时候受的是一个完整的训练,一周要在电影院里看两部电影,看完电影先跟同学讨论再和老师讨论。我上学的时代,我们的带班老师是郑洞天老师和江世雄老师,郑洞天老师当时给两个电影专业杂志写影评,所以从欣赏电影、分析电影到电影创作都是在同一个系统里的。刚毕业时,原有的电影厂体系在转型改组,再没有别人直接请你当导演的运作制度,这种制度在我们这代一下就没了。所以作为导演系的毕业生,你得先练出一个本事,比较聪明的同学就先练编剧的本事,拿自己创作的剧本来争取导演的机会,要不然就先练拍电视剧或者拍短片拍记录片的本领,等于比前一代人要多练一个手艺才能当电影导演。我是先写影评,因为我那几年还没开始练剧本,当然也得写东西,所以我是属于练影评的那一类。社社:您的影评新书《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有一篇我特别喜欢,“《小兵张嘎》和塔尔可夫斯基”这篇。您这种结构方式和拆解理论的视角非常有意思,您怎么认同这本书在您整个创作图谱中的价值呢?徐浩峰:以前做影评不能泛泛的谈自己的个人感想,以前写影评要有责任心,一篇影评一定要有五六个知识点,而且这些知识点还是你新挖掘出来的,这样才对得起读者,这是以前的影评标准。我年轻的时候做影评其实还是把从书本上看到的知识,或者是圈内的知识进行组接,把这些知识组接好之后再评一个大众都看到的电影。现在做影评其实按照以前来说是犯忌的,以前影评不能光谈个人感受,个人感受是不准的,有局限性的,但是现在故意要犯这个忌。我把自己的一些生活经历,等于是没有文字记录的,但是,是我经过的一些事,我把它作为我的论据了。凹凸镜DOC:我分享一个故事:在某一年的中国独立影像展举办期间,有些学者发表了一些对独立电影的评论,部分导演并不认同学者的观点,觉得,你们连拍都不会拍,你们写的影评能有什么?导演们发起来一个“南京宣言”, 用以直接表达对批评界的不满。您觉得影评和电影创作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徐浩峰:国内最早的影评体系其实是学前苏联的评论方法,比较接近文学评论,是很完整的,有体系的。它其实是个论文,但它写得又易懂一些,不像论文似的要有那么多的注释。80年代之后,巴赞、特吕弗、戈尔达的影评对我的老师那一代人的影响非常大,他们撰写的影评风格变为,一个影评得有五个知识点之外,还必须要把影评文章化,影评要有文学性,这等于是法国范。以前的苏式影评是文学评论式的议论文,法式影评它本身是一篇漂亮的文章,追求文章化,所以这是我老师那一代。凹凸镜DOC:您怎么看文学和电影的关系呢?徐浩峰:首先,电影剧本和小说有很大的差距,比如,19世纪的小说,它建立了很完整的人物,这是19世纪的巨大的成果。这其实也是一个导演的思维方法,一个编剧的思维方法。但一个常规的电影两个小时,你的时间不够,因为你拿一个小说去塑造人物,完成这个事件要有很多的层次,这样才能建立起来,但是电视剧本无法有那么多的层次。所以电影剧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结构的方法,我没办法直接写人物和时间,但是我对它进行分切和拼装,构成了一个电影剧本,这就是小说和剧本大致的不同。凹凸镜DOC:文学作品改编成影像化的时候,您会有怎样的具体处理?徐浩峰:你如果用文学,必须要用很多的层次,因为文学是一个字一个字拼出来的,文学要感人不见得总体字数很多,可能我只有40个字触动你了,但这40个字描述的层次非常多,在这40个字里你感觉到一次次海浪般的冲击,这就是文学的力量。而电影它其实做不了这么多层次,所以有时候需要我拿一个镜头,把两页小说的内容变成两秒、三秒,这是一个叙述节奏上巨大的变化。社社:您如何在作家和电影导演这两个身份之间来回切换呢?徐浩峰:我最早拿小说给电影做热身,因为电影剧本要求的结构太严密,写电影剧本修改的时间太长,你得在反复改很多次中去找,怎么才能表达出来的分寸,否则将来一拍电影,你觉得自己感情充沛,但是拍了一堆废戏,剪的时候还是得高度精简化的舍弃去剪。与其这样,在剧本的时候就去练,写剧本的时候已经有了淘汰和筛选的过程,在剪辑台上就省事。小说其实是要找你的主题和构思,一开始的时候,你想的主题一定是比较肤浅的,通过各种方式写一个事,把这个事写出来了。社社:《大日坛城》的主题,您一开始想的是什么呢?徐浩峰:我们不管他叫主题,它其实是一个构思。我们不拿电影这个形式去说思想,而是设计出一个思想性的情节。等于是我们也谈哲学,但你说徐浩峰老师你的哲学是什么?我说不出来,因为我们是情节化的哲学,所以《大日坛城》的基本构思一开始吸引我的是一场一场的棋战。我喜欢围棋,曾给《围棋天地》写过短篇文章,给《解放军报》写过评围棋的长文。凹凸镜DOC:刚才您提到一点,您想做导演先从文学或者编剧来练手,但现在有一个趋势,就是影像的平民化,很多年轻人可能上来没毕业就可以当导演了,不像您那时候有一个过程。但我自己反思,可能有一种对影像的敬畏消失了,太易得到了反而不珍惜。您做第一部作品的时候是不是很忐忑?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徐浩峰:我们那个时代拍影像要付出很大代价,因为那时候的拍摄介质还是胶片,等于是化学时代的电影。第一次当导演其实都会紧张,这个紧张是总怕自己把东西拍漏,会有那个焦虑,会恐慌,总担心自己有没有拍够。因为那时候导演经验不足,还未能建立起整体的概念,导演经验丰富之后就觉得就拍到这其实就够了,因为还有别的戏别的镜头,一拼效果就很好。第一次拍电影往往会陷入一个思维的误区,就是把一个镜头当作整个电影来拍,你就觉得一个镜头得表达我所有美学,给自己搞的压力也很大。凹凸镜DOC:这些年“武侠影片热”似乎在慢慢消退,当然会有一些变种,一些片子虽然不是武侠题材,但还是有一些武侠元素,您怎样看这样的现象呢?徐浩峰:武打片的鼎盛时期,其实都是以中国人的人文作为依托的。70年代的武打片鼎盛时期都是写一个老式家庭的故事,黄飞鸿和他的父亲,黄飞鸿开药铺的街里街坊,人情世故,一条街上有两个武馆,两个武馆之间(的故事),他等于有民风作为故事的一个依托。后来随着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大量的在现实生活里消逝,年轻人不喜欢看这种片子,因为我在生活里没有同感,成龙是典型的由武打片变成动作片的代表人物。那时候的电影完全脱离民风了,会写一个侦探小说里的侦探,会写一个警察,但是动作片中又有武术的元素。后来徐克、程小东发明了一套新的视觉观念,让以明朝服饰为主的一套片子开始流行。但是后来因为大量的复制而不注重故事,都是即兴的编戏,突然一下在东南亚、大陆和香港本土失去观众群了,这跟他们视觉设计高度精良化、剧本粗糙化有直接的关系。凹凸镜DOC:能聊下您的新书《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撰写的背景和过程吗?您为什么会对十七年电影感兴趣?徐浩峰:那些都是我童年时期看的电影,那时候写的人物的风貌,接人待物的方式,你看了就会明白中国为什么被称为礼仪之邦,即便在民国,大家都普遍西化,传统礼仪高度简化,这些人物,你不看他们的故事,光看他们说话和动作,你会觉得非常好看,他就已经是礼仪之邦里最简化的礼仪了,但是那种彬彬有礼的东西非常让你感动。其实最早就是想追究孙道临、于蓝这些演员他们怎么说话,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话。凹凸镜DOC:研究十七年电影,您觉得对当下的电影是否有一些启发呢?徐浩峰:导演创作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拿这个行为反应社会,这个行为不是说你对抗一个剧烈的外部世界,而是,比如说这个人在家里他打不打孩子,这个人和朋友发生冲突之后,朋友之间最激烈的方式是什么?用个人小家的行为的变异来反映社会的变异,这是导演构思的一个方法。所以十七年电影就是去研究这个行为跟社会进程的关系,它算是一个样板。你看到那种彬彬有礼的行为,但是他又发生了革命。现在的人可能对不自知的一些行为方式觉得理所当然,但是以导演的眼光看就觉得太奇怪了,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仪态和举动,背后一定影射着什么东西。所以社会信息是非常具体的,是直接落实在人的言谈举止上的。凹凸镜DOC:未来会不会想尝试除了剧情片以外的方式,用纪录片、漫画或者其他形式继续阐述“武林”呢?徐浩峰:不会,因为我跟武术界的默契是,我不介入武术界的事,之前有过多部武术纪录片请我做顾问、受采访对象,都婉拒了,这是电视界普遍知道的,所以现在也没人找我了。动漫,是我不了解的领域,有过动漫想请我做武打动作设计,也婉拒了,我这年纪,精力有限了,为避免给观众添乱,就不做不熟悉的事了,能把我熟悉的事做得再有提升,更对得起观众吧。本期时间线:00:50 欣赏电影、分析电影到电影创作都是同一个系统里的,我是属于练影评一类09:18小说成就人物、讲述事件有很强的层次性,但电影剧本主要对它进行分切和拼装12:35 我们不拿电影这个形式去说思想,而是设计出思想性的情节,讲情节化的哲学15:55第一次拍摄没有整体的概念感,就想把一个镜头当做整个电影来拍,什么都是重要的23:45 行为反应社会是导演创作里很重要的概念,用小家的行为变异反映社会变异,看到内化的东西很重要联系我们: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公众号|社交车间邮箱|875353129@qq.com
关注科幻的人应该都知道,前几天网飞版《三体》释出了首支片花。其实在这儿之前,优酷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节目,叫《不要回答》。今天也很荣幸邀请到了「黑水公园」金花老师和《不要回答》的制片人杨舟老师,一起探讨科幻这个特殊的议题。大家对科幻的理解可能都停留在表面的飞机、飞船上,但有时候我们看到的飞船,其内核可能并不科幻,而科幻也绝不仅限于此。就像《不要回答》里关于“睡眠买卖”、“大数据算法”“数字孪生技术”等内容,它其实也属于科幻的一部分。我还蛮喜欢第一集内容,因为节目本身是《三体》源起,大刘在里面也提到了很多有关人类未来的想象力,其中就包括他提到之前看过的有趣设想,当一千多万甚至上亿的人同时用激光笔照射月亮,可以把月亮变成想要的颜色吗?让成千上万的人同时拿着激光笔照向月球时,月球是不是就会随着激光笔的颜色而变换颜色?我觉得他提出的这个点不仅有趣,也会链接我们思考,去进一步去设想、探索,这在未来未必不可能?还有一个是尹烨和陈立老师关于“未来饮食”这一集,他们在探讨我们人体跟细菌的关系时,你会觉得这个节目它虽然是从科幻切入,但是它包括了一个泛科学的部分。即使你不是一个非常铁杆的科幻迷,但你也会很想深入看下去。对于现在飞速发展的短视频时代环境而言,大家对低智、日常式的短视频内容,其实已经非常的疲惫,甚至厌倦了。慢慢的,大家现在开始追求过眼又过脑的东西。但这个“过脑子”的东西在哪儿呢?我觉得目前大家对于这种知识属性的影像内容需求量是很大的,问题就是谁来做这个呢?做它到底有啥好处呢?《不要回答》这个项目,我们做了一年多。有的时候也在想,为什么要做?一方面它是一个很纯粹的题材,另一方面来讲,这是我们很长时间以来最想干的“某一件事”。尤其节目播出以后,包括很多业内和媒体朋友、观众等,给了我们很多惊人的反馈与评价。那个时候,我们对做这件事的心更加坚定了。这期间的闷头干,算是一个很好的某种执念的状态吧。我们做过很多节目,知道做什么类型的会有流量和热点曝光。但我们依旧选择了科幻,选择成为科幻节目路上的开荒者。实际上,通过我们做这么多节目以后,会发现我们让很多开始说不喜欢科幻,认为科幻是“垃圾”的这些人喜欢上了科幻。他们后来也因此讨论到,他们从来不知道科幻是什么,一贯以为科幻就是外星人、飞船之类的,没想到这里面还分有这么多的种类。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发现,不是他们不喜欢科幻,而是他们从来不知道科幻里还包含有这些作品。所以我觉得,只要我们不停的去做,科幻的巨大魅力会感染到越来越多的人,让更多人爱上科幻,这就是我们坚持的意义所在吧。而且你知道,科技会改变很多东西,科幻有时候就是其中一部分。因为它会推想我们在近段时间,或是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然后让我们有一个方向感和空间想象力,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前两年有科学家发现,章鱼不仅是有智商阶段,它还有痛觉。还有说章鱼来自外星,是外星人的后裔等等之类的。你看,随着科学发展,我们对于地球越来越了解后会发现,我们之前的很多定义不完全是准确的,都是有可商量的。所以,科幻的魅力就是会在符合逻辑的情况下,把很多人和事推到一个极致,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极致,在科幻的逻辑内都可以算得明白。在《不要回答》里,其实有很多内容也是非常有开创性的。在这儿之前,我们基本都没见过这样的节目,也没想过会有这样的节目存在。所以,《不要回答》之所以能吸引到很多人的喜爱和关注,不是没有理由的。而且这一次三体社区和《科幻世界》杂志,也给了《不要回答》很大的帮助与支持。所以,我现在觉得「科幻」这个东西,尤其在中国,近些年来市场环境变得好很多了。因为在前些年,它还是小众且有些封闭的,而现在,它正在良性向上发展中。还有一个想跟大家聊的是,科幻题材它娱乐吗?我觉得它蛮娱乐的,非常娱乐。其实我就希望它可以娱乐一点,娱乐且不丢失,这样就很好。足够通俗和有趣,大家才会愿意去看科幻小说,关注科幻世界。最重要的一点是,有的时候你会明显感觉到,那些真正在推动高科技进步的人们,几乎没有不喜欢科幻的,他们都是从科幻中摄取灵感。如果我们把科幻垒得太高,大家就会对这个东西恐惧,这样反而会影像我们对科幻里的魅力的摄取,会影像我们的灵感。所以在做《不要回答》的时候,我们就想把它通俗化,通俗化的去把科幻讲给大家,让它也变成流行文学。希望大家继续关注《不要回答》,关注科幻领域,也期待科幻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本期时间线:04:25:科幻不一定非得停留在表面,有时看到的“飞船”其内核可能并不科幻17:50:科学进步虽然能满足个人某一项的身体需求,但基于人体本身的复杂性依旧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37:05:大家在现实生活里面都想要开一个小窗户,奇思妙想的心态应该是每个人都有的46:26:科幻的魅力在于在符合逻辑的前提下将人与事推到一个极致51:38:从《不要回答》这个节目可以看到科幻的开创性和娱乐性1:08:04:有经验就有方向,《不要回答》第二季单期选题策划会更有针对性1:17:51:制片人透露第一季节目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将更多真实案例视频化呈现在节目中1:19:07:一文一理的嘉宾配置让《不要回答》第一季实现了人文与科技的碰撞本期主播: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本期嘉宾:杨舟(《不要回答》制片人)金花(播客《黑水公园》主播)联系我们: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公众号|社交车间邮箱|875353129@qq.com
我们想聊一个跟现在年轻人非常切题的一个议题,就是现在生活在北上广的年轻人还要不要买房?买房这个事情就是不管你来自东南西北哪一个地方,只要你真心想在北京留下去的话,好像很难逾越这个问题,他既是一个因也是一个果。对于任何一个时代只凭借自己的能力买房的年轻人来说,都是一个大问题。即使你现在收入比起当年来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你的眼界,你的审美和对居住居住要求的这种提升也发生了变化。比如说现在你的预算内可以买个地下室,但不会真的去买,因为那个不现实。在北上广奋斗的年轻人,也很难回到家乡。虽说做自媒体的年轻人们,好像在哪里都一样,但生活圈子、朋友,大部分都在北京了,也就不太会想回到那个环境去了。文化行业的年轻男生女生,只要有最后一次选择和抗争的余地,都不会愿意离开大城市。虽然和以前的朋友有美好的回忆,但大家的人生轨迹早已发生变化,人不能靠回忆过一辈子。我发现我们这种文艺青年想要的那种人生,跟世俗意义上的那种幸福人生,常常有一种不可逾越的观念上的鸿沟。你要花很大的这种代价来做自我意识上的突破,才能从文艺青年变回普通青年。但是文艺真是一种病,我以前不觉得,我现在会觉得就是有关买房这件事情,像一直以来有一句话,就是“幸福不是幸福,幸福是你经营出来的。幸福不是房子,你租的房子你也可以把它弄的很幸福……”,就类似于这种话。但实际上从经济学的一个角度来说,就事论事回到数字上,租一个房子十块钱,然后你一年的房租100块钱,你花200块钱来给这个房子搞装修,等于说你可以多租三年,然后你这三年加起来,再加上你这个装修的钱,就600块钱,可是搞不好你买房以后,你的月供也只有50块钱,也就是600块钱减50,可以还一年,就类似于这种算法。网上不是之前一直在分享一个概念,说这个房子是租来的,生活是自己。其实我听到这个话,会觉得很矫情。但是我为什么从想买到现在又觉得好像买不买没那么重要了,大家的心路历程是差不多的。一开始也觉得每个月挣的钱全都给别人交房租了,一毛不剩,就这件事儿让我没有安全感。再加上租房子有几次不太好的经历,就是突然人家要卖了,你就必须得搬走了,总之决定权不在自己手上。还有一个阶段心里会不平衡是,周遭的朋友都买房了,然后好像开始意识到说,大家都长大了,只有我还没长大。但那个长大,是人家爸爸妈妈帮着长大的,那个首付是得到父母支持的,可不是每个人的家庭都有这个条件的。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买房可能都不是单纯买房的,买房是我们生活的一大部分,就是你不管是你来自中国的哪里,你只要在北京生活,好像就很难回避这个问题。但是跟听众们发出最真实最真诚的劝告,别来北京。北京对于文艺青年们来说是个十分迷人的城市,你可以在这个城市发现很多闪光的人,但房价真的太贵。其实,买房这件事到了一个年龄阶段回避不了,大家还是希望自己安定下来。以前我觉得说为什么非得要就是有一房子有个归属感,你为了这个归属感付出那么大代价值得吗?但是我近期在想的一个问题是,我要不是这个归属感,而是说他的一个确定性。比如说我不会被随时赶走,或者说我要考虑下一次这个房租我交不上怎么办。可能你买房有一样问题,但是如果你尽早的解决了房租、房贷的这个问题,你可能后面会有更多选择吧。为什么我会从一个很坚定的租房者,到现在就觉得是不是我们都要在某个地方有定居感?即使你随时可以离开这个城市生活。买房以后,你在这个城市生活增加了很多胆色,有了胆气以后,你心里面有底了以后,你做很多选择是用另外一种思路的。比如说有一些人走独木桥,就是闭眼睛,戴着那个眼罩来走桥,就很害怕的人,很有可能就掉下去了,不害怕的就是保持正常体态的人有可能就一走到底儿平稳到上岸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他在做自己,但是人在没有胆气的时候是很难做自己的。所以没有安全感的人,是可以考虑用买房的手段来增强自己的胆气。需要划重点的是,这并不代表着,年轻人买了房就一定能完全拥有安全感,也不用过于担心自己与周边人的差距,毕竟人跟人本身就是不一样的。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在能力可行范围内找到属于自己的舒适感,并且朝着那个目标努力奋斗即可。本期时间线:03:23:买房既是因也是果12:50:文化行业的年轻男生女生,只要有最后一次选择的余地,都不会愿意离开北京20:34:从文艺青年变回普通青年往往要花很大代价来做自我意识上突破26:32:问题比感知更重要,有诚信的前提下,问朋友借钱买房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33:18:如果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在北京买不了房37:13:有父母支持,哪怕你知道他能力有限,也会给你莫大的勇气47:44:房子除了居住外还有金融属性1:08:50:就像每个人有适合自己的买房经,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将目标转化成能力而非困扰本期主播: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本期嘉宾:高嘉程(作者,自媒体人,播客《小高的岛》主播)联系我们: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公众号|社交车间邮箱|875353129@qq.com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