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科博揪咪秀
科博揪咪秀
Claim Ownership

科博揪咪秀

Author: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Subscribed: 65Played: 622
Share

Description

科博館揪團開講啦!主持人咪咪和秀秀將為大家盡情挖掘各專業人士的幕後秘辛。
精彩的科學知識與有趣的博物館話題就在「科博揪咪秀」!
想知道更多科博館的資訊嗎?歡迎追蹤:
▸FB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nmnsTaiwa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nmnstw/?hl=zh-tw
▸官網◂ http://www.nmns.edu.tw/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8 Episodes
Reverse
說到珊瑚,大家腦中出現的一定是五彩繽紛的珊瑚礁及攸游其中的各種美麗熱帶魚,但您瞭解牠們嗎? 您知道居然有會游離走動的珊瑚嗎?而人工復育珊瑚時,研究員們又是以什麼做為珊瑚的食物呢?還有下水道接管及污水處理跟珊瑚又有什麼關聯呢? 想知道這些答案,就一起來聽聽,海生館珊瑚專家樊同雲博士的分享。 01:36 珊瑚是什麼樣的生物?會移動嗎? 06:10 要怎麼養珊瑚?餵牠吃什麼? 07:45 復育前先做保育 09:58 珊瑚減少的原因?如何減少人類對珊瑚的破壞? 14:36小琉球的珊瑚復育 21:20 核三廠出水口的耐熱珊瑚 29:11 一般人怎麼保護珊瑚? 34:52 幕後花絮
今年科博館生命科學廳的數與形展區全新更新為「奇幻自然」,一個常設展廳的更新,策展人要怎麼兼顧驚豔開幕又能歷久彌新?如何延續過往的架構再加上所在場館生命科學廳所要傳逹的自然史概念呢? 負責展示工作的策展人,要如何連結負責科學內容的策展人與設計師之間的溝通呢? 而這個展區的5大展示內容又有什麼新奇或奧秘之處呢? 一起來聽聽其中兩位策展人-展示組的郭揚義博士及生物組鄭明倫主任的分享吧~~! 01:25 延續「數與形」精神的「奇幻自然」 04:10「奇幻自然」展覽架構與五大單元內容 11:08 生物學家教你如何看這個展覽 18:20 里山劇場所蘊含的人味 23:04 浪漫螢火蟲的愛情故事 26:21 展場看不到的幕後溝通術 35:13 展示的妥協 40:22 幕後花絮
走進大自然,您會看到各種各樣的生物,有可能長得奇特,也有可能長的異常美麗,而這些生物們有什麼有趣的知識呢? 我們這次從小雨蛙開始,帶您瞭解原來蛙類的世界有那麼多有趣的知識,例如原來蝌蚪的口器位置,不是每種都長在頭部的同一個位置;居然有會泡溫泉的蝌蚪……。 想知道更多有趣的蛙類知識,那就一起來聽聽兩生爬行類專家周文豪前副館長的分享吧! 01:48 台灣也有雨蛙嗎? 06:48 中國樹蟾的生活環境 10:13 臺灣哪種青蛙適合做為繪本主角? 12:13 蝌蚪原來有這麼多變化 16:55 住在樹上的艾氏樹蛙蝌蚪,特殊的生活型態 21:11 與書中描述相似的臺灣森林 23:11 繪本中最喜歡的一幕 26:18 中國樹蟾不好吃,但是可以當藥用 31:53 幕後花絮
宇宙中約有95%的暗能量與暗物質是我們還不了解的,而我們只探知了宇宙中那小小一部分的奧秘! 您知道宇宙是如何開始,又從哪裡來嗎? 您知曉原來宇宙一直在動態膨漲嗎? 天文台一定是圆頂嗎?又為何是白色的? 不論您是否為天文迷,都千萬不能錯過這集,一起來聽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前館長孫維新教授如何用貫通古今中外的學識來談天文,一定讓您在歡笑聲中收獲滿滿! 00:12 天文臺原來會影響望遠鏡的觀測 04:42 為什麼天文臺要蓋在山上? 09:43在外太空建造哈伯望遠鏡的原因 11:47 望遠鏡的口徑代表什麼? 13:27 世界各國的望遠鏡口徑競爭,真是太精彩了! 29:44 幕後花絮
宇宙中約有95%的暗能量與暗物質是我們還不了解的,而我們只探知了宇宙中那小小一部分的奧秘! 您知道宇宙是如何開始,又從哪裡來嗎? 您知曉原來宇宙一直在動態膨漲嗎? 天文台一定是圆頂嗎?又為何是白色的? 不論您是否為天文迷,都千萬不能錯過這集,一起來聽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前館長孫維新教授如何用貫通古今中外的學識來談天文,一定讓您在歡笑聲中收獲滿滿! 01:25 千萬別說你看過哈雷彗星 03:45 宇宙如何開始?從哪裡來? 07:45 宇宙不是穩定的 09:15 從太陽講到宇宙有多大 17:12 我們對宇宙的所知只有整個宇宙的5% 20:20 哈伯對宇宙學的貢獻. 25:53 天文臺為什麼要蓋成圓頂形狀?
您知道在臺灣列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的歐亞水獺,其實是個游泳健將嗎?往來大小金門及中國沿岸對牠來說可是件簡單的事情。而牠半水棲的習性讓牠在金門棲習遇到了什麼樣的困境呢? 保育人員眼中高調又喜獨居的水獺有什麼有趣又可愛的行為?在金門做水獺生態調查時,又會遇到什麼樣有趣又辛苦的故事呢?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金門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常務理事袁守立博士的分享吧! 01:55 水獺的生活方式 05:29 又萌又傻的幼水獺 08:26 排遺很重要,必要時也可以抹在身上~ 10:45 金門的水域環境與水獺族群數量 12:33 為什麼水獺數量變少了? 16:26 好奇又活潑的水獺,是會拆家跟看電視的皮蛋 20:35 研究水獺的辛苦過程 24:00 水獺目前的困境 33:31 幕後花絮
你知道臺灣居然有2000多個遺址嗎?在這小小的島嶼上,有這樣大量的遺址出現,您生活的週邊就有可能是遺址,您腳下一塊看似不起眼的石塊,也有可能就是某個文化層的器物;而人類學家透過什麼樣的方式瞭解過去人類的生活方式及器物的應用呢? 一起來聽聽我們館人類學組氣質高雅的屈慧麗主任娓娓道來這些考古的故事吧! 01:02 「小來的家鄉」中鮮活的古代人生活 03:37 台中原來有這麼多遺址,這些居民後來去了哪裡? 09:00 古代人也有貿易! 11:51 遺址中藏在土壤內的細小遺物,也是重要的資訊 13:28 遺址調查的有趣經驗,挖到寶藏怎麼分? 19:24 人類學家如何把石頭與碎片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24:28 為什麼要考古? 25:08 我也想自己挖,可以嗎?就學學素人考古學家黃星炫先生吧! 30:03 幕後花絮
聽到浮游生物,你腦中閃過的影像有哪些生物呢? 聽了這集的介紹,可能會顛覆你對浮游生物的印象,但也會更加深你對浮游生物的瞭解;而凱霆老師風趣又幽默的介紹,一定會深深吸引你,讓你一聽就停不下來。 想瞭解這些美麗又奇特宛如水中精靈的故事,一定要跟緊這集與浮游生物達人王凱霆老師的訪談! 01:09 什麼是浮游生物,可以吃嗎? 09:33 連門都沒有的浮游動物,像異形般的生長過程 12:03 浪漫的藍眼淚! 17:06 更浪漫的星砂!教你在沙灘上浪漫的找到星砂 20:12 連死後都會螫人的可怕水母 25:55 浮游生物在海洋的生態角色與研究功能 30:16 幕後花絮
為了邁向「2050淨零碳排」,人們開始發展了各種綠能,其中也包含了「漁電共生」,而到底什麼是「漁電共生」呢?在施行之前,我們做了哪些準備工作?臺灣完成「漁電共生」前置議題調查的區域又在哪呢?當地人對這樣的方案又有什麼樣不同的想法呢? 讓我們來聽聽這位長期在做環境調查的楊茵洳分享「漁電共生」的各種資訊,一起思考如何找到人與自然共榮共存的方法~~ 01:03 什麼是溼地?對環境的重要性有哪些? 07:47 濕地調查網魚抓螃蟹,連漁民都想買的研究材料 10:25 什麼是漁電共生? 16:12 魚塭的開發對水鳥造成的影響 19:33 臺灣西部海岸溼地的重要水鳥 22:41 在地人對於漁電共生的看法 27:45 幕後花絮
水下攝影也是分成各種不同專業領域的,這集我們請了一位把工作當成生活的水下鯨豚攝影工作者,來談他與藍鯨的相遇、到世界各地拍攝不同鯨豚的故事,最後這集為何會從一角鯨拍攝的精彩話題,聊到尿布的選購呢? 想知道這些好笑又有趣的故事,千萬不能錯過這集與臺灣首位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的訪談~~ 01:03 什麼原因走上水下鯨豚攝影師的路 03:35 台灣常見鯨豚有哪些?跟國外的賞鯨情況有什麼不同? 06:50 天寒地凍的極地拍攝鯨豚也有好笑事 13:40 加拿大極圈拍攝一角鯨真是不容易 23:13 與龐然大物在海中共遊的感覺 26:42 拍鯨豚有時也需要尿布 31:19 大翅鯨與虎鯨水下特別的行為 35:15 給想要追夢的人一些建議
海上難以觀察的精靈「露脊鼠海豚」,牠的模樣顛覆一般大眾對海豚既定的印象,是全世界鯨豚中體型最小的鼠海豚科家族一員,而要研究這個膽怯又害羞的生物,研究人員可以透過哪些方法來了解牠們呢? 這一集我們請來科博館的鯨豚一姐姚秋如博士及她的研究生洪巧芸,來聊聊露脊鼠海豚與牠的各類食物! 01:14 露脊鼠海豚的生態習性 03:10 怎麼知道海豚們在海裡吃了什麼? 08:53 海豚為什麼會擱淺?臺灣大多擱淺在什麼地方? 12:28 發現鯨豚擱淺怎麼辦? 14:22 科博館處理過最大的擱淺鯨豚 16:43 二位印象深刻的解剖經驗 20:41 龍涎香是什麼?原來台灣也撿得到! 24:51 馬祖的露脊鼠海豚研究 31:29 幕後花絮
近期來到科博館,從生命科學廳進入場館,您一定會被眼前的一群古生物標本所吸引,而走進「在海之濱-古生物的奇幻世界」特展區裡,這裡展示了科博館35年所累積下來的重要珍貴標本,這些標本在進館的過程中有什麼樣的故事?而裡面透過購買所蒐藏的標本,研究人員又是到何處採購的呢?過程中又到底有什麼有趣又艱辛的故事呢? 一起來聽聽策展人張鈞翔博士及執行策展人鍾坤煒的分享! 1:50 在海之濱特展介紹 3:31 不為人知的佈展幕後甘苦談 10:26 在海之濱標本怎麼來? 14:55 全世界最大的礦物化石展採購全攻略 24:16 美國土桑令人驚豔的精品標本 29:42 土桑標本採購行程花絮 33:50 幕後花絮
美麗的珊瑚礁魚群,總是能吸引人們的目光,但臺灣沿海除了珊瑚礁魚群外,還有哪些不同的魚類呢﹖ 另外,您知道魚也有認知能力嗎﹖是什麼樣的魚有這樣的本事呢﹖又有什麼樣有趣的小故事呢﹖ 一起來聽聽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溫國彰老師分享各種魚類的有趣故事吧! 1:22 潮間帶魚類研究方法 4:18 休閒採集可不可?養生物是否也是種了解自然的方法? 6:38 珊瑚礁區魚類特色與現況 9:33 臺灣的珊瑚礁海岸 10:47 海洋生物會不會感受到壓力 11:53 人工海岸自然回復珊瑚礁生態系的可能性 15:51 一群魚一起吃藻類吃得比較快 17:28 裂唇魚能認得鏡子中的魚是牠的自己 21:32 不同種類的魚竟會互相合作捕獵物 24:38 珊瑚礁魚類保育 28:12 幕後花絮(神秘嘉賓現身)
「黑洞」一個神秘又讓人著迷,也是目前已知密度最大、重力行為最明顯的天體。 過去人們用「光」來觀察宇宙,然而黑洞真的太黑了,光都無法脫離,以致於它一直蒙著神祕的面紗!但隨著科技的進步,開啟了另一個全新又強大的工具-「重力波」觀測,現在我們不只可以「聽」到重力、「感覺」到重力,甚至還可以「看」到重力,進而發現到宇宙中最激烈與最壯觀的天文事件-黑洞合併等現象。 那到底什麼是「黑洞」,什麼又是「重力波」呢﹖ 一起來聽聽策展人-科學教育組的王斌威博士的分享吧~~! 0:53 什麼是黑洞?越靠近黑洞裏面時間是不是會變慢,是不是永遠不會變老? 4:47 重力波又是什麼?時空是個東西? 10:40 在地球上理所當然的事,竟然是宇宙中的特例 12:51 令人振奮的黑洞照片原來這麼難拍到 20:45 展場音樂與互動裝置所代表的意義 24:33 橢圓形廣場巨大雕塑品驚人的佈展幕後 32:07 幕後花絮
「海龜」一個迷人的生物,許多人在盛夏時,到「小琉球」遊玩,都是為了與牠共遊在大海裡,或是一睹他的身影,但您知道全世界有多少種海龜嗎﹖牠們會留戀什麼樣的居住環境呢﹖ 而“海龜點點名”社團到底紀錄了臺灣附近多少筆的海龜資料,這些資料是如何發揮大眾的力量,成就公民科學的呢﹖ 一起來聽聽海龜姊姊馮加伶分享她與海龜們的故事吧! 1:24 什麼原因讓一個城巿女孩愛上海龜~愛上海洋? 2:43 全世界的海龜有幾種? 海龜生活在哪裡?吃什麼? 11:40 為了產卵游3000公里的R36192 15:38 臺灣哪裡可以看到海龜?小琉球為什麼有這麼多海龜? 21:44 觀察海龜的有趣故事分享! 23:12 什麼原因造成海龜誤食海廢呢?對牠們又有什麼影響? 27:54 “海龜點點名”公民科學力量大 31:07 海龜保育的重點與挑戰 34:56 幕後花絮
本次特展有許多全臺首次展出的珍貴標本,包括十三行遺址的「鍛鐵爐」,及國立清華大學後山清朝古墓中所發現的「玻璃頂戴」等,這些都與「火」有怎樣的連結呢? 另外,考古挖掘上常出現的「火塘」,在原住民心中有著什麼樣的重要意義,而這樣的意義又如何影響展示設計的規劃及觸發此展的籌畫呢﹖ 還有為何兩位策展人的分工居然是以「生死」來畫分的﹖ 一起來聽聽兩位策展人-人類學組的李作婷博士及展示組劉憶諄博士的分享吧~~! 1:08 主題與展場布置的發想 6:50 展區單元介紹 8:34 特別有故事的展品-鍛鐵爐與玻璃頂戴 14:25 想也想不到的策展甘苦談 19:36 法國碎發槍借用的波折 22:26 駐館修復師的重要性 23:59 破石器與破陶片在人類學家的眼裡就是不一樣 30:35 幕後花絮
人類對於深海這個未知的「內太空」充滿了好奇,渴望透過各種方式來探索它,揭開其神秘的面紗。除了各種深海載人載具,還有各種無人載具,如水下探測載具ROV、自主式潛器AUV等等外,研究人員還常用什麼方式,來研究深海的生物呢?讓我們來聽聽本館生物學組無脊椎動物學專家李坤瑄副研究員,來分享他登船調查記趣吧! 1:10 深海生物的如何採集?深海ROV能做什麼? 5:55 臺灣有多少研究船?怎麼利用拖網進行採集? 9:01 充滿驚奇又獨特的深海生物 17:58 除了深海,水層中的生物也是採集目標 20:45 船上辛苦的作業與生活環境 25:20 研究夥伴 28:35 幕後花絮
談到頭足類動物,大家腦中出現的可能是烤魷魚、炸花枝等食物。但身在海島的我們,怎麼可以只懂品嚐海鮮,卻不懂海洋文化呢? 提到這一集的主角「軟絲」,大家腦中可能閃過各種頭足類動物的樣子,而有所混淆;網路上已有各種版本的頭足類家族分辨圖,可供大家按圖索冀來辨識,所以這集我們不教大家怎麼分辨牠們,而是請長期在東北角進行軟絲復育的活塞教練王銘祥跟我們聊聊他如何幫軟絲打造產房,到成立臺灣最小的海洋生態保護區的過程。 1:18 軟絲復育怎麼做? 5:10 為什麼軟絲越來越少? 11:02 每年能復育多少軟絲? 14:07 流刺網對生態的影響 17:16 保育區成立的過程與困難 20:38 經過復育,軟絲的數量是否提升? 23:54 一般人能為海洋做什麼? 29:16 幕後花絮
在黑暗中來去自如、安靜無聲的掠食者「蝙蝠」,在中華文化是「福氣」的象徵,而且也是臺灣哺乳類動物中種類最多的物種。 大多數的蝙蝠以食蟲為主,而且食量還非常的大,可是食物鏈生態平衡中很重要的一員呢!除了食蟲之外,牠們還吃些什麼呢?對我們的生態環境又有什麼其它重要的影響呢?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黃金蝙蝠生態館張恒嘉館長的分享,也聽聽他多年觀察蝙蝠所發現的有趣行為吧! 0:59 蝙蝠不吸血那吃什麼? 2:57 蝙蝠在說什麼?真的能聽見蝙蝠的叫聲! 8:24 蝙蝠住那裏?竟然會冬眠 12:20 辛苦育幼的蝙蝠媽媽 16:53 里山的蝙蝠 19:12 如何讓蝙蝠打工換宿? 24:04 蝙蝠的益處 28:39 幕後花絮
您以為科學的圖像元素都是生硬的嗎? 不!它可以像藝術作品一樣的精緻柔美,開發成融入生活的文創或擺飾品。 您認為科學主題的展示一定是生冷又不可親嗎? 不!它可以像精品店一樣,注重燈光與配色所營造的舒服氛圍。 想知道科學家與繪圖師如何透過觀察理解與再銓釋的過程,創造一幅幅深具科學內容又兼具藝術價值的「科學繪圖」嗎?一起來聽聽策展人黃俊霖副研究員與張瀛之研究助理談各類「科學繪圖」的表現形式與分享策展概念吧~~! 1:04 特展架構和與核心 8:51 科學繪圖精髓 13:17 艱辛的佈展幕後 18:08 現成物品小改造立大功 21:41 國外科學繪圖觀察與經驗 26:45 策展人最愛的區域 30:53 幕後花絮
loading
Comments 
loading
Download from Google Play
Download from 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