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聊腦洞大開
聊腦洞大開
Claim Ownership

聊腦洞大開

Author: 聊腦洞大開

Subscribed: 8Played: 26
Share

Description

Hello!我們是《聊腦洞大開》!🎙️

由三位女生主持的全新廣東話Podcast,準備與你一同探討關於「神經多樣性」的各種話題。

由於工作關係,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很多獨特而有趣的大腦。ADHD、自閉症、讀寫障礙⋯⋯在標籤的背後,其實是一個個充滿火花的宇宙🧠✨

我們希望以最輕鬆的方式,與您一同探索、理解、共鳴。

7 Episodes
Reverse
當自己的十分鐘,與別人的十分鐘不一樣時,世界會變成怎樣?本集《聊腦洞大開》繼續以成年ADHD人士的視角,帶我們一起探討日常生活的挑戰與應對。 本集重點包括: 時間觀念的挑戰: 分享 Time Blindness 的真實體驗,探討為何守時對ADHD人士而言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以及他們如何管理生活中的「時間差」。專注力的迷思破解: 釐清ADHD並非「缺乏」專注力,而是「調控困難」。討論從極度分心到「過度專注 (Hyperfocus)」的「0與100」狀態,以及這種特質如何影響工作與個人興趣。藥物治療的利弊權衡: 討論ADHD藥物的作用與副作用,並探討在「改善生活品質」與「擔憂健康、社會標籤」之間的抉擇。社會標籤與自我認同: 從名人事件到個人經歷,分析社會對ADHD的普遍誤解。討論是否應該、以及如何向身邊的人公開自己的診斷。診斷的意義: 探討獲得診斷的重要性 — 幫助ADHD人士停止自我歸咎,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說明書」,並開啟一段自我和解與成長的旅程。無論你是神經多元人士、在工作中會接觸神經多元人士,或是純粹對人類大腦的無限可能感到好奇,都誠摯邀請你和我們一起「聊腦洞大開」! 按下訂閱...
學業成績優異,就代表一定沒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嗎?為何有些人直到成年、踏入職場後,才驚覺自己一直被這個隱性的神經特質所困擾? 本集《聊腦洞大開》的節目主持之一 Alexis,分享她的個人經歷 — 從一個成績良好、被師長評為「聰明但不專心」的學生,到成年後因工作挑戰而尋求診斷,最終確診ADHD的心路歷程。 我們將一同翻開她塵封的小學成績表,探討為何「專注力不足」、「容易分心」等清晰的警號,長年被優異的分數所掩蓋,尤其是在較少出現過度活躍行為的女性身上。Alexis亦會分享確診後的心情、藥物治療的真實體驗,以及如何在日常與工作中,透過不同策略與ADHD共存。 無論你是神經多元人士、在工作中會接觸神經多元人士,或是純粹對人類大腦的無限可能感到好奇,都誠摯邀請你和我們一起「聊腦洞大開」! 按下訂閱,和我們一起打開腦洞,看見更多可能性! 想與我們連結? Instagram: @a.whole.neuro
孩子在公眾場合突然情緒失控,尖叫哭鬧,令你感到束手無策?這究竟是單純的「發脾氣」,還是另有內情? 本集《聊腦洞大開》深入探討「感官過載」(Sensory Overload) 這個神經多元人士 (尤其是自閉特質人士) 經常面對的挑戰。透過「感官杯」比喻,解釋為何在酒樓、地鐵等日常環境中,看似平常的聲音、光線與觸碰,會令孩子的感官系統不勝負荷。 當感官杯滿溢,便可能引發「崩潰」(Meltdown) 或「hang機」(Shutdown) 狀態。 本集內容包括: 分辨行為: 如何分辨無法自控的「崩潰」,與帶有目的性的「發脾氣」。即時應對: 在孩子崩潰當下,家長應如何保持冷靜,並提供有效的共同調節 (Co-regulation) 支援,而非火上加油。預防策略: 預防勝於治療。從環境調節、給予預告,到準備「感官工具包」,學習一系列避免感官過載的實用策略。這一集不僅是為孩子尋找方法,更是邀請我們每一位成人,實踐「雙重同理心」。讓我們嘗試走進他們的感官世界,理解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細節,共同創造一個更包容、更友善的環境。 無論你是神經多元人士、在工作中會接觸神經多元人士,或是純粹對人類大腦的無限可能...
你是否也曾發現,自己上課時會不自覺地轉動手中的筆?開會時,腿會不由自主地抖動起來?或是在思考時,習慣性地把玩自己的頭髮? 從小到大,這些小動作或許曾被貼上「壞習慣」、「不專心」、「坐不住」的標籤,我們甚至可能因此被責備過。 但如果我們告訴你,這些行為其實是你大腦一個自我調節機制呢? 沒錯,這就是所謂的「自我刺激行為」(Stimming)。它不僅不是一個問題,反而是一個解決方案 — 是我們的神經系統為了達到「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在面對沉悶、焦慮或需要高度專注時,所作出的本能反應。 這一集,我們將會徹底顛覆你對這些「小動作」的看法。 在本集中,你會聽到: 到底甚麼是「自我刺激行為」(Stimming)?為甚麼從小到大,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小動作」?「自我刺激」和「自我調節」之間有甚麼關連?它如何像一個「減壓閥」或「充電器」一樣,幫助我們的大腦保持最佳狀態?對於自閉症譜系等神經多元的朋友來說,Stimming 又有甚麼更深層、更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阻止還是擁抱這些行為?作為家長或老師,該如何提供真正有效的支援?無論你是神經多元人士、在工作中會接觸神經...
你的孩子,或你自己,是否曾被標籤為「懶惰」、「不專心」、「反應慢」,或者「坐不定」、「情緒化」?這些行為背後,可能隱藏著一個共通的、卻常被忽略的神經科學概念 —「醒覺度」(Arousal Level)。 本集探討「醒覺度」如何像我們神經系統內部的「汽車油門」,影響著我們接收和處理外界資訊時的狀態。 無論你是神經多元人士、在工作中會接觸神經多元人士,或是純粹對人類大腦的無限可能感到好奇,都誠摯邀請你和我們一起「聊腦洞大開」! 按下訂閱,和我們一起打開腦洞,看見更多可能性! 想與我們連結? Instagram: @a.whole.neuro
「自閉症人士不擅社交、缺乏同理心」——這幾乎是我們最常聽到的標籤。但這些標籤是否反映了事實的全部?當溝通出現斷裂時,責任真的只在單一方身上嗎? 在《聊腦洞大開》第二集中,我們將深入探討一個足以顛覆傳統觀念的核心概念——「雙重同理心問題」(The Double Empathy Problem)。我們將從這個由學者 Dr. Damian Milton 提出的理論出發,重新審視神經典型 (Neurotypical) 與神經非典型 (Neurodivergent) 人士之間的互動模式。 溝通的本質是雙向的。當兩個來自不同「神經世界」的人相遇,他們各自的「原廠設定」和溝通法則可能截然不同。這集節目將透過生動的場景演繹和具體例子,帶你看見這些差異如何造成誤解,並探索我們該如何搭建起一座真正理解彼此的橋樑。 無論你是神經多元社群的一員,還是希望更了解身邊親友的聽眾,這一集都將為你提供一個全新的、更具同理心的視角。 參考資料: Milton, D. (2012) On the Ontological Status of Autism: the ‘Double Empathy Problem’. ...
歡迎來到《聊腦洞大開》的第一集!我們是三個對人類大腦充滿好奇心的女生,創立這個Podcast是希望創造一個溫暖又安全的空間,讓我們可以公開、坦誠、有時帶點幽默地,聊聊那些關於大腦的「不一樣」。 ✨ 本集重點: 為什麼我們的節目叫「聊腦洞大開」?我們是誰?分享我們踏上這趟神經多樣性探索之旅的故事。到底什麼是「神經多樣性」 (Neurodiversity)?用最生活化的方式,解釋這個將會改變你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概念。【聊腦仔劇場】:隆重介紹我們的駐場嘉賓「聊腦仔」(封面圖片中腦洞大開的可愛大腦)!他將透過一個關於「派對」的小故事,生動演繹不同大腦在同一個情境下的奇妙運作模式。 無論你是神經多元人士、在工作中會接觸神經多元人士,或是純粹對人類大腦的無限可能感到好奇,都誠摯邀請你和我們一起「聊腦洞大開」! 按下訂閱,和我們一起打開腦洞,看見更多可能性! 想與我們連結? Instagram: @a.whole.neuro
Comment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