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肖邦夜曲集

肖邦夜曲集
Author: Marilyn_Hathaway
Subscribed: 31Played: 495Subscribe
Share
© @喜马拉雅FM
Description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1810年3月1日,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波兰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10月17日,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21 Episodes
Reverse
《c小调夜曲》听的时候有着一种浪漫的情景,很容易在脑海浮现。忧郁的沉思、明朗的伤感、内心的悲哀或思念、柔情的表白、大自然夜景的造型。与此同时还有内心的惶恐不安、以及对祖国的担忧。
《升c小调夜曲》呈现出的是夜晚的静谧以及人性的安宁,具有安宁沉静及让人冥思的特点。
《e小调夜曲》虽然篇幅短小,但就曲式结构的交叉性可看出隐含的“大”文章,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E大调夜曲》作为肖邦的晚期作品,这部夜曲集中体现了肖邦夜曲的典型特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B大调夜曲》对作品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作用,通过这部戏剧性的夜曲充分体现了肖邦夜曲的演奏特点,作为肖邦首部赋予矛盾冲突的夜曲,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肖邦夜曲的典型特征。
《降E大调夜曲》作于1830年,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作品的风格明显地流露出传统夜曲的痕迹。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风格,平易优美、 饱含诗意, 可见此时的肖邦已无愧于"钢琴诗人"这个雅号。乐曲的构成为回旋曲式,行板,12/8拍。右手在装饰音中始终保持着华彩的咏唱,左手是节奏相同的伴奏型,自始至终保持同样的形态。恬静优美的旋律是其主要的特点,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作者心灵的话语。
《f小调夜曲》此曲“悲伤逐渐堆积,成为失望的呼喊,而后又因为希望而转为温暖。”库拉克认为:“让人想起一位离开自己所爱家庭、所爱的人们,寂寞悲伤地在旅途的流浪者。”
《升f小调夜曲》创作于1841年前后,此时的肖邦无论在物质生活还是感情生活方面,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平静的时期。但对于一个身处他乡的爱国者来说,他的内心是无比空洞的。这首曲子展现了肖邦传统音乐形式的框架内自由扩展内容的能力,延续了《c小调夜曲》的作曲技法,将三部曲式拓展为适合表现戏剧性内涵的结构。运用其高超的作曲技法,将浓郁的乡愁融入曲中。
《c小调夜曲》以缓慢、低沉的曲调过门,声音起伏不大,有的地方还标有半声唱法的演奏要求,呈现出缓慢柔和的风格特点。
《G大调夜曲》美得使人不敢正视。卡拉索夫斯基(Mority Karasowski)就认为,从29小节开始的第二主题,是肖邦所写过的最美的旋律。舒曼对作品三十七的看法:“这两首夜曲与早期作品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它的装饰音更简洁而表现更优雅。我们知道肖邦一生钟爱闪耀的星星,金光耀眼的宝物珠玉。尽管他已经改变和成长,他仍喜爱装饰,但那是深思远虑的一种装饰音。因为在所有的装饰音背后,闪耀着一种诗情的高贵。的确,品味超卓必属肖邦。”在舒曼的深刻剖析下,我们可以发现,经过马约加岛大自然风光的洗礼,使得肖邦的夜曲又发展到一番新的境界,一种更纯净而富有诗意的夜曲。
《g小调夜曲》速度缓慢,给人举步维艰的沉重感,但肖邦学生顾特曼(Adolph Gutmann)认为,肖邦在这首乐曲中,忘记加上渐快速度记号。
第十号《降A大调夜曲》,优美的旋律加上圆舞曲般的节奏,后来被芭蕾舞剧《仙女》(les Sylphides)采用,而改编为管弦乐曲。
《B大调夜曲》,无法预期的几句长度、开放结尾和缺乏反复的自由形式,和那相当戏剧化的结尾,却给人不落俗套的清新感受。
第八首《降D大调夜曲》,虽是同一时期作品,却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它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主题,但左手的伴奏和右手的主题旋律,却构成一个奇妙的甜蜜夏日二重唱歌声,主题重复出现三次,由弱到极弱,然后再到强,构成一种引人入胜的情绪起伏。
第七首作品Op.27之一的《升c小调夜曲》,克列金斯基(Jean Kleczynski)认为:“那是在描写平静的威尼斯之夜,在恐怖的谋杀景象之后,海水淹没了尸体,但依旧一平如静地反映着月光。”或许,他在左手波浪般起伏的伴奏,和主题旋律的不和谐音中,发现了充满悬疑的描写性格,才产生了如此的联想。芬克(Henry T.Finck)则对此曲推崇备至,他说:“在这四页乐谱中所包含的巨大情绪变化,以及天才般的戏剧精神,比许多400页乐谱的歌剧更丰富而强烈。英国一位管风琴家威尔拜(Charles Willeby)则说:“如果以简单性(Simplicity)作为判断艺术的因素,我们再也找不到比它境界更高的艺术作品了。”根据美学中“饱沃原则”,也就是创作应以最简单的素材,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那么这首《升c小调夜曲》无疑是旷世精品。
第六首《g小调夜曲》。慢板,其中有痛心与叹息,到达极点转为优美,然后是幽静的钟声。根据鲁宾斯坦的演奏制作音效. 作品Op.15的三首夜曲,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11-1855)的。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学习钢琴。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 升F大调夜曲》 作品15之2 ,曲是肖邦夜曲中最优美的一首。乐曲的构成为:甚缓板,2/4拍,三段式。第一段中,装饰成歌唱般的花音并非单纯的装饰音,它们有着与旋律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气氛如此宁静,仿佛置身于月光下的湖畔(片段1)。之后,丰富的情绪逐渐加深,有的地方又象是叹气和啜泣。中段演奏速度加倍,旋律中飘散出华美的五连音音型,以半音量的柔声开始,这是为肖邦所独创的--沸腾的心被巧妙地表现出来,虽然使人感到一丝忧郁。全曲最后为第一段的再现,在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中结束。钢琴家尼克斯曾对本曲做过如下评价:"外界的光及温暖渗透到心头, 装饰的花音象蜘蛛丝般飘渺地围绕着我们而舞蹈。第一段为甜蜜的回忆,中段为不安的情绪,但是太阳并不失去其温暖,反而稳住了沉沉的情绪,像是夏日遥远的天空中那一道彩雾,慢慢地消失。"
《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肖邦《B大调夜曲》于1831年前后创作,这首夜曲是肖邦得知华沙起义后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当时的肖邦身在维也纳,当他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前程的担忧和对侵略者的愤怒,并将这一情感带入到了《B大调夜曲》的创作中去。这首作品是肖邦创作第一组夜曲中的最后一首。因此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起着起承转合的重要作用,使得藏在花丛中的大炮逐渐显露出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首优美的曲子~
第二首,《降E大调夜曲》本曲作于1830年,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作品的风格明显地流露出传统夜曲的痕迹。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风格,平易优美、 饱含诗意, 可见此时的肖邦已无愧于"钢琴诗人"这个雅号。乐曲的构成为回旋曲式,行板,12/8拍。右手在装饰音中始终保持着华彩的咏唱,左手是节奏相同的伴奏型,自始至终保持同样的形态(片段1)。恬静优美的旋律是其主要的特点,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作者心灵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