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藝術史抬槓第一頻道
藝術史抬槓第一頻道
Claim Ownership

藝術史抬槓第一頻道

Author: 盧教授、KIN、阿倫

Subscribed: 226Played: 2,960
Share

Description

每周二更新!與你聊聊古物,以及認識藝術的歷史與作品~
合作邀約|1024kpk@gmail.com

如果有想聽的議題,或是心得分享,歡迎至盧老師臉書貼文處留言喔~
https://www.facebook.com/sailor.lu.1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5 Episodes
Reverse
延續上一集對「威廉‧透納特展」的導覽,本集我們要聚焦在幾件特別精彩的作品,帶大家更深入欣賞透納如何以光影、色彩和構圖,展現他對自然、歷史與人類情感的獨到詮釋。 本次節目挑選幾件印象深刻的畫作,逐一解析其創作背景、畫面細節,以及它們在透納藝術旅程中的位置。從壯麗的海上風暴,到閃爍著詩意的城市風景,每一幅作品都像是一場冒險與對話。 如果你想更貼近這位「英國國寶級畫家」的內心世界,本集就是一場小型導覽,讓你彷彿站在畫作前,細細體會透納留給後世的光與影。 本次節目討論作品: 《南特佩里斯,望向斯諾登山》 Nant Peris, Looking Towards Snowdon 《阿波羅與達芙妮的故事》 Story of Apollo and Daphne 《嘆息之橋、總督府和海關大樓,威尼斯:卡納萊托的繪畫》 Bridge of Sighs, Ducal Palace and Custom-House, Venice: Canaletti Painting 《威尼斯正午》 Venice - Noon 《威尼斯—日落,漁夫》 Venice - Sunset, a Fisher 《奧伊萊特峰、吉耶爾莫爾峽谷、沙爾特勒斯,回顧聖羅蘭杜朋》 The Pic de l’Oeillette, Gorges du Guiers Mort, Chartreuse; Looking back to St Laurent du Pont 《波濤洶湧的大海和燃燒的殘骸》 Stormy Sea with Blazing Wreck 《藍色瑞吉山之日出》 The Blue Rigi, Sunris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這一集,我們帶大家一起走進「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英國泰德美術館典藏」。透納,被譽為英國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今年適逢他誕辰250週年,泰德美術館也推出「Turner 250」系列活動,這場巡迴特展便是其中的重點。 展覽規劃了七個展區: 1、始於英國風景 2、走入山間 3、歷史故事 4、威尼斯:壯麗的城市 5、海上風暴 6、海天之間 7、大自然的崇高美學 每個展區都像是一個線索,帶我們看見透納如何用畫筆捕捉世界的壯闊與細膩。 這一集,我們會先從「七個展區」的角度來導覽這個展覽,下一集則會挑出幾件特別有趣的作品,帶大家深入細聊!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上集我們跟著鄭玠甫老師走進山林,看見布農族舊部落的地景與歷史痕跡。這一集,我們要更深入探討一種特別的研究方式——原住民考古學。 原住民考古學不只是研究遺址,而是與族人攜手找回自己的「家」。從布農族的尋根行動開始,考古學家與在地家族合作,利用番地地形圖、GPS與空載光達等方式定位舊社,並與族人一同參與調查,讓研究不再只是學者的工作,而是整個社群的共同記憶。 一起來聽聽,考古學家們如何進行研究吧~~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想像一下,要走進臺灣中央山脈深處,光是進山就得徒步三、四天,沒有在地嚮導甚至根本找不到路!這集節目,我們特別邀請到具有豐富山林調查經驗的鄭玠甫老師,帶大家一起深入布農族舊部落的調查現場。 布農族分布於中央山脈,隨著歷史不斷遷徙向東、東南移動,留下了許多值得考古學、人類學、建築研究者探索的文化痕跡。鄭老師將分享這些冒險般的入山經歷:從翻山越嶺到發現過去的生活空間,一點一滴都像是一場結合歷史與自然的尋寶之旅。 一起來聽聽,在這些隱身山林的舊部落裡,究竟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吧!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聽過霧峰林家嗎?這可是臺灣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大家族之一,從清代一路走到近代,深深影響著臺灣的政經與文化發展。 林家人才輩出,像是清代官拜一品、英勇對抗太平天國的林文察,還有日治時期推動文化啟蒙、創辦台灣文化協會的林獻堂,通通都是霧峰林家的成員。 這麼有底蘊的家族,當然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傳世文物。本集節目就要帶你快速一探霧峰林家的歷史故事,看看他們究竟藏有哪些「厲害的寶貝」!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看過「超越肉眼」的文物調查嗎? 我們常說用尺規與雙眼測繪,是記錄文物外觀的第一步,但其實文物的內在還藏有更多祕密。 透過顯微鏡放大,可以觀察到風化的細節與材質的差異; 用紫外光照射,能看見隱藏的螢光反應; 紅外光掃描,甚至能揭露被顏料層覆蓋的底層圖樣。 這些科技工具,就像歷史偵探的放大鏡,幫助我們一層層揭開文物背後的故事與真相。 讓我們從「看得見的形」,進一步進入「看不見的歷史」。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這一集節目帶大家穿越回五代十國的時期,揭開中國藝術史上最八卦也最經典的夜生活畫卷——《韓熙載夜宴圖》! 你知道嗎?這可不只是單純的吃吃喝喝。 這場宴會背後,藏著滿滿的政治訊號, 但畫中卻呈現出一場極致精彩的晚宴現場: 有音樂、有舞蹈、有談笑、有偷瞄! 全圖細節滿滿,從服飾、傢俱、樂器、姿態…… 幾乎就像打開了一扇通往五代上流夜生活的窗口。 🎧 本集節目,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韓熙載的豪華夜宴, 看看古人怎麼辦 Party,畫家又是如何偷偷「監視」這一切!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知道瓷器如果摔破了,傳統上是怎麼修的嗎? 不是用膠水黏,而是用「鋦瓷」或「金繕」來修補! 最經典的鋦瓷作品,就是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那件「馬蝗絆」── 那一顆顆鋦釘像是吸在瓷器上的螞蝗一樣,超級有特色! 本集我們特別邀請到擅長鋦瓷與金繕工藝的老師──張睿峰, 帶大家深入這門結合手藝、美學與人生哲學的古老技藝。 金繕不只是一種修補,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究竟這份帶點侘寂之美的工藝,怎麼從殘缺中找到新的價值? 這一集節目千萬別錯過!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知道南投曾是臺灣清代陶瓷重鎮嗎? 從十八世紀末開始,南投「牛運堀」就發展出燒造磚瓦與日用陶器的傳統工藝,日治時期更因日本技術與資金注入而進一步繁榮。牛運堀窯業歷經清代、日治到戰後,是臺灣陶瓷史上不可忽視的重要篇章。 2023年,地方文史工作者在南投意外發現大量清代至戰後的窯業遺物,包含稀有的「糖漏」與多型態的窯爐結構,證明南投「牛運堀」遺址在學術、歷史與文化層面皆具高度價值。 然而,在這樣具指標性的遺址尚未完成完整調查、保護與保存前,卻在南投文化局的主導下被粗暴移除、毀棄,一段可追溯南投歷史與臺灣陶藝發展的文化資產,正在消失。 這集節目,我們要帶你直視這場文化浩劫,揭露遺址被毀背後的荒謬與真相。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知道什麼是「文物測繪」嗎? 這項看似古老的工作,其實源自考古學,是用來精準記錄器物外型與結構的一種專業繪圖方式。 它可不只是畫圖而已,文物測繪需要使用像是真弧板、外徑規這類特殊工具,來精確描繪出器物的外輪廓、厚度與細節。 有人可能會問:「現在都有高畫質相機了,為什麼還要用手工繪圖來記錄文物呢?」 這一集節目,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文物測繪的神秘面紗,了解這門結合科學、技術與藝術的工作,到底為什麼在現代仍然不可或缺!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我們每天都在玩遊戲,只是沒意識到。從社群演算法、導航介面,到打卡、刷任務般的生活節奏——遊戲邏輯早已滲透我們的現實。 本集節目從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 第十二屆實習策展《Loading 載入中》出發,聊聊當代藝術如何借用遊戲語言、破關結構與虛擬美學,讓我們重新感知記憶、感官與存在本身。 一起思考,當遊戲不只是娛樂,而是活著的方式,藝術還剩下什麼可能性? 《LOADING 載入中》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 第十二屆實習策展 遊戲資訊👉👉👉👉 ⋄ 展覽名稱:LOADING 載入中-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第十二屆實習策展 ⋄ 展覽時間:2025/5/9~6/5 ⋄ 開放時段:週一至週六 12:00~18:00(週日及例假日休館) ⋄ 展覽地點:東海大學藝術中心(人文大樓1F) ⋄ 官方公會(IG):@loading_thu_th12 https://www.instagram.com/loading_thu_th12/ t 參展藝術家(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 王挺宇、李文政、阮柏遠、林瑜亮、張立人 ⋄ ⋄ 張碩尹、許哲瑜、楊 立、葉謹睿、鄭先喻 ⋄ t 展覽工作名單 ⋄ 指導教授|蔡明君、沈裕昌 p 實習策展團隊 ⋄ 策 展 人|林芯溦 ⋄ 展覽製作|蔡沅蓁 ⋄ 設計整合|許淯雯 ⋄ 教育推廣|陳德頤 ⋄ 公共關係|張世筠 ⋄ 主辦單位|東海大學美術系所 ⋄ 贊助單位|大渡山學會、善立文教慈愛基金會 ⋄ 媒體協力|藝情指揮中心、藝術史抬槓第一頻道 ⋄ 展覽協力|薛到爆工作室 ⋄ 主視覺設計/統籌|蔡青樺 ⋄ 展覽與活動攝影|蔡侑辰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橋怎麼蓋?沒有釘子靠什麼撐?河道怎麼測?力學怎麼算?這些問題逼出一連串古代工藝與知識的實踐與再發現。 本集邀請南藝大藝術史學系潘昌雨老師,帶我們走進他所開設的「中國古代科技史系列課程」,實地還原〈清明上河圖〉裡的「編木拱橋」。從古圖讀橋,學生們不只是看圖說故事,而是真正在校園河道兩岸蓋了一座「會站起來的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各位聽眾,你是不是也曾經有這樣的經驗? 走進博物館,看展的時候總覺得整個展場昏昏暗暗,好像燈泡沒換新的? 其實不是燈壞了——而是有意為之! 因為光線,其實會對展出的文物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所以每一次展覽開幕之前,博物館都得在「讓觀眾看清楚」與「保護文物不受損」之間,做出極為精密的取捨。 那麼,要如何在維持低照度的情況下,還能讓展品的每個細節都被妥善呈現? 這背後可是大有學問! 本集節目我們特別邀請到了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員,鄭晴思老師, 她同時也是《博物館照明入門》的作者之一,來跟我們聊聊:燈光下的博物館秘密! 下次逛展時,除了看文物,也別忘了抬頭看看——展場的燈光,是怎麼「說故事」的。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藝術史抬槓本週開箱一本超有畫面感的小說──《紙上煙雲》 🎨 抽獎活動請見IG專頁:https://www.instagram.com/talk.aboutart 你有想過嗎?一本小說,除了劇情精彩、節奏緊湊,還能讓你邊讀邊欣賞書畫經典,甚至開始思考藝術風格背後的哲學差異? 📘 《紙上煙雲》是一本怎樣的書? 作者筆名南北顛,本身就是書畫修護師, 這部小說就像是《盜墓筆記》+《達文西密碼》的合體! 在中國經典書畫的線索之中,一場跨越宮廷、江湖、畫案的尋寶冒險正式展開! 📜 故事主角吳墨林,原本是民間裝裱師,一手好工藝,因緣際會進宮替皇帝修復《千里江山圖》,沒想到這次機會成為他進入清宮造辦處的敲門磚,也開啟了一段步步驚心的探索旅程! ✨ 這本書最特別的地方在於—— 書中提到的絕大多數作品,在現實中都真有其物! 書本一開始就附有圖板,讓你邊讀邊看圖,完全沉浸式體驗。 書中的書畫、謎題與劇情彼此交織,形成超有「立體感」的閱讀樂趣! 📌 而我們讀完後更發現,書中兩位主角吳墨林與劉定之,簡直就是董其昌「南北宗論」的最佳代言人! 一個重技巧、追求細節(寫實的北宗), 一個講精神、講意境(文人的南宗), 兩種風格在書中相互碰撞,也構成整本小說的張力來源。 👀 那你呢? 你偏好筆精墨妙、細膩如真、代表「北宗」的畫風? 還是自由揮灑、意境滿溢、講求精神的「南宗」風骨呢? 📚 快來收聽我們這一集節目, 一起走進這場紙上的煙雲,尋找畫裡藏的密碼吧~ 博客來│https://reurl.cc/1KeYEG 誠品線上│https://reurl.cc/qGkg2R 金石堂│https://reurl.cc/QY49g0 讀冊TAAZE│https://www.taaze.tw/products/11101057329.html MOMO購物│https://reurl.cc/dQ7Goq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你知道嗎?一本書不只是用來讀的,還能「看」出時代的痕跡! 在這一集,我們邀請到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林素幸教授,介紹他的新書《美麗的書來自臺灣:近代臺灣的書物裝幀》,帶我們穿越近代臺灣的書籍裝幀世界!從華麗精緻的封面設計,到簡樸卻別具巧思的排版,這些書不僅記錄了歷史,更藏著美學與文化的密碼。 想知道日治時期的臺灣書籍設計有什麼特別之處? 在電子書當道的時代,紙本書的裝幀還有生存空間嗎? 如果你喜歡書、喜歡設計、或只是單純對「一本書為什麼長這樣?」感到好奇,這集你絕對不能錯過!快來和我們一起探索書籍裝幀的美麗與秘密吧! ✨ 購買資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08607?srsltid=AfmBOorrsj05LOiXt4NyYLkyzKN_9UtMkr28lTVhzgz5d6bM5u5n7ruq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經過這麼多集的探討,我們終於來到鄭和下西洋的最終篇!✨ 大家還記得嗎?明朝實施海禁,導致中國沿海的民間貿易全面停擺,平民用的陶瓷器無法出口,那麼市場空缺該怎麼補上呢? 📍 東南亞的陶瓷時代來了! 👉 越南 開始燒造青花瓷,這類作品被稱為 「安南青花」,帶有當地獨特的審美風格。 👉 泰國 則開始燒製青瓷,並發展出自己的燒窯技術。 燒瓷工藝可不是簡單的事,相傳當時的中國工匠將技術帶到這些地區,幫助當地建立起自己的瓷器產業。雖然風格與中國不同,但也各自發展出了獨特的審美與工藝。 這場因為海禁而產生的東南亞陶瓷革命,讓這些國家的瓷器工藝獨立發展,並影響了後世的亞洲貿易版圖!🔍 💡 這集節目,我們來看看,當中國停止出口時,東南亞的窯業如何「自立自強」!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鄭和的外交伴手禮 🎁🚢——明代官方「總統府禮物」大揭秘! 鄭和的航海隊既然要代表明朝出訪這麼多東南亞、南亞與中東的國家,總不能兩手空空吧?🤔 這支官方派遣的龐大船隊,在出發前可是有備而來,精心準備了一系列「國禮」,要送給各國的貴族與統治者!🎁✨ 📜 根據史料記載,這些貢品包括: ✅ 精美瓷器 ✅ 豪華織品 ✅ 實用鐵器 有趣的是,現今在土耳其、伊朗、印度等地的博物館,仍可見到當年流傳下來的青花瓷器,這些器物風格融合了當地特色,顯示它們並非明朝貿易流通的產物,而極可能是鄭和下西洋時,透過朝貢貿易送出的「官方伴手禮」!🎨🔍 這集節目,就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感受15世紀的「外交貢品學」,看看當年的明朝「總統府禮物」究竟有多講究吧!🔥🏺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這次的節目,帶大家來看看明朝版的Google Map!📍🌊 想像一下,鄭和從南京寶船廠出發,一路航行到波斯灣的忽魯模斯,這可是一場橫跨數萬公里的遠航!但問題來了——在沒有GPS的時代,他們怎麼不會迷路呢? 關鍵就在於**《鄭和航海圖》!📜✨ 全名為《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這份驚人的地圖集包含: 🗺 20頁的航海圖 —— 提供詳細的針路資訊,讓船隊依靠海岸線與羅盤來定位航線 🌌 4張過洋牽星圖 —— 沒有陸地可以參考時,船員們就靠觀測星象來判斷方位,確保航線精準 在沒有現代導航科技的時代,這樣的遠航簡直是一場史詩級的冒險!這集節目,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鄭和當年是怎麼做到「不迷航」的吧!⛵🌍✨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鄭和下西洋,為什麼叫「西洋」? 其實,中國古代的海上航線主要是往南行,但這條路徑又分成東南航線與西南航線兩條路線。🚢 1.東南航線:往呂宋、巴拉望、婆羅洲方向。 2.西南航線:途經中南半島,出麻六甲海峽,一路航向印度洋、阿拉伯海,而這片海域在古代被稱為「大西洋」。 所以,鄭和這趟壯闊的遠洋航行,真正的目的地就是這片「大西洋」海域!那麼,這趟旅程究竟會經過哪些國家?在當時的朝貢貿易體系下,這些國家又與明朝有什麼親疏遠近的外交關係?🤔 📢 本集節目帶你深入解析! 一起來揭開鄭和船隊的神秘航線吧!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各位聽眾新年快樂! 今天是除夕夜~龍年揮手說再見,蛇年熱鬧登場!祝大家蛇通廣大、蛇麼都有!🐍✨ 不知不覺,《藝術史抬槓第一頻道》已經陪大家走過三個年頭,今年的新春特別節目更來到第四集啦!🎊 每到這個特別的時候,我們的兩位編輯都會給大家帶來一份「觀展微型指南」, 也就是我們自肥特輯🤣,分享我們在新的一年裡對「蛇」麼展覽最感興趣! 🎧 快來聽聽看這次有哪些精彩展覽是我們的私房推薦吧~ 最後,我們也要再次誠心祝福所有聽眾:新年快樂,恭禧發財!🧧🎆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