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的房間/The Room Next Door》裡的主題“安樂死”
Description
我非常討厭那種刻意惹人哭哭泣泣又婆婆媽媽的電影/影集,或許提供某些心靈太過易碎的誰,一個情緒價值的出口。
而且更討厭這種作品在上映時,在粉專或是社群媒體,底下一堆可能要去看身心科的患者…留言說什麼,從頭哭到尾,我心都想:「根本沒哭點,在假肖什麼?!」
以上這類的作品,或許在上個世紀,使用這種過份強迫煽情的影像敘事手法,在票房/收視率上收到好的斬獲,自然不意外;但都已經是新的世代了,是真不用這些俗套的爛哏。
本以為《 #隔壁的房間 》是拉子片(LGBTQ+的女同性戀片種),但我錯了!徹底的錯了!!
《隔壁的房間》它是很有內涵的討論 #安樂死 的作品,很是喜歡電影中的氣質,總覺得有些《 #摯愛無盡 》的好品味和氣質,但又覺得那麼愛紅、綠配色,很看得出來導演很在乎美學,似乎有點西班牙的審美感,這樣的作品視覺很熟悉。
結果…
是“阿莫多瓦”的電影,難怪那麼的像似熟人的親切。
這個作品不只有品味、有很好教養,卻很平實的在討論、執行安樂死這件事,兩位好朋友其實友誼中斷個幾年,所以Ingrid受到協助赴死的邀請時(還不是第一人選),也真的天人交戰一時(換做是任何心智成熟、正常的人都會)。
插個題…Ingrid的那台紅色的suv是VOLVO的XC60,一台頂配要價約330萬元新台幣。
劇中並沒有特別要去控訴什麼(但畢竟安樂死是犯罪行為,也就要更小心的策劃一切),也沒有一般認知裡該要大喜大悲的過份敏感到情感泛濫,只在接近故事的最末,運氣不太好的遇到承辦Martha案子的警察,碰巧是極右派的宗教狂熱份子,但也迎刃而解(她/他們在事前也都做了很慎密的規劃)。
電影中只有一顆鏡頭,就是…
Ingrid悄悄地陪著Martha睡去,不到十秒間,就會發現飾演劇中人的Tilda Swinton和Julianne Moore是如此的演技成熟、強悍。
也為什麼這部電影幾乎是兩人戲就完成了電影佔90%,卻完全不沉悶或無聊,那顆鏡頭裡沒有任何台詞,卻感人的勝過千言萬語。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