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演的生存法则,以张艺谋为例
Description
第1期我们讨论了中国电影和影响它的那只「看得见的手」,为了更好地说明艺术家和政治环境及市场之间,到底是如何博弈,我们在第2期找了一个最好的例子——张艺谋。
很多人一看到这个选题就摇头,谁还要听张艺谋呢?如今张艺谋是一个严重脱魅的导演,电影观众已经不再爱他,也谈不上恨他,大家主要是对他无感,仿佛失去了兴趣。他像一个被掰得稀碎的馍,一览无余。
这也是我们想挑战这个话题的原因,我们想把张艺谋聊出一些新的东西来。
一个客观事实是,张艺谋至少在四或五个不同历史阶段都跻身中国最成功的导演行列,每一次你以为他过时了,但他又杀回来了!他是中国这种环境下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形象。
他个人的艺术野心如何顺应、博弈于不同的时代浪潮,他每次如何做出那些具体的选择,又收获了什么短期得失和长远成败,他为何三番五次回到特定主题的电影,这当中每次的区别是如何造成的,乃至于「第五代」导演昙花一现的国际声望从何而来为何而去……我们都打算好好聊聊。
举一个例子,张艺谋的35年创作生涯中,他关心的一个最重要的核心命题是,普通个体在无处可逃的制度暴力下如何自处。
在这个命题下,他拍了洋洋洒洒可归为两大脉络的十多部电影。
一条脉络下是关于特殊历史时期的五部电影,从《活着》到《一秒钟》。
一条脉络是,我们称之为「刺秦」主题的电影,包含《菊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影》《满江红》。
在后一条脉络中,张艺谋每次都试图弑杀一位「王」或「君父」,有成功,有放弃,亦有失败,每一次他都表达了对「那个终极权力」的看法变化,直到《满江红》他表达了最新看法——比刺杀更重要的,是启蒙。
张艺谋的生涯中,也有很多次博弈失败。无论成败,他都相当于一面镜子,我们从他身上,能看到很多别的中国导演的影子,从谢晋、陈凯歌,到贾樟柯、毕赣……
所以最终我们想谈的并不是这一个导演,而是一个艺术家在中国的生存法则。
主播:
老马:一个中年影评人,在播客领域重新出发。关于电影,了解的东西还不算少。
阿吴:也是一个中年影评人,也要在播客领域重新出发,有很多观点挑战多数人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