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重新定义了,何谓寒门贵子
Description
湖南考生何润琪因高考而进入公众视野。虽然家里条件清苦,他依然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总分707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何润琪的父亲是名普通的钢筋工人,母亲在两年前意外去世,家里条件清苦,幼年的何润琪时常与父母在田间地头度过……
润琪自小便懂事体贴,无论生活还是学习,都极少让父母操心。然而,从一个摸泥玩的小孩成长为如今的湖南省文科最高分,仅有性格上的沉静,自然还远远不够。这其中的过程很漫长,父母的引导、良师的相助、自身的勤勉,离开哪一环,成就的都不会是如今的润琪。
他的沉稳、睿智、思辨,不时让人忘记他只是个尚未满18岁的少年。而当他偶尔流露出对已逝母亲的怀念,细数老师对他点滴的帮助时,又深觉他确实还只是个柔软、懂得感恩的孩子。
这年头,很多人高举“起跑线”决定论。
起跑线重要吗?他的回答是:别人到达终点的速度可能比我快,但看过的风景不一定有我多。
01 父母是人生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
自打润琪有记忆开始,父亲就经常从城里买书回来给他。父亲是名普通的工人,每天凌晨四五点出发去工地,天擦黑才能回到家。
尽管挣钱不易,对于“买书”这件事却从不吝啬,“他给我买很多书,科普、历史、文学类的都有。”不仅爱给儿子买书,父亲也爱看书,看完后还不忘和儿子讨论一番,“他喜欢读历史,经常在吃饭、洗漱的时候和我说一些历史故事。”
说到这里,润琪对父亲自小的引导充满了感激,“在我小的时候,父亲首先带我接触的是书,往后的很多年里,书于我而言就像‘初恋’一般,看书带来的愉悦感是其他事物无法替代的。”
母亲生前除了照顾两个孩子,日常就是侍弄田里的庄稼,得空了便在家做些手工活儿以打发时间。
相比父亲的“精神滋养”,母亲带给润琪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润琪就跟着母亲下地了,“爸爸忙于工作,田间地头几乎都是我和妈妈去的。”每当觉得累时,母亲便教导他:要爱每一份劳作,劳作时,不要首先想到它的痛苦。
就这样,在母亲的引领下,润琪早早地学会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做饭、洗衣服、做农活......统统不在话下,并乐在其中,因为母亲就是这样的人,她热爱生活,即使是织一件简单的毛衣,也会用心绣上精美的图案。
及至润琪上了学,父母从未说过你必须要考到多少分、多少名,而是反复强调“态度”二字,“他们只要求我态度端正,如果简单的题目错了,或者字潦草了,会让我罚抄很多遍。”
02 老师比父母陪伴我的时间更久
高一那年,母亲的意外去世,彻底击垮了润琪,那是他人生中至为灰暗的一年。
上课神思恍惚,下课了也不去吃饭,就自己一个人待着,偶尔脑子里还会冒出极端的想法,这时候,是班主任顾老师将他从深渊里拉了回来,“那年冬天特别特别冷,顾老师买了保暖裤亲自送给我,并时不时找我聊天。”
“还有一次肚子疼,顾老师不是叫家长来,而是亲自把我送去医院,并和我一起等,等着等着就不疼了......”虽然顾老师只带了他一年,但如今回忆起来,润琪的言语间依然充满了感激。
另外,高三前不久,润琪突然发烧,烧了几天都未见好转,高三的班主任姚老师和数学老师一块儿去宿舍给他送吃的、送衣服,还给他换了被子。
后来,姚老师无意间得知润琪宿舍的热水龙头坏了,有时就随便洗个冷水澡对付,便每天在办公室烧好热水让他带到宿舍,次日再送回办公室,再烧热水,再送回办公室......这样周而复始不厌其烦。
老师们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的爱,给了润琪很大的温暖和鼓舞,“我高考前几个月都保持着非常开心的状态。”
这样看下来,润琪似乎是一个特别招老师疼的孩子。有人会说,“当然啦,老师都喜欢成绩好的学生。”
实则不尽然。
或许是从小在家和父亲讨论问题多了,上学之后的润琪,一旦有什么想法都会主动去找老师谈,老师也愿意聊,“如果你不说,老师也不会和你聊,总不能等老师主动把你带去办公室吧?”
在聊的过程中,润琪不仅和老师打成了一片,也逐渐将自己的思考进行得更深入。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润琪的学习方法——思考。
他说,“老师分享的每一个解题方法,我会把它想透,在实践中调整。”有些人看起来,总能轻轻松松地拿高分,“他们就是智商高啊!”
对于这一说法,润琪表示是极大的误解,
“至少我不是天才。我刷题确实刷得不多,一般只有当某个类型的题目做不来,才会选择性地刷专题。但我会把老师分享的每个解题方法都吃透,很多同学只吸收了部分,我却是反复地思考再思考,尽量把方法都套用到解题中去。可能思考的成本太高了吧,很多人就畏惧思考,但思考比刷题的效率更高。”
比如英语作文,老师教授方法后,润琪不是听完了就结束了,而是按照老师的方法,每天写一篇作文,“光想不行,光做不行,要边做边想。”
曾有人说,排名前1%的孩子,不是靠天赋,不是靠智商,往往靠的是思维方式。如今看来,此话果然不假。
03 我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结合体
润琪的兴趣很多,他爱文学,爱画画,爱音乐,爱游泳......
初中时,润琪向父母提出了一个“非分之请”——想报名学校旁边的素描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