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努对此怎么说?
Description
诸位盆友,秘密教义现已开通知乎频道,请大家移步至知乎进行交流沟通...
摩努对此怎么说
如果一个人求助于“摩奴法典(或条例)”,他会发现所有这些想法的原型。
往往(在西方世界 )失去它们原本形式,被后来的插入添加的内容而篡改,然而,它们保留了丰富的古代精神以展示其特征。
“消除着黑暗,自-存在的主”(毗湿奴(Vishnu),纳拉亚娜(Narayana)等)变得明显,并且“祈望从他的本质中产生生命,在一开始,只创造了水。
他在其中投下了种子……那变成了金色的蛋。
” ( 6, 7, 8, 9.节) 这个自存在的主从何而来?
它被称为这个,并被说成“黑暗,无法察觉,没有明确的质量,犹如完全处于沉睡一样无法被发现。
”(5节)在这个蛋里住了整整一神圣年,他“在世间被称为梵天Brahmâ”,把蛋一分为二,自上面的部分他形成了天堂,下面的部分形成了大地,中间形成天空和“永恒的水域”。(12,13节)
但是,紧接着这些诗节,还有一些对我们更重要的内容,因为它完全证实了我们的秘传教导。
从14节到36节,进化是按照秘传哲学中描述的秩序给出的。
这是不能被轻易否认的。
实际上,维拉斯瓦敏(Viraswâmin)之子,《Manubhâsya》的注释作者米哈提提(Medhâtithi,),根据西方的东方学家的说法,其年代是公元1000年,用他的评述帮助我们阐述真相。
他表现出不愿意透露更多,因为他知道真理必须远离世俗,或者他真的很困惑。
然而,他所做的一切使人和自然的七级原则变得足够清晰简单。
让我们从自存在的主之后的“法令”或“法律”的第一章开始。
在独立存在的主,未知的“黑暗”的未显现的特性(Logos),在金蛋中显现出来。自这个“蛋” ,从 -
(2)那是无分别(一体的)的因,永恒的,那个是与非是,从它那里散发出那个阳性,世间称为梵天(Brahmâ)……
在这里我们发现,正如在所有真正的哲学体系中一样,即使是“蛋”或圆(或零),无限无穷大,被描述为它(It)*(见脚注)和梵天(Brahmâ),唯一的最初的单元,称为阳性神,即,结出果实的法则。
它是 或10(十)十年。只是在七阶制或我们的世界的层面上,它被称为梵天Brahmâ。在真实界的一元化的十年中,这个阳性梵天是一种幻觉。
脚注:
*
毕达哥拉斯三角形的理想顶点:见第二卷“十字与圆”和“十字最早的象征”
(14.)“他从自身(âtmanah)创造了心智,(1)那个是和非是;(2)从心智(mind),产生自我主义(自我的-意识)的支配者;(3) 天主。”
(1)
心智是末那识(Manas)<译注:末那识,印度哲学中是人类的“思想思维”,即在感官印象被呈现给意识之前,协助感觉传递的功能)。
Medhâtithi(译注:马努法典的最古老的翻译和注释者),即时传达者,在这里充分观察到与事实相反,所揭示的已经篡改和改编了;因为末那识(Manas)是从对自我的认知(Ahamkara)或(整体的)自我觉悟中跃出,就像微观世界中的末那识是从伟大的法则(Mahat),或圆满智慧Maha-Buddhi(人类身上的觉性)中跃出。
由于末那识是双重的,正如科尔布鲁克(Colebrooke)所解释和翻译的那样,“既为感官服务,又为行动服务,是一个通过密切联系与其它部分融合一体的器官。
”“其它部分”在这里的意思是,末那识,我们的第五原则(第五原则,因为身体被指定为第一原则,这与真正的哲学秩序相反)*(见脚注)与觉性智慧(Atma-Buddhi)和更低的四个原则都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的学说是:即,末那识跟随觉醒智慧(Atma-Buddhi)到天界(Devachan),而较低的末那识的(渣滓,残余)继续与Kama rupa< 译:神智文学中,通常指的是死者的星体外壳,它们保留在卡玛洛卡(Kāmaloka)上,“直到它们完全耗尽造成人类和动物激情与欲望的幻象的精神冲动的影响而逐渐消失。
”> 遗留在异色边界(Limbus),或欲界(Kama-loka),“壳”的住所里。
(2.)
这就是末那识的含义,“那个是和非是。”
(3)
Medhâtithi把它翻译成“‘我’的意识者”,或自我,而不是东方学专家所说的“支配者”。以此方式他们翻译第16节为:“他也使那不可测量的光辉的那六个原则(伟大的自我和五个感官)微妙隐约部分,进入自我的原始元素(Atmamâtrâsu)创造的万物的元素中。”
当根据Medhâtithi的说法时,它应该读为意识单元(mâtrâ-Chit )<译释:matra:计量数量的一个单位,Chit: 梵语,纯意识,也指自我的真实本质。
各种意识状态的基础。>而不是“自我的原始元素(Atmamâtrâsu)”,因此可以这样说 -
“它已经渗透遍及无法测度的光辉的这六个原则微妙的部分,通过自我的元素创造了万物。”
后一种解读一定是正确的,因为它,自我,就是我们所说的Atmâ(译释:纯粹的意识,那个宇宙的自我,在这个地球上的每个居民以及太空中的每一个行星或恒星体上都是一样的。
它是“我是”的感觉和知识,纯粹的认知,自我的抽象概念。
它在整个宇宙中没有任何区别,除了自我识别的程度),由此构成了第七个原则,即“六个原则”的综合体。这也是印度教圣典《 Shâstra》编辑者的观点,他似乎凭直觉比《马努法典》的译者,已故的伯内尔博士更深入哲学精神。
因为他在库鲁卡(Kulluka)的马奴法典评注和Medhâtithi的注疏之间很少犹疑不决。
他说,排斥五种元素的基础tanmâtra,或者说是精微元素,以及库鲁卡的“自我的原始元素(âtmamâtrâsu)”,将这些原则应用于宇宙自我:“这六个元素看起来更像是末那识加上以太、空气、火、水、土五个原则”;“将这六个元素中的五个部分联合起来与精神元素(第七个)结合起来,它(因此)创造了所有当下存在中的事物;”因此,与基础元素相反, âtmamâtra是精神原子,不反映“自己的元素”。
脚注:
*
参阅埃德•W•霍普金斯博士编辑的A.柯克•伯内尔的译本。